经典故事2020精选

生活中有很多的小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经典故事1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敖广治理东海,派妙庄王治理东京。那时的东海只有现在的一半大,靠西的大洋都是东京辖地。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已多得不计其数,偌大的东海即显得十分拥挤。

敖广早想扩展地盘,无奈北有北海,南有南海,都有玉皇大帝的界碑,界碑上还盖着玉玺印,分毫挪动不得。

唯有东海与东京的壤界,因海陆分明,玉帝没有立碑。东海龙王偶掀风浪,东京就会有干百亩土地塌陷,倾刻间变成沧海,那妙庄王也不理论。只是敖广怕妙庄王去向玉帝告发,所以不敢多骚扰东京地界。

一日,龙王巡察西界,在镇西将军七须龙王处痛饮灵芝仙酒。两人杯来盏去,说东道西,不知不觉中凑出一个并吞东京的计策来。

此后,东海龙王一反常态,与妙庄王亲近起来,不时派人送些奇珍异宝、琼浆玉液到东京,还将第六个女儿送给妙庄王做妃于。妙庄王迷恋龙女的姿色,渐渐不理朝政,多少年以后,东京辖内盗贼横行,怨声载道。东海龙王得知东京衰败的消息,好不欢喜,暗中上奏天庭,恳请玉帝下旨塌掉东京,澄清玉宇。

玉帝当即准奏,正要派大臣去东京行事,即被上八洞神仙吕洞宾挡住了。

另洞宾奏道:

“玉帝将东京全部陷为东海,岂不冤屈了个中善者?”

敖广插言道:

“目前东京辖内,哪有什么善者好人?”

吕洞宾朗声说:

“想龙王终年居住水晶宫,从未涉足陆地,不知凭什么断定东京没有好人?”

敖广一时语塞。吕洞宾又对玉帝道:

“容老朽即刻下凡,去东京看看有无善者。”

玉帝准奏,钦点吕洞宾为检察大臣,三年后来天庭复命。

另洞宾变个老者模样,悄悄来到东京,在一僻静处变化出几间茅屋,屋里有几个大油缸,门口挂了块招牌,上写“勿过秤油店”。门上贴了幅对联,上联为“铜钱不过三下联为“香油可超万”,横批为“心安理得”。凡是来买香油的人,吕洞宾一概收三个铜钱,至于油舀多少,悉听买主自便。这般油店谁见过?东京人把这当作奇闻,一传十,十传百,都到“勿过秤油店”来买油。有的抱只大瓶,有的捧只瓦??,有的提只茶罐,有的甚至挑来两个水桶。吕洞宾只管收三个铜钱,其他一概不问。原来,它的油缸是通长江的,只要长江水不乾,油缸也不会见浅。

一天,吕洞宾正要打烊,即见一位少女提着一瓶油进店来。吕洞宾纳闷的间:

“小姑娘,你不拿空瓶来舀油,倒拿一满瓶油来做啥?”

少女答道:

“老伯伯,刚才我用三个铜钱换了一满瓶油,心里好高兴呵!可是拿回家中母亲说我太贪心了!唔,她在瓶肚上做了记号,要我把记号以上的油倒还给你。”

吕洞宾道:

“你母亲在瓶肚上做了记号,你就在路上随便把油倒掉一点算了,何必再到这儿来?”

“母亲说我太贪心,我自己想想也脸红,你一个老人家卖油,要亏本的呀!”

少女说着,嘟嘟嘟倒出大半瓶油。

另洞宾心头一阵发热,想着:自己开油店将近三年,不久就要向玉帝复命了,这样好心肠的人还是第一遭遇见。他问了少女姓名,知道她叫葛虹,父亲捕鱼死在海上,家中只有母女俩相依为命。于是,他从墙上摘下一个葫芦瓢交给葛虹说:

“小姑娘,这个葫芦瓢给你,你将它放在门前,用草席盖起来。以后,你每天去城门口看石狮子,倘若石狮子头上出血了,灾祸就要来了,你就去找葫芦,它会告诉你怎么办的。”

葛虹返家,把卖油老人的话对母亲说了。葛母将信将疑,但第二天东方刚发亮,她还是叫女儿到城门口去看石狮子。

再说敖广回东海以后,立即派七须龙到东京监视吕洞宾。七须龙想扮个手艺人,但三百六十行,行行不称心。一天,他看到几个壮汉在杀猪,觉得这个行当正合自己的脾性,从此就在东京作起屠夫来。

一天清早,七须龙见一少女急匆匆来到城门口,仔细看看石狮子的头,转身又往回走,他心里顿生疑窦。第二天,七须龙又见少女如昨日一般来去,越发感到奇怪。于是,他天天跟踪葛虹,到第七个早晨,再也忍不住了,就悄悄走到葛虹面前,和颜悦色问道:

“小姑娘,我看你天天到城门口来看石狮子,不知为啥?”

葛虹生性纯??善良,从不知怀疑别人,见人动问,就实话相告:

“卖油老伯伯告诉我,石狮子头上出血了,灾祸就要来临了。”

吕洞宾为啥要葛虹每天去看石狮子有否出血呢?原来这对狮子是玉帝派来的镇城之物。有这封石狮子在,即使东海龙王兴风作浪东京城也不会塌掉。玉帝若准旨要塌东京,必先召回这对狮子,而要让这封石狮子离开城门,必得让狮子闻到血腥味。此是天机,就是东海龙王和妙庄王也不知此中奥秘。另因吕洞宾修练功夫精深,才能得此玄机。

那七须龙听了葛虹的话,暗暗高兴。自己来东京多日,一直猜不透吕洞宾的心思,今日正好捉弄他一番。当天下半夜,七须龙杀了一头猪,盛了一碗热腾腾的猪血泼在两只石狮子的头上。那时天蒙蒙亮,葛虹又来到城门口,一看石狮子满头都是血,还冒着热气,顿时惊恐万状。再一看,那对石狮子竟然活动起来,呼啸一声直冲长空而去。葛虹慌忙往回走,但听背后轰隆,城门早已倒塌。葛虹惦记着母亲,急急忙忙往家里跑。

谁知她一路跑,背后的地力一路塌,待她跑到家中,周围已是波涛汹涌了。

葛虹见到母亲,正不知所措,猛想起卖油老人给它的葫芦瓢。说也奇怪,她一揭开草席,那葫芦瓢就渐渐变大,成了一只小船,自己又拿了生日常用品。母女俩在船里,颠簸在汪洋大海之中。

那小船漂呀漂呀,不知漂了多少辰光,忽听得一棵千年古樟上有人喊救命。

葛虹用手作桨,同大樟划去。只见树枝上坐着卖油老人,葛虹连忙喊道:

“老伯伯,快到我船上来!”

卖油老人说:

“这条小船太小,哪里还容得下我?”

葛虹道:

“老伯伯,你放心到船上来,我自有办法。”

她把小船划到樟树下,双手攀住树枝,让老人在船上坐好,然后用脚一蹬,小船荡了开来,自己却落在水里,左手攀着船舷,右手划着水。

原来,吕洞宾是有意试试葛虹约为人。见她如此见义勇为,心里暗暗喜欢,当下施展法术,将葛虹救到船上。此时,潮水越涨越高,小船竟一直驶到高山顶。三人上岸后,吕洞宾对葛虹说:

“快把家用杂物放到地上,越多越好!”

葛虹按照吩咐在地上支起锅灶,放了瓶??碗碟。又铺开席子,欲让老人和母亲歇一会,回头一看,却不见了老人的踪影。

风浪越来越大了,四周都成了汪洋大海,唯有葛虹母女坐处和放家当的地方安然无恙。后来,那只葫芦船变成了舟山岛,葛虹母女歇着的地方成了岱山岛,放包袱的地方成了衢山岛,放家当的地方成了许许多多岛山。

塌东京的波浪平息后,敖广的子子孙孙逐渐占领了舟山海域的各个湾、角、坑、潭、洞,大龙小龙、雄龙雌龙、青龙白龙、善龙恶龙编演出千百个东海龙的故事。

妙庄王失去东京,请人去天庭求情。玉帝念他是多年老臣,就涨了块崇明岛让他去治理,并答应两千年后再让他去东京为王,因而流传下这样的歌谣:

涨崇明,要还东京地,再过两千年!

  经典故事2

在北京钟楼顶上,悬挂着一口巨大的铜钟。钟声浑厚有力,洪亮绵长,方圆数里都能听到,堪称“古钟之王”。

如此巨大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可是3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

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心血。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女儿华仙过来了。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不仅自幼聪明伶俐,而且还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由于母亲早丧,她14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当时她16岁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大家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为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见父亲发愁,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一拍大腿:“有道理!不过,如何提高炉温呢?”“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

铸钟这天到了,朝廷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眼见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她穿一身红袄红裤,着一双绣花小红鞋。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下令:“铸钟!”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终于铸成了。

为了纪念这位为了铸钟而献身的美丽姑娘,人们尊称她为“铸钟娘娘”。每逢风雨之夕,钟声凄凉悲切。这时,昔日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啦,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啦……”

  经典故事3

从古至今的史书,一直都在说,大约4500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迎娶嫘祖,他们在这里生了两个儿子;战胜蚩尤后,黄帝主外,嫘祖主内,治理中国。黄帝为何千里迢迢,要来成都平原迎娶嫘祖?或许,这跟古蜀人先进的文明有关。嫘祖时期的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蚕桑技术,而此时的黄帝部落,依旧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游牧民族,嫘祖嫁给黄帝后,她把先进的蚕桑文明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文明的进程由此发生改变。

古蜀探秘【十九】

数千年前的一场婚礼,改变了古蜀人的生活与部落面貌,或许,甚至也改变了华夏文明的面貌与进程。这场婚礼,新郎是天下的共主黄帝,新娘则是成都平原上的嫘祖。嫘祖是西陵国(今四川盐亭一带,可能是成都平原上一个比较早的古蜀部落)国王的女儿,黄帝与嫘祖完婚后,自然就成了蜀人的乘龙快婿。

我们常说,“炎黄子孙”,“黄”就是指黄帝,是紧随炎帝之后的中国共主,也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他本是有熊国的君主,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活动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带。据说他还到过成都平原迎娶嫘祖;而他们的两个儿子,也是在成都平原附近出生的。嫘祖后来跟随黄帝来到中原地区,她给黄帝部落带来的,是先进的蚕桑文明。

黄帝:千里赴蜀为嫘祖

黄帝迎娶嫘祖的故事在《世本》、《大戴礼记》、《史记》中都可以找到记载,不过却都是一些只言片语,只简单地说“黄帝娶西陵国的嫘祖为妻,生下谁呀谁”之类的;民间传说大概还要具体生动一些。

大约距今3500年前,水土丰茂的成都平原上,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国嫘村山一户人家。她每天不辞劳累,外出采摘野果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声哀婉、凄凉,森林里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玉帝听见了,拨开云雾向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孝女正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边,姑娘吃了,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事实上,玉帝发善心的机会大抵是没有的,温暖湿润的成都平原可能比较适合桑树和蚕的生长;这位姑娘,却是一个细心的女人,最早发现了桑树和蚕。

转眼到了夏天,桑树上的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姑娘看到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父母穿,蚕丝织成的衣服热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很是惬意。受到启发,姑娘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西陵国国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并给她取名为“嫘祖”。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一窝蜂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到西陵国,见到嫘祖,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黄帝便成了西陵国国王的女婿。其他部落首领只得讪讪而归。

跟黄帝完婚后,嫘祖可能还和黄帝在成都平原上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史记》说他们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玄嚣生在“江水”边,也就是现在的青衣江(今乐山一带);二儿子昌意,生在“若水”边上,也就是现在四川西部的雅垄江畔。作为一个部落首领,黄帝不太可能扔下他的国家子民跑到成都平原一住就是几年。另一种推测认为:最早的黄帝部落,是一个游牧民族,依随河流水草四处漂泊,后来从炎帝那里学习了耕作技术,才开始定居。黄帝部落可能在成都平原一带游牧过,地点便是今天的青衣江、雅垄江一带。

嫘祖与黄帝的结合,大抵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婚礼,西陵国与黄帝部落,在婚媾关系的前提下,逐渐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蚕桑的,嫘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而这个时间,大抵也就是中原文明出现蚕桑的时间。从西陵国学到养蚕缫丝技术,从炎帝那里学到耕作技术,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逐渐向东迁徙,此时的黄帝部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了。

此时,中原地区并不安定,南方的蚩尤正在作乱,炎帝部落派兵讨伐他,在今天河北一带的“涿鹿之阿”,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蚩尤到处侵略兼并,整个中国的形势,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灭蚩尤:涿鹿之战定天下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分布的地域,和早先的炎帝部落一样,在姜河(今渭水流域)一带,大抵还要偏西南一点。炎帝神农氏传到帝榆罔这一代,国势逐渐衰弱,原来臣服的部落纷起争夺,其中最强悍好斗的,就是九黎族。由于和炎帝杂居,有的记载还说他们也是炎帝之后。

九黎族的文化并不落后,据说最早的铜器就是他们使用的。山上骤发大水,铜矿随水流出,蚩尤得到它制造锋利的兵器。这个时候,大抵还在新石器时期,其他部落的武器还是一些石器和木器,蚩尤部落的战斗力和对其他部落的骚扰,可想而知。人们对蚩尤又恨又怕,以致到了后来,都把他当做一种可怕的怪物。

九黎族是一个大族,里面有不少部落,大抵这些部落的酋长,都有叫蚩尤的习惯,因为有个传说就是说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这些蚩尤爱穿一些奇特的衣服,或者在身上文上一些招摇的花纹。他们的话外人还能听懂,于是就说他们“兽身人语”;他们战斗时不但使用铜兵器,还用铜块铜片包在头上,有了简单的头盔,跟黄帝打仗的时候,还用头上的铜片像牛角一样抵人,于是又有人说他们“铜头铁额”。起初,炎帝采取和好政策,重用他们,让他们监临四方,不过,他们却监国自盗,到处征伐,弄得其他部落怨声载道,等炎帝醒悟过来时,他们已经异常强大了,炎帝打不过,只得向黄帝求救。

可能生下昌意后不久,黄帝就和嫘祖回到自己原先居住的有熊国一带。此前的西陵国之行,黄帝已经联络了一些长期遭蚩尤压迫的部族,他的老丈人,成都平原上的西陵国国王也是其中之一。这些部落的加盟,实是黄帝战胜蚩尤的前提。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黄帝下定决心要诛灭蚩尤。据说阪泉和涿鹿两地,是当时的主战场。这两处现在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也有人说是在山西)。黄帝这边,有很多被蚩尤欺凌的弱小部落,黄帝把他们联合起来,人数不少;蚩尤那边,虽然全天下的人都恨不得吃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却拿他们的铜头铁额、“兵杖刀戟”没有办法。

虽然人多势众,黄帝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据传他训练熊、罴、貔、貅、虎等猛兽,利用它们作战;他还有一种厉害武器,就是弓箭,弓和箭都是木制的,不过,在当时却不失为一种可怕的新式武器。黄帝手下还有几员大将,最著名的是风后和力牧,他们用兵如神,后来写兵书的都把他们奉为祖师爷。我们知道,居住在海边的伏羲氏子孙就有很多姓风的,风后可能是海边的一个部落;力牧则可能跟早先的黄帝一样,是一个游牧民族。黄帝的这些优势,蚩尤相形见绌。

黄帝在涿鹿跟蚩尤一决胜负,在此之前,传说他们已经大战了七十一场,却依旧难分胜负。黄帝把蚩尤围在涿鹿之山上,围了三年也没有攻下来;蚩尤想扭转不利战局。在涿鹿之野,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黄帝打了多年的仗,总结了不少经验,据历史学者钱穆说,最早的兵书,就是黄帝写成的。人类最早的战争,大概总是一团混战,有了兵书后,黄帝的军队进退有度,攻守有方,已经有王者之师的风范了。为了鼓舞士气,黄帝还令人将东海流波山上的怪兽“夔”捉回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又派人将森林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一敲这面鼓,方圆500里都听得到。响亮的鼓声,不但可以鼓舞士气,还能联络远处的士兵,传递战争消息。

有了这些发明,黄帝自然添了几分胜算,经过一番血战,黄帝终于在涿鹿大败蚩尤,结束了战争,这也是中国百姓日夜盼望的结果。据说蚩尤还想逃,黄帝就用大鼓,敲得他不能动弹,蚩尤后来被杀于中冀(今河北保定),身体和头颅,也被黄帝分埋到两个地方,以防他再作乱。

蚩尤战败,依附他的部落自然也就作鸟兽散。黄帝把战俘分别处理:降服的,迁到“邹屠之地”,也就是黄帝统治的山东一带;凶恶的,流放到“有北之乡”,也就是北方寒冷的不毛之地;听话的,也重用他们。投降的蚩尤部落,黄帝用他们观测天文,以利农时。

战胜蚩尤后,黄帝理所当然地代替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不过这个时候,天下仍不安定,各国并立,较远的部落又开始蠢蠢欲动,四方渐渐多事。黄帝令画师把蚩尤的形象画下来,送给这些部落首领看,意思是:你们不要忘掉蚩尤的故事,他那样凶狠,现在还不是身首异处了?你们以前还被他欺凌,我们是征服蚩尤的人,又得到了他的坚甲厉兵,你们还是量力而为吧。看到蚩尤的图画,这些部落果然安定了很多,不安定的,也被黄帝打败。

嫘祖:养蚕制衣定礼仪

以武力夺取了天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治理国家了。黄帝在治,嫘祖也在治,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男主外,女主内”一样。

黄帝的治,自然在国家的政务、文治、疆域、刑罚等方面,据说当时,他的身边有一群兢兢业业的老臣,如大填、封钜、岐伯、太山稽、常先、太鸿等等,这些人的知识和经验,颇为黄帝看重;当时还出现了专门指导农事的官,四季都有。从游牧走向农耕,是黄帝部落的一大进步。许是尝到了农耕的甜头,不用再东奔西跑,黄帝命人焚烧山林,驱逐出森林里的猛兽,开辟农田。各个方国渐渐都有自己固定的农田,每个人也有了自己的农田,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从这时候萌芽。

刑罚方面,据说黄帝沿用了蚩尤的刑罚制度,当时主要有五种肉刑,“大辟”是斩首,“劓”是割鼻子,“刖”是断足,“宫”是去生殖器,“黥”是在脸上刻字。天下初定,这些刑罚大抵是很必要的。

发明和制作方面,黄帝也是个好手,他手下有一些能工巧匠,经常有发明创造。仓颉发明了文字,据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的起源;还有人发明了打井,古人受饮水的限制,往往得依水而居,有了井,就可以随意广泛地居住了;又有人发明了船和车,从此,人们可以在水里漂,地上走。这些发明,都是很实用的。

这个时候,嫘祖也充当起了贤内助的角色。她经常对自己的子民们说:“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据说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很快,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彻底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嫘祖觉得,男子娶妻,女子嫁夫,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风俗;尊敬老人,爱护小孩,都应该有一定的礼制,于是,她就制定出这些风俗和礼制,整个中国人人相互礼让,人们穿着得体,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据说当时的中国,不论是天子脚下的中原地区,还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没有人不惦记嫘祖功劳的,都说她协助黄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她发明了养蚕和纺织,又被后人尊为中国的蚕神、先蚕。嫘祖晚年随黄帝到南方巡视途中,不幸辞世,临死前,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定要让自己的尸骨在故乡盐亭下葬,黄帝悲不自禁,将嫘祖安葬在盐亭青龙山

  经典故事4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经典故事5

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龙的出处也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说是中国星宿变成。印度本身是在龙神的说法的,但龙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实物的——蟒蛇。

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慢慢的也开始流传著有关青龙的故事;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

在四方的神灵中,根据山海经的说法,‘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东方有句芒,身鸟人面,乘两龙。’;‘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山海经中的龙都是用骑乘的,而跟他同类的蛇则都是被或握或操或绕颈,显示出两者的不同来;不过在五方的五神却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样,这里就不再详述了。朱雀、玄武(黑色的龟蛇,武是龟蛇之意)、青龙、白虎又分别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教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白虎叫‘监兵’,朱雀称‘陵光’,玄武为‘执明’,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在古时后的中国,头有角的为公龙;双角的称为龙,单角的称蛟;无角的为螭,古时玉佩常有大小双龙,仍称母子螭;龙的地位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们想像成为龙的形象,因位于东方,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东方色青,故名‘青龙’。

而民间又有龙性淫旳说法,和牛交时生麒麟、和猪交时生象。

所谓龙生九子,都不像龙的说法,是这样的——

大儿是叫囚牛:它平身喜爱音乐,故常立在琴头上。如汉族的胡琴,白族的三弦琴等。而蒙古的马头琴也可能是囚牛的变种。

二儿子是睚毗:它平身爱杀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摄敌军。同时又用在仪仗上,以显得更加威严。

三儿是嘲风:是只兽形龙,样子有点像狗,它善于瞭望,故多安在殿角上。据说可以威摄妖魔、消灭灾祸。

第四儿是蒲牢: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大多是蒲牢的形象。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第五儿是狻猊:形似狮子。是外来品,随佛教传入中国的,所以性格有点像佛。它好安静、又爱烟火。所以往往把它安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

第六儿是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攻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第七儿是狴犴:又名宪章,样子像虎。相传它主持正义,而且能明是非,因此它被安在狱门上下、门大堂两则、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上端,以维护公堂的肃然之气。

第八儿是负屃:因它喜爱文学,故多安在石碑的两则。

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经典故事2020精选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