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故事,增加亲子间的互动和交流,是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的选择。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枫帮助大家整理的11篇宝贝儿使劲叫没人听的见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之冷静对待:
当您的宝宝不听话的时候,与其您对宝宝百般生气着急,不如冷静对待这件事。您可以让您的宝宝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待一会儿,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明白这么做是不对的。您不必急于一时去说服您的宝宝,相信不用多久,您的宝宝自己就会安静下来,明白要听爸爸妈妈们的话。这时候,当您和您的宝宝都已经冷静下来了,再心平气和的来讲道理,相信您的宝宝就会甘心乐于接受了。所以,寻找彼此都相对冷静清醒的契机是很重要的。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之适当体验:
有时候您的宝宝不听您的话,但是此时此刻您硬要和他说道理,不让他做,反而会助长宝宝的逆反心理。所以这时候,您不妨让宝宝自己体验,他碰壁了,自然就知道自己是错的,这时候您再和他讲道理,辨析问题,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宝宝自然就会乐于听话,乐于接受了。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之交流沟通:
当您的孩子不听话,做错事情了,此时此刻您不要一直用指责的口吻和宝宝说话,更不要强行责骂宝宝,要用循循善诱的办法来和宝宝积极地沟通,用您的耐心与细心去帮助宝宝解决问题,而不要着眼于宝宝不听你的话而做错的这件事情上。这样,下一次,您的宝宝自然就会乐衷于听您的话了。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之及时鼓励:
鼓励您的宝宝对于您的宝宝来说是一件能够增长他们自信心以及自我约束力的很有效的办法。您的宝宝不听话,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宝宝对您存在逆反心理,而平时经常适当的对宝宝进行鼓励,宝宝就会喜欢听你的话,并且能够为了获得更多的鼓励而努力听从爸爸妈妈们的话,做一个乖宝宝呢!所以说,爸爸妈妈们对宝宝的鼓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之榜样作用:
如果您的宝宝不听话,又不喜欢听您讲道理,那您不妨使用讲名人的故事来让宝宝明白做一个听话的宝宝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讲故事是一个宝宝能够乐于接受的好办法,同时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相信一段时间之后,您的宝宝在故事中的榜样的力量之下,一定能够越来越听话,做一个好宝宝的。
宝宝不听话怎么办?小编已经为各位爸爸妈妈们提出了好的解决办法,相信您的宝宝在您的帮助之下,一定能够越变越好,做一个积极乐观又听话的好宝宝的。
对付不听话的宝宝换种方式如何:
两三岁的小孩子似乎总是不听话,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无论你轻言细语还是严肃地说上多少遍,他们总是不肯听,因此常常令众多的父母烦恼。
仔细观察发现,不是小孩不听话,而是做父母的不会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这种年龄的小孩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这种潜在的能力只有通过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说话方式才能够被激活并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做家长的应该怎么说,两三岁的孩子才会听话呢?
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画形象。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多种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子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啄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小孩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冬冬睡觉不喜欢盖被子,爸爸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冬冬,你身上盖好被子,蚊子使劲一咬,哎哟!这是什么呀?一点也不好吃,还把我的牙齿弄歪了。再找找好咬的地方吧。”冬冬听完,乖乖地把被子盖上了。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妈妈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冬冬就会主动地盖好被子。
借助以小孩为“主角”的故事:
快3岁的冬冬特别依恋妈妈。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就哭闹不止,幼儿园的阿姨、家里的保姆怎么哄也哄不住。有一天,妈妈尝试着编了一个故事讲给冬冬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故事是这么讲的:“有一个小朋友,妈妈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冬冬。可是,这个小朋友给自己换了一个名字,叫跟—屁—虫,小名叫虫虫。因为他总是像一条小虫子跟在妈妈的屁股后面。他到幼儿园,班上的同学就问他:‘你就是虫虫同学吧。’冬冬想:班上小朋友的名字都挺好听的,虫虫这个名字多难听呀,以后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于是,这个小朋友就又变成妈妈的好冬冬了。”爱听故事是小孩的天性,在他们心目中,虚构的情节也是真实的生活,而且对故事的内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变成故事中的主角时,他对自己在其中的表现就格外关注,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满意,他就会高兴和喜欢,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主角的行为倾向;如果大家对主角的表现不满意,他就会反感或害怕,并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主角的行为倾向。这种说话方式在运用过程中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借助小孩心目中“权威人物”:
两三岁的小孩常常会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你表达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不对,我们老师说应该那样做。也就是说,与小孩接触亲密、关系亲近的人的态度与行为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引导作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人称为小孩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但小孩对待权威人物的态度有一个特点: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话他不一定听得进去,而不在现场的第三者却有可能被当成权威。譬如在家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可能成为权威。在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就有可能成为权威。借助这些可亲可敬的人来引导小孩的行为,常常很灵。例如冬冬夏天洗完澡后,不肯让妈妈往身上抹爽身粉,妈妈就对他说:“宝宝洗了澡,抹上这个粉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再也不长那种讨厌的红豆豆了。你瞧,你的皮肤像白雪公主一样白,多可爱呀。幼儿园的申老师知道了,也会高兴的。”因为老师知道了会高兴,所以“思想工作”很快就做通了。
借助有趣的活动来鼓励:
俗话说:小孩爱吃抢饭,的确如此。一个小孩吃饭可能吃得不好,要是几个小孩一起吃,他们就会争着吃、抢着吃。是饭菜香吗?不一定。原因就在于这不仅仅是吃饭,还是一场小小的比赛。小孩子一般都喜爱活动,活动的趣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对他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小孩的生活设计成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引导。比如,小兵不到3岁就能自己穿裤子了。看小兵穿好了裤子,妈妈拍拍手,说一句“小兵真能干”,就激起了他学习穿鞋、洗手等的欲望。实际上,小孩的荣誉感甚至比成年人还要强烈,但又很单纯、质朴,绝少功利色彩。想想一朵纸做的小红花在小孩心目中的分量,你就大可不必怀疑精神奖励在引导小孩行为当中莫大的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把引导小孩各种行为的道理同他们熟悉的形象、故事、人物、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耐心地启发、督促,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原本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可爱的乖孩子。
一、2-4岁,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顾名思义就是说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从言行上给予对方有声或者无形的反对。拿到家庭教育中来,就是孩子情绪反作用在家长身上,在家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
看到这些现象,我经常会想到:孩子有时像“鸡蛋”,家长抓在手里,任凭你怎么用力,鸡蛋都不会破——家长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而有时看到一些家长那种强行想改变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觉更像“石头”——冰冷、无情、生硬。
追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并不难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达,我有想法
对于2—4岁左右的孩子,从最初的吱吱呀呀对大人们来说所有点不知所云,到清晰说出来话来想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这说明宝宝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他们的话有时更倾向于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尽管有时很“夸张”,有时还会向大人们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要求——尽管有时无法“兑现”。但是由于宝宝们掌握的字、词汇量很少,无法真实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一些家长缺乏耐心,又不认真观察,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的家长便会错误理解孩子的本义,孩子本来说向东,家长理解成了向西,这难免让宝宝不满意,甚至闹情绪了。
而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特别是很多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家长,哪能任凭宝宝们不“听话”呢。这还了得,这不坏了我们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我是你爹你娘,不听话还了得!在劝说无效下,结果是非打既骂,企图逼孩子就范,可是已经有了表达能力的宝宝们,此时已经不再情愿受爸爸或者妈妈“摆布”了。
当一方要求:你必须听我的。另一方却是我要说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亲子矛盾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游戏心理
家长们常常会忽略2-4岁的孩子们有一种游戏心理。当大人们经常制止的事,他们反而会认为很好玩儿。
比如大人说:那个加电的插座很危险,千万别动,当心电着你,可是有的宝宝偏就在家长的提醒下非要关注一下,要么用手去捅一捅,要么用小棍什么的去动一动。还比如,当大人强调:快点吃饭,别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宝宝,就在那给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时气得大人恨不得给两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有时大人干脆就在孩子身后追着喂饭,弄的一顿饭吃的鸡飞狗跳墙。这样的例子很多,家长们可以环顾四周去观察,在此不多举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单向思维”不容忽视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维是属于单向的。孩子们经常会大脑不转弯,想什么就是什么,不管你怎么劝,总会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想法,家长只需要冷处理,或者装看不到,或者采用延迟满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楼下了,把玩具忘家里了,这时如果你说:我们已经下楼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让你上楼去拿,怎么办?还比如几个宝宝在一起玩,你的宝宝护自己的玩具,别人动哪件都不行,别的小朋友一动,他就要、争、抢,结果弄的哇哇大哭,场面很不好控制,怎么办?
对于“第一反抗期”里孩子们的表现,不管顶嘴也好,还是游戏心理也罢,都需要家长们冷静面对,用不着去和孩子们着急,也不用去焦虑。
二、解决方法一:走到孩子身边 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郑重告诉孩子一遍或者两遍就够了。如果他们仍在自顾自地做着手里事,或者在专注于玩儿时,请不要再说第三遍了,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白白浪费你的感情。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听你说啥,更没有去执行的意愿。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话,就等是废话了。
面对充耳不闻的孩子,请家长冷静地走到孩子身边,不妨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孩子,这时你会发现专注于手里事情的孩子,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抬起头望着你,这时做为家长,当能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时,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的时候了。这里要提醒家长一点:尽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话语,而是用请求帮助的口吻。因为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来说,非常愿意帮助人,甚至他会毫不推辞地愿意接受你的请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马上去干某某事”时,孩子可能会反驳“凭什么是我去,为什么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话,便会让你哭笑不得。
三、解决方法二:制定家庭规则 少去唠叨说废话
很多家长忽略制定家庭规则这点,这对于引导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关注规矩,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我们的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孩子便也习惯于遵守了。
对于处于游戏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
当孩子真看到因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时,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经验和教训,不用多说,自然就会老实多了。如果孩子还拖拉,如法,几次后,孩子便自觉了。家长全然不用担心孩子会饿坏了,只要饭后不给零食,不去给孩子骄纵,好的饮食习惯很快就会养成的。
在这里郑重提醒家长们:不要唠叨孩子,唠叨孩子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唠叨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
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四、解决方法三: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对待“第一反抗期”的宝宝们,家长无需急三火四地给他们讲道理,更用不着武力来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静一些,用注意力转移法,将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实现的想法给转移了,便可以让孩子顺着你的思路走了。
有时一些家长非要给孩子讲一番道理,来证明孩子是错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对孩子来说,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成人语言并不会完全理解,这时对孩子讲道理,试想,正处于情绪里的孩子,哪能听得进去呢,相反家长会越讲心里火气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单向思维仅关注事本事,并不会一定要实现,只是想法罢了。
比如有个三岁宝宝晚上要吃饼干,天已经黑,不方便去买,这时家长何不采用想像的方法来和宝宝“画饼充饥”呢,可以和宝宝一起想像,对我们要买一个大大的饼干,我们要买好多好多的饼干,我们要那种巧克力的饼干……当和孩子一起展开丰富的想像时,过一会儿再看宝宝,基本上就会忘记买饼干这件事了,也不再闹着要饼干了,一切都在快乐的想像氛围中解决了。
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
从前,老鹰和乌龟是好朋友。但是老鹰总感到自己比乌龟高明,因为乌龟只会爬不会飞。
有一天,老鹰对乌龟说:“朋友,真对不起!我生了几个孩子,整天要为他们找吃的,再也没空和你聊天了。”
乌龟说:“啊!我不知道你已经有孩子,过几天我定去你家贺喜!”
老鹰哈哈大笑,说:“去我家?我家住在高高的大树上,不过欢迎你来做客。我和孩子盼着你早日光临,你可一定要来哟!”
乌龟察觉到老鹰有点嘲笑他,心想:虽然我不会飞,但我也不缺智慧。
一天,乌龟看见一只小鸡在捉虫,心想:我何不躲在小鸡翅膀下,抓住小鸡的腿,让老鹰把我带回家。过了几天,老鹰飞来了,看见一只鸡,心想:今天我运气真好!又可以饱餐一顿了。说着,老鹰扑了下来,抓住小鸡就往家中飞去。他回到家对小鹰们说:孩子们,我捉来了一只又大又肥的鸡,你们先吃着,我等一会儿就回来。”
乌龟从鸡翅膀下面钻出来,和小鹰共进了晚餐。
不一会儿,老鹰飞回来了,一见到乌龟惊得目瞪口呆:“是你?我……我没认错吧?”
“哈哈!是我,一点儿也没错。我是飞上来的呀。”老鹰因为没有东西招待客人,十分狼狈。
于是先让乌龟在家等着,自己又飞出房子去找吃的。可是老鹰担心乌龟怎么回家呢?
其实,乌龟背后有硬硬的龟壳,即使从树上摔下来也没事的。
是什么使宝宝如些不听话的呢,宝宝在认识以自己和发现自己是同步的,宝宝接连不断的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信息,让他们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孩子自我规范的发展与认知意识的发展是同步的。孩子不断从父母那里吸收信息,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他们处理、储存这些信息,并付诸行动来体现对信息的理解,渐渐的孩子不需要每次由家长提醒来遵守规则,而学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外部的控制就转变为内化的控制。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刚开始,孩子一次只能领会一种情形。比如,1岁的宝宝知道妈妈在场的时候电源插孔不能戳,但妈妈不在时他就不能控制自己了。或者他能控制自己不碰电源插座,但他把手指头伸进其他危险的地方。一岁半到2岁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将自己的行为和家长的要求结合起来。但这一阶段的孩子沉浸在运动的愉悦之中,很难做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孩子的记忆力有限,他们无法回忆起父母曾经讲过的规则来抗拒行动的快乐。
到2岁时,孩子能明白穿衣、吃饭、玩耍的规则,尽管他们不一定每次都能遵守。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更稳定地建立,孩子表现出更强的服从要求的能力,能够停止或延迟一些行动。他们开始能够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根据要求行事。孩子已经能够记住事情发生的顺序,他们不用看着妈妈就能回想起妈妈的评语。但2~3岁的孩子还不可能很好地做到等待和延迟行动,而且不能灵活掌握规则。强大的诱惑仍能轻而易举地让孩子犯规。比如,心爱的球滚到马路中央,孩子会毫不犹豫地跟着去追。
随着孩子服从要求的能力的提高,他们不服从要求的本领也加强了。小一点的学步儿比较单纯地用逃避来拒绝家长的要求,大些的孩子就会用语言表示不情意,他们会用一连串的“不”来抗拒家长的要求。比如,两岁半的孩子坐在浴缸里叫:“宝宝不起来,宝宝不起来,宝宝不起来!”以此拒绝从水里出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最爱说的话就是“书包范文不”,他们的意愿强烈,希望心想事成。他们在试探自己控制事物的能力,因而时常会与家长有些较量。到3岁时,孩子的自我规范才真正发展起来。
比如,宝宝能自觉地从电源旁走开,并很小心地不轻易乱碰类似的危险物品。孩子的冲动行为比以前减少了。语言和注意力的发展对孩子自我规范的提高,很有影响。孩子经常靠自言自语来引导自己的行为。如,孩子进屋边脱鞋边对自己说:“我要把鞋脱了。”而注意力集中时间的增长和有效集中注意力的能方的提高,帮助孩子更注意听取并能更好地理解家长的要求。当然,个体的差异是很明显的。有的孩子缺乏控制,行为自发性强、易冲动、情绪表现明显、不服从、好冒险。还有些孩子则显得控制过度,非常顺从、压抑、情绪表现含蓄、兴趣狭窄。大部分孩子乖顺且适应性强,他们能在必要时控制自己,在适当的时候或场合无拘无束地活动和表露感情。这些差异与孩子自身的天性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到小学阶段,孩子开始将家庭的和社会的规范内化到自己的思维系统中。孩子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信仰,并会为行为是否符合标准感到愉快、内疚或不安。孩子的自信与他们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和消极情感的能力密切相关。当孩子违反了规则,他们会感到羞愧;当孩子根据要求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孩子就会特别自豪。孩子的道德发展状况影响孩子自我规范的进步。七八岁的孩子约束自己是为了避免惩罚或争取奖励。10岁左右的孩子重视权威(如父母、老师)或法律所设的规范。孩子根据违反规则的后果和规则的重要程度,表现出对规则的服从程度。这个阶段很少有孩子能够根据内心的道德准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多半还需要依赖外部力量的作用。
青少年阶段,绝大部分孩子仍然需要外界的干预和辅助实现自我规范。但这个阶段的孩子能更好地理解规则的意义,更注重服从规则的内部原因。比如,孩子按规定打扫房间,因为他发现物品收放整齐后,查找起来方便;孩子不再赖着不上床睡觉,因为他知道早点睡,第二天精神更好。青少年阶段可能出现冲动行为增多的现象,而且再懂事、负责的孩子也会偶尔出现冲动行为。这有可能是青春期的孩子在试探限度、拓展经历或是想引起他人注意的表现。
可见,不论是学步儿还是青少年,都会受内心欲望和冲动的驱使,智力发展和社会经验方面的欠缺使孩子不能一下子掌握根据规范控制行为的本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在不断提高,但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有效控制冲动、约束行为,成长为自制、自信、成熟的人。
花园里有一棵漂亮的玫瑰花,人们都很喜欢玫瑰花,但是这棵玫瑰花太过骄傲了。
花园里,一棵非常漂亮的玫瑰花,骄傲地认为它是世上最美的花。每当人们路过这里,都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来,闻一闻它的芳香,并且赞美她几句。
过了不久,玫瑰花身旁长出一株丑陋的狗尾草,它愤愤地说:“你是什么东西?离我远点!”
“我是新落户的邻居,希望我们成为好朋友。”狗尾草礼貌地回答。
玫瑰花厌恶地说:“你长得这么难看,跟我成为好朋友,你想都别想!”
狗尾草难过地低下了头。不过,为了自己的生存,狗尾草不顾玫瑰花如何嫌弃自己,每天都努力使根往深处扎。
夏天来了,很多天没下一滴雨。玫瑰花汲取收不到充足的水分,渐渐地枯萎了。狗尾草扎根很深,依然在风中快乐地舞蹈。
故事点评:骄傲的玫瑰花最后也慢慢枯萎了,其实骄傲是使人退步的方法,我们要做一个不骄不躁的人,要懂得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外表的美丽是暂时的,我们要做一个内外都优秀的人。
从前,有一个小兔,她有一把小红伞,你们可别小看了它,它可是一把"魔伞''。小兔天天出门都带着它。
第一天,小兔到蘑菇地里采蘑菇。大灰狼看见了,流着口水想:"这又白又胖的小兔一定很好吃,我一定要把她吃掉。''想着就扑近小兔,机灵的小兔发现了,把小红伞伞一撑躲在下面,伞实在太像蘑菇了,大灰狼以为是蘑菇,找不到小兔了,只好走了。小兔收回伞,说:"好险!多亏了你,小红伞,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天,小兔出去散步,突然,她听见了一阵哭声,"救命啊!救命啊!''小兔随着哭声走去。小兔走到河边,不好啦!原来是小鸡掉到河里去啦!小兔连忙拿出小红伞把伞柄递给小鸡,说:"小鸡你抓好,我拉你上来。''小鸡说:"好!''说着,小兔拉上了小鸡,小鸡感激的对小兔说:"谢谢你救我!谢谢!''小兔说:"你别谢我,要谢就谢这把小红伞吧!''
第三天,小兔出来爬山了,她看见山羊伯伯在这山高路陡的山上蹒跚地走着,小兔跑上前去,把小红伞给山羊伯伯当拐杖,山羊伯伯向小兔道谢,小兔又说:"您别谢我,要谢就谢这把小红伞吧!''
第四天,小兔又出来了,她走到半路,发现小熊在苹果树下发愁,小兔跑上去奇怪的问:"小熊你为什么发愁呀?''小熊说:"我想摘苹果,可就是摘不着!''小兔听了,用小红伞上的伞柄把苹果一个个的钩下来,小熊说:"谢谢你!''小兔还是说:"你要谢就谢这把小红伞吧!''
小兔的这把小红伞真棒!能救人,帮人,还可以保护自己呢!小动物们都很羡慕小兔。
孩子不听话,让爸爸妈妈一个头两个大。可是,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就很听话呢?你家的孩子不听话,又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让你的孩子乖乖听话呢。
“你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不听话!”
做事磨蹭、丢三落四、和小朋友打架、在家乱丢东西、跟大人顶嘴、事事对着干……诸如此类的问题,归根到底用父母们的一句话说就是“孩子不听话”。那么,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父母要如何讲话,孩子才愿意听呢?
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你的方法无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有99%的父母仍然在用一些无效的方法对待孩子。
举个例子来说,你工作一整天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需要坐一会儿,休息休息,你想利用这段时间看看晚报。但是,孩子却一直嚷着要你陪他玩,他拉你的胳膊,爬到你的大腿上,把报纸弄成一团,可是你实在是无心跟他玩耍。
此时,你会怎样应对呢?
1、“你去找别的东西玩。”(命令指挥)
父母欲以命令指挥的方式改变孩子的行为,孩子多半会产生抗拒,与父母对着干。
2、“如果你还是继续赖在妈妈的怀里,妈妈就会生气了!”(警告恐吓威胁)
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父母是不爱他的。
3、“别人在看书看报的时候不能打扰。”(劝告训诫)
这意味着你的需求比孩子重要,所以,他应该不顾自己的需求而遵照你的想法去做,这样孩子也会慢慢变得没有自我。
4、“你为什么不去外面玩呢?”(提供建议)
由父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感到“我不相信你有解决这问题的能耐”。
这些说话方式都没有正确表达父母此刻的感受,孩子也不能理解,却只感到是被父母拒绝了,所以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攻击,也就是所谓的“和父母对着干”。
其实,如果朋友到家里来,穿鞋踩到新地毯上,你会很客气地表达你的'担心;很累的时候朋友邀你赴宴,你会委婉地谢绝,你不会用以上的四种方法。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呢?
每天被父母指挥、控制、命令,孩子就会采取自卫,对父母充满敌意,加以抗拒;而一旦孩子习惯了被父母控制、强迫,他们又会自然形成服从别人的性格,一切问题都等别人来给自己解决的方案。不少父母抱怨孩子没有责任感,磨蹭、拖拉,从不考虑父母的需求,事实真相是,是父母自己剥夺了孩子承担责任、体谅他人的机会。
变“你”为“我”,这样讲话最有效,到底怎样讲话孩子才听得进去呢?有效的方法是放弃“你”的讯息,采用“我”的讯息。
×矛头指向“你”,很多父母由于不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反而造成孩子的对抗和不理解。其实父母的谈话有效或无效,其最大的差别是:所传达的是“你”的讯息还是“我”的讯息。
请您反省自己给孩子的信息,是否都以“你”为开头:你烦死了;你不准这样;你难道不……;你如果不住手的话我就要……;你就不能乖一点;你太不听话了……
√ “我”的感受是……
当您只是告诉孩子,他的行为带给您的感受是什么,此时,所传达的讯息就变为“我”的讯息了。
比如,疲惫的你可以说:
“我很累了,想休息,现在也没力气和你玩,你看怎么办呢?”
这样,您自身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还充分让孩子掌握了主动权,使他能发挥创造力解决面临的问题。
又如,一个孩子在踢爸爸的小腿,请比较下面两种讯息给孩子的感觉有何不同:
1、哎呀!痛死我了,我不愿意被人踢。
2、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以后不准你这样踢人,知道吗?
第一句话告诉了孩子他这一踢给您的感觉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法争辩的事实。第二句话则告诉孩子他很坏,并警告他下回不准再犯。显然,第二句话更易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我”的讯息让孩子更能体谅他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伤害,所以能帮助孩子成长,替自己的行为负责。
试一试,表达“我”的讯息。
表达“我”的讯息是需要勇气的,但绝对值得一试。一开始还不熟练时,可以先掌握一个特定的形式,您可依据下列3个步骤:
1、描述自己觉得困扰不安的行为。必须注意的是,只描述行为本身,而并非指责行为的当事人,例如:你把东西丢到全家共用的客厅里,影响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2、陈述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很生气。
3、陈述理由。例如:你乱翻东西以至于我的一份材料找不到了,可能影响我明天的工作。
进一步,可以用“当………,我觉得……,因为……”的句型来表达”我”的讯息,其模式为:事实—感受—理由。例如:你和小朋友在小区的道路上踢球,我很担心,因为有汽车进出,很不安全。
1.从最有把握的指令做起
想想看,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指令是什么?是收拾玩具、饭前洗手、关掉电视、还是上床睡觉?先从最有把握的指令开始,因为成功的经验是很重要的。
2.没有把握时,先不下达指令
有些孩子对于指令的配合时机往往会有选择性,如果你判断,当下的指令孩子配合度一定不高时,建议暂不下达这个指令,以免孩子在不顺从性方面又累积了他的不配合点数。
3.注意下达指令的顺序
在选择指令时,建议先以动作指令为优先,例如:洗手、收拾东西…等行为较为简单、明确。如果发现,孩子此时连简单的指令(如:关电视)都不愿意配合,就先不要下达难度更高或更复杂的指令(如:把玩具收拾完毕),宁可这些较困难的指令由另一半来下达。
4.一次一道指令
想好指令后,一次只下达一道指令,且心里至少要有超过50%的把握孩子会顺从指令。
5.使用直接、肯定的指令
避免使用疑问句,例如:“把玩具收起来好不好?”“可以把袜子拿去浴室吗?”当你用疑问句问孩子时,孩子是可以选择拒绝你的要求的。
6.指令应具体而明确
在下达指令时,请记得人、事、时、地、物都要清楚表达,例如:“宝贝,在妈妈煮完饭之前,把地上的玩具通通收进篮子里。”具体而清楚地说明,能够展现出态度的果决。
7.保持目光接触
下达指令时,视线需与孩子接触,避免在背后或隔着一段距离下达指令,例如:一边在阳台晾衣服一边对在客厅看电视的孩子吶喊。
8.坚定的语气
当孩子出现拒绝、不回应或漠视的反应时,尝试以坚定的语气重复下达指令。如果孩子仍然拒绝,逐渐加重语气,并强化坚持的表情,表情不要有太多变化。
9.带着他的手做,取代唠叨
必要时,带着孩子的手去做,随后再放手让他重做一次,虽然此时可能会有情绪反弹,但父母仍要保持冷静与坚持,且不要出现唠叨的话语。过程中尽量少说话,别使用太多说教、抱怨或威胁性的语言。但请记得提醒自己,如果你认为你的指令或要求是合理的,态度就一定要比孩子更加坚持。
10.转换成玩伴的角色
当你发现,目前自己的指令真的无法顺利下达给孩子,可以试着换个方式,先当孩子的玩伴,陪他一起玩一下吧。一旦良好的关系有了,孩子对你的认同多了,配合度或许也就跟着提高了。
宝宝为什么会不听话主要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的:
1.首先,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可能是导致宝宝不听话的一个原因。随着宝宝身体的日益发育,扩大自己独立生活空间的欲望也会随之增长,因为可能会不断的要去尝试做新的事情,而如果在要做的时候被爸爸妈妈所阻拦和限制,难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和父母对着干,不听话的现象也就出现了。
2.其次,随着宝宝长到两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趋于迅速。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自我的力量也会随之增长。什么事情都想参与,而这个时候如果他的行为受到规范的约束就会产生反抗的情绪,出现挫折感,时间一长的话难免会出现不听话的挺快。
3.最后,好奇心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孩子慢慢长大,探索未知的渴望也随之增强。这个时候如果对宝宝的调皮胡闹等加以训斥打骂的话,宝宝的不满情绪爆发,不听话也就变成很自然的事情。
如何引导宝宝听话:
很多家长都在哭闹这宝宝不听话怎么办?要如何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成长呢?下面的这些建议小编现在分享给大家作参考。
1.立好规则
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或者是不配合家长主要是因为孩子忘掉或者不理解行为的规则,因此如果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提醒,可能会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不过这点上要注意不要用喊叫的方式,应该要注意表情和声调,确保孩子不会因为你的提醒而产生逆反的情绪。
2.榜样的力量很重要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对于你的话可能还不是很理解,如果爸爸妈妈能够以身作则的话,宝宝有榜样可以借鉴,可能会更有利于不听话这种行为的纠正。
3.严肃的谈话有时候可能会比打骂来得更有效果
责骂或者是处罚往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厌烦的情绪可能也会滋生,教育的效果经常是适得其反。而严肃的谈话能够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错误并且虚心接受。总之教育的方式很重要,不要动不动就打骂。
4.耐心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在教育的过程中,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会听你的话,应该要通过长期的循循善诱才能够让孩子回归正确的成长道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是广大家长需要注意的一点,不要想着让孩子一下子就纠正错误的行为,应该要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时间。
1、与其让他听话,不如你先听他的话
宝宝到了2岁左右,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会逐渐发展起来,因此你会发现每当向宝宝提要求的时候,他总是指手画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孩子正是希望通过自己对大人观点和指令的否定,来强调自己的存在,也是寻求大人对他们尊重的一条途径。
因此妈妈可以抓住宝宝的这个心理,细心聆听宝宝的话。宝宝闹:“我不要睡觉!”如果你此时反驳他,就可能引发骂战。因此,妈妈即使很烦躁也不要轻易抓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蹲下来好好听孩子的话。
你可以问他:“你为什么不想睡觉”,宝宝发现妈妈是愿意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的,他肯定会冷静下来解释清楚。这时妈妈最好用谅解的方式表达你的态度:“我知道你还想玩娃娃,但现在是时候该去睡觉了。”家长如果能够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让宝宝能够有表达自己的机会,那么宝宝下次便会尝试用语言来说服你而不再只是哭闹攻击了。
亲子沟通也是一种艺术,家长不是将孩子的话听了就算了,良好的互动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放下家长姿态,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心理,并及时给予反馈,也让宝宝知道家长是怎么想的。
2、与其让他按你的想法做,不如协助他按他的想法做
宝宝的独立自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你的意见指手画脚发表言论,还在于他强烈要求要自己动手。宝宝希望通过让他自己来完成某些事情,向大人展示自己已具备的能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比如宝宝刚学会拿汤匙吃饭,他们便执意要把汤匙伸去青菜的碟子那里,想要勺起一条青菜,这不但很困难,而且会将饭菜弄到满桌都是。这时候很多爸妈都会“看不过眼”想要帮助他,但是他执意拒绝。
与其强迫想让宝宝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不如就放手让他自己来吧!在他真正需要你的时候才出手帮忙,按照他的想法尽可能地协助他。比如宝宝有夹青菜的欲望,那么妈妈就可以顺势教他学习用筷子去夹这些长条状的东西。对于宝宝想要做的事情,不要轻易地制止、去陈述利弊,他们不想要听你这些大道理,站在他身后随时给他帮助,才是宝宝最想要的哦!
3、与其让他理解你的思维,不如你去理解他的思维
在和宝宝沟通时,我们很少会主动放下父母的姿态去倾听宝宝。思维之间的差异导致家长和宝宝之间很难相互理解。既然宝宝还未能学会站在你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家长就主动些去理解宝宝的思维吧!
我们大人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其实是在用大人的思维去控制孩子的。比如宝宝想要吃糖,一般我们都会说:“吃糖太多会对牙齿不好”很多时候宝宝都还是“不听话”坚持要吃。那么妈妈可以换个角度,听他的话让他吃,但是补充一句:“如果因为吃太多糖而牙齿长虫子很痛的话,到时候去医生那里拔牙,这个后果你要自己承担”像这种方式让孩子感觉你是站在他一方的,但同时也能够让他听到你“委婉的阻止”。
4、与其跟他讲道理,不如和他做游戏
爸妈说起道理来总是一段一段地,啰嗦得让宝宝听得厌烦。没有一个宝宝是不爱玩的,也没有一个宝宝会真的愿意听你的长大论。因此与其跟他讲道理,不如和他做游戏,来让他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吧!
角色扮演的游戏能够很好地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够让孩子能够尝试代入角色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妈妈和宝宝角色互换,妈妈扮演的宝宝经常偷吃蛋糕,在这个情景设定下,妈妈就可以引导宝宝“作为妈妈的你要怎么说才能让我知道经常吃甜食会使牙齿长虫子呢?”
像这种扮演游戏其实也是偷偷地给孩子灌输这些教育思想呢!那么下次你跟宝宝说类似的话的时候,宝宝也就能够更好接受,懂得在家长的角度上看问题了。
5、与其把宝宝变成大人,不如把自己变成孩子
家长让宝宝听话,其实无形之中会以大人的原则和行为习惯去评判、要求宝宝的行为举止。孩子年龄还小,我们不必追求宝宝要像个小大人一样,孩子有他自己的童年与快乐,不应被条条框框束缚孩子的自由快乐。家长不妨把自己变成小孩,和孩子一同玩乐,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爸妈保持童真,积极参与宝宝的游戏与活动,宝宝爱看动画片,每当超人一出现,宝宝往往禁不住激动一番或者模仿着超人打怪兽的十字死光动作。爸爸可以主动和孩子一起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时与宝宝聊聊剧情,在主角出现时和宝宝一起激动,在坏人被打败时一起高兴欢呼,爸妈像个孩子一样与宝宝零距离接触,心与心会变得更贴近哦!
6、与其做宝宝的“上司”,不如做他的朋友
爸妈难免都会有一些家长的威严,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反抗,家长依然是板着脸孔说“不”,有时候甚至会以家长的姿态去要求孩子你必须做什么,你不能这样做。家长与宝宝之间不应是命令与听从的关系,亲子关系也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家长何不放低姿态,和宝宝做朋友。
做宝宝的朋友,就要参与宝宝的游戏。家长可以去安排一些与孩子互动性良好的游戏,例如爸爸可以教孩子下象棋,或者妈妈和孩子一起玩跳棋。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陪着孩子去坐摩天轮,过山车,和孩子一起大笑大叫,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热情。或者家长带着孩子去看他最喜欢的动画片电影,尝试以孩子的视觉去感受孩子的世界,分享朋友间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