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7篇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介绍,欢迎阅读。下面是整理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1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

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2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有叶公好龙、以羊替牛、吹牛无边……其中以羊替牛,让我的印象最深刻。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来求得神灵的庇佑,需要杀掉一头牛或一只羊,把羊头或牛头放到大盘子里,摆上餐桌。

有一天齐宣王碰到了一位农夫,他牵着一头牛,齐宣王就问农夫他要把牛牵到哪里?农夫说:“他要把牛牵到一个地方,杀掉祭祀给神灵。”齐宣王就问:“你看这头牛又没有犯错,却要白白送死,你看这头牛吓的。”农夫说:“那就废除这项仪式吧。”齐宣王严肃的说:“怎么能取消?那就以羊替牛吧。”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觉得牛可怜,就改成杀羊,又有什么不同呢?连小学生都懂的道理,齐宣王又怎么会不懂呢?可见齐宣王不是真的善良,而是虚假的善良,齐宣王是多么的虚伪。

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 篇3

蒙地有个猎人,大大小小的动物打了不少,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兽皮。有一次,他要去野外办些事情,刚一出门,让风一吹,颇有些寒意。于是他又返身进门,想找件兽皮挡挡寒,顺手抓了一张狮子皮,披在身上就上路了。

到了野外,蒙人越走越觉得不对劲。一阵风吹草动,他预感到有事要发生。果然只听得一声长啸,一只吊睛白额大虎跳了出来。蒙人手边没带什么厉害的武器,心里暗想:糟糕,要躲也来不及,这下可完了。于是他干脆不逃了,只是闭着眼睛站在原地等死。

再说那只老虎,早已饿了多时,一见有东西过来,就要往上扑。可那东西不但役逃,还站住了,在那边远远看着自己。老虎一阵奇怪,仔细看了看,乖乖,原来是只大狮子!要是打不过可惨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快溜吧!

蒙人站了半天,还不见老虎来吃他,大着胆子睁开眼一看,老虎夹着尾巴在往回跑,一闪就不见了,蒙人给弄糊涂了。但又一想,对了,老虎肯定知道自己是个好猎手,因害怕自己而跑掉的。蒙人非常得意,丝毫也没往自己披的狮子皮上去想。他趾高气扬地回到家,逢人就夸耀说:“连老虎都知道我是打猎的好手,一见了我就马上逃走了!”

又过了几天,蒙人又要去野外了。这一回,他随便拿了一张狐皮挡风,像上次一样,走了没多远就又碰上了老虎。蒙人一点不怕,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老虎定睛一看:哼,我当是什么呢,原来是只狐狸,居然也敢在我面前耍威风,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瞧瞧。老虎见是狐狸,连扑都懒得扑,就站在原地斜着眼睛瞧着他走过来。蒙人走到老虎跟前,见老虎还不让路,不由大怒,高声威胁说:“畜牲,见了我还不滚开,当心我扒了你的皮!”老虎看他骂了一会儿,不耐烦了,猛地跳将过去,可怜的蒙人,就这样成了老虎的一顿美餐。

蒙人错在盲目地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因素,最终才落得个葬身虎腹的下场。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4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颊,面庞,这里指鱼鳃)植(竖立)鬣(唇须),怒腹(因恼怒而膨胀肚皮)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zhé,车裂,撕开)其腹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触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译文如下。河中有一条鱼叫“河豚(tún)”,因为常在桥下游来游去,经常撞在桥墩上,为此它非常恼怒。遗憾的是,它不避开桥墩以求安全,而是怪罪桥墩有意撞了它。于是气得鱼鳃炸开,唇须竖直,肚皮膨胀,漂浮在水面上,半天一动也不动。一只饥饿的苍鹰发现了它,猛地直扑了下来,用坚锐的巨喙(huì)撕碎它的肚子把它给吃了。 河豚喜游但不知该停止时应停止,直到碰了壁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竟然荒谬无理地大发脾气,结果丢掉了性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这是哲人苏轼的一篇寓言。它告诉我们,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开阔,态度要冷静;或要勇于发现自身的问题,不能一味怨天尤人,意气用事;或遇到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要多反省自己。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5

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亡羊补牢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小寓言,但读了以后,我却明白了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忽视。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以前有一个放羊的人,他家的羊圈破了,狼从那儿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邻居劝他快点把羊圈修好,主人却不以为然。第二天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主人后悔了,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读了这则寓言,我想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犯了错误不能不以为然,要及时改正。有的错误,我们不去改正,认为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这些小错误出现在大问题上,那么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在森林里就会发生火灾,这会使我们国家遭到巨大的损失。学习上也是一样,在做练习的时候,如果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到单元测试时,这样类似的题目就会白白丢很多分。所以我们练习时应该特别用心。读了这则寓言我明白了,学习工作中出了差错,应该设法尽快补救,否则你可能会终生后悔莫及。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智辨盗贼 篇6

陈述古是枢密院直学士。那一年,他走马上任到建州浦城县担任县令。

陈述古刚到任没几天,便遇到审理一宗盗窃案。根据案子线索,他派人将好几个盗窃嫌疑犯抓捕归案。可是这些人都拒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都说自己冤枉。陈述古先让衙役把这些嫌疑犯带下去,再作计较。

第二天,陈述古将这些嫌疑犯全都带上来,他对这些人说:“你们中谁是真正的罪犯,本官自能查个水落石出。后院庙里有一口钟,它能分辨谁是盗贼,极为灵验。”他让下属将这些嫌疑犯一行人带到官署后院,陈述古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进去走到钟边,每人用手摸一下钟。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时,悄无声息;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时,钟会发出洪亮的响声。”

接着,陈述古亲自率同僚们先站在钟前围成一圈,闭目祈祷,十分肃敬。祭祀完毕,又用帷帐将钟罩起来。然后,命抓来的嫌疑犯每人伸手去帷帐里摸钟。都摸完了,却没听到钟发出半点声响。那真正的盗贼心中窃喜,他混在这些嫌疑犯中庆幸自己聪明,躲过了大钟的检验。可是,在出庙门时,陈述古命这些嫌疑犯一个个伸出手来检查,发现手上都有墨汁,唯独一个人手上没有墨汁。陈述古厉声喝道:“将此盗贼拿下!休得蒙混过关!”盗贼冷不防吓得心惊肉跳,自知已是逃脱不过,只得从实招认自己便是那个偷东西的盗贼。

原来,陈述古用帷帐将钟罩起来之前,已先命人将墨汁涂在了钟上。他判断那些人的心理,没偷东西的不怕摸钟会发出声响,而偷了东西的贼定然不敢摸钟,因为他唯恐钟会发出声响而暴露了自己,因此他的手上没有墨汁。那个盗贼自以为聪明,他伸出手去假装摸钟却并未摸,正好中了陈述古的妙计。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篇7

南橘北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左右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如今到来我国,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么办法好?"

有个大臣献计说:"他来了以后,请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他是哪里的`人?'回答说:'是楚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的罪。'"楚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晏婴来到楚国,楚王用酒招待他。宾主正喝到兴头上,两名小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楚王故意问:"这捆着的是个什么人?"

小吏回答:"是个齐国人。因为盗窃犯了罪。"

楚王转过头来望着晏婴说:"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啊。现在捉到的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没有盗窃的行为,来到楚国以后却偷盗起来,难道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容易使人变成小偷吗?"

楚王听了,尴尬地笑着说:"圣贤的人是不可戏弄呀!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寓意: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良好的环境可以让人学好,不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变坏。

原文: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晏子(?--前500年)不祥。名婴,字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史称晏子仲。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曾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相国,以节俭、善辩闻名于世。《晏子春秋》共8卷250章,都是后人摭拾他的言行轶事,辑录而成,语言生动,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