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手托炸包,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到底喊的啥,是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董存瑞的故事》1
1948年5月25日凌晨,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突然,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出现了暗堡,我军总攻受阻。
此时董存瑞挺身而出请战,“让我去炸,保证完成任务!”随后挟着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董存瑞的腿部受伤,他强忍疼痛,拖着腿、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然而这桥离地面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地方,也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支架……这时,我军发起了冲锋,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底,镇定地用右手拉开***……随着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董存瑞牺牲后,时任东北野战军11纵队32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程抟九撰写了报道稿《马特洛索夫式的伟大战士——董存瑞》,并向《冀热察导报》的林记者汇报了董存瑞的壮烈事迹,希望在党报上发表。林记者看完稿子,表情严肃地说:“这个战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使人敬佩,可是,要从领导上检查,恐怕就有问题了。这个战士本来是可以不牺牲的。他没带爆破支架,说明准备工作还做得不细……”一席话给程抟九当头一盆冷水,报道稿被“枪毙”了。
据程抟九了解,董存瑞的连队属于总攻的第二梯队,参战前,就已经把半数的三角爆破支架支援给第一梯队了。董存瑞在炸掉桥型暗堡前,已经完成了9次爆破任务。当时爆破三角支架已经用光了。
《董存瑞的故事》2
81岁的吕小山大半辈子的工作都和董存瑞紧密相连,为了还原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捍卫英雄形象,他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相伴存瑞50年,英雄从未走远
1967年,吕小山32岁,是河北省隆化县二完小(现存瑞小学)的一名教师。为筹备董存瑞烈士牺牲20周年纪念大会,他被借调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自此,他的生活再也没有离开过董存瑞。
68年前的今天,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19岁的董存瑞烈士舍身炸碉堡。自此,隆化与董存瑞紧密相连。在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的30多年中,吕小山接待过中外参观者600多万人次,他自己访问过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百余位知情者,还写了不少关于董存瑞的文章。
退休之后,他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为捍卫英雄形象,他打了两场官司。如今81岁的他,每天上午还到董存瑞烈士陵园整理董存瑞的相关资料。
“我相伴存瑞半个世纪,英雄从未走远。你越走近英雄,越感到英雄的伟大;越学习英雄,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越丰富。”吕小山说。
董存瑞生前屡立战功,成为英雄绝非偶然
董存瑞牺牲时,吕小山12岁,在他年幼的世界里,“董存瑞”只是3个模糊的字。除了在课堂上学过董存瑞的事迹外,他的生活和这位英雄没有交集,直到他成了存瑞中学的首届学生。“我家里穷,没有因董存瑞而设立的助学金,我是读不到高中的。”吕小山说。
那个时候他就想知道,董存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可是,20年后,吕小山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时,陵园仅有一张董存瑞童年照片、一块烈士碑文和两份材料。至于解放隆化的战斗最早从哪里打响?我军是如何部署的?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是怎么进攻的?董存瑞又是怎样舍身炸碉堡的?……这些细节都不十分清楚。
“我想知道一个更鲜活、更真实的董存瑞!”抱着这样的想法,吕小山开始了数十年的考证之路。
《董存瑞的故事》3
“红五月、五月红,存瑞幼儿园赞英雄,树立雄心与壮志,存瑞精神永传承……”
这是为了迎接董存瑞牺牲68周年“5·25”纪念日,隆化存瑞幼儿园邀请吕小山撰写的《存瑞幼儿园赞英雄》儿歌。
“别看吕老81岁了,可只要有宣传董存瑞的活动,老人家总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隆化存瑞幼儿园园长吴红梅说。
每年的5月25日,对吕小山而言,是最重要的日子,也是一年中他最忙碌的日子。
“因为生活经历局限,董存瑞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清晰、具体的生命个体。可是每年5月25日,我还是坚持到学校开办存瑞精神讲座。虽然他们现在不懂董存瑞精神,等长大后总会有理解的一天。我们不能忘了董存瑞,忘了英雄就忘了本!”吕小山说。
吕小山退休后,受聘担任北京市、承德市和隆化县11所学校及驻隆部队的社会辅导员。最初几年,他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四处巡回演讲,宣传董存瑞精神,每年受教育者达2万多人次。他说自己最喜欢给小学生、中学生讲董存瑞的故事,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孩子抓起”。
一个孩子曾向他提问:“董存瑞是为了解放中国牺牲的,可是现在没打仗,不需要牺牲,那我学习他什么?”
吕小山回答:“你是学生时,遵守纪律、不怕辛苦,把知识学深学透。你走向社会后,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这都是学习。”
在和吕小山的谈话中,他反复提到董存瑞精神,那就是:“甘于吃苦,严于守纪,勇于担当,乐于奉献”。他说,一代代隆化人用实际行动将存瑞精神实践着、传播着,董存瑞精神永存,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学习。
《董存瑞的故事》4
时光荏苒,当年21岁的“董存瑞”——辽宁本溪人张良如今已是两鬓苍苍的老人了。
虽然已经68岁了,但张老最近一直在为党的80岁生日忙碌着,刚刚在北京参加完“华表奖”,又到南京出席了一系列庆祝活动,过几天还要到央视录制节目。屈指算来,他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回家了。张老说,虽然身体感觉有些疲劳,虽然家里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处理,但是在这个庄严的历史时刻,我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还能为党的八十大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我真是高兴呀!张老的成功表演使董存瑞的英雄形象至今仍活在老少几代观众的心中。有一次,他出席了一个和电影有关的活动,当主持人介绍“这位便是董存瑞的扮演者张良同志!”刹那间全场欢呼,掌声雷动。“一大把年纪了,我也享受了一次被人‘追’的感觉,挺有意思的。”他觉得,热烈的掌声说明大家对英雄董存瑞的敬仰与怀念,没有忘记历史,“饮水思源是值得称赞的,但这个‘思’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了解这个‘源’是怎么来的。当董存瑞举起炸药包时,他难道不知道自己会被炸得粉身碎骨吗?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实在是太热爱了,是这种信念给了他勇气。但,这种信念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生活的锤炼,是党长期培养的结果。”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张老竟然讲起了董存瑞的缺点。
在部队里,董存瑞曾经是个“刺头”。连队一开饭,他都抢着去为班里打饭,而且每次都嚷着得多给他打勺菜。指导员知道后,没有马上找他谈,而是出了个主意。有一天晚饭时,董存瑞一到炊事班,炊事班长就对他说:“今晚吃炖肉,你来帮着分菜,我打饭。”董存瑞接过勺子,三下五除二,一大锅菜分完了,可还有两个盆空着呢。他从这盆里舀一勺,那个盆舀两勺,可怎么也分不匀。他的脸涨得通红,端起一盆最少的要走。炊事班长笑了,急忙帮他重新分匀了。饭后,指导员又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告诉他一个真正的战士就要处处想到全局,只想到自己班还不够……
《董存瑞的故事》5
存瑞陵园管理处原主任吕小山曾访问过《真正的战士棗董存瑞的故事》作者、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丁洪、赵寰、董晓华。1977年1月8日赵寰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丁洪发表在《解放军报》1980年8月19日3版上的文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指出,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它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说又是真实的……”
曾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郅顺义回忆说:“董存瑞突然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形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开了***。***咝咝地冒着白烟!我被这情景惊呆了。***只能燃烧短短七秒钟,他是知道的呀!他更清楚这大包炸药具有多大的威力!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纵身一跳就朝他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对我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天崩地裂,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董存瑞在炸碉堡瞬间喊的最后一句话是:“卧倒!卧倒!快趴下!”董存瑞即没喊过“为了新中国,前进!”,也没喊过“为了新中国,冲啊!”但这并不影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形象。正如齐肃所说:“写新闻报道和写传记文章一样,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它不同于写小说、故事等文艺作品,可以虚构,进行艺术加工。不写‘为了新中国,冲啊!’的喊声,丝毫不影响英雄董存瑞舍身炸堡,为国捐躯的伟大光辉形象。”
《董存瑞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