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通用10篇)
对于历史我比较喜欢读《三国演义》,那本书我从小就读,下面就让我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处。 三国演义是记录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战争等时间,描写了许许多多的战役和英雄。比如关二爷,诸葛亮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关二爷,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关羽。
关羽可谓是三国中的一位超级武将,温酒斩华雄已经证明了他高超的武艺,一杯清酒尚有余温,关羽也提华雄的人头胜利回归,后来被曹操活捉后,过五关斩六将,以一己之力连斩曹操元大将,其综合能力,战斗力也是非常可观。
再看看关羽的指挥能力秋八月,时逢阴雨连续下了多天,暴涨溢岸,大水沿着汉江故道河床低洼地带分三路涌向罾口川、鏖战岗、余家岗到团山铺一带;再加上、及西北的普沱沟、黑龙沟等地的山洪暴发之水,使罾口川、鏖战岗、余家岗、团山铺等区域内的水平地五六丈深,于禁等七军皆被大水淹没。
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一片汪洋,无处躲避。他只好与庞德等将领上堤避水。这时,关羽命令他的水军乘船猛烈攻击被大水所围困的曹军,并在大船上向曹军避水的堤上射箭,曹军死伤落水被俘者甚多。在全军覆没的窘迫情况下,于禁被迫向关羽投降,而庞德却顽强抵抗,终被擒住,拒不投降,遂为关羽所杀。
史载,之役,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成为关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生涯。
不过英雄也有失败的时候,夜走麦城把关羽留在了荆州,一时疏忽从而是一代英雄豪杰死了。
我认为关羽最重要的品质在于忠,他为蜀国至死不渝,对刘备忠心耿耿,无论曹操的荣华富贵的诱惑,无论吴魏的强大,他都不畏惧,生是蜀国的人死是蜀国的鬼,他的这种精神宁人敬佩。
——读《三国演义》有感一部《三国演义》从小学二年级读到高中二年级,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回首,那座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人民决定着滚滚历史大潮的流向,合势而行者成为喜剧主人公,反之则出演了悲剧。我想其间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时势却不得不背势而行的失败者,譬如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
卧龙出山前吟过一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守候在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处的他,早已预料到自身的结局么?立志“鹏飞万里”的孔明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来。大雪中,那位靠着点汉室血统而寄人篱下却又不甘平庸的刘备三顾茅庐。玄德固然尚不成气候且稍乏治国大略,却是一个能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于是孔明选择了自己一生事业的君主,羽扇一挥,他述出一段《隆中对》。那实在是“时势造英雄”的一个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关键:“外联孙权,内修政理”、“赤壁之战”、“智取汉中”、“西和诸戍,南抚夷越”全部落实。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最好的写照。
于是,诸葛孔明成为一代人杰。
悲剧开始了。汉中与荆州是孔明钳制中原之大螯。然而“关张无命”,那位忠肝义胆却又有许多个性缺陷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对孔明而言是致命伤。从这时起,《隆中对》的后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汉政权图就霸业、统一中国的可能性也永远失去了。假如荆州不失,蜀汉便不会在彝林之战中大伤国力,孙刘联盟也可能牢固,然后乘曹操之死,“天下有变”之机,从荆州与汉中同时出击——合天下者,必为奇才盖世的诸葛亮了。但历史是那样的无情!汉中失却可再夺,荆州失于魏国亦可再夺,孔明实不放心但又确无他人可谴的荆州守将关云长,偏偏把他失给了令孔明回天无术的东吴。于是,诸葛亮的后半生,在无望中挣扎,他陷入了历史的死角,成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指挥者。
这一切并不在于他不识时局,恰恰相反,一切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对残局,他却不能放弃挣扎。刘备白帝托孤时,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诺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献上了一生,万死不辞。正是刘备及其部下毁了孔明一生功业而留下一摊残局,却又给他冠上一顶无法摘脱的金帽。
于是他上表刘禅:“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亡之?”尽管已看到蜀汉必亡,“夙夜忧叹”,他却必须去承担,在没有任何可乘之机的条件下,“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只为,一条理由——“报先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孔明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华夏文化的精神强音——大义!意气相投,堪托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怀,而明君一旦相遇,便毕生想报,肝脑涂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将相之风范。现代人难以彻悟中国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为一主而死节的忠贞。但在需要君主的时代里,孔子先贤所倡导的忠贞死节是极其崇高和高贵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拥抱大义,上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败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孔明隔断对闲云野鹤般隐居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泪下的那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唯一的选择。
至此,他写下了后半生。失败了,却成为千古英雄。
孔明壮志未酬,不能说怀才不遇。历史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马徽再荐名士是所云:“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站在历史舞台出口的我,只能遥思当年大星陨落、秋风萧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无命。
历史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无法改变。“分久必合”而“合”者并非孔明。然以一代人杰成为千古英雄,忠成大义者,又必数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问际会的风云,喧嚣的历史舞台,究竟何者为英雄?煮酒论英雄的曹孟德面对韬晦趋身的刘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只被人称作“奸雄”,“携民渡江”但在治国大略上稍逊一筹的刘备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备者,方堪号作——英雄。
英雄之于时代,犹如火种之于干柴。时势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时势,但时代却永远不可没有英雄!任何历史永远都只由人民决定,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主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呵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动静,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若是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我认为都不如孔明,但是他们都对刘备忠心耿耿。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经由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主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若是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若是没有了诚信,大师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今天,我又一次读完了《三国演义》。这已经是我第九次合上这部书了。但我无论看多少遍,都百读不厌,每读完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尤其对诸葛亮——这位大智大贤的化身,更是敬佩有加。他精通三韬六略,胸中藏战将,腹中隐雄兵,神机妙算。只可惜他没有统一中华,复兴蜀汉,这当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
《三国演义》这部书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教人老谋深算。有人说,小说着重描写了蜀汉,而最后,蜀汉却打出了白旗,这么没劲的故事情节,有什么艺术可言?我们本想看到的的确没有看到,但这是一种“撕碎的艺术”,它的悲剧结尾比大团圆的结局不是更耐人寻味吗?《三国演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嘛!书中刘备因东吴杀了自己的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蜀军进攻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且烧得片甲不留。那一仗,就关系到了蜀国的命运。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起而命丧黄泉。可惜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武有五虎,文有卧龙凤雏,但自那一仗之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
做人就应该能屈能伸,刘备就是为了二弟、三弟的死而赔上了更多的兄弟,这实在是不值得。能屈能伸还得谨慎,否则,就会失去很多很多!
三国英雄们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如果他们没有把握好机会那他们只能埋没自己的才能。现在也不是一样吗?有的人失败因为他的胆怯而与成功擦肩而过,有的人成功因为他把握住机会。也许成功与成功失败只在一念之差。请不要再犹豫了,不要让成功与你擦肩而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部《三国演义》道尽佳话、得尽风流!
三国,这个烽火连天、战乱缤纷的乱世,不知有多少平民百姓战死、饿死。然而,乱世出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个乱世之中,可谓英雄辈出。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周瑜……他们无不雄才大略、聪明绝顶,在这三国乱世之中留下了许都故事。
在这么多的英雄之中我却最喜欢曹操。
有人不禁要问:“这曹操乃一代奸雄,你为何会喜欢他?”其实不然,曹操非但不奸诈,反而很忠心。
董卓入京,祸乱大汉。当时各路诸侯都拥兵一方,然而面对董卓的倒行逆施却无一人敢出兵勤王。而曹操,这个当时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却首倡义兵、广发矫诏,呼吁天下诸侯出师勤王。终于,忙着趁乱抢地盘的各路诸侯们来了,然而一切却非曹操所想的那样。前来“勤王”的诸侯们并非是真心想要匡扶汉家天下。在与董卓战了几回后他们就安营扎寨不打了,干什么呢——吃喝玩乐。曹操看着皇帝被董卓掳走,而诸侯们却歌舞升平、我行我素,全无一丝担忧之意;心中既悲又愤,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由此可见曹操之忠心。
有人不禁要说:“曹操为人奸猾狡诈,毫无正直之气”其实不然,曹操亦是一位不畏强暴、执法如山的官员。
那时曹操还只是一个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华贵皆责之”当时灵帝的宠臣蹇硕权势滔天、无人敢惹,其叔仗其权势公然违禁夜行。曹操却不为所动“就棒责之”结果从此“内外莫敢犯者”。
由此可见曹操之正直。
有人不禁要说:“曹操残忍好杀,毫无慈悲之心”其实不然,曹操亦怀有一颗仁慈之心。
陈宫,这位吕布的手下。死心塌地的帮吕布打曹操,后来为曹操所俘虏,却不肯投降唯求一死。曹操惜其才华欲劝降,便道:“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如何?”陈宫道:“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尔”曹操见陈宫如此只好作罢,道:“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陈宫听完伸颈就戮。
由此可见曹操之仁慈。
曹操此人有许多优点。我最欣赏的是曹操的他建功无数却是靠自己白手起家。他从一无所有到有了自己的武装势力;再到占许都、迎天子、灭吕布、降张绣、败袁绍、统北方……这期间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困难挫折?怕只有曹操自己才知道。
而刘备却有一个皇叔的幌子可以招摇,身边更有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死心塌地并骁勇善战的兄弟。后来又有了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对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天才军师。至于孙权就更好了,直接就有了一份由自己老爹老哥打好的江东基业,身边还有张昭、周瑜一文一武扶持左右。
曹操则一无所有。他孤身一人带着几千手下独闯天下,硬是靠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当然,曹操的成功也离不开手下的谋士、大将,但那却是曹操凭其个人魅力吸引过来的。谋士如荀彧、许攸叛袁绍而投曹操,大将如张辽、张邰、徐晃,则是吕布袁绍、杨奉兵败之后投降曹操的。而曹操却对他们委以重任、信任有加,足见曹操之广阔胸襟。
曹操,真乃英雄也!至少在我看来,曹操他就是一个英雄。虽然奸诈狡猾,但却是个英雄。
“奸雄”?好!君不曾闻“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我喜欢这个奸雄!
《《三国演义》的另一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斯,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相对敏锐、处事相对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由于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由于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相对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由于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体味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能够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一样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斯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经由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履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尺度,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而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本书活灵活现地演义出了一个历史故事。
曹操是一位奸诈的圣人。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明明知错了,还把吕伯奢杀了,其无情无义,陈宫便离他而去,但曹操后来说的一句话令人回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当时的情况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曹操不杀了吕伯奢,吕伯奢回家看到家人死了,一定会带人来追杀曹操,那曹操就可能会在历史中消失。但是如果一直奸诈下去的话,就会遭报应的。
刘备与曹操正好相反,他仁义,爱百姓,即使是逃难,也要带上老百姓,刘备经常布施仁政,得百姓爱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袁绍在与曹操一战时,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他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不知道,反而听信小人的话,最后败给了曹操。
《三国演义》让我知道要善于听从好的意见。当庞统来到曹营时,向曹操献上了连环计,曹操听起来他的建议,后来有大臣问:“万一敌人用火攻该怎么办?”曹操的大概意思是:“冬天不会有东南风的,敌人用火攻就会把他们的营寨给烧了。”这也不怪曹操,他不是气象专家,但有人提醒他,他也要注意呀,正因为如此,那一战,曹操大败。所以能否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事情的成败。
《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动静,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由于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人性的五味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诡谲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与恶。比如说吧,关羽就是那正义的化身,他勇猛且充满机智,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斗争,也是三国时期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还有那曹操,他那奸雄的智慧,使他成为了一国霸主。全书从汉末讲到三国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起和灭亡。在其中,忠巨义士的殉国,人生的不如意,生与死的交织深深打动了我。
每一颗“将星”的灿烂与衰败,都给这碗汤中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则是那千古盛名的“诸葛亮”。我喜欢这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着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着泰山般的坚强毅力。“阿斗”,这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是蜀过的后王,却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烂泥敷不上墙的人。如果大家是“诸葛亮”,会不会为刘备托付的这个孤儿竭尽全力呢?我想,这谁也不愿意,谁愿意把烂泥敷上墙呢?这只不过是白费心机。而“诸葛亮”呢?他不像我们那样,而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管烂泥敷不上墙,死水成不了活水,他还是用他的生命紧抓着那似乎不存在的希望。在他地一次进攻魏国,胜利遥遥在望时,后住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诚产,产生怀疑,将他召了回来,结果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责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对抗魏国。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还是以身殉国了。有些人可能会问:“诸葛亮也太愚蠢了,明知蜀国命不久已,却还进行无谓的反抗,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他可能明白这一点,但他却一定不会放弃。因为他至少做到“问心无愧”:他不断地进行反抗,尽力地反抗,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尽力了。
诸葛亮的这一行为让我明白了:贵在尝试,而不在于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