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经济政治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中政治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2.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 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

  ①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 措施:

  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 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 作用:

  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4.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

  (1)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

  (2)生产工具:铁农具、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3)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4)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生产

  (1)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2)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3)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3.商业的发展

  (1)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

  (1)背景: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

  (2)含义: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jié nàn)、批驳。

  (3)各家学派及主张——

  儒家:

  A 孔子:春秋鲁国人,没落贵族。

  ① 政治思想: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名分。

  ②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中庸之道。

  ③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④ 学问:编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⑤ 地位和影响: 对中国: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历朝历代加封了各种尊号。

  对世界:孔子学说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古希腊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对西方的启蒙思想有重要影响。

  B 孟子:战国时期,没落贵族,《孟子》。

  ① 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建立一整套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② 伦理思想:性善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③ 价值观念: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 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世称为“亚圣”。

  C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

  ① 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并施”、“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

  ② 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③ 伦理思想:性恶论。

  道家学派

  A 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道德经》。

  ①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③ 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④ 地位和影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B 庄子:战国,《庄子》。

  ① 哲学思想:提出了齐物的观点,“齐物”就是齐一万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② 价值观念: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公。

  ③地位和影响: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墨家学派

  墨子,名翟(dí),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经》。

  A 主张:“兼爱”(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不分等级贵贱)、“非攻”、“尚贤”、“节俭”。

  B 地位影响: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

  法家学派

  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A 主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主张变法革新。

  B 地位和影响: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A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B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技成就

  A 科技:指南针:战国司南

  B 天文学: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有关于日食的记载;有关于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战国《石氏星表》记载了测定的120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C 数学: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3.文字、文学、艺术

  A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B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楚辞:是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D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文化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2.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知识点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知识点归纳

4.夏朝政治制度经济文化

5.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知识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