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开学在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好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本内容,并在考试当中取得好成绩。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我会写组词

腊:là(腊八、腊肉、寒冬腊月)

粥:zhōu(腊八粥、白粥、僧多粥少)

腻:nì(油腻、腻歪、玩腻了)

咽:yàn(咽气、吞咽、狼吞虎咽)

匙:chí(汤匙、茶匙、大匙)

搅:jiǎo(打搅、搅拌、胡搅蛮缠)

稠:chóu(浓稠、稠密、稠人广众)

嘟:dū(嘟念、嘟囔、嘟嘟响)

肿:zhǒng(肿胀、肿块、消肿)

熬:áo(熬夜、熬粥、熬药)

褐:hè(褐色、褐土、褐煤)

缸:gāng(水缸、鱼缸、烟灰缸)

脏:zāng(肮脏、脏土、脏兮兮)

三、多音字

匙:chí(汤匙) shi(钥匙)

咽:yān(咽喉) yàn(咽下) yè(呜咽)

劲:jìn(费劲) jìng(劲敌)

四、近义词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沸腾——鼎沸 惊异——惊奇 搅合——掺合

资格——资历 反抗——抵抗 猜想——猜测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五、反义词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六、理解词语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呻唤:呻吟叫唤。本文指锅子中的腊八粥因受热而发出声音。

碗盏:碗。

搅和:混合;掺杂。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造句:胜利在望,我们不能松劲。

孥:儿子,或指妻和子。

惊异:惊奇诧异。

不消说:不必说。

噗:形容水、气挤出等声音。

七、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

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

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八、问题归纳

1.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3.“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4.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5.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人人喜爱腊八粥。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八儿等吃腊八粥。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必备考点

一、交流平台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为了表现北京独特节日习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它的日子则一带而过。在写腊八和初一这几天的活动时,也做到了有详有略。因为写重点突出。

概括起来:作者重点表达的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是近义词。这样写的好处语句不重复,词汇丰富。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糕”与“高”同音,所以过年吃糕有万事如意年年高的寓意。

过年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

蝙蝠在中国古代来说赋予了人们"福"的意义。

三、书写提示

观察下面的字,再照着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给出的一段话是行楷,笔画之间有连带,笔画流畅、活泼。练字的时候一是要练眼,即认真读帖。二是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把示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

四、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注释:①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⑤布:布施,给予。

⑥德泽:恩惠。

⑦秋节:秋季。

⑧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⑨华(huā):同“花”

⑩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2、诗意: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赏析: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六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一、习作内容: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二、写作要求:

1.本次习作要求写家乡的风俗。

2.教材上给出了两个选择。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写作时要突出民俗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法指导:

1、白描法。

在习作中可以把风俗活动现场看到的情景一一记录下来。

2、穿插法。

在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中穿插写入有关的传说故事

3、剪切组合法。

把相关的传说或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剪切组合在一起。

四、写作注意点

1、亲眼所见。亲自参加家乡的风俗活动,认真观察活动中的物品、人物、活动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写作时就像演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2、亲耳所闻。请长辈介绍当地的风俗,让我们的耳朵像录音机一样记录下来。把听到的介绍声情并茂地写下来。

五、写作提纲指导:

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