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的复习技巧

历史学科在高考中难度可以说是算的一号人物的,不过只要经过合理系统的学习,坚持不懈的研究期中所蕴含的规律,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复习技巧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复习技巧

一、时间安排

复习备考阶段,大家的时间都很紧张,这就需要我们能合理地安排时间。首先要根据老师的课程安排拟订一个“宏观”计划:比如先复习古代史,再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最后再复习世界近现代史。

其次根据“宏观”计划再制定一个符合自己时间的“微观”计划:例如,每天下午一点至一点半之间必须巩固历史基础知识。但记住:务必使自己每天的学习都在计划中进行。

二、立足书本

成考试题无论怎样灵活和新颖,总是万变不离课本的。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学习历史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全面复习,达到能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多从原因、过程、评价、影响、本质等几方面来掌握。

在平时的学习中则做到“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学习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应想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学习到明清时期的文化就应回想起唐宋时期的文化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三、适量的习题

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买一两本好的参考书,看上面典型高考试题的解析;做上面既基础又新颖的选择题;抄上面经典简答题的答案,最好能记住以便灵活的运用到其它材料题或简答题上。

注意综合比较,穿插训练各类貌似题,注意对简答题材料分析等综合性强的试题的分析研究。对一些典型例题,还要变换角度,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充分发挥题目的潜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四、记忆方法

不可否认,历史学习中要求记忆的东西确实很多。

我建议在背诵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以历史时间为主轴: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把1640年到1689年各年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历史线索。

二是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比较记忆,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例如可以把14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进行比较,从而帮助记忆。

高中历史复习攻略

1、自己整理历史大事年表

比如第一个时间段是“历史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然后把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写中国,右边写外国,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重要事件列出来,然后补充选修书目中的内容。

做好这些以后,中外历史比对题就没什么问题。因为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容易出现单课知识扎实,体系却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把中外对比列出来,就能很好的对比,也能加深我们在学习时的理解。

比如:先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比对,西方工业革命和中国同时期的比对;我们在历史复习中,应该自己总结和提炼出不同的同时期比对专题,将我们的历史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建立起脉络和体系。

不过整理历史年代表的时候,不要一口气抄完,而是应该每整理一段,就掌握好一段内容,将这段知识内容和重要事件全都记忆下来,不能敷衍了事。小编给各位推荐公众号《那年高中》,里面分享了高中各科的学习方法以及提分技巧,更有各科学习资料等实用干货,可以帮助大家有效提高成绩!

2、不同题型不同做题方式

例如做历史选择题时,一要定,二要细。试卷发下来时,先大体浏览一遍题目,粗略了解难度,使自己心中有数。做题之前,要对题目考点粗略感知。选择题的考点是有顺序的,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开始做题时,要动手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极为关键的破题点。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题目常出现的词有“┄、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3、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形成框架之后,反复记忆课本上的内容,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然后,把各个知识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找起来,例如,找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区别,并记准记牢。

高中历史改革类题型解答技巧

1.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制度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4.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6.评价改革的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4)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5)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高考历史复习技巧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