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高中历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是文明的底蕴,学好历史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学好高中历史呢,就让小编告诉你答案吧。

  六大记忆法介绍

  一.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是抓住历史知识的主要内容,扣住关键字,把复杂、繁多的识记材料加以凝练、压缩进行记忆。例如:整个中国近代史内容实在是很多,我们可以浓缩归纳,并巧妙地记忆它的知识框架:一种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对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四大阶级(农 民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五股思潮(封建专制、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六国列强(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条 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八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 为、孙中山、袁世凯、毛泽东、蒋介石),九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一 二.九运动”),十次战争(***战争、第二次***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护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浓缩记忆法的优势是增大大脑对知识信息的容量,减轻学习的负担,而且试用的范围较广。但浓缩的部分应该是最精华的。

  二.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重要的历史知识变成诗歌、民谣、顺口溜、快板等形式来记忆。

  例如:关于“历代农民起义”,可以通过以下歌诀进行记忆:

  陈胜吴广揭竿起,刘邦项羽诛暴秦。

  绿林赤眉灭新莽,黄巾起义反东汉。

  隋炀帝,施暴政,群雄聚义在瓦岗。

  黄王起兵为百姓,冲天将军入长安。

  元末义军裹红巾,改朝换代朱元璋。

  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吊死万岁山。

  洪杨率领太平军,攻占南京作天京。

  坚持反清十四年,中外敌人梦魂惊。

  三.图示记忆法

  图示记忆法即用各种图表、图形进行历史只是记忆。这种记忆法最形象、直观,如果把图形做成三维课件,记忆效果会更好。

  四.数字归纳记忆法

  在历史知识中,我们感到年代最难记,也最怕记。如果采用数字特征记忆法记年代,就可做到多记、记活、记牢。   例如:采用逐次连续数记忆:1919年"五·四"运动,1920年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1923年"二·七"惨案……;采用间隔等差数字记忆:1911年武昌起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战争……;采用一数多项联记: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曾国藩创安庆军械所、那拉氏发动宫廷政变、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五.联想比较记忆法

  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结束时间的对比,会很容易记住双方形成和结束的时间,还会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早于西欧1000多年,而结束时间却晚200年。通过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六.规律记忆法

  历史知识虽然繁多而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进 行记忆。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 发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解题技巧分享

  1.审清题目的时间限制。

  高考试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也有的题目,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这一历史现象的时间位置。

  2. 确定题目的空间因素。

  狭义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空间因素即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地域因素。高考有的试题,其空间因素不是直截了当地反映出来,而是隐含在题干、材料、材料注释、材料出处当中。只有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地域因素,才能够准确判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地域性,从而建立与教材基础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3.把握历史现象的性质或立场。

  高考的每道试题,均涉及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只有明确了他们的性质立场,才能够迅速区分题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现象和本质等因素,才能够迅速确定正确选项。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或立场,是解题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然,确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性质和立场时,不能够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无论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还是历史人物,都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即使是名人、伟人,也会因为时代和阶级局限性,难免在认识某一问题出现失误或偏差。反之,也不能不加分析地看待其他与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不一致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有保持公正客观的可能性。这也可能成为考生在高考考场上因为定势思维而导致失分的重要因素,任何方法都是“双刃剑”,正确、灵活运用才能够游刃有余。

  4.明晰题目涉及的基本理论。

  当前的历史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目,都必须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论,选择题也不例外。考生在审题时,应自觉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深入分析题目。

  5. 提炼材料有效信息

  提炼就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从历史高考材料题来看,试题中的材料有效信息主要分布在材料中的五个地方:一是材料的开头与结尾。因为高考命题是有时间和试卷长度(阅读量)限制的,命题者所选材料必须“精取”,不能无度。二是材料中的省略号两侧,理由同前。三是材料中出处,它往往可以说明材料的时空、属性、价值等,便于我们回归教材,运用相关知识来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四是材料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名称等,它同样能帮助我们定位材料的时空、属性、价值,便于我们回归教材,运用相关知识来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五是材料中的注释或说明,它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这一材料重要,你们不懂就无法正确解答所设的问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