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二五个专题与易错知识点

  高中政治有很多内容,其中的必修二就是高考当中的重点,所以我们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化。。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专题一 商品、货币、价格与消费

  1、商品的基本属的易错点

  (1)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前对,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2)凡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一种劳动产品虽然用于交换,但如果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也就不再有价值,那么它就不再是商品。比如有毒的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

  (3)服务是一种无形商品,它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人的服务是劳动产品,劳动服务用于交换,也可以成为商品,也有价值)

  (4)商品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5)所有物品都是劳动产品,所有劳动产品和物品都是商品。(物品不一定都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要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6)劳动产品凝结了人类劳动,具有价值;或者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东西都有价值。(前对,但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只有需要交换时,才需要比较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这种劳动才形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无需比较劳动量的大小,这种劳动不形成价值)

  (7)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总是不可分割地属于商品所有者。(不可同时拥有)

  (8)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可分割的和统一的,因此,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也一定有价值。(二者可以分割,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9)企业只关心商品的价值,消费者只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关心商品的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消费者不仅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关心商品的价值,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在购买商品时,总是力图找到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点)

  (10)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1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二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其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12)人们购买商品都希望“经久耐用”,这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经久耐用”只涉及到商品的使用价值)

  (13)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的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需要交换的原因,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都有价值。价值是不同的商品相互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

  (14)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大小之别。(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别,只有优劣之别。使用价值与价格无关)

  (15)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卖者的目的所在。(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买者的目的所在)

  (16)公民无偿捐赠给灾区的救灾物资是商品。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也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救灾物资是无偿捐赠的,没有用于交换。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既不是劳动产品,又没有用于交换)

  2、商品价值量的易错观点

  (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质量也不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2)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往往表现为“物以稀为贵”,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会随供求关系变化,但价值量的大小不取决于市场,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指的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其中主要是使用的生产工具。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

  (4)商品的价值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的总和。(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总和叫价值总量)

  (5)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前者成正比,后者无关)

  (6)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平均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的平均,而不是总平均。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理解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在判断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首先要看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还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对劳动者收益有影响)

  (8)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9)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无关,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10)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都成反比。(都成正比)

  (11)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或供过于求)。(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由价值决定价格,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12)已故名人字画,古董物价高是因为其价值大。(生产的不可再生性与需求的可变性组合推动邮票、古董等特殊商品交换价格的大幅攀升.)

  (13)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单个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可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只能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14)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不管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15)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

  (16)商品的价格由质量或者使用价值决定或由供求关系决定。(由价值决定或由市场决定;价值决定价格,价格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价值量大,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17)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格的基础是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关系)

  3、货币的易错观点

  (1)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货币。(可以直接和其他的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纸币只能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也有价值,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所有的职能)

  (5)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但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的职能。(纸币既可以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也可以执行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职能)

  (6)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7)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8)黄金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黄金价格的波动是由价值的变化引起的。(黄金只有作为货币时,才是一般等价物。黄金价格的波动是由供求变化引起的)

  (9)金银在本质上体现了不同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货币在本质上体现了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10)金银纪念币是纸币。(金银纪念币不同于纸币,金银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以流通;而纸币没有价值。)

  (1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2)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职能,商品交换不等于商品流通)

  (1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14)当购买某样商品支付货币时,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不能看到有支付二字就判断为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而要看支付的对象是什么货币,如果是商品,那么执行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15)纸币的面值、面额、发行量及纸币的种类、实际购买力都由国家决定。(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面额、种类;国家虽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随意发行纸币,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可以规定纸币的购买力,购买力由市场决定)

  (16)币值就是面值。(货币的“面值”,本质是它的币值。币值这个词,就是政治经济学的“金属货币量”,通俗的理解,就是其可购买的财富的能力,也即购买力。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由纸币的发行量决定)

  (17)用信用卡购物体现了货币的流通手,且十分安全。(用信用卡购物体现了支付手段,也存在安全问题,并非十分安全)

  (18)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银行信用卡的使用,可以减少现金的使用,但与缓解通货膨胀无必然联系。)

  (19)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20)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要看是不是全面的持续的上涨或下跌)

  (21)“通胀”必然引起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胀”。(“通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胀”)

  (22)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胀”,因此纸币发行越少越好。(纸币的发行量是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23)合理的价格是指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的价格。(合理的价格是指价格既要反映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

  (24)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等于其价值。(价格由其价值决定,它一定要反映其价值)

  (25)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就必然降低;价值增加,商品的价格一定上涨。(一般来讲,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商品的价格就会降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除了价值因素外,还受供求关系,货币本身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商品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上升、下降、不变三种情况,因此不能绝对化)

  (26)价格由购买力决定。(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27)质量决定价格,商品的质量越好,价格越高。(决定价格的是价值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质量。一般而言,质量高的商品,其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多,因而价格也高)

  (28)物价越低,对老百姓越好。(从长远来看,对老百姓不好)

  (29)商品生产者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商品生产者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可以大幅度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0)只有货币的基本职能才反映货币的本质。(所有职能均反映了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31)货币本身的价值量与商品的价格成正比。(用货币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货币本身的价值量越大支付的货币量就少,商品的价格就越低,故两者成反比)

  (32)优质优价和质优价廉都不符合价值规律。(优质商品比同类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多,因而价格高;优质的商品往往供不应求,所以价格高。优质优价反映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符合价值规律。优质商品也可能“价廉”,原因可能有三:一是生产优质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促使价格下降;二是优质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造成价格下降;三是生产优质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价出售商品,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33)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大幅减少。(水属于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水价格提高,不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34)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一种商品价格降低,该商品的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该商品的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

  (35)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而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36)随着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行,航空公司的反应是提高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互补商品。(航空公司的反应是降低票价,吸引客源。因为飞机和火车是替代商品)

  (37)只有货币或金银才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一切商品都能承担价值尺度职能)

  (38)我国计算汇率,通常以100单位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以100单位外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39)人民币汇率升高,国际购买力增强,是好事。(应一分为二地分析)

  (40)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没有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但不是没有)

  4、价值规律的易错观点

  (1)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应该是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3)所谓等价交换,就是商品交换双方的价格要相等。(等价交换要求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双方价值量要相等,在货币出现后,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符合)

  (4)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5)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说明了等价交换并不存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并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

  (6)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时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之中。)

  (7)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次数。(不可绝对化,它在动态中实现的,从某一静止的来看,二者经常不一致)

  (8)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9)价格由购买力决定。(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0)商品交换以价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1)免税商品一般是生活必须品。(免税商品一般是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

  5、消费的易错观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没有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不是没有影响)

  (2)重大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通行费与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已由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生存资料消费不可缺少)

  (4)消费贷款之所以有助于提高居民当前消费水平,是因其能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原因是能增强人们当前支付能力)

  (5)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应多发行纸币。(纸币发行过多,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的购买力减弱,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6)物价水平越低,说明消费水平越高。(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7)扩大内需就是鼓励超前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节制消费。(任何时候都应该倡导与国情和家庭收入相符合的适度消费)

  (8)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有、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国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才能刺激消费)

  (9)恩格尔系数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10)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是按消费的交易方式不同划分的)

  (1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的消费所取代(取代的说法错误)

  (1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食品支出越来越少。家庭消费以享受资料消费为主。(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越来越注重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3)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是不可取的。(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14)贷款消费属于超前消费,适度消费就是限制消费。(如果贷款消费是依据国情及自身实际,并且未来有还贷有能力,就属于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既反对铺张浪费,也反对过于节俭)

  (15)消费贷款能减轻社会不平等程度,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消费贷款能增强人们当前支付能力,但不能减轻社会不平等程度,增加人们的预期收入)

  (16)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限制消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指反对铺张浪费,不是限制消费。这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17)消费结构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18)粮食、蔬菜、食用油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大幅下跌。(粮食、蔬菜、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其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小,不会大幅下跌;汽车、珠宝首饰等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受价格变动影响较大,价格上涨,需求量会大幅下跌)

  (18)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方向变化相同。(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变化方向相反);两种互补商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也减少(变化方向相同)。

  (1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也一定变化。(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不一定发生变化)

  (20)物价水平越低,消费水平越高。(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水平较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并不完全取决于物价水平,不能说物价水平越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越高。物价持续下跌,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

  (21)预期消费就是超前消费。(预期消费不等同于超前消费,二者虽然都具有超越现阶段支付能力进行消费的特点,但是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预期消费坚持量入为出,讲求消费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这种消费本质上还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超前消费则意味着消费严重脱离预期收入,是一种盲目攀比、不顾实际的消费行为)

  (22)凡是消费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消费水平过高或过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会促进生产的发展,相反还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23)消费有时决定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的反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6、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易错观点

  (1)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2)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3)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性能在不断地提高,其价格也在不断地下降,人们对轿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4)我国扩大内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较快增长,体现了消费决定生产。(体现了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5)凡是消费,就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要适度的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6)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生产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7)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性能在不断的提高,其价格也在不断的下降,人们对轿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7、基本经济制度的易错观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就是坚持国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不能等同。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还包括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其次主体与主导不能等同。主体是一个比重概念,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主导是一个权重概念,是指主要的并且能够引导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公有制是主体,而国有经济是主导)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5)公有资产占优势,主要是看量的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6)国有资产等同于公有资产。(国有资产小于公有资产)

  (7)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基础,国有经济是主导)

  (8)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9)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体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都占支配地位。(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11)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的控制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上)

  (1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坚持国有经济的比重超过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等于国有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13)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是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法律地位上平等;但在所有制结构、基本经济制度上地位又不平等)

  (14)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

  (16)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不是主要力量)

  (2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多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实现同步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25)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的联合,既不能称“公”,也不能称“非公”,只有其中的非国有和非集体成分才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26)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股份制。(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

  (27)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如果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的交叉持股,既不能称“公”,也不能称“非公”,只有其中的非国有和非集体成分才是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28)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制可能是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是集体所有制经济)

  (29)外资经济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三种形式中都有外资经济。其中外商独资企业不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8、关于公司和股份制的易错观点

  (1)股份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2)股份制都具有公有制性质。(控股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具有明显的公有制性质,但不能认为它是公有制企业)

  (3)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不能笼统地说,要国家或集体控股)

  (4)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唯一实现形式。(主要)

  (5)股份制是产品的分配方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6)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滥用法人独立地位欠下的债务,应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有限责任。(应该以个人财产承担连带责任)

  (7)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唯一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最主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在我国除公司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8)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广告是企业成功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关键因素)

  (9)代言明星的声誉决定产品的声誉。(代言明星的声誉影响而不决定产品的声誉)

  (10)企业做广告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商品的价值量。(顺利让渡商品,实现商品价值)

  (1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利于加速本企业资本周转。(企业海外并购有利于加速被收购企业的资本周转)

  (12)企业的经营规模越大越好。(企业的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经营规模要适度)

  (13)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够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能直接、有效地促进就业)

  (14)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5)缺乏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是企业竞争失利的根本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16)强大的制造能力是中国企业出口的核心竞争力。(以科技为基础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17)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

  (18)经营不善的企业被兼并或破产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核心技术。(经营不善的企业被兼并或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9、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易错观点

  (1)劳动者各项权利的基础是享有平等就业权。(劳动权)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只有履行义务才是享受权利的基础。(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和权利互为基础)

  (3)劳动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所以,劳动者享有合法权益是无条件的,一旦权益受损害,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享有权利以履行义务为前提,劳动者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和手段维权)

  (4)劳动者获得权利、维护权利的基础是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自觉履行义务)

  (5)选择职业只能根据个人兴趣专长。(也要考虑国家的需要)

  10、投资理财的选择

  (1)储蓄存款比较安全,没有风险。(储蓄存款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实际收益越多。(居民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3)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都以定期收取利息为条件,都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债券和股票都是有价证券是正确的,但是,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股票则是股东持有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证书,股票不是定期收取利息的)

  (4)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国债具有信用度高、代用率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5)股市是经济风险的避风港。(股票投资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

  (6)股市是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股市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股市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7)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股票是一种所有权关系。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8)有限责任公司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混淆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9)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成反比,与银行利息率成正比。(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10)只要购买了股票就一定能获得股息。(股票持有者凭股票定期从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叫做股息。股票按股东权利和承担风险的大小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优先股是按固定的股息率优先取得股息,并且是固定的,不以企业利润的有无和多少为转移。普通股的股息通常是在支付优先股的股息之后,根据剩下的利润来酌情支付,因而是不固定的,在企业亏损时便得不到股息)

  (11)商业保险是避免风险的投资,可以分为社会保险和人身保险,任何公司都可以经营保险业务。(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途径,可以分为财产和人身保险,只有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保险业务)

  (12)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少。(是购买商业保险)

  (13)居民储蓄大幅增长的原因是居民的消费趋于饱和。(是人们对未来住房、养老等支出的担心)

  (14)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政府可以采取的经济措施是提供信用贷款。(提供信用贷款的主体是商业银行)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11、关于分配制度的易错观点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2)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激励作用,过大则不利于提高效率。)

  (3)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或按劳动成果分配。(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5)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只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

  (6)劳动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方式。(只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要素分配属于非按劳分配方式)

  (7)收入分配中注重公平就是消除收入差距,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公平不等于平均)

  (8)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好。(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9)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10)居民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但不能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11)收入差距扩大具有刺激作用,效率将会提高。(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效率反而会降低)

  12、关于财政的易错观点

  (1)国民收入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财政收入增加意味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或国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也增加。(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财政收入是在国民经济收入总量中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国民收入大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加不一定意味着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其他条件不变,财政收入将增加)

  (2)国家的财政是通过决算实现的。(国家财政的实现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3)财政收入减少,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应该是财政收入增加,会减少)

  (4)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关键取决于国家的分配政策;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关键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因素是发展经济,还要调整分配政策)

  (5)财政收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6)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税收是主要形式)

  (7)国内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应与生产总值保持同步增长)

  (8)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基础)

  (9)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适度的财政赤字应该增加总需求,而不是总供给)

  (10)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来维持财政支出,这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赤字的出现,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关键是看借债的规模,以及借债所得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益)

  (11)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还是有利,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

  (12)财政收入水平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者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结余)

  (13)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收入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14)要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关键是要大力增加财政支出。(关键是要增加财政收入)

  (15)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因而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是最理想的状态。(在预决算中,收入等于支出是最理想的状态)

  (16)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财政收入太多,就意味着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再说财政收入太少就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但也不能认为财政收入越多,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越强,因为太绝对了,只能表达成,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

  (17)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居民消费)

  (18)扶贫标准的提高,促使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合理有序分配格局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19)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无利。(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弊还是有利,关键要看财政、信贷能否实现综合平衡。如果银行信贷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财政、信贷能够实现综合平衡,财政赤字就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危害)

  (20)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二者没有区别。(二者都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但有区别: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三率的调整)

  13、税收和纳税人易错知识

  (1)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就要提高税收的税率。(二者无必然联系)

  (2)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的税收都是取之于民,但只有社会主义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劳动人民)

  (3)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4)税收具有无偿性,意味着国家对纳税人不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是说国家的税收收入最终是服务于人民的)

  (5)税收的强制性要求它具有无偿性,无偿性是强制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固定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强制性。(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6)纳税人即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是征税所指向的客体,表明对什么东西征税;纳税人是缴纳税款的主体)

  (7)在税种上,营业税、增值税分别属于流转税、行为税。(营业税、增值税都属于流转税)

  (8)在我国,每个公民的所有收入都在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范围或每个公民都应自觉缴纳个人所得税。(只有超出一定数额的薪金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要减去一个起征点3500,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个人所得纳税)

  (9)增值税的征收不受企业盈亏影响,税源广且便于征收。(营业税的征收不受企业盈亏影响,税源广且便于征收。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10)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初次分配更加合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属于再分配范畴)

  (11)个人所有税能消除收入差距。(个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公平税,有利于调节人们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杠杆。社会不可能也不应通过征税个税把收入差距消除)

  (12)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并不是使用超额累进税还有比例税率,其中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租赁所得,偶然所得等适用20%的比例税率)

  (13)个税显著的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14)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对无需报账者可以不开发票。(推行刮奖发票是为了鼓励消费者索要餐饮发票,这有利于减少税收流失;无需报账者也要开发票)

  (15)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是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而非间接进行纳税的单位和个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如果不能转嫁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主体,是税款的实际承担者。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直接税的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间接税的纳税人和负税人是分离的,即税负可以转嫁给消费者)

  如:

 

  (16)所有人都是纳税人,因而所有的商品都包括着税,人民在购买商品时都纳了税。(并非所有的商品都包含着税。人们购买商品所付的款中含有税,买者也只是负税人,而不是纳税人)

  (17)在我国,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人人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纳税人)

  (18)纳税人意识就是指要依法纳税。(纳税人意识包括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是二者的统一)

  (19)所偷税款只要没有装进个人腰包就不构成犯罪(也要)

  (20)偷税就是以非法手段骗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骗取税收优惠的行为属于骗税。如果因为不了解税法而少缴或未缴税款的行为叫漏税)

  (21)税款的缴纳是公民行为,税收的使用是政府行为。(税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2)公民纳税,国家受益。(个人也受益)

  (23)“营改增”积极的效应是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营改增”不是增加新的税种,而是税种之间的转换,并没有拓宽财政收入的来源)

  (24)国家提高税收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完事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效率。(直接效果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25)公民自觉纳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市场经济的易错观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

  (2)平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5)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不可能同步富裕)

  (5)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应通过对市场主体利益的调节来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

  (6)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7)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治理污染应该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8)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放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我国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9)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因为了它是基础性产业。(因为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农业是基础性产业)

  (10)市场规则仅仅规范经营者。(市场规则不仅规范经营者,也规范消费者,甚至规范政府这样的特殊参加者,也就是说,市场规则应该规范每一个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1)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特征。(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有特征,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效果与程度更佳、更强、科学)

  (12)宏观调控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主要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宏观调控)

  (13)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指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主要依靠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15、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易错观点

  (1)总体小康水平就是全体人民都在达到的小康水平。(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立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4)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过程是一种平衡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差别)

  (5)GDP是衡量经济增长与成绩的唯一指标。(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6)实现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性措施)

  (7)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8)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为它是基础性产业。(农业是基础性产业)

  (9)现代服务业成了竞争性的支柱性产业。(现代服务业不是我国支柱性产业)

  16、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和威胁)

  (2)经济全球化只会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4)对外开放战略应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我国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5)美国频频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主要是因为美国需要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因为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产业发展)

  (6)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出路在于“引进来”。(引进来要结合企业实际,注重质量,把吸收、消化和创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增强企业自力更生的能力,还要坚持走出去战略)

  (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8)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9)为了缓解贸易摩擦,我国可以对相关产业采取贸易报复措施,加大对出口企业的补贴和支持力度。(以上措施不符合世贸组织的相关原则,会导致贸易战升级)

  (10)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1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12)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根本基点)

  (1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是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必修二《政治生活》一到五课 选择题易错知识点集锦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易错知识点【括号内是正确说法】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 【】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统一的√】,相同的【公民的权利义务是不同的√】,权利比义务更重要,权利在前义务在后【没有先后之分,没有重要之差√】。

  3、【只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其主体是全体公民【没有剥夺选举权的、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

  4、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人大代表√】

  5、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

  6、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7、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没有内定√】

  8、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监督,不起任何作用【没有强弱之分,监督既有利于维护自己利益,又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工作,小鼠标可以绊倒大贪官√】

  9、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基层国家政权机关【不是权力机关,不是行政机关,所以不是政权机关√】

  10、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实行民主决策的合法渠道【民主监督√】

  11、扩大或增加公民权利【公民的权利、义务是法定的,不能扩大缩小,也不能扩大缩小权利范围√】

  12、区分权力与权利、公民与人民【公民、人大代表—“权利”,国家机关、人民—“权力”√】

  13、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立法的平等【是指司法和守法的平等√】

  14、在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是人民】

  15、人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间接】

  16、人民参与民主管理是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人民只有通过民主管理(或者说通过基层民主自治/基层群众自治)可以直接管理社会事务,注意不是国家事务√】

  17、公民是决策的参与者,是决策的制定者,有决策权【不是决策的制定者,没有决策权√】

  18、村委会是国家机关,是基层政权(在乡镇,不在村)、基层政府(也是乡镇)【就是群众自治组织】

  19、【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常考,必须背过)】

  20、【公民享有对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前提和基础√】

  21、【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易错知识点

  1、中国共产党能行使政府职能【只有政府才能行使政府职能,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党各司其职,不能替代】

  2、政府有管理经济的职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政府是“裁判员”,不是“运动员”】

  3、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合理是指理性,合法是指符合法律】

  4、政府要依法执政,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做到公正司法。政府属于立法机关【执政主体是党,公正司法主体是司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

  5、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少数服从多数的同时,要尊重少数人的意见√】

  6、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立健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公民的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7、政府依法行政、党依法执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但是政府和司法机关都可以执法】、人大依法立法【√】。

  8、淡化、弱化、削弱、限制、增加、扩大政府的权力或职能【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政府的权力和职能是法律规定好的】

  9、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政府接受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执政理念正确】

  10、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是——行政诉讼制度【√】

  11、我国政府是有限政府,不是全能政府【√】

  12、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13、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易错知识点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只能间接,通过人大代表】

  2、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是立法机关】

  3、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只有全国省级市级人大拥有地方立法权,可以制定法律,课本上只有全国省级和较大的市,但是在2015年全国人大上通过的立法法修正案就已经将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是唯一的立法机关】

  5、人大是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即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

  6、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代表】

  7、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只有全国人大可以用最高】

  8、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只能人大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1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大制度】

  12、中共中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中共中央是党,甚至不是国家机关,国家权力机关是人大】

  13、区分人大与人大代表职权

  14、一府两院是人大的执行机关,不是人大的常设机关,不是人大的职能部门。人大与一府两院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不是互相监督,司法机关可以监督政府【√】

  15、区分人大常委会和人大常委【人】

  16、区分立法机关、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机关。

  17、区分最高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

  18、人大常委会都可以行使决定权【对,人大闭会期间,人大常委可以行使人大的部分权力】


政治必修二五个专题与易错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五课知识点

2.高中政治必修二易错易混点总结

3.高中化学五个易错专题与必考点

4.高一政治必修二易错点

5.高一政治必修2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