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家从初中进入高中已经一个学期了。在此期间,大家一定会感到不适应。进人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大家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苏武传》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高一语文知识点梳理

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_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回忆起曾一同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1、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以一字领数句,这种格式称“扇面对”,可用提问“管到哪一句”来启发学生领会其作用。例如“看”字,一直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句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诗人集中笔墨写了两种颜色:红色(“红遍”“尽染”)和绿色(“碧透”)。“万”“尽”“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风景如画。诗人除了写山红水绿的的静景,还着意描写事物的动态。在碧绿的江面上许多船只争先恐后地扬帆飞驶。接着又进一步展现了两个动态的特写镜头:仰望那万里长空,雄鹰振翅翱翔;俯视着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轻盈欢快地游乐。启发学生抓住“击”“翔”两个动词,展开想象。

3、诗人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进入深沉的思索,提出主宰大地的是谁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联系当时的形势,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什么问题?然后明确:革命领导权问题是这句的深刻内涵。面对重大的历史抉择,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4、“曾”“忆”,从描绘秋景转向追忆往事,“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诗句中流露出无限的怀念和豪迈的感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韧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开展了英勇斗争。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_的《二十一条》,___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___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袁世凯、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之辈即“当年万户侯”。革命青年视之如“粪土”。教学时可以给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当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驶如飞的船只都挡住了。“曾记否”,这是对同学的亲切的遥问,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脚点,当是革命领导权问题。

高一语文知识点整合

重要虚词总结归纳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5(之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的)

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