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考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给人以科学知识或正确思想。一般可分为实体事物说明和抽象事理说明两大类,词典、教材、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书、广告、解说词及科学小品等都属说明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有关高考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一

  一提起说明文,老师非强调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程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这些所谓的“说明要素”不可,学生也立即会在大脑屏幕上映现出那些呆板、无生气的说明文字。“说明要素”被许多学生视为说明文写作的圣经,以致笔下的说明文循规蹈矩,毫无新意。雷同呆板成了说明文写作的“痼疾”。其实,说明文也能出新出彩,只要你——

  一、使说明对象更新奇、更前卫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诗歌、散文等创作如此,说明文的写作亦如此。只有多写新的事物,多传播新时代的信息,文章才能呈现新的气象。这新事物,可以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新现象,如市场经济、股票、下岗再就业、减负等;可以是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概念,如动迁、转轨、信息高速公路、打工等;可以是反映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如电脑、网络、克隆技术、基因、纳米技术等;可以是反映人们生活变化的新事物,如信用卡、购物券、福利彩票、红茶坊、快餐、瘦身、家教等。总之,时代在前进,新时代涌现出的一系列新气象、新事物、新变化都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写作对象。请看——

  [例文一]

  月亮伞

  李洪田

  让夜晚告别白昼,让人类永远告别黑暗,这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心愿。近几年,“月亮伞”高科技的发展,使这美好的愿望正逐步与现实接近。

  众所周知,各种星体都在一定的轨道上旋转、运动,月亮也不例外。当它转到地球某一方位、某一距离时,才能出现“满月”的状态。人们享受到的这一大自然的恩惠,也只有这几天。但要使月亮永远处在这个位置,凭当前的技术水平是不可能的。月亮的现况也是不容改变的——改变后,潮汐的升降,火山地震的分布,以及各种自然现象都会改变,那样弊大于利。能否想一种方法,在不改变月相的情况下,也可使人们在夜晚接受到反射的太阳光呢?

  目前的办法——在太空安上“月亮伞”。所谓月亮伞,就是在离地面1500-5530公里的太空放置的伞状反射镜。这些反射镜一般由成千上万块小镜片构成,小镜片厚度仅约5微米,是强度高、反射率好的凯夫拉尼龙薄膜。整个反射镜呈伞状,直径尽量要大,以便更大限度地反射阳光。并且“月亮伞”要在太空中不断旋转,白天折叠起来,夜晚又要张开,这样才能在白天不会挡住太阳光,夜晚又可反射阳光。这是一项高科技的试验,全世界科学家都在费尽心思研究、实验。在这方面的是俄罗斯。

  1999年2月4日,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开始进行实验。“进步”号飞船执行这次任务,所用的“月亮伞”由俄罗斯能源生产公司制造,质量比其他国家的要小一些。他们认为,质量大小决定实验的效果,质量小了,反射镜旋转速度、离心力、持续时间等,都容易掌握和调节。事实正是这样,这把重仅约40公斤,直径却有20米的“月亮伞”,完成了人类第一次“人造月亮”的实验。当时,它在6分钟的时间里,由南向北在欧洲一些地区反射了一道宽约4公里,持续7秒的光带,就如探照灯扫过欧洲夜空,壮观极了。

  这次实验的成功,给很多人带来了信心。实验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说:“虽然是实验,但它的发展已开始了,成功就在不久的将来。”许多人估计,等“人造月亮”使用了,一些地方根本不需照明,既节省能源又不污染环境。事实上,好处不仅如此。在它的照耀下,人们可像白天一样工作,海上救援方便了,夜间抢险容易了;利用它的高命中率调节,可将阳光集中到固定的小范围内,那时候,西伯利亚、北极等地区,真可以“四季如春”了。千年的冰山、雪原,可以融化流进沙漠,灌溉庄稼,我国的茫茫戈壁,可真要变成“绿洲”了。

  “人造月亮”前景诱人,但也有诸多人士为此担忧。有人批评,“月亮伞”可能成为未来武器中最可怕的一种,敌对双方均可利用它加强照射,让紫外线大剂量进入敌方区域,使人类和生物受到毁灭性的伤害。生态学家则对其可能带来生物圈失调现象表示担忧。

  “月亮伞”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看看它的真面目吧!

  (选自《高中新事物作文》广西师大出版社)

  [简评]

  所写的“月亮伞”是一项目前还没有实现的高科技事物,可谓新之又新,甚至许多人还没有听说过,因此文章在出新出彩上就占有了优势。可见,说明文也应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上着力开掘。

  二、使说明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它多用文艺语体进行表达。语言生动活泼,可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其特点是寓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但科学小品不同于科学文艺,不允许幻想虚构和任意夸张。当然,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都只是辅助性的运笔手段,都是为所要说明的“科学知识”服务的,即借助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来激发读者学习、掌握某种知识的浓厚兴趣。请看——

  [例文二]

  电脑的自述

  陈敛峰

  我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实验室呱呱落地了。我是电脑(亦叫电子计算机)家族中最早的成员之一,我是第一代的,名字叫ENLAC。

  我刚满3岁时,我的又一个同胞在英国剑桥大学诞生。他名叫EOSAC,和我一样,也属于第一代,但他已经具备了80年代电脑的各种特点。他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30吨。后来,由于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二代、第三代相继诞生。人类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巨大的电子管改进成微小的晶体管,并且使用了程序语言,使我们家族中的第二代体重大为减轻,更便于人类使用,很快在许多管理部门安了家,负责编制计划,就连生产部门和事业单位也有了我们家庭第二代的足迹。如第二代的佼佼者F8微型电脑,体重不到半公斤,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都远远超过了我。这也不足为怪,因为科学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目前最普及的是我们家庭的第三代、第四代,也就是集成电路电脑。第五代也已开始面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家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里被广泛运用。

  我们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智能模拟,也就是让我们具有识别文字和图像、听懂语言、学习和推理等功能。这一发展目标目前已有了重大进展。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们家族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如50年代的我们,最快运算速度是每秒五六万次,第二代最快运算速度是每秒一二百万次,第三代最快运算速度是每秒几千万次到上亿次,现在正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100亿次的电脑。每秒运算1亿次的我们家族成员1分钟所完成的计算任务,个人用算盘昼夜不停地计算也要20年。人类用电脑安装成的机器人,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好处。他也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科学在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进步,虽然我们有计算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但毕竟不是人脑,我们永远代替不了人脑,我们得靠人去制造。世界的发展,还是寄托在你们——青少年身上。

  (选自《高中新事物作文》)

  [简评]

  是一篇成功介绍电脑业历史发展进程及无限美好前景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用拟人自述手法介绍了电脑发展的过程:由重而轻,计算速度越来越快,效率高,使用方便。文章摆脱了陈旧的说明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三、使说明内涵更深刻、更灵动

  古人说:“意者,一身之主也。”意思是说,“意”就是文章的生命,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得“以意为主”,或者说只要文章寓含新意,就会飞扬灵动,获得艺术生命。说明文的写作也应多在立意上开掘说明对象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让文章有“情”有“意”,出新出彩,既给人以“知”,又给人以“智”。请看——

  [例文三]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说把光阴耗费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唯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久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称筷子叫“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讳“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从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人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那么笨重,也不像玉制筷子那么昂贵,做工简便,可以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着《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选自《知识文库》)

  [简评]

  本来,筷子就是筷子,吃饭的工具而已,有啥好说明的呢?但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就会发现,原来那一日三餐使用的两根筷子,竟然有如此深广的文化内涵——崇尚文明。文章紧扣“趣”字,先引用了一些掌故:丰子恺的调侃,“箸”、“筷”的谐音,唐玄宗“赐箸表直”,国宴中周总理的良苦用心等,无不透着理趣。文尾把国人使用筷子归结为一种理念——崇尚文明,从而把文章说明的思想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底蕴揭示]

  安徽特级教师李绍全老师在《“说明”亦应有“文”》一文中指出:“一般认为,说明文只须强调把说明对象‘说明’,不须强求‘文’。这从说明文的功用来看,是符合要求的。但是有文采的说明文更生动,更精彩,更能达到说明目的。因此,注重说明文的‘文采’是非常必要的。”从以上所述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只要善于将写作的触角伸向“新”的领地,善于运用一定的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善于占领认识说明对象的制高点,善于多角度观察透视说明对象,就一定能写出“文质兼美”的说明文。“当然,我这里鼓励大家写有文采的说明文,并不是说写说明文时,不顾文体特点,忽视写作目的,处处‘文’它一通,结果‘文’得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说明文写作应先求通俗、平实,再求有文采,力求锦上添花。”

  有关高考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二

  设喻用比法文学性强。用这种方法说明事物,意在使说明文增加文学色彩,增强说明效果。设喻用比法虽然用的也是比喻,但与狭义的修辞上的设喻并不完全相同。比喻修辞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多用于某些句子中,且还常用暗喻借喻;而用之为说明方法,则是为使所说明事物的特点鲜明突出,易于人们掌握和理解,且以明喻形式为主,很少用暗喻和借喻。

  设喻用比法在说明文中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整段整篇的运用。各喻之间有密切联系,互相说明,互相关照,彼此印证,使被介绍的内容或对象得到生动形象的展示。例如《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的开头一段:

  走进图书馆,漫步书林,犹如潜入知识的汪洋大海。但是,你也许会觉得茫然。要读,从何处着手呢?遇到“拦路虎”怎么办?这时你就需要利用工具书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之门,进而登堂入室,在浩瀚无边的文献资料中去查找资料、解决疑难、获取各种知识。

  这段文字,就多处运用了设喻用比的方法,以“书林”说明书籍之多,多的程度,又转喻为“汪洋大海”;以“拦路虎”喻说读书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又指出要人们利用“工具书这把钥匙”,然后就可以打开“知识宝库之门,进而登堂入室。”这些比喻,一个接着一个,既互相联系,又彼此说明,突出了工具书对人们学习求知的重要意义。

  二是零散点缀式的插用。各喻之间既可有联系,也可无联系,喻体散见于几个段落之中,在人们不易明白不易理解的关键地方设喻点缀,降低阅读难度,提高说明效果,加深读者印象。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运用了这种技法。文章第4段将根毛喻为“原料采集站”,将茎喻为“运输干线”,将叶子喻为“食品工厂”;第7段将叶绿体喻为“合成车间”;第12段将人类种植水稻喻为“绿色工厂”;第13段将人类利用植物制造出有机物喻为“巨大的合成工厂。”这些喻体,有的有联系,前呼后应,反复强调;有的无联系,变化灵活,多彩多姿,生动活泼。

  设喻用比法多适用于说明那些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比较深奥的知识,通过运用,可以使复杂的事物简明具体,深奥的知识浅显易懂。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生动形象的说明技法。运用时应力求贴切,不得夸张,不能模糊,如说植物根毛为“发电站”就不贴切了。

  有关高考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三

  一、抓住特征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能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清楚、深刻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深入观察、研究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独特处。《景泰蓝的制作》就是作者亲自到工厂参观,对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写成的,因而读者读后会对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其次要选好角度,确定说明重点,选好写作角度,这样才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比如介绍泡桐,可以写枝、叶、花、种子、生长习性及功用等,但课文《一个好树种——泡桐》却只确定泡桐功用这一重点来说明,抓住泡桐分布少、成材快、适合间作、木质好、用途多等特点来写,突出泡桐是个“好树种”。第三要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运用得当,往往能突出事物的特征。《一个好树种——泡桐》使用了大量数据,说明泡桐是一个经济效益高的好树种。在说明泡桐树“成材快”的特点时,作者用三株泡桐生长的年限、树高、胸径、材积等方面的数据作了具体的说明,说服力极强。

  二、安排好结构

  结构对说明文是重要的,安排得好,可以使说明言之有序,条理井然,增强说明的效果。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先按荔枝的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分成两个部分:前者是主要内容,放在前面详写;后者是次要内容,放在后面略写。在前一部分中,又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分层说明;在后一部分中,又按产地、习性、移植等内容分层说明。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前后连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语言简明

  说明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准确指用词造句要合乎语言规范,做到表达严密,修饰恰当,概念含义确切,判断无误。简明要求语言简洁、明晰,没有罗嗦现象出现。教材中说明文大都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一句,加上“大多数”这一修饰、限制性词语,表明有少数荔枝的颜色并非如此;若去掉“大多数”,则造成表义不确切。中学生写作说明文往往带上一些不必要的议论性、描写性或抒情性语句,这是造成语言不准确、不简明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引起重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注意上述几点是必要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多阅读,多练习。


有关高考说明文的写作技巧相关文章:

1.关于说明文写作技巧

2.高考说明文阅读考点梳理及满分策略

3.高考英语说明文写作

4.关于说明文的作文

5.高考语文写作的7大技巧

6.2020年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7.2017高考语文微写作的技巧

8.高考说明文阅读7个要点解析及例题试练

9.高考满分作文800字说明文范文

10.2020高考语文科技说明文答题技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