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案范文大全

  求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合力,即求与多个分力作用效果相同的一个力的过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合成教案范文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力的合成教案范文大全

  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中又一次矢量的合成,是为以后综合的受力分析作准备的一节课,理解力的合成需要掌握一种方法,那就是等效的方法.这节课从实验入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这样容易使学生接受.应通过实验和多个实例说明一个事实:由于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变量或者运动状态的改变跟一个力作用在这个物体上时,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变量或者运动状态的变化相同.

  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可以在初步的矢量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可以先进行在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然后再进行互成角度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最好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

  对于共点力的教学,重点在于利用演示实验和生活实例,形象地对比共点力和非共点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共点力的图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位移,速度,加速度,力这些矢量有一点感性的概念认识,但对矢量运算的理性认识几乎没有,只有位移那儿好像有点儿模糊的印象。他们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意识,淡化机械式训练,摒弃灌输式教学;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和“参与”,决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筋、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师:力的概念是什么?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生: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片段)刚才这首歌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众人划桨开大船》,从物理学的角度说,一个人划桨产生的力太小不能开大船,众人划桨产生的力合起来才能开动大船.如果知道每个人划桨的力,怎样求合起来的力呢?学习了这一节课后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新课教学]

  一、力的合成

  【演示实验】 让学生把一桶水或一个重物从地面上想办法放在桌面上.

  师:(对一个大个同学提问)这位同学你的做法是什么?请具体操作一下.

  生:我用一只手就可以把它提到桌面上.(同时演示)

  师:(对瘦弱的女生提问)你们的做法是什么?

  生:我们可以两个人把它抬上来.(同时演示)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只用一只手一个力就可以把水桶从地面提到桌面上,两个女同学用两只手给水桶两个力,同样也把水桶从地面移动到桌面上,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在提水桶这个事件上,这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同样的问题?

  生:(举身边的例子)狗拉雪橇在雪地上运动,打夯,抬重物和起重机相比较等等.

  师:在这些例子中,一个力与几个力产生了同样的效果,可以用这一个力代替那几个力,这一个力与那几个力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是这一个力的分力.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叫合力.

  生: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师:原来的那几个力叫做分力,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什么是力的合成吗?

  生:求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师:那么几个力的合力怎样来求呢?下面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求合力的方法.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师:怎样求合力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只弹簧秤成一定角度提起一个重物,分别读一下两只弹簧秤的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秤提起这个物体,看这时弹簧秤的读数)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读数

  师:看一下两只弹簧秤的示数之和是不是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

  生:(观察实验现象,读取实验数据并进行简单处理)一只弹簧秤的读数不等于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而是比两只弹簧秤读数之和稍微小一些.

  师:(微笑鼓励)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按照算术法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之和应该等于一只弹簧秤的读数,可见力的合成并不是简单地相加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生: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师: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启发合力的定义)

  生:(学生齐声回答)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师:下面我们根据提供的器材,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抓住合力和分力效果相同这一关键,设计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仪器,把不需要的仪器放在一边.(这里仪器的提供可以有一些干扰项,比如说放置小车和打点计时器,锻炼学生选择仪器的能力)

  注意:启发学生设计的关键是: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和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怎样设计才能够更容易控制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师:在做实验之前,让一个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

  生: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种是使物体发生形变.要探究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都可以,只是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如使物体发生形变容易控制,所以我们选择的是用力改变物体的形变这种方法来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对于物体的选择,我们选择了容易发生形变的橡皮筋来进行.在一个力和两个力共同作用下让橡皮筋的形变量相同.我们组选择的仪器是: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两条)、细绳(两条)、刻度尺(或三角板)、图钉(若干,用来固定白纸)

  (注:要多了解各个组的实验器材的选择情况,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设计,这里仅举一例作为代表)

  师:(同学鼓掌鼓励)刚才这位同学代表他们组说得非常好,我们现在根据同学们自己选择的器材来设计实验方案.首先考虑实验步骤怎样进行.

  师:(提示)在这个实验中一个力与两个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

  生1:橡皮筋伸长量相同.

  生2:除了伸长量相同之外还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因为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师:刚才第二个同学补充得非常好,一定要考虑到力的矢量性.两次实验中橡皮筋应该伸长到同一个位置才能保证作用效果完全相同.

  多媒体展示设计较好的组学生的实验步骤设计参考案例1

  实验步骤:(1)在桌上平放一个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上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好.

  (2)用图钉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A点的位置应该靠近顶端中点),在橡皮筋的另外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外一端是绳套.

  (3)用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

  (4)用铅笔记下O的位置和两条细绳的方向,分别读出两只弹簧秤的示数(在同一条件下).

  (5)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白纸上从O点沿着两绳的方向画直线,按照一定的标度作出两个力F1和F2的图示.

  (6)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筋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O点,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7)探究这三个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关系.

  注意事项:①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秤的选取方法是:将两只弹簧秤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秤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选,若不同,应另换,直至相同为止,使用时弹簧秤与板面平行.

  ②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③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合力.

  ④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的结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

  ⑤由作图法得到的F和实际测量得到的F′,不可能完全符合,但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F和F′符合.

  【参考案例2】 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器材的选取:如图3-4-1所示的演示仪、弹簧秤、橡皮筋、细绳、钩码若干、印有间隔相等的同心圆的纸足量.

  (2)用两根细绳系着橡皮筋的一端,橡皮筋的另一端固定在仪器顶端的小钉上,调节器材上的两个滑轮的距离,使之便于操作.

  (3)分别在细绳下悬挂钩码若干,并把细绳置于滑轮上(注意使橡皮筋、细绳在同一竖直平面上).记录两绳上悬挂钩码的数量和两绳与纸边的交点C、D.如图3-4-1所示.

  图3-4-1

  (4)待橡皮筋伸长且稳定后把印有同心圆的纸置于橡皮筋与细绳的后面,并使同心圆的圆心O和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重合,并用图钉固定纸片.

  (5)卸去钩码,直接用一个弹簧秤拉细绳(注意使橡皮筋、细绳、弹簧秤在同一竖直平面上),使结点也伸长至圆心O处.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绳与纸边的交点J.如图3-4-2所示.

  图3-4-2

  (6)取下纸片,作射线OC、OD、OJ,并用力的图示法作出三个力(力的比例线段以三个矢量的长度都不超出纸边为宜).如图3-4-3所示.

  图3-4-3

  (7)相邻箭头用虚线相连,构成一个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四边形.

  (8)观察这个四边形的特点(若误差不大,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合力在其对角线上).

  (9)改变砝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若有时间,也可改变两滑轮的距离(即改变两分力的夹角)重复上述实验.

  说明:本实验中的同心圆纸是可以移动的,同心圆是为了最终得出力的大小关系而设计的,纸能移动是为了在实验中方便找出圆心O的位置,缩短实验的时间.

  学生可能得出的结论: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建议:让同学汇报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结论不一定要与上面的结论一致,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在下一节的学习中教师会直接给出结论.

  师:下面我们进行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家可以有意识地控制一下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取下白纸,把实验器材整理好,然后仔细分析三个力的图示.大小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生: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合力的大小并不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

  师:建议同学们把合力和分力的末端用虚线连接起来.

  生1:虚线和原来的两个分力构成了一个四边形.

  生2:好像是矩形(两个力成90°角的同学)

  生3:好像是菱形.

  生4:(兴奋地喊了起来)总结几组同学的实验结果,这个四边形应该是平行四边形.

  力的合成教案范文大全二

  [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I 第三章 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力合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适用条件。

  本章的前三课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这节力的合成与下节力的分解,起着纽带的作用,只有学好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很好的进行受力分析,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牛顿定律,甚至进而影响到高中物理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基本功,学生只有架构好了这错桥梁,才能顺利的学好高中物理

  [学生分析]

  学者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前面刚刚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事物的受力有了一定得认识,比较初中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是进一步研究所必须的。学者运用实验的手段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激发起他们对力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理和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代思想。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其试用条件。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等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2)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气氛中探究交流,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1)理解等效的思想,从而得到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分析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共点力的理解判断。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得到合力的方法

  寻找平行四边形定则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学用具]

  (1) 钩码、细线、三角板

  (2)学生每两人一组: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条、细绳两条、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问题1:实验室里连接电路需要一个5欧姆的电阻,但现在手头上只有一些10欧姆的电阻,哪位同学能给实验室的老师想个办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将两个十欧姆的电阻并联,相当于一个五欧姆的电阻。 用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用复习知识大家回答,调节气氛,消除紧张感。 使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强调等效替代的根本思想——等效。 问题2:我们在上一章节运动学里面学的位移里,这两种情况是不是也是等效的呢?(黑板上给出草图) 学生思考回答,这两种情况最终都是从A走到C,是等效的。 从初中知识引入到高中刚学习的知识,通过两个问题,使学生们找到两个问题的共同点,都是在说等效替代 再次提问,使学生思考老师所提问题的共同点,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 总结1:前面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例子,都运用到了我们物理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思想|——等效替代。 学生看着例子总结思考 通过提问来实际运用等效替换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总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得到等效替代,抓住这根主线,为后面的课做铺垫 问题3:指出等效替代的思想不只是在我们电学、运动学里面有着重要的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举例:一个斜面上两个小孩使一辆摩托车静止在斜坡上,而只要一个大人就能使车静止在斜坡上,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等效替代。 让学生脱口而出等效思想,接下来进一部提问,便于下面对等效本质的提问 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力的等效,进而引出合理和分力的概念。 问题4:等效?是什么等效呢?是两个小孩的重量等于这个大人的重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学生思考并回答;是两个小孩的力和大人的力等效 进一步提问,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上面问题等效的本质是力的等效 引出力的等效 总结2:两个小孩的两个力和一个大人的一个力等效,我们用发散的思维想一想,大量的实际问题中,物体是不是通常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之为合力与分力。 学生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几个问题一步步诱思,用实际生活中的需求,自然的导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对前面的问题总结,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力的合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引出 (在引入新课时已经完成) 引出力的合成概念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常把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力来代替,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求这几个力合力的过程,就是力的合成 学生思考联系合力分立,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 对进行力的合成意义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知道力的合成概念是实际需要而提出的 力的合成概念的提出 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初中也接触到了力,知道了力的三要素,也接触了力的合成,我们先来看这种最简单的情况。那么谁能给我说说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同分力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到:当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若同向则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二力相同;若反向,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方向与二力中较大的力相同。 复习回顾,从简单的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入手,逐步进入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引入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我们知道了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体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呢?用一根绳吊起勾码进行演示。这种不再同一条直线上的力,我们也可以说是互成角度的力,它们两个的合力怎么求呢? 衔接上一层次,由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进行设疑 探讨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力的合成(互成角度的力如何合成?)

  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

  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了同一条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物体受到的力都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呢?用一根绳吊起勾码进行演示。这种不再同一条直线上的力,我们也可以说是互成角度的力,它们两个的合力怎么求呢?

  学生思考 衔接上一层次,由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进行设疑 让学生体会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

  设计

  实验

  进行

  探究 我们现在用我们桌子上的试验仪器,看看自己能不找出求互成角度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问题1:要进行试验,我们先来看看我们都有什么试验仪器,各有什么作用?

  问题2:如何保证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关系呢?

  问题3:弄明白了试验仪器的作用,哪位同学有什么想法,来设计一个试验,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问题5:建议大家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链接,看看这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对实验仪器的分析,以等效作为桥梁,进行试验的设计。上台用投影仪展示讲解自己的试验结果,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用提问的方式进行诱思,从而达到放的开并且收的回来的效果。若是不讲仪器的作用进行诱思,学生有可能无所适从,达不到本来的目的 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时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让学生体会在进行实验前,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找到设计试验的中心桥梁,设计出合适的试验 第三阶段: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问题6:你们组得到的试验结论是怎样的?

  问题7:很多组的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到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大家以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变在你的原图上做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你们再比较比较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8:是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吗?你们组呢?差别大吗?

  总结:很多同学猜想得到的结果要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是不是呢?物理学里面要进行大量的可重复的试验才能说试验结论是正确的,我们这么多组两个分力的大小与角度都不尽相同,也可以说进行了大量可重复的试验。都得到了一个与标准平行四边形差别不是很大的四边形,根据物理学家试用精密的试验,合力互成角度的力与其合力及顶端连线,正好是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实验、边思考、边回答。

  得出结论:合力与分力箭头端的连线与两分力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标准,差别比较小。学生上台用投影仪演示结果。

  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便他们尽快得出实验结论。老师进行总结,讲明物理学家精密试验的出的结论与我们的猜想是一致的

  让学生体会进行科学研究时,不能以一次试验得到的结果就认为有普适性。

  力的合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互成角度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哪位同学给我说下他刚才用力的图示法是如何进行实验的。

  他刚才通过实际操作所说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总结试验,说出合力是如何画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做的实验的步骤就是在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加深认识。 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的适用条件——共点力

  给学生出两道力的合成的题

  F4

  F1

  F2

  F3

  SHAPE MERGEFORMAT

  第二道题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 学生思考并作答,对第一题找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做。第二道题进行提问。

  积极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为引出共点力做铺垫

  第二道题第一种情况,学生都不知道如何下手,那就直接讲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使用条件。 第二道题的第二种情况,学生回答把二力平移到一点用在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方法进行合成。 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老师举例:桌面上的木棍,要是这样合成的话是不是所受合外力为零?从而静止?那么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做个试验事实看笔是不是禁止,两种情况等效吗?

  学生举出例子发表不同的见解。

  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力都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来求合力。四边形定则有适用条件。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学生体会思考 构成共点力的条件有三个:

  力的合成教案范文大全三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教学根据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突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把本节课设计为实验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完成认知的过程中,通过提水桶实例感悟身边的物理学,通过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索兴趣,培养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力的合成动画)突破难点;而且,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能让课堂气氛活跃,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教学背景

  (一)本节教材分析??

  在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给出合力与分力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推理归纳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使学生对矢量和标量认识得以完善。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面对普通班高中学生,此层次学生认识兴趣极低,基本上没有学习动机。他们在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通过实验探究感知力的合成定则,力争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归纳分析法.??

  (四)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仪、CAI课件,投影片、(学生探究实验用):方木板1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20?cm细线1条(两端打好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刻度尺.??

  教学流程:?

  1.复习初中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2.生活中并不都是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提水桶的实例引入新课?,由提水桶实例感悟分力合力,提出探究问题?

  3.学生猜想并设计探究实验?

  4.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5.学生交流结果?

  6.得出四边形定则,图示法的应用?

  探究合力大小与分力关系

  ?学生交流并结合课件说明?

  学习效果反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悟合力与分力,领会等效替代思想?

  2.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出共点力合成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归纳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想象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现象感悟合力与分力,领会等效替代思想?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共点合成定则。

  ? 2.通过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归纳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3.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定则.?

  教学难点

  1.实验数据推理获得“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大小与分力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生活现象:请两位同学亲历体验提水桶。1.请两位同学分别单手提水桶。说出你的感受。2.请两位同学共同单手提水桶。说出你的感受。3.请思考:比较一下两个人拉开些点距离提水桶省力还是靠近些距离提水桶省力?

  ?上述物理情景中蕴含怎样的知识,你能用科学的语言概括它吗?

  本节课我们从此现象出发来学习有关力的合成知识.

  (从生活走进物理,激发兴趣)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所学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完成课本P59讨论交流1.

  ?生活中并不都是两个力合成时是在同一直线上,展示例子。

  (一)、合力与分力

  学生继续观看生活中提水桶的实例,从物理学的角度谈自己的感悟,通过教师的启发完成以下知识的学习。(培养观察、想象、语言表达能力)

  ?1、两种情景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答:作用效果相同)

  ?2、谁是谁的合力,谁是谁的分力?

  (答:F是F1?、F2?的合力,?F1?、F2是F的分力)?

  3、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合力与分力关系?

  ?(答:等效替代)

  ?4、F是F1?、F2的合力,那F与F1?、F2大小关系怎样?(引入下个问题)

  (二)力的合成:

  ?1、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力的合成?

  (答: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2)、什么是共点力?

  ?(答: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猜想F与F1?、F2的关系(学生可能在上一环境感悟中说出),设计怎样的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2、本节实验方案:用一条橡皮条代替水桶,用两支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把它拉长X,

  读数F1?、F2为两个已知分力的大小,并记录两个分力方向,再用一支弹簧秤把橡皮条拉长到同一点,读数为合力F大小(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记录方向。画出各个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出力F与力F1、F2的关系.

  (学生也可能提出其他方案)

  ?3、一个同学到前面和老师一起演示,其他同学观看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通过看视频学习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4、投影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力的合成教案范文大全相关文章

1.高一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

2.教案计划范文精选总结大全5篇

3.小学五年级语文《梦想的力量》教案范文

4.2020寒假安全教育教案范文大全(2)

5.幼儿体智能游戏教案范文

6.2020寒假安全教育教案范文大全

7.《过秦论》教案范文大全

8.中班幼儿礼仪教案范文参考

9.小学五年级语文《不锈钢的发明》教案范文

10.初一语文《黄河颂》教案范文大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