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非常讲究逻辑,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既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显微镜的使用:先低后高,不动粗焦(调到高倍镜后再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4.细菌、蓝藻的结构模式图(略)
5.大量元素:C、H、O、N、P、S、Ka、Ca、Mg等。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C
6.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态存在:自由水(约95.5%)和结合水(约4.5%),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水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7.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为ATP、主要能源物质为葡萄糖、生物体的储能物质是脂肪
8.糖类由C、H、O组成,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动物))。
9.酶的特点:专一性、高效性。激素作用的特点是:特异性、高效性
10.鉴定下列有机物的试剂及现象:
淀粉:碘液——变蓝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脂肪:苏丹Ⅲ染液——橘黄色;苏丹Ⅳ染液——红色
11.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元素组成:C、H、O、N,大多数蛋白质还含有S
氨基酸结构通式:必须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C上
形成:氨基酸分子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CO—NH—或—NH—CO—,不能省略“—”)相连而成。
二肽:由2个氨基酸分子组成的肽链。三肽:由三个氨基酸组成。多肽:n≥3
公式:脱水缩合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12.核酸:由C、H、O、N、P组成,包括DNA和RNA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碱基类型:A-T,C-G,DNA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
RNA: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碱基类型:A-U,C-G,RNA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13.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脂质、蛋白质、多糖,其中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5.原生质层的组成: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质壁分离与复原(详见课本)
16.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有:
(1)被动运输:①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O2、CO2、H2O、酒精、甘油
②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2)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载体,需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和各种无机盐离子
(3)胞吞作用、胞吐作用:需能量,不需要载体,如吞噬细胞吞噬抗原、胰岛素的分泌等
17.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运输,脂类合成。溶酶体:消化车间
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包装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动物和低等植物)。
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被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18.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不是代谢中心。
19.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的结构体系。原核生物和病毒无生物膜系统。
20.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21.病毒:无细胞结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
22.酶的种类:蛋白质或RNA。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要温和。
23.ATP: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24.叶绿体层析在滤纸条上的名称和颜色分布自上而下(4条色带):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SiO2:有助于研磨的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无水乙醇(或丙酮):有机溶剂,提取色素
25.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真核生物)、细胞质(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光反应场所: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能量变化光反应:光能—活跃化学能暗反应: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O2来自水的光解,具体过程见教材P10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26.有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具体过程见教材P93,三个阶段都产生能量,但第三阶段能量是大量的(在线粒体内膜上)
27.无氧呼吸的场所:细胞质基质,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无氧呼吸的2种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少)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少)
28.硝化细菌:化能合成作用,自养型生物
29.有丝分裂:(1)分裂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DNA加倍;染色体数不变(一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所占时间最长
(2)分裂期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②核膜解体、核仁逐渐消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数染色体数目的时期)
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
末期:①染色体、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
区别:植物由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30.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过程:解离(细胞会死亡)→漂洗(防止解离过度)→染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制片
31.细胞的分化: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2.植物细胞全能性: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33.衰老细胞的特征: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色素积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运输功能降低。
34.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化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35.细胞坏死:细胞的非正常死亡
36.细胞癌变的特征:无限增值;形态结构显著变化;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扩散转移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技巧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技巧:找到并利用规律
作为高中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学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我们只需要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其中的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轻松学好生物学这门学科。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有一些常识性的规律是我们必须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例如生物进化论中涉及的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等的一系列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之后你就能在遇见相关问题的时候从容熟练的加以利用去分析其他相关问题。除此之外,规律的掌握和利用还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你掌握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后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线粒体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的益处何在”等相关问题了。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技巧:培养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观察和比较在学习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观察可以让我们发现新事物,而比较能让我们发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不同所在,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掌握新的东西,故而,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好好利用这两项本领。我们知道在生物学的学习中经常会做一些生物实验去获取或是验证一些结论,由此可见在生物实验中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高中生物学学习中需要记住许多公式概念等知识,这些知识中有些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如果不仔细很可能就混淆了两者,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就是显得十分重要了。运用比较的方法能让你在弄清楚两者的差异的同时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理解得更加透彻。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技巧:学会归纳总结
我们知道,为了把一个知识讲得很透彻,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将课程分成一块块进行讲授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但这样做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知识缺乏整体性,显得零散。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再像用线穿珠子一样将知识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做有利于我们对整个生物学科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比如,神经细胞、脑与脊髓灰质各自有他们的知识点,但是他们也有共通点,这个共通点就是把他们串起来的线索所在。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技巧:正确利用所学
我们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生物学也不例外。一门知识或是技能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动手事件的勇气。正确的利用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发展应该是我们青年的所应有的理念。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与经验总结
生物学习方法一,教科书要熟烂于心。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
生物学习方法二,要选择一到两本辅导书(多了就没工夫看了)。
一定要吃透,高中三年我一直用《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主编)和《高效学习法》(薛金
星主编),觉得就很够用了。前者会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下,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后者则服务于课后,归纳比较凝练,重在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做题,冲击高分。
生物学习方法三,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