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范文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范文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以《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为例

  郫县德源中学 蓝俊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

  【摘 要】本文以初中历史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为例,就初中 设计 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教学实践,从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为历史新课程改革服务。

  课前系统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叙述七七事变的史实,如果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具体史实的讲述来介绍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和残忍杀戮。

  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是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课标和本册课本中的重要内容;而本课介绍了八年抗战开始的标志和日寇的法西斯本质,是抗战的关键知识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状况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日本侵华战争已有一些粗浅的勒戒和模糊的认识,通过本课史实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比较理性而深刻地认识这场战争的本质。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一是基本知识的准确识记问题,二是具体史实的深层认识问题。

  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学生对抗日战争比较感兴趣,学习较积极且认真。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说出驻卢沟桥守军英勇抗战的故事,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认识日本军阀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培养讲述历史时间的能力,迁移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钻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中国军民英勇抗战、侵华日军暴行等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学习收集历史材料的方法。

  围绕“日军为什么会在南京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当前日本国内有一批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是怎么看的”等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讨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通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暴行,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反动本质以及侵略战争的罪恶。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1.知识重点: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能力重点:了解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学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难点

  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影像资料的动态显示和老师的情境设问,上一节生动而深入探究的历史课。

  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配备电脑、投影等电教设备的电教室

  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多媒体课件,七七事变FLANSH动画、南京大屠杀录像

  课堂系统

  课前探究设计

  师:学习内容之前,先请同学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课前回顾:

  听音乐:播放《松花江上》,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你知道这首歌描述的时代背景吗?

  创作这首歌曲的据说是一位东北流民,他这样凄凉地唱歌,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生1:这首歌曲描述的时代背景是: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东北已经日本的殖民地。

  生2:这首歌反映了:在日寇铁蹄践踏之下,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沦为亡国奴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在日寇法西斯统治下,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

  教室概述1935年东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引入对西安事变的复习:多媒体出示:西安事变的时间

  爱国将领的名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设计

  听音乐:播放《黄水谣》,在凄凉、悲惨的音乐背景下,教室导入:

  “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妻离子散,天各一方”。凄凉、悲惨的音乐是对日寇侵华罪行的控诉,70年前,日寇在卢沟桥,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了——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三)教学结构设计

  板书结构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地点:北平西南卢沟桥

  爱国将领:副军长佟麟阁 师长赵登禹

  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南京大屠杀:

  时间:1937年12月开始,持续六周

  手段: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残忍的手段

  结果:屠杀平民和俘虏30万人以上

  教学结构

  多媒体出示卢沟桥图片,学生识图,进入第一目内容学习:

  七七事变

  师:七七事变又叫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这一时间的基本情况。然后请同学讲一讲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

  生:读书,讲述事变经过。

  多媒体出示: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发给卢沟桥前线的电报“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既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和中国官兵英勇抵抗的图片:

  师: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给东北同胞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七七事变,日寇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

  历史短剧表演:

  生1:(旁白)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让国民了解此事,战地记者采访了29军军长宋哲元,下面,请看历史短剧—《宋哲元答记者问》

  (生2、生3、生4扮宋哲元、参谋、记者入场)

  宋哲元:日军已在卢沟桥向我发动进攻。各位记者朋友们,欢迎你们来采访,把这次事变的真相告诉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记者:宋军长你好,请问这次事变是何时发生的?

  宋:(回答)

  记者:是哪一方首先开枪挑起的?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范文二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它决定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的重要一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启发式分析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全民族的抗战 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作用 结合时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都高于一切;不同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对照比较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抗战为维护民族的独立进行了卓绝的斗争。 日军的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 讨论课本的思考题“是什么是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结合时事思考讨论“在记住这段罪行后我们该怎么办?” 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抗战的胜利 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 分析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抗战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人民的自尊心、自豪感,而且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推进。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讲授采取 “问题探究式教学”与“情景讨论式教学”的理念,采用“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来辅助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即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度开发与利用。根据“侵略与反侵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七、教学重点 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八、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册、导学路线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为了忘却的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图片。教师:此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悼念谁?学生:此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本课以中日对比为线索,课前教师进行学习小组划分,老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中日双方代表团,以战后观察员的身份重新审视中日之间的战争。教师以带领中日双方代表团参观抗日纪念馆为情景形式,并担任课堂导游,引导中日双方代表团深刻认识战争,反思战争)

  讲授新课:(教师带领中日代表团进入纪念馆展厅)

  展厅一:血雨腥风

  根据课标列举罪行,教师直截了当设置问题:日本侵略者罪在何处?并利用多媒体展示配乐的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罪行累累——苦难重重(控罪行)

  参考书目: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菊与刀》

  日本人重视精神, 认为“万世一系”的天皇是神,天皇的存在犹如太阳,任何人都要对天皇绝对忠诚,每个人根据自己灵魂的等级安然围坐在天皇的周围,就象一朵16片美丽花瓣的菊花和谐而安定。对天皇的忠诚为起点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忠诚-报恩”忠诚

  “知耻而不知有罪感” ~形成日本的耻感文化(他律):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 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根据教材P76“学思之窗”及图片资料由中方代表控诉日军罪行,“罪”在何处?

  教师及时设置问题探究1:为什么日本军人对待自己家人其乐融融,而对待中国人却丧心病狂?(模拟历史法庭,突出学习重点,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及引出战争爆发原因)

  2、狼子野心——兄弟阋墙(找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及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材料一 1927年首相田中义一在给天皇的密折中写道“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朝鲜,……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东方会议后田中义一密奏

  材料二 (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严重影响)1935年东京一般市民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开支是每人每年109.2日元,农村生活水平较之则更加贫困。一位内阁大臣公开宣称,“为缓解国内民众日益严重的压力,我们必须发动一场对外战争。”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 1927年以来,国民政府一直坚持“剿共”政策。蒋介石宣称“攘外必先安内”,“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

  ——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1931年8月22日)

  材料四 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

  要求:根据资料,教师引导中日双方代表团站在中日各自角度陈述20世纪30年代中日两国之间战因何起?

  教师展示及时总结: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

  历史原因: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现实原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1933年)

  有利时机:国民政府围剿红军——可乘之机.

  国际因素:英、美因经济危机的影响,无暇顾及东亚事务,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承接过渡,以导游身份继续走进展厅)

  3、野蛮侵略——民族抗争(谈经过)

  要求:阅读教材展厅资料,日方:从日方的角度去梳理日军的侵略史实及行军路线图;

  中方:国共两党面对日军的进攻简述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

  教师展示补充讲解民族抗争的史实,强调民族抗争的重要性,以回扣课标。

  (教师承接过渡,以导游身份继续走进下一展厅)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范文三

  一、【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排:本课时间线索较长,教材设计体现了浓缩性,一课时讲解完对教师统筹教学内容、既概览宏观知识体系又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教学能力是一种挑战。

  2.教材内容: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本节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乃至世界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史观分析:本课去阶级化史观的痕迹明显,凸显国共合作抗日这一主流价值线索,试图在评论国共抗日作用的史学争论方面寻求一种平衡。

  三、【学情及教学方法分析】

  1.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内容属于爱国主义题材,学生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兴趣,但了解的深度、广度、系统性还不够。所以,创设情境、启发式分析法和自主探究、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很有必要,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分析、理解、总结、概括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分析历史要论从史出,以史为鉴、以史为用。

  2.内容安排上:避免和初中教材编排的内容简单的重复,背景方面:拓深学生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多角度了解;过程方面:扣住团结抗战的主题;影响方面:从世界性的视野和民族转折等方面突破。

  3.课程资源的再度开发与利用:根据“侵略与反侵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强国之志

  B:通过学习,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学:1.以网络流行的爱国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2.提示学生本课的教学模式:主题探究模式

  一、狼子野心 侵略成性害中华 二、国共合作 众志成城驱倭寇

  三、艰苦卓绝 天地人和迎曙光 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反思多

  一、狼子野心 侵略成性害中华

  1.近代日本侵华史回顾(20世纪30年代前)

  1).19世纪70年代  侵略台湾

  2).1894—1895年  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3).1897年 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4).1900年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5).1904—1905年  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6).一战期间   日本,侵略山东,提出_的《二十一条》

  设计意图:(教师)简要评价中日关系,以地图为辅助,帮助学生对日本侵华形成一种整体宏观线索,

  (学生)培养发展、动态的观察历史事件的思维方法,左图右史的历史学习法。

  2.20世纪30年代后,日本全面侵华原因之探究

  材料一: 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 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30年代,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归纳总结:

  (1)历史原因:大陆政策的制定(蓄谋已久)

  (2)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及既定的对策

  (3)现实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4)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设计意图:(学生)锻炼自主、合作、探究历史问题,渗透材料的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疏通、理解材料,鼓励其积极参与互动。

  3.日本军国主义暴行之揭露

  设计意图:(教师)以历史图片展示、点到为止,不宜耗时过多。

  (学生)强化国耻意识。

  (过渡)以声音媒体《黄河大合唱》将知识点和学生关注重心由侵略下的民族危机严重自然过渡到反侵略下的国共合作的全民统一战线。

  二、国共合作 众志成城去倭寇

  1.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问题探究: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

  决定因素 主导因素

  推动力量 转折点

  实现的标志

  2.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国民党(正面战场)

  共产党(敌后战场)

  人民群众

  设计意图:(教师)以填空、提示法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以视频加口述的方式讲活两党不朽的合作。

  (学生)在视频学习中增加历史亲近感、激发兴趣。

  (历史视频剪辑: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中国远征军)

  三、艰苦卓绝 天地人和迎胜利

  1.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教学活动:【合作、探究】趣味谜语:谁打败了日本?

  在重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上,有人以“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结果,在场的中外记者纷纷给出谜底。

  美国记者:屈原--------------------------

  苏联记者:苏武-------------------------

  《中央日报》记者:蒋干------------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

  …… 还有人说:毛遂----------------

  华佗---------------

  陆游----------------

  联系有关史实,分别解释各谜底的含义。你赞同那些谜底,为什么?如果都不赞同,试着自拟一个谜底,但要有合理的解释。

  谜底解释:美国记者:屈原------美国对日本投放***、激化了日本国内危机。

  苏联记者: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70余万关东军。

  《中央日报》记者:蒋干------蒋介石正面战场的抗战

  《新华日报》记者:共工------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及世界一切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

  …… 还有人说:毛遂------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华佗------中华民族的抗战拖垮了日本

  陆游------共产党的敌后游击队在抗日中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归纳)(略)---见多媒体演示

  设计意图:(教师)以趣味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化繁为简,突破难点。

  (学生)寓教于乐,合作、探索参与意识的培养,锻炼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演示方法①以图片总结抗战的国内意义:近代中国由屈辱-----自强;民族振兴的转折点。

  (1)民族历史:抗战胜利,是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2)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大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演示方法②从材料总结抗战的世界影响力

  材料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会像摘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罗斯福

  材料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伤亡35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美国死亡40.5万人;英国死亡37.5万人。 ——摘自《世界近代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1945年6月26日,旧金山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联合国宪章》签署。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

  (3)世界意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反思多

  反思一:军国主义应缓行,多行不义必自毙,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演示方法:以近年来日本右翼美化和掩饰其侵华历史的图文资料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正视历史。

  关于“九一八”事变


2020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2020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2.最新2020高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3.2020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4.高中历史《***战争》教学教案大全

5.2020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篇

6.2020爱国演讲稿范文五篇

7.2020入党志愿书经典范文5篇精选

8.2020高中学校工作总结范文

9.2020爱国主义演讲稿1000字5篇范文

10.2020关于爱国的演讲稿范文五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