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总结2020

  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和老师,都非常重视高考,但是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我们应该复习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总结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

  二、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内容和评价.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

  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臵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臵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臵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臵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百家争鸣——法家独尊——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民主启蒙思想 (一)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士阶层提出不同的治理国家的主张

  (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诸侯和士大夫崛起3、文化上: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作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儒家: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核心是“仁”;主张克己复礼;提出中庸思想

  2、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主张“因材施教”,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3、人性论:性相近

  孟子:亚圣,著有《孟子》1、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人性论:性本善

  荀子:1、政治主张是“仁义”和“王道”2、制天命(顺应自然规律)而用之3、性本恶4、君舟民水

  道家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要顺应自然2、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祸福共存)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墨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俭

  法家: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法、术、势(统一,提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高考历史知识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

  1、经济:社会经济发展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关系变动)

  2、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分封制 宗法制破坏

  3、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各国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春秋、战国)

  1春秋:管仲改革 鲁国“初税亩”

  2战国: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三)秦国需要改革并具备条件(具体背景)改革可能性

  (1)内部有利条件:

  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 ○

  2法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 ○

  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 ○

  (2)外部机遇

  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 ○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

  (3)直接原因:秦孝公发奋图强、任用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以农求富"(富国)

  (1)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2、军事---强兵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上措施最直接打击贵族特权)

  3、政治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2)普遍推行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制定秦律

  4、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5、风俗习惯--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四、评价商鞅变法(性质、积极影响、局限性)

  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与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高考历史知识归纳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二、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三、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四、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五、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总结相关文章

1.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2.高考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3.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汇总

4.高考文综必备知识点总结

5.2017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6.2018年高考历史大题必背知识点

7.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8.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

9.2020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