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课外辅导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政治课外辅导的知识点总结1
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内因决定作用和忽视外因影响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
(1)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正确地对待机遇,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正确处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达到新的质变,这种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要重视量的积累;③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错误倾向】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贻误时机。
【方法论运用】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基本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看不到事物发展曲折性的盲目乐观和遇到困难就悲观失望的错误。
【方法论运用】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前途充满信心,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唯物辨证法发展观的内容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⑤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高二政治课外辅导的知识点总结2
一、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解上的易错误区
易错误区一: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事物现象的总和不等于其本质和规律,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混淆了两种不同质的认识。
易错误区二: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解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易错误区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所以,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解析:(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反之亦然。
(2)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就可靠;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错误的理性(感性)认识是无法与正确的感性(理性)认识进行比较的。
二、对“创新”认识上的易错误区
易错误区一:创新就是强调人类要创造出新的事物。
解析:(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而新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如“电脑算命”等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但就其实质而言,却不是新事物,因而不能算是—种创新。
(2)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但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因此,创新并不就是指人类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也不—定就是创新的结果。
易错误区二:创新就是要敢于否定旧事物中的—切。
解析: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新必然要求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说要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仍应予以保留、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力创新和发展。
易错误区三:创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所以,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创新,创新就一定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解析:(1)创新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旧观念、旧思想,创新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违背客观规律进行凭空主观臆断,而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反之,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主观臆断地进行蛮干,就不能创新。
(2)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高二政治课外辅导的知识点总结3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三、公司的经营
1、企业:
①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③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④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
①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②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③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
④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管理结构。
3、公司的经营
①含义及目的(略)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第一、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第二、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兼并或破产
①企业兼并是指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其意义是有利于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有益于减少失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联合——“强强联合”
③企业破产是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其意义是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高二政治课外辅导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