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初一是中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是中学学习的正式起步阶段,那么关于七年级的生物我们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都能运动 B.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C.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D.生物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2.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铁皮生锈

C.雨后春笋 D.葵花向阳

3.下列能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人排尿 B.鲸呼气时会产生雾状水柱

C.西瓜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D.含羞草的叶受到触碰时会合拢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机器人、蜻蜓、钟乳石 B.蘑菇、珊瑚虫、松树

C.珊瑚、菊花、水草 D.枯枝、鱼、树

5.绿豆这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是供自身生长所需,二是供其他动物或人类食用。这说明(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征。

A.生活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8.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菊花和牡丹是观赏植物,甘草和田七是药用植物。这是根据生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

A.用途 B.形态结构

C.生理功能 D.生活环境

9.下列现象属于生长和繁殖的是( )

A.蘑菇从小长到大 B.人遇到狼群时感到害怕

C.植物落叶 D.人体排汗

10.根据你对生物的初步认识,以下结论成立的是( )

A.生物都是肉眼直接可见的 B.空气中没有生物

C.有生命的物体就是生物体 D.生物只有植物和动物

11.在一片大草原上,斑马正悠闲地啃食着青草,突然有一只斑马发现不远处有一只狮子,它狂奔起来,其他斑马也开始奔跑起来。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够繁殖 B.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

12.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的生长现象?( )

A.人在离开路灯行走时,影子越来越长

B.随着环境的恶化,沙漠的面积越来越大

C.工人筑路时,路面越来越宽

D.春暖花开时,杨树的树干越长越粗

13.一粒种子经过萌发、生长成为一株高大的植物,体现了生物的( )

A.新陈代谢 B.繁殖能力

C.应激性 D.生 长现象

14.下列不能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是( )

A.种子萌发 B.幼鳄逐渐长大

C.蘑菇生长 D.钟乳石慢慢长大

1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的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16.下列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是( )

A.人类 B.豌豆

C.青蛙 D.病毒

17.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是( )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8.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

A.进行光合作用 B.能繁殖后代

C.捕食 D.具有向光性

19.下列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植物落叶 B.生石花开出美丽的小黄花

C.钟乳石慢慢长大 D.绿豆发芽

20.下列有关生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B.动物能进行呼吸,植物不能

C.动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植物也能

D.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1.下列哪种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A.细菌 B.蘑菇

C.月季 D.病毒

22.“一只雄黑猩猩飞快下了树,并且不慌不忙地向我走来。当走到离我还有三步远时,它站住了,毛发耸立起来,样子凶暴可怕…”,这是珍妮古道尔对黑猩猩的一段记录,珍妮古道尔运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

A.观察法 B.调 查法

C.实验法 D.测量法

23.下列不属于调查的是( )

A.调查某地区人口的性别比例

B.水污染抽样调查

C.森林资源调查

D. 仔细观察蝌蚪的形态及生长情况,以得到蝌蚪的资料

24.下列生物归类正确的是( )

A.玉米、蝗虫、猫头鹰、鲫鱼属于陆生动物

B.鸡、鸭、鹅、狗属于家禽

C.小麦、高粱、玉米、大豆等属于粮食作物

D.鲫鱼、家鸭、鹅、海蜇属于水生生物

25.在调查校园生物的过程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 .小梅拨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感觉太恶心了,没有记录下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0分)连线题。

动物的取食 应激性

向日葵朝向太阳 生长

人体的排汗 营养

蘑菇由小长大 繁殖

鸟 类产卵 排泄

27.(1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桃花鱼是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小类群,栖息于淡水中,因其形状酷似桃花而得名,其中文名是桃花水母。生长于三峡库区秭归县归州镇鸭子滩的桃花水母是极为稀有的物种,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随着三峡工程初期蓄水的临近,桃花水母的栖息地将沉入江底,桃花水母将失去生存的空间。为抢救这一濒危物种,我们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在制订保护桃花水母的行动方案之前,你需要先进行广泛的调查。那么你打算怎样去做这个调查呢?

(1)我的 调查目的:。

(2)我的调查对象: 。

(3)我的调查范围: 。

(4)我的调查方案: 。

28 .(8分)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生物有: 。

(2)曲中的非生物有: 。

29.(10分)阅读并分析下列材料,探究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①一粒桃树种子能萌发长成一株很大的`桃树,并结出许多桃子。

②从同一株向日葵上取下两粒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都是向日葵,但两株向日葵总是有一些形态特征不同的地方。

(1)材料①说明生物。

(2)材料②说明生物 。

30.(10分)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凤眼莲 莲与蜻蜓 蚂蚁 河虾 鲫鱼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 。

(2)如果将照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做?写出你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结果。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C 解析:植物属于生物,但植物不能运动,A项错误;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B项错误;生物都可以生长繁殖,说明生物具有能生长和繁殖的基本特征,C项正确;陆生生物不生活在水中,D项错误。

2.B 解析:铁皮生锈是铁在空气中发生了化 学反应,没 有生命现象发生。

3.D 解析:人排尿是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鲸呼气时会产生雾状水柱是在进行呼吸;西瓜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指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含羞草的叶受到触碰时合拢是对外界刺激产生了反应。

4.B 解析:A项中机器人、钟乳石不属于生物,C项中珊瑚不属于生物,D项中枯枝不属于生物。

5.A 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一是供自身生长所需,二是供其他动物或人类食用,这些都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6.C 解析:牵牛花的开放和关闭是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

7.D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动物、大部分的细菌和真菌等。

8.A 解析:小麦和水稻、菊花和牡丹、甘草和田七是根据用途来进行分类的。

9.A 解析:蘑菇从小长到大是指蘑菇的生长;人遇到狼群时感到害怕是人对遇到狼群作出的反应;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寒冷气候的反应;人体排汗是人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10.C 解析:有很多生物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如病毒、细菌等;空气中也有生物,如飘浮的细菌等;生物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病毒、细菌、真菌等。

11.B 解析:斑马发现狮子后迅速奔逃,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12.D 13.D 14.D

15.D 解析:草原上的草每年都会枯萎,第二年春天又生长起来,这充分体现了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的特征。

16.B 解析:豌豆是植物,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供自身需要和动物取食。

17.B

18.B 解析:四个选项中,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特征是能繁殖后代。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捕食,动物没有向光 性。

19.C 解析:钟乳石慢慢长大是碳酸钙逐渐沉积的结果, 不属于生命现象。

20.C 解析:植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动植物都能进行呼吸,都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绝大 多数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21.D 解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

22.A 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家就是在非洲森林这种自然状态下记录了黑猩猩的生活,故A项正确。调查 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故B项错误。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故C项错误。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有时还需要测量,其步骤包括: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 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有耐心;④ 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故D项错误。

23.D 解析:仔细观察蝌蚪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属于 观察。

24.C 解析:A项中鲫鱼属于水生动物;B项中狗不是家禽;D项中家鸭、鹅不属 于水生生物。

25.B 解析:在调查环境中的生物时要注意保护生物,不能随意践踏植物、伤害动物等;调查记录应该真实,不能随 意删改。

26.动物的取食 应激性

向日葵朝向太阳 生长

人体的排汗 营养

蘑菇由小长大 繁殖

鸟类产卵 排泄

27.(1)了解桃花水母的生存数量、生存地区、生活方式及如何保护桃花水母 (2)桃花

水母 (3)网上、书籍资料、询问老师和家长、实地考察 (4)提示: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最后制订方案。

解析: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然后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28.( 1)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 (2)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

解析:枯藤已经干枯,不具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老树是植物,昏鸦、瘦马、断肠人是动物,这些都属于生物;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都属于非生物。

29.(1)能生长和繁殖 (2)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解析:一粒种子能发育成一株高大的植物体,植物体能够开花和结果,这是植物体的生长和繁殖现象;向日葵种子种下去能长出向日葵植株,这是遗传现象,而不同的向日葵植株在形态特征上有不同的地方则是变异现象。

30.(1)淡水水域和陆地 (2)据生活环境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凤眼莲、莲、河虾、鲫鱼)和陆生生物(蜻蜓、蚂蚁);据形态结构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凤眼莲、莲)和动物(河虾、鲫鱼、蜻蜓、蚂蚁)。

解析:(1)由照片中的生物可知,除蚂蚁、蜻蜓外,其他生物都是生活在淡水水域的。

(2)对生物进行分类时,不同的分类依据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入学半年,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习习惯也已初步养成。学生记忆快,但是记忆时间短暂。一部分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明确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力切入,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生物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规范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的堂清工作。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七年级《生物学》下册。下面对教材内容作基本分析:

《生物学》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本单元的七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人的由来。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认同优生和优育。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以及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第三部分是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章重点是通过实例分析、模拟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本单元并不是单纯地讲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的由来、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有关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生活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本单元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科学的综合。

第一章人的由来

从人类的起源讲到人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人口的调控,全部内容一线贯穿,层次分明,逻辑性强,知识完整。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活动、STS教育及科学家的故事等活动,加上大量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与提高,过程和方法的获取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细胞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本章结合环境、社会去探讨有关营养的话题,而不是仅仅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本章在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明白查阅资料、进一步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本章加大了探究的力度,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技能。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活动中,注重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鼓励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后,如果发现结论与其他人不一样,一定要分析原因。本章还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讨论、科学探究、观察、演示、评价等。

本章的资料分析是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从教材里“部分食物一般营养成分表”中获得或者从教材的插图中获得。这就说明了获取资料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告诉学生图表、插图、数据等都可以作为资料运用在分析活动中。

本章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解读图表和数据的能力,使解读图表及数据的能力的训练贯穿在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认同食物取自自然环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食物、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本章内容包括《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和《空气质量与健康》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及各器官主要功能。第二节主要了解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第三节则是主要明确空气质量与健康的密切关系。本章的2个资料分析,提供的资料都比较多,对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通过前面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从生物圈中获取了食物和氧气。但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并被细胞利用呢?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是怎样运离细胞的呢?这就需要运输这些物质的结构基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材顺理成章地安排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同时,也为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作好了教学铺垫。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血液、血管、心脏和输血与血型4节,每节知识相对独立。血液有独特的组成成分和相适应的生理功能。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这三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第四节还特意地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和血型作了介绍。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有关输血和无偿献血等知识,并通过介绍无偿献血,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本章要求学生完成两个分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第二个实验是“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尤其是第二个实验,在实验和观察技能上要求较高。此外,读懂血常规化验单,记录不同状态下的心率,为你的家人量血压以及调查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都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有血循环发现史,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虽不在教材正文之中,但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些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观念的良好素材,教学中要高度重视。

本章通过课外阅读资料,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道与血液及血液循环有关的生命科学技术新进展,以及有关科技知识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章的探究活动和练习题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章还通过问答题、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心家人身体健康,乐于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还通过发现史、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有关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侧重于从尿液形成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方面安排教学内容。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是从生物圈角度引导认识人体产生的粪尿排入到周围环境中,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本章通过资料分析、数据处理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解释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还通过课外阅读资料,给学生渗透关爱他人生命,自愿向某些患者捐献器官的情感教育。还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当地人粪尿无害化处理的建议,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和能力。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本章的教学内容首先从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然后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最后介绍激素调节。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神经调节;第二部分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激素调节。本章还通过课外阅读资料,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知道与眼和视觉以及神经系统等有密切关系的医疗技术的新进展。本章还通过“探究活动”、“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资料分析”、“实验”等,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推理、概括、综合等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本章还通过练习题、课外阅读资料,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和态度。通过简介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牛胰岛素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其生存和发展一直与自然资源紧紧相依。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生命活动,还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并且后两者的影响更大。本章并不是向学生介绍多少环保知识,而是特别注重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能方面的目标。

全章以三个明确的、系统的学生活动为主线贯穿。

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相关的事例,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通过阅读“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材料,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请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并确认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对生物真的有影响。这既培养了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安排学生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使学生在认识得到提高的基础上,积极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亲自参加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去。

本章在探究活动的要求上较前六章有了提高:一方面因为有酸雨、废电池对生物产生影响的实验本身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并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适时地对学生作出科学的、恰当的评价,鼓励其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此外,教师应结合教材给出的当前生态环境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及有关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引导并培养学生此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册最后编排了第四单元的“单元小结”,目的是协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清理本单元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整体要求,引导学生加深对有关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四、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知道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科学发现史、科学家的故事和具体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是否需要作出假设、如何作出假设、设置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数学推算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实验的重大意义;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善,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观点出现;认同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使学生进一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五、教学策略:

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分析,探究,实验,比较,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实施

⑴继续深入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有所创新和提高。

⑵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⑶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⑷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教研教改,设计好教案,上好课,写好教学反思

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⑹为探险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知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控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⑺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⑻重视探究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⑼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⑽建立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让他们成为同学中的小老师,老师的得力助手。

⑾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展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⒀在教学中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者宜发挥优生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可以采取划分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竞赛,让优生更加出类拔萃,学困生迎头赶上,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水平的目的。因班上缺乏优生,且大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好玩,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者需要下一番苦功,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交流情感,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完成由厌学到爱学的思想转变,迎头赶上先进班级。

⒁定期进行阶段考试,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确保教学效果。

⒂正确评价学生。为了给每个学生有一个合理的评价。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