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通用4篇)
相对弱势扩大说。对于魏国所处的中原地区来说,从“黄巾贼”到“群雄逐鹿”早就被折腾得“十室九空”了。如果给魏国留出休养生息的时间,那么肯定会使其实力快速恢复。而远离中原地区的蜀国,反而因此躲避了常年的战乱。其实,三国时期有很多能够体现人性光辉的事件,只不过这些都被后人解释为负面的东西。事实上,刘备入益州时,刘璋也没有为一己私利,而进行不顾天下苍生的“焦土政策”式抵抗。后面我还会谈到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老百姓是如何生存的。这里我先简单的提出一个结论: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完全体现为对民间的压榨能力,这几乎是历朝历代法家政权所注定的。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的统治拥有超强“抽血能力“,但却是以丧失“造血能力”作为前提的。或者说,蜀国有可能在诸葛亮的统治下出现人口流失,从而使其国力不是随着时间而增长,反而有可能出现下降。
有生之年建功立业说。我们按照常理来思考,一个不求利的人,很可能是会非常在乎名声的。这或许就是《老残游记》中所说的“清官之恶”吧。连年的北伐战争,很可能是诸葛亮为了“一己私名”,而不顾天下苍生性命的选择。如果诸葛亮相信自己是正义的化身,那么就敢于去做任何没有底线的事情。比如说,朝鲜如果相信自己所追求的就是人类的终极真理,那么生产***和毒品就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罪恶了。我觉得这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其实与游说他人去“上山下乡”的居委会老太太并没有任何不同。。。。。。这个问题就不展开讨论了,我只是觉得:求名者往往比求利者更加可怕。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懿怎么评价诸葛亮的,据《诸葛亮传》里的记载,当时诸葛亮和司马懿打仗,退军的时候,司马懿来到诸葛亮驻扎营寨的地方,来回走动了一番然后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也就说,作为对手的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他不仅觉得诸葛亮是个天才,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诸葛亮。司马懿对诸葛亮评价如此之高,而诸葛亮是怎么评价司马懿的呢?
同样,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两支大军对阵中,诸葛亮多次在司马懿的城门外发起挑战,而司马懿坚守不出,还向魏国皇帝上表请战。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如果他真的能够战胜我,何必不远千里还去请示呢?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的心中,司马懿是打不过自己的,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自己必胜的把握。认为司马懿不如自己。如果说这还不能证明诸葛亮的态度,那么诸葛亮向司马懿挑战期间,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衣装,来讽刺司马懿像女人一样胆小。
这可以说明,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眼里是很胆小怕事的,很看不起司马懿。司马懿在收到诸葛亮送了的女人服饰之后,很生气。并且还向魏国皇帝上表,请求出战诸葛亮。但是,皇帝坚决不允许。这些曾经在史书中记载:帝怒,上表决战,天子不许,乃遣臣卫以制之。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这样评价司马懿的:“他打不过我”。虽然诸葛亮拿司马懿没有办法,但是从来也没怕过他。而且司马懿对诸葛亮甚至还有点小怕怕的。诸葛亮是对司马懿战略上比较重视,在态度上轻视。不然也不会煞费苦心地要在上方谷火攻司马懿了。你们说呢?
第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何要连年北伐呢?
我觉得这里存在一个有趣的悖论:诸葛亮是否知道北伐并不能成功?如果他不知道,那么是否有悖于其料事如神的英明形象呢?如果他事先就意识到北伐很可能不会成功,那么他又为何坚持发动这种没有胜算的“侵略”战争呢?历史的诡异之处在于,多次北伐失败的结果显然不能用运气来解释。这可真是难为了罗贯中同志,需要为诸葛亮一次次的北伐失败编造借口。懂得统计学的人应该明白:样本越大,偶然性就会越小。
如果我们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待北伐战争,那么很难认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要知道,北伐战争可是一种长途奔袭后的攻城战,这种成本恐怕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高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司马懿坚守不出,并不是因为其懦弱无能,而是因为他脑子没有进水。这是因为进攻方需要付出的成本要比防守方大得多!(具体可参见古《代打仗运粮食用车吗,什么时候开始用的。为什么支持几万人的部队粮食,需要几十万的运粮部队?》 - 知乎)反观魏国的灭蜀战争,却可以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来形容。在没有把握的时候,没有采用生灵涂炭的方式攻打蜀国。等到魏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让蜀国感到失败毫无悬念时,再用一种双方伤亡最小的方式灭亡蜀国。这里顺便说一句,《孙子兵法》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显然是应该得到赞扬的。
有意思的是,夷陵之战后三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除了蜀国歇斯底里的挑衅以外,其他国家都在休养生息。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忙着准备窜班夺权的内斗。问题在于,魏国有司马懿这样的大奸臣,难道不是魏国人民之福吗?请注意,蜀国在夷陵之战失败后,魏国都没有趁虚而入的攻打蜀国。可想而知,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并不存在明显的外部压力。这时问题来了,既然没有人招惹蜀国,那么诸葛亮为何要用“续煤”(而不是集中兵力)的方式进行一次次的挑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