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报告5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中央一台节目预报】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气象实习
一、气象要素的观测与气象测量仪器的使用
1.气温的观测
气温是由太阳辐射、地表性质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决定的,是一项重要的气象和气候要素,测量结果是研究气候特征的基本资料。通过气温观测实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测温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
气温观测的仪器有: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自计温度计等。实习中需要学生掌握普通温度表的使用和基本原理。
普通温度表由感应部分和显示部分构成。感应球内装水银液体,显示部分由毛细管、刻度板、外套管等组成(见图5-1)。
普通温度表用途广泛,一般情况下使用时,垂直悬挂在蔽阴背风处即可使用。
2.气压的观测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亦称大气压力。气象学中作为气压单位的是毫巴(mb)。世界气象组织决定,气压单位统一使用“百帕”(hpa),亦就是100个“帕”(pa)正好与1毫巴相等,即lbpa= 1mb。
测量气压常用3种测量仪器:动槽式(福丁式)水银气压表、定槽式(寇乌式)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
普通
其中空盒气压表是一种轻便的测压仪器,携带方便,多用于野外观测。它是利用金属的弹性形变和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制成的。空盒气压表可分为三部分:(1)感应部分是一个富有弹性的圆形空盒,内部近似真空,其上下面有圆波皱纹,以增加空盒的弹性,用弹簧片和它平衡。(2)传递放大部分由传动杆、水平轴、长杠杆等组成。当外界气压变化时,金属空盒和弹簧片随之压缩或膨胀,通过传递放大,把伸缩运动通过传动杆传给指针。(3)指示部分由指针、刻度盘和附属温度表组成F外界气压变化通过传动杆带动指针,指针在有刻度的圆盘面上转动指示出气压读数。
用观测空盒气压表观测气压的方法:打开盒盖,先读附温,精确到0.l℃。然后轻敲盒面(克服机械摩擦),待指针静止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垂直于刻度面,读取指针尖端所示的数值,精确到0.1百帕。复读无误后关好盒盖。
41空盒气压表
3.风的观测。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空气水平运动时,既有方向也有速率。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16方位表示。风速是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距离。
测风方法主要有目测法和仪器法。
(1)目测风速通常是依据风力等级表进行算的。风力等级是依据风对地面(或海面)物体影响程度制定的。
风速和风级的数学关系,其计算式如下:
式中为N级风的平均速度;N为风的级数,可查表定级。
风力等级表
等级及名称
风速
陆上状况
海上状况
0无风
0~0.2静,烟直上
海面平静 42
1软风
0.3~1.5烟随风飘动
海面起微浪,渔船略觉摇动轻风
1.6~3.3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
小波,波峰平滑
3微风
3.4~5.4
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止,旌旗展开
小波加大,处处起白浪花,渔船渐觉簸动
4和风
5.5~7.9
尘土风起,小树枝摇动
小白浪颇多;渔船满帆时,可使船身倾向一侧
5清劲风
8.0~10.7
小树摇晃,内陆水面有小波
中浪,很多白浪;渔船缩帆(即收去帆的一部分)
6强风
10.8~13.8
大树枝摇动,举伞困难,电线呼呼有声
大波浪开始形成,水花飞溅;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风险
7疾风
139~17.1
全树摇动,顶风行走困难
轻度大浪,碎浪或白沫沿风向呈条状,渔船停泊港中,在海者下锚
8大风
17.2~20.7
小树枝折断,顶风不能行走
中度大浪,浪头破碎,形成水烟,所有近海淦都要靠港,停留不出烈风
烈风
20.8~24.4
风掀开屋瓦,吹倒烟囱
狂浪,浪头崩溃坠落;汽船航行困难
10狂风
24.5~28.4
树木连根拔起,房屋损坏严重
狂涛,海面一片白;汽船航行颇危险
11暴风
28.5~32.6
陆上少见,有广泛损坏
异常狂涛,很少见水烟;汽船遇之极危险
12飓风
32.7~
陆上绝少见,摧毁力极大
(2)用仪器测定风向和风速
轻便风向风速表体积小、轻便,适用于野外流动观测,是地理工作者进行野外小气候考察的必备仪器。
仪器构造由三部分组成(见图):A风向部分(含风向标
1、方位盘
3、制动小套4);B风速部分(含十字护架、风杯
5、风速表6);C手柄8
仪器使用方法:当压下风速按扭7,启动风速表后,风杯随风转动,带动风速表主体内的齿轮组,指针即在刻度盘上指示出风速。同时时间控制系统也开始工作,待一分钟后自动停止计时,风速指针也停止转动。指示风向的方位盘是一磁罗盘,当制动小套管4打开后,罗盘按磁子午线的方向稳定下来,风标随风摆动,其指针2即指出当时风向。
观测时应注意:
A.将仪器带至空旷处,由观测者手持仪器,高出头部并保持垂直,风速刻度盘平面与风向平行;
B.观测者应站在仪器的下风向。
C.测风向时首先将方位盘的制动小套管4向下拉并向右转一个角度松手,启动方位盘使方位盘自由旋转,在地磁场的作用下指针在磁子午线的方向上稳定下来,注视指针2两分钟,取其最多风向记录下来。
D.在观测风向的同时,待风杯旋转约半分钟,按下风速按钮7,启动测风速系统,待一分钟后指针自动停转,在表盘读其风速示值(m/s),将此值在本仪器风速鉴定曲线图上查出对应的实际风速(取一位小数)记录。
E.观测完毕,将方位盘制动小套4向左转回,慢慢松手,借助弹簧弹力,小套管弹回上方,固定好方位盘。
F.维护方法:保持仪器清洁干燥,若被雨雪打湿,使用后要用软布擦拭干净;避免碰撞和震动。非观测时间仪器要放在盒内,切勿用手摸风杯;平时不要随便按风速按钮,计时机构开始工作后,也不得再按该按钮;各轴承和紧固螺母不得随意松动;仪器使用120小时后须重新鉴定。
3 6 1 2 4 7 8
图4-3 轻便风向风速表
1.风向标;2.风向指针;3.方位盘;4.制动小套;
5.风杯;6.风速表刻度盘;7.风速按钮;8.手柄
4.空气湿度的观测。
空气湿度是表征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空中的水分是成云致雨的物质来源。因此空气湿度是重要的气象观测项目之一。通过实习,可使学生熟悉观测湿度的仪器,了解其构造原理,掌握观测湿度的方法学会湿度表的查算方法。
常用的测湿度的仪器有:固定式干湿表、通风干湿表、毛发湿度表、湿度计等。其中通风式(阿斯曼)干湿表(见图4-4)是在野外测定空气湿度的良好仪器,具有携带方便、精确度较高等优点。
通风式(阿斯曼)干湿表的工作原理:由两只相同型号的温度表组成。一支球部包有湿润脱水纱布的叫湿球温度表,另-支叫干球温度表。当空气中的水汽未饱和时,湿球上的水分就不断蒸发,蒸发消耗的热量从湿球周围的空气中得到,所以湿球温度就低于干球温度。这个差值的大小取决于空气的湿度。如果空气已经饱和,干湿球温度相等。因此根据干湿球温度可以查算出空气湿度。通风式干湿表上有一些特殊装置:一是通风装置。通过上紧发条带动风扇转动,使两支温度表球部有自由大气流过,可迅速测得湿度。二是具有防热辐射的双金属外壳,以便在阳光直射下使用。
通风式(阿斯曼)干湿表的使用方法:
(1)选择空旷通风的地点,悬挂好仪器,仪器高度视观测目的而定。在观测前4---5分钟用滴管湿润湿球纱布,然后上紧发条。
(2)站在仪器的下风向,接近仪器正确读数。若风扇转速减慢或停止,重新上弦后,两分钟后再读。
5(3)若气温低于零度,湿润纱布后30分钟再读数,读数前4分钟再通风一次。
图5-4 通风式(阿斯曼)干湿表
1.挂钩;2.钥匙;3.通风器;4.风扇;
5.干球温度计;6.湿球温度计;7.防风罩;8;保护管。5.云的观测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一定高度的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的可见聚合体,是重要的天气现象。云的成因不同,特征各异。云的观测包括判定云高等3项内容。
(1)判定云状云按高度分为低、中、高3族,又根据云的外形特征和结构特点分为10属29类。观测时要注意云的连续变化,对照《中国云图》中的图例,从外形特征、结构、色泽、排列、高度,以及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通过认真细致的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出云状。
(2)估计云量云量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我国采用10成制。云量观测又分为总云量和低云量两种。空中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为总云量;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遮蔽的成数。
(3)测定云高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观测时一般是根据各种云通常出现的高度范围进行估测的,如表。
表 我国各属云常见云底高度范围表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就积累了“出门看天气”、“鸡鸣早看天”的丰富经验。可在实习中安排练习看云测晴雨的内容。主要谚语有:(1)天气晴朗,是个好天气。“天上鱼鳞云,地下晒死人;天气鱼鳞斑,吃过饭上山;今晚花花云,明日晒死人;瓦块云,晒死人”。(2)午后出现雷暴雨。“鱼鳞天,不雨也风电”。(3)不久就要下雨了。“天上其棉花,地下踩粥渣”。(4)有雨的预兆。“天上虾须云,三日雨淋淋。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打人”。(5)很快有雨。“云掩天边月,雨水跨天渠;初三月下有横云,初四日里雨倾盆”。(6)夏天的早晨,东方如果出现乌云,当天将会刮风下雨。“早上云如山,黄昏雨连连;早起乌云现东方,无雨也有风;黎明乌云拦东,不落雨也吹风”。(7)会天晴。“云绕山腰天不坏”。(8)第二天可能有雨。“日落云吃火,明天下雨无处躲”。(9)有范围较宽广的雨层云。“天上灰布点,细雨定连绵”。(10)能出现晴好的天气。“日落火烧云、明朝晒死人”。(11)有可能下雨。“日处红云暗,东风雨即见”。
二、气象要素测量结果的分析
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山地气候特点分析;二是海洋对气候的影响(如日温差、空气湿度、温度、等)。
(一)海陆风
在海滨地区,只要天气晴朗,白天风总是从海上吹向陆地;到夜里,风则从陆地吹向海上。从海上吹向陆地的风,叫做海风;从陆地吹向海上的风,称为陆风。气象上常把两者合称为海陆风。
海陆风和季风一样,都是因为海陆分布影响所形成的周期性的风。不过海陆风是以昼夜为周期,而季风的风向却随季节变化,同时海陆风范围也比季风小。
白天,陆地上空气增温迅速,而海面上气温变化很小。这样,温度低的地方空气冷而下沉,接近海面上的气压就高些;温度高的地方空气轻而上浮,陆地上的气压便低些。陆地上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它上空的气压比海面上空气压要高些。因为在下层海面气压高于陆地,在上层陆地气压又高于海洋,而空气总是从气压高的地区流到气压低的地区,所以,就在海陆交界地区出现了范围不大的垂直环流。陆地上空气上升,到达一定高度后,从上空流向海洋;在海洋上空,空气下沉,到达海面后,转而流向陆地。这支在下层从海面流向陆地,方向差不多垂直海岸的风,便是海风。
夜间,情况变得恰恰相反:陆地上,空气很快冷却,气压升高;海面降温比较迟缓(同时深处较温暖的海水和表面降温之后的海水可以交流混合),因此比起陆面来仍要温暖得多,这时海面是相对的低气压区。但到一定高度之后,海面气压又高于陆地。因此,在下层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在上层的空气便从海上流向陆地。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垂直环流的流动方向,也变得和前面海风里的垂直环流完全相反了。在这个完整的垂直环流的下层,从陆地流向海洋,方向大致垂直海岸的气流,便是陆风。
一般海风比陆风要强。因为白天海陆温差大,加上陆上气层较不稳定,所以有利于海风的发展。而夜间,海陆温差较小,所波及的气层较薄,陆风也就比较弱些。海风前进的速度,最大可达5-6米/秒,陆风一般只有1-2米/秒。滨海一带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随着远离海岸,海陆风便逐渐减弱。
海陆风交替的时间随地方条件及天气情况而不同。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里,海洋温度高于陆地。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的时间,一般为下午2-3时,这时候的海风最强。此后温度逐渐下降,海风便随着减弱,约在晚上9-10时,海陆温差没有了,海风也就停止了。夜里,陆地温度降得快,海洋温度比陆地下降得慢些,因此,在晚上9-10时以后,陆上变冷了,海上反而暖些。海陆温差的趋向改变了,海陆风的方向也改变了。从晚上9-10时的一度平静无风之后,接着微弱的陆风就开始了;这以后,海陆温差逐渐增大,陆风也越来越强;大约夜里2-3时左右,温差最大,这时的陆风也最强。天亮后,陆地渐渐暖起来,海陆温差越来越小,陆风逐渐,减弱;约在上午9-10时左右,海陆温差又消失了,陆风随着终止。
(二)山谷风
住在山区的人都熟悉,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叫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这种风称山风。山风和谷风� 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
48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称为山风。
谷风的平均速度约每秒2-4米,有时可达每秒7-10米。谷风通过山隘的时候,风速加大。山风比谷风风速小一些,但在峡谷中,风力加强,有时会吹损谷地中的农作物。谷风所达厚度一般约为谷底以上500-1000米,这一厚度还随气层不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一天之中,以午后的伸展厚度为最大。山风厚度比较薄,通常只及300米左右。
在晴朗的白天,谷风把温暖的空气向山上输送,使山上气温升高,促使山前坡岗区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早发芽、早开花、早结果、早成熟;冬季可减少寒意。谷风把谷地的水汽带到上方,使山上空气湿度增加,谷地的空气湿度减小,这种现象,在中午几小时内特别的显著。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夏季谷风常常会凝云致雨,这对山区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很有利;夜晚,山风把水汽从山上带入谷地,因而山上的空气湿度减小,谷地空气湿度增加。在生长季节里,山风能降低温度,对植物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块根、块茎植物的生长膨大很有好处。
信阳师范学院2010级地理科学1班气象站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对一定范围内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的是对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有所了解,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气候与气象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观测和研究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气候与气象学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
2011年5月7日上午9时,在信阳师范学院城环学院副院长刘明华副教授的带领下,2010级地理科学1班的学生前往信阳气象观测站进行地面气候要素的综合观测,并且近距离观看了测量仪器,与气象站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
三.实习内容、过程及完成的任务。
1.信阳气象观测站简介
信阳气象观测站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东北方向(北纬32°08“,东经114°08”),海拔高度114.5米,建立于1951年1月,为信阳市两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之一,担负着区域和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我国天气气候网中的主体组成部分。
2.地面观测场实习
在地面观测场进行观测,实时观测并发布即时气象信息,提供进行天气预报必须的气象要素数据。气象观测站的主要测量项目包括云量测量、温度测量、湿度测量、蒸发量测量、降水量测量和风向风速测量。这里的观测场设备齐全,自动化和人工化一同发展,由各种传感器将各种收集到的数据经处理后送往终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等组成,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经过处理的气象要素数据按规定的格式编排,经资料发送装置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回数据中心,有的是存贮在临时的介质上,由工作人电定期回收。气象站的自动观测项目包括风速和气温,数据采集频率较高,每 分钟采集并存储一组观测数据。
3.气象数据采集处实习
气象观测站将收集到的地温、草温、气温、风速、风向、气压、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发往信阳市气象台。几台计算机汇聚了信阳市气象观测站历年的气象数据,卫星云图、气压线、等温线等图的各要素的数据、符号都在上面显示、记录。一进去我们就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气象站的内部数据网查看着昨晚到今天的天气图,观察着一张一张的卫星云图、雷达图,一圈又一圈的等压线,五颜六色的温度分布图、降水分布图,一撇又一捺的高压低压槽中,一堆又一堆填充着“F”的风向图,并合所有的图和数据分析和探讨着未来的天气状况。我们虽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显然还不够扎实,所以看这些图的时候才会依然犹如看天书,我们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人员获得的实践数据进行了融合,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于气象学的知识的了解。在这里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实物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气象采集处的有主要几个工作,分别是各种气象要素的收集;然后是通过交流和自己收集的数据,用专业的符号绘制各种气象图;接下是分析气象图,进行判断;随后是进行天气数据预报;最后是天气会商。
四.实习体会
感谢学院为我提供了这么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通过了这次气象观测站实习,我们与气象工作人员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他们热情亲切,为我们讲解了很多专业的知识,使我们的气象学知识在巩固中得到了提高,熟悉了气象业务的整个工作流程,对天气要素收集工作的辛苦也深有体会。实习中,看到工作人员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而又熟练的操作,使得众多机器稳定的运转,天气要素有条不絮的收集,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所必须的天气预报而努力工作,感到自己的渺小。使我懂得了气象工作需要必需的重要性和严谨性、科学性。我们也要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有更严禁的学习态度和研究精神。
五.重要数据一览
信阳气象观测站在1950——2010年60年观测年间,重要观测数据如下: 气象观测基本要素:温度、气压、湿度
海拔:114.5米
建立:1951年1月
纬度:北纬32°08“,东经114°08”
风速:最大值—1994年3m/s,最小值—1979年1.5m/s
温度:最大值—1998年16.3℃,最小值—1954年14.1℃
降水量:最大值—1955年1650mm,最小值—1967年600mm
气象学与气候学见习报告
一 见习目的1对一定范围内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气象设备有所了解。
2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用目测手段对风云变化测量和估计的能力,培养对气候与气象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思维方法,加强对时间概念在气象与气候的数据收集的有效性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3培养良好的学习、观测,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个人素质,激发对气候与气象学的兴趣。
二 实习概况
本次实 下午在李小刚老师和汤佩玉导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东龙山气象站进行地面气候要素的综合观测和对气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的了解学习。
三 见习内容、过程及完成的任务
上午:商洛市气象局参观
内容:了解短期天气预报(天气图法)、短时预报(测雨雷达)和气象预警系统、卫星通讯、网络系统、天气预报影视制作和他们当年的手绘地图。
1:商洛市气象局简介 商洛市气象局位于商洛市城区中心,主要承担商洛市各地气象站传输来的数据汇总与分析,负责发布气象天气预报和灾害的预警报告,为人民和政府服务。
2:基本内容 气象网络中心天气预报的形成和发布:
这里有全区最好的大型气象计算机,是全区的气象数据库,全区各县市的观测数据都汇聚在这里,多个显示终端分别显示着当前时刻的雷达气象回波图、卫星云图和等压线、等温线等图各要素的数据、符号,并且现在在金凤山上还建立了一个气象塔。一进去我们就看到工作人员正通过气象站的内部数据网查看着昨晚到今天的天气图,观察着一张一张的卫星云图、雷达图,一圈又一圈的等压线,五颜六色的温度分布图、降水分布图,一撇又一捺的高压低压槽中,一堆又一堆填充着“F”的风向图,并结合所有的图和数据分析和探讨着未来的天气状况。我们虽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显然还不够扎实,所以看这些图的时候还会依然感觉不知讲的是啥。
在这里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实物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首先是各种气象资料的收集。各地气象台站把每日同一时间观测到的地面、高空观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料,用电讯迅速传递到规定的收报台,然后由通讯中心把收集到的各地气象资料,向国内外发报。再统一将全局的数据发回各地气象台站。
其次是当各地气象台收到全国和国外各地的气象资料以后,用各种规定的符
号绘制成天气图,天气图它反映出各地天气情况。天气预报需要使用利用软件和地理信息投影技术,将站点的数据和站点的位置准确的放置于固定的地图上。之后,由专业的气象人员分析这张地图,根据数值数据绘制等温线,等雨量线,等压线等,根据风力风向图标绘制槽线或脊线。最后,将一份只有数据资料的地理地图作成一份拥有各气象元素的区域图。这项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
第三是分析天气图。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分析研究各类天气图表运用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后,做出如24小时、48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等具体天气预报。
第四是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的方程组,预报未来天气,这种方法被称为数值天气预报。国家气象中心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运用这种计算能力为每秒数千亿次的计算机,未来天气很快就被“算”出来。
第五是进行天气会商。工作人员是根据天气图上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减弱、消失和系统的移动方向、速度等进行详细地分析,参考各种数值预报产品,再结合本地区当时的天气情况,运用天气变化规律和实践经验,就可以预测本地区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天气会商后得出的天气预报结论,一是由当天的值班员会将预报结果以传真的形式发到各县局、广播台、水文局、林业局、防汛办、报纸等媒体,和一些重要部门,以便能够及时就天气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决策。一是由专业的气象人员写出气象预报稿,再由播报人员背诵、电视编导录制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还可以制成很多其它的天气“产品”,公众就可获得新的天气预报信息了。
二。天气预报的更多了解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预报种类 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1、短时预报。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
2、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
3、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
4、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天气预报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1、单站预报。
2、天气图预报。
3、数值天气预报。传统的天气图已被数值天气预报取代。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应用7个流体力学、热力学微分议程来描述大气运动规律,7个议程中含有7个未知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求解方程组,获得未来7个未知数的时空分析,即未来天气分布。
三。天气预报影视制作
我们来到了录制处,看了央视天气预报的录制视频,相比一些新闻节目,录制气象类节目的现场所需要的空间并不算很大:背后的幕墙是蓝色背景,在幕墙前的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屏幕,正前方则是一台摄像机,而主持人就是站在两方屏幕之间主持。至于在电视上看到的标满天气状况的地图,在录制时,背景上是没有呈现出来的。一切全凭主持人的“真功夫”,主持人需要熟练地了解地图各个区域的方位,以便在在镜头前“指示”后,自己所说的区域和节目中呈现出来的所指区域是一致的。一天的天气预报录制出来后,就会被送到电视台播放。
四。高空探测
高空站主要负责本地区高空气象要素探测。主要利用无线电高空探测仪,无线电高空探测仪为一次性产品,悬挂在气象气球上升空(或由定高气球、飞机、火箭上下投),能测定各个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每天早晨7:
15、晚上19:15和凌晨1:15释放一次,无线探空仪在使用前要对各项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测,当探空仪升入空中后,L波段雷达会进行自动跟踪。无线电探空仪由感应元件、转换电路、编码装置、无线电发射机和电源组成。可以连续不断地发送气球上升(或降落)过程中所测各高度上的气象要素值。地面接收设备则进行信号接收、解码和资料处理工作,由计算机终端直观显示出来
下午:东龙山气象站参观见习
内容:参观见习地面气象要素观测(人工观测同、自动观测)及人工降雨基地设备和信息的传输。
1:东龙山气象站简介 东龙山气象站位于商洛市商州区正东方向(北纬33°52“,东经109°58”),海拔高度742.2米,建于1953年3月1日,本站承担气候观测和气象情报的国际交换任务。
2:基本内容
地面观测场:
地面观测是整个气象预报的基础,担负着定时地面天气观测并实时发报,提供给天气分析预报使用需要定时观测数据,观测项目包含云量观测、温度观测(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地表温度、地下温度、草面温度)、湿度观测、蒸发量观测、辐射度观测、日照观测、气压观测、风向风速观测、能见度观测以及雨量观测。
这里的地面观测场仪器齐全,基本实现全套的自动化,由各种传感器将各种数据自动采集,经处理系统后送至显示终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等组成,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经过处理的气象要素数据按规定的格式编排,经资料发送装置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传回数据中心,有的是存贮在临时的介质上,由工作人电定期回收。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主要包括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要素,数据采集频率较高,每分钟采集并存储一组观测数据。
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
人工影响天气是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主要采用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的法,使某些局地天气过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转化的一项科学技术措施。又称人工控制天气。是人工降水、人工防雹、人工消云、人工消雾、人工防霜、人工削弱风暴(台风)和人工抑制雷电的总称。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的人工影响天气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这主要用于对付干旱天气。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高炮是利用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而火箭是在到达云中高度以后,碘化银剂开始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飞机作业一般选择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而用火箭又相对多一点,不过这些都是耗资很大的。
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碘化银只要受热后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只有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银粒子。1g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微粒。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几万亿到上百亿个冰晶。因此,用碘化银催化降雨不需飞机,设备
简单、用量很少,费用低廉,可以大面积推广。除了人工降水(雨、雪)外,碘化银还可以用于人工消云雾、消闪电、削弱台风、抑制冰雹等。
四 见习总结
1感谢校领导给我们这次见习机会,感谢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热情的接待给我们讲解专业知识,使我们熟悉了气象业务的整个流程,对于整个天气预报的形成和制作都有所了解。
2提升了我们对气象与气候学的热爱,使我们懂得了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严谨学习的态度和研究精神。学习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一天的实习看似枯燥短暂,但却有一种责任在里面,无论对什么,都应本着一种负责的态度去做事。实习前应有充分的准备。气象学的实习内容多,而且多个项目是连起来进行观测的,尽管如果自己不明白跟着别人的思路去走,完全也能做出这些记录和实验,但毕竟不知道一二三。在看似简单的一些观测和数据中,后面是一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支撑。在这次实习中,我深深的感觉自己课本知识学习的不扎实,导致实习过程中的被动,无法理清楚其中的思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己一定要养成成事前准备的习惯。
气象局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3)班091201341朱惠宁
一、实习时间:2010年12月24日
二、实习科目:气象气候学
三、指导老师:冯冬宁
四、实习地点:惠州(惠州气象局)
五、实习目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了解,扩展、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六、实习内容:
12月24日早上8点我们在校门上车,不久之后就来到了惠州气象局。它也是惠州国家基本站,前身是惠阳县气象站,建于1952年7月,1967年搬迁到惠州东平。
在这里,若不是院子里高高竖立的风向风速仪以及其他气象仪器,我们不敢想象那两层普通平房会与国家气象气候基层工作场所有何关联。在我们实习过程中,气象局的局长以及工作人员不但尽其所能的为我们讲解仪器的应用方法及相关知识,而且还竭尽全力的解决我们的疑惑。他们在如此简陋的工作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不厌其烦的为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讲解,这样的科研精神真的让人很震撼。
我们刚来到气象局时,就被地理园中高处的电解风向风速仪给吸引住了。虽然不是第一次见风速仪,但我们并不了解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处于高处的是电接风向风速仪,由感应器、指示器和记录器组成。我们都好奇的看着工作人员搬出一系列仪器,其中就包括风向风速仪、毛发湿度表、空盒气压表等。为了让我们更了解风速仪的构造,局长特地分拆了它的感应器让我们看清其各个部分并详细的讲解了它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另外在进入地理园之前,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气压和湿度的测量仪器和仪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毛发湿度表由毛发,刻度盘,指针组成。毛发在空气相对湿度变化时会产生伸缩。将一束脱脂处理后的毛发一端固定,当它感应湿度变化时,另一端以位移信号传递,带动指针,可以显示湿度。空盒气压表利用金属的弹性形变和大气压力相平衡的原理制成。
气象局承担的观测项目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降水、日照、蒸发和地温(包括浅层地温和深层地温)。进入地理园之后,我们看到了包括工作人员先前拿给我们看的仪器在内的各种测量仪器。
不同的气象要素用不同的仪器测量,即使是同一气象要素也可以用不同的仪器来测量。用虹吸式雨量计、称重式雨量计、翻斗式雨量计分别对降水进行测量,尽量减少误差,更精确的测量出某时间内的降水量和降水时数,进而了解降水强度。蒸发用蒸发器进行观测,蒸发器由蒸发桶、水圈、插座测针和溢流桶组成。日照就用感光式日照计来观测,感光式日照计是利用阳光透过仪器上的小孔射入暗筒内的感光纸上留下痕迹,以记录日照时数。
百叶箱内外涂以白色,以减少日射影响,有大和小两种。大百叶箱安装温度和湿度自记仪器,放置了毛发湿度表空、盒气压表、毛发湿度计和气压计。小百叶箱安装干
湿球温度表和最高及最低温度表。干湿球温度表作为普通温度表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当时我们注意到球部包有湿润纱布的湿球温度表旁边放置了一个水壶,工作人员介绍水壶里装的是蒸馏水,水添加到球部下方的小圆盘上用于湿球温度表测温。最高温度表以水银作为感应液,表内球部与毛细管之间形成一窄道。最低温度表以酒精作为感应液,酒精中有一哑铃形的玻璃指标。
地温的观测中所用的仪器有地面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和地面最高温度表,它们的测量范围较大。较浅层低温的测量仪器一般是埋在5、10、15、20厘米的曲管地温表,即球部的管子弯曲成1350角的地温表。较深层地温则由埋在40、60、80、160和320厘米的直管地温表来测温。
在地理园中央有一个铁箱,里面装有由计算机监控的先进的气象设备仪器。仪器的备用电池容电量很大,即使断电几天也不影响气象气候的监测。以上所提到的气温、湿度等等的测量,此仪器都能更加精确的测量。工作人员打开了铁箱的门,满足了我们的一睹其内的愿望。我们都纷纷把仪器屏幕上的内容拍摄下来,当时的风速1.2,风向35度,气温16.1度,气压1013.3。
在气象局的办公室,我们观看的电脑中的包含了气象卫星综合应用系统、自动气象站网监测系统、信息网络系统、“12121”气象信息电话咨询系统、气象历史资料数据库、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短时天气雷达图监测系统、互联网站、气象专业服务台等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气象业务体系,改变了过去手工操作、重复劳动、技术落后的面貌,使用了计算机和先进的气象设备仪器自动地、系统地探测、分析处理气象信息、资料,自动获取、自动分析、自动分发,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天气预报准确率。
七、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让我们大开眼界,见识了很多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各类气象气候监测仪器。很感谢老师和气象局给我们这次实习机会,不仅让我们巩固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气象气候工作的实际操作。相信这为以后有意从事气象气候方面行业的同学提供一定帮助。
气象实习报告
班级:地科一班
学号:2012013231
姓名:赵芸芸
东北师范大学
实验名称:气象实习报告 实验时间:6月15日
实验目的:1,利用各种实验仪器对气象要素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与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初步的整理并分析。以此来判断城市气候、山地气候、草地气候等气候的变化情况。2,气象观测实习是培养学生诸多地理能力和锻炼学生良好科研品质的重要途径。作为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气象观测实 实验内容:1.山地气候观测
2.水域气候观测 3.城市气候观测
实验仪器设备:
1,测地温仪器:普通地面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曲管温度表, 2,测大气温湿仪器:通风干湿表 3,测风仪器: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4,辅助仪器
高度表、罗盘仪、铁锹、手电筒等。
5,实习备品:湿球纱布、橡皮囊、玻璃滴管、防风罩、蒸馏水、剪刀等。
6,文具备品:笔、纸和直尺等。
东北师范大学7,普通野外装备用品:电筒、电池、雨具、胶鞋等。
实验步骤:
一:将全班分为八个组,每个组分别在气象园、假山山下、图书馆门前裸地、生科广场的草地、学林、湖心岛,静湖八个观测场地进行观测。
二:实验仪器的安装
(1)最低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水平地安装在温度表支架下横梁下面一对弧形钩上,感应部分向东,低于最高温度表1cm。
(2)地面的温度表水平安放在地面上,球部一半埋于土中,一半露在外面,三只地面温度表并排放在地段中央偏东的地面上,由北至南为地面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和地面最高温度表,它们相互间的距离5-6厘米。
(3)曲管地温表:曲管地温表安置在地面温度表的西边,自东至西按5、10、15、20厘米深度一次排列,每只表相隔10厘米。5厘米深的曲管地温表与地面最低温度表头部相距20厘米。
1: 先在地段中央东西线上挖一条长40厘米,宽25-30厘米的斜沟,沟的北壁垂直,但不是正好东西向,而是偏北与东西约成30°角,这样温度表露出地面的部分正好在东西一条线上。
2: 为了避免观测时践踏土壤,应在地温表北面相距约40cm处,顺东西向设置一观测用的栅条式木制踏板。踏板宽约30cm,长约100cm。
东北师范大学 3:观测时,要踏在踏板上,按0cm、最低、最高和5、10、15、20cm地温的顺序读数。观测地面温度时,应俯视读数,不准把地温表取离地面。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并进行器差订正。(4)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观测者在下风方向手持仪器,垂直地将其举过头顶,风速表刻度盘与当时风向平行,将方位盘的制动套管向下拉并向右转一角,方向盘就可按地磁子午线方向稳定下来,注视风向指针约2分钟,记录其最多风向。在观测风向的同时,待风杯旋转约半分钟,按下风速按钮,风速指针恢复零位,松开启动杆后,指针开始走动,1分钟后指针自动停转,读出指针所示数值,以这个数值从风速检定曲线图中查出实际风速(取一位小数),即为所测之平均风速。
(5)通风干湿表(阿斯曼)
1.观测前先把仪器悬挂好,离地面高度视观测目的而定; 2.在读数前4-5分钟用滴管湿润湿球,然后上好风扇发条,读数时要迎风站立,从下风向接近仪器,迅速读数,注意复读、记录,做器差订正;
3.读数时要先读干球后读湿球,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4.当风速大于4m/s时,应将防风罩套在风扇迎风面的缝隙上,若风扇转速减慢或停转,应重新上弦,两分钟后再读数;
5.将测得的干、湿球温度值,根据湿度查算表,找到对应的湿度值。
三:按照以上仪器的使用方法采集数据。一天内按2小时间隔定点观
东北师范大学测(2、4、6、8…22、24时,12次/天)。
观测程序:47-09分钟观测干、湿球温度,09-11分钟观测地面温度,11-16分钟观测风向、风速。
实验误差预防:① 观测时必须保持视线和水银柱顶端齐平,以避免视差。② 读数动作要迅速,力求敏捷,不要对着温度表呼吸,尽量缩短停留时间,并且勿使头、手和灯接近球部,以避免影响温度示度。③ 注意复读,以避免发生误读或颠倒零上、零下的差错。最高温度安装在温度表支架下横梁的一对弧形钩上,感应部分向东稍向下倾斜。高出干湿球温度表球部3cm。
实验数据分析:第一组是学林,第二组是生科院广场,第三组是湖心岛,第四组是图书馆裸地,第五组是气象园学林,第六组是假山山脚,第七组是假山山顶,第八组是静湖白桦林。
各组最高温与最低温比较折线图***050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根据该图,可以看出最高温和最低温都在第二组生命科学学院,主要是因太阳直射,草地吸收温度多,升温慢。按理论来说,最高温和最低温应该
东北师范大学在图书馆裸地,猜想可能是该组读数出现错误!最高温度中最低的温度在学林,因为树木遮挡了大量的太阳光,使得地表温度比较低。
各组地面温度在24小时内的变化折线图***05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由图可知,第六组假山山脚地面温度在24小时内的变化比较平缓,第四组图书馆裸地地面温度在24小时内的变化比较大,是由水泥地的地面性质决定的;在12时到20时温度下降的比较快,在6时到10时温度上升的比较快,这是因为太阳在6-10时刚刚升起,地面开始吸热,所以温度上升的比较快!
30252015105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24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
第一组学林地中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变化折线图
东北师范大学 6
第二组地中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折线图30252015105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
第三组地中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折线图252015105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
第五组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折线图30252015105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
东北师范大学
第六组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折线图252015105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
第七组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折线图***6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
第八组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折线图***7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5cm地温10cm地温15cm地温20cm地温
由各组不同深度温度不同时间折线图可以看出,5cm地温时变化最快,20cm地
东北师范大学温变化最慢,这是因为地表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假山山顶地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比较大,尤其是5cm地温变化的比较大,假山山顶白天受太阳直射的比较多,而且没有任何遮挡物阻挡阳光,夜间降温有比较快,所以地表随温度的变化比较快!
654321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由图可知,第四组图书馆裸地和第八组静湖白桦林24小时内风速变化的比较大,而且风速较大,图书馆裸地的植被少,场地广阔,阻碍风力的能力小,所以风速大,而静湖白桦林是因为静湖周围温度低,所以与周围的温差大,导致气压差大,所以风速大。
各组风向图12时40012时30010时2001008时06时4时2时24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根据该图,大概可以看出在24小时内主要盛行东南风,这是因为我国夏季主要受东南信风的影响。
东北师范大学 9 100%90%80%70%60%50%40%30%20%10%0%12时14时16时18时20时22时0时2时4时6时8时10时12时一组二祖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八组
各组相对湿度折线图
由图可知第三组湖心岛和第八组静湖白桦林的相对湿度比较大,因为静湖周围水汽多,所以这两个地方的相对湿度比较大;第二组生命科学广场的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大,这是因为白天温度高水汽少,夜间温度低,水汽多。
实验总结:在这次实习中,我学会了使用多种气象仪器,了解了多种气象要素及其变化规律及变化特点。我们在户外实习,女生负责白天,男生负责晚上,加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锻炼了我们的自主能力。这次实习过程也巩固了我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这样的综合实习,来巩固在自己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以及时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是自己的户外实验水平得以进一步的提高。
东北师范大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