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认知实习报告【通用五篇】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精选5篇)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1

实习目的

通过参观典型建筑,体验空间,感受体量。通过调研分析现有的建筑,可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尺度感和空间感,为将来成为一名成熟的建筑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了解各类建筑的发展状况,了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对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建筑设计定一个参考坐标。

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参观内容:

1、博物馆2、售楼中心3、小区住宅4、建筑设计院

(二)参观要求:

1、了解对象的总体环境、景观及建筑的功能分区、流线组织;

2、分析对象的质地及色彩;

3、分析设计中具有的特点

三实习时间及具体行程安排

(一)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自20xx年1月7日至20xx年1月12日

(二)行程安排:

20xx-1-7建筑博物馆售楼中心小区

20xx-1-8天作设计院

20xx-1-9

20xx-1-10

20xx-1-11

20xx-1-12上交实习报告

四实习收获和总结

在李刚、章龙威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沈阳典型建筑的外观造型及内部空间,了解了各层平面布局及功能分区,从而可以逐渐得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观察建筑外观特点,分析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还可分析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2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20x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xx老师、xx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 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实习报告《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报告》。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XX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43.3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XX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3

学习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已经两年,但是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概念还是局限于书本和身边事物。20__年6月30日至7月7日为期8天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给予了我们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在于涛老师、张益峰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室内讲课与实地观察、讨论的形式,在南京、苏州、上海三地通过对典型城市空间和标志性建筑的实地考察、写生和认知,增强了我们将书本知识和城市发展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能力,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优秀地段和建筑空间的尺度和形式,让我们认识到评价一个城市不仅要学习它的成功之处,也要发现它的失败之处,汲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的只是体系。

时间虽短,感触不少,遂整理成报告,以作总结。

一、 城市规划展览馆

可以说,要了解一个城市的规划,首先要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1.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1日 地点:南京

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玄武门22号。整个建筑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共分三层。

一层是序厅,主要是接待处、规划公示厅以及金陵四十八景。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前身是江苏展览馆。当时所谓的对外开放只是用于市政间交流,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市民参与。20__年新的《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的概念。所以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公示厅也可以说是新政策的一种反映。

二层是城市规划厅、建设成就厅、历史厅以及南京全景沙盘模型。整个展区从历史和整体出发,使人对南京的历史风貌、整体规划建设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沙盘利用影片、灯光等效果介绍了南京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与标志建筑等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层是南京分区规划展示厅以及3d环幕影院,分别展示了鼓楼、玄武、白下等13个区县的规划。

整个建筑大方简洁,外表面的石门与玻璃幕墙对比。

其区位条件也比较优越,它位于中央路口,接近地铁通道,便于组织交通;毗邻玄武湖、玄武饭店、明城墙等,离市区比较近。

但是我们发现整个展馆尽管是免费参观,来者却寥寥无几。

2.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时间:7月6日 地点:上海

上海城市规划馆位于上海黄浦区,位于人民广场附近,周围有一系列的商业与服务性高层建筑,交通组织便捷,靠近地铁站,并且离上海著名的外滩也不远。整个展示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70平方米,建筑高度米,展馆大楼主体造型从中国传统的城门形态中获得设计灵感,以中心对称的结构图式巧妙地呼应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与现代感及富智慧地在同一建筑上体现出和谐美感,顶部寓意着盛开的上海市花——白玉兰,网络状的结构让建筑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

展馆分为地下一层以及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为上海1930风情街一层大堂为序厅,展示了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模型(用于方案意见征询)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巨大金色模型艺术模型。在一层与二层之间有一个夹层,为历史文化名城厅,凭借影视、大型仿真书本、展板、模型等整体重现了老上海的沧桑岁月。二层为临时展厅,此时作为20__年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展,详细的展示了其场址规划设计方案、历史保护建筑与保留建筑方案、道路与公共配套设施规划控制图等等,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各场馆建成后的效果。三层为总体规划一厅,以上海核心区域城市主体模型为中心分布城市总体规划展区、世界之窗展区、浦东新区展区、县区展区、以及在国内最先进的360度环幕虚拟演示厅。四层为总体规划二厅,重点展示了主要有中近期建设规划,涉及交通、环保、绿化、房产、旅游等内容。五层是服务休闲空间。

尽管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实行收费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来参观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和南京尝试规划展览馆的门可罗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得不值得的我们深思。毋庸置疑,两者的区位优势比较接近,但是上海展览馆的科技应用、趣味形象化以及品牌效应、网络系统化宣传更加贴近了普通大众的认知水平。

二、 博物馆与纪念性建筑

1.苏州博物馆

时间:7月5日 地点: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下面简称苏博)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忠王府西侧,与拙政园只有一墙之隔。

面积有8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忠王府的布局一致,分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为入口、大厅和花园;西部为展厅;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服务行政空间以及和忠王府的通道。内部共分地下一层、地上2层。

苏博是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设计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但是笔者参观后却发现苏博的贝氏风格要远远大于苏州传统风味,,整个建筑运用了贝氏常用的几何体,充满现代感。馆内基本上是现代的风格,功能分区明确,交通导向性好。屋顶体现了贝氏“让光线来做设计”的名言。钢结构和木作斜向撑起的屋顶透光使光线斜射进来,既利于补光,又不会损坏藏品;横条长天窗使自然光线打在地上和墙上,充满了光影的虚实感;西部展馆楼梯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采用凹槽使水按流线下落,水谭上映着屋顶漏下的阳光,波光粼粼。在细节处理方面,在楼梯的台阶横向两侧,可以看到微微翘起的部分,有几分模仿传统屋顶瓦楞的感觉。

虽然,苏博借鉴了园林的粉黛外墙和叠山理水,但是线条却略有生硬。中庭中虽有园林林曲水游廊小亭的身影,也因亭的体量略显遗憾。中庭的片假山没有采用传统的太湖石,而给人一种远处山体连绵质感,但是这种感觉却经不起距离的推敲似乎只能远观而已,走近却失去味道。

据了解,苏博选址时因建馆要拆除周边的一些古建,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而过高的造价又使其备受争议。在拙政园等一片古建中选址要想不对原物毁损实属不易,而要想和真正周围融为一体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更好的保护历史遗迹,如何使新生的建筑和周边互生互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雨花台

时间:7月2日 地点:南京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烈士陵园,也是纪念性的风景名胜区。全区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雨花石文化区、生态密林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6个区,其中以中心纪念区为布局中心,其他5个区环绕四周。我们参观的主要为中心纪念区。纪念区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外围一圈是车行道,同时也是和其他几个区的分隔线。进入区内则为步行路线,保证区内肃穆静谧的环境需求。区内的布局存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坐落分量最重的三座建筑,由南至北分别是忠魂亭、纪念堂和纪念碑,这条中轴线还贯穿了南北大门,成为了整个景区的主轴线。三座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顺应地形,高起的纪念碑和忠魂亭形成了对景,纪念堂前后的广场简单而大气,具有纪念性和集合性的作用。主体建筑虽然采用了一定中式元素,如纪念馆屋顶选用中国传统的庑殿顶,但是并不是完全中式,在建筑体型上是采用了简单的几何体块,如纪念馆在平面上呈u字形,忠魂亭为立方体块,而纪念碑为巨型的长方体块,而建筑也选择了简单的浅灰砖石。越是简单的东西,其实越能表现出丰富的纪念意味。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4

内蒙古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认知实习报告

姓 名:

院 (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1-建筑学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绩:

时间: 20xx 年8月 13 日至 20xx 年 8 月 26 日

建筑师业务实践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实习报告正文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 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 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 故宫

故宫原名是叫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

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 “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 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 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 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 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 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

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

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

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

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

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苏州园林温婉如水。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 篇5

实习目的:

通过对各类公建、商业步行街、广场、园林高校建筑和传统城镇风貌等内容的参观、认识、体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建筑素养,以形成对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及传统小城镇建筑风貌的感性认识,学习各类建筑的外观造型,平面功能布置,空间序列排布,交通空间组织以及细部节点的设计等,培养对建筑作品的读解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尽可能最大量的收集各方面资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北京,上海,苏州,杭州

实习时间:

20xx年8月13日至8月26日

实习内容:

为期十几天的城市认识实习已经结束了, 此次实习使我扩大了视野,了解了建筑设计发展动态,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古建筑,体验城市形态,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谓受益匪浅。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建筑艺术的魅力。 我们是以参观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规划情况的介绍,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内容涉及到了单体建筑、历史文化建筑群、特色民居、商业步行街、城市街道、奥运场馆、CBD建筑群、旧建筑改造、宗教类建筑、园林类建筑等。让我既感受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气息,又领略到了现代建筑的宏伟壮观,同时体会到了未来建筑的蓬勃发展,感触颇深。

一. 古风古韵——感受古典的韵律

1. 故宫

故宫原名是叫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了。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故宫南北长约961米,东西宽约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四周为宽约52米的护城河。城墙高约12米,底厚约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现午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城墙高约9.9米厚约8.26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 “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建筑特色:

北京故宫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

(1) 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

(2) 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

(3) 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坐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

(4) 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

(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植物纹样如藤蔓葵荷花草叶纹,自然纹样如山水日月星辰云气,几何纹样如方形菱形回纹雷纹,文字花纹如福寿喜吉纹,器具花纹如钱纹、元宝纹等,收美观与防腐双重功用。其它如悬鱼、窗棂、栏杆、壁画、天文板、藻井、隔断等装饰纹样多种多样。

(6) 宫殿装饰色彩,屋顶多用金黄色,立柱门窗墙垣等处多用赤红色装饰,檐枋多施青蓝碧绿等色,衬以石雕栏板及石阶之白玉色,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2.天坛

北京天坛地处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这个建筑综合体是帝王祭天的场所,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来加强孔子的社会的等级制度。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其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也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祭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回音壁是天坛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时名天地坛。嘉靖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嘉靖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乾隆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3.苏州园林之拙政园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

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小感:从北京到苏州,一南一北演绎了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切,皇家园林大气磅礴,苏州园林温婉如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