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所以在行为举止和礼仪的习惯上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由玩笑和错误引起的误解是非常常见的。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最新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叉又会细分成很多种。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在中国,中途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碗上,那是表示客人已经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结束时,会先等主人起身离席后,宾客才会起身离席,并由主人送至门口,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宾客同时向主人致谢 。在西方,略事休息时,会将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意味着要略作休息;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也是失礼举动。宴会结束时,会很绅士的为隔壁长者或者女士拉动座椅服务,并向主人致谢。
看过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之处,觉得中国礼仪更讲究人和人的秩序,这种礼仪是以中国伦理规则为基础的,形式化地去表现和演绎,突出地宣扬一种“人际”的理念;西方的餐桌礼仪更突出的表现于“人和工具”的和谐应用,相互融合,从这点看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懂人情,而西方人也许更理性。
1.中国礼仪的起源
在中国,礼仪等于礼节和仪式。礼仪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方法和对鬼怪灵魂的信仰。人们认为所有的事情被不能看到的鬼怪所掌控。所以,礼仪源
于对鬼怪灵魂的信奉,以及对鬼怪灵魂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仰。中国是一个仪式的国家。追溯到五千年前,礼仪曾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至今,礼仪已经真正地改革了。因此它成为了现代文明的仪式。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扮演着法律性的角色。礼仪的起源能够追溯到人类的早起时期。据说在中华民族最开始的时候,礼仪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和一个原始宗教产生的。礼仪是处理人、上帝和鬼神这三者之间关系的体系。据说在古中国有五种典礼。其实礼仪可以分为2个主要部分,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生活。在礼仪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我国的法律体制形成了。礼仪的本质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鬼神信仰的关系。
2.西方礼仪的起源
在西方国家,“礼仪”这个词的意思是“远离草地”。路易十四的园丁发现贵
族走过他的花园,然后他放置了(礼仪)的标志警示了他们远离草地。公爵和公爵夫人依旧直走路过这些标志时,由于这种公然<>无视,凡尔赛下令,没有人能不遵守礼仪。后来礼仪的意思包括法院职能的传票,说明了一个人的立场和指示了一个人该做什么。礼仪像语言一样已经进化了,但是字面上依旧有远离草地的意思。直到1960年代,毫无疑问一个好的礼仪是很重要的,但是随着70年代的解放,正式礼仪的普及率下降了。在2004年,回归传统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新的重点。适当的礼仪给孩子和成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不仅提供了竞争优势,而且赋予了他们一种自信感。
B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对礼仪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然而,在交流观念方面是十分不同的。中国人十分热情好客,包括在人际关系上面。彼此了解年龄,职业,收入,
婚姻状况,子女和其他问题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西方人大多不喜欢这样。中国人会直接问别人购买的商品价格。在中国人眼里,价格只是为了一件商品或等级。它说的是商品的质量。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做同样的事情,它可能被视为对其他经济状况的调查。它被看作西方人的隐私不能够直接问。如果你想知道详细的价格,你可以委婉的去咱没这个商品。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西方人会告诉你它是便宜的还是昂贵的,但他们通常不会告诉你价格。当中国人遇到其他人,他们更喜欢问“你去哪里?”。这只是中国一种打招呼的形式。如果它发生在美国,它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尴尬,因为它属于其他隐私,你不应该干涉。此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距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有近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中国人的关系种类属于近距离。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中国女孩手挽手的在街上走着,这在西方是十分罕见的。西方人认为中国人太过亲密。相反,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很冷漠,傲慢,与人疏远,不友好。如果中国人发现其他人的衣服上面有线头,他们会很自然地把它摘下来。这是西方人眼中的一种不良行为。当中国人遇到一个穿着非常漂亮的朋友,在询问价格和质地之前,他们会试下这件衣服。西方人将不会这样做,而是直接夸奖他的朋友和他漂亮的衣服。
2.个人哲学礼仪的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个人哲学礼仪上有着区别
(1)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谦逊
西方人对个人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总是为自己的成就和自己的喜悦而骄傲。相反,中国文化不推崇炫耀个人荣誉。一般而言,中国人
通常反对或蔑视那些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人。然而,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谦逊感不满意。“你的英语很好!“不,我的英语很差。”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谦逊的回答。但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不仅是否定自己,而且还否认了欣赏他的人。这说明,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是不可行的。
(2)以自我为中心和无私的教育
西方人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中心意识。一个人应该为自己负责。在西方社会,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必须自己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或谈论别人的事务。从上面可以看出,在西方,帮助别人或是被别人帮助是一些令人尴尬的事情。被别人帮助表示他们的无能,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中国的行为准则是“我对社会有用,不管它是否对别人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得到了体现。中国文化提倡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在中国,活动涉及他人,给他人非常仔细考虑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愿意关心他人的家庭事务。在西方国家这将被视为干涉。
(3)探索创新精神和中庸精神
在西方国家,人们被鼓励去探索,创新,做前人所不能做的优秀案例。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公正、遵循适度。他们更愿意保持现状与和谐。当然,中国也
在推动创新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然而,冒险精神仍然无法与西方媲美。
(4)个人自由和团队合作
西方人珍视个人自由与独立。他们不愿意受任何限制。中国文化多以集体利益为重。他们的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主。他们提倡团结、合作和协调。
3.不同社会习俗对礼仪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男人通常都很受尊敬。这主要是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重视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但在某些情况下,男人还是比女人优越。妇女仍受到歧视。在欧洲和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他们的习俗。女士优先成为西方国家最主要的交流准则之一。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其他地方,男人应该照顾女人,例如,当女士想要握手,然后男士可以遵循;在餐桌上男士要让女士先入位;女士先点餐;女士先进房间;女士先进电梯。西方礼仪正逐渐转融合与统一,变得更加国际化。此外,作为东方国家的特殊的代表之一在处理世代际关系方面,中国在尊敬爱戴老年人方面是东方国家的特殊代表。例如,许多中国人认为照顾长者的人是一个好人。在新年和其他重要的节日期间,长辈们会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玩的比平常更要开心。在西方国家,人们一直提倡自力更生,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的联系也在不断减少。它使许多老人在西方国家感到孤独和痛苦。
4.不同阶层的人的地位对礼仪的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等级制度。在组织或家庭中,人们忽视了等级制度的差异将被视为不礼貌的人。君主和官员的传统观念,父亲和儿子或其他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父亲对儿子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教师对学生也拥有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们帮助年轻的父母照顾孩子。孩子们长大后帮助他们的父母孝敬长辈。他们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和一种密切的关系纽带。除了英国和其他几个国家,西方国家有一个遗传贵族制和一个严格的遗传系统。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在提倡平等的观念。特别是在美国,人们主张人人平等。很少有人会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很少有人会为自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而感到羞耻,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将取得成功。有一句流行的谚语:“如果努力工作,即使是一个小男孩也能成为总统”,美国家庭没有什么不同的等级。他们互相尊重。父母和孩子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家庭的概念是相当薄弱的。他们通常不愿意为家庭做出太多的牺牲。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礼仪和西方礼仪有2个主要的区别。
第一个不同的是中国的礼仪和西方礼仪中西方礼仪的起源不同。在中国,礼仪等于礼节和礼仪。在西方,“礼仪”这个词的意思是“远离草地”。二是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人们都非常活跃,经常交流。人性的尊严,起着社会伦理的基本作用。国际礼仪结合了各国和人民的礼仪特点,可以被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理解。国际礼仪可以由不同国家的人共同分享,因为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创造性地将国际礼仪与民族礼仪相结合。这意味着在西方和中国社会中,礼仪是在一个很恰当的位置。
中国与美国的礼仪差异
礼仪是社会文化的基础。我们的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礼仪之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全世界都高度重视这个东方国家的首都,一个有着许多仪式和灿烂文明的国家。然而如今世界礼仪的领导者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不仅是因为强大的经济,而且是西方人的统一价值体系。虽然有很多的公共点,但它们互相之间却十分不同。首先,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差异。这两国家的文化都是注重人际沟通。然而,他们在沟通方式上是不同的。例如,这是一个普遍的想法,称呼某人可以包括许多不同的意思。在西方“叔叔”这个词可以指许多人,但在中国只意味着某个人父亲的兄弟。这类词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区别。更甚的是,我们称呼某位先生,只意味着在古时候他是一位教师,或他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而这在西方意味着男性。第三,西方人很少使用正式的工作头衔来称呼某人。相反,它意味着你在呼叫受人尊敬的人。它是一个人身份和社会阶层的象征。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握手礼仪在美国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你遇到美国的人时,握手是没有必要的。然而,握手礼仪包括许多规矩。例如,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当人们想要握手时,女性会首先伸出她的手。与之相比,握手是中国的基本礼仪,但这并不需要太多的规则。
美国与中国在礼仪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首先,个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美国人相信个人主义。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想表现出自信和自我的荣誉感。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以谦虚和自我否定为基本态度的儒教。集体主义也深深影响了中国。
第二个原因是不同的社会风俗。在中世纪,西方人很重视那些帮助生病和残疾的人,特别是那些展示关爱女性的人,被称为“骑士精神。如今美国称之为绅士。我们可以看出女士优先在美国很受欢迎。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地位还是社会阶层男性都高于女性。最后一个原因是社会等级的不同价值观。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中国人在社会等级上有了压力。儒家则认为,每件事都应该有秩序,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秩序。西方人相信平等。他们追求的是他们的信仰和梦想。两国之间的差异阻止不了彼此间的相互交流。我们应该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多的优势来丰富自己的文化,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各种文化使世界丰富多彩,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存在使世界更加和谐。
在中国,宾客入席后,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客人不能抢在主人前面。吃的菜品会很丰富,而且要符合宾客要求。宾客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已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莱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酒菜有剩余最佳,不然会认为主人有怠慢宾客的地方。在西方,主人或者侍者会准备好餐具,每一道菜会配有不同的餐具,宾客由外向内使用,如果是在家宴请,一定要吃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也是对主人的赞美。
在中国,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喜欢客气敬酒,然后便滔滔不绝聊天, 相互让菜, 尽情享受美食。这样才能突出主人的热情好客,餐桌上的热闹才能反映出宾客的内心的快乐。而在西方,就餐的时候不能大声喧哗,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一般都是最后餐点或者咖啡上了以后小声耳语交流。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方餐桌上动,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