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合集五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精选5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 篇1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社会学者逐步构建起领域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范畴,如社会建设、民生、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开拓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学研究新领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学发展历史,如何建设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始终是我国社会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突出社会学的中国特色

社会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从那时起,我国社会学界就致力于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发展社会学,使之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学科建设也曾遭受过挫折,但是众多老一辈社会学家如费孝通、雷洁琼等,坚持探索如何将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中国社会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在邓小平同志号召下,社会学发展突飞猛进,取得很大成绩: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构建起领域宽广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形成了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工作、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等学科方向;第二,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完成众多深入细致的基层社会调查,获得一手数据,探究社会事实,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取得了丰富的社会调查成果;第三,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范畴,如社会建设、民生、社会治理、社会体制改革等,开拓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的社会学研究新领域,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从学术文献看,在我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中,社会学是讨论本土化问题最多的学科之一。之所以强调本土化,是因为社会学研究要探究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要深入分析社会事实,探究对社会事实发生影响的全部社会环境、社会要素,社会学研究就必须扎根本国土壤、立足本国国情、反映民情民风,这就必然要实现本土化。其实,世界各国的社会学都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比如,我们读美国社会学者写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学教材,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教材都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和基础来阐释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有鉴于此,我国社会学必须高度重视本土化,在借鉴西方社会学时要保持头脑清醒,认清其背后的西方社会实践和价值判断,扎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土壤提出新概念、创造新表达、构建新理论,进一步突出社会学的中国特色。

积极探索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

社会建设与民生领域研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独有的研究领域。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独特的概念范畴、理论内容、话语表达。

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也可以理解为建设社会,其目标是激发社会活力,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激发社会活力就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汇聚起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社会学关注的是人。从人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四个方面的有利条件:其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农村户籍人口仍占很高比例,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潜力;其二,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新创造热情,9亿勤劳刻苦的劳动者是发展最重要的源泉;其三,我国制造业拥有数以亿计的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其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处在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社会建设研究,重点就落在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体中国人的活力上。

民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土化社会学概念。民生就是人民生活。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民生研究,主要研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如何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如何让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经过多年探索,社会学界重点研究的民生领域大体有9个,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健康、养老政策、扶贫政策、基层社会治理。民生领域的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比如,很多学科都研究教育,而社会学的研究重点是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就业问题也有很多学科在研究,社会学聚焦的是人,是就业与失业的人群,研究重点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两大群体的就业问题。社会学在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养老领域的研究,突出的主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贫困问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主题之一。近年来,对全国不同地区贫困与脱贫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如何确保到20xx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研究热点。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对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将成为我国社会学界的长期任务。对于老弱病残导致的贫困,应当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去解决;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因缺少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进取心而导致的贫困,则应强调文化扶贫。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 篇2

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也是有可能做出突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是激发活力和保持社会秩序,困难之处在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任务比较艰巨的时期。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当城镇化率处于50%上下的时候,是现代化转型最为艰巨的时期。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所以,我国社会学者的一大任务就是探索一条使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秩序的现代化转型之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在国际学术文献中,虽然“治理”“善治”都是常见的概念,但“社会治理”是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概念。

我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治理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不断总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基层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镇社区从过去的单位制社区变成今天的商品房社区和职工房改房社区,农村社区从当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变成今天的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适应这种新局面,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我国城镇和农村按行政体制计算的基层社区大约有66万个,如果按照农村自然村和城镇居民实际居住小区计算的话就更多了。这么多基层社区在近些年来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创造出了众多新的治理经验。过去,我国城镇和农村形成了二元结构。今天,城乡融合、城乡统筹的体制探索多种多样,创造出新型的土地管理机制、社区管理机制、住房管理机制以及城乡融合的养老机制等。城镇社区治理也创造出众多新的成功模型,其中有很多行政管理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强调市场运行的成功案例,还有一些强调基层自治的成功案例。在这种形势下,很多社会学者参与到社会治理实践中。我带领的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就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建了“新清河实验”研究基地,探索专家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和社会学者的社区治理实验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大,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应当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共享成果的社会治理,才是有活力、可持续、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治理。

我国社会学者在社会调查中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已经走在前面,社会学者做的很多工作就是总结其中成功的体制机制案例,将其上升到社会学理论层面,提炼出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理论模式。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提供新的知识,也不断为国际社会学的知识宝库增添中国经验、中国案例、中国模式。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 篇3

强调指出,“讲政治是第一位的”“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讲政治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政治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但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常常把讲政治停留在口头上,广大群众很反感,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党的事业。领导干部是否真正讲政治,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要坚定清醒,敢于斗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领导干部要着重发挥带头学习的示范作用,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强读强记、常学常新中学出对党忠诚、维护核心的底气,学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通过学习提高政治能力,把牢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学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旗帜鲜明与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等行为作斗争,在推动改革发展中敢于迎难而上,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真碰硬,绝不向任何困难和挫折低头,绝不在任何新挑战面前退缩。

要胸怀大局,勇于担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局凸显政治、大局折射品格、大局彰显担当。领导干部只有胸怀大局,才能登高望远、摆正位置、知责有为。对领导干部来说,担当作为是讲政治的“试金石”,是最起码的政治品格。要观大势、谋大局,始终紧跟和党中央,时时处处事事从政治和大局上看问题、做工作,勇于跳出一地一隅,自觉站在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要勇担当、善作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和气度谋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建立容错免责机制,通过一系列鼓励“拼搏实干”的组合拳,凝聚干的共识,营造干的氛围,搭建干的平台,形成干的合力。

要心中有民,甘于奉献。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大的情怀,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政治就能更加具体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宗旨所在。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多办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奉献精神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要不断强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修炼,大力弘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于奉献,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更加自觉地投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

要注重实干,务求实效。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讲政治是行动的而不是语言的。邓小平说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带头克服本位主义、功利主义,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发扬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求实效,以实干担当诠释忠诚。要带头少开会、少发文,开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下基层调研要接地气、实打实、奔着问题去,更加注重效果导向、群众满意导向。要做好“基层减负年”工作,久久为功、步步为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常态化整治形式主义,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要清正廉洁,严格自律。讲政治要落细落实。领导干部要增强“免疫力”,关键靠自律。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政治历练、政德修炼,坚决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经常性接受政治体检,切实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要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处处慎权慎欲慎独慎微,公道正派,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保持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自觉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习惯在监督下行使权力、履职尽责,在管好自己的同时,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筑牢堤坝、抵御“围猎”,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 篇4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国人熟知的名句,它出自儒家经典《大学》。“日新”的说法出现后,后世思想家不断阐发,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宋代张载对“日新”的解释是:“富有者,大无外也;日新者,久无穷也。”认为只有“日新”,事物的发展才没有穷尽。他进一步指出:“日新,悠久无疆之道与”,将“日新”视为事物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穷尽的普遍规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把天地的发展归纳为“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强调顺应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变化而不断进步,如果因循守旧就会导致退步甚至消亡。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新”意为永不停息地自我革新。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在世界观层面,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另一层是在方法论层面,为适应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奋斗创造,这样才能追赶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动文明发展进步。反之,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就会被时代抛弃。

经过长期发展,“日新”成为中国人重要的精神元素,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个人、民族、国家发挥着独特作用。处于顺境之时,“日新”精神能够提醒人们保持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处于逆境之时,“日新”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断克服困难、阔步前进。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国人民崇尚进取、推陈出新、不懈奋斗,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战争后,中国陷入深重灾难中。无数有识之士主张以新学取代旧学、以新政取代旧政、以维新和革命改变旧体制,以挽救民族危亡、扭转中国命运。中国共产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历经艰苦奋斗、不懈前进,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40年前,中国共产党又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更加昂扬自信。中国共产党这种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中“日新”精神的传承和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生产力的活力正是在生产关系不断变革、不断更新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出蓬勃生机,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更多不易跨越的礁石和险滩。这个时候,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应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日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不懈奋斗。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范文 篇5

党的十九大把全面从严治党写入党章,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化运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思想是内在自觉,制度是监督约束,必须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常抓不懈。

高度重视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引导党员干部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是筑牢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共产党人的“心学”,常修才能常新。从根本上说,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持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初心,要靠个人加强修养而成。

一是在理论和实践中自我修养。理论的学习应该和实践修为相结合。理论学习的目的是在日积月累中增加修养与顿悟,而实践修为的意义在于将人的精神世界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党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论学习一定要认真自觉,坚持不懈,真正发自内心去热爱,感兴趣,沉下心,深进去。

二是在组织中强化修养。共产党人的“心学”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更需要将内力与外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通过组织管理和其他同志的帮助,进行定期“保洁”,避免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补充“正能量”。衡量党性教育的成效,不在一时的感染、触动,而在党性修养自觉性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集中教育活动主要侧重从党建角度出发,讲中央精神、组织要求、模范案例、警示教育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总的思路还是要将组织活动的“要我学”与“我要学”的自觉性相结合。

三是在勤学善思中创新,提升修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共产党人的“心学”必须与创新意识、担当精神以及主动作为相结合,修好创新之心。

高度重视制度完善和制度执行

全面从严治党,始于“心学”、落于制度,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严格的制度执行作保障。

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把制度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从严治党全过程,统筹谋划和部署,陆续出台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导性的党内法规制度。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党内法规制度的立、改、废、释等工作,使制度内容更加科学规范,制度修订更加及时迅速,制度监管更加行之有效,制度规章更加深入人心,从而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执行严格、监管有力。

在制度执行中,应严字当头,加强纪律建设,树立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纪律建设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共同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纪律建设的关键在于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纪检监察问责制度,坚持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加大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把好全面从严治党的“标尺”和“准绳”。

制度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对制度的执行上来。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被执行也是一纸空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员干部对党纪党规的遵守要落实到工作中,自觉把制度内化为自身的自觉意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制度的执行与实施必须落实到每个组织体系中,从严抓好落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养成从严习惯,才能自下而上形成凝聚力。

把修炼“心学”与执行制度结合起来

人既是制度主体,又是制度客体,人与制度密不可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由思想所决定

思想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制度建设上。以制度的优势孕育良好的道德风气和社会环境,靠相应的制度来保证思想建设长期、稳定地进行。制度治党离不开科学思想的引领,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心学”的强化要靠制度来保障和巩固,才能落地生根。

要结合不同时代和发展阶段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使行为受到外力的规范和制约。思想和制度约束,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共产党人的“心学”是自律,是内在的行为约束,鼓励道德楷模;制度治党是他律,是外在的明文规范,是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思想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很难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制度,而制度的实施又是靠人来执行。制度除了规范权利和义务之外,更离不开执行主体的素质和修养。整体来看,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长效化,基础在“全面”“全方位”,关键点是“心学”和制度,重点在于实现空间和时间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政贵有恒,治须有常”,通过制度约束与思想修养,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规范用权、廉洁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