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精选3篇

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精选3篇)

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把坚定文化自信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讲得非常清楚。文化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源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源于对人类文明的吸收借鉴和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指引。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处理好科学与价值、主导与多样、本土与外来、批判与包容四对关系,从而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

1.科学与价值的关系

科学性也即真理性,是指人们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这个过程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认知理性,运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获得科学性的认识。价值性即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什么样的理论才是彻底的呢?说到底是科学的理论。科学是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能永葆活力,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建设一直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乏了价值属性,这样的文化就只能是空洞的理论堆积,完全失去了生命力和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与价值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一方面,两者是有区别的,科学回答的是文化内容的真假问题,价值回答的是文化的导向与评价问题。另一方面,科学与价值又有机统一,不可分离。科学是价值的基础,价值内含于人类的科学认知活动中,人类的认知活动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价值的评判。因此,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起来,既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明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从而使人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2.主导与多样的关系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主导、壮大主流。主流文化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它是引导人们行动的风向标,是支撑社会的稳定器。在我国,主流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强大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主导性的。这也强调了主流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主流文化多样性,否则整个文化体系就会陷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化,不同国家之间的频繁交流和互动成为常态,各种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可避免,因而,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文化多样性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文化扩张、文化入侵更加隐蔽,意图削弱我们民族和国家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含糊,毫不动摇。但同时,坚定文化自信也要明确,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性与承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机统一的。

对于文化的主导与多样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主流文化对于多样性的文化具有引领、整合功能,而多样性的文化对于主流文化则具有促进、补充和完善作用。一方面,只有贯彻“双百”方针,保证多样文化平等地自由地展开争鸣交锋,才能激发创造精神,拓展文化视野,繁荣和兴盛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避免思想文化上的混乱。总之,处理好主导与多样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要坚持以“一”导“多”,以“一”带“多”,并最终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从而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3.本土与外来的关系

文化的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也即是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本土特质是文化活力之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要推进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特质,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有生命力。但本土化不是民族保守主义、排外主义或夜郎自大,更不是谋求民族文化霸权,而是兼容并包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以自己民族的形式加以改造,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最核心的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最本原的是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最根本的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追求。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本来,它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来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深刻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质基因,凸显着民族特性。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开放不仅意味着向历史开放,向实践开放,也包括向其他国家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念吸收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本土与外来的关系。一方面,应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理念历久弥新,仍然对现代道德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提供着经验借鉴和智慧启迪。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高远追求,修身养性的道德型塑等。另一方面,应该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吸收借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古为今用”,又要坚持“洋为中用”。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应该兼收并蓄的,自美其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都是文化自信的显著表现。正如所指出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4.批判与包容的关系

在哲学的意义上,批判是一种否定。没有否定,就不可能有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是一般意义的批判,而是一种辩证的批判,即在否定中有肯定,在批判中有包容,在变革中有继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批判是先进文化诞生的助推器。但否定如果不包含着肯定,事物就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新事物只有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才能获得自己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文化建设的批判,要摈弃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摈弃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坚持否定与肯定、批判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华优秀文化,本身具有批判性的特质。正如马克思曾经宣称的那样:“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考察人类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越具有包容性和整合力,它就越丰富强大,历久弥新。世界上曾出现了多种灿烂的文明,然而仅中华文明奔腾不息,从未间断,迄今仍然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归因于中华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熔铸各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面对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要处理好批判与包容的关系,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有益成分,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

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2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理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握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实质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已进入由大向强转变的历史新阶段。在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经济总量仅排在世界第十一位。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党的xx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迈入由大向强转变的新阶段,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并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能力水平的明显提升,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数量不足,需要“快”字当头,那么,在新时代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好”字当头。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当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各方面工作都要配合和服从快速发展经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体量明显增大,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原来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变,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更多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表现为经济结构性矛盾尖锐、生产效率性问题突出、社会民生建设滞后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侧即人民需要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障和提升,还包括对安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等等。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才能为全面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可见,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条件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客观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8项重点工作。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也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比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项主要工作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二是提高金融部门本身的资产质量、经营质量和运行质量,二者不可偏废。为此,金融就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这些政策措施都是要提高金融运行质量和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实质上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含义

高质量发展标定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是有着科学内涵的理论概括和发展要求,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具体含义。

微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微观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微观层次的经济发展质量。首先,生产经营者要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法律法规提出的质量要求,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1993年,我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并于20xx年、20xx年两次进行修改,为我国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生产经营者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其次,生产经营者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和效益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最后,要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勇于创新、自主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将微观创新创业小溪汇聚成全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河的必由之路。

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宏观经济状况体现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在新时代,只有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宏观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第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和保持总体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正视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等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第二,提高总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把各项成本特别是各层次的管理成本切实降下来。重点是通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第三,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进一步增强对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外部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等各类经济风险的预判和识别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形成,化解风险冲击或减缓风险影响。第四,进一步增强应对经济领域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外部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主要包括:物质能力如应对能源、粮食、外汇储备等方面突发事件的能力,政策反应能力如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突发事件预案储备等。在对风险的预判、识别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方面,宏观调控水平是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到社会民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上。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全体居民的需要。第二,能够创造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形成基本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使居民总体收入稳定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基本消除贫困。第三,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们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氛围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第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居民生活环境美好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发展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过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面临更艰巨的任务,需要义无反顾的决心。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服务和开拓创新的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从长期看,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双方中,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解决好供给侧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无论微观层次还是宏观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大环境,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是提供这种大环境的重要保证。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宏观调控工作来说,坚持稳中求进是制胜法宝。当前,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积极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关上门实行保护主义,或不敢到国际市场去拼搏,都不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不仅表现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进出口实力,更表现为本国产品标准成为国际行业标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更好发挥理论创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微观经济学主要围绕经济效率展开,宏观经济学主要聚焦于总量分析。如何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技术,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上对经济发展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和阐述,是新时代提出的经济理论创新课题。这种理论创新必须扎根于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为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出贡献。

关于新时代新理论新视野的思想宣传 篇3

1939年12月21日,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从那时起,白求恩这个名字,就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白求恩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永恒丰碑,跨越时代,历久弥坚。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早在少年时代,白求恩就立志从医,1934年当选美国胸外科协会五位理事之一,跻身北美洲著名胸外科专家行列。1935年11月,他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并将之作为余生的奋斗目标。1936年,白求恩奔赴正在抵御法西斯入侵的西班牙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受美国、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白求恩一行三人组成医疗队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1月来到中国,同年3月到达延安。在延安,会见了白求恩。见面时,白求恩掏出党证交给,郑重说明:“我是来向你报到的。”热情回应:我们应该将你转入中国共产党,这样你和这个国家就密不可分了。他们之间的谈话长达3个多小时,热情赞扬了白求恩不远万里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勇敢行为,对他为改善八路军医疗条件的计划予以支持。当晚,兴奋的白求恩难以入睡,在日记里感慨: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他是我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1938年5月,白求恩率领援华医疗队奔赴晋察冀边区,投身战火纷飞的敌后战场,以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救护负伤的抗日将士,为建立和改善晋察冀边区医疗工作作出巨大贡献。1939年10月底,在河北涞源县抢救八路军伤员时感染,他不幸于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殉职。12月1日,延安举行追悼白求恩大夫大会,献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在边区民众对白求恩持续的纪念活动中,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将在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写下了《学习白求恩》一文。文中回忆与白求恩的见面与交流,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之情,对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在文章的末尾,号召全体共产党员都要向白求恩学习,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篇文章后来编入《选集》,题为《纪念白求恩》。文中提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有力推动了延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史上重要的典范,也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一座永恒丰碑,深刻影响着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思想与实践。

白求恩的光辉之路:从人道主义者到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白求恩是在加拿大选择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但他成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光辉之路却起始于延安。从延安出发,他将自己所有的技术、才华、健康以至生命,全都献给了那些在晋察冀和冀中抗战中受伤的将士们,从一位信仰选择者成为真正的信仰践行者进而达至所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境界,从一位秉持医者仁心的人道主义者,走向了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他人生的最后历程,是对“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最好诠释。

在晋察冀边区,白求恩遇到的困难是全方位的,他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寂寞,用全部的精力与才能去对抗他在那里遇到的巨大工作困难。条件之艰苦,设备之简陋,远远超出白求恩的想象。如果按照西方的标准,晋察冀边区根本没有真正的医院设施,在边区的那些后方医院里,他面对大量因为缺医少药或者护理不当而导致感染的腐烂肢体,他甚至不得不用锯木头的锯子为伤员做截肢手术。如何才能降低伤亡率?他号召医生们:到伤员那去,不要等他们来找我们!他组织战地医疗队,亲自率领这支由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将手术台设在距离前线最近的地方。在我国最偏僻落后的村庄里,他建设正规意义的战地医院,开设卫生学校,举办医疗卫生实习周,努力为这支军队培养真正的医护人员。利用自己在西班牙的战场经验,他在我国的战场实现战地输血,并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用行动说服百姓建立“流动的血库”。自己动手设计各种医疗器械,编写画满医学图解的战地教材……事实证明,在中国的华北战场,白求恩所有的才能都最大限度发挥了作用。

1939年10月,为了解决药品和器械短缺的严重困难,白求恩决定回北美进行一次募捐。回国之前,白求恩计划将晋察冀所有的医疗机构巡视一遍。巡视工作尚未结束,日本人就发动了残酷的“冬季大扫荡”,白求恩决定推迟行期。10月27日,白求恩率领医疗队来到距前线仅有5华里的孙家庄,在一间小庙里搭起手术台开始手术。第二天下午,医疗队接到命令必须立即撤离,但白求恩坚持将剩下的十几台手术做完,他要求助手同时准备3台手术,最后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腿部受重伤的小战士,不停劝白大夫“赶快撤离”。白求恩对他讲:我的孩子,谁也没有权力将你留在这里!为了加快手术进度,白求恩将左手伸进伤口掏取碎骨,结果中指被刺破。3天后,不顾轻度红肿的手指,他亲自给一个头部感染的伤员手术,不幸感染致命病菌,患上了败血症。此后的十多天,他以惊人的毅力继续他的巡视工作,不停地给伤员做手术,高烧39.6度还嘱咐身边工作人员,遇到头部、胸部负伤的伤员,必须叫醒他……严重的营养不良和过度的劳累,早已夺去了他强健的体魄,这一次他没有能够敌得过病菌,在中国北方严寒冬日的凌晨,白求恩同志停止了呼吸。

当写下《纪念白求恩》一文来弘扬白求恩精神、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时,白求恩之于中国社会,就早已超越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奉献精神、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勇气以及令人钦佩的职业操守,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纪念白求恩》树立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光辉榜样,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三次提出“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深深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今天的中国社会更需要像白求恩这样的英雄人物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80年前,为了帮助遭受战火蹂躏的中国抗日军民,白求恩舍弃优雅的生活方式,不顾名医的职业前途,辞去工作,写下遗嘱,义无反顾。在生命的终点,他写下这样的文字:最近的一年多,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我非常的快乐!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有贡献。在经济高速发展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白求恩的人生选择堪称全体共产党员的楷模,而他对于幸福的理解则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引领意义。

白求恩大夫在前线战地医院为伤员做手术 吴印咸摄

其次,《纪念白求恩》树立了追求理想信念的光辉典范,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纪念白求恩》开宗明义:“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回望白求恩的人生历程,白求恩之所以选择共产主义作为信仰,是因为他相信,共产主义可以改变医生职业的社会意义,可以建立让所有人平等享受医疗服务的制度体系,当共产主义的信仰与白求恩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相契合时,他不仅有勇气在当时的加拿大公开选择共产主义信仰,更勇敢付诸行动,甚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白求恩对信仰的执着、将理想付诸行动的勇气,正是当今社会最为需要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用信仰凝聚党心民心,更需要广大党员为信仰而奋斗的行动力。白求恩曾在遗嘱里写道:生命很美好,的确值得我们为她走一回,但也的确值得我们为了某一个目标为她死一回!这句话既是白求恩对自己人生的总结,也感召和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员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第三,《纪念白求恩》树立了医者仁心的光辉形象,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标杆作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在评价白求恩的工作态度时连续使用了两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身为医者,白求恩面临的医疗环境显然并不比今天好,但他勇敢面对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致力于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晋察冀边区的每一天,他都在用行动践行服务患者的神圣职责,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患者的健康。他的敬业精神,堪称所有医生的典范。在医患矛盾愈演愈烈、职业操守成为敏感话题的今天,白求恩大夫的医者仁心无疑可以在医疗以及医疗以外的其他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标杆作用,为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