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
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在不断发展,需要各中类型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能力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一定不占优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方法和途径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积极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对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是有大有益处的。这是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2.1学校的重视
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作为学校应该积极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化体系的实践探索。广泛吸取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寻求社会支持,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企业的支持
可以说企业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肥沃土壤。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肯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并不是很多。现在,部分企业对大学生有一些负面的认识,认为他们有知识,缺经验;有学历,乏技能;有热情,少阅历。但人才的培养毕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
2.3政府的关心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注的问题。有些地区的政府部门这项工作做得很到位。但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面对政府的关心和学校的热心、企业却“漫不经心”。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研究解决,也应该积极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半工半读、产学合作的教育模式。政府、企业、学校还应该真正坐下来深度沟通,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能力问题。
2.4学生的准备
大学生要想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期望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锤炼意志和品格,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就必须在角色定位、实习态度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2.4.1做好吃苦和承受压力的准备。大多数大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意志品格,但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单一,面对复杂的实践环境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活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呈现兴趣高、期望高、热情高和持久性低、应变能力低、受挫能力低的现象。为尽力避免三低现象的产生,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必须要做好吃苦耐劳和承受压力的准备。
2.4.2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和角色。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这种角色意识是做好本职任务和实践活动真正取得效果的心理前提。大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是天之娇子,在工作中必然浮躁,容易给领导、同事留下肤浅、骄傲的印象。不利于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真诚帮助和指点。
2.4.3勤学好问、多思善行。大学生要善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指导实践。尽快在实践过程中熟悉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大学生也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遇有不懂的问题,谦虚地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如有处理问题不当时,要实事求是地承认过失,诚恳地请教领导同事为自己指明方向。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做到多思善行。要多动脑、多动手,这样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结语
总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自身素质的养成,及走向社会参加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养成还需要社会及各个方面都要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作者从事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多年,通过自身研究心得认为要想有效解决以上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把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内的学生,利用个人业余时间参与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计划,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管理学分化建设。
(一)明确管理目标
根据培养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制定科学的、符合各校特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大纲,明确实践活动总目标,同时明确实践活动管理主体,如学工处、团委、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系部及实践基地的作用,各部门统一目标,明确职责,分类管理,既相互独立又高度统一协调。在实现目标的组织实施过程中,由学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各系,从实践活动的计划、经费、过程管理、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做到与专业教学无缝对接,让学生在通过实践检验专业学习成果的同时,深入社会各层面,提升个人的生存能力与对生活的认识。
(二)分阶段设定任务要求
学生大学期间,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分阶段设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要求,把实践内容与理论教学任务相结合,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后配套实践活动,把理论内容在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为下一阶段理论教学打下基础。把大学期间划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也设定相应的任务。低年级以习惯养成,道理品质教育实践为主中年级以能力提升实践为主,高年级以适应岗位和社会服务实践为主。学生各个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予以考核并登记成绩,记入学生个人档案,形成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培养模式。
(三)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其个人成长的一个大课程,课程内容设计须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包括国家政策形势教育、教育、社会服务教育,具体指大学生开展的各类社会调查、专项访谈访问、“三下乡”支教支边、社会义工与志愿者等。实践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契合,在学生成绩管理体系中赋予一定的学分,对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要计算工作量,只有这样才能让方案落到实处,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实践活动课程规范化发展。
二、如何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管理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
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培养目标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改革的关键。作者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 同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接收多元化思想,催化自身的创造创新能力。只有能达到以上目标,才能说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了成效,改革思路才有了突破。
(二)构建高效的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区别很大,它是校园和社会两个课堂、老师和人民两种教员、社会和书本两类教材的结合,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要确保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构建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校级层面要成立专门工作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相关职能处室与系部负责人组成,同时根据任务划分版块成立计划制订、组织实施、绩效考评、结果运用等小组,各小组由直接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牵头,严格落实改革方案,奖优罚劣。系部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因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系部是关键环节,各系部须根据本系专业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全面深入到学生的实践课程中去。学校要安排专门的经费以保证项目的实施,同时科研部门要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及时推广典型案例,带动全校整体工作的推进。
(三)打造齐备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在整个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关键,他承担引导学生实践活动方向、专业知识指导、保证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等重任。因此,打造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专业技能教师为辅的指导教师队伍尤其重要,指导教师要以高度责任心、精湛的业务水平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全程跟踪与指导,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学生课程成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因大部分在社会,学校还要建立数量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聘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或技术能手、实践基础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指导老师共同实施实践课程计划。要有配套的奖励制度,鼓励更多的社会优秀人士从事指导教师工作,提升学生实践课程实施的内在水平。
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可就是学长学姐了,让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时间飞逝,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准备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压抑释放出来,而现在已然是一名大学生一年有余了(当然,如果按开学时间来算自然是不大到一年),弄不清是什么时候褪去的“新生”的外衣,但是这会儿却颇有一种“老生”的滋味。仿佛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变老,让人猝不及防。 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是啊,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心总是会感到些许欣慰吧!不再多言,且说这个暑假我是如何度过的吧!
坦白说,本打算在暑假里到工厂找一份临时工作的,遗憾的是并没有找到,附近的工厂里都没有熟人,厂子里似乎也不缺人,远的工厂里就更不可能找到活干了(也许是不够远,后来听说许多同学都在外地打工,而没有回家,由此不免感到有些惭愧)。后来同学搞了一次聚会,心里很矛盾不怎么想参加,但是又不好拒绝,还是答应去了。 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聚会那天中午一起吃饭喝酒的时候,大家无话不说。其间,“社会”一词必然成为话题的重中之重,彼此交流闯荡社会的经验、趣闻,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一顿饭的工夫,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已经相当落后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恐怕多
半是纸上谈兵吧!因此,我自是沉默而少言,有同学禁不住问我这个暑假没出去打工?我如实诉说,不想同学竟帮我出主意,他们比较了解我的性格,有些内向,所以出的主意多半是要我突破自己,多和人打交道,说在社会上不会交际是不行的!为此,我在家想了想,觉得自己是温室里的树苗,和同学一比较感觉自己非常需要去闯荡闯荡。正值表哥来我家让我过去玩几天然后参加他的考学酒宴,我感觉在家附近没有找到可以闯荡的地方就和他去了。
在他家呆的第二天,我跟他说了我想去参加社会实践,随便干点什么来丰富一下社会经验。然后我小姑帮我在他们村委会找了个工作。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基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欣然答应了。在望江县风岭镇鸦滩村村委会实践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说实话,在这之前我还是不大清楚村委会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是些什么,对我们村民的帮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经过这次为其10多天的社会实践,让我对村委会的了解更进了一步,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避免不了出些细节上的失误,但是经过委员们的耐心的教授让我从生疏逐渐变得得心应手,最值得开心的事就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结交了村委会里为数并不多的但都是全心全意为了农民们服务的朋友。
在我实践的第一天,我就对村委会这个组织的来历和它的本质做了一个较之前的深入了解。何为村委会?村委会是中国大陆地区乡(镇)所管辖的行政村的由村民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是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会它有自己的组织法和选举法,大家都有积极的遵守规章制度来办事。在我们风岭镇村民的眼中村委会一直是尽全力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好组织。在未到村委会实践之前,我压根不知道村委会的工作那么的繁琐,由于村民们的文化程度不够,有许多都是文盲或是半文盲,所以在配合村委会工作的时候效率并不是很高,从中折射出应该加大对我们农村文化教育程度的扶持力度,只有农民的文化程度高了,那么对于发展农村的经济才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即使村民们的文化程度不高,有些事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的提示或叮嘱,但是我们的村委会成员们都是很耐心的,用心不厌其烦的讲解和指导。或许正是因为我正处于年少轻狂的年龄,我很容易浮躁,在遇到需要用恒心和耐心去完成的事情的时候我就很难坚持住,但是我看到了村委会里的所有人都很和气的对待村民们,那份用心把我震撼住了。当时,我已不知道是愧疚还是欣慰了!
回忆起当时我拿着学校的介绍信到村委会把实践的本质情况,目的一一说明后,他们都很乐意让我到村委会实践,这让我很是高兴。他们让我负责打打字,理文件和写些简单的信息,这些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是要想真正的做好做得完美那还是有些困难的。在打字的时候如果你少打了一个字或是漏了一个句子那么会对村委会的工作进度直接造成影响。在理文件的时候,如果你一不小心将文件理错了,放错了地那么着或许不仅仅是关系到工作进度的问题了很有可能关乎到村民们的个人利益等问题。在写简单的信息时,你不仅仅要注意语言词
汇的表达更要注意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题是否清晰明了。因为要处理很多的细节方面的事情,第一天的实践就让我有点吃不消了,甚至还没有做完被安排的工作。当时,我很怕被大家责骂但是他们都没有,在此次的实践生活中我收获了一份感动和久违的动力。第二天,我更是努力地工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工作时还时不时的出现一些小的失误和不足,但是比第一天好多了。村委会里头的所有人对我真的都很好,只要我一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教他们时,不论他们有多忙,他们仍然会很耐心的`点拨我,从他们眼中受到的鼓舞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一转眼10多天的实践生活就这样过去了,在工作上我从陌生到熟悉,从一开始的不耐烦到后来的乐在其中,在此次的社会实践中让我渐渐磨去了些许的浮躁,多了份成熟和淡然。在于村委会所有成员朝夕相处的10多天里我也收获了份真挚的友谊!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如何淡定的处理村民的紧急事件,如何去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等等。很感谢他们教会了我这么多。
风岭镇这个地方并不大,却有种莫名的安全感。点着炊火的小屋,尘土飞扬的小道,熙熙攘攘的人群,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带着友好亲切笑脸的村民。或许就是因为这里的风土人情的感染又或者是因为责任让我们想为大家多做些事情,多走进居民的生活。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和访谈。最辛苦的是做问卷调查,要得改掉平时不喜与陌生人说话的坏习惯,各种赔着笑脸温声细语礼貌的问候和请求。记得那一天我的脸笑到都僵了,很辛苦。幸而群众们都很配合,问清了
缘由后便大多认真的完成其问卷来,看看问卷一张张的有了印记心中是满满的成就感。当然在问卷的过程中也有些哭笑道不得的片段,比如在问卷上大大咧咧签上钱多的暴发户,比如留在农村是因为有了在乎的人的早熟型,比如拿了问卷就调头就跑的迷糊型,比如拿了问卷就和周围的人争论到脸红脖子粗的较真型,比如把年龄写年轻了好几十岁的装嫩型,当然更多的是笑着认真把问卷填完的群众们,这给了我们的辛苦一个大大的肯定。
看着大家被雾水湿润的脸颊依旧坚毅,劳累的身躯依旧挺拔,没有痛苦没有彷徨,那怎么能甩掉自己的幼稚和浅薄的足迹呢?怎么能真正的体会到社会实践的真正意义呢?经历了一天的奔波,终于在大家同心协力下,活动得到了圆满的成功。
最近这几年来,村委会更是组织了50岁左右年龄段的妇女 这个协会起初是由10多位爱跳舞的阿姨们聚集在一起的,后来经过村委会的政策扶持让许许多多的的有心人士自愿报名参加老年协会。这个协会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她们会每天在村寨里打扫,收起大家积累在规定处的垃圾,因为她们每天忙碌的身影寨子里多了份和谐与美丽!村委会会自行的将这些协会的阿姨们聚集在一起做些有利益身心健康方面的事情。
这次的实践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各种考验与磨砺间杂而来,各种艰辛与彷徨交接而至,短暂的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体验了许多。从中我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意识到了知识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性,然而最大的收获还是村委会里所有成员的友谊,我实践中的优秀同事们,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生社会实践 创新逻辑
论文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应当具备新视野、寻求新资源、拓展新类型、建构新体系,形成并遵循“新视野→新资源→新类型→新体系”的创新逻辑,进而落实创新要求,切实推进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
如何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这是长期困扰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应当具备新视野、寻求新资源、拓展新类型、建构新体系,形成并遵循“新视野→新资源→新类型→新体系”的创新逻辑,进而落实创新要求,切实推进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
一、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需要具备新视野
如何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如何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答案的不同反映视野的不同。我们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的活动;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具有客观物质性、自主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人类实践活动的共性。但大学生社会实践毕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展开的活动,因而又具有自身活动的特殊性,即阶段性、全面性、预演性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规定性。对这种本质规定性进一步综合归纳与具体概括,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其实就是一种大学生的学习性实践、成长性实践和社会化实践。学习性实践主要是指大学生以学习、应用和创新知识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成长性实践是大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注重改造自己主观世界,提升综合素质,拓展各种能力、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的活动;社会化实践是大学生职业定位与职业选择、学习扮演劳动者角色、学习社会化生存的准备活动。只有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视野,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本质,并以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的满足作为根本标准来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即只要是满足人类实践活动普遍性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特殊性的大学生活动都应当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视野,并依托一定的资源构建一定的类型,这就是我们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应有的新视野。
具体以新视野观照大学生社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所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校园活动、校外活动,虽然有自发或自觉、杂乱或有序、偶尔或经常、短暂或持续、冷清或热闹、肤浅或深刻等差别,但很多都具有人类实践活动的共性,而且服务于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社会化,因而都应当纳入社会实践的视野,赋予它们社会实践的意义,并通过积极的设计和开发使它 而不是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仅仅局限于校外社会实践,甚至将二者简单等同。
二、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需要寻求新资源
新视野开拓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新思路,进而需要寻求新资源来支撑和保障新思路的实施。如何寻求新资源?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资源意识。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校外实践活动即“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而把学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校园活动排除在社会实践的视野之外,从而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当前面临种种困境:如社会实践成本高,让很多学校难以承受;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社会实践中师生脱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两张皮”;社会实践参与度不高、覆盖面有限、持续性较差等等。这些困境虽然是由复杂多样的原因造成的,但社会实践资源匮乏无疑是其中具有共性和根本性的原因,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以来的资源意识的缺乏。美国经济学家F·A哈耶克曾经说过:“社会的经济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如何配置所‘赋予’资源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的问题。”[1]这段论述鲜明表达了对资源意识的一种看法即我们不能仅仅等待资源的`被“赋予”,更重要的是利用好现存的、身边的资源。其次,必须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资源。正确的资源意识告诉我们,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匮乏的重要解决之道在于“如何确保充分利用每个社会成员所知道的资源”——教学资源、校园资源、校外资源。校外资源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利用,而教学资源和校园资源则常常被忽视甚至无视,是亟需我们充分认识、积极开发和利用的新资源。
教学资源、校园资源、校外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必然将带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的极大丰富,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诸多问题的克服和类型创新乃至整体发展破解资源难题,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而教学资源、校园资源
等作为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必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类型的确立与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和有力保障。
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需要拓展新类型
在新视野的观照下学校师生共同广泛参与的很多教学相关活动、校园相关活动,都可以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视野。在正确资源意识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校园资源等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资源将倍受重视,并被逐步得到开发和利用。此时,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类型的拓展要求呼之欲出。新类型的拓展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参与度不高、覆盖面有限、持续性较差等诸多问题,在新视野的观照下和新资源的支撑下,着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来看,本文认为新类型的拓展归根结底是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多元主体”服务的,新类型必将带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空间和覆盖面的全面拓展,更有利于教职员工全员履行职责和大学生全员全时、就近就便、可持续参与社会实践,更有利于以适宜的方式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新类型可能也更容易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所理解、把握和操作、实施。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类型需要有新拓展,这种新拓展应当指向于拓展有利于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全员、持续参与的社会实践新类型。这既是新类型确立的根本目的,也是新类型追求的价值目标。具体而言,依据新视野、新资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将向教学活动拓展、向校园活动拓展,并围绕着大学生学习性实践、成长性实践、社会化实践特殊本质的要求,拓展大学生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等新类型。
四、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需要建构新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新类型的拓展,势必将带来校内外社会实践资源的大范围开发和利用,带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式的极大丰富。然而如何将广泛的资源和丰富的活动有效地整合起来?这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本文认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划分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三种基本类型,它们占有不同的资源、展现不同的特征、发挥不同的作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因而呈现各自的独立性。但同时它们都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教育为依托、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系列舞台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共同致力于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性、成长性、社会化的社会实践需要,因而它们又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三种基本类型的独立性和联系性,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新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同时,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诸多问题,又使得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体系建构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概而言之,新体系的建构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克服问题,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体系化的根本诉求。
新体系的建构不仅以新视野、新资源、新类型为基础,而且必须突出自身的特点:
一是突出的创新意识和资源意识。新体系是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质认识的新视野的积极开拓创新;是注重现存资源、身边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把教学资源、校园资源、校外资源都纳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建构。因而,较之一般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必然具备更为突出的创新意识和资源意识。
二是强大的整合效应。没有强大的整合效应,新体系就没有生命力。这种整合是不同的社会实践类型在共同目标下,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而实现的整合。具体来看: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为其它两种类型提供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意见指导和精神支持等,是体系运行的起始性环节;校园社会实践既是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的直接延伸,又是校外社会实践的长期演练场,是社会实践的校园化、生活化、持续化的样态,是体系运行中间性环节;校外社会实践是前两种类型的检验和强化,它并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终了,它通过检验和强化,加强和改进前两种类型针对性,进而返回前两种类型继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深入,是体系运行的总结性环节。因此,三种基本类型构成了递进交融的紧密关系。如此结构严密、资源丰富、保障有力、空间广阔、便于多元主体全员、持续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体系,必然展现强大的整合效应,进而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社会实践面临的诸多难题,切实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发展。
三是合理的层次划分。整体是部分组成的整体,但不能无视部分,强大的整合效应是差异的整合,这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和把握差异。课程学习、校园活动和校外活动是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不同舞台,在不同的舞台中大学生进行着不同的舞蹈,体验着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和学习、成长、社会化的方式。这三大舞台特征分明,因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新体系的建构,要注重把握差异,根据各基本类型的特点,不断开发各类型的独立“潜力”,从而使各类型各司其职、各具特色、各显神通,进而满足大学生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强化各类型自身功能。同时,把握差异也意味着要梳理差异,将差异融入社会实践体系中进行梳理,进而依据差异形成合理的层次划分,形成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校园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层次分明、相互照应、有序推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地位和作用的凸显,有人提出“大学生虚拟社会实践”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否成立?大学生虚拟活动能够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视野?虚拟、网络资源能否被开发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虚拟社会实践能否成为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兴类型并纳入体系?这有待于进行专门的具体深入的探究。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应该基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质认识的新视野;着眼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力于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类型;落脚于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体系。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以新视野观照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的新思路和广阔空间;进而要求开发和利用新资源作为创新的资源支撑和有力保障;继而在新视野的观照下和新资源的支撑下积极拓展有利于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全员、持续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类型;最后从整体的、系统的要求整合各种类型,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体系。这种由“新视野→新资源→新类型→新体系”的推理演进,构成了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创新逻辑。
遵循“新视野→新资源→新类型→新体系”的创新逻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展开创新思考和实践,可以极大地拓展我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本质的新认识,可以更多地发现、开发和利用与大学生学习、成长、社会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新资源,可以更好地打造学校师生广泛参与、持续坚持、喜闻乐见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新平台,可以更合理有效地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体系,从而开创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哈耶克(hayek.FA.von),贾湛等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74-75.
1.1假期社会实践
假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比较常见的是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四进社区”、“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贫困地区支教计划”、参与抗震救灾、青春红丝带等。大学生可充分利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理论实际,深入社区、企业、医院、学校、康复中心等开展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为当地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作出了贡献,又了解了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现状需求,同时也锻炼了自身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1.2教育教学实习
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利用大学生在校就读时间有针对性的与社区、相关企业、学校等建立起的一种合作关系。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无疑是有积极效果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通过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可以真正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养,同时,经验的累积也很重要,丰富的实战经验会提高专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1.3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周末及课余时间参与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如福利院、特殊学校、康复中心、中小学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有组织的对其进行的一些帮困扶贫、特殊训练、心理咨询、社团活动、文艺演出、礼仪培训、体育竞赛等公益活动。以培养锻炼大学生的管理协调、人际交往、组织策划、公众表演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1.4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大学生在毕业的第一个学期或最后一个学期结合其专业特长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上岗培养的一种社会实践。在此期间,大学生会担任某项工作,如负责人助理、秘书、顾问等,协助处理相关事务,且承担相应责任,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有效的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1.5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利用在校课余时间参与的一些有报酬的活动,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同时为今后创业积累经验。在活动中,大学生可增强独立意识,培养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强化意志力。
2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2.1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认识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家里享受着父母的宠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成就了学生的惰性,养成了很多学生遇事畏难不前,不愿意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总是患得患失,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也是如此。在面对社会实践的活动时,有的大学生觉得这些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及今后的工作缺少关联,不愿意参与其中,有的'大学生则不愿意面对活动中的种种困难,选择了逃避,给实践活动的全面参与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部分教师认为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影响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但课堂教学相对死板的现象,不仅给大学生不安心学习提供了条件,而且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严重打击,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
2.2高校缺乏科学管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跨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需要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上加大力度,科学有效的制定相关文件,规范管理。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并未真正包括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或未形成系统、规范、稳定的教学活动,更多时候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随意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指导,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在考核机制上缺乏科学评价,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总结材料和简单的成果来主观的对其考量,未深入细致的去分析大学生实践的环境,对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收获缺乏客观公正的评判,同时对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老师也缺乏相应的工作量认定和必要的激励措施。实践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导向不明、认识不清等问题。
2.3缺乏稳定持续的实践基地
在实际中,很多高校未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导致大学生为了寻找实习实践基地四处奔波且处处碰壁,特别是一些本身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注重形式,走过场。甚至有的专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分层次、分步骤,建立稳定、持续的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
3加强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思考
3.1转变大学生观念,坚持务实之风,提高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
正确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培养其勇于承担重担的精神,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端正态度,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不以评优选先、推优入党、奖学金等为目的,使其从根本上认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奠基石,是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纽带,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2统一思想,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以领导负责,教师带队,学生参与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联合部,定期召开协调总结会,督促检查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活动经验及取得的成绩,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加以奖励。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高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带队参与,同时把教师参加情况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工作量计算,在晋升、评优和职称廉政定等方面优先考虑,并落实规范细则,制定考核标准,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任务要求。三是激励学生勇于参与,将学生实践表现和成果结合起来,在评优选先、推优入党等方面优先推荐,鼓励在某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经批准可以免听或免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所需人才,让其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
3.3加强实践形式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突破常规,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制订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时代内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个人实际,在参与社会实践中逐步强化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使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
3.4强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长效、连续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本身与企业参与单位未签订相关的责任与利益合同,这就使得用人方与被用方在支配与被支配方面缺乏一定的原则,双方都持得过且过的态度。因此,实践基地建设应在双方受益的基础上,确定各自在基地建设中的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义务,形成活动协议。实践基地应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机会,而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对基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积极承担基地项目,并对基地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这样不仅加速了课题成果转化,为基地的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毕业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单位、职能部门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高校与实践基地之间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问题
1.渠道单一,选择性差。在选择社会实践基地的时候,学校由于受社会需求、经费、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使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实践渠道单一,学生选择性差的问题。有时甚至出现几个班全进社区或都去敬老院的现象,这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及学生参与的兴趣影响极大。
2.实践过程简单,认知较浅。进入到实践基地,由于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工作能力等问题,使学生不能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不能与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结对子、交朋友。从而导致对实践过程认识不够深刻,认知深度不足,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不能把感性认识深化成为理性认识,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因而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3.实践管理粗放,缺乏统筹。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只是扮演联系、跟随、点名、分配的角色,不能够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知识和原理。不能帮助学生融合到工作角色中去,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的其他部门、其他活动有时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活动。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自20xx年9月正式实施,在此期间,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
教学和实践中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切实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长时间的各种形式的调查,我们感到不论是思想政治还是专业理论的教学都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学中做以及在做中学。加强思想政治教学的时代感,敢于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方法,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新的教学理念,以便使政治思想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以课堂为主导,在课外多辅导,对个别要疏导”的方式使大学生能成为自主、自立、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社会栋梁。
(三)重视并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
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经验,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发新的实践基地建设,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乡村、城市、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开发各种实践基地。力争使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对应,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毕业工作相衔接,使社会实践成为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有实效的载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开拓其视野,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统筹规划并细化实践过程
首先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并有明确的总体思路,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开展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学计划,属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课程。在实践计划、教学安排、人员配备、学时保证、经费投入等问题上都能够认真执行。其次,确立科学完善的考评监督标准,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教学环节,规定学时、学分。实践成绩的考评体系要科学、合理,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应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建立奖惩分明的措施和制度。再次,要细化实践报告的。写作要求。实践报告是对自己实践过程的全面总结,学生应根据实践调查的内容,整理实践数据和素材,对实践内容进行系统地综合分析,然后撰写实践报告、实事求是地填写实践报告表。要求必须有调查的具体事例或数据,有收获或体会,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等,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形式要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为了避免单一重复,实践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该丰富多彩,这样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既有校内实践也有校外实践,校内实践可以包括:专家讲座、重要节日纪念、各种主题演讲等,校外实践包括课外的参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调查、走访、普法宣传、科技活动、勤工助学、创业实践、社会服务等等,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自行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和内容。
(六)营造全员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体系
形成长效机制学校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营造全员育人全员参与的管理体系,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化、制度化、长效化,同时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积极配合教师,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发挥团组织、学生会的协调和组织作用,实现大学生的自愿参与、自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