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培训总结范文(精选3篇)
20xx年9月19日11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班”初中生物课程的培训。
9月20日上午是开班典礼,会上西北师大培训学院的吕世虎副院长为我们介绍了各个学科的负责老师,负责生物学科的是生命科学学院的龚大洁副院长。万明钢副校长给我们介绍了西北师大的概况以及教师培训的情况,并期望我们每位学员的培训真正有收获。来自泾川合道中学的张英老师代表全体学员发言,并作出承诺:我们要遵守培训纪律,服从管理,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生物班共有40名学员,20名来自崆峒区,20名来自泾川县。大家的年龄差距比较大,既有二十几年教龄的老教师,也有才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年轻教师。大部分老师都是非生物专业毕业,现在从事生物学科教学工作的。培训课程方案包括理论学习和现场学习两大部分,理论学习分为学科课程学习与通识课程学习。9月21日,我们开始了理论学习,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一周五天学习时间,每天早晨八点半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到五点半。每天的任务就是听课、记笔记,每周的任务是完成两篇学习日志和一篇周总结。
理论学习阶段,我们学习了《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普通动物学讲座》、《人体及生理学基础》、《细胞生物学讲座》、《生态学讲座》、《遗传与分子生物学讲座》、《植物学讲座》等专业基础知识。
《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基本操作方法与步骤。《普通动物学》让我了解到动物的进化历程和不同动物的特点。《细胞生物学》让我知道了,一个小小的细胞原来拥有如此复杂而有序的结构。《人体及生理学基础》介绍了人体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及信号传导过程。陈学林老师的《植物学讲座》以它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两周多的专业理论学习,使我系统地了解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感受到自己在生物专业方面的欠缺。每天与专家教授的面对面的交流,更是让我领略了大家的风采。
从10月12日到10月28日,是学科教学理论学习阶段。在这两周多时间中,我们认识了几位来自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聆听他们对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和新课改的理解。这其中有西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窦继红、余燕老师,水电四局刘家峡中学高级教师郭峰老师,兰州市七里河黄峪中学高级教师杜永武老师,还有甘肃省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兰州市教科所教研室主任周晓萍老师。从窦继红老师那里,我们学习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他提倡在生物教学中,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并交给我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进行教学研究,从窦老师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学者的风范,又能感受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余燕老师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给我们展示了许多生物实验教学的案例,并在课堂上拿出了一大包学生自己制作的生物教具,给我今后的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了借鉴,并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物实验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要动手。余燕老师还讲述了她是如何培养草履虫,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她亲自去菜市场购买鸡肠和清洗鸡肠,从她的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什么是敬业精神。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向余燕老师学习。
10月30日和31日,我们有幸聆听了苏教版生物教材副主编汪忠教授的讲座《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修改与问题梳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深度解析》,人教版主编赵占良教授的讲座《初中生物教科书深度解析》、《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质》。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标准的内容及教学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策略与方法。
每周星期五是通识课,所有的学员都在学术会堂中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育学院的王鉴副院长的讲座《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往往不识课堂真面目,只缘身在课堂中。这样,课堂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课堂研究就是研究者在课堂中做课堂志,目的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发现问题,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王老师的讲解生动,如马三立先生的相声一般,很会抓住细节抖包袱,因而引来大家的阵阵掌声。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很多教师难免会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杨玲教授教我们如何缓解和释放压力。
从11月2日至18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现场学习,我们小组被分到了兰州市六十六中学习。我们的指导老师是初一的王文娟老师和初二的潘一亮老师。每天我们按时前往六十六中听课,认真记录听课笔记,并且每天要填写学习日志。按照要求,我们必须听够十五节课,并且自己讲授三节课。我们小组超额完成了听课任务,填写完了二十一篇听课记录。并协助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了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鸡翅与运动的关系的实验。
现场学习结束后,我们每人需要根据自己确定的调查方向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我根据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困惑,结合自己对王文娟老师和潘一亮老师的课堂的研究,撰写了题为《初中生生物学习兴趣现状的调查以兰州市某中学为例》的调查报告。
总结这次的培训经历,我感觉受益匪浅。
首先,对我这个非生物专业的生物老师来讲,我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往往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从而驾驭好课堂,并且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我明白自己今后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了。
其次,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惑和问题,虽然有时候也和同事们聊聊,但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通过培训,我懂得了研究自己的课堂,查找问题;研究别人的课堂,借鉴经验。并且通过研究课堂去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再次,每天我们都在聆听大师的声音,领略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风采,陈学林老师让我懂得了生动幽默,丁兰老师让我学会了面对科学一定要选择严谨求实,窦继红老师教给我怎样去做一名研究型教师,郝雪老师教给我什么是认真地态度,合作学习中如何去分组,龚大洁老师、余燕老师教给我什么是敬业,所有的老师,都在用自己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在感染和影响着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思考,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应该怎样去对待工作。
另外,班上的学员也不乏佼佼者。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展示时,好多老师都提出了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有的老师提出提问教学法,有的老师提出洋思教学法,还有的老师在课堂研究方面很有见解。学员间的交流,既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又让我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本次培训中我完成了一篇调查报告,虽然不是非常完美,但我学会了写调查报告,这是我的最大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爱岗敬业,积极利用培训所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取得更好成绩。
通过教师组织培训,使我认识到教师应当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来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的。
其次设计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生活的这样问题:结合学生生活实例,特别是我们属于农村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盘田种地的经验,都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了解。我让学生以实物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说明这一问题。“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获水与无机盐,茎向上生长,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进行开花结果,完成一生。”
第三,设计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体的构成等问题。我充分图片资料和影视来展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及各种组织等范例。
第四,让学生讨论、探究下列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知识要点。
1.下列是我们平时常见的食物,它们各属于植、物的什么器官?胡萝卜、白菜、甘蔗、黄花菜、西瓜、绿豆、菠菜、蚕豆、苹果。(请同学们分小组观看老师提供的实物)。
2.这些器官又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是否像动物一样,由各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呢?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裂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分生组织。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新产生的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3.你能找出动物体和植物体结构层次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4.新栽的树苗用手摇动后容易死亡,把树的皮剥去一圈也容易死去。从这些现象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我还设计了课外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实践,给植物浇水,给动物送水喂食,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通过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学习,使我感知到高等植物体和高等动物体在结构层次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一定的差异。本课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从个体、器官、组织到细胞。按照从宏观到细微的顺序介绍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构成植物体的多种组织及其形成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观察植物体多种组织结构挂图,引导学生比较植物体的组织与人体组织的不同,通过比较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植物体的多种组织的功能和分布部位作了具体的说明。本课从个体、器官、组织到细胞,按照从宏大到细微的顺序来介绍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与上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介绍顺序恰好相反。再让学生据此自己总结出植物体从细微到宏大的结构层次,以及植物体在结构层次上与动物体的区别,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生物课程资源手段:
1.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网络和多媒体课件两方面。网络资源又包括互联网和校园网资源等。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超文本链接等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需要。
2.可自制教具、标本和简易模型、丰富课程资源。
3.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适当开发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利用。给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参加家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比如:让学生在家庭栽培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应定期检查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记录,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生命,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教科书是生物课程资源的核心。生物教科书是生物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它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教材更加注重显现出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等方面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追求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总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际教学中,根据每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整合,以促进生物课程能更好的完成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人于x年x月xx日至x日参加了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教材培训会,听了三位专家讲课。我收益非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培训体会: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
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
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
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
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
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
“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1、课堂教学的组织
(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
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①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②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③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1)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
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①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
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①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②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③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④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⑤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