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长毕业典礼讲话(通用24篇)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毕业典礼。首先,让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的人生征程的毕业生同学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在这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时刻,请同学们响应我的三个提议。
首先,请同学们把藏在心底的感恩送给为你们含辛茹苦、无私奉献的父母及家人,他们是你们成功地走到今天、胜利迈向明天的力量源泉。请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向你们的父母及亲人深情地道一声:永远感恩你们!
其次,请同学们把心底的感激之情送给为你们默默付出的老师,是他们甘愿燃烧自己,照亮你们。请同学们发自内心地向你们的恩师道一声:感谢!
最后,请同学们把心底的的祝愿送给四年同窗与共的学友,四年情深,四年弥足珍贵。请同学们发自内心地相互诚挚地道一声:一路珍重,他日再相逢。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令人难忘的阶段,也是影响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武昌理工学院是你们人生中的重要驿站,梅南山下定格了你们许多美好的回忆,汤逊湖畔扬起了你们理想的风帆。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欣慰、无比的珍惜。而更多的则是牵挂,牵挂同学们能否适应社会,牵挂同学们能否经受挫折,牵挂同学们能否坚守成功目标。
同学们,武昌理工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大学,尽管我们在同类大学中排名靠前,但我们同我国公办高校比,我们还不是名校。正因为如此,在建校伊始,我就思考如何在一所年轻的大学里,在一个没有一流大师的大学里培养出优秀人才乃至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在探索,不断地探索。我们从严治校,有时严格的不近人情,因为我们唯恐误人子弟,欣喜的是我们的探索获得了成功。我们的校友中,出现了成百上千的杰出人才。
同学们,在你们毕业之际,我想送给你们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就是武昌理工学院的校训“追求卓越,走向成功”。同学们已经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但更重要的是事业成功,是实现人生的价值,努力成为社会栋梁和业界精英,创造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庭、无愧于自己的骄人业绩。有一首歌名叫“存在”,有一句歌词是“有的人活着,却如同死了,有的人死了,却如同活着”,这就是人生价值的经典诠释。
追求卓越、走向成功,需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需要承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视吃亏是福,吃苦是福,成功的秘诀是坚持、坚持、还是坚持!成功的人不是才华横溢的人,而是坚持到底的人。
追求卓越、走向成功要求做一个忠实的人、厚道的人、踏实的人。忠实于从事的事业,为人厚道诚实、表里如一、脚踏实地、做一件事像一件事。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小事做起。
追求卓越,走向成功要求终生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勇立潮头,停止学习,马上落伍。追求卓越、走向成功要求在三十岁前完成人生三件大事:跟对人、入对行、选对伴。做对事、赢一次,跟对人,赢一生。良禽择木而栖。男怕入错行,在当代,男女都一样入对行,不成功都难,入错行,再努力也难,选择比努力重要。古人云:“婚姻乃终生大事,选择爱人就是选择生活,选择未来。这三件大事你三十岁前完成了,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同学们,“追求卓越,走向成功”是武昌理工学院培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我衷心希望这一大学精神永远是你们的精神支柱,这一大学文化永远是你们成就事业的深厚底蕴。让这种精神和文化永远鞭策和鼓励你们肩负使命,不负众望。
“追求卓越,走向成功”仅八个字,但愿这无法用货币衡量其价值的礼物,永恒的珍藏在你们心灵里,成为你们前进道路上永不衰竭的动力之源。
亲爱的同学们,母校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教职员工永远是你们的亲人。我们将时刻关注你们卓越的捷报,企盼你们成功的喜讯,祝愿你们载誉凯旋!
谢谢!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今天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3400多名同学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即将踏上新的人生之路。作为校长,我和大家一样无比激动,在此,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过去四年,清华见证了你们的风采。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中,清华男篮首次打入决赛并夺得冠军,队长就是你们当中的康鸿超同学。今 年6月,清华法学院代表队作为东亚地区冠军,参加了“WTO模拟法庭”全球总决赛,其中就有刚刚发言的蔡泽洲同学。去年,以计算机系20xx级同学为主力 的清华超算团队,包揽了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冠军。有40多位在座同学参演了话剧《马兰花开》,其中有一位更是全部47场演出一场不落,他就是热能系的 陈志昊同学。20xx年,你们当中的不少人加入了APEC志愿者行列,用优异的表现把清华人的风貌展示在世界面前。你们激扬的青春已经永远印刻在清华园的 记忆中。
过去四年,你们也见证了清华新百年的发展。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李兆基科技大楼、图书馆北馆、艺术博物馆等相继落成,师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环境 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文清华”讲坛的启动、水木书榜的发布、深度阅读计划的实施,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和全球创新学院的创 立,以及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清华国际合作办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百年迈出的崭新步伐,昭示着清华更加广阔的前景、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也许你们还没有注意到,校园里最近增加了一批长椅。这些长椅是由校友们捐赠的,校友们希望为学弟学妹们创造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老图书 馆前还有一把特别的长椅,是由20xx年获得“好读书”奖的94位同学捐赠的。杨绛先生用她和钱钟书先生的稿酬设立了“好读书”奖。她曾说,“我在许多学 校上过学,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与清华同龄的她,在120xx年的人生旅程中,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不 改初心,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超然物外,一生都在做自己喜爱的事,从容地追求自己读书与写作的理想。她的生活简朴至极,但她的精神无比充实。杨先生的豁达 睿智与纯真优雅,心灵的丰富与生命力的强大,还有她不老的美丽容颜,让无数人羡慕和佩服。如果你们问我清华校友谁最美?在我心目中,杨绛先生就是“最美清 华校友”!
确实,杨绛先生的美好人生源于她内心笃定的追求。在你们当中,也有一位内心坚定的同学,他就是来自云南玉溪的矣晓沅。晓沅6岁时患上了类风湿性 关节炎,10岁后就再也无法站立,但他从未放弃求知好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的初心。四年来,晓沅一次次带给我们惊喜,他不仅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更在20xx年获得了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他还组队赴云南边境考察中国远征军遗址,参加“清锋明辩”辩论赛并获得最佳辩手称号。晓沅如愿 度过了四年精彩的大学生活,他始终洋溢的笑容感染了许多人。轮椅上的晓沅,就是清华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天晓沅也来到了毕业典礼现场,让我们用掌声祝福 他拥有更加精彩的未来!
尊敬的各位,各位x,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xx届研究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共同见证xx名学子学业圆满完成,即将从--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一个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时刻。在此,我谨代表-电子科技大学全体研究生导师,向本届毕业的研究生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如果今天的发言也能够算作讲课的话,它将是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上的特殊的一课或者是最后的一课。的区别是,这堂课的考试并不在课堂进行,而是需要同学们在社会上,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去慢慢完成答卷,让社会对同学们进行评判。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研究生阶段的求学使你们汲取了-的精华,你们感受到了她的平等,包容,和谐和创新。你们明白了-人积极进取的动力之源,那就是“厚德,求真,砺学,笃行”!这将是你们未来成功的金钥匙。有了她,你会受益终生。
给予你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还有伟大的理想,科学的态度,宽阔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传承的百折不屈的,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未来要靠你们去书写。是连接世界的平台,我们要获得国际视野,放眼全球,在全球化的世界里执着地锻炼自己的竞争力。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品格与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结合将造就新时代的人,那就是即将走出校园,接受挑战的你们,就是明天的你们。
同学们,在你们临行时,请允许我代表经心培育你们成才的导师们提几点希望和祝福。
首先,无论将来你在什么样的岗位,都不要放弃你曾经拥有的梦想。不放弃梦想,是所有成功者必须拥有的心态。在面对各种-的时候,在抉择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个更重要的时候,在遇到机遇和挑战的时候,在面临低谷和挫折的时候,都要坚定自己的梦想,要知道,心有多大,天就有多高。只有梦想,一切才有可能。
第二,希望同学们敢于竞争,开拓创新,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状态,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敢于竞争,大胆创新,以一种只争朝夕的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第三,时时刻刻不要忘记继续学习。无论你是否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无论你是否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无论这么多年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够学以致用,你们都要记住,学校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即使博士毕业也要从最普通的工作开始,去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社会规则。一个不会学习的人,终将被社会淘汰。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希望你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永远的事业,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使你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能得心应手,取得成功和胜利!特别是工作阅历和技能的学习和积累是终生不息的,它是你可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第四,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作人。学会做人的一方面就是学会与人交流,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靠一个人单枪匹马奋斗是无法建功立业的,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研制成功,都要靠成百上千的科技精英经年累月地协同合作。所以,希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在各方面都不断地完善自我,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
最后,希望你们不忘母校,为校争光。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我们衷心希望各位同学在未来的工作中为母校的发展进一步献计献策。母校也会关注你们,支持你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母校关爱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你们。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尽管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但是毕业这个词的“英文词根”却没有“完成”、“结束”的意思,而是蕴含开始、进步的意义。我觉得今天我们不是庆祝“结束”,而是欢呼开始;不是纪念“完成”,而是宣布进步。就让你们的生命之舟在新的岁月港湾里启航,承载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畅想,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事业有成,大展宏图,拥有精彩的人生!
再见了,同学们,祝愿你们一路平安,一生都平安!这就是老师最诚挚的祝愿!
谢谢大家!
同学们、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行20xx届学士学位授予典礼。在此,我代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委员和学校党委、行政以及全校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9613名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同学们的成长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终关注并支持同学们刻苦学习的各位家长亲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丰收源于希望的种子,源于肥沃的土壤,源于辛勤的耕耘。回首大学四年时光,在座的同学们在川大这片求学净土上,挥洒了无数激情与汗水,深深留下了探索真知与追求真理的脚印。在你们大学四年中,你们亲历并参与了学校110周年校庆、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等重大活动,不仅深刻领悟了川大厚重历史积淀,更生动展现了川大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你们亲身感受和面对了“5•12”汶川地震,你们第一时间自发地去抗震救灾第一线当志愿者,全面、全力、全程参与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用无私无畏的精神书写了中国力量,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诠释了川大的价值追求;你们,积极参与并真正受益于学校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四川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举措。你们作为首批从在校本科生中选拔培养“双特生”的尝试者,作为首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高质量、多样化”改革的参与者,真正实现了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同学们,四年来,你们不仅在学业和思想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更共同见证了四川大学办学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之一。20xx年以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家制定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机遇,制订并启动了指导学校未来5-20xx年发展的《四川大学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重点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举措,构建完善了“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启动了“双特生”选拔培养,实施了“两阶段”、“三大类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和本科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等举措,真正形成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和全面发展教育观。在此基础上,率先在全国高校中系统提出了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全方位服务”育人管理体系。同时,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可喜成绩:在你们大学的四年中,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从6个增加到10个;院士从9人增加到13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8人;学校科研总经费从7.5亿元增加到12.1亿元;新增国家科技三大奖6项。
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20xx年以来,我校国家精品课程增加了3门,总数达到28门;国家教学名师从5名增加到10名,国家教学成果奖增加8项,总数达到25项;成为全国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此外,各类学生获奖数从643项增加到1434项,特别是在第六届“挑战杯”竞赛中,我校学子获得金奖2项、银奖1项,金奖数和获奖数均居全国第一。同学们,这些成绩,是你们勤奋学习、勇创佳绩的体现,也是老师们辛勤培育的成果,更是学校发展的历史画卷中光辉夺目的篇章。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为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同学和老师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过去的四年里,你们始终坚持梦想与奋斗同在,实现与超越并存。今天的毕业典礼,见证的不是学生生涯的结束,而是铸就未来辉煌的开始。作为同学们的师长,我衷心地期望,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你们当中,能够产生成就斐然的科学家,能够产生造福人类的政治家,能够产生独领风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但我最为期待的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成才之前,真正成人。
人之为人,关键在于有理想。希望你们始终怀有爱国兴邦之志,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只有有民族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的大学,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负责任的学生;只有勇于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学子,才能真正成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百余年来,四川大学始终坚持把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推动社会发展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并坚持把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使川大培养的每个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同学们,希望你们无论今后走向哪里,都能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拥有“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气度,拥有“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情怀,甘于奉献,勇于付出,在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聪明才智,在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书写美好人生。
人之为人,关键在于有道德。希望你们拥有保持宽厚平和之心,把虚心从善作为不断完善的人生境界。庄子曾经说过,“势为天子,未为贵也;穷为匹夫,未为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恶。”我们当中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名扬万里,但只要拥有一颗充满爱和付出的心灵,每个人都可以变得伟大。同学们,无论你们今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希望你们能够坚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和做人的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待人以诚、与人宽容、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让自己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价值,获得真正的快乐。
人之为人,关键在于有坚持。希望你们始终保持坚韧不弃之举,把拼搏进取作为追求卓越的人生信条。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别是智商,最大的差别是坚持。一切成功都源于坚持。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每天都坚持、都朝奋斗的方向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比别人成功、比别人走得更远。偶有成功,决不是得意自满的资本,倘遇困境,也不是气馁绝望的理由。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会有鲜花,也必然会有荆棘,在挫折中成长会使人更聪明、更强壮。希望你们都能以豁达的心态直面高潮与低谷,以宽容的性情去对待失落和坎坷,永远都不要丧失信心,不要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打翻的牛奶上,在你们终有所获之前,千万不要停下寻觅的脚步。要相信,一旦通过逆境的考验,你们就会更加了解自己,就能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
同学们,今天你们已经学有所成,即将满怀希望去开拓自己的锦绣前程。无论今后你们身处何地、从事任何工作,我们都期待你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更希望你们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同学们,人生就像故事,不在于多么漫长,而在于是否精彩。我相信,川大四年的学习生活,已经为你们成就精彩人生做好了良好铺垫,为你们实现凌云壮志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四川大学作为你们母校,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和支持你们的发展,这里将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是你们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展翅高飞的同时,能常回家看看,让母校与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分担失败的挫折。
同学们,我衷心地愿你们在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成功实现自我的理想与抱负,并以骄人的成绩,伴随祖国与母校,共赴辉煌!
最后,祝同学们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刚才,教师和学生合唱团演唱了《燕园情》,这首歌虽然还不是我们正式的校歌,但这么多年来,它的旋律、它的歌词、它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及北大人以四海为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已经深深刻在了我们的心中。在座每一位北大同学的本科生活,都是由《燕园情》开始的,今天在这里,也将以《燕园情》画上一个休止符。
四年前,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你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燕园,开始了在北大的求学生涯。那时,你们在一体的操场上第一次学唱《燕园情》;而今天,在同样悠扬的歌声里,你们就要带着在北大收获的知识、友情以及爱情,带着一生一世的北大印记,走向天南海北。前段时间,我们的一张本科毕业生合影在网络上“走红”,这张一个人的“合影”来自元培学院的薛逸凡同学,她所在的古生物学专业,或许是中国唯一的只有一个学生的专业。很多网友赞她为“女汉子”,纷纷留言——“一个人的寂寞谁懂?”,“专业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占了”„„其实,无论什么专业,寂寞也好,热闹也罢,作为校长和老师,只要你们学有所成,只要你们快乐成长,就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满足。20xx届毕业的全体本科生同学们,祝贺你们!
同学们,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以至于身为“90后”的你们都开始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的,对一个始终在奋斗、始终在攀登的年轻人来说,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四年光阴转瞬间就流走了。我想,这四年的时间,已经凝结成了你们在无数次“刷夜”苦读之后的哲思与明辨,凝结成了你们在国际交流舞台上闪光的才华与自信的气度,也已经变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师长双鬓的缕缕白发。当你们在回忆过往,追问青春的意义时,我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师长以及四年来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小伙伴”们说一声——“谢谢!”正是他们时时在你的左右,你的人生才拥有了如此精彩!今天,请把掌声献给他们!
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静,愿意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时间印记。我和我的同龄人,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虽然历经波折,却也幸运地搭上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时代列车。1978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收音机和电视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而现在,我也同你们一样,经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试图用微信与朋友们交流。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相信就在此刻,你们当中有不少人正通过微博、微信将毕业的体悟和感恩的心情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亲友。这在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都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同学们,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包括我们所身处的燕园,每天也都在发生着许多细微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北大,正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具包容性,也更充满了创新的活力。这一切的变化,是所有的北大人,包括在座各位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我们除了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更需要坚守什么?哪些东西需要不断变化,而哪些东西又亘古不变?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今年5月4日,来到北大,与我们共度校庆和五四青年节。在师生座谈会上,给大学生算了一笔“人生账”:“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
同学们,指明的这笔“人生账”,不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历史“际遇”和“机缘”么!还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喻,勉励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校友罗家伦先生在《写给青年》一书的序言中谈到:“我们不能背着时代后退,我们也不能随着时代前滚,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巨轮,有意识的推动他,进向我们光辉的理想。”在五四时代,他们那一批“90后”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的精神灯塔,也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资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变革时代,坚守核心价值观就是“务本”,将自己的人生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国正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北大人不应沉湎于以往作出的贡献,而要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之中。希望在座的诸位同学,将来能够代表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同进步?是被社会的惯性所牵引,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是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时,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返顾地前行?是做愤世嫉俗者,还是积极的建设者?在此,我对大家有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坚守“砥砺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学家杨时曾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无论什么时代,砥砺德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个人的德行修养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响和教化别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坚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辈,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时代波澜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这其中,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医学部教授彭瑞骢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骢先生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成长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代,彭先生较早便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与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什坊院村办起了保健院,组织北医师生轮流为附近农民义诊。在这段实践中,彭先生目睹了农民饱受病痛之苦和贫困的折磨,坚定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从医70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先生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这样寄语医学生:“‘无德不医’。学校只能教育你认识是非,但是社会太复杂了。你要是想拿学医当敲门砖去赚钱的话,那就别来学医,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贫,默默奉献,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希望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够在你们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二是希望大家坚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今年3月,我在学工部举办的“教授茶座”活动中与一些同学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座谈中,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生涯规划。物理学院一位同学说,学物理、做科研压力很大,需要牺牲很多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坚持。我告诉他,北大人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但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一个基本素质——那就是忍耐。今天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哲学系汤一介先生治学的例子。作为老一辈哲学家,编纂一部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呈现中国儒学源流的《儒藏》,是汤先生长期以来的愿望。20xx年,经过反复论证,汤先生将编纂《儒藏》的设想提交学校和教育部并得以正式立项。这一年,76岁高龄的汤先生受命成为《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儒藏》工程是一项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项迄今为止人文社科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工程。《儒藏》“精华编”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余种,约计2.6亿字;而“大全编”则收入儒家经典著作3000余种,约10亿字;此外还将编纂著录两万余部“儒家经典文献总目”。面对这项浩如烟海又繁琐庞杂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汤一介先生义无反顾。他说:“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今天,我们编纂《儒藏》可以说正在实现着400多年来中国学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之后一百年内不会有人超过。”汤先生秉持着这样的赤忱之心,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然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值得大家用心学习。
三是希望大家坚守“宠辱不惊,自信自励”的人生哲学。随着人生阶段的转变,你们将迎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同学们可能一时会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们在偶尔“吐槽”之余,勇做积极的建设者,化难为易、化压力为动力、化自卑自满为自信自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今天很多年轻人抱怨这不对、那不对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可以发展的机会。与其抱怨,不如把它变成现实。”改变别人也许很难,但改变自己只需要坚持。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也讲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话:“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来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难、多历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完善自我,抵达“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人生新境界。
同学们,时代在变,北大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不会改变,“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不会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胸怀不会改变,“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不会改变,“常为新”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会改变!这些带有“北大印记”的精神特质,应当就是我们在大变革时代永远不变的坚守。
同学们,我一直认为,北大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北大人的人生也是不可复制的。希望大家永远不要被喧嚣、浮躁所迷惑,请勇敢地做你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独一无二的北大人。
从今天开始,我相信,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所有的道路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北大,这里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时代如何变革,植根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燕园情”将始终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这是永远割不断的!
最后,我想把自己思考和酝酿已久的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一个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有方向。如果你能在年轻的时候确立自己的目标,你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走更少的弯路,你离自己梦想的距离就会更近,实现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同学们,依依惜别,再见珍重。母校永远祝福你们!祝愿你们乘风破浪,前程万里!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昨晚我参加了F09的VOS晚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再见时刻的来临。我相信,此时此刻大家心中既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温情,又洋溢着跃跃欲试的期待。四年前的九月,我和老师们在南区操场迎接你们的到来,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开学典礼上老师们对你们的期许?期许你们能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体验事业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期许你们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不断经受磨砺锻炼健康成长;期许你们有激情、有梦想、有毅力、有担当,始终胸怀远大志向,永葆赤子之心;期许你们面对逝水年华,能够真正做到青春无悔。四年后的今天,我想听到大家的回答:你们做到了吗?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同学的毕业感言,“四年的点点滴滴萦绕在眼前,徘徊在心头,印刻在脑海,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深刻,那样的生动。感谢师长们的鼓励与教诲,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与陪伴,感谢你们带来的快乐与欢笑。”是的,毕业季,感恩时,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的父母和师长,也送给你们自己!
回首四年,你们的通识课抢选都经历过-“秒杀”,你们创造了让教务处老师苦恼的-“我爱选课网”;你们在与外校同学斗嘴时的必杀技是-“我们宿舍有空调”;你们鼓励低年级同学,用的是“舌尖上的交大”保你一月用餐不重样;你们说“只有在菁菁堂看过世界杯,那才算是真正的球迷”。虽然“罗森”已经变成了“快客”,但是“冰火四季”的灯光依然闪亮;虽然“第五街的咖啡”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校车站的“甜魔”毕竟陪你们度过了一段段美妙的时光;也许明天,你们将难得再品尝“华联”的“鸡蛋灌饼”,难得再搭帐篷通宵排队抢票,再也不必编造美丽的谎言请宿舍阿姨半夜开门,但是“152167”开头的手机号永远属于你们!“509”开头的学号永远属于你们!你们是永远的F09!你们是母校永远的财富!
我常在想,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个交大的同学,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孜孜不倦地勤奋努力、苦心钻研,在校园内外、社会每个需要你们的地方从事实践探索、爱心奉献。四年的时光,伴随着多少选择、汗水、欢笑与眼泪。这中间,或许包含着你们在英语“第六感”水平考中失利的沮丧,或许记录着一次次实验得不到理想结果的无奈,或许闪现着感情生活不如意带来的伤痛„„然而,大学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地方。她被称作母校,就要以爱心和宽容,允许你们尝试、冒险、探索和追求。通过一次次选择和担当,你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储备了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力量。我相信,有母校在你们身后,有责任在你们心中,你们的未来,一定会成就属于你们的光荣和梦想!
当前的中国,正在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阶段。大学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科技文化创新创意的源头,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的高地。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未来的前途。大学兴则国家兴,大学强则国家强。面向未来,大学的道德风骨将代表国家与民族的文明程度;大学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动力;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将决定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无论是“实业救国”的创校机缘,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抑或是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引领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一直是交通大学的为学之基、立身之本。当前的时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对创新和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这对交大学子而言,恰恰是一展身手的广阔天地,为你们成就事业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交大人百年来的追求与梦想,应当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面对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交大人责无旁贷,理应全力以赴!
世界在变,社会也在变,面对不可预知的前途,你们该怎么办?很遗憾,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说:你们应该在成长中选择坚守。无论时光如何变幻,我们内心深处总要坚守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无关金钱、权力和地位,但关乎思想、精神和道德,更关乎良心、公平和正义。如果说,大学是这些人类永恒主题的守护者,那么经过大学浸染的人应该是这些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和追随者!我衷心希望,交大学子,不仅要有能力,更要有操守,心怀感恩、勇于担当、恪守底线、慎始敬终,向着真理之光,扬帆起航!
“你可以一无所有,只要你的精神还在”、“我们可以经历失败,但我们不会失败”。交通大学120xx年的历史便是对坚守、梦想、奋斗和成功的最好演绎和诠释。无数前辈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储才兴邦的交大梦,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带着交大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在逐梦的道路上享受奋斗的快乐,认真感悟生活的精彩,体会人生的真谛,拥有一份独有的阅历和积淀。
亲爱的F09同学们,母校永远与你们心心相连、风雨同舟,母校永远是你们的港湾、给你们家的温暖,母校永远做你们的后盾、与你们一同在成长中选择坚守!
谢谢!
亲爱的20xx届毕业生同学们: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你们晒自己的毕业清单,你们有的要在毕业前再去奋战了无数夜晚的新图独坐一会,有的想第一次到学弟学妹的宿舍区吼一次离歌,有的想在离开前向那个倾慕了四年的她(他)表白一次„„你们的毕业清单,有温暖也有疯狂,承载着你们对这所大学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的全部情感。但是你们可能不曾想到,我也为自己列了一份专属于你们的毕业季清单,这里面有在校园的各个景点与你们的合照、也有参加你们的毕业答辩,还有在VOS晚会上与你们一起合唱„„此时此刻,我要履行这份清单的最后一项,那就是在今天这个隆重的场合庆祝你们毕业,并和你们一起感谢无私养育你们的父母、辛勤培育你们的师长以及所有帮助过你们的人,现在我提议全体毕业生起立,向你们最应该感谢的人也向你们自己献上最热烈的掌声!
四年一瞬,大学生活有精彩,也有遗憾。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儿,你们飞车穿越梅花桩的神功也就练成了;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儿,三餐就可以和你们一起毕业了;可能就差那么一点儿,你们就可以畅游致远游泳馆了。好在毕业之时同德湖的荷花盛开了;好在离别之际菁菁堂的世界杯开战了;好在“晚安世博”中“小水滴”辛勤奉献的身影、“巅峰对决”中为母校争光的矫健身姿、军训时“脚痛大学”痛并快乐着的回忆,已经被你们永远定格了。 当离别的愁绪交集着美好杂陈于心,这一次也许就更难说再见了:难别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的师长;难别卧谈了四年即将各奔东西的室友,难别夜归时责备你却更关切你的阿姨,难别四年的成长岁月,难别你们共同的F10!
同学们,大学毕业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天,站在这个里程碑前,你们是否问过自己这四年里有哪些刻骨铭心的变化?是否问过自己对生命、对真理、对理想又有了怎样的理解?面对未来,你们又该拥有些什么去照亮前行的道路?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三段“穿越时空”的对话,但愿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能引发你们的思考,更能启迪你们的人生。 “20xx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许许多多的游子赶回灾区的家园寻找难以割舍的亲人„„”这是纪录片《北川一日》的开始。这段故事的主人公李安民是交大建筑系06级的一名学生。他在悼念父亲的诗词中洒泪写下“二十年来空饮痛,云漫漫,路茫茫,叩问苍穹,何寄儿女伤?”这是他与父亲生死两隔的对话,他又用一次次重返灾区的行动回答了自己。第一次他是千里寻父的儿子,第二次他是给灾区孩子带去欢乐的大哥哥,第三次他是保护羌族建筑的志愿者„„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灾后重建者。在校长奖的评委席上,我们把票投给了他。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男孩在悲痛中的成长,从爱自己、爱亲人、到爱身边更多的人,这是一份从逆境中崛起的爱的力量,这是我要与你们分享的人文情怀的第一层含义,一种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你们自发创办“临终关怀”协会,你们为农民工兄弟网上购买火车票,你们为学校里的修车师傅补拍婚纱照,你们为天使路上的鹭鸟迁移召开听证会„„这些微小而又闪光的点滴,让我看到了你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让我看到了你们从内心升腾出的那份质朴的大爱,这也是你们在过去四年中,从这所大学获得的最宝贵财富!
在交大校园里,有两座特别的图书馆,一座是钱学森图书馆,一座是将要开放的李政道图书馆,它们犹如隔空相望的两个巨人在对话。钱先生在他提出的“大成智慧”中说,“一个理性的时代会在人类的进步发展中产生,在这个时代中,不仅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且人类的高尚思想追求将影响世界。”李先生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两位科学巨匠的共鸣,不仅是他们对探求真理的真知灼见,更是理性价值追求的闪光,其核心是要有一个理性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致力于探究自然万物运动之规律和社会发展面临之问题,为全人类谋求福祉。这也是我要与你们分享的人文情怀的第二层含义,一种价值追求中的理性回归。在云南大理,有一位年过花甲的教授,带领着一群交大人,用十三年的坚守换来了洱海的一泓清水;在四川锦屏山,有一群交大人,在埋深2500米的山洞里,孜孜以求,探索暗物质的奥秘;在大洋深处,凝聚着交大智慧的无人探测器,不断突破极限,探寻未知的海底世界,他们用超越自身、面向全人类的理性价值追求,诠释着交大人的科学追求与人文情怀,肩负起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同学们,在你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相信你们也会始终怀揣着这份理性的价值追求,从知识的探究走向灵魂的自由、创造的高峰,走向自我的超越!
今天之后,大家将有一个新的身份,叫做“交大校友”。接下来我要与大家分享两位校友跨越百年的“对话”。走进华联的“曦潮书店”,你会在显眼处看到一本书,名叫《西潮》。书的是考入南洋公学的校友、著名教育家蒋梦麟,他试图通过描绘时代的变迁,启发世人对自身文化道路的思考。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女孩是这个书店的创办人,一位20xx年毕业于化学化工学院的年轻校友,赵忆嘉。今年初,在闵行校区“学人”书店即将关闭之际,她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母校创办“曦潮”书店。在实体书店艰难生存的当下,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和不认同,忆嘉坦然地说,她不想让母校成为一所“没有书店的大学”,更希望曦潮能给交大人带来一个如晨曦般澄明、静醒的空间。我想,这源于对交大人文情怀的坚守,更源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执着。“曦潮”是一面镜子,映衬着百年交大的人文底蕴;“曦潮”是一颗火种,引燃了交大人的激情与梦想;“曦潮”更是一个磁场,凝结着交大人的人文力量。梦麟先生曾说“理想、希望、意志是决定人一生枯荣的最重要因素。”在这不足百平米的空间里,两位相隔百年的校友用文化守望者的姿态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在时光的大潮里,你们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选择独立、清醒、真诚地活着?我希望你们今后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我知道你们爱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我也知道你们都爱唱五月天的《倔强》,“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刚克刚,我如果对自己妥协、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这是你们唱给现在的青春无悔,也是唱给未来的初心不改!我愿你们在岁月的磨砺中一直能有这份纯粹和坚韧,做仰望星空的思想者,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拥有一个丰富、自由、高贵的灵魂,这是我所理解的人文情怀的最深层次含义,对信仰的坚守与执著。
这是三段关于生命、思想和灵魂的对话,也是关于爱、理性与信仰的对话。今天,当你们跨出交大校门之际,我想说,人文情怀不仅仅是你们研读过的文、史、哲,更是你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对梦想的执着与超越!
时间没有回放键,但是美好会永远定格。青青校树,萋萋庭草,四载求学,晨昏欢笑;思源风景旖旎,菁菁时光流长。“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送别》的歌声响起,你们也即将离开母校,各赴前程。大器之才,不仅要有对科学精神的追求与弘扬,更要有人文情怀之涵养与修为。愿你们用大爱去点亮希望,用理性去探究未知;用信仰去引领时代,让人文之光照亮你们的未来!
大学就像校门口的公交车,坐上车,去了又回,那是又开始了一个学期;坐上车,去了不回,就毕业了。时光飞逝,岁月如歌,转眼又到了毕业的时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毕业了,曾经那些不在意的人和事,现在想来多么珍贵。在嘉园的几年,你一定会记得在映日荷花旁边早读英语;一定会记得在 “抢手”的图书馆艰难抢占座位;一定记得和一帮球友在运动场上挥洒青春的汗水;一定会记得和同学或者情侣一起去爬那美丽的象山;一定会记得由于晚上通宵上网砍“怪兽”,第二天逃课了,明天开始你再也不用逃课了,因为没有课上了,你毕业了。
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在母校读书的时候,你肯定埋怨过母校饭堂的饭菜难吃;你肯定埋怨过居住的宿舍条件太差,冬寒夏热;你肯定埋怨过学校管理不人性化,大学生了还被抓来做早操、早读;你肯定埋怨过辅导员太严厉,不过只是逃课了,就给抓到辅导员办公室里面谈理想、谈人生。母校是什么?你刚来的时候巴不得早点走,可真当你要走的时候又急切的希望能多留一两天,哪怕是天天6:30起来做早操也想继续留下了。
20xx年,当你经过了黑色六月的高考后,来到了嘉园,心中是考上了大学的喜悦还是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伤感?记得军训的时候,在烈日下面整齐的喊着口号,逐渐的融入了班集体,看着教官们在世纪广场的英姿飒爽的表演,都忍不住欢呼鼓掌。刚刚来到嘉园,记得觉得什么都是那么新鲜,有那么多的团学组织和社团都在抢“生意”,突然发现原来哥(姐)也是一个人才,深受社团的欢迎,于是见到社团招新就报名,见到团学组织招干就上去PK,什么都是那么的有激情。刚来嘉园,当发现自己爱慕的校花(院花)给师兄先下手追走后,同宿舍的男生都异口同声说了一句吃不到葡萄的心理话:“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在这里,留下了你和她(他)从相遇、相识、表白到花前月下的美好记忆,在那象山、荷花池、焕昌园可能都留下你们这对情侣的足迹。还记得第一个学期刚过,班里不少同学“挂科”了,而自己光荣的全部考试都通过了,还光荣的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奖学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新生杯篮球场、校运会、足球比赛、唱歌大赛……青春就是要轻舞飞扬,就是要年少猖狂,就是要淋漓尽致;还记得每次考那该死的四级英语,让你感叹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四级英语考了424分。转眼就是到了大四了,你已是嘉园的大师兄、大师姐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也成为小师弟、小师妹们口中的传说。在享受完“考试不挂科、感情有着落”的悠闲大学生活后,是否让你在激烈的求职过程中倍感艰辛?是否也在感叹自己为什么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为什么我爸不是李刚?也许更多的同学,早已经充分准备,信心满满,过关斩将顺利签约就业,正在为以后远大的奋斗目标积极筹划。今天,几个人用同样的钥匙,打开同一扇门。几个人用同样的目光,跟空荡的寝室说再见,我们一起毕业了。
毕业后,作为80末代的你们,可能要面对更多艰难。当你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用钱;当你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用钱。你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你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你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你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连买房的首期都付不起!毕业后,也许你将成为蚁族、成为蜗居族、成为北漂族,但是千万不能成为“啃老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青春是你们最大的本钱,你们赢得起,输的起,有什么可怕的!
嘉园将永远是你们心灵的港湾,力量的源泉。不说再见,我们后会有期。把记忆都留在心里最深处,等待我们的还有更长,更值得挑战的路程!加油吧,长大的学子们,相信你们都是好样的!在这个最后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唱起嘉应学院校歌——《远航》。
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祝贺各位顺利完成学业,今天毕业了。还记得四年前在迎接你们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四年后有一个事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老师们都会变得更老,但是我们年轻学生会变得更加成熟。我这里说的“成熟”不是指那种丧失了纯真和热情的“左右逢缘”式的世故,而是指因智慧和知识的增长带来的冷静、理性和持重。或许,这才是毕业的真正含义。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所以我在这儿或许可以用我的经验来猜测一下大家现在的心情。
毕业,让你们对学校存有一份依恋,无论你在这里碰到的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毕业,也让你们对老师和同学,无论是你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无论是你们仰慕的还是有一些非议的,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毕业也会让你们兴奋不已,因为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然而,我更相信毕业后的“成熟”,会让你们在兴奋后对未来会心存忐忑、焦虑和隐忧,或许这就是金晓峰老师说的“伤感期”。
不知是哪位复旦学子留下的感言这样说道,“之于这所学校,我们只是沧海的一粟,而它的烙印却常相陪伴我们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他(或她)用文字表达了对学校的依恋,但把自己的忧虑放进了省略号里。实际上,所有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焦虑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开始对自己和这个社会都有所期许。美国心理学家在《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中写道:“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对一名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就像刚才阿拉法特·居来提同学所说的,你们已经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有人认为知识分子这个称号跟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我认为复旦人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知识分子,因为社会对我们有这样的期待。所以我觉得,你们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来自于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以及来自于你们想要维护知识分子尊严性的考虑。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我觉得你必须对这个国家和社会负责、担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对你,你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当然应该用所学来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是精神文化产品。但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狂热的时候保持着清醒,在社会失范的时候对大家提出警醒。毕业后,你们会接触一些新的现象或者各种各样新的观念,有好的也有坏的。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可能会经历处处碰壁的窘境,无非这个碰壁有大有小,甚至于你们中有一些人可能会被这种碰壁或者困难所暂时性地击跨,然后产生很大的挫败感。由此,你就会对这个社会产生种种质疑。如果你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是采用一种漠然麻木的态度去面对,或者反过来只是采用一种非常偏激或者冒进的方法去处理,都不可能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好在复旦大学是一所开放的大学、包容的大学,学校竭尽所能为大家创造了接触广阔世界的机会,搭建了各种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你们可以在书院里面接触到不同的专业,不同理想的同学,你们可以在海外交流当中培养你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经过复旦的训练,现在的你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初步习得了担当的这种能力,这就是复旦留给你们所特有的印记。
我想强调的是,责任不是空洞的。它是具体的,包括对自己、对家人。首先,是对家人的责任。刚才蔡彤先生分享了他和汪新芽女士的夫妻恩爱,以及他们为这个社会作出的贡献。责任是一种感恩,包括你对朋友、对陌生人,也许是一个普通的路人,或者其他你从来没有面对过的事情,乃至对整个国家、民族或者整个人类,所负有的大大小小的责任。我们不要以为一谈责任就是一件大事。不,很小的事情也是责任。一个人对责任的认定和履行实际上出自他的信仰和追求。作为知识分子,我们不能做一个冷眼旁观的批判者,更不能成为随意的解构者,而应当是负责任、有担当而又务实的建构者。这应当是复旦人的一种基本气质。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意味着必须坚持理性,并且依理而行。理性对知识分子来说,是最最基本的。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会最敏感的成员,乃至作为社会的良知,在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大众苦难等等的重大问题上,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必须是理性、清醒、有说服力的,尽管在说的时候可以声情并茂,但是绝不可简单的情绪化。至少我相信,讨论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从学理出发的研究和批判虽然不像某些言论那样高调,但是它具有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理性的力量。我相信经过复旦的多年训练,大家已经养成了一些基本的学术习惯,也就是说尊重事实的态度,缜密的思维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家不要随着毕业就把这种训练扔到脑后。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这些训练对大家永远是有益的。
我也认为复旦校歌里所唱到的思想自由,就应该是一种自由理性,守护自由理性就是守护人类的文明和尊严,就是守护人类的真善美,守护人类的正义、良知、自律和真情,包括家庭的情意,夫妻的情意。知识分子应该是理性思维的楷模,守护理性就是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守护理性就是来创造一个大家都讲道理的社会环境。
知识分子要守护你的尊严,意味着你一定要进行独立思考。知识分子在本质上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怀。知识分子本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学术良知,怀揣着心中不灭的理想和信念,独立思考,对社会发声,对面临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无论是文化思想、科学技术,还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提出思想和解决方案。说到独立思考,它首先来自于独立的精神,体现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人行亦行。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要求我们不是一味的抱怨这个社会或者是身边的环境。我常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构成这个环境的一分子,对于所有的他人来讲,你就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社会的好坏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只有大家都保持独立的人格,用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进行思考,那么社会环境才能够不断的进步。相反,如果你对权势进行依附,对财富过度迷恋,对意识形态过度偏执,都会丧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这样社会的发展就会丧失方向,就会失范。因此我们说知识分子能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学术和艺术独立的价值,守护自由理性的精神,维系着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所以只有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我们才能够真正来赢得我们应有的尊严。
要守护知识分子的尊严,还要各位有道德自律和道德的勇气。知识分子有两种存在,一种是作为知性的存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作为德性的存在。知识分子是一个知识人,当然首先是作为一个知性的存在,但它的更重要的德性的存在,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会更大。道德从来就不仅仅是话语,而更是一种实践伦理;它不是高谈阔论的对象,是一种坚持正义的勇气。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果想到种种利害,那么他就是那种假冒的知识阶级。我认为鲁迅所说的不顾利害就是勇于坚守公平和正义的立场,而不为利益或者权势所左右,这才是作为一名真正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品格,也是他们应该被称为社会的良心的理由。因此,道德的自律和勇气就成为知识分子的又一个鲜明的品质。
自律和责任是相伴而生的,自律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密切相联。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知道,选择自律当然是在对自己负责,但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自律,肆意妄为,那么这个环境就会得到破坏,最后就会导致霍布斯所说的丛林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丛林法则就会大行其道,这是非常恐怖的。那时候,人人焦虑,人人自危,人人失望。因此,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有过这样的论述,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是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自律还与每个人心中的人生价值有关。从古到今有那么多的名人名家写了那么多的著作,那么多的思想家、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所以或许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或者永远也不能够弄明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希望究竟想过怎样一种生活。这一点,即使我到了这样的年龄,这个问题有时还是会困扰我。但是我们应该至少明白,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说到这里我常常有一种担忧,如果连知识精英都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堕落,并且慢慢成为一种风气,那么这个社会是真的有病了。因此,我认为道德的自律和勇气是我们守护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的最后的底线。说到底,知识分子何为?知识分子就是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更加美好,而首先当然要让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心灵变得更美好。总之,知识分子的职责是守护人类的基本精神价值,努力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到的是我们守护并且维持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应该有的尊严,而这个尊严是靠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来赢得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复旦的校训,校训告诉我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的解读是,在我们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一些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当中生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命状态和习惯,这就是“笃志”;读书要细,首先需要对文本进行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心存焦虑,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这就是我们校训当中所说的“近思”。我想校训不仅仅是在校内受用,而是使每一个复旦人,包括毕业生,包括我们的校友,使每一个复旦人的终生受用。在这点上,我想跟大家一起共勉,遵守我们的校训。
各位亲爱的毕业生,
各位导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各位同学从西南交大这所百年名校毕业。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各位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提议,请全体毕业生以最热烈的掌声,向培育你们的导师、服务你们的教职员工、关爱你们的亲人和支持你们的同学朋友,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是你们人生跑道的新起点。在启程之际我想跟诸位再聊一聊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或许你们会问,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了,为何校长还要向我们“推销”学习?而且强调深度学习?
现代社会集中呈现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特征,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快速迭代,知识半衰期高度压缩,创新以一种社会基本需求的普遍存在方式不断加快频率,教育也逐步演变成融开放性、终身性、全球性于一体的自我增值过程,因此,学习成为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早在1990年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组织不仅需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更需要系统思考和团队学习,从而把组织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并使得组织内的成员成为终身学习者。
众所周知,21世纪人工智能和类脑机器人的发展令人惊叹,人类已经进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领域有一项被称为 “深度学习”(Deep-learning)的新技术,该技术由以前的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图模型发展而来,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使机器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
就在今年3月举世关注的人机围棋对决中,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 Go)4:1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继1997年 5月“IBM 深蓝”经过六场角逐,以两胜一负三平击败世界象棋冠军后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这一事件告诫我们,人类若不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或将超过“人的智能”绝非危言耸听,由此也倒逼人类自身的学习必须走向“深度学习”。
另一方面,在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信息时代,浅表化、碎片化、机械化学习大行其道。一些人不能自持、随波逐流、浅尝则止、人云亦云,读书学习蜻蜓点水、不求甚解,乐于将表面化、快餐式、条目般的知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不觉养成思维惰性,弱化了知识的本然价值,钝化了创造的质感和敏锐度,长此以往甚或丧失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强调“深度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又一原因。
从学习方法的角度,何谓深度学习?深与浅相对,深度学习是深入、深刻、深化、深远的学习,是不浮于表面、不限于知识本身、不囿于他人所见的学习。本质上,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学习方式,是精准性、批判性、前瞻性的立体化学习范式;深度学习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致力于追求“学习型人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会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
如何深度学习?《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程子进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实际上,诸如此类的中国古代先贤圣哲博大精深的治学思想,已经为我们深度学习指明了路径。结合当今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教育实践,我以下重点谈三方面有关“深度学习”的建议,请诸位用心体悟。
一、博学通达
在今天这个大科学时代,任何专业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启迪与支撑。学不博则知识狭窄、孤陋寡闻、思路不广、头脑闭塞。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广度、宽度和跨度,很难有相当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深”当以“博”为前提。博者,广也;硕者,大也。在座的诸位博士、硕士,理当成为本原意义上“广而大”的“博士、硕士”。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你们既要术有专攻精湛于某一专业,又要避免因知识面太窄而产生的“深井效应”或“隧道效应”。否则,称“渊士、渺士”可能更加名副其实。
博学忌所学不真。为此,在倡导开卷有益的同时加强甄别、求证十分必要。当然,多读经典更是值得推崇的方法。经典经历岁月和时间的检验,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先贤圣哲的闳博睿思和学理旨趣,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最高智慧。经典中自有精华,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并择其善而从之。阅读经典本身也要广博,古今中外的经典都要读,文史哲方面的经典、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都尽可能多读。而且,尽量读原著,不要只读别人的解释来代替对经典本身的研读。
博学应通达。博学不能“杂而无统”(朱熹),即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求甚解。博学切忌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应追求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通达”即贯通、通晓、畅达。博学不能满足于多种知识的无序堆积和简单叠加,而要在充分咀嚼消化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条理化、逻辑化、结构化地纳入自己的知识集,进而形成通透、系统的知识体系。
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方面,学科和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综合集成越来越强。阿尔法狗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神经网络等多知识、多技术充分融合集成的突出代表。机器人学习尚且如此,人的学习更应做到通达:心领神会,举一反三。学习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古人推崇的“当于无字处求之”,亦即现代著名文学家金克木提倡的“连字带空白一起读”。
博学应去“功利化”。有学者说,深度学习帮助学习者构建安心、安宁的学习世界,是最接近本质的学习。如果说过去学习重在掌握知识、方法和能力,深度学习则更重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治学精神等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古今中外真正的大学问家或成大事业者,都是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之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超拨性和纯粹性。试想,博学如果只为稻粱谋,或者把学习仅仅当成是升学、出国、找工作、评职称的途径,或升官发财、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博学,对自身效用可能不小,可是,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和贡献何在?
二、善问思辨
善问思辨是深度学习的题中之义。现在,问题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对此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发现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本质更重要。善问不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思辨则是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问题的状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诸位研究生一定有过从探问、追问,到思考、思索,再到分辨、判别的治学体验,这种体验正是深度学习所提倡的,深度学习的学习者应将其常态化、习惯化。
善问思辨需要好奇心、想象力和“元认知”。当诸位踏入社会,千万不要追求所谓的成熟而丧失、泯灭你们宝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有充满疑问与好奇,你才会去探索未知,发现问题,在思辨解惑后获得新知并随之提出新问题。想象力在工作学习中非常重要,创新和思辨尤其需要想象力,正是得益于想象力和思辨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这样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近年来,心理学中出现一个关于学习的研究热点——“元认知”(Metacognition)。元认知是对思辨的升华,它不仅要求将经验上升为概念,将概念上升为理念,将方法(method)上升为方法论(methodology),而且进一步要求对这一过程中的认知和思维进行再认知和再思维,即对认知的认知,对思维的思维,从而通过元认知深化思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善问思辨需要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反思。“批判性”的希腊文原意有敏锐、精明的意思,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批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谬误。批判性思维是“深度学习”的要义所在,却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最缺失的。诸位要注意养成对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反思的习惯,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要敢于对故知进行颠覆、解构,同时要善于再造、重构,努力做积极的知识发现者和建构者。同学们还要惯于对已发生、已经历的事件做“复盘”式反思。周知,高段位专业棋手都有复盘的好习惯,他们通过复盘反思得失以及其他更好的下法。
昨天,英国“脱欧”公投揭晓,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各大媒体、论坛纷纷发表评论,意见迭出,观点爆棚。面对潮水般的各种评论、意见和观点,你的见解是什么?英国“脱欧”公投是好与坏、是与非之间的抉择,还是一项“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两难选择?“脱欧”对英国与欧盟今后的发展、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乃至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冲击和影响是什么?对这场公投所暴露、折射和引发的诸多深层次问题,该做怎样的反思?诸位不必也不应一味地采信充斥于各类朋友圈里所谓“深度好文”的观点、数据或论据,也不要膜拜某些大咖的“高论”或“洞见”,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成为别人言论的跑马场,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和行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不可偏废。但在现实中知易行难,因此身体力行弥足珍贵,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讲“力行近乎仁”的重要原因。
深度学习中的知行合一,要求将平时的学习化为行动,融入生活,投入社会,奉献时代,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就是要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极深研几、追求真理,又要把理论成果和科技成就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关于知行合一,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固然学可求知,更应牢记实践出真知。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就教导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诸位毕业后继续读纸质书、电子书自不待言,但是,也需用心参悟和品“读”社会、自然、人性等一部部无字天书。光向书本学习远远不够,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在实操中学习,甚至通过挫折学习。
二是深度学习者,既是理论派也是实践派,既是理想派又是现实派,既是自觉者又是觉他者。深度学习中的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自身的“知”与“行”,还是影响他人的“知”与“行”,使自身知行与他人知行协同。诸位要在自己深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团队深度学习在求道、悟道、证道,以及守道、行道这条生命升华之道上共同修为,共同践行知行合一。
同学们,在即将结束“深度学习”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起巴尔扎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在此,我要叮嘱你们的是,竢实扬华,久久为功。让我们以此共勉!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各位嘉宾,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刚才,教师和学生合唱团演唱了《燕园情》,这首歌虽然还不是我们正式的校歌,但这么多年来,它的旋律、它的歌词、它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及北大人以四海为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已经深深刻在了我们的心中。在座每一位北大同学的本科生活,都是由《燕园情》开始的,今天在这里,也将以《燕园情》画上一个休止符。
四年前,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你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燕园,开始了在北大的求学生涯。那时,你们在一体的操场上第一次学唱《燕园情》;而今天,在同样悠扬的歌声里,你们就要带着在北大收获的知识、友情以及爱情,带着一生一世的北大印记,走向天南海北。前段时间,我们的一张本科毕业生合影在网络上“走红”,这张一个人的“合影”来自元培学院的薛逸凡同学,她所在的古生物学专业,或许是中国唯一的只有一个学生的专业。很多网友赞她为“女汉子”,纷纷留言——“一个人的寂寞谁懂?”,“专业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占了”……其实,无论什么专业,寂寞也好,热闹也罢,作为校长和老师,只要你们学有所成,只要你们快乐成长,就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满足。20xx届毕业的全体本科生同学们,祝贺你们!
同学们,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以至于身为“90后”的你们都开始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的,对一个始终在奋斗、始终在攀登的年轻人来说,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四年光阴转瞬间就流走了。我想,这四年的时间,已经凝结成了你们在无数次“刷夜”苦读之后的哲思与明辨,凝结成了你们在国际交流舞台上闪光的才华与自信的气度,也已经变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师长双鬓的缕缕白发。当你们在回忆过往,追问青春的意义时,我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师长以及四年来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小伙伴”们说一声——“谢谢!”正是他们时时在你的左右,你的人生才拥有了如此精彩!今天,请把掌声献给他们!
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静,愿意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时间印记。我和我的同龄人,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虽然历经波折,却也幸运地搭上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时代列车。1978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收音机和电视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而现在,我也同你们一样,经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试图用微信与朋友们交流。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相信就在此刻,你们当中有不少人正通过微博、微信将毕业的体悟和感恩的心情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亲友。这在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都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同学们,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包括我们所身处的燕园,每天也都在发生着许多细微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北大,正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具包容性,也更充满了创新的活力。这一切的变化,是所有的北大人,包括在座各位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我们除了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更需要坚守什么?哪些东西需要不断变化,而哪些东西又亘古不变?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今年5月4日,来到北大,与我们共度校庆和五四青年节。在师生座谈会上,给大学生算了一笔“人生账”:“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
同学们,指明的这笔“人生账”,不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历史“际遇”和“机缘”么!还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喻,勉励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校友罗家伦先生在《写给青年》一书的序言中谈到:“我们不能背着时代后退,我们也不能随着时代前滚,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巨轮,有意识的推动他,进向我们光辉的理想。”在五四时代,他们那一批“90后”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的精神灯塔,也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资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变革时代,坚守核心价值观就是“务本”,将自己的人生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国正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北大人不应沉湎于以往作出的贡献,而要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之中。希望在座的诸位同学,将来能够代表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同进步?是被社会的惯性所牵引,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是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时,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返顾地前行?是做愤世嫉俗者,还是积极的建设者?在此,我对大家有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坚守“砥砺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学家杨时曾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无论什么时代,砥砺德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个人的德行修养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响和教化别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坚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辈,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时代波澜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这其中,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医学部教授彭瑞骢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骢先生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成长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代,彭先生较早便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与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什坊院村办起了保健院,组织北医师生轮流为附近农民义诊。在这段实践中,彭先生目睹了农民饱受病痛之苦和贫困的折磨,坚定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从医70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先生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这样寄语医学生:“‘无德不医’。学校只能教育你认识是非,但是社会太复杂了。你要是想拿学医当敲门砖去赚钱的话,那就别来学医,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贫,默默奉献,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希望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够在你们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二是希望大家坚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平和心态。今年3月,我在学工部举办的“教授茶座”活动中与一些同学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座谈中,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生涯规划。物理学院一位同学说,学物理、做科研压力很大,需要牺牲很多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坚持。我告诉他,北大人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但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一个基本素质——那就是忍耐。今天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哲学系汤一介先生治学的例子。作为老一辈哲学家,编纂一部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呈现中国儒学源流的《儒藏》,是汤先生长期以来的愿望。20xx年,经过反复论证,汤先生将编纂《儒藏》的设想提交学校和教育部并得以正式立项。这一年,76岁高龄的汤先生受命成为《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儒藏》工程是一项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项迄今为止人文社科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工程。《儒藏》“精华编”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余种,约计2.6亿字;而“大全编”则收入儒家经典著作3000余种,约10亿字;此外还将编纂著录两万余部“儒家经典文献总目”。面对这项浩如烟海又繁琐庞杂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汤一介先生义无反顾。他说:“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今天,我们编纂《儒藏》可以说正在实现着400多年来中国学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之后一百年内不会有人超过。”汤先生秉持着这样的赤忱之心,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然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值得大家用心学习。
三是希望大家坚守“宠辱不惊,自信自励”的人生哲学。随着人生阶段的转变,你们将迎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同学们可能一时会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们在偶尔“吐槽”之余,勇做积极的建设者,化难为易、化压力为动力、化自卑自满为自信自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今天很多年轻人抱怨这不对、那不对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可以发展的机会。与其抱怨,不如把它变成现实。”改变别人也许很难,但改变自己只需要坚持。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也讲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话:“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来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难、多历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完善自我,抵达“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人生新境界。
同学们,时代在变,北大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不会改变,“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不会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胸怀不会改变,“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不会改变,“常为新”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会改变!这些带有“北大印记”的精神特质,应当就是我们在大变革时代永远不变的坚守。
同学们,我一直认为,北大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北大人的人生也是不可复制的。希望大家永远不要被喧嚣、浮躁所迷惑,请勇敢地做你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独一无二的北大人。
从今天开始,我相信,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所有的道路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北大,这里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时代如何变革,植根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燕园情”将始终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这是永远割不断的!
最后,我想把自己思考和酝酿已久的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一个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有方向。如果你能在年轻的时候确立自己的目标,你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走更少的弯路,你离自己梦想的距离就会更近,实现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同学们,依依惜别,再见珍重。母校永远祝福你们!祝愿你们乘风破浪,前程万里!
谢谢大家!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值此x届本科毕业生的重要人生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毕业典礼,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兴奋、激动、自豪和成功。在此,我谨代表学校,热烈祝贺x届本科毕业生经过四年努力,跨越人生的重要阶段,顺利毕业!同时,我也要借此机会感谢大家,如果没有你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各种方式促进学校的发展,也就没有学校今天的进步和成就。你们顺利毕业,既是学校之幸,更是学校之福!
同学们,四年前,你们进入法大,成为法大学子,给法大注入了新的活力。四年来,你们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法大毕业生,为法大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四年后,你们将离开法大,成为法大校友,让法大依依难舍、无尽牵挂。四年的法大生活无疑是你们人生的重要阶段。
这四年法大生活的耳濡目染,让你们和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法大人”。从今往后,无论你们走到哪里,哪怕是天涯海角,哪怕是外层空间,法大人是你们永久的身份。
什么人才是法大人?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法大学习和工作过的人。但这还不全面。真正的法大人还应该是具有法大精神的人,有法大气质的人。
法大1952年建校以来,至今已近一甲子。这么多年来,法大历经坎坷,但始终向前,在全体法大人的共同努力中,逐渐积淀了大家认同的法大精神:那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人文精神,那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那就是“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团队精神,还有“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气度,“经世济民,福泽万邦”的情怀,“公平至上,正义优先”的价值观,“可夺法大名,不泯法大志”、“只向真理低头”的骨气,“凡我在处,便是法大”的身份文化认同,等等,等等。
这些精神可以说已浓缩在我校“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之中。大家不难看出,法大的精神有大气、大度和大爱的特质。正是在这些精神的激励、支撑和传承中,我们法大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国际化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融入国家高等教育主流,荣登国家法学教育之巅,成为近十年来中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同学们,尽管你们在四年前入学时,可能对法大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但今天不同了,你们已经拥有了法大的背景,烙上了法大的印记,浸淫了法大的特质,今后还要承载起法大的荣耀。毕业典礼的结束,意味着你们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仅仅背负“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的称号,还是融入传承和弘扬法大精神的法大人行列?我相信大家都会选择后者。法大精神是一面旗帜,现在这面旗帜到了你们手里。
要成为卓尔不群的法大人,需要具有超群气度,勇闯天下。法大人的气度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豁达,就是“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从容,就是“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的远大抱负,就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凛然意气,就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浩然正气,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无畏勇气。江平先生有句名言:“只向真理低头”,大家耳熟能详。说得真好,法大人都应该有这种气度。
我国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xx年,写了一篇叫做《少年中国说》的散文,其中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我把这两句话转送给大家,以此寄望大家成为卓尔不群的法大人。
卓尔不群的法大人,就应该超逸脱俗,气度不凡,学识出众。
卓尔不群的法大人,就应该相互激励、相互扶持,去帮助每个法大人追求更高境界的成功!
卓尔不群的法大人,就应该为国家鞠躬尽瘁,对人民死而后已,坚定捍卫法治精神,把知识和才华融汇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
卓尔不群的法大人,就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勇攀高峰,努力在平常的生活中、在崎岖的道路上,成就充实而幸福的人生!
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你们有这种信心吗?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人生的“独立日”,你们将从依赖走向独立,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出校门,你们就完成了人生的转换,什么都得靠你们自己了,要独自感受通胀、楼价带来的生活压力,人情世故导致的情绪变化,激烈竞争带来的事业困惑。但我想你们并不孤独,因为在你们的身后,有父母家人,有亲朋好友,还有法大及所有法大人。同学们,当你们奋力打拼的时候,请一定好好维系、呵护这些亲情和友谊,它们必将是你们无尽的宝藏。
同学们,今天,同时是母校的惜别日,母校对你们将从直接的关爱、教育与保护,转为遥望、思念与支持。四年的相濡以沫,我们共同渡过了“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的宝贵岁月。今天过后,正如当年你们上法大时你们的父母送别一样,我们也将看着大家渐行渐远的背影。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和母校师生会想念你们,你们今后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我与母校师生的挂念。我和母校师生会守望你们,见证你们,并及时为你们的幸福与成功喝彩。我和母校师生还会支持你们,无论你们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法大及全体法大人始终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我和母校的全体师生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和你们一起努力,用我们大家的双手,把幸福和荣誉的桂冠戴在你们的头上。请你们记住,你们今后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可爱的、亲爱的20xx届本科毕业生们,愿你们拥有最好的鸿运,活得充实,活得幸福,活得精彩,我相信这个天与地终将属于你们!让我们真情永在!
谢谢大家!
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几年前,同学们踌躇满志、带着忐忑和喜悦来到这里。今天,你们将怀着梦想和期待离开燕园,步入激动人心和充满挑战的未来。作为校长,我要向同学们表示祝贺,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向为你们的成长辛勤付出的老师、员工和家长们,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敬意!
今年的毕业致辞,我想和大家谈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话题:网络时代,更需要理性。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就在你们将要毕业的这段时间,世界发生了不少事情。一向严谨持重甚至有点保守的英国人,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备受瞩目的美国总统大选,一反常态,没有了关于社会价值和社会问题的理性探讨,陷入了哗众取宠和相互指责;还有,在里约奥运会的前夕,巴西的总统遭到弹劾,拉美和中东的一些国家动荡不安,以种族和宗教为借口的战争和冲突不断,极端主义蔓延,难民潮、恐怖主义让所有善良的人都不能“隔岸观火”了。一些悲观的学者甚至认为,也许我们这代人,将会目睹“罗马帝国崩溃”一样的动荡历史。二战结束70年、冷战结束20多年之后,世界好像又转入了某种“新常态”。
世界上发生的这些事情与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甚至未来的人生轨迹,都可能因此而改变。世界所发生的这些事情,当然有其深刻社会根源。但大家是否想过,网络和人们社交方式的变化,也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家知道,信息和网络技术为知识的获取和传播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们可以从网上方便地学习和获取任何知识,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网络技术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人们可以即时地与成百上千的人交换信息,这些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进步。但是,大家是否发现,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些其他社会效应。大量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侵占了人们的静心与沉思,也阻碍了令人感动的眼神与关切。在虚拟的社区里,人们的猎奇心态被放大,善良,因为习以为常而不受关注,而那些超乎常理的奇闻逸事、耸人听闻的传言被广为传播。缺少了当面的观点交锋和理性思考,肤浅的、迎合的、偏激的甚至粗鲁的观点大行其道。这些在传统的社交体系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扁平化了,你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一个不经意的转发,也许会像蝴蝶翅膀,在远方煽起一场飓风。网络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任性了!
同学们,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来北大担任校长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打破了当时北大的陈腐风气,奠定了现代中国大学的思想基础。蔡元培校长当时还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一百年来,他的这些主张一直为我们所坚守,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北大人,也形成了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思想更显得弥足珍贵。
在信息时代,大学已经不再能够垄断知识了,但大学所代表的人类理性思维,却变得更加重要,更加不可或缺!大学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人类文明的精髓,培养跨文化、跨文明的思维能力与交流能力,使他们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观;大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明辨是非、坚持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大学应当使学生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懂得,简单的拿来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民粹和狭隘民族主义也不行,我们要探索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同学们,你们在北大、在燕园度过了最美好的几年时光。这几年,你们付出了,也收获了。从燕园眺望世界,我们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个世界会更好吗?今天,当你们将要从燕园走向世界的时候,请一定要告诉自己,北大人的一生都是努力使这个世界朝着好的、向上的、光明的方向发展。
在这分别的时刻,我希望伴随你们的不仅有专业知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经过激烈思想碰撞所形成的坚定信念和价值观;不仅有真诚的同学情谊,还有北大人的家国情怀;不仅有对燕园生活的美好记忆,还有守正、奉献、超越和“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感。我相信,你们在北大收获的一切,都将激励你们,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去弘扬正气,去坚守正道,去不断创新,去引领未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孕育梦想的时代,一个瞬息万变、荆棘丛生的时代。我们都是被历史所塑造的,但我们也正在和将要创造历史。勇敢地融入时代,是每个北大人最好的选择。
北大精神将生生不息,与你们同在!
谢谢大家!
亲爱的20xx届毕业生们:
现在是公元20xx年6月26日下午两点,在这个隆重而庄严的时刻,作为大学第39任校长,我荣幸地为你们刚刚完成的伟大旅程而见证,为你们未来鹰击长空的追梦之路饯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以光荣的交大人之名毕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我提议,请全体毕业生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最热烈的掌声,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向倾情服务你们的教职员工,向拳拳关爱你们的父母亲人,向默默支持你们的朋友,表示深深的感谢!
这些日子,穿着学士服的你们成为交大校园最美的风景,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宇,回荡着你们的欢笑,珍藏着你们的不舍。四年前,你们胸怀梦想,踌躇满志地走进了这座以“交通大学”命名的学府。四年来,你们在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城市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知识的大学探索。在这里,你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发展,你们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在这里,你们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你们开始关注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这里,通过与你们的同学同场竞技和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你们的团队精神和领导才能得到了强化;在过去的四年里,你们中的许多人也曾去海外游学,拓宽人生视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你们是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在这四年里,你们感受到了追梦之路的困惑与迷茫,也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奥运盛事的辉煌,地震旱灾的困厄,世博盛会的精彩,金融风暴的席卷,你们都感同身受。四年里,你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宽容别人,如何应对人生的困惑迷惘和挑战。
在背起行囊的时候,你们心中也许对未来还有不可避免的焦虑。但是,四年交大文化与精神的熏陶,历代交大杰出学长的成就以及你们自身的素质,都告诉我们,你们的个人事业必将取得成功。可是,居安思危,向来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根植于我们交大精神和传统的“思源致远”,当付诸于实践,把个人放在国家和历史的大格局中的时候,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交大人,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中华民族目前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的进程中。同学们,你们将肩负着帮助这个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们作为同龄人中受过最好教育的未来领袖,在这样一个转型大时代中,肩负着超越任何个人和地域局限的历史责任。我们的老校长唐文治,明确地将交大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造就领袖人才”,以期将交大学生“分播吾国,作为模范”。因此,无论你们所学习的是工程、数学、物理、生物,还是文学、经济和管理,你们必须以更高的公民责任心响应时代的召唤,你们必须用过人的智慧和奉献的精神去提升国家知识创新的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未来的30年,是你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青年和壮年期。你们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引领这个民族甚至世界的前进方向。
古道长亭,终有一别。临行前,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送给大家三句话。
1、思源致远,重塑社会的道德观。
大学的四年,对一生来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不要忘记你们的父母,你们的老师,支持你的朋友和国家纳税人,他们为培养你们付出的心血,远远超过你们的想象。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自强,不要怨恨;在取得成就的时候,要感恩,不要自大。在任何合作中,都不要把全部的荣誉和利益留给自己。
你们作为交大为未来培养的创新型领袖人才,承担着重塑社会道德观的重任。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都是这个社会的良心、公平和正义的最后堡垒。大学毕业生的精神和道德修养,决定着国家社会未来的面貌,不仅如此,中国是一个占有世界5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大学生的修养和思想,甚至决定着世界的走向。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其心不小;恶虽小,其心已恶。
2、不畏困厄,永远坚守出发时的理想。
纵观世界,一流的强国,必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必定造就卓越的学生。而理想是成就卓越的必要条件。梦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理想的树立,是一生的追求和精神的原动力。它不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理想,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就像心里的指南针。它让你远离人云亦云的平庸,激励你为了伟大的目标不懈地奋斗。人生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河中的小草随波逐流。要知道,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理想,就比漫无目的人走得要快。你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是和我一样,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
那一年的考试,永久地改变了我们很多人和国家的命运。我的很多优秀的年长的同学,他们之所以可以重返课堂,因为他们即便在人生最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在身体和精神双重的压抑下,仍然坚守着他们最初的读书做科学的理想。都说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有理想,你就永远是那个准备最好的人。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贫穷困厄中,可是,人生的路没有坦途,永远的一帆风顺即便在童话里也不存在。理想就像黑夜里海上的灯塔,它让你在挫折和失败中永远怀抱着希望,而有了希望才会坚持,只有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才会有最后的成功。
3、敢为人先,永远张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作为钱学森学长的学弟学妹,我相信,你们一定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功来回答“钱学森之问”。能进入交大,已经说明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相信你们不会甘于因循守旧的平庸。你们都很喜欢张扬个性,而张扬个性的最好方式,就是敢为人先,永远张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想像力是人类独有的预见力,是一切发明创造之母。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创造和创新,已经超越简单意义的兴趣爱好,成为国家和民族对你们殷切的期待。无论在哪个国家,个人的成功只有在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的时候,才更有意义。
我们物理学界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前辈,象邓稼先和他那些在戈壁深处的同事们,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核武器的传奇。对于他们,我一直是仰视的。当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真正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豪。
交大的新校友,你的灿烂青春曾是母校华美乐章的一个动人音符,而从今天起,你们将谱写属于你们自己和我们这个国家的传奇。母校会一直注视着你们,关心着,支持着你们,并为你们的丰功伟业而骄傲。
试问交大人不梦,交大以何梦?交大不梦,中国以何梦?我衷心地希望,在你们走出这个校门之后,依然踌躇满志,依然胸怀梦想!我衷心地希望,在你们走出这个校门之后,有更多让母校骄傲的故事将被传唱,有更多让母校荣耀的时刻将被点亮。衷心地祝福,20xx届交大毕业生前程似锦,事业有成,梦想成真,创造辉煌!谢谢大家!
亲爱的20xx届毕业生们:
现在是公元20xx年6月26日下午两点,在这个隆重而庄严的时刻,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第39任校长,我荣幸地为你们刚刚完成的伟大旅程而见证,为你们未来鹰击长空的追梦之路饯行。
你们作为同龄人中受过最好教育的未来领袖,在这样一个转型大时代中,肩负着超越任何个人和地域局限的历史责任。
在背起行囊的时候,你们心中也许对未来还有不可避免的焦虑。但是,四年交大文化与精神的熏陶,历代交大杰出学长的成就以及你们自身的素质,都告诉我们,你们的个人事业必将取得成功。可是,居安思危,向来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根植于我们交大精神和传统的“思源致远”,当付诸于实践,把个人放在国家和历史的大格局中的时候,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交大人,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中华民族目前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复兴的进程中。同学们,你们将肩负着帮助这个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们作为同龄人中受过最好教育的未来领袖,在这样一个转型大时代中,肩负着超越任何个人和地域局限的历史责任。未来的30年,是你们职业生涯发展的青年和壮年期。你们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引领这个民族甚至世界的前进方向。
古道长亭,终有一别。临行前,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送给大家三句话。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自强,不要怨恨;在取得成就的时候,要感恩,不要自大。在任何合作中,都不要把全部的荣誉和利益留给自己。
1、思源致远,重塑社会的道德观。大学的四年,对一生来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不要忘记你们的父母,你们的老师,支持你的朋友和国家纳税人,他们为培养你们付出的心血,远远超过你们的想象。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自强,不要怨恨;在取得成就的时候,要感恩,不要自大。在任何合作中,都不要把全部的荣誉和利益留给自己。
你们承担着重塑社会道德观的重任。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都是这个社会的良心、公平和正义的最后堡垒。大学毕业生的精神和道德修养,决定着国家社会未来的面貌。不仅如此,中国是一个占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大学生的修养和思想,甚至决定着世界的走向。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虽小,其心不小;恶虽小,其心已恶。 要知道,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理想,就比漫无目的人走得要快。
2、不畏困厄,永远坚守出发时的理想。纵观世界,一流的强国,必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必定造就卓越的学生。而理想是成就卓越的必要条件。梦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理想的树立,是一生的追求和精神的原动力。它不是短视的急功近利。理想,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就像心里的指南针。它让你远离人云亦云的平庸,激励你为了伟大的目标不懈地奋斗。人生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河中的小草随波逐流。要知道,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理想,就比漫无目的的人走得要快。你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和我一样,是在文革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那一年的考试,永久地改变了我们很多人和国家的命运。我的很多优秀的年长的同学,他们之所以可以重返课堂,因为他们即便在人生最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在身体和精神双重的压抑下,仍然坚守着他们最初的读书做科学的理想。都说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有理想,你就永远是那个准备最好的人。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贫穷困厄中,可是,人生的路没有坦途,永远的一帆风顺即便在童话里也不存在。理想就像黑夜里海上的灯塔,它让你在挫折和失败中永远怀抱着希望,而有了希望才会坚持,只有坚持,不抛弃,不放弃,才会有最后的成功。
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创造和创新,已经超越简单意义的兴趣爱好,成为国家和民族对你们殷切的期待。
3、敢为人先,永远张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作为钱学森学长的学弟学妹,你们一定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功来回答“钱学森之问”。你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相信你们不会甘于因循守旧的平庸。你们都很喜欢张扬个性,而张扬个性的最好方式,就是敢为人先,永远张开想象和创造的翅膀。想像力是人类独有的预见力,是一切发明创造之母。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兴趣爱好固然重要,但创造和创新,已经超越简单意义的兴趣爱好,成为国家和民族对你们殷切的期待。无论在哪个国家,个人的成功只有在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的时候,才更有意义。我们物理学界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前辈,象邓稼先和他那些在戈壁深处的同事们,他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核武器的传奇。对于他们,我一直是仰视的。当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只有那些受你影响、被你真正改变过的人和事,才会让你产生发自内心的自豪。
交大的新校友,你的灿烂青春曾是母校华美乐章的一个动人音符,而从今天起,你们将谱写属于你们自己和我们这个国家的传奇。 试问,交大人不梦,交大以何梦?交大不梦,中国以何梦?我衷心地希望,在你们走出这个校门之后,依然踌躇满志,依然胸怀梦想!我衷心地希望,在你们走出这个校门之后,有更多让母校骄傲的故事将被传唱,有更多让母校荣耀的时刻将被点亮。衷心地祝福,20xx届交大毕业生前程似锦,事业有成,梦想成真,创造辉煌!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雄伟的建南大会堂隆重举行厦门大学20xx届毕业典礼,热烈欢送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的7627位同学们,其中社会科学部的毕业生共2551位。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厦门大学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同学们即将扬帆起航去创造新的人生、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表示衷心的祝福!
厦门大学因海而生,伴海而长,是中国距离大海最近的一所大学。今年5月8日,我到广州参加厦门大学海洋科考船的下水典礼。当我看到香槟撞击船体,这艘经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投票决定命名为“嘉庚”号的美丽而雄伟的海洋科考船滑下船台缓缓入水,激起巨大浪花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动,泪水不由自主地在眼眶中打转。那一刻,我心情的激动不仅仅是看到这艘承载着数代厦大人梦想的海洋科考船顺利下水,更是因为从那一刻开始,这艘船将要开始她搏击风浪、冲跃险滩、克服万难去夺取胜利的艰苦而又辉煌的航程。我在心中默默地祝福她一帆风顺!
今天,我站在这雄伟的大会堂,参加在座各位的毕业典礼,欢送各位开始人生的远航,我的心情同样的激动。此时此刻,在座的各位在我的眼中就是即将出海远航的水手,我可以想象从今天开始,你们不可避免的将会遇到各种人生的风浪,要冲跃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险滩。不论你们选择了哪个行业、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也不论你们的工作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我想你们肯定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你们会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痛苦,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我都由衷地期望你们就像是一个真正的水手一样,遇到狂风恶浪,不能心慌、不能害怕、不能退缩,更不能放弃,唯有咬紧牙关,站稳脚跟,与你们的伙伴们、朋友们、战友们一道,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奋力向前,去战胜狂风恶浪。只有这样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在大海上航行的水手,与狂风恶浪相比较,更为可怕的是在茫茫大海上迷失了航向。用水手的语言来说,前面一种情形叫苦航,后面一种情形叫迷航。迷航的困难与挑战要胜过苦航。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大会上有个发言,十分精彩,充满哲理,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他说到,华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只有数十人年产值数百万的一个小企业,发展到今天拥有近20万员工年产值数千亿的跨国集团,成为世界通讯行业的排头兵、领头羊。华为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功。但恰恰是在这巨大成功的面前,任正非说他迷航了,说华为上下都为这艘大船下一步要往哪里走,感到迷茫。任正非说华为前三十年的成功,最主要的秘诀是紧紧跟着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不断前行,虚心地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技术,学习他们的管理,学习他们的经验,学习他们的理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华为不会迷失航向,只要紧紧跟着领航的巨轮往前走就行了。但现在,华为感到迷航了,因为前面没有人了,进入了无人区,不知道要跟谁走了,怎么办?华为上下经过认真的思考、激烈的讨论,达成了企业上下一致的一个理念,那就是认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勇敢而坚定地向前行。这个方向是什么?就是创新,而且华为现在要做最最基础的原始创新。任正非说,华为今后几年每年投入研究与开发的经费要达到100-200亿美元,即1000亿人民币左右,而且还要逐年增长。华为现在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全世界选择智力资源最优最好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与创新研究院,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都设立了研究院,在中国的深圳、北京、上海、成都等地也设有研究院,研发人员总数现有8万多人。厦门大学也在积极联合厦门市政府争取华为能在厦门设立一个研究院。
怎样走出迷航,任正非总裁的理念值得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去体会、去感悟。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航程中都有可能遇到迷航的挑战。当你感到人生迷茫的时候,同样不能害怕、不能慌张,更不能沮丧和消沉,而是要静下心、沉住气、冷静地思考,积极地寻找正确的航行方向。你可以把你的苦闷、把你的迷茫告诉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你的师长或你的同事,让他们帮助你,与你一道共同寻找你人生下一步正确的航向。我很喜欢现在流行的“定力”这两个字。同学们,当你们感觉迷航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定力,静下心来,放慢人生的脚步,找准正确的航向,再勇敢而坚定地前行。
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我坚信在座的各位都是勇敢而又有智慧的水手,你们既有自己的个性、有独特的创造力,又具有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懂得集体的力量;我坚信你们能够克服任何的艰难险阻,保持正确的航向,到达胜利的彼岸实现你们的人生理想。在这令人高兴而又令人惆怅的离别时刻,我最后还希望同学们能够牢牢记住的就是,你们是远航的水手,母校就是你们永远美丽而又温馨的一道港湾,当你们在远航中感到疲惫、感到迷茫、感到孤单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回到母校来,在这个温馨的港湾停一停、歇一歇,消除疲劳、赶走迷茫、加满油料、添足淡水再继续远航。母校是你们永远的人生港湾和精神家园! 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再见了!即将远航的水手们!我再次衷心地祝愿你们前程似锦、一帆风顺!
谢谢大家!
亲爱的届本科毕业生同学们:
今天,学校为你们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不仅是对你们在过去四年中勤奋学习、砥砺品行、积极实践、增进才干的成就表示祝贺,更是要为同学们以南开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踏上新的人生征程来壮行。站在新的起点,与其“致贺”不如“加勉”。所以,我想以自己学习南开先贤“公能”言行的体会致一“勉辞”,与毕业生同学们交流、共勉。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我们的校训。我们这一代南开人不论走到哪里,不论从事什么,都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各自的环境中,结合自身工作的任务践行“公能”之校训。
张伯苓先生说,“‘公’字最最要紧……‘公’字是最高的道德,‘公’字的涵义很多,诸位对于这个‘公’字务须特别注意”。的确,“公”的涵义很多。我理解:
——要有“公”之志向。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在今日之世界,“公”之志向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持续发展之志向;在今日之,“公”之志向,就是振兴中华之志向。不可否认,人都有私心私欲,然而秉“公能”之的南开人,就是要寻找个人价值与人民利益的统一。不久前我收到一个“段子”,讲“找”字加一撇就是“我”字,实现自“我”就是在寻“找”那一撇。我想,对南开人来说,这一“撇”就是“治国”、“强国”、“富国”,就是“服务”,振兴中华。
——要有“公”之操守,即要有公德心、公益心、正义感,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维护大局、维护集体、服从公意、维护正义、做事公道、坚守原则、诚实守信。
——要有“公”之襟怀,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襟怀。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勇于担当,“负责任,肯牺牲,没有名利之思,不作意气之争,什么事都以国家为前提”。这方面最好的榜样,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学长。
同学们,“公”之志向、操守、襟怀,不是夸夸其谈,是要实行的,要“在实处下功夫,要硬干、苦干、穷干”。为此,秉公之心,一定要辅以为公之能。“能”的涵义也很多,我理解:
——要“能”学习。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书,但还是不够,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要有好的学风和态度。周恩来说,“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装懂,但是必须由不懂变为懂”,这就要靠善于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特别是要继续学习如何做人,学会识人之长,知己之短,随时准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做到“知不足而后学”,“知明而行无过”,不断匡正自我、充实自我、升华自我。
——要“能”吃苦。同学们可能觉得大学生活很“苦”,其实真正的“苦”还在后头。大家都希望“顺利”、“幸福”,我以为“顺利”、“幸福”并非客观状态,而是主观感受。做好吃苦耐劳经受挫折的准备,就容易得到“顺利”、“幸福”的感受。行大志必经大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种种的失误和失意,甚或失恋和不幸,受人误解遭人猜忌,甚或不赏识、同事不支持,加之三灾八难五痨七伤,更不要说票子少房子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们南开人统统不怕,能勇敢乐观地面对一切、忍受一切,“刚毅坚卓”,“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要“能”合作。面对困难,固应率己当先,但也要善于协作、依靠群体。张伯苓先生早就将“通力合作、互相扶持”举为南开教育宗旨。他并不希望南开学生“洁身自好”、“鹤立鸡群”,而是将“乐群”作为南开人的重要品格。他说,“经多方观察,始觉至深之病,实不在个人之没有能力,而在个人缺乏合作”。而要“通力合作、互相扶持”必先互相尊重。周恩来说,“要得到人家尊重,首先要尊重人家”。尊重他人不是强装的,必须能识人之长、容人之短,必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必须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学们,一千五百个日子匆匆而过。这四年,你们在南开园中,取得了许多新收获——新知识、新才干、新经验、新朋友;你们在南开园中经历了许多大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新成立60年和建校90年;你们在南开园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故事”。毋庸讳言,你们在南开园的生活中一定还有许多不如意、不满意,希望你们把批评意见留下来,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毕业时节是感恩时节。现在,让我们感恩。感恩父母亲朋,感恩曾经的老师同学,感恩帮助我们的各界人士,感恩南开园中数以千计曾为你们服务的人们,他们之中不仅有教师、有辅导员、有机关干部、有实验技术人员,还有保安员、炊事员、宿管员、保洁员、售货员、财会员,有动力维修、校园绿化、体育设施等方方面面的工人师傅。我建议,让我们一起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他们今后做得更好!
同学们,今天你们毕业了,今后你们的路更长、困难更多、责任更重。四载南开学业,一生公能品格。我和全校教职员工衷心希望并坚决地相信,同学们定能秉公尽能,守正创新,以“实干”向世人昭示巍巍我南开之!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各位敬爱的老师、可爱的师弟师妹,上午好!
感谢你们让我来分享生命中重要的时刻,这是我的荣幸!
毕业是结束,更是开始,从此你们将走进一个全新世界。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你们的心中,除了万丈豪情、离愁别绪,或许还有一点点茫然,对于未来的茫然。
历史是公正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我们毕业时,有单位、有宿舍,但没有选择的机会;今天,你们没有保障,但有选择的机会。你们中的很多人会感到两难:如果坚持理想,可能生活窘迫;如果迁就现实,可能与理想渐行渐远。未来的日子里,该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到平衡点、寻找到事业的起点?我想说,即便现实很骨感,仍然要努力实现丰满的理想。
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人生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拿得起放得下。
我的同班同学于川,1988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九十年代中期已经拥有一家规模可观的科技公司,在世俗的眼光中,他无疑是令人艳羡的成功者。但他却惊世骇俗地关闭公司,彻底回归文学梦想。也许是纪伯伦提醒了他: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为了挽回此前所有蹉跎的岁月,他以超常的真诚、勤奋、热情投入写作,转型的阵痛剧烈并且持久,他却甘之如饴,终于大器晚成,迄今已发表12部长篇小说、三部电视剧本,其中,小说《最后一个贝勒》20xx年创造了影视改编授权费用的全国纪录,电视剧《青果巷》今年三月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播出,并获得广电总局首届年度优秀剧本奖,全国只有18部剧本获奖。
拿得起放得下是很难到达的人生境界,于川做到了,相信他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二个故事是持之以恒。
我的好友孙维宁,1988年毕业于复旦新闻系,1991年自费赴美留学,临行前他说未来的人生目标是用英语写作。外人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度过那些漫长而艰难的日子的,也很难想象他经历过多少坎坷。语言不通,所有开支都得靠自己打工,但他矢志不渝,积极融入美国社会,在语言、文化上为理想做准备。20xx年获得南加大电影学院编剧硕士,是这所美国顶级电影学院历史上第一位母语非英语的华人编剧硕士,并且他的一部英文电影剧本在好莱坞的大赛上获得一等奖,为他颁奖的是乔治卢卡斯。
孙维宁刚刚进入电影业时,好莱坞竞争残酷,中国电影在低谷徘徊,谁也无法预见未来。所有人都劝他,从事别的挣钱又快又多的行业,但他喜欢电影,并坚持下来,终于厚积薄发,等到了中国电影的爆发期。今天,邀请他写剧本的都是中国一流的电影导演。请记住他的名字,他的事业高峰远未到来!
第三个故事是听从内心召唤,做自己喜欢并且快乐的事。
说完两位好兄弟,该说我自己了。
我毕业就进了中国新闻社,那里寄予着我的青春与梦想,我也殚精竭虑付出了无数汗水,中新社传统业务有文字通稿、图片通稿,我率领团队发起并创立了第三个通稿业务—视频新闻,当时被互联网同行誉为最领先的视频新闻。20xx年,我决定离开,许多好友劝阻我,你老大不小的,别折腾了!再说你那个位置还不错。我说:中新社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前辈,但他们退休时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有遗憾,我不想重复他们的命运!
在体制内的无数个难眠之夜,我曾扪心自问:这是我想要的快乐自由的人生吗?
个人就像是机器上的零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华正茂、理想远大的青年熬成了中年,黑发熬成了白发,经历了多年现实的压迫和生活碎片的磨砺,理想逐渐模糊,碌碌一生似乎是命定的归宿,很多人认命了。但是我不相信!我喜欢北岛那句诗:“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但当我真的走出中新社那扇大门时,二十二年沉甸甸的努力似乎顷刻间化为乌有,而未来变得从未有过的模糊、不确定。妻子鼓励我说,以后成不成无所谓,只要你开心,大不了咱们用房子养老。
就这样,我走进了开心麻花。不久前有朋友问我,当时为什么敢于在四十多岁的高龄下海?我说,我对钱没有太多的欲望,下海本来是为了找乐,但找到的不仅是乐。
乔布斯说,我很清楚唯一使我一直走下去的,就是做我无比钟爱的事。
于川、孙维宁、还有我们那一届很多同学,无论多么坎坷,无论走过多少弯路,也许默默无闻,但都坚守梦想,都在脚踏实地地做着自己无比钟爱的事,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脊梁。你们如此年轻,有着大把时间,有着足够多的选择,未来有着无限可能,还会担心骨感刺破丰满吗?那么,请勇敢地出发吧!
鲁迅先生认为,人类要经历生存、温饱、发展三阶段。现实人生中,每个人都在追求着,有人注重地位,有人注重财富,有人注重内心,有人注重形而下。在我看来,真相是每个人都试图从不同的路径探求人生的意义、理想和幸福感。
我想说说我的幸福感。每当开心麻花结束演出,剧院里响起观众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我总感觉到一股暖流在体内激荡,眼眶不断湿润,难以言表的各种愉悦、幸福、感恩之情涌上心头,那种感觉是金钱、地位都换不来的,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所谓成功换不来的,因为观众就坐在对面,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呼吸、他们的欢乐。
20xx年4月,北京一位随时可能生产的准妈妈带着全套住院的行李走进我们的剧场;20xx年6月,深圳一位准妈妈在看戏两小时后生女,发微博感谢开心麻花让她的女儿在笑声中来到人间;20xx年12月,北京一位脑手术患者的最大心愿就是手术前看一场开心麻花;20xx年1月,北京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在看戏后私信演员,感谢开心麻花让他们明白了真爱,他们会珍惜彼此,携手以后的人生
生命有限,快乐永恒,传递快乐是有功德的,能给那么多朋友带来欢乐,不仅我们个人是快乐的,我们的人生也因此更有意义!我快乐,我存在!
我们同学聚会时常谈到一个共识:非常幸运在北大中文系接受了扎实的基础教育,虽然没上过一门经世致用的课程,但并不影响我们快速成长。因为北大教给了我们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严谨的学风、理性建设性的态度、人道主义的情怀,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走出校门时,经过古今圣贤思想、胸怀、境界的洗礼,我们的内心平和而充盈,无论顺逆、无论进退、无论宠辱,无论环境多么浮躁功利,都会不畏浮云遮望眼,脚踏实地为理想奋斗。
我想,你们一定一样在北大收获了你们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刚才你们喊出的“中情不渝,文载道义”、“学当儒林之冠,行为天下之先”,说得非常好。以后的日子里,北大将成为你们的精神家园支持你们勇敢前行。
今天,功利主义盛行,无数人间悲剧告诉我们,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是短命的、危险的,而理想主义是长久的、快乐的。只有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才能达到高远的人生境界!
就让理想主义的光芒驱散功利主义的阴霾吧,哪怕仅仅从改变自我开始,一个人的改变就会影响到一群人,一群人的改变就会影响到社会。这样的事,北大人应敢为天下先!
祝愿大家都能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无论经历多少坎坷,当然最好一路顺利,都能快乐地去实现梦想。再过四、五十年,回首往事时,会骄傲地说:我收获了圆满的人生!
在国家艰苦抗战全民激昂动员之中,学校经过无数颠沛流离而在此地举行毕业典礼,因之我们的仪式不拟有所铺张,但其意义则较之过去更为重大。诸位毕业同学在浙大求学,于兹四年,追随学校播迁由浙东建德,赣南泰和而达广西宜山,真是奔波千里。现在诸君十之八九即将离开学校,依古人临别赠言的先例,谨述感想所及,为诸位将来之参考。
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学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眼,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但据个人观察,大学毕业生如欲为国家造福,则单求一点智识与技能,尚非最重要的目标: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必须确定,方能使社会事业有格外的成功。诸君在校四年,所接触者多为师长与同学,无尔诈我虞的猜忌。但毕业以后一入社会,则情形大不相同。社会人物,则形形色色,有好有坏,或才智过人而神经过敏,或勇于任事而器量狭小,甚至勾心斗角,混淆黑白,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如果每个人没有一个确定的人生观作为行己立业的指南,则将如一叶方舟,徜祥乎大海,如无舵以驾驭之,必致随波逐流,不可收拾。 诸君一入社会,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住问题,在在需要金钱。若冷眼观察社会,好像钱是万能的,各种享受的东西工具,非钱莫办。钱而且可以攫高位,握大权,甚至左右一国以及全世界的外交和政治。怪不得无论世界那一国,每个人入世以后,他的成功和失败,是往往以他赚钱能力的大小来权衡来估计的,这在西洋各国尤其如此。在美国最成功的人,如洛基斐尔、毛尔根等,统是拥有巨资的人。目前在美国,尽有许多富翁,一方面贩卖钢铁、煤油、飞机予日本,以从事轰炸中国后方手无寸铁的妇孺,赚资数千万,而一方面则又捐款若干万予礼拜堂,因而被一般庸俗人目为最忠实的基督教徒,同时也是社会上最体面的商人。如果每个入对于成功的看法都作如是观,以利为义,则均将变成为富不仁,故以赚钱为目的,则无论什么无耻的勾当都可以做到。如此种观点一日不改,则人类之腐败、残杀,即将永无底止的一天。
一般爱惜体面的人,以名誉为第二生命,这是比孳孳为利的已高人一等了。《论语》里有一句话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大家就以为君子亦是爱名。王阳明先生解释得好,以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的“称”应读去声,所谓“大名之下,其实难副,声闻过人,君子耻之”之意。目前社会人士往往谬采虚声,在报章杂志多发表文章就可成大名,而埋头苦干的人反默默无闻。因之有多少人,就并不实事求是,只一味标榜,像烘云托月以渲染自已的名誉,而实际则并无事业可言,所谓称不称,即指此种人而言。在中国有很多办事业、作研究的人,值得赞扬称颂的,而在社会上反无籍籍名。即在粤汉路在敌人轰炸下之维持交通,湘桂路工程建筑的迅速,少数化学工业研究室里的结果,统为欧美人士所称道的,而在国内反因报纸上缺乏宣传,就很少人晓得。本来,闻誉而喜、闻毁而闷亦是人之常情,不过专为求名,在人生观上确是错误。人生目的如为社会服务,则事业的成功,即是个人的成功。现在我国在历史上是为最艰苦的时期,但同时却是青年有史以来最难得的报国机会。我们此后为国家服务,自然最好能直接与抗战有关,否则至少亦得间接与抗战有关。抗战之终结,或尚有若干年,而在此时期中,吾人为了抗战多吃一分的苦,就是抗战以后,在我们的回忆中,可以多得一分快慰。吾人的使命无论如何卑微,力量如何薄弱,只要我们的工作与抗战有关,我们的心力尽了,我们自已就得到了安慰。从国家的立场说,她费了许多人力与财力来创办大学,也就得到了收获。
立定主见在社会上做事,一个人的职业自然赖有专门技能,但尤贵能应用思想。何者为重要,何者为次要,何者为真理,何者为半真理,何者为错误,择其尤善而于自己素性素习最近者以之从事。“足食足兵”是重要的,但是“民无信不立”,信义的重要还要超出足食足兵。换言之,心理建设往往较物质建设尤为重要。若是我们要办一个工厂或一个公司,我们计划不能着眼小者而遗其大者。中国社会上常有一种传说,以为中国政界非常腐败,凡做官的没有不贪污,因之父戒其子师戒其门弟子,以不入政界为高尚。我国贪官污吏确是不少,但是也有不少很廉洁而能干的政界人物,所以说政界是贪污的渊薮是半真理而非真理。目前交通机关认为最头痛的是汽车夫之管理,以为汽车夫专事走私赌博并嗜酒与***,且时予主管机关要挟。实际上在目前各机关之司机,环境既极恶劣,起居无定,睡眠不足,故欲汽车夫行为之改良,必先改善汽车夫之环境,实际汽车夫之大部亦皆忠诚良好之国民。回溯在“一·二人”沪战时,曾有汽车夫将日本军火连人带车开入黄浦江之壮举。贪官污吏之养成,亦是环境为之。近有自安南来者,谓法国税关官吏无一不受苞苜,上海之敌国税收官员亦然。抗战以前,上海公共租界电车上之售票人,大多数均公然作弊,而且要求乘车者与之通同作弊。其理由是售票人所占之便宜,得诸外国人所开之公司,而非得诸乘电车者。实际电车公司以贸利为目的,如售票人舞弊而公司不赚钱时,势不得不增加票价以为补偿,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贪官污吏之心理正与上海电车卖票者相同,以为侵蚀公款并非吸取民脂民膏。近来教育部为救济沦陷区域青年起见,在各国立大学设有贷金制度,使无家可归接济断绝之学生,仍得继续求学,立意本甚善。但苟不严密执行,易滋流弊。有家本小康,其父母不愿子女求贷金,而子女要求贷金者;亦有学生本人本可自给不愿求贷金,而其同学为之冒名代求者。凡此皆无非欲占公家之一份便宜,但即此一念,若不防微杜渐,任其推而广之,即足以养成无数之贪官污吏。
所以吾人一入社会,便当立定主意,假想一个吾人理想中之模范人物,照样做去。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这几句话,每个青年应为圭臬。像诸葛武侯这样六出祁山,有志未竟;孙中山先生去世之日,军权政权均尚握于北洋军阀之手。诸葛武侯和中山先生,在事业上言,可称为失败,而其精神,可历千百年而愈益光明。古今中外之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往往为主义奋斗,终其身贫无立锥之地,甚至囚虏屠戮,毫不反悔,虽一时身败名裂,而不久其主义卒能大行于世。所以吾人决不能以一时之荣辱,而更变吾人的主张。历史上在宜山亦出了不少人物,外省人来官斯土者,亦不下数百人,但如今统眠没无闻,只剩了黄山谷尚有祠堂和衣冠冢,可称俎豆千秋,这不但是因为他的诗文可以传诸不朽,而[且]是因为他的气节,经老死放逐而仍能坚苦卓绝的缘故。总之所贵乎大学毕业生者,在乎其能有独立的人生观,能应用自己的思想,以解决对付一切问题,决不会盲从,或是人云亦云。阳明先生说道:“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与《罗整庵少宰书》)又道:“昔之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之毁誉,而动其心哉。”(与《陆静元书》)浙大之前身为求是书院,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同学们刚才接受了拨穗,意味着你们正式毕业了!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对为你们的成长作出无私奉献的复旦教职员工、你们的家长和中学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近有同学问我,大学期间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我当时说,大学里难忘的经历有很多很多,但是最难忘的,不能告诉你。确实最难忘的不一定需要用语言表达,但它却始终藏在心底,给予你前进的力量。我想,你们每个人在复旦的难忘经历将珍藏于心,成为永远保存的复旦烙印,记载着你们青春年代的纯真与美好。
同学们表达了希望校长发表毕业寄语的意愿。我和同事们商量,借此机会,把“力当先行者”作为对同学们的毕业赠言。“先”是要“敢为天下先”,“行”是要付诸行动,“力当”是要去努力成就自己,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进步,努力担当。这是复旦人的使命。
从各位入学那一刻起,你们就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校训,在“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在陈望道老校长“好学力行”的愿望等复旦文化内涵熏陶下成长,逐步形成了胸怀天下、笃志报国的情怀。在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的治学环境中磨砺,塑造了独立思考、思想活跃的品格。经过若干年在复旦的学习,随着知识、才干、阅识的积累,你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智慧、更激越的情怀。有着如此优秀品质的复旦毕业生们,你们更要敢于成为先行者。
同学们,你们有了很好的起点,接下来要不断掌握成为成功“先行者”的规律。“先行者”重在“先”成在“行”。复旦人有卓越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和天赋,应该弘扬传承。没有“干别人没干过的事情”的决心,没有创新的思想,就不是先行者。同时,时代变迁给你们实现创新思想提供了越来越多实践机遇,同学们要对新的内容提出创新设想,行动起来,要干起来,养成“说了即干,干即有成”的良好习惯,成为真正的先行者。同学们要成为真正有贡献的先行者!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幸福的一代人,时代给了你们很多的机遇。当今的中国正走在复兴的大道上,正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无论你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这都是极大的机遇。现在中国要以创新引领发展,逐步进入一个新时代。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一件大事,将会带来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变化。时代呼唤创新。创新不仅局限于科技创新,不仅是研发,不仅理论、科技、文化等领域要创新,经济、外交、社会治理等也要创新。创新的内涵覆盖我们未来的方方面面。同学们,你们所处的时代,创新将引领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复旦人应当敢于成为创新先行者!
复旦120xx年的历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先行者,他们活跃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在世界各地。我们今天的毕业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世界各地,要延续复旦的优良传统,涌现更多的先行者。
同学们,复旦的学习生涯给予了你们成为创新“先行者”的潜质和能力。我了解到,你们当中有不少人将继续深造,而有一些同学在学期间则已经选择了科学研究的道路。药学院的李君同学,她从大一就开始跨学科科研训练,发表了多篇SCI论文,获得了去年“挑战杯”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物理系的姜嘉陈同学,对黑洞开展研究,毕业后将去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像他们这样的同学,已经在探索创新之路上迈出了步伐,很值得鼓励!
复旦成功的先行者为你们树立了榜样,今天给大家推荐两位在场的杰出代表。一位就是刚才发言的校友代表虞锋先生,他讲得非常好。我首先感谢像虞锋先生这样的复旦校友对母校的支持和回馈。虞锋校友在复旦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做过教师,在机关、国企也工作过,后来开始自主创业,在科技、传媒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他和马云创立云锋基金,主要关注于互联网、健康医疗等产业的创新。虞锋校友曾说,复旦七年的哲学生涯,影响了他对人生、对新事物、对世界的热情。我想,创新不会也不应该受到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而是非常开放的,更多是源于全局性、战略性、世界性的思考。再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常务副校长包信和院士,也就是今天毕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复旦化学系的毕业生,去年又回到了母校。3个月前,他和他在中科院的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十几天前,他去北极圈领回了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大家都知道,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正在被人类过度消耗,并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能源革命”迫在眉睫。包信和院士带领的团队经过十几年的钻研,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成功颠覆了煤化工领域沿袭近百年的传统费托合成路线,创造性地直接采用煤气化获得合成气,提出了未来天然气和煤等高效、清洁转化利用的新途径。我相信,这些科学成果将为人类带来福音。
同学们,你们的未来是光明的,复旦不会是你们人生的最高点。当然,人生道路上也会有曲折,你们可能会经历失败,经历痛苦,经历矛盾和纠结。我希望你们记住,母校是你们强大的后盾,是你们永远的港湾。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母校的发展,有空常回家看看!
最后,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同学们,今后你们要走的路各不相同,母校不能为你们每个人规划具体的发展道路,但是母校可以送给你们一把成功的钥匙,那就是“自强”。从去年开始,学校为每一个毕业生颁发毕业纪念章,上面有创造太阳雕塑的图案,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你们就是早晨八、九点钟金色的太阳,你们将要从事的事业也是在创造太阳。只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息,才能“创造太阳”。我相信,“中国石油大学”这个名字一定会因为你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更加响亮,“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这个品牌一定会因为你们的杰出表现而享誉海内外!
同学们,明天你们就要走出校门,但是你们并没有离开石大,分布在祖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校友会,是母校扩展到社会空间的宽阔的臂膀。当你们孤独烦恼的时候,不要忘记母校就在你们身边;当你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要忘记母校送给你们的钥匙——自强。在这分别的时刻,我要对小伙子们说——“男儿当自强”,我还要特别地对女同学们说——“女子当自强”,我希望你们都能记住——“人生当自强”!
再见了,同学们,母校永远祝福你们!祝你们都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各位导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见证各位同学从西南交大这所百年名校毕业。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各位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提议,请全体毕业生以最热烈的掌声,向培育你们的导师、服务你们的教职员工、关爱你们的亲人和支持你们的同学朋友,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是你们人生跑道的新起点。在启程之际我想跟诸位再聊一聊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或许你们会问,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了,为何校长还要向我们“推销”学习?而且强调深度学习?
现代社会集中呈现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特征,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快速迭代,知识半衰期高度压缩,创新以一种社会基本需求的普遍存在方式不断加快频率,教育也逐步演变成融开放性、终身性、全球性于一体的自我增值过程,因此,学习成为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迫切需要。早在1990年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组织不仅需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更需要系统思考和团队学习,从而把组织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并使得组织内的成员成为终身学习者。
众所周知,21世纪人工智能和类脑机器人的发展令人惊叹,人类已经进入与人工智能共舞的时代。在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领域有一项被称为“深度学习”(Deep—learning)的新技术,该技术由以前的人工神经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图模型发展而来,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络,使机器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
就在今年3月举世关注的人机围棋对决中,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 Go)4:1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这是继1997年5月“IBM深蓝”经过六场角逐,以两胜一负三平击败世界象棋冠军后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这一事件告诫我们,人类若不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或将超过“人的智能”绝非危言耸听,由此也倒逼人类自身的学习必须走向“深度学习”。
另一方面,在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信息时代,浅表化、碎片化、机械化学习大行其道。一些人不能自持、随波逐流、浅尝则止、人云亦云,读书学习蜻蜓点水、不求甚解,乐于将表面化、快餐式、条目般的知识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知不觉养成思维惰性,弱化了知识的本然价值,钝化了创造的质感和敏锐度,长此以往甚或丧失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强调“深度学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又一原因。
从学习方法的角度,何谓深度学习?深与浅相对,深度学习是深入、深刻、深化、深远的学习,是不浮于表面、不限于知识本身、不囿于他人所见的学习。本质上,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学习方式,是精准性、批判性、前瞻性的立体化学习范式;深度学习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致力于追求“学习型人生”,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学会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
如何深度学习?《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程子进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实际上,诸如此类的古代先贤圣哲博大精深的治学,已经为我们深度学习指明了路径。结合当今教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和教育实践,我以下重点谈三方面有关“深度学习”的建议,请诸位用心体悟。
一、博学通达
在今天这个大科学时代,任何专业都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启迪与支撑。学不博则知识狭窄、孤陋寡闻、思路不广、头脑闭塞。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广度、宽度和跨度,很难有相当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深”当以“博”为前提。博者,广也;硕者,大也。在座的诸位博士、硕士,理当成为本原意义上“广而大”的“博士、硕士”。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你们既要术有专攻精湛于某一专业,又要避免因知识面太窄而产生的“深井效应”或“隧道效应”。否则,称“渊士、渺士”可能更加名副其实。
博学忌所学不真。为此,在倡导开卷有益的同时加强甄别、求证十分必要。当然,多读经典更是值得推崇的方法。经典经历岁月和时间的检验,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经典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先贤圣哲的闳博睿思和学理旨趣,代表了所在时代的最高智慧。经典中自有精华,阅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要从中吸取资源,并择其善而从之。阅读经典本身也要广博,古今中外的经典都要读,文史哲方面的经典、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经典都尽可能多读。而且,尽量读原著,不要只读别人的解释来代替对经典本身的研读。
博学应通达。博学不能“杂而无统”(朱熹),即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求甚解。博学切忌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应追求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通达”即贯通、通晓、畅达。博学不能满足于多种知识的无序堆积和简单叠加,而要在充分咀嚼消化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条理化、逻辑化、结构化地纳入自己的知识集,进而形成通透、系统的知识体系。
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方面,学科和专业越分越细;另一方面,各学科领域之间的综合集成越来越强。阿尔法狗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神经络等多知识、多技术充分融合集成的突出代表。机器人学习尚且如此,人的学习更应做到通达:心领神会,举一反三。学习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古人推崇的“当于无字处求之”,亦即现代著名文学家金克木提倡的“连字带空白一起读”。
博学应去“功利化”。有学者说,深度学习帮助学习者构建安心、安宁的学习世界,是最接近本质的学习。如果说过去学习重在掌握知识、方法和能力,深度学习则更重视人文、科学、治学等的培养和塑造。古今中外真正的大学问家或成大事业者,都是有情怀、有格局、有担当之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超越物质、功利的超拨性和纯粹性。试想,博学如果只为稻粱谋,或者把学习仅仅当成是升学、出国、找工作、评职称的途径,或升官发财、博取功名利禄的手段,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博学,对自身效用可能不小,可是,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和贡献何在?
二、善问思辨
善问思辨是深度学习的题中之义。现在,问题导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对此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发现问题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本质更重要。善问不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真问题而不是伪问题。思辨则是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问题的状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诸位研究生一定有过从探问、追问,到思考、思索,再到分辨、判别的治学体验,这种体验正是深度学习所提倡的,深度学习的学习者应将其常态化、习惯化。
善问思辨需要好奇心、想象力和“元认知”。当诸位踏入社会,千万不要追求所谓的成熟而丧失、泯灭你们宝贵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有充满疑问与好奇,你才会去探索未知,发现问题,在思辨解惑后获得新知并随之提出新问题。想象力在工作学习中非常重要,创新和思辨尤其需要想象力,正是得益于想象力和思辨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这样的互联商业模式。
近年来,心理学中出现一个关于学习的研究热点——“元认知”(Metacognition)。元认知是对思辨的升华,它不仅要求将经验上升为概念,将概念上升为理念,将方法(method)上升为方法论(methodology),而且进一步要求对这一过程中的认知和思维进行再认知和再思维,即对认知的认知,对思维的思维,从而通过元认知深化思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善问思辨需要批判性思维驱动下的反思。“批判性”的希腊文原意有敏锐、精明的意思,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批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谬误。批判性思维是“深度学习”的要义所在,却是当下高等教育最缺失的。诸位要注意养成对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反思的习惯,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要敢于对故知进行颠覆、解构,同时要善于再造、重构,努力做积极的知识发现者和建构者。同学们还要惯于对已发生、已经历的事件做“复盘”式反思。周知,高段位专业棋手都有复盘的好习惯,他们通过复盘反思得失以及其他更好的下法。
昨天,英国“脱欧”公投揭晓,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各大媒体、论坛纷纷发表评论,意见迭出,观点爆棚。面对潮水般的各种评论、意见和观点,你的见解是什么?英国“脱欧”公投是好与坏、是与非之间的抉择,还是一项“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两难选择?“脱欧”对英国与欧盟今后的发展、整个欧洲一体化进程,乃至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冲击和影响是什么?对这场公投所暴露、折射和引发的诸多深层次问题,该做怎样的反思?诸位不必也不应一味地采信充斥于各类朋友圈里所谓“深度好文”的观点、数据或论据,也不要膜拜某些大咖的“高论”或“洞见”,不能让自己的大脑和思维成为别人言论的跑马场,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和行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不可偏废。但在现实中知易行难,因此身体力行弥足珍贵,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讲“力行近乎仁”的重要原因。
深度学习中的知行合一,要求将平时的学习化为行动,融入生活,投入社会,奉献时代,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中引用“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就是要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极深研几、追求真理,又要把理论成果和科技成就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关于知行合一,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固然学可求知,更应牢记实践出真知。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就教导我们:“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诸位毕业后继续读纸质书、电子书自不待言,但是,也需用心参悟和品“读”社会、自然、人性等一部部无字天书。光向书本学习远远不够,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在实操中学习,甚至通过挫折学习。
二是深度学习者,既是理论派也是实践派,既是理想派又是现实派,既是自觉者又是觉他者。深度学习中的“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自身的“知”与“行”,还是影响他人的“知”与“行”,使自身知行与他人知行协同。诸位要在自己深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团队深度学习在求道、悟道、证道,以及守道、行道这条生命升华之道上共同修为,共同践行知行合一。
同学们,在即将结束“深度学习”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起巴尔扎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在此,我要叮嘱你们的是,竢实扬华,久久为功。让我们以此共勉!
亲爱的xx届毕业生同学们、老师们,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我们一生中值得珍藏的日子,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xx届本科生毕业典礼。首先,我代表胡凌云书记,以及全校师生员工,向2868名全体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我提议,全体毕业生同学,用你们最热烈的掌声,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和老师们,表达最挚爱的感谢!
这几天,校园里洋溢着青春和腾飞的冲动!空气中布满了一种眷恋,夏日里的雷声暴雨突显了一种激情。刚才,在播放毕业短片和授予学位时,我听到大家的荣耀呼唤,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激情和梦想交融的青春活力。今天,你们就要从这里启航,去放飞梦想,去拥抱未来,你们毕业了!
四年前,你们带着快乐的梦想和亲人的期望,循着陌生的路径,走过主楼前那一片醉人的法桐树影和荷塘之边恬静的青春绿园,在“为人民服务”金字红匾和新主楼前留下了身影,开始了一段专属北航的生活记忆和理想。
慢慢地,你们发现,要对自己真好,因为真正关心你的人“很少”,有事时他们也不一定在身边;慢慢地,你们发现,许多东西不属于你,使劲强求也无用,有舍才有得;慢慢地,你们发现,许多事可遇不可求,快乐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慢慢地,你们发现,被恨的人是没有痛苦的,而恨的人却伤痕累累;慢慢地,你们也发现,未必做每件事都有意义,与其在别人的生活里跑龙套,不如精彩做自己。
慢慢地,你们还发现,得失不是永远,只有回不去的,没有过不去的,坚持和淡定才能赢!你们说,上大学时,怀着憧憬看了《奋斗》,踌躇时,看了《我的青春谁做主》,但在即将豁然开朗时,一部《蜗居》把我们全拍死了,现在又来了一部《裸婚时代》,而我们毕业了,要去工作了。可回头看看,我们曾经青涩过、曾经为梦想奋斗过,我们的青春曾经绽放过的这片土地,叫做北航。
几天前,毕业生代表表达了对学校的眷恋和感恩之情,舍不得一起走过那么多路的亲爱的同学和尊敬的老师们,希望学校加强人文教育、校园文化和文理学科的支持,增加工作实践和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建议通过幸福和成功的教育来建立有价值的目标和发展动力。
特别是提出了改善生活和学习的思考,也列举了一些应该而没有尽职的地方。感谢你们的真诚建议和智慧思考,我承诺,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问题我们一定要解决,你们的建议就是我们的方向!
在北航,你们一起度过了4年激情飞扬的青春岁月,曾有过很多快乐,也有过遗憾和困惑。但让我感动和自豪的是,在这里,你们不仅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增强了体质,而且经历了思维的历练和思想的交融,具有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出了你们的业绩和优势,更有了一种富于理性的信心与坚强!特别是,你们关注社会发展,体验了勇于担当的责任与自我超越的价值,形成了择善固执和敢为人先的品格。
你们有3400余人次获奖学金,2131人次和253班次获得校级以上表彰。你们中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赵伟同学,自主设计完成最小的涡喷发动机,获得了冯如杯一等奖和金质奖章,依靠四年奖学金和打工收入完成了学业并补贴家用;人文学院曹越同学,志愿服务数千小时,数学学院的李文静同学热心公益活动,将赴西藏进行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还有屡获佳绩的宇航学院的371531班,实现了百分百的升研;数学学院8名同学组成的社会实践团,多年赴青海化隆县7所中小学开展结对子活动,捐献十几万元款物,为玉树灾区捐献2.8万元。
在这里,你们感受到温总理 “让中国的大飞机尽早翱翔蓝天”的国家使命,“嫦娥”奔月、“神七”升空和歼20的责任呼唤;20xx年,有北航志愿者的“微笑服务”,国庆60年庆典有北航军团的威武,你们用几个月不畏艰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为祖国赢得了尊严、为人民赢得了友谊,是你们用信心和激情谱写了青春乐章!汶川、玉树地震和甲流疫情时,你们送上无私的服务与支持,传递着真诚的爱心与社会的责任。
你们为师弟师妹们传承和光大北航文化和经验,送去温暖和关爱;你们参加了挑战杯、冯如杯、航模比赛、机器人大赛和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活动,你们会晤凌峰,挑战极限,为北航赢得了声誉,也为自己赢得了社会的信赖!
你们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出色表现和感人的故事,给母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你们已经把责任与荣誉铸成北航人自豪的名片,北航因你们而精彩!
今天,我和教师们一样,心中对你们满怀眷恋,你们把生命中一段精彩时光留在了这里。这里有你们熟悉的宿舍、食堂和教室,以及那温馨的绿园和小路,这里有你们结交的终身挚友和师长,他们永远是你们远航的同伴!在今天的临别时刻,当你们打点行装,循着那熟悉的道路离开校园时,我更希望你们把遗憾留下,轻装起航,快乐出发,,让心情放飞,带着北航人“心系祖国、勇于担当”的使命和情怀,去追求卓越,去实践精彩人生!
北航人一直以“心系祖国、勇于担当”作为价值追求和光荣使命!59年前,祖国就赋予北航一份厚重的信任和使命,创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校,来自祖国各地的前辈们,励精图治、培育英才、精研学术,担当起振兴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使命。从那时起,一代代北航人秉承“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治国之士和兴业人才,无数卓有成就的海内外校友不断拓展北航的骄傲和自豪,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里是我们共同和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与你们成长发展的同时,为了追求卓越,北航确立了“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远景目标,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继续书写科技创新的华章,7项国家级科技与发明一等奖创造了中国大学的纪录,沙河校区、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和南方科技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这离别的日子里,我想提两点希望与大家共勉,也是临别赠言:
一是心有梦想,立造福天下之“德”,为国家发展“立功、立言”!人们常说,“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因为你们懂得,浮华过后“神马都是浮云”,切勿将一时名利看得太重。我相信,你们绝不会自满地停留在舒适地成绩中,也绝不会消极地生活在遗憾和等待中,更不会坐失良机!希望你们,满怀诚善和快乐之心,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我,持续地唤起你们所拥有的创造活力和勇气,不断追求和坚持真理,永远做一个与理想和使命同行的北航人!
二是勇于担当,因为高尚与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未来的航行中,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与挑战。我期待你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不凭一时的满腔热血,不借一段的愤世嫉俗,先从欣赏和尊重他人和世界做起,担起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对人宽容、对己淡然也会使我们淡泊名利、克服盲目的焦躁和不安。
从不找借口找方法开始,坚持“仰望星空”的理想追求和“知行合一”的品质,保持淡泊的心态以获得人生的乐趣和深远,我坚信,如果北航人能找到勇气改变自己,他就能改变世界!
人生的价值必然要靠你们自己去实现。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会把我们的牵挂带到那里,也会把北航的智慧和精神传递到那里。我期待着你们的进步和成功,期待着你们的归来,更期待着你们放声歌唱!
再见了,亲爱的20xx届毕业生。祝福你们,自信的北航人必将续写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同学们,毕业只有一次,但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我不想问你们都去哪儿,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去实现。我想说的是:只有当你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国家需求一致的时候,人生才会大放异彩!光荣只属于那些为了国家利益勇于献身、为了保卫那些你并不熟悉的人民而愿意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做祖国最需要的人!
祖国是什么?祖国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就是我们头顶的天空、就是我们想去的海洋,祖国就是我们血肉相连的人民,祖国就是我们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和文化!
同学们,中南的精神历来是志存高远、敢为人先。你们是中南学子,同时也是湖南的儿女。为了面对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社会,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你们将要担负的历史责任,你们要以中南精神和湖南文化为基础,培育和磨炼好四颗心。
我们要时刻培育和保持一颗柔软的心。柔软的心似百合,以智慧为水、慈悲为泥,不断浇灌和培育,就能妩媚开放。有了这样的心,无论高官巨富,还是弱小平民,我们都可以一视同仁,以友善的态度去平等地对待和关爱他们。
我们要培育和保持一颗坚强的心。坚强的心似木兰,以苦难为水,以宽容和宽恕为泥,不断浇灌、不断培育,不断开放。人生的苦难要大大多于成功和欢乐。哪怕是一个微小成功背后,都有一条克服苦难的艰苦历程。唯有战胜苦难者,才能到达成功的顶点。因此,我们要舍得吃苦,勇于吃亏,更要不怕受委屈。坚强的心不仅在于吃苦吃亏,还在于忍让、宽容和宽恕。宽恕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没有委屈,没有迷茫,没有挣扎,没有误解,没有艰辛,没有痛过,还叫什么青春?还是什么人生?
我们还要有一颗光明的心。光明的心就像高山上的雪莲花,让我们用开心和快乐来培育她!当你内心光明,世界就没有黑暗。让我们时时刻刻心向光明,时时刻刻不忘正能量。要记住:世上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最后,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还要有一颗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无限忠诚的心,忠诚的心似向日葵,让我们以爱和信仰来磨炼她!
在美国林肯纪念堂的南侧墙上,镶刻着一句话“Freedom is not free”,这句话的含义是“自由并不是放弃责任与义务”。
中国的历代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也都是把国家利益放在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位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飞吧,同学们!无论你们飞多远,无论你们飞多高,无论你们做什么,母校总是和你们在一起!因为母校的价值观也和你们一样,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为祖国的需要而奋斗!为了祖国的需要,让我们百折不回、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