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读书交流会演讲稿(精选3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我亲爱的伙伴们:
大家上午好!
这次演讲的主题是关于读书的,一想到这,我就觉得有些惶恐,因为无论怎样我想我都算不上是一个读书人。歌德就借浮士德的口说过,曾经遍览群书、发奋攻读,“到头来还是个可怜的愚人”。而我,对于读书一直是个懈怠的人,随兴而至,可能甚至还比不上那些夹在书页里,靠食书为生的蠹虫。
读书,读好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读书可以使我们变得美丽、帅气。每一个有思想的人谁不愿意拥有这份人生的美丽呢?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你能说她们不美吗?此时此刻坐在我面前的你们、充满自信的你们,不美吗?
读书,带给了我很多益处,它增知,获趣,致雅。读书,可以让我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智慧的攀登。读书足以博采、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长才、读书足以明智。书籍改变了世界,读书丰富了人生。
读书让我们在承接历史、联系未来的三尺讲台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读书教我们用自己源源不断的能量去照亮学生。读书让我们的学识有如泉涌,让我们的语言妙趣横生,让我们的灵魂崇高圣洁,让我们的人生阳光幸福!
读书似乎是一件苦事,不然为什么有人头悬梁,锥刺股?
读书又似乎是一件乐事,否则,为什么有人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也许一时的读书不能够让我们的成绩突飞猛进,名列前茅,但是我们知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我们知道坚持就是胜利。
老师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捧起书本,在安徒生童话里陶醉,于唐诗宋词中穿行,从无声的语言里,看人文与科技共舞,赏经典与时尚齐飞。打开书吧,去阅读人生,去阅读世界。名师的路就在我们朗朗的书声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第一个主题《爱上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 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文学家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学生说,书是不开口的老师.那我们这些培养学生的老师们该说书是什么呢?是挚友?是恩师?是灯塔?是导航仪?是友情的行囊?是心灵的港湾?说它是什么都不为多.书是我们自己成长和帮助别人成长的扶手和阶梯.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常读书.常与书籍对话,与书中人物交谈,与作者进行思维的撞击.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阅读,使我们和孩子们的人生更加丰厚.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指导孩子科学的阅读,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语文需要阅读,数学需要阅读,英语需要 阅读,科学,思品,社会,美术,音乐,体育
都要阅读.只是有的读文字,有的读图形,有的读肢体,有的读音符.人在一生中要读的书很多很多,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还要读无字的书.我们只有学会阅读才会理解.阅读水平的高低将决定理解的对与错,深与浅.
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智,阅读可以展开我们联想的翅膀,遨游古今,畅游中外.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升腾起一个个美好的梦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书,让人学会思考.思考过去的得与失,对与错,功与过.思考未来,思考未来的计划与举措.思考现在,思考现在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理当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研究.从书中汲取营养来滋润和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饱满的精神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去.以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细小的工作为乐趣,从而成就学生的成长,书写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想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改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教无涯乐作舟"送给大家.与君共勉.
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学生会文艺部副部长刘子昕。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本好书,《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的一句话感动了万千的人。《追风筝的人》并不像其它以爱情,性欲噱头吸引读者的畅销书,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四十年前的阿富汗为背景,用清淡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心碎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是在作者的回忆下开始的,1970年的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与管家儿子哈桑童年美好的友谊,在一次风筝比赛之后,由于阿米尔的懦弱而破裂。当时的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追回风筝,受到了阿塞夫的侮辱,本应帮助哈桑的阿米尔却没有勇气出面帮助哈桑,随后,阿米尔深深的陷入了痛苦和自责当中。为了减轻自己的愧疚,阿米尔通过诬陷赶走了哈桑。阿米尔一家也因为战争的爆发逃到了美国,并在美国生活下来。对哈桑的背叛,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为了得到救赎,阿米尔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阿富汗,却发现哈桑原来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得知真相的阿米儿,历尽千辛万苦救出了哈桑的孩子,并回到了美国。亲情与友情,真相与谎言,背叛与救赎,阿米尔在这一切之后,慢慢的成长,最终通过为哈桑儿子追风筝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可能是我们的梦想,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为之奋斗的目标,也可能是人们一直在追求的真善美,还可能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会为了它奋进全身的力量,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追风筝的人。
贯穿全文有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当年哈桑对阿米尔说这句话时,表达了他对好友的信任,也象征了一种奉献;而数十载后,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说这句话时,则是一种救赎,一种对亲情、友情,甚至是信念与追求的救赎。文中的风筝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但不论是曾经的奉献,还是后来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以爱的名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