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通用32篇)
教学目标:
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受到“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领悟海力布的高尚品质,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各地的民间故事,为课上交流做准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情境
教师讲述黑龙江的传说,学生倾听。
我们是一个黑龙江人,我以前听老人说过黑龙江的传说话说在很久以前在一条江里生活了两条龙,一条黑龙,一条白龙。他们一起住这条不知名的江里,一直相安无事的住在一起。每次轮到黑龙降雨的那一年总是风调雨顺,而白龙降雨的时候便向人民要畜生来食用,否则就狂风暴雨让农民颗粒无收。每当黑龙劝他的时候他总是说:我早就吃腻了江里的鱼虾,我们经常帮助他们降雨,向他们要点东西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都喜欢黑龙不喜欢白龙。时间长了黑龙看不下去了,就开始劝阻白龙。没想到的是越是如此白龙就越猖狂,更加变本加厉的向百姓要好处了。每个月还要向江两畔的人们要一对童男童女,弄的人们更加民不聊生了。有一天夜里,黑龙托梦告诉人们,明天早上天刚刚亮的时候让大家都赶到江边每人准备一把针,一袋盐……第二天早上当人们准时的赶到到江边,只见两条龙在天空中打的混天暗地的,一点也不象早上刚刚起来时晴朗的天气,这时大家突然想起,昨夜黑龙托梦告诉他们等白龙和他一起到江里的时候就把盐和针一起撒到江里,因为白龙最怕盐和针这两样东西了,只要先把针撒到江里,等到冒泡的时候在撒盐那样的话白龙就可以被杀死了。果然不出半柱香的时间两条龙就一起滚到江里了,这时人们就照黑龙所说的往江里撒针和盐,有人们的帮助黑龙很快就占了上风,就在大家说要杀死白龙的时候,黑龙阻止了大家,希望可以放白龙一条生路,没想到的是白龙死不悔改,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咬住了黑龙的喉咙,虽然人们竭尽全力的抢救,但黑龙还是没有活下来。以后没有黑龙的日子了,在这里的天气还是风调雨顺,大家知道着一定是黑龙的灵魂在保佑这片土地。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黑龙便把这条无名的江取名为黑龙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许多民间故事在流传,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流传于内蒙古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海力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读后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三、精读课文、了解海力布
1、引导学生读故事的起因部分,掌握故事的起因。
2、重点理解海力布救了白蛇后,不如回报,选择宝石的句子。通过海力布的话语,体会海力布的心理。
3、谈一谈白蛇反复强调“不能把听到的动物的话出去。”的原因,及在故事中起到的作用。
4、向学生介绍过渡段的作用。
5、品读海力布听到鸟们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6、读一读海力布三次劝说乡亲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海力布的心情。
7、想像乡亲们看见海力布化作僵石以后会说些什么?
8、当洪水退去,乡亲们重返故里,看到海力布化作的僵石会说什么,做什么?
四、回读课文、赞扬海力布
1、教师赞扬海力布,总结全文。
草原猎手海力布,舍己为人救相亲。化作僵石永不朽,流芳百世万人传。
2、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扬海力布的高尚品质。
五、复述故事,记住海力布
1、教师出示复述口诀“文章脉络弄清楚,重点词句要抓住。语言流畅声音亮,想像丰富会更棒。”
2、同桌之间联系复述故事。
3、派代表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六、布置作业、拓展想像
教师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勤劳的年轻人,以替人放牛度日。有一天,他去放牛在山上突然看到一把金钥匙……
课后学生通过想像,续编故事。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结合《资料袋》,学习古诗词1.读课后《资料袋》。2.学习《乞巧》《秋夕》《鹊桥仙》四、召开故事会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牛郎织女(二) 痛失老牛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反思: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体会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2.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内容简析: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到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学习准备:课件,搜集有关南宋的资料,岳飞的《满江红》。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诗题。 (大屏幕出示诗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生:(吟诵诗)
师:在这首诗中南宋的遗民生活怎样?
生:他们生活在金兵铁蹄下,急切盼望王师来收复失地,但望眼欲穿,王师就是不见踪影。(大屏幕显示诗)
师:是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那么“王师”最后来了吗?
生:陆游去世前王师还是没有来。
师: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老师板书诗题)看一看南宋的“王师”究竟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干什么去了?先读诗题。
生:(读诗题)。
师:你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诗题吗?
生:林升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师:你讲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正确地读一读诗题吧!
二、初读正音,自学知意
师: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呢?请看大屏幕。(出示诗)
能正确、流利地读吗?请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习读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诗)。
师:(以评代讲)她的“暖”、“醉”、“汴”读得准,我们也能像她那样正确地读一读吗?(生齐读古诗)。
师:古诗词最讲究韵律美,对仗工整,节奏分明,我们能读出诗的韵味吗?我们先要知道诗中讲了什么,才能正确断句。同学们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一下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学古诗,师巡视指点学法)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生: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不知何才能罢休,暖洋洋地风把游人吹醉了,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师:你能从字面上去理解诗,已经不错了。我们来正确断句吧!试试看读出诗的韵味来吧!(生读诗)
师:读出了诗味,但不怎么像林升在吟诗。我们还是来接着看这首诗吧!这里的游人真的就是游山玩水的南宋人民吗?(出示“暖风熏得游人醉”)。
三、潜心研读,体验诗情。
师: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京城汴州,俘虏了徽宋、钦宋两皇帝,中原国土全都被金人所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结合这段资料,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游人指的是什么人?
生1:南宋的达官显贵们。
生2:南宋的皇帝。
生3:南宋的王师们。我知道王师干什么去了,他们寻欢作乐去了,怪不得“南望王师又一年”啦。
师:他们也配称“人”吗?
生: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
师:对!忘了国难,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到什么程度了?
生:醉了!
师:“醉”什么意思?从“醉”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醉”在字典中解释为“沉迷其中”,从“醉”中可见他们已经深深地陷入寻欢作乐中,不能自拔。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坏东西们在干什么?
生1:喝酒喝得烂醉如泥。
生2:金钱享乐面前是纸醉金迷。
生3:他们每天醉生梦死,吃喝玩乐。
师:“醉”字让我们仿佛听到什么?
生1:划拳声、歌舞声、喧哗声,声声入耳,家里事、国家事、天下事,事事漠不关心。
生2:我仿佛听到喝醉了酒的醉话,欢乐时的打闹声。
师:一个“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的种.种丑态,是啊!它写出了南宋权贵们沉迷于歌舞等玩乐中时间长,深到了不能自拔,程度如醉如迷,把收复失地抛到脑后了。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他们的丑态来吧!(生读这一句)
师: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不错,但请你想一想,你在春风吹拂下你只想睡觉,但你神志还是清醒的。你没有到如醉如迷吧!
生:不仅仅是春风,还是当时朝廷从上到下歪风斜气,刚才资料中不是讲了吗,这里的“暖风”还指在社会上淫靡之风,比如讨好上司,整天吃喝玩乐,纵情声色等。
师:是啊!当时社会上吹起了一股腐败之风,在这股风的熏陶下,权贵们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请看“熏”字,我们给“熏”换个词。
生:吹
师:比较一下“熏”和“吹”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1:“熏”字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了他思想,影响时间长,毒害很深。比如我爷爷是老烟民,抽了四十多年烟,现在他牙齿、手指都熏黑了。
生2:“熏”字写出了他们长期沉浸在淫靡之风之中,而“吹”只是一吹而过。
师:一个“熏”字用得多妙呀!写出了淫靡之风,影响他们的时间长。同学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生1:我仿佛看见们他们整天吃肉、喝酒,不理朝政。
生2:我仿佛看见他们整天歌舞升天,纵情玩乐。(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生3:我仿佛看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的盼望又落空了。(课件出示遗民生活图)
师:看着这两幅图你心中怎样?
生1:我恨这些坏东西们。
师: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声吧!
(生读这一句)
师:你真是一位爱僧分明的好孩子。
生2:我想走上前去痛斥他们。
师:用朗读来传送你的情吧!
(生读这一句)
师:从你脸上的表情与读时的声调我想到你心中有股怒火在升腾。
师:在这帮坏东西的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
生:不是,是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了,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了,忘记了国耻家仇。(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下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同学们看一看。
是啊,汴州当时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但这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后,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坏东西手中。现在他们逃到汴州,整天只是寻欢作乐,还把杭州作汴州,听到这里,你们心情怎样?
生:愤怒!
师:诗人和你一样愤怒,我们一起来痛斥这达官显贵们吧!
(生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些权贵们真让人愤恨,他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收复失地,而是在大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出示这一句)(生想象并描述杭州风光)。
生1:青山重重叠叠像秀美的少女,亭亭玉立。街上楼房鳞次栉比,一座比一座金碧辉煌。
生2: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歌女们轻歌曼舞,权贵们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师:从诗人的描写与刚才想象的风光图中你觉得杭州景色怎样?
生1:杭州秀丽迷人!
生2:杭州城风光无限……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光无限,但在这秀丽迷人的杭州城里作者是否被这风光迷住了呢?
生:作者没有被这风光迷住,而是面对此情此景,想到了国耻,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他心里一点也不高兴,而是心事重重,想:坏东西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难道就不会断送一个杭州吗?他在为杭州担忧,我们心里怎样?
生:我心里很着急。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
生:(着急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很为杭州担忧,感到杭州危在旦夕呀!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问问他们吧——
生:(担忧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生:我心里愤怒。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指着他们的鼻子痛斥吧——
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诗人话中还有话吗?我们再来品一品这一句话,像品茶一样,细细品,才能品出茶的甘醇。
生:我认为诗人不仅感叹现实的黑暗,更在为整个南宋担忧,问他们何时才能停止玩乐,去想一想收复失地的事。
师:我们和诗人一起去质问他们吧!(齐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南方的权贵们在西湖边上寻欢作乐、昏昏度日,老百姓的泪流干了。
师:同学们来看看林升写到秀丽的景也是触景伤情。
师:同学们吟着这首诗心中肯定有很多的话要一吐为快,请拿出你的笔来写一写,你可以对南宋的权贵们说,可以对诗人说,也可以对南宋的人民说。
(生写心里话,写后交流)
生……
四、背诵拓展,升华清情
师:诗吟到这儿,你们心里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林升把这首诗题在旅店墙壁上,他不害怕引来杀身之祸吗?
师:林升会害怕吗?据资料介绍,这首诗是题在墙壁上的,有人考究“林升”应为林外。林升是一名进士,曾游学于苏杭一带,因屡试不第,又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常穿戴道士衣冠,放荡形骸,到处题诗作画,以宣泄胸中郁积,留下了许多传说,人们以为是“神仙”留下手笔。另外,这首诗构思巧妙,实来讽刺,却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说谩骂之语,是讽喻诗中的千古绝唱。它吐出郁结在人们心头的愤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来倾吐吧!(生齐背诗)
师:对面强敌入侵,面对沦陷的亡国,面对人民的悲情,一位位爱国志士站起来了,岳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面对破碎的河山,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满江红》吧!课后把它摘抄下来吟诵。
(生听歌曲)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南宋 林升)
杭州 秀丽
游人 醉态
忧国忧民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时期生活的一个镜头:辛勤劳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一元五角钱”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钱,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对于一个每个月只能赚27元工资还要养育5个子女的母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课文以“一元五角”钱为线索,通过“我”在车间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一系列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
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用了35个小节,短句、短段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机器”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倒装与反复的写法,以及4个“立刻”反复使用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学情分析
写人的文章孩子们有接触过,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更要去初步学习作者如何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的写作背景对于现在幸福的孩子们来说偏遥远:一个母亲每月工资27元,担负起抚养5个孩子的重担。家庭如此拮据是现在的孩子所无法体会到的,母亲如此的辛劳也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无法体谅到的,如何让孩子能够走进文本,能够深入去理解“一元五角钱”在当时到底意味着什么?体会慈母之情深是其中一个难点。所以适当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抓“震耳欲聋”等词感受母亲工作环境之恶劣,通过抓住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词句,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工作负荷之巨大、劳作之辛苦以及母亲爱儿之情深很有必要。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更应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随文理解“震耳欲聋”一词,会认“陷、碌、攥”和多音字“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倒装、反复等写作方法的强调作用。
3.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的理解感悟,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学生敬爱母亲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辛劳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难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青年近卫军》图片。
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小时候得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关于这本书,有一个他和母亲的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随同梁晓声一起走进他的回忆,来认识这位母亲。
(二)把握主要内容、明确学法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 )的母亲?
2.反馈,交流。
(1)从课前学习单的反馈情况看,这些词语同学们都认为比较难读:震耳欲聋、失魂落魄、龟裂、攥着、陷入、忙碌。
(2)平时我们概括一件事可以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你的学习单上的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漏了什么,改一改。
(3)指名同学反馈重要内容的概括。
(4)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呢?(辛劳、慈爱……)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导读提示我们怎么学?(看导语提示)
(三)读慈母形象,体会“情深”
1.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描写母亲的语句来深入学习。请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看看哪些字眼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辛劳?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板书:外貌、动作、语言……)
2.交流。(随机板书)
(体会母亲工作辛劳。)
出示句一: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指名读。你看到了怎样的背?(极其瘦弱且弯曲的)除了直接写母亲的背,还写了什么?(被灯泡烤着的脸……)
(2)母亲不光是脸被烤着,就连耳朵也受着煎熬。文中就有一句环境描写也可以看出母亲工作的艰辛。
(3)穿插环境。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什么叫震耳欲聋?走进这样的车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4)看到每天在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音中,在几百只灯泡的炙烤下的母亲如此辛勤的工作,你此时是什么心情?(难过……)
(5)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除了提到母亲的背,还写了母亲的什么?(眼神)这是怎样的眼神?(疲惫且吃惊的)因什么而疲惫?因什么而吃惊?
(3)读出这份辛劳。
(4)发现了吗?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里?(“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
(5)比较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这两句话上下意思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你自己读读,给你的感觉一样吗?(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5)谁愿意把这一个个画面读出来?(配乐指导朗读)
师小结:作者知道母亲工作辛苦,却没有想象到会如此辛苦。作者反复用上“我的母亲”,将它们放在句后,将母亲“直背、转身、望”的动作强调出来,定格成一个个清晰的画面,久久地,久久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里,也留在我们脑海里,所以作者要这样写。
出示句三: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还有哪些句子体现母亲的辛劳?
(2)这句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用了4个“立刻”)“立刻”可以改成什么?(马上、立即……)
(3)读读这句话,作者这样写让你有什么感觉?(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4)母亲赚钱是多么的不容易。为了孩子们,她甚至一分钟一秒钟都不愿意耽搁,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立刻又…… (师引读并板书)
(5)你们知道母亲这样争分夺秒是为了什么吗?
补充资料:梁晓声家有兄弟姐妹5人,父亲去大西北工作,常年不在家。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的人,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每月只能赚27元,平均每天收入几毛钱。家里穷到常常一块豆腐要吃3顿,为了养活孩子,家里的收音机已经变卖。为了给孩子们省钱,母亲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也舍不得花5分钱乘车。
(6)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很辛苦,为了孩子省吃俭用……)
师:我所讨要的“一元五角钱”是母亲起早贪黑近两天的收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啊!这就是──慈母情深。(齐读课题,体会母亲爱儿深切。)
1.课文中母亲的哪些描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爱呢?小组合作,划出母亲的言行,讨论讨论。
句子一: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句子二: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句子三:“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
句子四: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小组派代表谈感受。
3.这是怎样地“掏”?怎样地“塞”?怎样地“凑”?(预设:毫不犹豫、充满关爱、迅速、很不容易……)这一“塞”塞给我的仅仅是“一元五角钱”吗?还有什么?(预设:母爱、期望与理解……)
4.什么数落?数落我什么?母亲为什么要数落我?(因为我为母亲买了水果罐头)
师:对我的要求母亲是毫不犹豫,对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分钱。这就是──慈母情深。
(四)写话补白,升华情感
1.对于一个经济如此拮据的家庭来说“一元五角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于母亲每天如此微薄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大家子来说,“一元五角钱”更是得来不易。那么母亲是如何再次凑钱给我买书的?(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写出母亲辛苦凑钱的过程。)
师:无论是母亲的“掏”“塞”“凑”,还是母亲数落的话语都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深。(齐读课题)
3.交流、反馈。
4.千言万语说不尽,慈母情深深似海。就如我们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爱着我们!我们更应该多点体谅,多点懂事,就像作者一样。最后让我们在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中结束我们的课。(诗歌朗读)
教学目标:
1、认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一、构建话题,导入课文。
1、在我们国家的广州市,刚刚举办了一场亚洲最高级别的赛事,你们知道吗?说说你的了解。我们的祖国国力日益强盛,相继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百五十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屈辱的事情,美丽的东方园林被西方强盗毁于一旦。
2、板书课题。强调“毁”写法。
3、轮流读课文,检查预习,随时正音。
二、细读课文,感悟“毁灭”。
1、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把最让你气愤的地方用“——”画出来并作一作批注。
生默读,批注。交流。
2、读了这段文字,你是怎样的心情?
3、这心情从何而来?读一读让你感觉到愤慨的句子,读出你的感情。
4、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是的,侵略者的本性是残暴而贪婪的,让我们带着愤恨读一读。
5、圆明园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出示: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小声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生小声读。交流。
6、圆明园的灰烬里到底有什么?让我们探寻一下这座园林的瑰宝和精华。
三、品读课文,领悟“精华”。
1、默读课文,感受一下这曾经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哪些景观和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谈,感悟重点词句)
出示: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谁来读一读这优美的文字,指名读。
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重点介绍最让自己欣赏和惊叹的部分)
3、真是巧夺天工,精美而宏伟的圆明园。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4、圆明园布局精妙,建筑风格各异,当然称得上的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让我们把这些美景记在心里,我们一起回顾圆明园的美景和宏伟建筑。
出示幻灯片,辅助背诵。
5、欣赏了园林风光,我们再来看看园中丰富的收藏品。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了解圆明园中珍贵文物的收藏情况。
谈谈体会。所以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6、就是这样的一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告诉了我们:(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不可估量”要强调什么?齐读。
7、(出示圆明园的废墟画面)就在这残垣断壁面前,想象着我们刚刚漫游的圆明园的景象,同学们,你又什么话想说呢?
四、也许,圆明园的废墟会提醒我们,不忘国耻,永远要记住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教学目的: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继续开展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5、背诵课文中优美的片段。
教学重、难点: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利用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进行读书学习;
课前准备:搜集整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的“长生果”》
2、板书:我的“长生果”
二、学习课文
1、题目中的“长生果”为什么要加引号?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体会:
“我”是怎样“吃”长生果的?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a、“我”吃长生果的好处有哪些?
b、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4、交流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①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②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③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④ 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⑤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三、你现在能够理解题目的含意了吗?
四、作业:
利用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进行读书学习;搜集整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五年级下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尽快抓住阅读要领,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一步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悬念笸箩酷爱消遣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风花雪月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再读课文总结大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要求简洁明了。)
老师总结: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5、试着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作者开篇就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篇末巧妙地借儿童刊物要作者题词指导阅读,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主题词: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6、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每组派出两个代表回答)
三、作业:
1、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2、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指名答)
2、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大家给老师发的读书视频!
师小结:有的同学能做到每日坚持阅读,真是好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今天我们来深入体会。
二、回顾课文、概述内容
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感受)
2、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要素归纳法)
三、知读书经历、体感受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用“( )”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桌交流。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文中作者读了许多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用---标出书名、用“=”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七岁时读得第一本书,所以记忆犹新,写得最详细。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3)《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十分动人,
(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
(8) 《西游记》 很精彩 《封神榜》 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4、课件出示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读出对书的喜爱之情。(男生读、女生读……)
5、从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6、你们都读过什么书?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书法我感悟”
1、作者读了许多书后有什么读书心得?又总结出什么方法?
1)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2)比较法:从脑中抹去(朦朦胧胧、堆砌华丽词句……)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质朴浅显、真情实感……)
2、冰心给儿童刊物指导读书的九个字是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从课文中找依据)
读书好:(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指导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数,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
读好书:(但是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字几千字……)
4、谁还有什么读书方法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指名答)
5、同桌之间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读书的好处。(生自由回答)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以致用小练笔”
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指名汇报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写作方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
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并简单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人品、知经历
随着背景音乐简介冰心的读书之路及成就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读书才会成为一种乐趣。
七、拓展作业
1、阅读冰心《寄小读者》。
2、继续坚持每日一读,筹备“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
《忆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的亮点是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和逐段的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深入读课文,再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概括读书的好处,最后由读书的“好处多”引导学生理解“多读书”并“读好书”。
课文所涉及的名著,有些书籍学生平时接触少,不太了解,没有引起重视,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对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造成了阻碍,是不可取的。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作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题
师:孩子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去旅游了吗?去了哪里?生:……
师: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出示:圆明园图片——这是哪儿?圆明园。
你想怎样形容眼前的景象?生:残破,荒凉,一片狼藉……
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一定有特别想了解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谁?什么时间?怎么毁灭?为什么毁灭?
师:“毁灭”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2、概括印象。
圆明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呢?
生: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瑰宝,精华,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感悟“辉煌”
1、师: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走进文章的2、3、4自然段。
(出示研读提示)
提示:
1、同桌为一组,选取2、3、4中的一段重点读,兼顾其他两段。
2、给本段取一个小标题吧。
3、想一想:从哪些语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生分组研讨,师巡视,指导方法。
四,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布局
生1:独特的布局。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圆明园面积实在太大了(结合资料分析)。
(出示5,布局)
生2: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出示6,众星拱月)(生演示)
(介绍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时期修建完成,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位皇帝的精心修缮,历时150多年。专供皇帝及宫中后妃享乐的地方。)
师:如此巧妙的结构布局,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是——(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如此巧妙的布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出示6,中心句)
2)建筑
生:风格各异的建筑。(出示7,第3段)
7个 “有”字列举出了圆明园中的多处景观,写出了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和自豪。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生读)其他人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建筑?(出示Ppt)师生配合读。
你的心情如何?(生:惊奇,赞叹,愉悦,兴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是啊,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才由衷的赞叹:(拉出中心句)
3)收藏
生:珍贵的收藏。(读句子) “上自”“下至”两个词表明时间特别长,由此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哪个年代的都有,可见数量太多了。
师:(出示9,上自一句)资料显示,这其间一共有67个朝代,大约2400多年,你能算出收藏的文物有多少吗?所以我们说,(拉出中心句2,博物馆,艺术馆)
4)小结:如此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不可计数的文物,他们的价值呢?(板书:不可估量)
是的,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财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直面“毁灭”
师:然而,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1860年的一天,化为一片灰烬……
1)我们走进第5段。(出示10,毁灭段)生读。
2)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英法联军拿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
生:拿走了金银珠宝,运走了青铜礼器,毁掉了皇家园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
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
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更加了解,英法联军是怎么毁坏圆明园的,(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残暴的画面哪!(播放视频)
再读课文。(师提示重读词语:统统、凡是、任意、……)
4)师: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假如你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假如你就是驻守城门的将军,假如你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见到如此场景,你会怎么做?生:…………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当时的情况是:
出示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吗?
生:还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很不平静,让我们再读这段话。(第5段全)
5)师:就这样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在板书上擦除)“世界上最的地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擦)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擦)。这把大火带给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
6)回扣中心句。
师:此时,你一定明白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7)写法指导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作业:
1、在班级论坛里写下课后思考
2、观看纪录片《圆明园》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3、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位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目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不同的书带给作者的影响。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2、名言:
(1)、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好文章,犹如聆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在一起,就如同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各种乐器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在那一瞬间获得的,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题目中“忆”的内容是“读书”,从题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著名作家冰心的读书经历以及一些启迪人的经验之谈。
3、作者:冰心(1900 ——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4、本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写于1989年9月8日。当时作者已是90岁的老人。作者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十分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作此文,主要是勉励青少年朋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5、学习生字: 津津.有味(jīn) 催.促(cuī) 笸.箩(pǒ) 天罡.(gāng) 地煞.(shà) 荡寇.志(kòu) 消遣.(qiǎn) 堆砌.(qì)
6、理解生词。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六、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优美清新、富有感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的形式相结合。
3.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想象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作者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2.围绕教材中提示的自学导读进行学习,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前后的联系,多角度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交流预习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齐读课题。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字词。
预设:(全班交流)
第一行:笨笨的姿态满树的叶子
第二行: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浸在花香里
第三行:赏桂花糕饼茶叶
课件展示相关字词:
你发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你对桂花有什么新的了解?
2.简介作者。
课前预习中我们还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对作者琦君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大家看,这就是作者琦君女士,她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课件展示图片素材“琦君介绍”。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疏通文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交流表格,梳理内容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填写了预习表格,4人小组互相交流,把表格的内容进行完善,注意语言简练。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预习表格。)
4.通过表格,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可见利用表格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张表格,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预设:
(1)摇桂花很快乐。
(2)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3)本文主要讲了:作者喜欢桂花,小时摇桂花十分快乐,长大后依然忘不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学生首先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进而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三)关注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1.通过自学我们读懂了这些内容,那么编者又为我们设定了哪些导学要求呢?
课件出示教材中自学导读的内容。
按照这样要求,默读课文,围绕摇花乐和思乡情,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行批注。提示:先画出语句,再写出自己的感受。
交流预设:
我们先看“乐”。
(1)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小琦君,你又帮这个,又帮那个,你不累吗?
这么忙为什么呀?
要这么多的桂花有什么用呀?(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做糕饼。)
这么多的桂花,都是自家用吗?(不仅仅用在自家,还要送给邻居们。)
你就是母亲,台风来了,你为什么会担心呀?读出这种担心。
原来,这桂花有这么多的用处,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过年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糕饼。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等春茶上市时,收获的就是──美味的茶叶。
今天我送出的是一箩桂花,收获的却是浓浓的乡情呀!所以当母亲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时,我才会“这下,我可乐了──”(指导朗读)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是喊出来的,你是说出来的,谁来喊一喊。小琦君,你为什么喊呀?
小结:作者描写得多细致呀,这一个喊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作者就是这样,通过选取自己童年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的真挚情感。
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2.还有哪些语句感受到“思乡之情”的呢?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真是所有的桂花都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什么?思念的是家乡桂花制成的小食茶叶,思念的是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的浓浓乡情。
(2)身在异乡,母亲魂牵梦绕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这种情绪深深影响着琦君的一生,在她另一篇散文《家乡味》中就写到和母亲此时一样的话:“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故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3)再次出示预习表格,归纳写法。
文章看似围绕桂花写了很多的内容,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看似随意而写,主题却集中的写作特点,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为指导在写作中运用景物描写表达思乡之情做铺垫。
(四)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1.正是因为这样,当我带回一袋子桂花时,母亲才会无限惆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正是因为这样,当80岁的琦君在离开大陆51年之后再次回到浙江,看到那久违的桂花树,她仿佛又听见母亲在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桂花雨让作者永远难忘,在她的心中“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3.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想象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你会说什么?仿照“( )还是故乡的( )。”再写2、3句。
4.全班交流,生板书填空。
5.齐读这首小诗。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完成了这首小诗,谁来为它起个名字?
6.这就是琦君笔下的《桂花雨》。琦君女士,30多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作品近30本,在她的笔下尽情地抒发着她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感情,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最闪亮的恒星”。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五)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继续写完。
2.推荐阅读琦君《水是故乡甜》。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亲情并用行动和语言表达;进一步拓展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__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解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3、出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指导字音、字形。随机展示图片“鼓瑟”“击缶”。指导书写“荆”,注意“荆”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写短一些,收一些,右边的“刂”可以向下伸展一些。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知道了课题中的“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之前两人之间因为什么原因不和呢?我们先来关注两个词语,这是战国时期两个官职的名称,谁来读一读:上大夫、上卿,(指名读,正音、齐读)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两个官职谁更高吗?(上卿比上大夫级别更高,相当于宰相。) 2.课文围绕着“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试着找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交流)(1)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用小标题概括——完璧归赵,看老师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板书:完璧归赵)“璧”其实就是一种玉器,所以是——玉字底。在这个故事里的这块璧可不是一块普通的璧,它是无价之宝——和氏璧。(2)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渑池是一个地名。在这段课文中还有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试试——鼓瑟 侮辱 拒绝 击缶;(指名读,正音、齐读)第二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渑池之会(板书:渑池之会或渑池立功)(3)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用小标题概括——负荆请罪。理解“负”(背着)(板书:负荆请罪)(4)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就是“将相和”。请大家把这3个小标题端端正正地写在相应的故事旁边,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照,写整齐,写美观。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师小结。(起因——发展——结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2、《将相和》一课由哪三个小故事构成?二、深入阅读,感知人物过渡: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有和,那在这之前就有不和,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描写两人不和的那段话。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了,说说廉颇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那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就会耍嘴皮子呢?我们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能告诉大家用什么方法学?(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2、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4、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6、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2)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7、学生自主学习“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1)学生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前后桌四人为小组进行学习。(2)组织交流学习情况。(3)小练习:师:廉将军为什么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最后为什么又负荆请罪了呢?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精挑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人物的言行写生动具体,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三、总结:最终,蔺相如完璧归赵,“完”是完好无损,那完好无损的只有和氏璧吗?(引导学生回答)除了和氏璧,还有蔺相如自己,更为重要的还有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借自己的勇敢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大夫。经过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最终促成了将相和这一家喻户晓的大故事。本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阅读,去体会其中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四、作业设计1.小练笔:请用上“无价之宝,为难,理屈,完璧归赵”等词语,把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件事简写成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2.搜集历史故事进行阅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冠”,会写11个 生字。正确读写“猎豹、冠军、俯冲、浩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3、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难点: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出示奔跑中的猎豹的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它每小时的速度是多少?(生纷纷举手回答,师:猎豹奔跑的瞬时速度可达到一百一十千米每小时,学生哗然。)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快多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
(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 查反馈,指名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冠、喷;整体认读音节:赤、置;“枚”字右边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2、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3、生讨论交流,指导分段,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作者按运动 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
第二部分(第 5 -9自然段):作者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结尾指出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
四、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题目。
五、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与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主要段落的结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1)
1.出示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哪天不出工,准是下雨或刮风。
提问:“它是谁呀?”——太阳公公
大晴天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太阳。可是你知道关于太阳的知识吗?这节课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太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生字生词:
(1)齐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2)教师指导正确书写易错字:殖 蔬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交流收获
1.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段意。(出示课件4)
生总结,汇报
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太阳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
第二部分(4—8):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2.我们来读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介绍了太阳哪些特点?(出示课件5)
生总结、汇报
板书:特点:远大热
3. 作者先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你知道介绍传说的作用吗?(出示课件6)
生总结、汇报
师:介绍神话传说,增加文章的神秘感,引起阅读兴趣。
4.找出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句,说说过渡句的作用(出示课件7)
生总结,汇报
生:“虽然……但是……”用这个关联词结束上文,引起下文“关系密切”的介绍。所以,这是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板书:关系密切
5.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8)
生总结、汇报
第二部分是总分总的结构,文章先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紧接着就分段告诉我们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太阳的杀菌能力和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最后用“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来结束。前后呼应。
四、作业超市(出示课件9)
1.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上网查找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的哪些特点?(出示课件12)
二、学习1---3自然段,品味说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12)
1.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呢?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交流、汇报
师出示句子
(太阳离我们……也要飞二十几年。)
思考: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句子,读出“远”,读出感情。
师总结: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突出了“远”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太阳“大”的特点呢?生找句子,并汇报
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太阳……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B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作比较。
3.体会描写“热”的句子:
A找出描写“热”的句子,说说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出示句子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板书:列数字。
B读一读,读出“热”的特点
4.小结说明方法。
师: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的时候,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三、学习4---8自然段,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出示课件18)
1.体会第四自然段第一句的作用。
2.默读5---7自然段,说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在哪里。
A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资料图片。
B请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自己的朗读,并做出评价。
板书: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的繁殖靠太阳 形成雨雪 形成风 杀菌
C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太阳作用之大。标出中心句。
D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太阳的其他知识。
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天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我使用了谜语,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引导他们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很快地把握了内容,明白了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分段解决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段阅读,分段把握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主要内容,明确主要说明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把控得不够好,致使一些同学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教学目标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谜语导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中国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出示课件4)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2)质疑、解疑。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1.会写课后10个生字。2.熟读课文。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①出示父亲的话。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板书:对比的手法: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出示课件13)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2)体会第二层意思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①出示父亲的话。②学生齐读,谈理解。(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④理解“我”说的话:a.齐读b.讨论交流“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三、分清课文的主次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种花生→→→(板书:收花生 品花生 评花生)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四、总结全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五、延伸拓展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同时,我也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3.不足之处在于,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我没有作为重点去把握,而是一带而过,使部分学生对生字掌握不够牢固。总之,需要改进的还很多,我要多吸取别人的经验,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让自己有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魄、抑”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铺垫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聚焦“情深”
1.板书:慈母情深
2.请同学们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师:看题目,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深”这个字。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让我们有怎样的感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解决课后的生字词,会读,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总结,汇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出示课件3)
三、精读课文,体会铺垫的作用。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买一本书。你们觉得买一本书容易吗?请大家读1-4自然段。
2.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①“书价一元多”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什么信息?(出示课件5)
板书:书很贵。
(出示课件6)②“母亲还从来没有……要过这么多钱。”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这句话暗示了家里很穷。“从来没有”“也从来没有”这两个词表明
板书:A家里很穷。
B“我知道家里穷,因此很懂事,不给家里增添负担。”
③读第4自然段,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出示课件7)
这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的。从“卖破收音机”和“吃进了肚子里”直接描写家里的穷。
板书:破收音机 吃进了肚子里
④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家里很“穷”呢?里面的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8)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文章一开头先介绍书价(一元多),然后反复强调“从来没有”,暗示读者这一元多对“我”家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紧接着作者又写出“卖破录音机”和“吃进肚子里”,这是直接描写自己家穷。作者反复介绍“穷”是为了下文母亲毫不犹豫地掏钱让“我”买书做铺垫,从而衬托出母亲对“我”的爱。
板书:穷 做铺垫,衬托母爱的伟大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知道了文章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做铺垫。可以说收获匪浅。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背写课后生字词。
2.继续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分析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会写的生字。
2.为了突出母爱,作者进行了怎样的铺垫?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
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出示课件12)
板书:瘦弱 疲惫 贫穷 辛苦 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出示课件13)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
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出示课件14)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些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
辛苦 忙碌。
(出示课件16)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①从哪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1)自由读。
(2)交流:
板书:动作、神态、语言……
(3)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出示课件17)
1.拿出笔,写下作者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四、音乐渲染
1.母亲像天空,像大海,更像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五、作业。(出示课件18)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通过展示文章重点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母亲)的伟大、无私形象。
2. 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有多种方法。首先是文章开头的衬托,然后就是直接描写,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方面,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不多,因此,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起来。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郊”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2个生字。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
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板书:举世闻名
举世闻名,在世界上都非常有名。这个词说明了圆明园是一座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家园林。
②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弄清楚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进一步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清哪里是“月”,哪里是“星”。
(2)针对第3自然段。
细读第3自然段,在网上搜集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
板书:建筑风格
①圆明园中哪些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4)
A总写:
板书:……有……也有……有……也有……
B举例
板书:如,海宁的……,苏州的……,杭州的……
②园中不仅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出示课件6)
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建筑,课文列举了哪些?
课文中没有介绍的景观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总结: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还有山乡村野。
当我们走进这样宏伟、精美的圆明园,心中怎能不发出这样的赞叹: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美----赞叹
(3)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在网上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历史。
2.继续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
________的圆明园
(出示课件11)
(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 建筑雄伟 万园之园……)
二、深入领悟。(出示课件12)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之情。
2.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既是过渡句,又总领了全段。这样使段落结构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3.“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哪些?
板书:历史文化---珍贵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运用时间顺序,点明圆明园收藏之丰富,同时也说明宝物之贵重,其价值不可估量。
4.圆明园中的文物到底有多么珍贵,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价值?请大家看一下资料:(出示课件13)
其价值难以估量。仅圆明园内海晏堂前喷水台上的4个生肖铜首,20__年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元人民币。
5.这些价值连城的“圆明园”中的文化瑰宝飘零在世界各地的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可以说一说。
6.这些名人字画,这些奇珍异宝就曾经在我们的圆明园中。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研读“毁灭”。 (出示课件14)
1.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为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梦里呢?请同学们阅读第5自然段。
2. 联系上下文,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第5自然段中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10月6日和10月18日、19日。10月6日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10月18日、19日写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两个时间点揭示了侵略者所犯罪行,令人发指。
3.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你感到愤慨、痛恨、痛惜的句子。
重点感悟:(出示课件15)
(1)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加点的词语体现出了什么?
板书:侵略者的贪婪、残暴、无耻
(2)大火连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出示课件16)
①思考:圆明园中化成灰烬的是什么?
(建筑艺术的精华 文化艺术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尊严)
②圆明园就这样在三天的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损失吗?
四、品读体味(出示课件17)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圆明园的损失巨大,无法估量
(2)这一句中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你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板书:痛惜、痛恨、悲哀
五、感悟写法(出示课件18)
这篇文章题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的篇幅却是描写昔日的辉煌,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
(这样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课文以大量的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而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傲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六、小结。
面对帝国主义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句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让学生用不同方式的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学来解决生字词、来把握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又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了整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3. 美中不足的是在学生课堂展示收集的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引导有不到位的地方,对部分应该深化的内容,没有深化到位。
教材分析: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他究竟在临安城看到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对照注释好好想一想。[
①学生自读自悟。
②交流。(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点拨:
你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看到了碧绿的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观水、饮酒作乐……)你从诗句“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是什么心情?(生充分讨论后交流,师随机引导)
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愤怒)是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是林升对权贵们愤怒的质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
同学们,这些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者就在你们面前,请大家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此刻的权贵们又是一幅怎样的神态?(“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指什么?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风吗?这里的 “游人”是些什么人?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权贵醉”而称他们为“游人”呢?。
透过这个“醉”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时啊,这真是一群烂醉如泥的家伙;他们真是纸醉金迷啊!他们简直是醉生梦死!(板书“醉生梦死”)在这些权贵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已经沦陷的北宋都城——汴州了。
(二)资源整合,深刻领悟。
1、了解汴州。
同学们,昔日的汴州又是什么样子呢? 想知道吗?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大家请看:出示《清明上河图》
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昔日的汴州?(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繁华的汴州,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被葬送了,此时,你心情如何?
祖国的锦绣河山被葬送,怎不叫人悲痛呢?让我们带着悲痛,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古诗)
2、拓展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学们,汴州沦陷了,权贵们可以逃离战乱,来到南方的杭州,继续寻欢作乐,可是,汴州的老百姓呢?他们的境况又如何?爱国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课件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理解“遗民”、“胡尘”,体会百姓生活之苦。
汴州的老百姓生活怎样,你们听出来了吗?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这里的“遗民”指什么? “胡尘”又是指什么?
这句话让我们体会到,汴州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眼泪都哭干了。请你们再用心听听——(课件出示古代战争画面)
透过这漫天飞扬的“胡尘”,你好像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
②理解“又一年”,体会等待时间之长。
汴州的老百姓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南望王师又一年”,你们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你们知道吗?据资料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同学们,整整23739个日日夜夜呀!同学们,破碎的山河在盼,流泪的遗民在盼,陆游在盼,林升在盼,他们盼到了吗?(没有)你的心情怎样?谁来读一读。(生读)他读得怎么样?你们听出了什么?(悲愤,愤怒)你想读吗?(生读)他读得怎么样?让我们带着无比的愤怒的心情,齐读《题临安邸》
三、拓展:升华诗情。
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爱国)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出来了:林升愤怒的质问着;陆游悲伤的呼喊着;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更是为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志向,带领将士们浴血奋战着……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课件)来,让我们一起高声诵读《满江红》!(师生齐声诵读)
附: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出示课件17)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出示课件18)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出示课件20)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出示课件22)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出示课件23)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出示课件24)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出示课件26)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统治者( )。
板书:忧国忧民 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出示课件27)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以准备参评“新优质”学校为目标,着力打造梯队教师。所以我们五年级组将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为宗旨,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摸索并总结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方略。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益,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任务目标
1、“课堂是实施教改的主渠道”。因此,要求本年级老师认真上好家常课、教研课、同题汇课,加强随堂听课。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彻底改变以往无视人的发展,机械乏味的语文教学形式,还须不断着力纠正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忽略效果,忽视语文学科特性的种种教学偏向与陋习。要努力创建高质高效、有机整合三维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立足于学生一生可持续的发展”。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学习语文,从而学会学习。我们在研究人的良好语文素养形成途径的同时,要建构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体系。
3、“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改革长期形成的评价目的的片面、范围狭窄、手段单一、主体局限等弊端,全方位探究语文课程的阳光评价策略。
三、教学措施
学生是发展着的学生,作为教师应当从小学发展的整体把握教材,承前启后,前几年所有的学习要点应当继续滚动前进、螺旋上升,在五年级得到提高,获得新的发展。力求做到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继续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文化品位。加强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的背诵、积累及平时的小练笔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鼓励学生向《小记者报》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习作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6、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7、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8、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9、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0、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拓展他们的阅读面。本着“考核不光看分数,评估重在看素质”的原则,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定,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讲究练习质量。
四、工作要点
九月份:
1、召开教研全体成员会议,研讨省测复习重点,商讨、制订教研计划,明确本册教学目标。
2、研讨组内校本教研具体任务。
3、确定本年级校级课题
十月份:
1、开展教材分析研讨,着重探讨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2、集体备课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活动。
4、继续开展组内课题研究
十一月份:
1、继续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随堂听课。
2、研讨校级课的初见重建
3、总结、搜集典型案例,研讨教学实际问题。
4、总结课题研究得失
十二月份:
1、总结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商讨下阶段注意的问题。
2、对本年级的课题研究进行总结
一月份:
1、做好本年级的教学质量评估与分析。
2、小结本学期教学工作,申报先进教研组。
3、商讨寒假学生学习任务的安排。
4、写好各类总结。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①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③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④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第二段:
1、提出: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五、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 、“段意概括” ,常用“引用传说” 、“列举数据” 、“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习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
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
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提前、
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
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
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
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中国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
了26年,并任中国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
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
《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
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
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
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
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
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
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
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
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己亥杂诗》。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己亥杂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龚自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
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己 亥 杂 诗
12314;清12315; 龚 自 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 :泛指全中国。 恃:依靠。
喑:哑。 究:到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吧!(指名一些小组回答,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四、学习古诗,领会诗句含义。
1. 师:好!诗中的一些词语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就看看诗句的意思吧!先看到第一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等会再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好吧?(教师用课件出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大概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一句诗的意思:只有风雷激荡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有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状况的担忧之情。
2. 师:好!第一句诗我们理解得差不多了,我们再看到第二句诗大概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先齐读一下诗句,大家再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等会又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教师用课件出示)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大家讨论了一下,就叫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吧! (指名一个小组回答,师生集体订正,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第二句的意思:我奉劝天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束规格,以降生更多的人才。(让学生在书上作上记号)
这句诗表达了内心深处力主改革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五、再读古诗,体会思想感情。
1. 师:大家再读读这首诗,看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出示)
2.教师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和热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六、古诗音乐欣赏。
师:我们学习这首诗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好!我们放松一下子,听听古诗音乐欣赏,同时也能加强我们对诗歌的背诵。(教师用课件演示诗歌音乐欣赏2遍,再让学生跟着唱)
七、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教师用课件展示)
1、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课后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 (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 (师板书:雨 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1.学生自由读课文。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3.指名逐段读课文。4.疏通课文脉络。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2.小结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⒈体验摇花乐(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生:想起家乡的田野。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生交流。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7.总结: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中国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中国台湾。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上课时,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1.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在具体教学中,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2.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 “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 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1、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和”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六、教案反思与分析:
1、的不足是有了好的讲解思路(“和”文化)却不能够更好地上好“和”文化的主题,导致我的“和”文化主题理念有点虚,和文章联系不大,割裂了与文章的联系。此外由于“和”文化的知识底蕴不够扎实,不敢有效做出延伸,同时也怕没有把握好尺度,直接扯到空谈“和”文化的大道理那边去;2、上课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短路,语言表达不够连贯(这和我本人平时的聊天方式有很大的联系),造成知识点之间的唐突,给同学们带来理解上的麻烦。3、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我是男老师的原因吧,也可能与我平时的思考方式有关吧(认为高年级的学生不再需要经常性夸奖),我比较少、也不长于赞扬五年级的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上的孩子问题有点多,真的比较难找到理由夸奖他们。4、毕竟是土生土长的粤西人,说起普通话,总是比较欠缺自信。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说起普通话,喉咙声带会不自然,甚至隐隐作痛。硬伤啊!
感觉作为亮点的话,是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上去,尽量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七、教案修正:
为了更高效把我的“和”文化主题融入到课文中去,应该直接从题目入手分析,紧扣“将相和”三个。理清以下两点即可:(1)、“将”和“相”分别指什么?尝试分析他们的典型性格特点;(2)、重点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和好?结合文章内容来浅谈“和”文化,从而突出我的主题。做到自始至终围绕“和”文化来谈,突显我的“和”文化主题。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认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五、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单元: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第四单元:凭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第五单元: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第六单元: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第七单元: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六、教学措施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4、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7、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 等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18个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3.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通过对比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8个生字,会写“素、宜” 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通过多角度描写白鹭的美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白鹭的图片教学设计一、谜语引入,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大家猜一则谜语,这是一首古诗。“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对,是白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白鹭(出示白鹭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学习现代杰出文学家郭沫若的《白鹭》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郭沫若吗?(板书:白鹭)2.展示交流有关郭沫若的资料。(出示课件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出示课件4)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带着以下问题默读课文:(出示课件5)(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四、交流自学成果,解决问题。师: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希望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总结出来。(板书:白鹭-----外形美)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板书:清田独钓图。(出示课件7)清晨望哨图(出示课件8)黄昏低飞图。(出示课件9)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几部分?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师总结:这篇散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体介绍白鹭的美。第二部分(2-10)从不同方面介绍白鹭的美。第三部分(1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再次表达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可以说,这一课是很有收获的。六、布置作业。1.掌握课后生字词。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明白作者的情感。3.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这篇文章。(板书:白鹭)2.听写词语,订正。(出示课件12)精巧 色素 配合 身段 生硬 寻常 常见 忘却 流线型 结构 青色 清晨 安稳 悠然 黄昏 恩惠 美中不足 散文诗 3.抽查背诵。二、深读课文,体会情感。师: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描写了白鹭的美,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就让我们深入阅读课文,去感受一下。重点句子解析。(出示课件13)① 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运用比喻句,从总体上赞美白鹭的美。用“诗”来比喻,新奇,贴切,耐人寻味。板书:精巧的诗② 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色素美:雪白 铁色 青色 评价: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说明了白鹭颜色的恰到好处。③ 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作者对此是如何评价的?(出示课件14)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身段美:流线型结构,长喙,脚。评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这句话说明了白鹭身段美得恰到好处。④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朱鹭、苍鹭:太大了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是把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写出了白鹭无论色素的配合,还是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的特点,突出了白鹭的美。⑤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出示课件15)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美往往蕴含在生活中,蕴含在我们常见的事物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寻常事物中那独特的美。⑥现在我们认真品味描绘白鹭的三幅图,看看作者是怎样直接描绘白鹭的美的。(出示课件18-20)图画之美:清田独钓图。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图画美”的?(板书:图画美)师生共同总结:借助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图画之美。田为镜匣,白鹭为主体,好一幅水墨丹青。悠然之美:清晨望哨图 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的“悠然之美”的?(板书:悠然美) 师生共同总结:描绘的背景----清晨;描绘的状态----悠然,这是其他鸟儿没有的,是白鹭独特的。清澄之美:黄昏低飞图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绘白鹭的“清澄之美”的?(板书:清澄美)师生共同总结:背景---黄昏状态----低飞感觉: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指正)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2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喜爱赞美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的两个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白鹭美的本质。2.通读课文。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22)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四、小结。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五、布置作业。运用本课学习的对比的手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事物。
《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识本文中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感情朗读课文。
情意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创设情境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1、欣赏《山林鸟鸣》乐曲。
2、说一说,听后你们有什么感受?(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么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巴金先生的文章《鸟的天堂》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发挥学生想象)这个鸟的天堂是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2、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播放“大榕树”图片,教师加以文字简介,随机介绍巴金)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大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做“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
4、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讨论: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①读准字音:
“颤”chàn“应接不暇”中“应”读yìng“一簇”中“簇”读cù“隙”读xì
②理解词语: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不禁:不由自主地。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南国:指我国的南部。
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
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
(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
(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生读后交流,再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6、分小节朗读课文。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摘抄:把本课中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