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学习考察报告【优秀7篇】

外出学习期间学习到了什么,考察到了什么,要以考察报告的形式总结出来。下面是整理的外出学习考察报告【优秀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篇1

一、基本印象

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辖三区、二市、六县,陆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755.8万人。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从1949年到1978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2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到x年,全市gdp总量为1055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7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18%。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感到温州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温州奇迹是思想解放造就的。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温州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领先其它地方一步。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大抓农业,试图在黄土地上奔小康的时候,温州已经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其它地方坚持唯成份论,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坚持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专业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当其它地方醒悟过来,发展传统工业,启动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开始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温州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80年代初期,温州市委提出要灵活贯彻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温州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抓好宏观规划、指导和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政府机构精干高效,政务公开,审批程序简化,行政收费项目少,办事效率高;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进入市场和企业检查,必须经政府批准;凡企业要办的事情,统一标准,公开办理,限期办结,没有哪个部门从中作梗、刁难企业的,体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思想的一次次解放,思路的一次次拓宽,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带来了温州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温州奇迹的出现。

2、温州发展是靠改革推动的。

温州的经济发展不占“天时”、“地利”,惟在“人和”。温州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国家投资不多,其经济发展的奥秘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靠改革起家。最为典型的是苍南县龙港镇的建立。1984年,龙港镇在6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开始成立运作,当时只有8000元开办费,其余一无所有。面对这种状况,龙港镇在县委、县政府给予“自费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率先推出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敞开大门建设,联合农民造城,鼓励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从而迅速实现了人口集聚。到1986年,就有周边县市的2万多农民进城。二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作为商品来经营,按地段分为不同等级,以收取市政设施费的形式,进行土地有偿出让。到1985年底,征收了1000多万元市政设施费,基本解决了龙港“三通一平”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三是突破“唯成份论”,坚持不论成份论发展,不论比例论效益,不论数量论质量,不论主体论地位,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掀起了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的经济热潮。通过以上三大改革,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问题,到1994年,龙港镇在温州市所有小城镇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一。目前,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万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拥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11160多户,形成了以印刷、纺织、礼品为支柱产业,通讯、工艺美术、化工、食品等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结构,其中印刷业一枝独秀,去年产值达35亿元,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篇2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学习是伴随教师终身的大事,为学习先进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调兵山市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调兵山市教师校园领导及中小学后备干部,于2016年12月13日赴铁岭市银州区--小学和铁岭市第六中学参观考察。感谢调兵山市教师校园为我们带给这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现将此次外出学习考察具体状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总体印象

最吸引我的是他们的校园文化:一个个整体的规划,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勇于进取的文化氛围。铁岭银州区--小的走廊文化个性吸引人,突显了校园的办学特色,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设计,走廊文化处处可见师生在小组合作中乐此不疲,教室里学生的学习氛围个性浓厚,小组中的孩子围坐在一齐,学起习来井井有条。铁岭第六中学的校训是“以天下为己任”,培养有思想、会思维的学生。第六中学的走廊文化也很有特色,孝道文化、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随处可见,走廊的合唱台、谈心桌,这些成了默默无言的教育者。铁岭第六中学附属小学的走廊文化也很有亮点,毛主席的那句“又学习、又玩耍”个性引人注意,督促孩子们“慧玩,善学”。走廊的书架、盆栽、剪纸都两人耳目一新,每一块墙壁、楼梯、暖气包、甚至于每一块草坪、他们都合理地的有效地利用,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教育的激情。

二、育德,厚德载物

铁岭市银州区--小学和铁岭市第六中学的两位校长分别做了报告,把他们的办学经验、教育感感悟与我们零距离分享,毫无保留的传递给我们,真是听得意犹未尽,不虚此行。一天的行程,带给我们的收获是全方位的,有满足、有自豪、有感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外出培训交流真的个性好。

铁岭市第--小学的校长赵广钧在交流中谈到:一流教师教状态,二流教师教潜力,三流教师教知识。这几句话引起了在场老师们的反思,我们作为教师真的就应关注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这是伴随孩子一生的东西,我们不光要教孩子知识与技能,还要真正注重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重大,肩负着使命,真的要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教书不育人,无异于训练狗熊,过分追求孩子的分数会影响孩子的长远发展,发展了什么比获得了什么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育是一种职责使然,教育革命,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我们不能因为难而不做,我们要迎难而上,教孩子六年,为孩子六十年思考,对的那条路,往往是最不好走的。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学生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依靠,教师要大胆放手,以学生为主体,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是“包办”,传统教学的课堂“以讲代学”,此刻的课堂就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如果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岂能叫教育?没有“自主、合作、探究”又怎能成为真正的课堂?又何谈高效课堂?又哪来学生的潜力?学生的情感和作为?

教师的师德真的很重要,“德行天下”,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多读书,看报,看新闻,实践,实践出真知。将正确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平时要多给孩子时间,多给孩子一些耐心,让孩子们“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过程更美!那沿途路上的风景耐人寻味。懂得让孩子享受过程、发现美的教育者,是大智慧者。其实教育就是一场“修行”,在这场“身与心的修行”中,正确的引导,经常的反思,实践,孩子和老师都是受益者。

个性喜欢陶行知老先生的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要给孩子“慢”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是最秀丽的向阳花,每个孩子都是最甘甜的露珠,每个孩子都是最可爱的天使。做老师的真就应静静的聆听花开的声音,细细的品味晶莹露珠的甜美,慢慢感受震撼心灵的生动乐章。

三、好心态,成就梦想

铁岭市第六中学的校长薄立杰在分享教育感悟中谈到:教师要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用激情去过每一天。薄校长说自己最喜欢学生管她叫“老薄”,亲切,没有距离,就是要有这样的好心态。只要拥有平和的心态,无论老师、学生、家长,每个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喜欢明代洪应明的这副对联,不仅仅因为自己是崇尚中庸之道的人,而是每个人的教育方式确实是不同的,平和的心态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每个教师都有其个性特点、处事方式,思维习惯,教育观念,我主张凡事必须要尽力而为,不强求结果,享受学习、比赛、生活中的过程,在人生中感受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孩子们在过分的压力下学习反而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调整好心态,重新出发,遵从教育规律,在孩子自愿、自主、快乐的心境下去学习,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四、学习,完善自我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带给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同时也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深地感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我们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现代师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集状态,我们教师单在知识方面已经抢劫了明显的优势,甚至某些方面得拜学生为师,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持续一颗永久年轻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带给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篇3

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本次考察内容除学校建设规划和设计这项主要内容外,还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考察中我们采用了访、看、拍照(录相)和索取资料等办法,参观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北京、重庆两直辖市,以及江苏的江阳,山西太原等七个城市的14所名校。

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点

一、 深圳高级中学

1、 概况

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

2、 学校建筑特色

(1) 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

(2) 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

(3) 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

(4) 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 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 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4、 办学特色

(1)分层教学(a、b、c)。 (2)学生自律管理。

5、 借鉴之处

(1) 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

(2) 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

二。 深圳实验学校

1、 概况

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

2、 校园建筑特色

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

3、 办学特色

(1) 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

(2) 隐形课程、壁画、雕塑、讲座。

(3) 固定活动。

10月份为教学开放周,邀请社会各界随时来校听课,同时为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4、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浮雕(深圳高级中学也有)、植物园。

(2) 办学方面: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三。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中部

1、 概况

珠海市第一中学占地300亩,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于1999年新建,由清华大学设计。总投资2亿人民币。

2、 建筑特色

(1) 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功能区划符合现代示范高中的要求。

(2) 各年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单列。公用设施: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一应俱全。

(3) 该校正在新建图书馆和大型体育馆,在功能使用上更为超前。

(4) 运动场馆,球类田径分离。

3、 办学特色

(1) 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程序化。

(2) 教研教成果显著(出版了多本教师教研成果著作)。

4、 现代信息技术

校园网络、教学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和多媒体教学共投资XX万元,属国内一流。

5、 借鉴之处

(1) 建筑方面:功能区划,各功能区的连通,以及建筑的外型和色调。

(2) 校园网络建设。

四。 中山纪念中学

1、 概况

创建于1934年,由中山先生之子孙科创建。校园面积350亩,寄宿制学校,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00多人。

2、 建筑特色

主体建筑群对称排列,红墙绿瓦,中轴线最高处为逸仙堂,左右两侧为庆龄堂、寿屏堂、鹤龄堂等,均以中山先生好友命名。近年竣工的科学馆、体育馆、游泳池、艺术楼与旧建筑遥相呼应,整个校园郁郁葱葱。

3、办学特色

建校60多年来,该校秉承中山先生“为国育人”的遗教,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以“中山精神+现代素质”为办学特色,九十年代以来,高考升学率都在90%以上,被省教育厅誉为“低进高出,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多次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模范学校。

4、 借鉴之处

(1) 建筑古香古色与现代气息的交融。深厚的文化底蕴。

(2)校园文化建设。

五、重庆一中

1、概况:1931年建校,占地22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教职工400人,学生4000人。该校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革命经历。

2、建筑特色:沿校园中轴线是空旷的广场和体育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办公楼在两侧而立,给人以视野开阔的感觉。

3、办学特色:(1)教学成绩好,每年升入重点院校的学生比例很大。(2)国际交流和联合上取得喜人的成绩,该校与美、英、法、韩、新加坡等国的一些知名中学都有友好往来。(3)“科技四小”活动成果显著。

4、信息技术教育:投资1000余万元。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都有笔记本电脑,连通100兆宽带。

5、借鉴之处:

(1)建筑方面: 广场设计与建设,坡地的绿化,建筑的排列。

(2)办学方面: 对外交流

六、重庆三中(重庆南开中学)

1、概况:重庆南开中学创办于1936年,完全中学。现有教学班96个,学生5000人。该校创办以来,共培养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1人,省部级领导和20多人,XX年升入清华大学学生49人,XX年升入这两所大学的学生40人,是一所全国重点中学。

2、建筑特色:中心地带开阔,两翼为教学楼、图书馆、艺术馆、体育馆和科学馆,给人以空旷感觉。建校时间长,正在改造原有建筑。

3、办学特色:

(1) 办学质量高。

(2) 教研教改工作卓见成效,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3)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

5、 借鉴之处:

(1) 建筑规划要给人以醒目流畅之感。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体现学校特色。(校史展览馆将该校风雨60年的'奋斗历程缩浓该室)

七、江阳华士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1、 概况

华士高中是江阳市华士镇属高中,该校占地100余亩,投资1亿多元,正在申报国家级示范高中。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属社会力量办学,该校从幼儿园一直至高中,占地面积100余亩。

2、 建筑特色

这两所学校在设计和建筑风格上有相似之处。突出南方建筑特色,曲线型建筑多。呈井字形状,四廊相连,外观美,特别是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其幼儿、小学、中学的建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教学功能。

3、借鉴之处

(1)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段教学功能特征。

(2)规划中应考虑学生休闲之地(小公园)

八、南京师大(附中)

南京师大是南京大学城中建设最漂亮的一所学校,气势宏大,设计不俗,特点是能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建筑,令人叹服。其体育馆、图书馆和广场的设计都值得我的借鉴。另外,该校将生活、学习、运动化为几个整体区域,给教学和学生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几个区域与共用设施,如图书馆、体育中心等建筑之间都有校内公交车接送师生。

外出考察学习总结 篇4

南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于20xx年10月12日至23日,组织第一期文化系统讲解员近40人,前往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旖旎自然风光的首都北京,开展学习考察活动。第一批成员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曹佳倩、群工部副主任熊艳燕、八大山人纪念馆群工部主任郑晴的带领下,一行22人于10月12日先期出发。

在这为期五天的考察学习过程中,主要参观了展现辉煌都城发展史的首都博物馆、以“七〃七”卢沟桥事变为主题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正在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此同时还游览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

在此期间,各博物馆、纪念馆的负责人以座谈的形式就新讲解员的培训与考核、社会教育如何开展与实施、讲解员如何管理与分工、博物馆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的方式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的研讨。其中首都博物馆业务研究部专家程旭同志特意为我们这批学员授课一小时,授课题目是“西方灾难遗址纪念馆创意分析”,这堂课使学员们对灾难纪念馆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对纪念馆如何发挥其品牌特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受众群体开展积极互动的游览讲解,有了不同于往的深刻认识。

参加此次北京学习的成员无不感慨至深,有的表示“北京学习令人难以忘怀,集体活动所带来的团队文化和兄妹般的融洽感情让我们第一届讲解员培训班的成员增进了友谊。”同时学员还表示“此次参观的首都博物馆等专业线路,以及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让学习与游览并行,寓教于乐。感谢文化新闻出版局和馆领导在百忙之中给予了我们这样一次深刻体会京城馥郁文化氛围的宝贵机会。”

北京考察学习,使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博采众长,有助于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员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增进了学员之间的友谊,密切了与兄弟博物馆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第二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的讲解员已于10月19日出发,相信他们也将拥有丰富精彩的新收获!

外出考察学习报告 篇5

这是一中第一次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外出学习考察。我作为一名班主任,也有幸加入了这次考察的队伍。这次外出考察让我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11月17日至11月22日,我们一行64人(包括学校行政、班主任、教研组长、工会、党支部、及兄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成都的3所中学及广安的2所中学进行了考察学习,也让我深深的体会了什么样的学校是名校。下面是我这次外出学习考察的一些体会: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

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思想上的洗礼,我们所考察的5所名校从总体上来说都有以下共同点: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有各自的校训等。对照我们学校,也就更深刻的体会了陈校长对我们学校提出的办学思想、发展目标、校训、校风、管理模式等。这些东西决不是像外面有的人认为的那样:是空谈,是搞“花架子”。要想成为一个名校,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这不仅是特色学校的需要,还是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一流的学校硬件设施

这次所参观的5所学校,无论面积的大小,都有宽敞平坦的塑胶操场,布局合理的绿化带,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场的合理规划,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洋溢着智慧和灵气。有设施极好的寝室,教室。寝室一般是8-10人一间,有带卫生间的、有带洗衣机的、有带空调的。学校有专门的图书室和阅览室等。

三、先进的管理模式

几所学校的管理模式虽然不相同,但是都一个共同的特点:人性化下的规范管理。像我们所去的广安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邓小平的母校。这所学校在班级管理方面是实行的年级组负责制(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学生太多,在9000人左右),年级内部的事由年级自行处理,跨年级的大事可由学校处理;班主任的考核及考核制度与年级组挂钩,实行量化考核,对于优秀班主任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当然,这种奖励是在日常的津贴以外);学校还加强团委和学生会的建设,学校的宣传活动、文艺活动就由团委负责,学生会负责学校的常规检查;加强安全管理。在教学管理方面,广安中学实行的是双重管理,包括:校长(副校长)→教务处→教师;校长(副校长)→年级组→教研组→教师。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说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有趣、知识落实作为评价一堂课的主要标准。坚持月考,学校每期召开表彰大会对学生进行表彰。

四、一流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每个学校都在着力打造一支敬业、精业、乐业的教师队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培养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等。在新教师的培训中,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而且有很好的评价和激励机智。在教师的培训上,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用他们学校的原话说就是舍得下功夫。

五、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现代化的学校和学校管理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作为基础。我们所考察的这些学校,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办学校,在学校的基础建设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投入。教师的待遇也很好,私立学校就不用说了,但像广安的两所公办学校,在当地消费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教师的待遇也很好。真正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优,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真是应验了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篇6

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2015年3月19日,--市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市师资培训中心领导的带领下,从--市启程赴--、上海两地考察学习。我们此行60余人,分别到--市第一中学、--市三中、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参观学习。在短短的考察期内,我们听了这几所校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并且在课后与做课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及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报告。此次考察学习时间短暂,但也让我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学习的收获与体会:

一、各具特色的百年老校

1、“书院风范”的--市第一中学

走进--市第一中学,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回到古代的书院。透过在校园的

参观和校园领导对校园的介绍我们对这所百年老校有了更多的了解。

--市第一中学始创于1905年,1907年开始招收中学生,时名--公立第

一学堂(亦称草桥中学),是--第一所公办新式学堂,校园可溯源至创办于1805年的--正谊书院。这时你就明白校园的校训:“正谊明道”的由来。再看到校园的办学追求“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味、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时,我感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追求的影子,真是恰如其分!名家掌校,名师执教,名人辈出,是百年一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在这所校园出了很多名人,如叶圣陶、胡绳、郑逸梅、袁伟民等文化英杰和二十二两院院士。叶圣陶的“教就是为了不教”作为了教师们的追求目标。而校园的办学精神“自加压力,自主发展”,在校园的听课、教研活动、听报告中能感受到教师们具有这种办学精神。

2、“科技特色”的--市第三中学

--三中创办于1906年。它的前身是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校园。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为晏成中学题写“其道光大”的匾额;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校园一度构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尤以外语与体育见长。校园的办学目标与教育理念也与时俱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办学目标。

近几年来,校园构成了外语、科技和体育等三大办学特色;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科技特色”。1976年,--三中建立了地震测报站,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持了下来,并成为全国中学系统中的“独此一家”。1997年4月建成了科技中心,并建立了以地震科普教育为龙头的多学科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中取得了一系列办学成果。如编号为5013的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三中星”。温家宝深情寄语--三中“期望校园把科技活动继续搞好,使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风气推广开来。”

3、“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晋元前身为创办于1904年的华童公学,为纪念爱国将领谢晋元,命名为“市立晋元中学”。校园一贯以师资雄厚、教学严谨、质量局先称世。历史上胡适、李怀霜、余槐青、郑逸梅等名人曾在校任职。一百多年历史培养了大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诸方面的杰出人才,其中有:丁-关-根、张承宗,唐弢、邓散木、余秋雨、方纫秋以及两院院士翁史烈、何友声、项海帆、韩大匡等,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晋元的办学理念是“学会选取、主动学习、卓越发展”,实施“套餐式”组合课程、“走班制”运作方式、“学分制”管理模式。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实行选取走班,校园共开设了可供学生选取的300多门拓展型课程,还开设了第二外语:法、德、俄、、日语等,供学生选取。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基础、兴趣和潜力,组合课程,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表。

二、启示

启示一:一位年轻教师的课给我的启示

这是我们在--市第三中学听的一节数学课。她是一位年轻女教师。她讲授的是数列的综合应用(分形),课上利用了课件。她的课堂充满了活力,是因为她的活力影响了整个课堂。她偶尔简单幽默的话语调节了数学枯燥和乏味,比如她在对一个数学名人的介绍中说道“像肯德基老爷爷”,学生在哈哈一笑之后,顿时对这个陌生的数学家产生了兴趣。她能把数学知识和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结合到一齐,如电影《阿凡达》中的背景用到了分形。当她说到这儿时学生对这天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了求知的欲望。

听完课后,我在反思自己:前几年,自己的课也是很有激-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衰老”了。这天听了这节课,他仿佛唤醒了我,一名教师不因自己的年龄的增长而“变老”,他要持续一颗年轻的心,要有活力,要与时俱进,关注孩子们所关心的事物。我们都明白年轻教师学生喜欢,这是为什么?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年轻吗?不是。根本原因是因为年轻教师更清楚学生喜欢什么、关注什么。虽然,我们的年龄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的做法: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关注的热点。这也就是要求教师多学一些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

启示二:一位中青年教师的报告给我的启示

他是--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他的报告中谈到教师的自身发展,他介绍了自己的发展:在评完高级之后的几年中,没什么发展,觉得自己高级也评上了,什么也没做。2015年起他从新开始,自加压力,写论文、写书等等,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奖励。他的想法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这也是我们的惰性导致的。这位老师说的好:自加压力。“自加”我们要主动的、要以用心的心态去做,只有这样你的压力才会变为动力。“自加压力,自主发展”这是--市第一中学的办学精神,能够看出也是教师的追求。我们也就应把这句话作为我们的追求目标。

在他的报告中谈到的教学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学科不同。如教学要重视过程分析和学法指导,关注教法的变换。在教法变换中重视学生潜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自我复习,自我检测等。又如教师教学潜力提高的关键是经验反思。我们也在课后也进行反思,但是做的不够到位。反思之后的改善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有提高。

几天的学习很短暂,给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留下很多影响深刻的人与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都有收获,我们会把昨日的学习应用到我们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外出考察学习报告 篇7

院系:历史与文博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考察时间:20xx年6月18日至20日

二、考察地点:河南大学、龙亭、延庆观、城摞城遗址、河南博物院、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院、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

三、考察对象:历史遗址和博物馆等

四、考察方式:参观各个景点、遗址和博物馆,在指导老师和解说员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思考,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文化的内涵,记录和拍摄相关照片。

五、考察报告(内容)

前言:本次外出考察是在院系的组织下11级历史学专业,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在开封、郑州和洛阳进行的为期三天的考察。此次外出考察的目的是让我们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通过外出实地学习、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我们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更深切的感受历史内涵,了解历史真实性,以激发我们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也是为我们更深切了解河南历史文化,以开阔我们视野,增强地域自豪感。第一站,便是参观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下午一路龙亭风景区、延庆观到城摞城遗址;第二天一早参观了省博物院,下午到偃师、白马寺;第三天首站龙门石窟,下午从邙山区洛阳古墓博物馆驱车返程。

不可否认,这次考察我们玩的很开心,整个班级的同学在一起不容易,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这篇考察报告我不打算每个地方都详写,那样显得没有主次了,也跟记流水账差不到哪儿去,所以以小标题的方式来分四部分来写,也都是我本次考察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历历在目”

人们通俗的理解历史就是,指一切过去的事实,或者已经过去的经历或事迹(的痕迹)。当然,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我们还应该知道,历史还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过去事实的记载;或者就是指历史学科。关于这个词的意义,我们暂且不去深究,提到这个,只是想说明历史不是狭义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想学历史很容易,想学好历史却有难度。所有历史教材仅仅是一个初级的工具,局限于这个简单工具上,靠几张好几年才更新一次甚至不更新的图文说明,是学不到更深层次知识的。

人人都说,学习在于兴趣。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博物院就是个能极大激发学习兴趣的地方。在这里,鲜活的实物,生动的说明再配以场景的再现、复原,可谓完美。浏览下来似乎一切都历历在目,不是发生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过去,仿佛就在刚才,穿越了一般欣赏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在这里,我详细说明下我们参观考察的省博物院的一些情况和感想。参观河南博物院是考察第二天的第一个目的地。它创立于1920xx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可谓“汇集历代文物瑰宝,一展中原流金岁月”。它成为中原腹地最大的文

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中心,现为首批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其藏品近四十万件,国家一级文物就五百余件,藏品主要以河南境内出土的文物为主脉,上起远古、下迄近现代,种类繁多、一脉相承,在青铜、陶器、瓷器、玉器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六个陈列展览,分布于主展馆四层十多个展厅,展出文物达5000件之多。我们一行首先参观了“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它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厅内,是河南博物院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览也是按照古代中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序厅、文明曙光、定鼎中原、制礼作乐、逐鹿争鸣、有容乃大、盛世荣华、东京梦华等本部分组成。该展览汇集石器、陶器、青铜铜、玉器、瓷器、金银器等各类珍贵文物,配以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的陈展形式,再现了中原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历史与科技文化成就,可谓一次让我们了解、感知中原古代历史文化的美妙之旅。

在一楼的华夏古乐厅。我们还欣赏了当天的古乐表演,由编钟、陶鼓、陶埙等合奏出来的一曲曲犹如天籁的华夏古乐,让人难以忘怀,都有种***的感觉了。在一楼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东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宋元,我们没有太充足的时间细细观摩赏玩,仅仅是浏览就“举步维艰”。另三楼的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珍宝馆等,及四层天经地纬陈列因为时间关系,行程安排不允许参观了,很可惜,也有点小遗憾,就只有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再来了。类似的体会还有在洛阳偃师商城博物院及洛阳古墓博物馆。

(二)“触目惊心”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那么,那些没有被用文字记载的事情呢?难道就不称之为“史”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可以说了解历史真实性的更直接方式就是那些遗址遗迹了,开封的龙亭、城摞城遗址暂且不细说,就只洛阳龙门石窟就足以让你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了。我家(郑州)虽离洛阳不算远,但龙门石窟还是第一次来。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据介绍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又历经东魏到隋、唐、五代等朝代连续百年的大规模营造,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可以说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来看,都堪称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的瑰宝。其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佛,也是我们拍集体照的地方,通高17米,仅头部就高达4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数莲花洞中的那些小型佛像了,最小的每个只有约两厘米高。这前后一大一小的巨大落差,真叫人拍手称奇。不过遗憾的是,很多佛像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让人触目惊心的毁坏,早已残缺模糊,我想这对我国甚至世界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的发展变化研究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利影响。还有延庆观、白马寺、古墓博物馆,古代壁画馆,一处处用手都能触摸到了“历史”,很难让人说不是“心惊肉跳”的一次接触。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除了让人惊叹,还有更多合适的词汇去形容吗?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时,我们带着无限好奇的心理进入古代墓葬,用双手触摸冰冷的石块,用双目去观察阴暗的墓室,让触觉、嗅觉、视觉去捕捉那种阴森又神秘的感觉与体验。从两汉展厅的永康元年成氏家族7人墓到唐李嗣本墓,再到最后的北魏帝王陵园,我们从墓葬形制、年代、随葬器物、墓志再到壁画都做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可以说,没有比这更“触目惊心”的考察学习了。

(三)“回味无穷”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三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第一站河南大学文物馆,到最后一站洛阳古墓博物馆,历史的厚重感,几乎充斥每一我们所及之处。从被誉为“中华第一笛”的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贾湖骨笛;到开封地下3—12米,上下6座城池构成的“城摞城”景观;龙门石窟的万佛洞、香山寺;到最后的北魏帝王陵园,只恨自己知之甚少,不能真正感知大历史的无限风采。三天的考察,除了所谓的从中借鉴学习古人繁荣、精深的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更激发我们学习探究历史的浓厚兴趣,令人回味无穷。

总而言之,这次11级历史系学生的外出考察活动,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美好回忆。在归途中,累并快乐着,回想起这三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开封、郑州、洛阳的依依不舍之情。在我们感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造物能力。我们的考察虽然结束了,但却仍是值得回味的。以前在网络、电视、书本上也很多的了解过这些历史遗址和名胜,但是只有亲眼看过后才发现身临其境的美妙,大家也都很珍惜

这样的考察机会。在以后的历史方面的学习上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相信这次考察也将成为我们每个人宝贵记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