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这里是漂亮的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生态建设工作计划【7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项目带动,推进实施环保治理工程。
针对当前我县存在的环境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今年谋划实施总投资45项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二、聚焦聚力,强化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对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的信访案件、反馈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时限和整改目标,通过专项“督战”、“回头看”、聘请第三方核查验收、“再回头看”等方式,对问题整改过程进行全面持续监督,确保整改效果彻底、全面、规范。
三、强基固本,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治气”方面,扎实开展重点石化企业VOCs治理,督促镇街和企业加快推进问题整改,确保按期完成全厂VOCs治理任务;对重点石化企业开展VOCs治理现场核查帮扶,助推企业加快实施VOCs深度治理,提升企业VOCs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深入推进重点橡胶轮胎和再生胶企业废气综合治理,督促重点废气治理企业完成“一企一策”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和评审;召开大王镇重点废气治理企业现场观摩会,聘请行业专家开展治理技术指导。扎实推进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工作,组织各镇街对全县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进行全面排查,县政府专题研究,建立锅炉淘汰台账和“一炉一策”淘汰替代方案,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替代。“治水”方面,成立全县水环境工作组,统筹推进雨污混排、入河排污口、企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专项治理及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具体工作中,将市级水污染治理工程作为有力抓手,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并对全县直排河道的工业企业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实施新一轮提标改造工程。目前,初步提标方案已完成,正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力争入河水质尽快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对入河排污(水)口实施分类整治,申请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实行“堵疏管”结合,除市政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已审批的直排企业及农田灌区外的排口,原则上一律封堵;雨污管网建设、日常维护,一律由专人负责,严禁小区、沿街商铺等污水管网私接乱接,同步推进企业污水“一企一管”建设;建立排水泵站管理清单,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对未实施雨污分流的管网,不得接入市政排水泵站,杜绝污水直排河道。全面加强河流水质监控和风险管控,逐步实现市控以上重点河流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治土”方面,严格建设用地准入,对用途拟变更为住宅与公共服务用地地块,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污染物含量均未超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及时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推动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开展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并公开数据,严格落实企业拆除活动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从源头减少土壤污染;严控涉重金属重点企业,将重点单位纳入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有序推进坑塘治理与修复工作,对存在环境隐患的废弃坑塘(场地)开展综合整治。“治废”方面,成立县危废品工作专班,开展固废大排查,扎实推进危废规范化管理,圆满完成省污染攻坚战评估组对我县固体废物管理的评估审核;督促企业开展危险废物标准化管理自行评估,落实规范化管理要求;聘请专家对全县危废处理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对全县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进行“面对面”谈话警示教育,全面提升了固废危废管理水平。
四、铁腕执法,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环保治理”新路径,着力打造以河流水质、空气质量、噪声等环境监控能力建设为主的基础硬件设施、运营维护体系及软件系统,不断完善“智慧环保”科技平台,形成覆盖全县、全天候实时在线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为环保工作安上“天眼”。今年以来,先后开展春季大气污染强化治理、“迎春节、保蓝天”夜查行动、铁腕治气—春季重点区域异味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同时,借助“智慧环保”等智能化监管手段,形成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震慑。
xxxx年工作思路:按照“规划先行、项目主导、融城发展”的思路,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以生态建设为支撑点,继续做好中心城区卫星镇、转型发展示范镇、高速出入口特色镇三篇文章,围绕生态xx、旅游xx、乐居xx、幸福xx的目标,打造宜居宜业的假日休闲小镇。
xxxx年工作目标、经济指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税收xxxx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xxx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x%,达到xxxx元;实现符合政策生育率xx%以上、贫困人口xxx户xxxx人全面脱贫、安全生产全年无事故等既定目标,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对照xxxx年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及弱项,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招商引资,引进优质项目促发展
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我镇的招商资源优势,用活上级政策,兑现引荐人奖励政策,对村、站所、企业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发动全镇干部群众参与招商引资,着力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要抓住市委、市政府“对接大x、建好北大门”的发展战略,以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为契机,依托西恩铁路、娄北连接线、Sxxx线交通区位优势,按照“一园两区”的总体规划,对接市城建投和娄星工业集中区,着力引进无污染、可持续、上规模、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兴起北部融城建设热潮。
(二)加快城乡融合,规划实施特色小镇建设
要根据特色小镇建设要求,主动对接做好特色小镇整体规划,主动对接“融城战略”,依托长韶娄高速及连接线、Sxxx省道和西恩铁路,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布局实施,从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宜居宜业入手,切实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干到底。
(三)全力整合资源,推进乌石峰片区整体开发
要以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为发展主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把乌石峰片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1、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对现有景区进行合理规划,开辟乌石峰登山游、神童故里游、宜东农林至乌石峰生态观光和四季花海旅游线路。
2、完善佛教文化设施。在原莲花池规划基础上,改建乌石峰观音殿,在乌石峰莲花池依山就势建设大成寺,改善驻寺人员居住与生活条件,完善寺庙旅游设施。
3、传承耕读文化基地。以神童贺德英衙门救父、咏官印诗和推动学习风气的故事为主线,收录本地名人诗词书画,传承耕读文化,建设神童文化产业园。
4、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以湘中地区农耕器具、生活习俗、制造酿造工艺为主题,做好物品展示、图片演示与现场解说,建设万乐手工产品展示门店和农耕文化博物馆。
5、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依托高灯河石堰坝和水电站旧址,复制水车、廊桥,修复水电发电设施,将原电站生产车间改造为科普教育馆。
6、推进旅游扶贫项目。以宜东农林xxxx亩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五星级农庄一座,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和务工模式参与运营,打造省级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7、抓好经果林业项目。以宜东农林xxx亩桂花林带、xx村xxx亩荷花基地、万乐村xxx亩牡丹、芍药和花卉苗木基地为依托,打造四季有花、步步有景的花卉观光旅游基地。集中开发万乐、石垣、花溪三村交界处xxx亩山坡地,建设丑柑和红心密柚基地,丰富本地农林产品,与现有旅游观光和农家乐形成互补。扶持伍妹子农庄建设xxx亩百果园基地,形成黄桃、杨梅、枇杷、金香梨、祁东脆枣等特色林果产品,打造四季花果飘香的乡村旅游观光与采摘目的地。
8、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对田心湾温塘地下矿泉水资源完成产量勘探与水质检测,以温泉度假村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9、规划滨水文化公园。以神童民俗文化园和科普教育基地为依托,启动高灯河综合治理工程,在完善水利设施和湿地保护的基础上,建设滨水文化公园。
10、拓展旅游产业,做活“吃、住、游、乐、购”文章。按照“户户能接待”的标准,在xx村、x村建设农家乐xx-xx户(家庭宾馆),完善好配套服务设施。
(四)注重民生实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扫尾工作,争取福源小区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建成高品质居住小区和移民安置基地;完成桐梓统规共建安置基地的“交钥匙”工程,让易地搬迁贫困群众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抓好实心粘土砖厂拆除后复垦复绿工作,抓好重点企业、养殖户等污染源监测,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村组公路硬化、水利设施完善、村组公路亮化绿化等工作力度,有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推进城镇环境卫生整治项目,争取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
(五)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抓好民生改善。坚持抓好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落实,确保低保、五保户分散供养、劳动力就业、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区定指标;进一步加大筹资力度,继续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让社会救助、困难慰问等政策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抓好信访维稳。继续实行人员稳控、老案化解和依法打击三同步,进一步狠抓包案责任和稳控方案落实,全力化解信访难题,继续开展上门走访和慰问活动,加大心理疏导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非访人员的依法打击力度,争取实现赴省进京零非访的目标。
抓好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创新活动形式,狠抓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完成区定目标;进一步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力度,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定期带班检查,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全面监管,抓好对农产品的定期检测,确保全年不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进一步强化控违工作,严格落实控违责任,从严执法,坚决做到“出现一处、拆除一处”,绝不姑息迁就,确保实现违法建筑新增“零”指标;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发挥计生协会作用,稳定低生育水平,保持市级模范单位称号,争创省级先进。抓好村级财务管理、村务公开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整治耕地抛荒,抓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治超、农机、农技推广、动物防疫等工作,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进几年来,随着大量矿业的开采,污染废水的排放和水土资源的破坏,导致了人们生活失去了协调。由其是煤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氟使人们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因此为了使家乡人民摆脱氟病毒,特对贵州织金黑土乡作一份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宏扬“春晦使者”精神,使之服务于社会,反哺于家乡,几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乡的变化是日异月新,虽然得到了发展,但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大量煤矿的开采,水土污染的制理趣之于弱化,因此水的含氟量交高;不但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破坏了人们的生命体系代谢,危害生命安全。大量的氟中毒、氟斑牙、畸形儿童,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因此特为家乡作了一份分析报告,做到反哺于民,为人民服务。
二、调查方式及成果:
(1)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到当地煤矿储藏量丰富,交通便利,在此有利的条件下,大量煤矿合理开采却不合理制理,导致水污染严重,生态土壤平衡失调,严重地危害了田间农作物的生长及水源问题,经过科学合理的数据统计,几年来家乡的发展虽有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患病率在不断的提升,呈上升趋势。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症也在增加。
(2)调查成果,经过与村委员会的配合和实地堪察,了解到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主要元素是氟,属稀有气体在水中的一种产物,浸在水源中。虽然中毒者发病率高,污染源易于扩散,但在村委和众多希望水理的帮助下,逐渐形成了实施的新修水理放案和调查仪器预备阶段的统一,使方案的实施有了初步的形成,同时也得到了人们的配合,解决了许多必要的问题。
三、调查数据及原理的分析:
(1)调查数据整理,经过走访与实地勘察得出,氟斑的得病率为95.5%,由氟中毒而导致的其他发病率为23.53%,处于不受氟侵扰的人基本很少,还有许多由于仪器不精确,得出的数据不是太科学,得到的数据可根据偏差的大小调整,总体上抓主要矛盾。进行氟中毒的深一步研究。
(2)中毒与侵害原理分析,氟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符号为F,原子数为9,是卤族元素之一,呈淡黄,一般情况下,氟可夺取牙齿中的碳元素,导致牙齿呈淡黄色,出现凹凸不平的迹象,中毒较深者还可导致畸形身躯,且不利于儿童身体的发育。
四、调查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虽得出一张实地调查表,但却出现诸多问题,调查的目的在于保证今后方案的实施,在于调节可支配与不可支配之间的关系。
一、调查出现问题,
(1)在许多水势较湍急的地方无法靠近,很难得出氟对土地资源的侵害程度。
(2)在调查的过程中,宣传力道不足,走访过程中与乡亲们的沟通不是太顺畅。
(3)出访或是勘察,仪器装备不是太精确,勘察设备差,拍摄资料分析欠缺。
(4)调查期限短,时间较少,准备不充分。相关参考资料缺发研究不透。
(5)无团队合作,缺少交流与讨论环节,导致许多结论片面。
(6)天气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调查中问题因素的解决,
(1)在今后的相关调查中,注意充分准备资料,多着实地调查,提高调查水平。
(2)多功能地运用相关专业解释出现的问题,多向调研老师请教。
(3)尽量以团队的形式外出调查,完善得出结论的合理化与规范化。
五、调查方案的合理及今后实施的意义:
在诸多数据中尽量以此方案为标准,尽量完善计划多与当地部门联系,尽量取得他们支持,得出相应的结论,争取做到实地实查,方案合理。争取为家乡人民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使人们摆脱病魔的折磨。希望村委与当地部门能兴修水利,让人们摆脱水污染,此方案有利于实地调查和研究。经过逐步实施,可形成完整统一的规化方案。
xx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山区,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南方重点林区。全县辖18个乡镇,160个行政村,总人口34.68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356万亩(237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3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xx县物产丰富,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山区县。xx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脐橙面积达25.9万亩,脐橙产业覆盖了80的农户。xx文化底蕴深厚,是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是江西第一个“中国楹联之乡”,境内有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东升围。
20x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县财政总收入7640万元,本级财政收入6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元。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培植森林后备资源,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全县的森林生态得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管理措施,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构建和谐新xx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一是严格林木采伐管理。坚持以“限额采伐、全额管理”为重点,严把木材采伐许可的审批关,严禁超范围、超树种、超限额采伐,严禁在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珠防林、阔叶林保护区内设立伐区。加强伐区的检查监督,强化源头管理。改革集体林木采伐生产办法,取消集体林由林业公司独家经营的管理模式,坚决取缔乡、村买卖青山和个人承包生产木材的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二是强化木材流通管理。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监督网络,加大对违法木材运输活动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木材运输行为。三是规范木材加工管理。严把木材加工厂办证审批关,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办证程序。坚决取缔生产规模小、加工工艺简陋、资源浪费严重的加工企业。严格按照省林业厅、省经贸委、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木材(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了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监督管理,对经营加工单位实行全面监督,分片管理,统一印发加工台帐,制订生产计划,核定年度木材消耗量。使木材经营加工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四是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改燃节能”工作。全面关闭柴炭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改燃节能,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有效缓解了能源性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减轻了环境污染。
(二)强化封育管护措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的封育管护。一是严格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20xx年,我县被列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县,实施面积达66.74万亩。为保证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xx县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管理办法》、《xx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定人员、定面积、定责任、定报酬、定奖罚的“五定”责任制及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原则,择优聘请专职护林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制,签订管护责任状,强化检查监督,严格奖惩,对管护好的乡(镇)、单位予以表彰,对不依照责任状进行管护的乡(镇)、单位予以处罚,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二是加强城区风景林的保护管理。制订了城镇绿化规划,印发了《关于对城区风景林及主要公路沿线山场实行封禁的通告》,把县城周边第一层山林规划为城区风景林,实行全封山,进行封闭式培育和保护,配备专职护林员,落实奖惩措施,实行定任务、定山场、定目标、定报酬的岗位责任制度,并定期组织开展造林绿化活动,补植针、阔树种,提高林分质量和自然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实行业务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技能。并成立了林业执法稽查大队,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同时,在全县18个乡(镇)组建了老年护林协会和村级护林协会、禁山会,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民间护林协会组织这一群众性护林组织的护林作用。四是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强化防火领导责任。采取敲铜锣、播放录音喇叭和防火知识光碟等措施,强化防火宣传教育。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建设,成立了县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深入开展知识培训,提高扑救火灾能力,使全县有限森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
(三)严格林地使用管理。一是放活林地使用权。深化林地资源经营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偿流转机制,规范流转程序,打破对林地占而不用、用而不管、荒废林地的管理模式,保障转让、受让双方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投入到搞活林地上来,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二是严格征占用林地管理。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林地使用审批制度,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国有林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林地使用权流转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文件,专门下发文件规范产业开发(果业、中药材等)征占用林地秩序,要求产业开发必须优先选择荒山、荒地、稀疏林地,并在严格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报经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林业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无序开发、乱征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使产业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的道路。三是加强对果园戴帽山的管理。为发挥果园戴帽山保土蓄水、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作用,促进全县无公害脐橙产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果园戴帽山管护的通知》,规定凡需开发种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搞好果业开发规划设计,划定等高线,保留总山场1/5-1/3戴帽青山,严禁“剃光头”式开发。同时,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强戴帽山的保护管理和造林绿化,落实管护责任,各果业开发户为戴帽山保护管理的责任人,严厉打击“剃光头”开发和破坏果园戴帽山林木的不法行为,从而形成“山顶飘绿带,山腰果飘香”的生态佳境。四是加大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积极开展清理整顿活动,针对盲目毁林开荒、取土、采石、采矿、修路、建房、侵占生态公益林地等非法征占用林地现象,逐项逐类立案登记,依法从严查处。
(四)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对境内的珍稀野生植物进行造册登记,加强对野生植物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管理,严禁非法采集野生珍稀植物。积极开展“春雷行动”和“飓风行动”等专项整治斗争,对全县非法收购、出售和加工野生动物的窝点进行严厉查处,并将行动过程拍制成电视新闻在社会上反复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警示效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停止了全县所有野生动物经营、加工、销售的许可证发放,并对现有经营加工户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收回证件重新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有效保护了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坚持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为建设完善森林生态体系,我们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创新营造林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一)以社会造林为主体,全面推进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我县在上级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自我启动了防护林工程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活动。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争取社会各界捐资赠资,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等植树造林活动。另一方面,深化林业经营管理改革,创新营造林机制,推广桉树、速生杨、杂交竹等新品种,按照“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经营主体,加快“五荒”和疏林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制林场和生态林业庄园,有效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带动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推动防护林工作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共绿化荒山荒坡10.5万亩,建立水源涵养林12万亩,固堤护岸林4.5万亩,水土保持林9万亩。
(二)以重点工程为纽带,推动造林绿化活动深入开展。重点落实三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一是全面启动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为进一步绿化、美化好东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完善东江源区森林生态保护体系,给香港同胞送上一泓洁净、放心的东江水,自我启动了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珠江防护林造林工程项目。同时,于20xx年、20xx年实施了国债珠江防护林建设项目工程,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落实“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造林新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落实经营主体,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造林1.35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二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于20xx年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5万亩。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净化水质,按照“户有一蔸竹,村有一个点,乡有一条线”的规划要求,重点以濂江河和镇岗河两条流域沿河两岸为主营造黄竹林基地,在美化绿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护堤固岸、净化水质。三是大力发展商品林基地。通过制订优惠政策,放活商品林的经营管理权,加大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深入开展诚信生态招商,积极引进外商和境内外民营企业、个私业主投资林业产业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商品林基地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建立以毛竹、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各类商品林基地118.8万亩。
三、坚持以“生态立县”为指针,立足当前,努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
历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生态保护建设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还不发达,农村能源性消耗仍然是我县森林资源消耗的重点。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差,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高,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个别乡镇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四是经济发展与源区保护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特别是全面禁伐森林资源、全面关停稀土和其他采矿业,关闭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阻止污染企业进入我县,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亿多元。五是由于县财政困难,源区保护与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基础建设工程特别是防护林工程、防火基础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污水治理、防洪工程等基础建设无法实施。
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的原则,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加强护林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新时期生态林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全面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培育一支业务过硬、组织有力、精简高效、廉洁奉公的林业护林队伍。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护林队伍。按照生态林业建设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起“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末尾淘汰”的劳动用工新机制,聘请护林人员充实到护林队伍中来。同时,以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切实做好护林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护林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落实护林责任制,强化奖惩措施,加强巡山护林工作。三是加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乡(镇)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加强防、扑火知识培训,提高防扑火能力,全面加大森林生态体系保护、防火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三)推进封山育林工程。把封山育林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在全面施行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准备从明年开始逐步减少商品性的木材采伐,逐年增加封山育林面积。通过搞好规划设计、资源评估、落实政策措施,带动全县天然林的保护、发展,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自然森林资源,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四)突出林政资源管理。首先,重点抓好森林资源监测站建设,加强境内森林资源管理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资源的消长情况,适时按监测结果调整培育和保护战略。其次,抓住国家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市建立地方性生态公益林的要求,设立县级生态公益林,通过逐年加大面积,使全县公益林面积达到152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50以上。第三,继续实施企业上马先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抓好污染源的清理整顿工作,严禁创办高污染或耗资源型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低消耗、无污染、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环保型企业的引进和保护、扶持力度,全面降低森林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第四,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抓好果园戴帽山的造林绿化管理,严禁“剃光头”式开发,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第五,强化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林业用地管理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借产业建设破坏林地等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林地资源。
(五)深化林业改革。在全面完成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把林业改革推向森林资源更深层次的改革。重点抓好以集体林业为重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顺畅,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切实减轻林农负担,保护林农的林地、林木产权和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群众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此外,进一步深化源头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源头管理责任制和木材采伐公示制,完善基层林业工作站和森林公安派出所的管理方式,转变林业工作站职能,强化伐区检查监督,确保有限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永续发展。
(六)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投入。在生态移民、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防火及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等基础工程建设上,认真搞好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国债无偿资金的扶持。特别是我县地处南方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很多天然的森林资源,植被比较多样化,森林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强,现只要加以封山育林和进行必要的改造,很快就能成为高产高效的丰产林。为此,建议上级对我县低产林改造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推动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现状和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实行了蓝天、碧水、安静、绿化、洁净、朝阳六大重点环境保护工程,重点进行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市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建设,并实施了全面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确保了在全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市区空气达到和好于二级天数由“十五”初期的242天,提高到295天,延寿、阿城、方正、依兰4个县(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噪声达标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区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了85%。整个城市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和恢复效果显著,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市载体功能水平有所提高,主要环境指标接近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初步形成以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生产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框架;科教和生态社区的普及深入人心,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自觉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生态市建设的科技支持体系,初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污染物总量控制状况
“十五”期间对哈药、哈啤等20家超标排放废水企业共投入1亿余元进行治理,60%的省控重点企业实现了水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指导和帮助350家企业深入开展了清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共削减COD近千吨,创效益2亿元。推进松花江及一级支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规划的目标。全市共削减COD2.28万吨(与九五末期相比),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九五末期下降了18.5%,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了94%。
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在建成区内全面实行原煤散烧管制,限期更新改造锅炉、除尘器,改用清洁能源的锅炉、茶炉、大灶达到100%,95%以上单位使用了洁净煤技术产品,洁净配煤、型煤使用量达到了298万吨(20x-20xx年),因此一项就减少烟尘排放量1.23万吨,减少SO2排放量1.72万吨。开展了扬尘污染专项治理,覆盖“三堆”率达到100%。检测机动车尾气15万辆/年,十五期间治理超标车辆约3.2万辆,使机动车尾气达标率提高到91.6%。推进了城镇集中供热和区域联片供热工程建设,拆除、停用各种分散小锅炉、烟囱,治理、改造及安装除尘器,推广使用电、气等清洁能源锅炉。
噪声达标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区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了85%。市区交通噪声值年际变化呈稳中下降趋势,较“九五”期间平均值(70分贝)下降了1.7分贝,交通噪声污染程度减轻。市区区域噪声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五”期间年均值为56.2分贝,低于“九五”期间平均值1.4分贝,污染程度减轻。
固体废物处置范围进一步拓宽,扶持餐饮废物、实验室和化验室废液、感光材料、废液、废铅酸蓄电池等15家单位开展了无害化处置及综合利用试点。20xx年转移、处置危险废物53000多吨,其中,处理医疗废物1825吨。
二、全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20xx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投资近7.1亿元,建设完成了2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了65%。
推进城镇集中供热和区域联片供热工程建设,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800万平方米,使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46%。拆除、停用各种分散小锅炉718台(套),拔掉小烟囱681根,治理、改造及安装除尘器3000余台(套),推广使用电、气等清洁能源锅炉337余台(套)。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体系也得到完善。20xx年11月哈尔滨市首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向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期工程)正式运营。这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成使哈尔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45%,日处理生活垃圾1200吨,使用年限为17年。此前哈尔滨市有垃圾填埋处理场6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其中6座垃圾填埋场均为简易填埋,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要求,仅有日处理2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达到了无害化、减量化。
“十五”期间我市环保投入继续稳步增长,共计投资约90亿元,20xx年环保投资指数达到了1.7%。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
“十五”期间,我市加大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实施了水土保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草地治理、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国土整治等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恶化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957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39.2%;对松花江流域及14条一级支流进行了生态林、护岸林建设,开展松花江干、支流两侧2公里范围内以化肥、农药污染、污水集中控制、
点源治理为重点内容的综合整治;退耕还林60.5万亩,封山育林36.45万亩,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了47.6%;倡导生态农业,培育农业循环经济试点30个;同时,减少农田的农药、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鼓励施用生物肥、有机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有机、无公害生产技术,全市共建有机食品基地10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5.6万亩。
建设环城生态功能圈,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退耕还林15453亩,全市共投入资金1449.6万元,完成任务量的190.3%。推进以“提档增量”为主要内容的绿化工作,重点实施了绿色通道、退耕还林、生态功能林、村屯绿化和两荒治理及三北防护林四期等六项工程;在重点建筑稠密区和重点街路、市区高架桥、立交桥实施垂直绿化试点,建生态园林村47个;进一步改善了哈尔滨市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郊区绿量。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9%,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1.7%。
四、环境执法进一步规范
1、执法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十五”期间,全市环境监察人员达到891人,同时执法装备和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市级环境监察部门通过国家环境监察一级标准,8个区(县)通过国家环境监察二级标准。
2、执法工作不断深化,监察范围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重点在执法人员素质、监督环保制度落实、规范执法行为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自身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圆满完成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组建了松北区环保分局和机动车尾气管理中心,推进了环保行业协会民间化进程。市环境监测站在全省首批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检测和省环保产品认可检测两个资质。道里、南岗、道外、香坊、动力、呼兰、阿城、五常、尚志等6区3县(市)的环境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监察标准化二级验收。市环科院率先在省内完成了《哈市供热规划环评》和《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全市环保网络化办公、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六、“十一五”期间需要面临的环境问题
“十一五”期间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遗留的历史欠账、避免爆发大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维持基本的生态环境稳定,而且还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有所增加
预计到x年,随着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将加快,我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排放量将会增加,大气环境将面临煤烟型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城市垃圾将成为困扰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若不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可能有所增加,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趋势也将加快。因此,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急剧上升。
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
我市经济快速发展,但自我积累能力不足,资源利用和保护还不协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市森林生态系统将呈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的状态;优良草地面积减少,草地品质偏低,湿地面积将缩减;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农业土地资源占用和破坏问题依然突出,耕地面积呈下降态势。
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和逆温现象将有所增加。
3、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逐步显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过去未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已逐步显现。工业污染所占比重下降,生活污染比重在上升: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引起的尾气污染呈加重趋势;大量的产品类废弃物(如报废车船、废旧电器、废轮胎)和废水、废气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医药、化工、食品等生产工艺异味和恶臭扰民时有发生;PM10等细颗粒物污染问题严重;受污染的土壤的程度和面积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现有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环境问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必须加紧对策研究。
4、环保监管能力急需加强
我市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环保监管机制,环境保护综合协调能力不强。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缺乏有力的强制措施,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偏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全市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环境信息系统等自身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监测、调查取证、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手段远远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
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健全,公众参与渠道不畅、能力不强。
二、环境保护发展目标
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到x年,重点地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地方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哈市城区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指标,各区、县(市)达到生态示范区指标。
主要“规划”指标
⑴环境质量指标
水环境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
——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且市内无劣Ⅴ类水体
——松花江流域规划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于70%
大气环境
——哈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10天/年,并采用空气自动连续监测系统
——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现在基础上有所改善
声环境
——区域环境噪声小于60dB
——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dB
生态环境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30%
——占国土面积10%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得到保护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6.5平方米
辐射环境
——环境及核设施周围的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⑵污染防治指标
——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氨氮排放量在20xx年水平上削减5%
——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xx年水平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大于80%,污水再生利用率大于20%;十一县(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大于9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并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大于5%(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
——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
——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
——城市集中供热率大于80%
——城市气化率大于90%
——规模化养殖场和集中式养殖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
⑶环保管理能力指标
——健全环境质量、污染排放、分析方法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监察、监测、信息、宣教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
——建成全市、部分县级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
——基本建成松花江流域水域国控和市界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初步建成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建成市级环境应急响应系统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80%
——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
——辐射工作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
一、指导思想
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为宗旨,以“行业作风优良,人民满意”为要求,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牵挂旅游单位内部管理全面实现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国际化,为提高园区旅游接待水平,为zz林生态园创建江苏省旅游行业文明单位作贡献。
二、工作目标
旅游作为“窗口”行业,关系到城市形象。结合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以及行业规范服务达标的要求,具体目标是:规范服务,旅游景区(点)规范服务基本达标,力争创建行业文明单位。
三、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4月1日至4月30日)
(1)结合行风建设与“创优”党员大会,动员全系广大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投身创建活动,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
(2)通过报刊、电视台、电台,向全社会及全部门广泛选产创建活动的意义、标准、内容、步骤及工作重点。
第二阶段:自查、自纠阶段(5月1日——7月30日)
(1)部门对照要求进行实施。
(2)部门自查。各部门围绕创建目标和任务,找粗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原因,进行自纠。
(3)公司结合创建工作,组织全面督查。
(4)各部门对自查及公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8月1日——9月30日)
公司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考核验收。考核验收方式:
(1)汇报创建实施和自查自纠情况,提供创建工作台账;
(2)通过有关做他会,发放民意调查表等形式,广泛听取市民、游客以及员工的意见;
(3)现场考评。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10月1日至12月)
总结全公司旅游系统创建行业文明单位的经验,表彰一批创建工作的先进个人和部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xx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xx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