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社会,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拟起制度来就毫无头绪?
一、食堂从业人员每年举行一次健康检查,持有有效的健康证和卫生学问培训合格证上岗。
二、建立员工健康检查花名册及档案资料,员工《健康证》采取统一保管,并随时接受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抽查。
三、严格控制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发觉员工咳嗽、腹泻、发热、呕吐、手部皮肤破损、烫伤、皮肤湿疹或化脓、疥疮、咽喉痛苦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刻调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解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者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检查从业人员的穿戴是否规范: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六、检查从业人员个人卫生:指甲(不留长、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戴口罩,工作前清洗、消毒手。
一、按照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使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不得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亚硝酸钾)等国家禁止在餐饮业使用的品种。
三、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剂使用量。
四、使用食品添加剂,应精准称量使用。
五、专柜存放食品添加剂,并标注“食品添加剂”字样;使用容器盛放开封后的食品添加剂的',应在盛放容器上标明食品添加剂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使用期限,并保留原包装。
六、应记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生产日期或批号、添加的食品品种、添加量、添加时间、操作人员等信息。
七、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应做到“五专”(专店采购、专柜存放、专人负责、专用工具、专用台账)要求。
一、为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二、适用范围:食品加工、餐饮经营及其监督管理,均适用本条例。
三、本单位法定代表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店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统一领导、协调本店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和监督管理责任制。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食品安全日常工作。
四、食品生产销售应当具备保障食品安全的设施设备和条件,远离污染源,并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
五、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并按国家法规要求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其食品经营范围与环境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六、生产食品所用的`原材料、添加剂从合格供应厂商名录中挑选厂商采购,其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使用非食用性原、辅材料加工食品。禁止使用无品名、产地、厂名、生产日期、批号、规格、配方、保质期和食用方法等标识的预包装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加工食品。禁止使用不合格原物料生产产品。
七、建立健全的食品采购索证和台帐制度。
八、注重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加工经营场所内外环境清洁。按照公司《设备、管道清洗、消毒规程》落实设备、工器具和容器等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污染。按公司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做好生产场地的清洁工作。
九、做好食品初加工、贮藏和供应等食品加工过程的管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进行操作,确保食品不受污染。
十、严格做好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卫生知识培训工作,每年一次送员工到卫生防疫站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才能从事本公司的生产操作,凡患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疾病者不得从事加工、服务工作。
十一、明确内部卫生管理职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自查自纠。
十二、工作人员必须按本店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做到工作前洗手消毒,勤剪指甲、勤洗澡、洗衣服。
一、员工上岗前进行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经考试或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每年组织员工员工两次以上卫生知识培训,进行《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三、建立员工培训档案资料,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对象、授课人员和考试或考核资料等。
四、每年制定员工学习和培训计划,包括经常性教育和有计划组织培训,
五、员工熟悉岗位卫生制度,经常抽查员工的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并作为考核、续聘员工的条件之一。
1、各校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本校食品卫生管理,责任到人,杜绝校内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
2、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要依照《食品卫生法》要求到县卫生防疫站申领《食品卫生许可证》,并每年年审一次。要保持内外环境整洁,有相应的。防蝇、防鼠、防尘、清毒、更衣、盥洗、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
3、食堂、小卖部从业人员应每年一次到当地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健康体检,领取合格的《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平时应保持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必须使用售货工具。
4、所提供食品应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味、美等感官性状。严禁购入腐败生虫、过期变质、假冒伪或其他感官性状导常、可能对师生健康有害的食品原料。
5、用水必须符合国家现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品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应当合理,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餐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必须清洗、消毒。
7、存放食品的仓库应当干燥、通风,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它有害昆虫其孳生条件的措施,贮存食品的容器必须安全、无害,防止食品污染。
一、小学要对全体师生举行食品安全的防范自我庇护及救助办法的`宣扬、教导。
二、食堂一旦发觉食品、饮水等有问题,要求同学马上停用,并立刻向小学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小学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帮助小学争取急救措施和补救方法。
三、同学一旦发觉食物中毒现象,应立刻报告班主任或课任老师和医务室或食堂,班主任或课任老师和医务室或食堂应立刻报告小学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小学食品卫生安全突发事故工作领导小组。小学准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四、按病人的状况立刻送有关医院治疗,帮助卫生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五、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六、协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行调查,按要求照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一、我国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的挑战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是指特定国家监管部门对相关农村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
(一)我国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我国当前的农村食品安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农村食品生产环节来看,大量从事农村食品生产的企业卫生条件不合格,并且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设施设备极其简陋陈旧,此种情形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质量没有保证,并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证照不全甚至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和加工点多,并且这些小作坊和加工点隐蔽性大,大多藏身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的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和商户从业人员多。二是从农村食品流通环节来看,农村食品经营设施和经营场地陈旧简陋,投资少、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农村食品经营户的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根本达不到相应的陈列和储藏要求。农村食品经营者的相应购销记录不完整,普遍存在食品进货、配货渠道不清晰的问题,并且食品采购、销售记录亦不完善等现象,一旦所售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就会导致召回和追溯难以实现。三是农村食品经营户办理健康证的少。农村食品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识,普遍缺乏守法经营观念并且法律意识淡薄。四是从农村食品消费环节来看,三无食品多,食品安全知识匮乏的农民多,农村餐饮行业安全隐患多,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少。
(二)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的挑战
1、农村食品经营主体流动性大,农村食品安全实现口常监管难
从我们平常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实践来看,农村食品经营场所选址大多是自家居住房屋或在乡村公路边和乡镇集市搭建的临时经营点,某些小商小贩如货郎式的流动销售,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一旦看到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就收摊或转移到更为隐蔽的场所,还有某些个体工商户甚至无照个体户随意按挂放心示范店、诚信工商户等牌匾。在以上情形下,一旦其经营的食品导致了相关的人身财产损害时,要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员却并不容易。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监管部门设立的站点少,加之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少、监管成本偏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频率低、次数少,要实现对农村食品市场的口常监管非常难。
2、农村点多面广,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
以笔者曾经调研的某县为例,县域面积1715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16个乡镇、28个居委会、898个行政村,总人1192万,而全县现有食品经营企业和涉及食品经营的工商户2500多个,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仅102人。按地域面积计,每人要监管35平方公里;按人口面积计,每人要为约14000人的食品安全负责;按企业数计,每人要监管约30个。特别是某些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安全监管更加薄弱,因为这些大量存在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食品生产加工点更具有隐蔽性。当今环境下。我国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职能,因此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担子几乎都压在相关政府职能监管部门身上,监管者力不从心。
3、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不足
有效监测难以实现由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不足,相应的职能监管部门在检测设备配置上严重不全,监测食品安全的科学技术手段缺乏,检测方式也较为落后。特别是派驻农村地区的基层工商所在具体的食品监管过程中,上级配发的简易式食品检测箱是其主要的监测工具,但这种检测箱检测性能差并且功能单一,要实现对部分假冒伪劣食品的有效检测较为困难。因此,在口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一看、二闻、三触摸等原始传统手段,往往只能凭经验和肉眼对市场上的食品从简单的包装、外观、索证、索照、有效期来进行检查识别,无法检测食品的内在质量。在检测过程中,往往大部分抽检样品需要送往省、市级食品检验机构检测,这样导致检测成本偏高、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口常的食品安全检查抽查时,往往抽检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情形下干脆不抽检,因此不能及时发现一些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也难以实现有效监测。
二、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依据,同时辅以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但是,在具体的监管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基本是从对某类产品或其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的专门规定,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贮藏等环节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系统管理,因此存在法律调整结构安排不完善,门类不全,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第二,现有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多,政出多门,导致监管执法过程中职能部门的相互扯皮和推诱,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现有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具体法律条文规定较为概括笼统,出现某些领域法律的缺失和模糊,需要进一步细化。第四,现有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严格责任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缺失,从而导致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远远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设置不科学
单一监管和多部门联合监管是当今世界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两大主要模式,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采取的是多个政府部门共同监管、分段监管与品种监管相结合的体制。具体到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监管职能部门配备专业监管人员少,在实际执行中很多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由乡镇政府来承担,而乡镇政府监管人员主要来自于基层政府,大多身兼数职,乡镇政府监管人员大都忙于政府本职工作,由他们来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既不专业,也几乎没有执法证件,因此引发农村食品经营户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排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乡镇工作人员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行为,农村食品经营户往往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触情绪较大,导致乡镇政府实际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较差。
(三)农村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不规范
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相继制定了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但是,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各民族的食品的品种和饮食习惯等都有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有较大的差别,虽然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事实上要从国家层面针对所有的食品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不太现实,譬如地方特色小吃就没有办法制定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因此,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地方标准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企业标准则是由企业来做决定的,这可能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质量安全认定不一致。
(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大
我国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并且也相继采取了很多得力有效的措施。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仍然困难重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不够。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广,特别是大多数的农产品并没有能够形成规模化生产,仍然是以单个农户为主要生产单元。由于广大农户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初级农产品的产量,在养殖、种植过程中,违规添加非法饲料、滥用激素和超标使用化肥、有毒农药等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因为经营户数量多,并且很多食品经营户流动性大,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不足,设立的监管站点也少,有限的监管执法人员难以挨家挨户上门执法。第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设备跟不上。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的认证认可体系的不完善、政府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检验检测设备的缺失,使得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监管难以实现。第三,多头监管执法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空缺。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是由政府、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进行,但是多部门之间监管职责的划分并不明确,所以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还 第四,监管执法阻力大。农村食品安全的基层监管部门多数情况下并非专业设置,而是由基层政府来承担监管职能,但基层政府不具备执法资格也不具备执法证件,因此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农村食品经营户的抵制。在特定情形下,地方政府顾及本地的GDY增长水平,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也会对监管执法进行施压和干预。
三、加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虽然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关农村食品安全的立法零散,法律条文规定过于概括笼统,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和程序性规定和制定进展缓慢,因此其操作性不强,现有的法律处罚较轻、效力不够等都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对现有农村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内部协调统一的结构框架,避免某些人钻法律的漏洞,同时加快对相关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进程,增强其操作性,从而使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有法可依、其次,在相关法律中提高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通过加大对违法者的惩治力度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刑法的打击力度。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其法律支撑,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推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我国应主要抓紧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修订农村食品安全标准制度;二是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三)健全农村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大部分的农村食品经营企业存在规模较小、生产简陋、卫生条件较差等现象,并且我国农村食品经营市场较为混乱。这些现象的存在和我国目前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备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食品进货杏验制度》及《食品索证索票制度》,通过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构筑起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
(四)完善农村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
我国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针对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建立一种适合的农村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这样既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又能彻实保障农村食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问题食品通过相关手段和机制追溯到该食品经销商、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达到惩戒的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食品安全工作,防范食物中毒等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实行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切实履行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将食品安全列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不发生学校食物中毒事故。
1.教育局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将食品安全列为年度考核的关键指标。
2.学校校长与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确保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责任明确。
3.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行政会议记录,建立食品安全家长委员会工作机制,确保学校食堂量化分级管理达到良好以上(评定标准由市监局制定)。
二、严格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推行学校食堂电子台帐管理,实现学校食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性。
1.推行学校食堂“五常”管理模式,建立稳定、合规的食品及原料采购渠道,安全可追溯。
2.规范食堂的原料采购、贮存、加工制作,食品、餐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食品添加剂使用,废弃物处理等行为。
3.规范食品台账管理。大宗食材必须进行公开招标;必须签订含食品安全内容的供货协议;索取有效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明、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等文件;采购单据、出库入库材料必须有相关员和分管领导签字。
三、义务教育学校的食堂、商店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统一管理,做好食堂内外卫生安全管理,不得对外承包。
1.食品经营必须取得有效的许可证,从业人员应持有效的健康证明。学校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40学时,做好培训记录。
2.从业人员应经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要求。坚持做到“四勤”,即勤洗手和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洗工作衣帽;操作时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3.从业人员应严格执行餐用具清洗消毒程序,蔬菜、肉类食品切配浸泡清洗程序,消除蚊虫、苍蝇、老鼠等环境整理程序。
四、建立完善学校食堂学生集体用餐动态监管档案和信用档案,确保食材采购交易有痕、源头可溯、质量可控,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
1.每天开展一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常规检查,做好出库入库、食材验收、尝餐留样等各项材料签字记录。每周校长查阅一次学校食堂每日菜谱和食品原料来源和记录。每月开展一次全面自查,25日上交学校食品安全自查表,以及学校每天食堂食品安全检查的汇总材料复印件。
2.严格落实值班领导尝餐和学校校长(领导)陪餐制度,校长(领导)陪餐要与学生同桌,认真填写尝餐、陪餐记录和建议,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合理营养。
3.食物烧熟煮透,落实微信平台报送饭菜品相照片制度,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剩饭、剩菜及辅料)经加工后再次供应。
五、全面推行“明厨亮灶”,在就餐区域安装电子显示屏,实现监控原料出入库、环境卫生、食品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过程、食品安全日常巡查情况的全覆盖。
1.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设施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配备达市级标准,有专人维护。
2.“明厨亮灶”监控要显示校长(领导)陪餐,对出库入库人员、货物,食材验收和签字,尝餐留样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监控。
3.“明厨亮灶”中清晰显示粗加工间标示动物性食品清洗池(红色)、植物性食品清洗池(绿色)和浸泡池(白色)等三个以上水池;切配间的专用刀具及砧板;烹调间的`不锈钢台面;备菜间的食品保温等设施设备。
六、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将食品安全纳入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和学校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内容。
1.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卫生与市监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管,主动查找问题,即查即改、整改到位,并举一反三,查找不足,不留隐患。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升我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一)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负总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加强对本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村(居)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乡镇(街道)食品安全工作机构;要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包保责任制,条块结合、
(二)建立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全面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依据现有行政区划,建立以行政村(社区)为一级网格、以乡镇(街道、园区)为二级网格、以县(市)区和开发区行政区域管辖范围为三级网格的监管网络,明确监管职责和任务,构建“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履责、网络到底、责任到人”的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
(三)强化食品安全目标责任管理。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措施。目标管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等挂钩。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
(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各县(市)区、开发区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设置或明确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场所及办公设备;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机构和队伍所需工作经费,逐步改变收费、罚没收入按比例提成返还的做法。
(五)推动食品产业优化升级。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优势食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提高食品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促进食品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大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饮食店、食品摊贩等升级改造力度,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引导食品加工小作坊进园区、进基地,推动小饮食店、食品摊贩集中连片经营,不断提高监管和保障水平。
(六)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强化部门、区域间协调配合,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管理、资源共享等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监管制度和措施相互衔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多发易发的重点区域、环节和产品,集中力量开展综合整治和联合执法工作。要强化食品安全事件舆情监测和处置,及时掌握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线索,认真进行查处,回应社会关切;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建立统一指挥机制,完善防范预警、信息报告、危害控制和调查处理等措施,确保事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程度控制危害、消除影响。
二、加强食品安全环节监管
(一)加强食用农产品监管。农业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全市食用农产品(含畜禽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拟定实行准入制度的'食用农产品种类(名录)、市场类型(名录)和实施时间,具体负责种植环节食用农产品和豆芽菜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监管。畜牧水产部门负责养殖环节畜禽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生猪屠宰场动物疫病检疫、“瘦肉精”检测和外来生猪、牛肉、羊肉等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商务等部门,分别依据各自职能,加强加工、销售、采购和使用等环节监管。
(二)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单一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监管。同一企业既生产普通食品又生产保健食品的,质监部门负责普通食品生产监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保健食品生产监管。在国家出台统一的保健食品监管行政法规前,保健食品经营单位监管以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工商部门配合。工商部门负责违法保健食品广告查处工作。
(三)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无异处销售行为的食品加工小作坊由质监部门负责监管;有异处销售行为的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加工点由质监部门负责监管,食品销售场所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食品实行品种目录管理;季节性、临时性生产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食品加工小作坊办理营业执照时,须经质监部门核发《小作坊基本卫生条件核查合格告知单》后,工商部门再按程序核发营业执照。
(四)加强有固定店面现场制售食品单位、甜品站、中央厨房和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有固定店面的现场制售食品单位监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甜品站和中央厨房监管;质监部门负责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监管。
(五)加强食品专业储存与运输企业监管。农业、畜牧水产部门分别负责监管种植、养殖环节地产食用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质监、工商和卫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监管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的食品储存和运输。
(六)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城管部门牵头负责全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对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单位的备案、监督检查和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等工作。环保、畜牧、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商务等部门要依据任务分工,严格履行职责,强化责任落实,严防“地沟油”流入食品环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城乡建设、财政、住房、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餐厨废弃物管理和“地沟油”非法加工黑窝点查处取缔等工作。
(七)加强食品摊贩监管。城管部门牵头,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对食品摊贩生产经� 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按照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定相应的临时经营场所,供食品摊贩从事经营。
三、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一)落实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义务和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自身管理工作,建立负责人管理责任制和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
(二)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制度。各级、各监管部门要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设置食品安全管理岗位,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保证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相对独立,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独立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部门,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内控能力。引导企业加大食品安全投入,积极采取先进工艺、设备、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断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条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岗位责任、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追溯、不合格产品召回等管理制度;实行从业人员强制培训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所有从业人员均要按照规范内容接受食品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落实企业自检制度。各级、各监管部门要督促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畜禽屠宰企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母体企业、中央厨房、食品配送中心、集体用餐配送企业、连锁餐饮总部企业设立食品检验机构,配备必要的检验设备,对所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检验,或者委托有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和商务等部门负责对相关企业食品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水平及工作情况进行监督。
(四)落实溯源制度。各级、各监管部门要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建立溯源系统,落实食品溯源相关规定,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食品出厂检验、索证验票、购销台账记录等制度。
(五)落实其他相关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落实产品召回以及变质、过期和回收食品销毁制度、生产经营不合格食品经济赔偿制度、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制度和标签标识相关规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制度。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一)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拨付专款,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逐步提高主动发现、事前干预的防范能力。
(二)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严格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管理,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机构的从业行为。统筹推进我市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强化基层检测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加大对重点检验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第三方检验机构,实现检验检测机构间检测结果互认。
(三)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强化监管执法信息系统建设,及时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信息。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各部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汇总、分析整理,定期向社会食品安全综合信息,依托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和业务系统,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平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
(四)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各级、各监管部门要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和发动群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要建立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资金,对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积极兑现举报人奖励。
(五)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各级、各监管部门要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完善信用记录,细化诚信评价准则,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诚信体系规范和标准,加快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要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开展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跟踪监督和动态评价,完善违法企业及其管理人员行业退出机制。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禁止恶意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和责任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高食品行业自律水平。
(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级、各监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xx—20xx)》,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要广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诚信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强化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预防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执法能力。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程序,依法严肃处理恶意制造、传播和炒作虚假信息的行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正面典型,努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进一步加大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力度
(一)依法从严从重查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案件。各级各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集中力量查处大案要案,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团伙和首恶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