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总结【通用24篇】

高中生物总结(精选24篇)

高中生物总结 篇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

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

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

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四、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 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

(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P36)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取镜和安放;右握左托(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 对光:升、转、看、调

(3) 观察:放、压、降、看、升、看、调

(4) 整理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双眼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整理:实验完毕,应该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把物镜偏转到两旁,目镜放回镜头盒,把镜筒缓慢下降到最低处,再把显微镜放入镜箱内。

3、几点重要的结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2)显微镜物象和实物是上下左右都相反(从目镜内看到的物象是倒像)

(3)要将视野中的某个方向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那个方向移动(例如:要将视野中左上角的物象移到视野的中央,玻片就往左上角移动),如果是将视野中央的物象移向某个方向,就将玻片往相反的方向移动。

(4)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小,光线越亮;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物象越大,光线越暗。

(5)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视野中的污点有三种情况:物镜上,目镜上,装片上。移动目镜,如果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如果前两次都不能移动污点,则污点在物镜上。

(7)光线依次要通过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才能进入到人的眼睛。

(8)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不清,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9)转换物镜时,应转动转换器的边缘,而不能直接用手扳动物镜。

(10)镜头脏了,只能用擦镜纸擦拭。 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1、重要的注意事项:材料要薄而透明;盖盖玻片时要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慢放下,避免出现气泡。

2、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准备:擦、滴(清水)

(2)制片:撕、展、盖

(3)染色:滴(稀碘液,如果要观察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则不需要染色)、吸

3、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1)准备:擦、滴(生理盐水)

(2)制片:刮、涂、盖

(3)染色:滴(稀碘液)、吸

4、常见的玻片标本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如:叶的横切面切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涂抹制成的。如:血涂片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或直接用个体微小的生物制成的。

如:草履虫装片

三、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

人体的各项功能都是由细胞或多个细胞共同完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能显示出生命的各种属性,在它们之中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细胞里进行的,细胞内还一直进行着呼吸作用。一切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生命存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繁殖。细胞能通过分裂不断地产生新的细胞,细胞和生命一样,表现出生长、衰老、死亡的过程。这一切说明,细胞是生物体最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细胞壁:透明,保护和支持细胞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含有大量的物质,里面有叶绿体、液泡,液泡中充满细胞液

能流动,从而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植物相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联系,互相交流营养物质。

2、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细胞质:能流动,可以加速与外界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1)分裂的过程: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多。 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然后质分裂(植物:在原来细胞的中部,逐渐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 细胞的生长表现为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逐渐长大,使细胞体积增大,(植物)生长时先出现很多小液泡,最终合并为一个大液泡。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加倍再减半,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3)生物体的生长表现在:细胞生长(体积增大)和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2)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的成分有水、无机盐、糖分、色素等。

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是动、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线粒体:将化学能释放

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3、DNA是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DNA的片段。

4、遗传信息是生命体内每一个细胞中所包含的具有指导身体发育的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第三章 细胞是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1、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细胞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

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1、保护组织:由表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例:洋葱鳞片叶表面)

2、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含有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例:番茄果肉)

3、分生组织: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构成。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再由这些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4、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够运输有机物。

四、生物体结构的层次性: 动物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

1、绿开花植物即被子植物,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细胞组织 器官植物体)

细胞: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疏导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六、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2、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人体。

细胞: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以某种组织为主。 如:心脏、肝脏、脾脏、大脑、肱二头肌 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并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和。例如: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八大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

七、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2、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环境中3.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获得营养、气体交换、排出废物等各种生命活动

4、生活中的单细胞生物:细菌、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 单细胞藻类植物(如:衣藻)等

5、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观察草履虫:

(1)将载玻片擦拭干净,吸取表层的(氧气丰富)培养液一滴,滴在在玻片上

(2)在玻片中的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限制草履虫运动,便于观察),再盖上盖玻片

(3)草履虫的结构图

(4)草履虫的应激性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种皮:保护内部结构 种皮: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

子叶: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 胚乳:贮存营养物质

胚 胚芽:发育成茎、叶 子叶:1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胚 胚芽:发育成茎、叶

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成分,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贮存营养。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是完整的、活的,种子不在休眠状态

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2、种子的萌发的过程:

种子吸水膨胀-- 物质变化:种子贮存的有机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物质 (菜豆:子叶里的营养物质转变为能够溶于水的物质,并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玉米:胚乳里

胚根 根; 胚轴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芽茎和叶

3、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以后、一段不能萌发的时期。

4、种子的寿命: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5、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根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1)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是根的根尖。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扩大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细胞体积增加),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高中生物总结 篇2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知识点总结: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成熟的个体。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2.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3.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101.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2.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03.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0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由于外来特种的入侵或引种到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区原有特种的生丰受到威胁。

高中生物总结 篇3

一、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2)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3)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4)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5)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衰老的.学说:

(1)自由基学说

(2)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轻松背诵生物的方法

(1)简化记忆法

分析生物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 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根据生物学科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例如记血浆的成分,可以和厨房里的食品联系起来,记住水、蛋、糖、盐就可以了(水即水,蛋是蛋白质,糖指葡萄糖,盐代表无机盐)。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4)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例如高等动物的物质代谢就很复杂,但它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无论是哪一类有机物的代谢,一般都要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利用”、“排泄”五个过程,这十个字则成为记忆知识的纲要。

(5)衍射记忆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例如,以细胞为核心,可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

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总结 篇4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细胞学说的创始人是施莱登和施旺。

(2)细胞学说的要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说的创立对生物的进化的重要意义是:它揭示了任何动植物均是由细胞构成的,从而说明动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揭示生物进化具有重要价值。

2.多种多样的细胞

(4)自然界的生命系统包括的层次有: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5)植物的生命系统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拓展:

①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原核生物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真核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③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④原核细胞如细菌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7)病毒不能独立生活,病毒的代谢和繁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拓展:

①病毒在生物分类上是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②组成每种病毒核酸的基本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或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③病毒的培养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因为病毒的繁殖必须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3.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8)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细胞膜。

(9)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拓展:

①行使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是载体。

②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膜中,化学物质的含量有差别,例如,细胞膜上糖类的含量相对与细胞器膜要多。

(10)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11)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

(12)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拓展:

①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②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植物细胞壁。

高中生物总结 篇5

第一节病毒

病毒的种类。

1、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

一类是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第二节细菌

基本形态

(1)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杆菌:细胞形态较复杂,有短杆状、棒杆状、梭状、月亮状、分枝状。

(3)螺旋状:可分为弧菌(螺旋不满一环)和螺菌(螺旋满2~6环,小的坚硬的螺旋状细菌)。此外,人们还发现星状和方形细菌。

第三节真菌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

②食品保存。

高中生物总结 篇6

一、 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

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很多酶的激活剂。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而导致老叶先黄。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二、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

1、斐林试剂: 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5g/ml CuSO4(乙液)。用法: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砖红色。

2、班氏糖定性试剂:为蓝色溶液。和葡萄糖混合后沸水浴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用于尿糖的测定。

3、双缩脲试剂:成分:0.1g/ml NaOH(甲液)和0.01g/ml CuSO4(乙液)。用法:向待测液中先加入2ml甲液,摇匀,再向其中加入3~4滴乙液,摇匀。如待测中存在蛋白质,则呈现紫色。

4、苏丹Ⅲ:用法:取苏丹Ⅲ颗粒溶于95%的酒精中,摇匀。用于检测脂肪。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5、二苯胺:用于鉴定DNA。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被染成蓝色。

6、甲基绿:用于鉴定DNA。DNA遇甲基绿(常温)会被染成蓝绿色。

7、50%的酒精溶液:在脂肪鉴定中,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再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8、75%的酒精溶液:用于杀菌消毒,75%的酒精能渗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低于这个浓度,酒精的渗透脱水作用减弱,杀菌力不强;而高于这个浓度,则会使细菌表面蛋白质迅速脱水,凝固成膜,妨碍酒精透入,削弱杀菌能力。75%的酒精溶液常用于手术前、打针、换药、针灸前皮肤脱碘消毒以及机械消毒等。

9、95%的酒精溶液:冷却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可用于凝集DNA。

10、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溶液等体积混合可用于解离根尖。

11、龙胆紫溶液:(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通常染色3~5分钟。(也可以用醋酸洋红染色)

12、20%的肝脏、3%的过氧化氢、3.5%的氯化铁:用于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13、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用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

14、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淀粉变蓝。

15、丙酮: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16、层析液:(成分: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也可用93号汽油)可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7、二氧化硅:在色素的提取的分离实验中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使研磨充分。

18、碳酸钙:研磨绿色叶片时加入,可中和有机酸,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破坏。

19、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比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0、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与鸡血混合,防凝血。

21、氯化钠溶液:①可用于溶解DNA。当氯化钠浓度为2mol/L、 0.015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高,在氯化钠浓度为0.14 mol/L时,DNA溶解度最高。②浓度为0.9%时可作为生理盐水。

22、胰蛋白酶:①可用来分解蛋白质;②可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

23、秋水仙素:人工诱导多倍体试剂。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组加倍,原理是可抑制正在分裂的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24、氯化钙: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的转化,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高中生物总结 篇7

细胞膜有关知识点总结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还有分泌,排泄,和免疫等功能。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高中生物总结 篇8

一、认识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还有: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都能进行呼吸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5)有遗传和变异;

(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7)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8)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互助关系等)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理解成变得环境怎么样啦):

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

②有害的一面: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理解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它怎么样啦):例如:青蛙冬眠(温度);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水分)等。

适应方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或自残等

三、生物学

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调查、实验、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实验法。

2、实验法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其中

①制定计划要注意变量和设置对照组

②任何探究活动的开始都是提出问题的。

3、生物学发展历程:(略)

四、光学显微镜

一、生物和细胞

1、说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2)显微镜下呈现的像为倒像,所以像在视野的哪一方,要将像移到中央,玻片就继续往哪一方移。

(3)当光线强时,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当光线弱时,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4)从低倍镜转向高倍镜,视野变暗,细胞数目减少。

(5)当镜头有污点时,使用擦镜纸擦镜头。

(6)先使用低倍镜,再使用高倍镜;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再使用细准焦螺旋。显微镜对光完后,视野是雪白色的。

(7)粗准焦螺旋还可以调节镜筒的高度。在转动粗准焦螺旋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8)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②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

③取口腔细胞

④将口腔细胞涂抹在生理盐水中

⑤盖上盖玻片

⑥染色

(9)制作洋葱临时装片的步骤:

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

②滴一滴清水在载玻片中央

③取洋葱表皮细胞

④将表皮细胞放在清水中

⑤盖上盖玻片

⑥染色 (生理盐水的作用:①保持细胞正常形态;②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区别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学会绘图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共同拥有三个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注意:动物和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但是上图中没有画线粒体。

(3)细胞结构的功能: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使植物细胞呈现方形) 细胞膜:保护作用和控制物质进出(物质交换)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

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等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遗传物质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场所,能进行能量转换 液泡:含有细胞液,各种色素,糖分等

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叶绿素,使叶子呈绿色。

(3)绘图注意事项:

①图的大小适当,位置一般稍偏左上方;

②一般使用3H或2H 的铅笔

③图由点线组成,较暗的地方用细点表示,不能涂;

④字尽量注在图的右侧,用尺引出水平的指示线,然后注字;

⑤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的名称。

二、细胞的生活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①有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等;

②无机物:水、无机盐、氧等。

(2)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两种能量转换器,动物细胞只含有线粒体一种能量转换器。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而线粒体则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把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3)除病毒外,绝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并且含有遗传物质。细胞核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遗传的主要物质。

3、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

(1)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为二→细胞膜向四周凹陷→细胞质分裂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2)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分裂为二→两个新核之间形成细胞膜→形成细胞壁→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核最先分裂;植物和动物细胞分裂的细胞膜分裂不同。

(4)细胞分裂的特点: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平均分配,保证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也就是原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经过分裂形成的2个新细胞也有23对染色体)

三、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1)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裂、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相同的细胞群就形成了组织。

(2)人体和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或动物体

(3)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八大系统:消化、呼吸、运动、神经、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系统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

(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植物的组织主要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营养组织等

(3)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这三者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三者是生殖器官)

3、细胞的分化

在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在功能、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这就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三、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概述植物有哪些类群,并能区分这些类群

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30多万种,它们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前面三种属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的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而种子植物可以)

植物:葱、蒜、竹子、水稻、小麦等)双子叶:两片子叶、直根系、网状叶脉。(代表植物:白菜、桃树、花生、大豆等)。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说明绿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①植物生活需要水:

a水是生物体重要组成原料;

b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水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d水能保持植物挺立的状态;

e水能调节植物体温度。

②植物生活需要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

氮:使植物枝叶繁茂;磷:促进幼苗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前成熟;

钾:使茎杆健壮抗倒伏,促进淀粉形成。

(2)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

①定义:在温暖、有阳光照射的条件下,植物体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汽形式散失到体外,这种生理过程叫蒸腾作用。

②场所:叶片的气孔

③蒸腾作用的意义:

a蒸腾作用是植物散失体内水分的主要方式;

b它可以降低叶面的温度,防止叶片被阳光灼伤;

c它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d促进根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并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e蒸腾作用使得水能从根向上流向茎,相当于一个拉力。

④农业上的应用:移栽幼苗时,为了提高成活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菜苗和花草移栽后遮阳:剪去一部分枝叶等。

3、被子植物的一生

(1)描述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条件、过程

①种子的结构:

子叶(2片,储存提供营养)

大豆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双子叶)胚种皮和果皮(保护作用) 胚乳(储存提供营养)

1片)胚芽 胚胚轴

胚根

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如果往纵切的玉米上滴碘液,变蓝的部分是胚乳。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②种子萌发的条件:

A自身条件:

a、发育成熟;

b、结构完整;

c、具有生活力;

d、有充分营养;

e、不出于休眠状态。

B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③种子萌发过程:种子吸水→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胚根、胚轴、胚芽→胚根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形成根和茎的连接部位→形成茎和叶→胚乳和子叶萎缩

(2)描述根尖的生长过程和根尖的结构

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1)结构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2)根能不断地长长是由分生区和伸长区作用 的结果。

(3)概述开花和结果的过程,花、果的结构

① 花托(保护作用) 花的 花萼(由萼片组成)柱头

雌蕊花柱

子房(含有胚珠,胚珠中含有卵细胞) 花药(含有花粉,花粉中含有精子)

花丝

花蕊是一朵花的最重要的结构。含有雌蕊才能结果,因为子房发育成果实,所以雌花和两性花才能结果。

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作用两个过程。

A花药里散发出的花粉以一定方式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叫做传粉。

B花粉落在柱头上,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到达胚珠 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这叫做受精作用。(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叫双受精,被子植物特有)

果实和种 子的形成

受精后萼片、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

发育成

子房

子房壁果皮发育成

果实

高中生物总结 篇9

一、生物实验的目的和作用

实验是学习科学必要的手段。生物实验是让学生形象地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了解生命活动规律;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动手动脑、分析总结的能力,激发他们不断探究的兴趣。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开放性生物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做好多方面的准备。首先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在开放性生物实验中学生实验方案 设计多样化,实验器材多样,因此教师要充分准备实验器材,才能使学生的设计、想法得以实现。当然更要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实验装置。其次是教师的知识准备,实验之前教师要尽可能地查阅与该实验有关的资料,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与学生充分讨论、共同探究。

体现每个实验开放性的侧重点。有的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的实验;有的需要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如:生物影响环境的实验中测定温度和湿度;有的重在设计实验方案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探究叶片气孔的分布和数目的实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实验加以不同的引导。

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教材或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是想让他们去领悟科学的思想、体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科学方法。因此开放性生物实验中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教育意义,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总结。注意课堂内外实验的结合。教材安排的实验,通常要求在课内完成。但往往时间不够,要在课外时间才能完成,如:《探究影响鼠妇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等实验,需要课前收集材料、处理材料;有的探究活动需要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查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早有安排,真正做到开放性。

重视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等多种方式完成实验报告,通过摄影、摄像,使报告更生动形象。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体会到不同的实验方法,会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这也属于开放性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很多感受和体会也得到了交流,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鼓励学生。在开放性生物实验中,学生会有各种想法,会提出种种问题,会得到各种不同的结论、甚至会是错误的结论。无论如何,教师都要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有消极、畏难的情绪时,教师应及时找学生谈心,鼓励他们不畏艰难。

通过开放性的生物实验教学,学生有了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协作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三、实施开放性生物实验的措施

实验之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个实验,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实验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确立开放性的侧重点。

(一)设计方案的开放性

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例如,在学习了种子的呼吸作用后,让学生设计《种子泵》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去考虑:可从生物学科出发,利用种子萌发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还可联系种子萌发的条件);也可从化学知识的角度了解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知识;还可以学习物理学中气体压强的有关知识。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路拓宽了,知识间的联系加深了,也就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实验结束后请各组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笔者在七年级《生物学》的《探究气孔的分布和数目》这一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设计了一些探究方案,再让他们相互交流。之后,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再让他们进一步修改方案,但并不固定他们的方案。同学们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分别设计出了自己方案,比如:用凡士林堵塞气孔的方法、用石蕊试纸放在叶片上,再用透明胶粘住的办法等等。

(二)操作过程的开放性

通过开放的实验操作,学生会出现各种奇思妙想,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从而更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究。如在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内容时,除完成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让学生准备其它实验材料,尽可能多的观察各种动物组织。多数同学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比如活的小鱼、自己的头发丝、活蜘蛛、鸡血、猪小肠等等。他们兴趣盎然地在显微镜下"乱"做一通。有的学生很惊奇地发现:"呀,蜘蛛身上有这么多的毛!"、"我的头发这么粗"。有的学生还取来池塘水观察。有一个同学用解剖针把自己的手指刺破,取出血液来观察(教师发现后及时告诉了他不能这样做的道理)。以前的教学把学生限制得很死,一定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指导去做。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则应尽可能让学生大胆地做,如果没有成功,就请学生自己总结,再利用课外时间补做,直到成功。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验,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带着成功的喜悦又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不断探究新的科学知识。

(三)处理实验结果或数据的开放性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通过对记录结果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帮助。比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节时,对学生处理结果的方法没有加以限制,最后让每一个学习小组交流结论,教师再给予简要的总结。这样做,可能个别组的结论会不恰当或不正确,但这并不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四、开放性生物实验的特征及意义

开放性生物实验应具有的特征:器材选择的自主性;步骤、过程的多样性;结论的非唯一性;实验设计、操作的独立性。

开放性实验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性实验注重探究式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开放性生物实验中,学生有选择实验器材的余地,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过程也多种多样性,这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开放性实验也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这促进了相互交流,加深了师生友谊,达到教学相长。

通过开放性生物实验教学,我校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大大增加,生物学成为他们最欢迎的学科。

高中生物总结 篇10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 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 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 Bb×bb后代2种表现型 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总结 篇11

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是C元素

2、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高中生物总结 篇12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 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配对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配对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总结 篇13

一、必修本

绪 论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9.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

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

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重要作用。

15.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活细胞中的各种代谢活动,都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关系。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7.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21.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22.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23.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31.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3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3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36.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8.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9.高等多细胞动物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0.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1.对生物体来说,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是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2.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4.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4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47.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9.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0.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1.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5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53.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 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1.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1.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101.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2.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03.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0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由于外来特种的入侵或引种到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区原有特种的生丰受到威胁。

高中生物总结 篇14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

3、酶的概念: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绝大多数是,少数是。

4、酶的特性:

5、活化能:分子从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所需要的能量。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2、

3、:过酸、过碱使酶失活

4、:使酶失活。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二、结构简式:A代表P代表~代表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DP+Pi+能量→ATPATP→ADP+Pi+能量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

绿色植物: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有氧呼吸

总反应式: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24[H]+6O2→12H2O+大量能量

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

反应场所: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

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

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中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

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

叶绿素a叶绿素

叶绿素b

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主要吸收,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下最弱。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中,且他们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2方法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步骤要记准确)(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

二氧化硅,碳酸钙可。(2)实验为何要在通风的条件下进行为何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用棉塞塞紧试管口(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

(4)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

有四条色带,自上而下依次是。最宽的是,最窄的是。三、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上。四、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

总反应式:,其中(CH2O)表示糖类。

根据,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场所:反应式:

水的光解:ATP形成: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暗反应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场所:

CO2的固定:C3的还原:

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合成ATP的原料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光的波长

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②光照强度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

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

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

生产上白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

(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

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六、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生物。

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

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自养型生物: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高中生物总结 篇15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01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 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02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0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总结 篇16

04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 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 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 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 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 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2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3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5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能够无限增殖

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高中生物总结 篇17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的特征:动物吃食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植物通过气孔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生物能进行呼吸); 人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植物落叶:(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追猎物,含差草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植物产生种子,动物产卵、产崽:(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这称为抽样调查。

4、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还可以按照用(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5、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6、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7、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水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9、(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0、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动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是(食物),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即肥料)是(无机盐)。

1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如(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1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3、做完实验后,要把小动物(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即放生)。

14、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中,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光照)外,湿度、温度等其他 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

15、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阴暗)、

(明亮)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就是对照实验。

16、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还有(竞争)关系, 如稻田里的水稻和杂草;(合作)关系如蚂蚁、蜜蜂等昆虫组成的大家庭。

1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1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骆驼尿液少,体温升到46°C时才出汗;沙漠中的植物大多根系发达,叶片退化成刺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保持水土等。

19、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2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2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2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叫做(生 物富集)。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 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在一条食物链中,第一个是生产者植物,越往终端走能量越来越少,有毒物质积累越多。也就是说第一个植物能量最多,有毒物质最少,最后一个动物得到的能量最少,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26、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7、(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8、使用显微镜: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7、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四、清洁收镜: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29、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

倍数。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显微镜下的细胞数目就(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小,显微镜下的细胞数目就(越多)。

30、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用从生物体上的薄片制成;(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这三种玻片标本都可以做成永久的或临时的。玻片标本的制作,需要载玻片和盖玻片。

31、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擦、滴、撕、放、盖、染。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通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32、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黑藻叶片细胞临装片:

1、用刀片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洗净刀片后,再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果肉,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或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细嫩小叶,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3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有哪些相同的结构?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34、观察动物细胞中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与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不同之处:

(1)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0.9% 的盐水)

(2)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动物和植物细胞都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5、水和糖都是细胞中的重要物质。细胞中还有其他物质一类:(分子比较小,不含碳如水、无机盐、氧)等不能燃烧的(无机物);另一类分子比较大(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能够燃烧的有机物)。

36、细胞膜作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使得细胞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内部环境)。

37、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动力车间——线粒体将细胞中的有机物当作燃料,使有机物与氧结合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为细胞提供动力。

38、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它的载体是(D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39 、DNA分子很长,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基因)。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遗传功能的DNA的片段。

40、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是(一定的)。人有(23对)染色体,有的人细胞中多一条患上(遗传病)。

41、生物体的长大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关。分裂:(细胞核)先由一个分裂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有一个(细胞核),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两个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42、多细胞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

43、人体和动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

功能。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的种类很多,(骨组织、血液)等都是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44、(心脏、肝、肺、肾、眼、耳、甲状腺、唾液腺、皮肤)是器官。如: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还有(结缔、神经)组织。胃壁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还有(上皮、神经、结缔)组织。

45、人体及动物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植物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无系统这个层次)

46、植物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是(保护组织)。具有(保护内部结构)的功能。贯穿于根茎叶中的导管属于(输导组织)。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茎尖和根尖的分生区属于(分生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叶肉、果肉属于(营养组织),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47、身体只有一个细胞称(单细胞生物)如: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其中草履虫结构、功能示意图见书70页。草履虫的主要食物是(细菌),对污水有(净化作用)。

48、(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49、病毒对人类既有(害处也有益处)。

50、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的如:(衣藻),有多细胞的如:(水绵、海带);(没有根茎叶),全身都能吸收(水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51、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一般具有(茎和叶,无根)。(没有输导组织,长得矮小)。如葫芦藓、地钱等。(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可以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2、蕨类植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长得高大。如(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现在烧的煤)也是古代高大的(蕨类植物)埋藏在地层中形成的。

53、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种皮保护细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菜豆种子(子叶两片——双子叶植物),没有胚乳;玉米种子(子叶一片——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子叶和胚乳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种子植物比苔藓和蕨类植物更高等,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54、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松、杉、侧柏、银杏和苏铁)种子裸露,外面没有保护它的果皮是裸子植物。其它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都是被子植物。

55、种子萌发所需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胚必需是完整的而且是活的。(干瘪的种子或胚被昆虫咬坏的种子不能萌发)(储存时间过长的种子,胚已经死亡)也不能萌发;(正在休眠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56、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57、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8、芽中也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细嫩的茎、叶和芽组成,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枝条。

59、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植物的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肥料指的就是无机盐)

60、一朵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子房里有胚珠。

61、一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才能结果。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6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叫做受精。(被子植物的受精方式是特有的双受精)

63、受精完成后,其余部分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玉米、向日葵种子空瘪常是由(传粉不足)引起的。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增产。

64、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即使是晒干的种子,里面仍然含有(少量的水)。

65、根吸收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66、取一段带叶的茎剪断,将顶端一段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横切、纵切,红色部分就是(水分和无机盐)在茎内木质部运输途径——(导管)。韧皮部里的(筛管)是有机物从叶运输到其他器官的通道,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能使木本植物加粗。

67、水分从气孔以水蒸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白天张开,夜晚闭合。经过的气孔的物质有水、二氧化碳和氧气。

68、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高中生物总结 篇18

一、五官并用记忆法

心理学认为,记忆实质上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靠多种感官感知则比单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迹要多、要深。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多数同学只知道用单一感官感知,要么只用眼看,要么只读,要么只是手写,而很少多种官并用,故记忆的效果就差。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记,其中最重要的是脑记 高二,切莫心不在焉。

二、化整为零记忆法

化整为零记忆法的根据就是整体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环节构成的。一本书、一课、一节都可看作是一个整体,都是由若干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所要掌握的知识,就需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记忆。化整为零记忆法使复杂、繁锁的问题简单化,强化了记忆的效果。

三、分层记忆法

许多生物知识是层层深入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采用分层记忆法,就能深刻理解、把握知识。

四、比较记忆法

就是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别与联系的过程。

五、结构体系记忆法

此种记忆方法多用于复习。学完一节、一课、一本书总要进行复习巩固,这就需要学生必须了解所复习内容的结构体系。首先找出贯穿于知识的主干部分,再根据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把分支内容串联在主干之上,抓住主干顺序记忆分支内容,再把每一分支中更细小的内容填充进去,个个知识点犹如"冰糖葫芦竹签串",可以有效地避免遗漏或张冠李戴的毛病。

总之,记忆知识的方法很多,以上五种是比较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好的学习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化繁为简,既能完整地记忆生物课的基本知识,又能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生物总结 篇19

生物学中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及用途

1、致癌因子:物理因子: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等。

化学因子:砷、苯、煤焦油

病毒因子: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已发现150多种病毒致癌。

2、基因诱变:物理因素:Χ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

化学因素:亚硝酸、硫酸二乙酯

3、细胞融合: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

化学方法:PEG(聚乙二醇)

生物方法:灭活病毒(可用于动物细胞融合)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二磷酸腺苷

3.AMP: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

高中生物总结 篇20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生殖细胞>体细胞

0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中生物总结 篇21

1、 (B)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功能

蛋白质 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 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点:R基不同)

氨基酸结构通式: (略)

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H-CO-

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 = 肽键个数 = 氨基酸个数n – 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 = 氨基酸分子量 ×氨基酸个数 – 脱去水分子的个数 ×18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蛋白质多肽链数目、空间结构不同。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决定蛋白质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功能:

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2、催化作用,即酶

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小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A)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

由C、H、O、N、P5种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只由C、H、O、N、P组成,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B)糖类的种类与作用

a、糖类是细胞里的主要的能源物质

b、糖类 C、H、O组成 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

c、 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构成RNA)、脱氧核糖(构成DNA)、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 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 糖原(动物)

e、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类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

4、(A)脂质的种类与作用

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②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5、(A)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A、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 生理功能: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

①良好的溶剂

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

③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④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液体环境中。

B、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与作用:无机盐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无机盐的作用:

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c、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6、(A)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细胞学说: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耐格里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魏尔肖的名言。

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7、(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但是有拟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大型环状DNA分子,细胞壁其的成分是肽聚糖

真核细胞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有各种细胞器,有染色体,如果有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共同点是:它们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念珠藻,发菜,乳酸菌,醋酸杆菌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生物

8、(B)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2、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磷脂 :磷脂双分子层(膜基本支架);

细胞膜组成

蛋白质 :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糖类:与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

9、(B)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 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

含少量的DNA、RNA。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供能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3、内质网:由膜连接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 “车间”,同时还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4、核糖体:无膜的结构,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有水生成)。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 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的两个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8、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10、(B)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核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b、细胞核的形态结构:

①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②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③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④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11、(B)生物膜系统

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

功能:

①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

③细胞膜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12、(B)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胞吞和胞吐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3、(B)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

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

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14、(A)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元素组成:ATP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

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 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

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

这个过程储存的能量来自:动物中为呼吸作用转

这个过程释放能量,用于一切生命活动。

移的能量,植物中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注:在ATP和ADP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

意义: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ATP是细胞里的能量流通的能量“通货”

15、(C)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

2、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

3、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出氧的实验;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5、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并用同位素示踪法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光合作用的过程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 水 转化成储存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 和 类胡萝卜素 1/4

色素提取实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P98)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在滤纸条上的色素顺序(从上到下):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光合作用的酶

步骤:

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活跃的化学能(ATP)

4、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暗反应有关的酶

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5、总结

16、(C)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C0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水,无机盐等)

17、(B)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1、有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过程:

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6H2O→6CO2+20[H]+2ATP(线粒体基质中)

第三阶段、24[H]+6O2→12H2O+34ATP(线粒体内膜中)

2、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概念:在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2ATP+4[H](在细胞质基质中)

2、2丙酮酸→2酒精+2CO2+能量(细胞质)

2丙酮酸→2乳酸+能量(细胞质基质)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呼吸作用的意义:

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应用:

包扎伤口学用透气的纱布或创可贴(防止厌氧型细菌繁殖);

利用麦芽和酵母菌控制通气的情况下,生产各种酒;

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发酵罐,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

花盆里的土壤板结后,空气不足,会影响根系生长;

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根会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杆菌容易繁殖;

肌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

18、(A)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

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细胞增殖的意义: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特点: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90%--95%

19、(A)细胞的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叫做无丝分裂。例:蛙的红细胞

注意:依然存在DNA的复制

20、(B)细胞的有丝分裂

1、过程特点: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中央,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现两失)

注意:有丝分裂中各时期始终有同源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

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 末期还原(2N)

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细胞有丝分裂主要特征、意义

特征: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然后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 ,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的有关数目)

21、(B)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实例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特点: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会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细胞分化的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发育的基础。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生物体就不可能正常发育。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细胞分化的实例: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B细胞、T细胞等

22、(B)细胞分化的过程和原因

定义: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原因:基因控制的细胞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3、(B)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植物。

动物克隆(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

基础(原因):细胞中具有该物种全部的遗传物质

24、(A)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细胞衰老的特征:

⑴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⑵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⑶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⑷呼吸速度减慢, )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⑸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凋亡的含义: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

细胞坏死: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

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无论凋亡过度或凋亡不足都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常的细胞凋亡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手指的形成、蝌蚪尾的凋亡

25、(B)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1、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减小,导致在有机体内容易分散和转移。

2、致癌因素与癌症的预防:癌细胞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内因: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致癌因子影响会发生基因突变

(2)外因:

①物理致癌因子;

②化学致癌因子;

③病毒致癌因子。

3、恶性肿瘤的防治:远离致癌因子。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高中生物总结 篇22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01细胞的增殖

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①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②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二、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1、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2、动物细胞: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02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

二、细胞全能性

1、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

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3、动物细胞全能性

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4、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0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衰老

-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①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 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①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

②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

③细胞内的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衰老的细胞内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固缩、染色加深;

⑤ 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

- 细胞衰老的原因:

①自由基学说

②端粒学说

二、细胞的凋亡

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高中生物总结 篇23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高中生物总结 篇24

时光飞逝,在昌茂教学工作转眼一年过去了,对于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的我,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年,具有挑战的一年,也是我取得进步的一年,为了今后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本学年我的教学情况作一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年级3-8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其中3-6班是理科普通班,7班为文科重点班,8班为文科普通班,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找时间去听课,学习有经验老师的优点,吸取他们的长处,同时自己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悉心指导,给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反思

1、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重点班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和自控力较好,在课后辅导时除解决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疑难时,还有意识的加强优秀生的培优工作。而针对普通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等问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同时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谈心,首先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进而逐步提高学习兴趣。

5、目前存在问题:主要还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复习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个情况在平时的测试中已经体现出来。再者由于本地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基础薄弱,学生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平时把生物课当作副课,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这也间接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在开学初期教学速度较慢,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次为全班必做题,另一层次为选做题)。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做做有坡度的资料题目,深化课本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习生物学热情。

总之,今后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的学期中扬长避短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