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如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阿青给家人们收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9篇)。
一、课程名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一年级下册第二章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意识。在浓厚兴趣的状态下,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操作探究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学进行思维。动手操作让学生手脑协作,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分析: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取、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熟练的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先安排加法,再安排减法,意图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十以内进位加法及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二十以内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是对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巩固复习,能为后继教材的学习做好迁移准备。
五、教学过程 分析:
(一) 揭示课题
(二)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三)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四) 课堂独立练习
六、教学困难分析及媒体设计:
1、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规律。运用Flash动画及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演示掌握规律。
2、 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对复习的内容已基本掌握,相对于新授课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熟练巩固知识的目的。为此引用动画《十几减几》,将练习内容融入适当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算法。
七、课堂实施:
(一) 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图片。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3.讨论(出示动画: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二十以内退位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三)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这个问题并没有限定差是6的算式的范围。所以一开始学生会说出原来学过的10以内差是6的算式,个别学生还可能由14-8=6、15-9=6类推出16-10=6、17-11=6等尚未学习的减法算式。对此,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类,然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这节课复习的退位减法上来。]
学生可能说出: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分类:其中哪些是上学期已经学过的?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以后要学的?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四) 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方格图小球图)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动画:十几减几)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从图中两位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察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
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学生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根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圆形纸片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
4-1=
2+1=
5-2=
1+4=
3-2=
1+3=
5-3=
2+3=
4-2=
5-4=
5-1=
2、复习6和7的组成。
3.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观察、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5+1和1+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
(2)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观察,写出算式5+1和1+5)
(3)交流: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
预设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
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
(4)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1+5=6)
(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根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2.教学6-1和6-5。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
①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学生观察,写出算式:6-1=5)
②从男孩的角度看,情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
(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3)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
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察、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教学4+2、2+4、6-2和6-4。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2+4=6)
(2)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学生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
(3)根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写出算式:6-2=4,6-4=2)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
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
(4)如果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
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4.学生合作学习5+2、2+5、7-2和7-5。
(1)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明,根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根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
(2)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
根据摆和算的过程,观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3)汇报,全班交流。
(5+2=72+5=77-2=57-5=2)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5.学习3+3和6-3。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
(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
(3+3=6)
(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
(6-3=3)
(2)想一想,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因为这幅图分成的两部分相等)
小结: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根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促进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关键:
使学生建立“凑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花狗和小蚂蚁在做游戏,你们想去看看吗?
出示:画一画,填一填(投影)
每行再画几个是10个?同桌说后再汇报
2、10的组成
二、学新知
1、小蚂蚁和小花狗看大家表现的好特别高兴,愿意和大家交朋友要考考大家。
2、出示葡萄图
你能看图说出算式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板书:3+7=1010-3=7
7+3=1010-7=3
指生说说算式的意思。
3、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蚂蚁:小花狗给你们出的题太简单,我来考考你们。
8+2=10-8=6+4=10-=
2+8=10-=4+=10-=
4、课间休息
5、游戏
a)玩扑克说10的组成
b)连线:凑成10P47T2
c)比一比
4+6=10-9=7+3=10-4=
10-3=9+1=10-2=10-7=
5+5=10-6=10-5=2+8=
d)猜一猜
小花狗和小蚂蚁要奖励认真听讲的孩子,大家猜一猜袋里可能
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10朵
6、谈收获
7、板书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7=1010-3=7+=
7+3=1010-7=1010-=
教学目的:
1.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
2.初步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耐
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得数是10 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整理出10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小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小动物,今天这些小鸡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景图)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谁能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课
1.10的加减法。
师:这些小鸡跑到盘子那开始吃食了,同学们再仔细看看,又能发现什么?
师:说说你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这么多呢,大家帮着解决一下吧,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10的组成。
学生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10个珠子,然后分成两部分,
看有哪些分法?填在教材第43页的表格里。
3.巩固练习
课本44页的“练一练”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9 8 7 6 5 4 3 2 1 0
作业设计:
连一连,合成10
② ⑦ ⑤
① ⑨
⑥ ④
⑤ ⑧ ③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
教具准备:
圆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设疑:茄子博士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学生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
讨论: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
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2页例题中的空格。
二、动手操作,尝试练习
讨论:茄子博士看到你们爱动脑筋、爱思考,每人奖7个圆片,你能把圆片分成2堆吗?有几种方法?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请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填完后小组相互交流检查,指定一名学生板书。
三、活动游戏,应用巩固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
描述:茄子博士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的不得了,他奖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 2.说一说(想想做做第2题)
茄子博士一口气又给我们送来了6朵白云,哪两朵白云上的数合起来是7?请你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一说。
3.对口令(想想做做第3题)
师生玩6的对口令:教师出手势2,说:我说2,学生出手势4说:我说4,6能分成2和4。
学生之间玩7的对口令。 4.吃螃蟹(想想做做第4题)
讨论:同学们口令对得那么好,茄子博士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螃蟹,看谁吃的螃蟹多,怎么吃呢?谁能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钳子上的两个数,把钳子上的两个数合成身上的数,那么那只螃蟹就归你吃了。
教师指导学生。
四、揭示课题,巩固应用
讨论: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师生齐板:
6、7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得出10可以分成哪两个数及哪两个数能合成10,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熟练运用10的分与合。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2-9数的组成。
提问:你能有顺序地说出2-9各个数的式子吗?指名学生回答,要求有序地回忆。
二、新授
1.激趣导入
谈话:老师有一个魔袋,里面有一些圆片,请一位同学上来抓一些,然后数一数抓了几个,老师很快能猜出袋子里剩下的圆片的个数。你们相信吗?让一个学生上台抓球,老师猜过后再倒出来验证。
谈话:其实袋子里有10个圆片,老师是根据10的分与合推想出来的,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这么快的猜出呢?板书:10的分与合。
2.教学10的组成。
(1)媒体演示:有一串珠子,其中的一个被涂上了红色。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珠子?有几个红色的?几个没有涂色的?
谈话:10个珠子分成了1个红色的和9个没有涂色的,那么也就是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看到这个,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10的式子,10可以分成9和1,打开书填写第一个式子。
(2)谈话:仔细观察,第一串已经涂了一个红色,第二串应该涂几个红色?第三、第四、第五串又应该涂几个红色?应该从哪边涂起?和学生共同完成涂色。(教师媒体演示)。按照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指名学生上黑板填写,集体评议,同桌相互检查。提问:根据这些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
3.有序地表述和记忆10的分与合。
提问:谁能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地说出来?
先将10的组成完整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再指名回答,你用了什么方法来记忆10的式子?
4.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字卡片。
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合起来是10。找到以后把两张卡片举起来,并且说给小朋友听:几和几组成10,请其他小朋友当裁判。
(2)完成第2题。
提问:火车头上面的一个数和后面的两个数是什么关系?
有学生自己说明:火车车厢上下两个数合起来正好是火车头上面的数。让学生将数字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全班反馈。
(3)完成第3题。
提问:你们看题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你知道为什么7是3的好朋友吗?如果男生拿着卡片“1”该怎么办?女生要拿卡片几,怎么回答?
三、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8、9的数的式子的研究和回忆可以为学生研究10的式子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相检查。
教学内容:
大家来锻炼
教学目标:
1、借助大家来锻炼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从中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2、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校园的美丽与可爱,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问题。
教学准备:
观察校园,身边的事物。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校园。介绍自己喜欢的活动。
2、想一想从中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讨论。
二、新课教学
1、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2、进行独立思考。
3、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各种教学问题。
4、自己解决问题。
5、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6、提出问题给予评价。
7、适当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找一找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并尝试解答。
教学内容:
教材14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估计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1厘米长度的概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铅笔、书、本、红领巾。
教学过程:
一、师谈话:
新学期开始了,学校为每个教室更换了新的讲台、课桌,请大家估计一下讲台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画一下,讲台大约有这么长。
请同学们再估计一下,你使用的课桌有多长?
二、测量活动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尺子量,你能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
2、生小组合作测量。
三、讨论质疑
大家测量的很认真,并且测量出桌子的`长度。但又发现一个问题,,桌子长度一样,我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
四、学习厘米
我们统一了测量的工具,得出的结论就一样了,到底课桌有多长?我们可以用尺自量。
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1、量一量
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画出1厘米和铅笔的长度。
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2、做书上的练一练。
五、教学板书:
桌子有多长
(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