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位置》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学期时间我们学校进行了课间操的展示活动,这是我们学校某班的同学(课件),在这次活动中小强是表现最出色的一个,你能说一说小强在什么位置吗?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师:正像刚才大家所说的,一个人的位置不变,但由于人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方法就不同。刚才大家在描述小强位置时,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感觉怎样?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出发,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同时设置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二、用列与行确定位置
师: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用到了“排”,“个”等词来描述位置,你们认为怎样为一排?
生:横着是一排。
师: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1:竖着也可以看作一排。
生2:排是直的。
师:有横排,也有竖排,在描述位置时很容易混淆了,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竖排称为“列”,把横排称为“行”。(板书:列和行)大家认为哪为第一列合适?
生1:最左边的为第一列。
生2:最右边的为第一列。
师:你们认为从哪边起为第一列合适?
生:最左边为第一列。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观察的时候一般是从左边开始数的,这是习惯。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根据人们的习惯,我们通常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一列,请你找到第2列,第3列…(课件)
师:哪为第一行呢?
生:最前面的是第一行。
师:自己找一下第2行,第3行……
师: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小强的位置吗?
生:第3列第2行。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第2行第3列。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先说列再说行。小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第3列第2行。(板书:第3列第2行)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通过不同理解、不同表述,让学生再次体验产生“统一标准”即做出规定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探讨用数对确定位置
1.抽象点子图。
师:同学们观察,圆点代替学生(课件:人物图渐变成点子图),你还能找到小强的位置吗?
生:能。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找到的吗?
生:先找到第3列再找到第2行,交叉的地方就是小强的位置。
师:这位同学不但找到小强的位置,而且还介绍了自己寻找的方法。
师:小青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呢?
生:第1列第4行。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第4列第5行。
师:其它点的位置你能用列和行来表示吗?
生:能。
师:你能说出几个点的位置?
生:所有点的位置。
师:其实每一个点的位置我们都可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点子图的变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数学的简捷性。
2.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师:我们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位置,这个方法的确很简单。我们能不能用数学上的数或符号等创造出一种更简捷的方法呢?有没有这样的方法呢?同桌两人商量一下,如果有,请记录在小卡片上。
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板书自己的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看到在开始时,大家都皱着眉头,可是后来经过努力都创造出了自己的方法,下面同学们来看这几种表示方法。谁来介绍一下你们自己的表示方法?
(1)3列2行
师:谁创造的这种表示方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这样表示很明白,而且比第3列第2行更简单了。
(2)(3 2 )
师:这种方法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用竖线表示列,用横线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想法。
(3)3 2
师:这种方法是谁的创意?
生:为了区分列与行,用圆圈表示列,三角表示行。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意。
(4)3、2
师:谁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用点把列与行隔开,这样表示非常方便。
(5)3 2
师: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
生:我用竖线把行与列隔开。
师:谁能对这些方法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认为用第4种方法很方便,而且能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生2: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是万一看成三点二怎么办?
生3:如果换成逗号就好了。
师:同学们不但对方法进行了评价,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师:谁还想评价一下其他的方法?
生: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其它方法更容易懂一些,像其它的方法:三角、竖线等还要加以说明,别人看了不明白,而3列2行很容易明白。
师:3列2行看起来的确很明白,可是与其他方法比呢?
生:用3列2行表示不简单。
师:明白了又不简单,简单了又不明白。其实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些方法有共同点吗?
生1:都有3和2。(板书)
生2:都有列和行。
师:而且大家都想到了把列和行隔开,正像刚才大家说的我们用逗号把列和行隔开,因为表示一个人的位置,是一个整体所以再加上一个小括号。像这样用一对数来表示位置的方法称为数对。小强的位置可以用数对三二表示。
师:小青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生:(1,4)。
师:小刚的位置呢?
生:(4,5)。
师:其它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吗?
生:能。
师:你感觉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
生1:非常简单。
生2:既简单又准确。
师: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我们探讨了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表示位置的方法,也就是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个性化表示的过程,就是感知、理解数对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概念。
四、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展示渐变的过程)
生:小圆点没有了,用横线和竖线穿起来了。
师:还有其它变化吗?
师:你是怎样找到的呢?
生:根据小强的位置用数对(3,2)表示,只要找到第3列第2行就可以了。
师:不仅小强、小青的位置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今天同学们所在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在表示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列几行。
师:哪是第一列呢?
生1:从右边数。
生2:从左边数。
师:我们通常以观察者为标准,左边起是第一列。你认为哪是第一行呢?
找一找自己的位置,然后用数对表示出自己的位置并记录在圆形卡片上。
部分学生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格子图上。
师:第一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1,2)。
师:第二位同学的位置用哪一个数对表示?
生:(3,1)。
师:你能在格子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吗?
生:能。
【设计意图】 将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五、练习
1.捉迷藏
2.找到石榴王和石榴仙子在哪
3.用数对表示各顶点的位置
4.会说话的字母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坐标”思想,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下基础。
六、小结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是利用了数对的方法和思想确定位置,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研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的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
人口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亚洲分区,学生考虑亚洲分几个区?学生答。接着请同学看图片,发现什么问题呢?学生答:人多。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国家,寻找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
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
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计算说出:20xx年印度人口已达到多少亿?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效果如何?
(4)议一议:根据教材32页活动材料,思考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去认识、了解印度,便于学生形成空间位置概念。通过找位置、读一读、计算人口增长等活动,让学生得出印度是南亚大国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通过读图观察和出示数据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图片释疑,了解印度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的人口政策。
(5)释疑解惑:印度众多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印度人口众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的前提下,教师点拨释疑。(6)总结归纳: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居南亚首位,但过度增长的人口压力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承转过渡: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大自然馈赠给了印度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印度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认识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1)找一找:
①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②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总结和点拨。
(2)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3)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出示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恒河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4)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1.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得失,尝试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选派1至2名学生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2.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并加以整合,出示知识结构。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域:A.印度洋,B.阿拉伯海;国家:②巴基斯坦,⑤斯里兰卡。城市:⑥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课后小结
本节课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人口大国三个问题。人口问题和我国相似,易于理解。本节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关键是树立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想。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合作,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也深深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易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紧凑有序,利于调控,不要为了活动而搞活动,应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手段,把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
理一理第二人口大国海陆位置位置纬度位置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第二人口大国人口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了解确定位置的信息需要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学了,我们分了新的班级,换了新的座位,当以前的好朋友问起现在你在哪个班级、在哪个地方坐着的时候,你该怎样告诉他具体的`位置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生活中像这样根据两个信息确定一个对象是很常见的,在课堂上提炼这样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老师的反问,明确了一个信息不能准确地描述所指的具体对象。)
(二)尝试探索,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1.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出示一排学生,让学生说出张亮同学的位置。由一排学生引出全班学生。
教师:现在谁能来介绍一下张亮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学生回答。)在介绍时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都是用两个信息来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铺垫,让学生介绍张亮的位置时,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用两个信息来呈现。开放式地反馈,便于了解学生的起点,又能为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
教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请大家写一写张亮同学所在的位置,看谁写得既简单又明了(课件出现班级座位图)。
2.互相交流,展开讨论。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列;也有可能用两个数据来表示?而在表示第几组、第几个时,又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第二组第三个;第五组第三个;(2—3);(2,3);等等。
3.交流、统一描述位置的方法(下列步骤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教师:同样的张亮同学,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表达方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学生发现:这些写法都用两个数据来表示。
教师:知道两个数据就可以在教室平面内确定位置。
(2)理解列和行的意义。
教师(指着学生所写的组、排、列、行等词):这些词都在指明看的方式,竖着来看或横着来看。(板书:竖排横排)
教师:一般,我们把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
(板书:列行)
(3)统一定位。
教师(指着学生所写的数):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确定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看来得统一定位。通常先确定列数,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屏幕显示列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屏幕显示行数)。这样每一个座位与位置一一对应,简洁明了(如右图)。
巩固:教师指座位,学生口答。列与行是确定平面位置的两个重要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剖析,让学生的认知和数学上的规定和谐融合,提炼出“列”和“行”的统一定位。说明基于生活实际与现实的需要是提升学生学习经验的保障。)
4.提炼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1)理解(2,3)的意义。
教师:用(2,3)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好吗?说说你的想法。(如果有学生写的,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先列后行的约定。)
教师:这是数学上表示位置的方法,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中间用逗号隔开,为了表示它是一个整体,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像这样有顺序的两个数,称为“数对”。
(2)读法。
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3)揭题。
教师: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位置,就是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4)数对的作用。
教师:数对充分让我们体会到数学表达的简约之美。请用数对写出甲、乙两位同学所在的位置。甲同学在(,),你是怎么看的?乙呢?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5)针对性练习。
①请用数对表示出小强(3,4)和小刚(4,3)的位置,同样的两个数据,为什么表示的不是同一个人?
②在图中找出数对(1,3)、(2,3)、(4,3)的位置,你们发现了什么?
③在图中找出数对(2,1)、(2,2)、(2,3)的位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数学的简洁性在这一环节得到了体现。通过对数对意义的理解、读法的统一、实际的应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对的可用性是很强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1.找同学举例子。
2.大屏幕展示生活中有关数对的例子,比如:电影院的座位、飞机的座位、国际象棋、水果消消乐、奥运会活字印刷等图片。
3.智勇大闯关,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生活中的数学:①你知道经纬线的知识吗?②介绍笛卡尔
(五)作业:练习五第1、4题。
一、基本信息
1)学科:数学
2)所用教材版本:苏教版
3)年级(册):一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认位置》
5)课时数:第一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 、使学生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的用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对今天的知识而言,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也已经接触过了,他们能够正确地说出谁在左边谁在右边,但是今天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右边),谁在谁的前边(后边),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加科学和完整。更重要的是“谁在谁的左边”、“谁的左边是谁”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比较严重的混淆。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成为小学生已经四天了。周老师想要考考你们,课堂上想发言怎么办?(先举手,老师让你说,再站起来说)对啊,如果一起说,谁都听不清你说的是什么了。但是,你一举手,老师就知道你想发言了。那么,想发言,举手要举哪只手呢?(学生:右手)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知道的小朋友举手示意老师。那老师请你举起你的右手向周老师打个招呼。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到右手写字,右手拿筷子)那另外一只手,我们叫它什么呢?(左手)
现在,你知道哪边是左,哪边是右了吗?周老师要来带你做一个游戏!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 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第一遍的时候,教师背对着孩子来做。第二遍的时候教师巡视学生做。
我们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它来认识物体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 出示情境图)
1 老师向学生介绍这四名学生,然后提问:仔细观察,小刚和小芳桌上放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放的?你能不能换个说法?
2 你知道小刚的左边是谁?地球仪的右边是什么?你能这么说说吗?
3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还可以怎么说?你还能再找一找吗?书本和粉笔是怎么放的呢?
4刚才,我是用左右来形容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你还能找找什么是前后关系的?
三 巩固练习
谈话:我们刚刚观察了课堂上的画面,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人与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下面,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各是哪一位同学?
点名回答。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食品橱。
提问:(1)谁能按顺序说一说橱子里都放了哪些食品呢?
(2)苹果上面是鸡蛋,你还能怎么说(鸡蛋在苹果的上面,苹果在鸡蛋下面)?
(3)你看图还能怎么说?例如什么的下面是鸡蛋?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谈话: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桌上摆东西,看谁能都摆对了。把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中间,把文具盒摆在书的右边,把橡皮摆在书的左边,把尺子摆在文具盒的上边
(2)同桌位互相检查摆的对不对。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图中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依次取名为:小绿,小红,小紫,小蓝,小橙,小黄)
(2)小红说:“我前面有1个同学,我后面有4个同学。”她说的对吗?
(3)假如你也是里面的一个小朋友,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几朵红花?几朵黄花?红花的左边有几朵花?右边呢?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说一说吗?虽然在教《认位置》一课前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四)、效果检测:
学生基本能认清位置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位置问题。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300-600字)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我们生活的空间,学会描述空间中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而且对于今后各个领域数学内容的学习都可以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导入环节,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这几个方位词的含义,而一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两次组织学生做游戏,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这几个方位词的认识。考虑到可能有些学生还分不清左、右,所以把认识左、右放在后面,作了比较细致的教学安排。
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涉及谁去判断,以什么作参照物去判断,是把图中的人或动物作为观察主体去判断,还是把看图的人作为观察主体去判断作为答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尽量使问题简单些。教学时,把图中的教师隐去,以免使问题复杂化。而且教学中由扮演图中的人物作出判断,到作为看画人作出判断,还让学生联系实际,自己在教室里的座位,呈现真实情境,进行描述自己在谁的哪一面,按要求说出一位学生在另一位学生的哪一面,使学生加深体验。
在做书上的“想想做做”练习时,安排了两种形式的数学活动。第一种是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握拳、拍手、摸耳朵,说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各是谁,以及按方位要求在课桌上摆放书籍和文具等具体的现场操作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几个方位词含义的认识,体会物体简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二种是看图判断,通过画面的观察,描述物体简上、下、前、后、左、右,还让学生给图中人物起名字,这样便于表述,也增加对所学内容的亲切感。
课上下来觉得还可以,但在做课堂作业时,还是发现不少问题:比如,有学生这几个方位词不会写,写错别字;还有的题目看不懂,也导致填错方位词;有些学生用这种方法提问会,换一种方法提问就糊涂了。例如:谁的左面是什么,什么在谁的左面。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看题、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 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注意叙述完整,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2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选横排里三个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 B C),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即它在谁的左边,它在谁的右边,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位同学或某一个物体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描述物体位置。由于学生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说法、摆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不同的说法、摆法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若学生有疑问应及时组织讨论予以解答,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与其他小朋友同向),2号站他的左边,3号站1号的右边,4号站3号的后面,5号站2号的前面,6号站3号的右边,7号站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评: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评:在图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就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评]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开始认识左与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 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并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右,前后、上下,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认识前后、上下、左右方位的过程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前和后、上和下。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能用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渗透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游戏王国里有很多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咱们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雪亮,看的最仔细。教师和一学生做游戏。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都是反义词。
师:说的很好。上对应下,前对应后,左对应右。谁还发现什么了?
生:做“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时有两个小朋友,而做“左左右右”时就一个小朋友了。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个小姑娘不知道左右,去问她的小伙伴了。看来我们要想把这个游戏玩的更好,必须会区分左右才行。
二、探索新知
1、区分左右
师:那么你知道哪是左,哪是右吗?
生:写字的那个手是右手,不写字的那个手是左手。
生:吃饭时,拿筷子的那个手是右手,扶碗的那个手是左手。
师:同学们说的很棒。通常,我们写字和拿筷子的那个手是右手,现在用右手给老师打个招呼。同桌检查一下。
师:现在听老师口令。用右手摸摸你的头发(同桌检查),用左手摸摸你的鼻子(同桌检查),用右手拍拍你的胸脯(同桌检查)。
师:好,非常棒。我们把右手边称作右,左手边称作左。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是以自己身体的“左右”去判断物体的“左右”。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般情况下做事情时,都是以右手为主,左手帮忙一起来做,比如:我们写字的时候一般右手拿着笔,左手按住本子,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漂亮。可见,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团结、合作,完成很多事情。我们同学们之间也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做很多的事情。
2、找一找
师:其实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我们的身体中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同桌互相说,师再指名说)
师:刚才同学们从自己身上找出那么多,像左手和右手这样的好朋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左右之分
师:对,左右是一对好朋友。
3、小游戏、进一步感知左右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
伸出你的右手,伸出你的左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
师示范,然后学生独立做一次。
4、体验左右相对性
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跟老师合作,同时伸出右手,让学生观察,两人的手在同一侧,然后慢慢转身,面对面,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像老师刚才一样伸出你的右手,身子不要动,先用你的眼睛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是不是在同一边?两位两人慢慢转身面对面,说说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你们方向一致时,左右是一致的;
当你们面对面时,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左右是相反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上楼的小朋友和下楼的小朋友都是靠他们的右边走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以走路人为标准,所以就出现了图画中的情况,虽然他们都是靠右走可有的小朋友上楼梯,有的小朋友下楼梯。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要靠右行?
不管上下楼梯,还是过马路,都要礼让右行,遵守交通规则,保证安全。
三、认识上下、前后
师:刚才的游戏中,除了左右,还有哪些表示物体方位的词?
生:上下,前后。
师:现在同桌相互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师巡视,一会儿指名说。)
教师通过两个练习加以巩固。
四、上下、前后、左右的综合运用
1、同桌相互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都是谁?师再指名说。
2、师: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哪些表示物体位置的方向?
生:上下,前后,左右。(师板书,揭示课题:认识位置)
3、同桌合作,利用桌上的物品摆一摆、说一说。
摆一摆:
在书桌上摆一本数学书,在数学书的左面摆一块橡皮,在数学书的右面摆一把尺子,再在数学书的上面摆一个文具盒(笔袋)。
说一说:
1、摆在最左面的是。
2、摆在最右面的是()。
3、数学书的位置在()下面,()上面,()左面,()右面。
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表现很好的朋友,请举起你的右手,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