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精选7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要素进行有序排列,确定适合教学计划的思路和方案。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精选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对于幼儿“>”和“<”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上只要让他们记住开口的方向,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意在为幼儿创造一个 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一,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开口的方向;第二,以游戏贯穿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2、学习把不等式转变为等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可逆性,锻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分析:

重点认识“>”和“<”,理解不等式的含义,掌握相等与不相等的转化;难点是掌握“>”和“<”的方向。

活动准备:

1、7只蜜蜂,5只蝴蝶的图片。

2、4朵红花、六朵黄花的图片。

3、数字卡片“7”、“5”、“4”、“6”以及“>”、“<”、“=”卡片若干。

4、数字头饰两套,小猴子头饰若干。

5、数字小兔图一张,有关数字卡若干。

6、数字卡10张(装入猫头包内),铃鼓一个,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和“<”

1、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呀飞呀,飞到我们幼儿园里来了,大家看一下,飞来了几只蜜蜂?几只蝴蝶?”教师展示蜜蜂和蝴蝶的图片,幼儿说出数量,教师贴上相应的数字卡。

问:“蜜蜂和蝴蝶比,谁多?谁少?”“那么,7和5相比,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字小?”

师:“我们可以在7和5之间放一个符号,让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号,能放‘=’号吗?”启发引导幼儿,引出“>”,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大于号像张着嘴巴对着大数笑,大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初步理解大于号的含义,说出“7”大于“5”。

2、问:“蜜蜂和蝴蝶的家在哪里?”(花园里),展示红花和黄花的图片,让幼儿感知其数量的不同,引出“<”,重点观察小于号像是在向左弯腰,撅着屁股的样子,屁股撅给小数瞧,小于号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说出“4小于6。”

3、师:“大于号和小于号一个开口向左,一个开口向右,很不好玩,我们得找规律记住它们。”启发幼儿找出内在规律:“小朋友可以看一下,无论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它们开口得方向都对着哪一个数(大数),尖尖的小屁股对着哪一个数(小数)。”

学习儿歌:大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小于号屁股撅给小数瞧。

二、表演游戏:学做“>”“<”

找出4名幼儿做数字娃娃,戴上数字头饰,找两名幼儿分别站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幼儿读出“9大于7”“7小于9。”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

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1。

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

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篇3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教师出示下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图案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出示整套七巧板)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套七巧板中都有什么图形?哪种图形的数量最多?

你们想动手拼一拼吗?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套七巧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出示例3题目要求):请大家读一读题目,看看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是从哪儿知道的。

这里有几个词特别重要,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随机板书“一套”“拼”“三角形”“多”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二、操作讨论,积累经验

1、观察想象,初步操作

在动手操作之前,请你先想一想怎么拼,然后再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三角形最多。

2、交流方法,对比启思

你使用了几块板?怎样拼的?

反馈典型情况:

(1)只用2个三角形拼摆;

(2)用3块图形拼摆。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在拼的时候,既可以全部使用三角形的板去拼,还可以加入其他形状的板去拼。拼的时候,从用2块板拼开始,拼出了所有2块板的,再增加板的数量,就能拼出更多的三角形了。

3、操作交流,拓展创新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次用一套七巧板拼摆三角形,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拼摆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根据学生使用七巧板的块数分类汇报。

三、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请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在解决“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做的?我们先做什么,又做什么?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理解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验证、完善我们的想法,找到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的方法。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利用七巧板做一些探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课后请大家试着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完成教科书第4页“做一做”的内容,看看用一套七巧板能拼出几个长方形。

反思

《七巧板》一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课一开始,我并没有给学生规定内容,而是让学生充分的解放天性,自己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在同学们真的活跃起来,兴趣高涨时,我再出示拼摆任务,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节快乐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若干、刻度尺。

教 学 流 程

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言语导入。

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

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

二、新授

1、桌子有多长。

(1)估计活动。

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

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2)实际测量。

教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东西量。

(3)讨论交流。

让学生来说一说刚才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

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

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麻烦。

那有没有办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

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

(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 厘米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

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 ,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

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

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1)引导示范。

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

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 数,该怎么办?

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

(2)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

2、第二题:蚂蚁搬豆。

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

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比的方法。

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教师及时补充。

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

一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表示的意思和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两数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并学会用“=”、“>”、“<”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或“=”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 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 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 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 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 小松鼠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 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 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 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 尖的—头向哪边?

(5) 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 哪头小? 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 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 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 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5) 指着“<”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

(板书:小于号) 指导写“<”,在书第19页上先描后写。

(3)观察式子“3<5”,提问:小于号和大于号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尖的那头对着什么? 领读“3小于5”,齐读,同桌互读。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5。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5呢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它们写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两个数的大小,不管“>”还是“<”,开口对着大的数,尖的一头总是对着小的数。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或“=”,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几位朋友啊?你学了哪些本领呢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意义,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过猜数游戏,初步感受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数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情境图“小小养殖场” 创设了一个猜数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词语描述,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对比新旧教材,新版教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如丰富了主题情境图,加入了羊和兔,让学生在猜数游戏中感受“多得多” “差不多”等词组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而在练习中,则删除了猜数游戏。在对新旧教材的反复对比解读中,进一步体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本课在设计时,主要通过大量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学会运用 “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来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又能让学生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一、直观感受,体会意义

师:同学们,如果这三杯多少不同的饮料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一杯呢?为什么?

引出“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等词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比较中初步体会这些词组的意义。 】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师:在这个小小养殖场中住着哪些小动物,说一说,谁多?谁少?能试着用这些词组把它们之间多少的关系描述得更具体些吗?

2、交流对比,初步体会。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组描述鸡、鸭、鹅三者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的数字解释这些词组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中逐渐过渡到对数字抽象的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3、新知运用,点拨引导。

(1)出示兔子图,18,26,90,97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兔子的只数,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在提示下进行猜数,并说说为什么这么猜。

【设计意图:在对新知的巩固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逼近的数学思想。】

(2)羊的只数与鹅差不多,羊可能有多少只?让学生先说一说差不多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最后从70、26和3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扎实新知

1、结合生活实例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等词组说一说。

2、猜猜老师的年龄。

3、猜数游戏

4、猜一猜糖果有多少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倍的多少,但学生在没有学过100以内加减法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口算出28的两倍大约多少有相当的难度,因些将原有教材中28更改为30,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5、比一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绝对的标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描述。】

四、谈谈收获。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认识图形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种立体图形的实物及图形卡片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再出示相应的实物。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辨认,再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使出相应的实物。

(2)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

(1) 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 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搭一搭。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 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看谁摸得准(做一做2)。

(2) 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

(3) 数图形。

五、小结。

六、游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