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案【优秀27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想学习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案 1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十册的课文《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情景,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便借助了多媒体,一开始,我就播放一段洪水泛滥,冲垮房屋的录象,并配上音乐,再辅以老师声请并茂的导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去。此时再让学生读第一段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就把那中万分紧急,危在旦夕的感觉读出来了!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 抓“全然不顾”,感悟大堤抢险这幅群英图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首先,我让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战士们光辉形象的词。学生很快地找到了“全然不顾”这个词,再指导他们读好这个词。紧接着,我又出示了“ ”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学生们经过仔细的品味后,有了答案。有的说:“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有的说:“他们浑身上下已伤痕累累,但全然不顾。”此时,再让他们体会,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战士时,学生的语言已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都沉浸在画面中,此时,我就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他们的激情在读书中飞扬。

第二、抓典型,感悟“铮铮铁汉”

在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了“铮铮铁汉”这个词。先让学生读,初步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铮铮铁汉。这时,学生对这个词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接着,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四段,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在这里,我还补充了抗洪英雄李向群在抢险中牺牲了自己生命的录象,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他们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此时,他们对“铮铮铁汉”这个词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对这群铮铮铁汉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内化积累

课文的第五段写的是战士们勇救群众,这段文字很有特点,书上也要求我们背诵,因此,我让学生自由读,划出令你感动的词语、句子,甚至可以是一个标点。再交流体会,在其中补充了周运兰,小江珊这两个人物获救的资料,并扣住“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进行回环朗读,他们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我再出事填空式的句子,让学生积累,他们很快地记住了。

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

课堂中还有许多没到位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考虑,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2

、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身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身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一起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同学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同学自身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同学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身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同学汇报的顺序,引导同学深入体会:

A、同学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身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同学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身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 “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洁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案 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4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准备】

投影

【拟定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画面,亲自去看一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大江保卫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为什么叫“战”?战斗的经过怎样?)

2、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⑵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⑶标出难读的地方。

三、学习本课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学生自学生字读音。

投影出示:

日夜兼程 肩膀 肆虐 闪烁

摇摇欲坠 嶙峋 铁钉

2、指名读,随读随纠。

注意:虐n< 嶙l n

3、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5、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2、生提出难读的地方,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练读。

a、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b、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再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c、再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蒎洲弯,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五、感知课文大意

1、整体通读课文。

2、思考: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生字

1、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2、提出难写的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抗洪抢险地光荣事迹,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位,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1998年那次抗洪抢险的激烈与危险。这节课我们就与战士们一起,参加到这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中。

二、精读指导

第一部分(1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节。

思考: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哪句看出来?

⑴ 1998年的夏天,长江发大水,很多地方受害了。

①投影出示,全班齐读。

②自读,找出体现水大、猛的词,并划下来。

(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暴怒,疯狂,撕咬)

③通过划下的词语,想象长江洪水泛滥的场面,练习朗读。

⑵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① 学生齐读。

② 学生自由读,找出体现“气壮山河”的词语,并划下来。

(万分危急,几十万,几百万,日夜兼程)

③指名读。

第二部分(2--5节)

1、导入: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的表现如何,自由朗读课文2--5节,想想,每节都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思考。

3、具体分析

第一层(2节)

提示语:2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怎么办呢?

⑵ 指名读本节。。

⑶ 重点片段练习。

⑷ 如果当时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第二层(3、4节)

⑴ 导语:面对当时肆虐得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得本色。尤其是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更是令人佩服。

⑵ 学生自学第3、4节,划出体现黄晓文不怕苦得精神的句子,标出黄晓文动作的词。

⑶ 检查自学情况。

⑷ 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合,练习表演这段。

⑸ 指名表演。

⑹ 齐读最后一句。

第三 层(5节)

⑴ 导语:是呀,i在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像黄晓文这样不顾个人安危的战士数也数不清,激流中,到处是战士们勇救群众的情景。

⑵ 指名读本节。

思考:本节表现了什么?重点写了哪些事例?

⑶ 教师详细介绍解救周运兰老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感情。

⑷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声调变化。

⑸ 学生赛读,可试背。

第三部分(6节)

1、齐读本节。

2、自读,思考:说说这节的意思。

3、交流:1998年夏天的那场灾难,已印在了人民的心中,为抗洪而牺牲的人民子弟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再齐读,将自己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

三、片段欣赏

1、文中多处使人感动流泪,找处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

2、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最使你感动的地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6周4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练、有感情地背诵第5节。

2、学会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交流会:介绍自己了解的抗洪英雄的光荣事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第5节

1、学生自渎,思考:怎样将本节分为三层?

2、指名回答(总——分——总)

3、按照所分层次自由背诵。

4、指名试背。

5、全班齐背。

6、再指名背。

二、学习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1、体会词语的意思(闪烁:一亮一闪;惊心动魄:场面宏大,让人担心,心惊胆战)

2、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词语的用法。

3、说说这两个词语能用再什么方面?(闪烁:星星、泪水、露珠、灯光;惊心动魄:战斗、电影)

4、自由造句,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读,修改。

三、交流会

1、课外,大家也收集了不少有关抗洪战士的光荣事迹,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受了伤,还有的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请将你所收集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2、到台前介绍。

3、谈感受:听了这么多英雄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哪里就有……”请根据这句话仿造一句。

【板书】

大江保卫战

1998年夏天   长江

赤脚

洪水   赛城湖          惊心动魄

人墙

扛、奔、说、咬、拔、扯、捆

大江保卫战   黄晓文

转、背、跑、爬……

飞向……飞向……飞向……

激流中      在安造垸……在蒎洲湾……

哪里……哪里……哪里……哪里……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赏月”部分

1、 出示画面一个词语描述作者笔下的月光,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体会月色之美。

2、再读第2自然段,学生边读找出写得特别美的词,在下面加点。

3、组织交流,感悟月色的美。

4、配乐感情朗读。

三、精读“诵月”部分

1、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2、 多媒体出示诗句,引导理解品读诗句。

3、 配乐感情朗读。

4、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诵月的诗句。

5、 引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四、精读“论月”部分

1、 小外甥眼里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2、 指导读小外甥说的几句话,读出童趣。

3、 读改编的诗歌,读出诗意。

4、 想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呢?

五、延伸拓展。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5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恳、筛”等9个生字,会写“爹、嫂”等14个生字,会写“嫂子、床铺、照看”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就会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闪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动人传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板书:牛郎织女)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3)

1、画出不认识的字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2、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朗读,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初步自学(出示课件5)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

1、牛郎和老牛是怎样相处的?

2、牛郎和织女是怎样认识的?

3、根据学生的概括,梳理提纲(主要以牛郎为线索):

板书:身世凄苦——照看老牛——得牛相助——认识织女

4、选读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

5、在交流中进一步熟悉故事,为进一步感悟及复述做准备。

四、复述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熟悉了这篇文章,了解了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出示课件6)

复述时应注意:首先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时尽量口语化;复述尽量简化描述,只把重要内容突出即可,文章略写部分可以省略或简化。

生练习复述,师随时点评。

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的复述做得很好,看来我们掌握了复述的要点。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练习。

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

1、默写生字词。

2、继续阅读课文,了解牛郎、织女是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织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决心,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10)

1、复习生字词。

2、再次邀请同学复述课文,复习课文内容。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出示课件11)

1、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美好的生活!牛郎真幸运,他是多令人羡慕哇!怎么,为什么只有他能有这奇遇呢?

(把神话色彩去掉,我们会发现,神话故事确实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现实愿望的反映。换个角度提问,引领学生去发现藏在神话后的人心。)

2、带着问题阅读,提示学生做批注,以便交流。

3、交流。老牛和织� )

①牛郎勤劳。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有集中体现。

②牛郎关心他人。到第三自然段中找。

③牛郎十分乐观豁达。爹娘都死了、兄嫂不喜欢、吃剩饭、穿破衣裳、睡牛棚。牛郎的态度是哼小曲儿,对牛照顾周到,打柴、种庄稼来安家。

小结:勤劳、关心他人、乐观,这些优秀品质使牛郎不仅赢得了老牛的倾力相助,还赢得了织女的芳心。

(板书:心地善良吃苦耐劳)

4、织女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13)

师:我们可以先在文中找到关于织女的描写,再进行总结。

生总结:织女是个善良的、追求自由的人。

(板书:心灵手巧渴望自由)

5、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方面,用语录体的形式,写下你的感想。(出示课件14)

预设: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真诚的关爱必定能换来真诚的爱!”

“幸福靠自己创造。”

“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不怨天不尤人,勤劳才能改变命运。”

……

三、拓展活动,自选其一

1、牛郎织女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请爱好古诗词的你背诵这首词: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民间流传着不少优美的传说,善于讲故事的你可搜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田螺姑娘》等,准备参加故事会。

3、爱好天文的你别忘了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最新教案 6

《黛玉初进荣国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以及小说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主要写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红楼梦》一书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以及世界文学发展占有重要位置。鲁迅先生给与它高度的评价。“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故事,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编自《红楼梦》的《黛玉初进荣国府》。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红楼梦》创作过程。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工具书,通读课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交流不理解的词句。

四、理清情节,把握结构

1、这篇课文以什么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什么内容?

2、交流并归纳。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到了荣国府。

第二部分(2~8)故事情节的发展,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以及《红楼梦》创作过程,理清了故事情节。下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贾府,了解环境,同时感知林黛玉和王熙凤的艺术形象。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选读九黛玉初进荣国府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到了荣国府。

第二部分(2~8)故事情节的发展,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 7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认识“蔓、幽”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在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领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教学准备:珍珠鸟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养过什么小动物呢?一开始,大家是如何与它成为朋友的?与小动物交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2.探求新知:(课件出示珍珠鸟的相关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熟悉一种鸟,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4.珍珠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与这可爱的小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朗读完毕,师正音)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说说通过阅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由于作者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鸟由怕人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珍珠鸟长什么样子?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珍珠鸟的习性: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白天活动,夜晚休息)

三、再读课文,全面理解

1.找出文中写珍珠鸟活动的语句,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并交流,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全班讨论交流,指名几位学生作讨论总结)

(板书)(怕人——亲近)

2.文中的珍珠鸟是一只怎样的鸟?作者是如何写出它的可爱的?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学生自由回答。

(相关语句:①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可爱

②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活泼

③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淘气

④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⑤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亲近人)

3.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爱、宽容、尊重动物等)

四、深入探究,延伸拓展

1.是啊,正因为作者是一位懂得关爱、宽容、尊重小动物的人,所以作者与小珍珠鸟的距离才能慢慢(缩小),最后,小珍珠鸟不仅不怕接近作者,甚至还在作者的肩头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到这里,作者感慨无限,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探究:作者说的仅仅是人与鸟之间的信赖吗?

(不仅是人与鸟,还有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

3.拓展:原来信赖有如此美好的内涵,那么,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写一写对“信赖”一词的赞美与认识。

(出示例句:信赖是一座桥梁,让人与动物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4.最后,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的真挚感情。

五、小结

课文通过作者记录的与小珍珠鸟之间的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正因有了信赖,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境界。同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也因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美好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结合自己的生活、亲身经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关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彼此信赖的小作文。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案 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准备】

投影

【拟定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画面,亲自去看一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大江保卫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为什么叫“战”?战斗的经过怎样?)

2、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⑵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⑶标出难读的地方。

三、学习本课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学生自学生字读音。

投影出示:

日夜兼程 肩膀 肆虐 闪烁

摇摇欲坠 嶙峋 铁钉

2、指名读,随读随纠。

注意:虐n< 嶙l n

3、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5、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2、生提出难读的地方,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练读。

a、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b、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再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c、再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蒎洲弯,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五、感知课文大意

1、整体通读课文。

2、思考: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生字

1、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2、提出难写的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抗洪抢险地光荣事迹,读一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位,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帮助别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1998年那次抗洪抢险的激烈与危险。这节课我们就与战士们一起,参加到这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中。

二、精读指导

第一部分(1节)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节。

思考: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哪句看出来?

⑴ 1998年的夏天,长江发大水,很多地方受害了。

①投影出示,全班齐读。

②自读,找出体现水大、猛的词,并划下来。

(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暴怒,疯狂,撕咬)

③通过划下的词语,想象长江洪水泛滥的场面,练习朗读。

⑵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① 学生齐读。

② 学生自由读,找出体现“气壮山河”的词语,并划下来。

(万分危急,几十万,几百万,日夜兼程)

③指名读。

第二部分(2--5节)

1、导入: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战士们的表现如何,自由朗读课文2--5节,想想,每节都讲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思考。

3、具体分析

第一层(2节)

⑴ 提示语:2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怎么办呢?

⑵ 指名读本节。。

⑶ 重点片段练习。

⑷ 如果当时你就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第二层(3、4节)

⑴ 导语:面对当时肆虐得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得本色。尤其是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更是令人佩服。

⑵ 学生自学第3、4节,划出体现黄晓文不怕苦得精神的句子,标出黄晓文动作的词。

⑶ 检查自学情况。

⑷ 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合,练习表演这段。

⑸ 指名表演。

⑹ 齐读最后一句。

第三 层(5节)

⑴ 导语:是呀,i在抗洪抢险的日日夜夜里,像黄晓文这样不顾个人安危的战士数也数不清,激流中,到处是战士们勇救群众的情景。

⑵ 指名读本节。

思考:本节表现了什么?重点写了哪些事例?

⑶ 教师详细介绍解救周运兰老师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感情。

⑷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声调变化。

⑸ 学生赛读,可试背。

第三部分(6节)

1、齐读本节。

2、自读,思考:说说这节的意思。

3、交流:1998年夏天的那场灾难,已印在了人民的心中,为抗洪而牺牲的人民子弟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再齐读,将自己的感情完全释放出来。

三、片段欣赏

1、文中多处使人感动流泪,找处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

2、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最使你感动的地方。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6周4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练、有感情地背诵第5节。

2、学会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3、交流会:介绍自己了解的抗洪英雄的光荣事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第5节

1、学生自渎,思考:怎样将本节分为三层?

2、指名回答(总——分——总)

3、按照所分层次自由背诵。

4、指名试背。

5、全班齐背。

6、再指名背。

二、学习用“闪烁”、“惊心动魄”造句。

1、体会词语的意思(闪烁:一亮一闪;惊心动魄:场面宏大,让人担心,心惊胆战)

2、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词语的用法。

3、说说这两个词语能用再什么方面?(闪烁:星星、泪水、露珠、灯光;惊心动魄:战斗、电影)

4、自由造句,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读,修改。

三、交流会

1、课外,大家也收集了不少有关抗洪战士的光荣事迹,有的不顾个人安危,受了伤,还有的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请将你所收集的事迹讲给大家听。

2、到台前介绍。

3、谈感受:听了这么多英雄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课文中,“哪里有……哪里就有……;哪里有……哪里就有……”请根据这句话仿造一句。

【板书】

大江保卫战

1998年夏天   长江

赤脚

洪水   赛城湖          惊心动魄

人墙

扛、奔、说、咬、拔、扯、捆

大江保卫战   黄晓文

转、背、跑、爬……

飞向……飞向……飞向……

激流中      在安造垸……在蒎洲湾……

哪里……哪里……哪里……哪里……

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2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1、2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日夜兼程”、“鏖战”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歌曲《为了谁》的录音带、解放军官兵抢险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上课前播放《为了谁》,声音渐低)

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歌名是《为了谁》,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19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出示课题)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大江保卫战?(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4、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大家一起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大江滚滚)的录象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精炼、深刻的成语如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学生多读、多记、多说,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积累。]

书上怎么写洪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

2、交流: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1)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雨大、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许多地方出现了灾情)

(2)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

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

(3)现在,假如你是一位播音员,你该怎样向全国观众播送长江险情呢?指名再读(先跟观众打招呼)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3、引读:

(1)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读准:日夜兼程

(2)你能想象一下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的情景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说给大家听

(3)指导读:子弟兵为了战胜洪水,保卫长江,他们日夜兼程,让我们读出子弟兵迎战洪水的英雄气概。(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大江保卫战)

(4)过渡: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请大家读读2—5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

学生读课文,概括:大堤抢险

铮铮铁汉

勇救群众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先回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看抢险录象)

看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欣赏具体、形象、可感的录像,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九江大堤。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话匣子打开了。]

2、是呀,子弟兵为了抗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么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体会一下

(2)与小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感动的原因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

(3)全班交流

[通过班内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来回穿梭……全然不顾……保住大堤

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从“穿梭”“奔跑”“全然不顾”等词中,你又能体会出些什么?(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引读: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试读、指名读

[先谈感受,再读课文,释放情感,符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百多名官兵问讯赶到……顿时……出现了

(加点)从这儿可看出什么?

部队官兵一听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立即赶到,救援速度多快呀!让我们一起读!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人墙。

子弟兵面临的困难是狂风、暴雨、巨浪,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多乐观的子弟兵呀!让我们一起高喊……

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官兵们……

这场激烈地战斗就叫“鏖战”(出示、读准)

3、学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读读这句话联系上文,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回答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就是讲的“暴雨,大暴雨……撕咬着千里江堤”(引导学生回到上文齐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子弟兵们为了保住大堤,流汗流血,不顾个人的安危。(齐读句子)

4、刚才我们领略了九江赛城湖大堤上动人的一幕,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吧!(齐读)

5、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

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6、最后再让我们回到那首动听的歌(播放《为了谁》)一起跟着唱起来。

四、作业

发生在九江大堤上的动人故事有很多,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下有关的动人故事和图片,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点评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在读书中感受、体会、接受熏陶、感染。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行读文、自主感悟、自由讨论,适合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相互启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满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同学的发言、朗读,评价教师的讲解、答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有利与从评价中了解学生。

教材简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上网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感知、理清思路、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

大江保卫战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一、灾情危急,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

“日夜兼程”、“挺进”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3)板书小标题:

大堤抢险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

(4)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6)再次朗读这句话。

(7)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3)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4)齐读这一节。

5、总结,引读第六节,板书 铭记

英雄

6、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三、回顾全文

1、概述全文的思想内容。

2、课文中哪些句段令你感动,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说话训练

1、以“当长江大堤遇险时”领起说一段话。

2、1998年洪涝灾害后,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五节

2、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板书:

大堤抢险(面)  铭记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点)   ↓

勇救群众(面)  英雄

教学要求:

一、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二、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理解和感悟含义较为深刻的字、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幻灯片、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引疑问

1、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课题,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将“战”字写大些,引导学生围绕“战”字提出问题。

二、由疑促读,整体感知

1、小结学生的问题,引导自读课文。

①按“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段。

②读准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交流沟通。

3、指名分自然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联系文中的句子,引导朗读感悟表现形势危急和子弟兵英勇气慨的词句。

3、指导朗读。

4、你读出了什么或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指导书写。

2、师生一同查找有关1998年抗洪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切入课文

1、学生、教师分别介绍所查找的资料。

2、小结资料内容,切入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主要介绍了哪几个场景?

2、引导概括。

(①拼命保堤②铮铮铁汉③群众救星)

3、学习场景一:拼命保堤

①看幻灯图片,用自己的话想像图意。

②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④指导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突出语速和音高的变化。

4、学习场景二:铮铮铁汉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大家叙述铮铮铁汉的事迹。

②引导画出文中的动词。

③指导朗读黄晓文被钉子扎伤的句子。(重读动词)

5、学习场景三:群众救星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

①默读,思考: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②回忆所查的资料,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③战士们是怎样去营救的?引导朗读文中的话。

④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面对如此英勇的战士,人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

⑤指导朗读。

三、小结

1、师激情概括,切入第三段。

2、朗读第6自然段。

四、作业

1、选取一个或几个场景,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师生有感情地背诵第5自然段。

二、观看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三、回顾影片和全文

1、影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述说感动的理由。

2、文中哪些段落在影片里出现过,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或影片中的一个场景,编演小课本剧。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

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

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朗读: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

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2、逐段交流:

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

(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

2、交流讨论。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10

《牛郎织女》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相关的投影片,影音文件;

2、生字词小黑板;

3、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民间故事的资料;

4、一张夏夜星空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着重强调“酿”的读音;“妻”的书写笔顺;知道“挨”是多音字并分别组词。

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结束):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织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五、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六、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着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说说牛郎是怎样与老牛相处的。

2、说说牛郎跟织女是如何认识的。

二、指导精读,复述故事。

1、师: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谁愿意来做故事大王,还可以带上你的图片呢!

2、指名上台讲故事。

3、补充提示:他讲出了这个民间故事的特点了吗?谁来给他补充。

4、阅读相关小节,出示思考题:

(1)牛郎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

(3)该用什么语气来表述?

5、请小导游出示图片和影音文件,请同学们感受这些特点。

6、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7、指导说话:现在,谁愿意做个故事大王,来为我们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这个情节。

三、出示要求,丰富情节。

1、师:课文有些情节比较简略,你能把它们说得具体点吗?

2、出示句子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3、问:想一想,牛郎会把什么事情告诉老牛呢?

(引导学生想象牛郎的心里话,从中体会牛郎和老牛之间的亲密关系。)

4、出示句子2:仙女们商量着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5、问:仙女们会怎样商量呢?(引导学生想象仙女们的话,从中感悟仙女们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6、在交流的基础上,把想象到的内容演一演。

四、拓展练习,体会民间故事的创作方法。

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老牛突然说话了,他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你在课外读到哪些民间故事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与同学交流。

结合交流的内容,老师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出示课件):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4、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礼貌待人的名言和事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漫谈礼貌。

1、板书“礼貌”,谈谈你对“礼貌”的认识。

(板书过程中相机指导“貌”的书写)

2、大家谈了对礼貌的看法,我们课本上也“谈”了,(板书:谈)让我们一起来看谈了什么,怎么谈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为我们讲了哪几个故事,读完后,再想想,关于“礼貌”你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读课文新词、难句。

咳嗽纠纷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彬彬有礼

安慰师傅减少矛盾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5、点名检查自读情况,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重点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句,温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彬彬有礼岳飞暖人心“冒失鬼”讨人嫌

避免纠纷减少矛盾安慰师傅

2、师巡回了解学生听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字词的点拨、反馈。

(如:慰、嫌的书写指导以及“师傅”和“师父”的书写区别)

二、自读课文,整体入手。

(看看课文围绕着“礼貌”讲了哪几个故事?)

三、精读故事,领悟礼貌。

(一)精读感悟故事一。

1、整体读。

(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我们先来读读《说岳全传》中的一个故事。)

2、知故事:指导对话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1)抓“吼”指导朗读牛皋的话。

(2)评价: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牛皋?这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3)引读:所以老人—

(4)同法读评岳飞的言行。

3、明道理。

(1)通过岳飞和牛皋的不同表现,联系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进行诵读。(这正如《弟子规》所说的:)

(2)古人有训,大家也感受到了。这正如俗语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相机理解“俗语”)

4、小结课文用事例来说理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二)举一反三,读悟故事二、故事三。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下面的两个故事讲了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1、精读感悟故事二。

(1)整体读。

(2)知故事:

重点指导朗读、评价小朋友道歉的话“对不起,把您的裙子弄脏了。”(象不象小朋友的道歉?)

(3)明道理:

小朋友用他的行动和语言取得了女青年的原谅,这是因为小朋

友做到了—(礼貌待人)。引读:因为礼貌待人所以。.。;所以说礼貌待人可以。.。。

2、精读感悟故事三。

(1)整体读。

(2)知故事:重点指导朗读、评价总理安慰朱师傅的话。感受总理语言的文雅、和气、宽容。

(3)明道理。

(4)质疑解疑。结合生活例子理解“思想情操、文化修养”。

3、总结感受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式。

(先讲故事,后说道理。)

四、回归中心,明白道理。

(三个小故事,我们都学完了。它们都是讲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三个小故事综合起来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齐读第一、五自然段。

2、交流中心句: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板书:礼貌待人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齐读)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训的意思。

4、理解礼貌待人的作用。(板书:和谐美好)

5、依据板书,背诵第一、五自然段,把道理记在脑子里。

五、师生互动,交流“礼貌”。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关于礼貌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大家收集到的名言、古训、俗语、格言。还可以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礼貌的感受。)

1、学生生交流古今中外关于礼貌的古训、名言、俗语、格言或自己的感受。

2、教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古训、名言等。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作者:松苏内吉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作者:约翰洛克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作者:孟德斯鸠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作者:冈察尔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六、读写结合,活学活用。

写一个与课文礼貌故事结构相似,关于礼貌待人一个礼貌小故事,一个礼貌小道理的小练笔。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12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1人,男生34人,女生27人,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较均衡,大部分孩子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扎实。但有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应付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孩子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还是不够理想,有待加强训练,努力提高。从上个学期末的考试来看,达A率较低,及格率92%, 整体成绩不够理想,落后面较大,各个方面都要加强,争取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进步,语文能力均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阅读课文27篇,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主题分别为: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课文后的作业题除朗读、临写等常规训练外,还有常用词语的训练(比较近义词,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局部仿写练习。另外,本册向学生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落到实处。

习作7课,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综合练习7个,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与本单元课文有一定联系,但更大程度上带有举例性质,因此,既要严格要求,扎实训练,又要防止拔高要求,过度延伸。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多种活动内容,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

三、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221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149个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文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合适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五、学困生转化: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平衡发展,因而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在能力在学习之初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智育方面没有突出的表现,有的甚至处于滞后的状态等。我们将从以下几点去转化后进生:1、在课堂上多关注后进生。2、在课后多关心后进生。3、热爱差生,尊重和信任他们,提高学习兴趣。4、开展帮扶活动,共同进步。5、积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协助等。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案 1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各年段学生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我想就一节课的朗读谈开去: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8年夏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在抗洪救灾前线的英勇事迹。第一自然段介绍事件的'起因,渲染了“急”:告急、危急,解放军急在心头,日夜兼程。

本段的朗读指导如果仅仅停留在“急”上做文章,哪里都是急,怎么读,学生就只能在语速上做文章,且随着教师的“我觉得还不够急”更加加快语速。

笔者认为,在研究教材时如果能抓住“日夜兼程”一词挖掘开去,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使情感浸润于文字之中,将情感与外在语言表现相一致,朗读指导会水到渠成:

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解放军战士为什么日夜兼程?

想象一下白天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夜晚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战士们会休息吗?

采访“士兵”A,军官B:你们担忧什么?信心在哪里?

由此本段的情感主线进一步明了:忧——急——有信心战胜困难。对“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九江告急!……”的朗读,学生就不仅是语速的加快,而更多了一层沉重,将子弟兵与百姓心连心的情、急人民之所急的意,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坚强决心一并表达出来,语速由慢而快,声音由低沉而高昂,再加上对重点词的处理,相信朗读指导的效果一定会有所区别。

有效朗读指导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基础之上,建立在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浸润与外在语言表现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14

《冬阳•童年•骆驼队》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学会多音字“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题,走近林海音。

1、时光悄悄流逝,但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过渡: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件玩具,一次游戏,都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这里是什么唤起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呢?

2、读题。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

3、老师读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画面多么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在她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的画面吧。再读课题。

4、“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关于作者林海音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曾在上学期学过她的作品《窃读记》,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林海音。在这里,林海音女士要向我们展示什么呢?

5、知道了作者,了解了写作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课文,请读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想一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1)学词:咀嚼 慢慢地嚼 倒嚼

(2)交流:板书: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处

2、读读小标题,你发现了什么?

(写的都是关于骆驼的事,看起来写的事情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骆驼队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借助骆驼队来表现自己童年的生活。)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悟童年。

1、看图,说说这是作者童年时看到的哪个情景?(看骆驼咀嚼)请找到这一段,大声地读一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这一段,谈谈读了这段后的印象。

预设:

(1)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一想,你小时候有没有看东西看呆的时候呢?你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神情吗?一个“呆”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再指名读这句话。

(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这个排比句让我们感觉骆驼的脸真的很丑,它的牙真的很长,它的态度真的很安静。师朗读,读出对骆驼的厌恶之情,说说,这样读对不对?

(3)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指名读,从朗读中,我们不但感觉到了骆驼是在慢慢地嚼,还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像骆驼一样,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慢慢地体会,这也叫咀嚼。让我们也像骆驼一样咀嚼一下课文。

请三位同学分句朗读课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作者观察仔细,写得条理清楚,读起来显得格外自然、亲切,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地感觉。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应做到这样。

4、齐读这段话。背一背。

5、同学们,这是发生在作者五岁时的事情。请你想一想,当她长大时,还会不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呢?正如文章结尾所写(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仿照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回忆了哪几个片断?背背第四自然段。

二。 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童年过去了,但童年时的一个个画面却在作者的脑海中经常浮现。我们来看其他三个片断,请你仔细咀嚼,再在书上写下你读后的体会。

读后交流:你觉得哪儿有趣?预设:

(1)谈铃铛

A.“充满”让我们体会到童年时的林海音特别好奇。

B.读这个片断,说说这对话与平时的对话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分角色说说爸爸和我对驼铃不同的想法。

C.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D.爸爸当时听了我的想法,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你知道,爸爸在笑什么?

E.回顾“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

(2)想剪毛 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

(3)问去处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话分角色朗读。

三、再忆往事,体会真情。

1、当作者人到中年,当她身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自己学骆驼咀嚼的情景,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3、交流:说说你在写这段文字时,当时的心情。(体会淡淡的感伤及深深的怀念。)

4、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5.1990年, 72岁高龄的林海音终于重回北京,时间已经过去了42年,

当她看到北京的一切时,她又会想起什么呢?(冬阳 童年 骆驼队)是的,这一切已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头,此时此景,怎能不让她怀念?怎能不让她感伤?让我们一起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四、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写一段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2、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15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比较喜欢学习语文,朗诵有一定的语感,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文水平发展不协调。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将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

二、教材内容简要分析: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阅读教材共26课,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分别是“春光无限”——透射着自然美和人性美、“科技之光”——弘扬国威,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有志竟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世界各地”——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亲情依依”——折射出浓浓的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八一壮歌”——展现出中国军人的崇高精神和战斗意志、“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这七个主题单元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开放的、整合的文本特质,有意境,有韵味、有情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习作教材内容:

1、请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2、请你把《拔河》这篇作文认真读几遍,参照老师的意见加以修改,然后誊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习作、辩论)。

4、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题目自定。

5、请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是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写出一两个事例,要写真事,讲真话,题目自定。

6、写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7、写一篇和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的想象作文。题目自定。

三、本册教材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教学教学目标

1、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

2、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3、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口语交际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要积极参与,有自信心,自然大方,讲礼貌,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过程中抵制不文明语言,注意语言美。

2、学会表达:要用普通话交谈;交流时要逐步做到表达完整、清楚明白、具体生动,表达时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能使用态势语言进行表达。

3、学会倾听:听人讲话要认真耐心,能了解把握说话的主要内容,逐步做到“抓住要点”,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4、学会应对:逐步做到能顺利地进行日常交流,并能在交流中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三)习作教学目标

1、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四、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安排表:

时间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第(1)周至第(3)周第一单元14

第(4)周至第(6)周第二单元12

第(7)周至第(9)周第三单元16

第(10)周至第(11)周第四单元12

第(12)周至第(14)周第五单元14

第(15)周至第(17)周第六单元12

第(18)周至第(20)周第七单元16

五、本册教材主要教学措施:1、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因此在本色阅读课中 即?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四种能力。

2、习作教学中:正确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好习作教材资源,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精心指导,巧妙点拨。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6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鲁迅先生的事实,教育学生要时时早,事事早。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根据文中介绍,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并能口述。

2、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

二、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1)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1)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2)自读24节,想一想:每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2节

①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②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当时,作者心里是怎样想的?

过渡:是呀,这是哪儿散发的香气,不是桂花,又不是兰花,看来只能是书香了。到底是不是?等我们观赏了三味书屋后,答案自见分晓。

第3节

①指名读,其余同学划出描写方位的词语。

②自由读16句,根据插图找到正确的方位。集体辨位,教师指导看图,提问:作者是按从哪到哪的顺序写的?

③自由练习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④自由朗读第3节后半部分,思考: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部分

过渡:腊梅是怎样的一种花?让我们走进后园去看看?

1、读课文,边听边划出描写梅花样子的词语句子。

(1)指导朗读。

(2)是呀,梅花太美了!除了美丽之外,梅花还能带给大家什么?齐读第5节的最后两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自读6、7节。

(1)指名述说早的由来。

(2)分组讨论: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一个小小的早字对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字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让我们把所有的决心都放到最后一句话中吧!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

自由浏览全文,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梅花和鲁迅之间的关系。

2、继续练习口述三味书屋的陈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层次以及作者得写作顺序。

2、指名回答。

二、体会文章写的作用

1、浏览课文内容,划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

2、小组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2)小组内说说:文中为什么要写梅花?

3、班级交流。

(1)指名读有关梅花的句子。

(2)梅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早、香、冰清玉洁、暖)?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结合图片整体读;

(3)交流文人墨客写下的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篇(坚强、冰清玉洁、不畏严寒);

(4)你想对梅花说写什么吗?

4、自由读所划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1)人们说鲁迅是一朵梅花,一朵永不凋谢的梅花,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用笔写话;

(2)、学生小组交流

三、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1、自由读第3节前半部分,找出描写的事物与相应的位置。

2、指名回答。

3、根据投影练习介绍。

现在咱们来到了三味书屋,就缺少一名介绍员,谁愿意担当此重任?在介绍之前先练习一下,注意自己的语气。

4、指名到台前作介绍。

5、学生评价。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梅花的文章或诗词,摘抄在读写笔记上。

板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 17

《落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 )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板书: 对比的手法  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出示课件13)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

种花生→(  )→(  )→(  )

(板书:收花生 品花生 评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18

《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内容: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写自己最心爱的一种东西。要讲清楚它的特点,抓住这个物品的外形特点、来历以及你觉得‘心爱”’的理由写清楚。由这一东西产生的联想,能够让别人读了你的文章体会你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爱的东西,也都有自己的喜爱之情。也会由此而产生联想。但要把它表达出来却有困难。不容易把它写清楚。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写出感情。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组学习了联想的的写作知识,再这次作文中要得到应用。

2、巩固本单元的的写作知识。

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仔细观察写好初稿。

2、教师根据学生的初稿,找出范文,利用事物投影,引导学生分析评讲文章。

3、学生分组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态度。

2、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2、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教具准备

1、作文描写的事物。

2、例文两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同学们,愿不愿意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他人一块欣赏?那就把你写的文章拿出来吧。

二、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同学们的手稿我都看了。我觉得同学们写得都不错。象刘静、侯美燕、姜少丹、王路、周玉珊等同学尤其突出。但是我也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1)命题不好,有的同学是这样命题的:写自己新爱的一种东西�

(3)没有达到这次作文的要求。

2、同学们记得这次作文的要求吗?

师出示要求:

(1)写自己心爱的东西

(2)写清特点

(3)写出联想

①师出示学生带来的玩具课件:玩具米老鼠(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喜欢它什么?请学生回答。

生答:耳朵特别大,象两把大扇子,它笑咪咪的,心里一定有高兴的事等等

……

师导,有个同学根据这个玩具写了一篇作文。

②出示课件:《我心爱的米老鼠》

要求学生轻声阅读作文,结合本次作文的要求,思考一下,这篇作文达到了这次作文的要求没有?

小组讨论。

师请学生回答,并结合要求具体谈一谈小作者是怎样达到要求的。

生:写清了米老鼠的特点,写出了喜爱之情,联想好等等

师小结:这篇作文为什么写得好?请学生回答。因为这篇作文符合这次作文写作的要求。所以这是一篇成功的习作。

③师出示课件:《小闹钟》病文

要求默读作文,结合本次作文的要求,进行讨论,说说这篇作文达到了这次要求没有?请学生回答。

生答:没有联想,没写清特点等等

同学们能不能把这篇作文修改成一篇符合要求的作文?发给学生作文材料。

分组修改。把修改的《小闹钟》的作文放在实物投影上讲给同学们听。

3、师小结:根据刚才的评改,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改好自己的作文?朗读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的作文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生进行修改。

师巡回指导。

生交流修改情况。

4、请同学们谈这次作文的体会。

师结: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

三、作业:继续修改,誊清。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 19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思乡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这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等8个生字,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静夜思》(出示课件2),我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通过“月”这件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啊,人们往往把思乡之情寄托于一件事物,今天,我们就看看作者琦君是怎样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桂花雨”的吧!(板书:桂花雨)

(出示课件3)作者简介:琦君(1917-2006),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细雨灯花落》等。

二、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

1.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桂花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事?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出示课件5)

2.小组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讨论的成果。

过渡语:要想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出示课件6)

第一部分介绍桂花开放的时间,描写桂花树的样子。

第二部分具体回忆了家乡院子里桂花开放的情形,细致地描写了“我”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

第三部分描写了杭州一座小山上的桂花,将它与家乡的院子里的桂花比较,再次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过渡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件7)课文主要写了“摇桂花”这件事。

(板书:爱桂花——摇桂花——思桂花)

四、从具体事件入手,详细把握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1.作者写爱桂花,喜爱它的什么?

2.作者写摇桂花过程中,主要介绍了什么?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又是通过哪几件事体现思桂花的?

生答,师总结

【设计意图:设计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听写本课生字。

2.收集有关“乡愁”的句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有助于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提高学生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把握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通过把握语言描写,体会人们思乡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桂花雨》这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篇课文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听写生字词。

桂花 木兰花 台风 糕饼 至少 完整 茶叶 箩筐 婆婆 浸入 尤其 缠着

(请小组长看小组同学的听写情况并向老师汇报。)

三、精读课文,深入领悟。(出示课件12)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并画出有关的词句。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3、重点品味摇桂花的乐趣。(出示课件13)

思考:(1)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2)理解“总是”。

四、对比阅读,反复体会

1、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答,师总结:这是母亲内心的感受,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是用感情体味两地桂花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2、浏览全文,找理由说说:�

生答: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总结:这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故乡桂花的香。觉得故乡桂花香,是因为“我”的母亲对故乡院子里的桂花有感情,所以觉得它更香一些。

(1)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3、杭州的桂花香,找出相关的句子。

4、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小山因为桂树多,更显得香气浓郁些。而母亲为什么还要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生答,师总结: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这里运用对比的写法,体现出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5、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生答,师总结

作者通过回忆“摇花乐”,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点点桂花雨 片片思乡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握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令我们感动。

六、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一背,并抄下来。

2.写一写,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录下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案 20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⒈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案 21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我在设计这一教学的时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的:

一、关键词助读

大江保卫战,通过记叙抗洪救灾的场面,实际上是为了赞美这些人们子弟兵奋不顾身保大堤,英勇救灾的精神。而文中“铮铮铁汉”一词,能充分表现战士们这种精神。因而在“保大堤”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抓住了“铮铮铁汉”这一关键词,通过让学生读书,找出第二小节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些人们子弟兵是一个个“铮铮铁汉”。紧扣住“全然不顾”,战士们“顾的是什么?不顾的又是什么?”,感受战士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的这种信念,使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这种铮铮铁汉形象有了鲜明的认识。

二、写作手法的渗透。

本文最显著的写作手法就是点面结合。因而,在学习第二和第四小节的'时候,过渡时,特意以电影的长远镜头作比,介绍了这一写作手法。在修辞上,则引导学生体会了借代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学生初次接触,因而,有必要好好介绍,至于文中还有其它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的容易理解的,因此课上也没有再做赘述。

三、媒体辅助悟情。

作为教师,我们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学生却没有这种情感体验我便借助媒体,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录像,一曲《为了谁》激昂的歌,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联系时事练写。

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本文第五小节中的并列句式,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很好的蓝本。再加上大江保卫战与抗震救灾的战斗在主题上也是很吻合的,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因此,我设计的模仿课文第五小节的写法,用上“人民子弟兵奔向,;奔向,。”的句式进行写话,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措施。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 22

《我的心爱之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去写习作。

2、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能写清楚心爱之物的外形,得到心爱之物的过程,以及成为自己心爱之物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去写习作。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是生日时爸爸送的玩具熊,还是妈妈送的小白兔?是爷爷奖励你的旱冰鞋,还是妈妈在寒冷的冬夜为你赶织的毛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心爱之物”来写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的心爱之物”吧。

二、审题指导(出示课件2)

1、读题目,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板书:心爱之物)

2、� (出示课件3,4)

1、想想什么是自己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原因让你对它产生这样的感情。按要求准备。

要求:

(1)说一说它是什么。

(2)说一说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样子的,你和它之间发生过怎样动人的故事。

2、汇报自己的选材。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2)再请中等和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进行汇报。同学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评价,友善地提出不足之处。

四、突破难点(出示课件5)

1、刚才我们已经说过,要写好这篇文的章重点是写清心爱之物的样子、得到的过程以及你和它之间发生的故事。怎样把这些写下来,形成一篇文章呢?

2、就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大家提出修改方案。

小组进行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描写心爱之物样子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它的外形特点进行描写;简要介绍得到它的过程;详细介绍你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心爱之物得到的过程(略写)我和心爱之物之间发生的事(详写))

五、动笔练习(出示课件6)

根据你刚才的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注意要把过程写得生动具体。

六、小结:(出示课件7)

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我的心爱之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的时候,要抓住特点,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最新教案 23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时刻为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超。

重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幻灯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幻灯。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

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堂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研究文章中心,初知珍贵

1、板书课题,提问:见到“水”这样的题目,通常我

二、再读课文,理清层次,整体把握水的珍贵

1.轻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水的珍惜的?

2.文章先总体写水的珍贵,后具体写人们怎样珍惜水的,全文可以分为几段?

三、精读课文,体会水的珍贵

1.学习第一段

(1)“珍惜”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说。画出第一段中写水珍贵的句子。

(2)学生回答后,教者逐句引导理解。

①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人,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②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③你是怎么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话的。

(3)再读全段,反复体会水的珍贵。

2.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写“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句子。

①相互交流所选择的句子,说说理由。

②理解“期盼”(期待、盼望),盼望下雨天的原因是什么?

③欣赏有关句子:

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只有在下雨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在雨中奔跑踊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④研究“先是……然后……”“只有……才……”的用法。

⑤各自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找出写水珍贵的句子,重点研究:

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②齐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

到来”。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①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事?

②第四自然段中要着重理解妈妈的动作和“我们”的感受。③第五自然段。

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讨论这一自然写的是什么:是写妈妈给我们洗澡的本领高,还是写别的什么?

(4)学习第六自然段。

理解“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四、练习

1.“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找出有关句段仔细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地加以描述的。

2.插图配一段说明文字。

3.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5

一、 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三、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学生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最新教案 2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震资料,音乐,李博士的照片及行程安排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走过生命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种桥是用爱心、用骨髓建造的,今天我们要一起用心了解这座桥。

这座生命桥是怎样建起来的呢?我们一起去课文寻找答案。

1、找骨髓(十分不易)

(1)课件出示句子“这个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读通句子。(指名读)

②理解“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自由读,回答。)

(2)课件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 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①大家看看这三句话都是在说什么?

②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 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③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句子。

(用心体会“十万分之一”,用心体会寻找过程的“几经辗转”,才能体会寻找骨髓的“谈何容易”。)

2、献骨髓(遭遇地震)

(1)课件出示“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指名朗读后再谈感受。

②看课件(播放地震片段),体会当时的台湾是一种什么情形,练读“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还在余震中摇 晃。”联系自己谈感受。

③让我们的心贴近青年的心,一起来到大陆,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此时此刻台湾青年想得更多的是海峡的彼岸,一个18岁的大陆同胞正 满怀着生的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⑤运用文中词语练习说话“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 )。”

⑥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认识吗?是啊,在海峡的另一边,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如此牵挂,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

⑦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语句子。

⑧如果是你,你会捐献骨髓吗?

3、取骨髓——(遭遇余震)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就在小钱等待骨髓的同一时刻,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奔波呢?(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回答)

②在这同一时刻,李博士在做什么呢?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指名读)

③我们来看一看突如其来的余震是怎样的情形。(播放地震的片断)

④想像一下,当时手术室里的情景?

⑤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博士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⑥说说李博士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动?(抓住“沉着”“突如其来”“空旷”“一次又一次”“涓涓”等词语体会李博士博大的爱心。)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⑦从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4、送骨髓(连夜奔波)

①出示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体会“奔波”和“连夜”等词语表达出的李博士的爱心,引读第六自然段。

②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课件出示行程时刻表(问学生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③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指导读出艰辛、紧张与漫长的三种语气)

5、植骨髓(成功)

①出示:22: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00整,手术顺利完成!

二、升华情感之桥 ,抒颂血脉亲情,理解生命桥 ,总结全文

1、品读第 7 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骨髓)

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因为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师板书:爱心)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全班齐读第 7 段)。

2、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知道是台湾青年用骨髓救了自己,他会如何感谢台湾青年呢?你替小钱写一封感谢信给台湾青年。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最新教案 27

《一双新鞋》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爸爸的爱以及爸爸对我的爱”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正在字读的基础上交流、反馈

3.情感、价值观:感悟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教育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2.难点: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与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教师导:课文围绕一双鞋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2.出示生字词语与卡片

3.教师进行强调。

三、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1.教师指名反馈:读了全文,课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被什么感动?:被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想想父亲对儿子的子和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什么?

4.指名反馈:父亲为满足儿子的愿望,把准备买零食的钱给儿子买鞋,儿子为爸爸的脚不再爱冻放弃了自己的愿望,为爸爸买一双最需要的鞋

5.讨论:爸爸很需要新鞋,为什么没有去买?

6.教师小结: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故事最感人的地方是父子俩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

四、总结全文

人间最美的情感是爱,母爱的无私,父爱的伟大。我们应该爱护、关心、体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