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案例【优秀1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小编有缘人帮助大家整理的14篇天火之谜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天火之谜》教案 篇1

冲锋舟

一、了解预习情况。

1、知道我们今天上哪一课吗?(齐读)师评:非常好,干脆利落。

2、事先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有没有没预习的?你们都做了哪些预习工作?

生1:我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师:不认识的字呢?生1:也这样做,在书上标注出来了。

生2: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

生3:我通过自学,知道了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师小结:实小的学生很会预习,解决了生字新词。读了课文,也搜集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把预习工作做的很充分。

(一)检查读课文。

1、你读了几遍书?3~5遍的举下手?5遍以上有没有?

2、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通顺?我们来检查一下。

哪几个自告奋勇?1~2段谁来?第三段,第四段呢?

要求:读的好的记下来,读的不好也记下来,给他“品头论足”。

(生读,师相机板书   混为一谈  颠簸

风筝      纤维   系着)

(二)评价。

1、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留心了几个字词,(指“混”)这个字怎么读?(hùn)

这个“筝”念第一声,连起来怎么读?

“系”可以读jì,也可以读xì,文中读?表示把什么拴在什么上。

“簸”这个字念什么?

“纤”这个字是多音字,怎么读呢?

师:刚才朗读有没有明显的错误?

个别字有错误。师评:读书的时候容易把字看错,要注意。

2、谁读的好呢?哪方面读的好呢?生:省略号处恰到好处的停顿。师:给人很期待的感觉。在流利的基础上能读出感情,希望大家努力。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二、词串教学,深入课文

(一)出示第一组字词: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1、女生读,男生读。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几个词放在一起?

生:其中三个词语是对雷暴的错误认识。师:哪几个?“上帝的怒火”是哪些人的认识呢?

“雷神”呢?……

2、哪个同学能用这四个词说一段话?

(二)出示第二组词语:

击倒    劈开    毙伤

1、(一生读)师评:非常准确、流利。这里有三个生字(点红“爆”、“劈”、“毙”)怎么记住这三个字呢?(……形声字)师板书:形声字。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发现规律就可以很好的记住,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2、两组放一起读,只读一遍。

3、读完这两组词语,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威力很大。

生2:……是可怕的东西。

4、师:这几个词语让我看出雷暴的可怕,读这段话:(出示)地球上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的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可怕的东西。

谁来读一读?(生读)师评:他用自己的理解表达着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读?

5、这段话中,还可以从哪儿看出雷暴的可怕?

生1:“每年”、“几十亿次”。师:这么频繁,确实可怕。

生2:“劈成两半”。师:威力无比。

生3:“一直”。师:这种恐惧感是一时的还是……?

6、师:大自然确实有时候让我们感到恐惧。(放雷暴视频)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闪电,声音。

生2:山崩地裂的声音。

生3:看到了平原上飞快奔跑着的人。师:那是因为……(生:害怕)

生4:阴云密布。

7、大家来一起读,读出这种害怕。(生读)

师:是啊,再回过头来看这组词语,是不是有更深的体会了呢?一起读。

8、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上一段话呢?(同座位互说)师擦去板书的几个词语。

9、谁能用一句话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雷暴是天火)师:是谁解开的?(富兰克林)

10、这就是富兰克林(出示照片)。同学们课前收集到他的资料了吗?

板书:富兰克林。他了解的真多。师补充:……《独立宣言》……

11、通过初读课文,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相信科学。

生2:善于发现。

生3:用实验证明,很科学。

12、师: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出示:雷暴是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句子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用直线画出来。

13、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答案了?

生1:“……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

生2:“……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4、(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问问法上有什么不一样?比较一下。

(“熟知”和“普普通通”,“就是”和“只是”)

15、一个是“就是”,一个是“只是”,有什么不一样的呢?谁来读。

首先一样不一样?(生读)听出来了吗?耳朵灵的人,能听出来一点。

生:肯定。

师:每句话都是富兰克林的心里话。

16、出示第一句。(出示头发直立的人的照片)

你看到了什么?(头发竖起来了)

想到一个成语?对了!“怒发冲冠”,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是愤怒吗?

17、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静电、放电现象?(一生答,师评:说明他很留心生活。)

(出示静电资料)读了这段资料,你认为静电一般伴随着什么样的现象?(蓝光,……)

雷暴有相类似的地方吗?(生答)相似度很大。不由得使人得出了一个结论:“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8、可是对于……,富兰克林是第一个,他的心情平静吗?内心怎么样?(激动、兴奋、心潮澎湃)

齐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再激动一些!(生再读)

19、富兰克林是怎么得到这个规律的呢?

生1:仔细观察。师板书:仔细观察。

生2:大胆的推测。师板书:大胆的推测。

20、师:大胆的推测背后是什么呢?(自信,师板书)

还有什么呢?(聪明,师板书)

……

再读一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全体男生读。

21、出示富兰克林像。你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但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议论的?读第三段。

22、为什么对他冷嘲热讽?还不是一般的冷嘲热讽。出示:(2年书……)怎么讽刺,说了什么话?

生1:你只读了两年书……。

生2:天上和地上是两个世界……。

生3:神灵……。

再出示这一段冷嘲热讽。

23、他动摇了吗?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会出现这样一句话:“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一生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你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富兰克林?(非常的坚定)板书:坚定。

齐读。板书:不畏嘲讽。

24、大自然令人生畏,有时候人言更令人生畏。还有许多人……(简介达尔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坚持真理早迫害的经历)

25、面对嘲讽,面对前人的迫害,他畏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

他的心里一定有这样一个声音:“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6、(出示富兰克林像)再次面对富兰克林,你又有什么样的认识了吗?

生1:……伟大。

生2:……自信。

生3:……坚持不懈。

生4:……很有勇气。

……

(三)出示第三组词: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

1、“不足为奇”自己说说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为什么“不足为奇”?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情呢?

生1:妈妈的“恐吓”。

生2:帮妈妈洗碗。……

3、用“不足为奇”说一段话。

4、这组词语放在一起,是因为……在什么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出示:(面对…………)

5、富兰克林是怎么样做这个实验的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天火之谜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3、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2、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指导练读,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

7、讨论交流

(1)指名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有关语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毙杀动物……“体会观察之仔细。

(2)出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体会推测之大胆。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4)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8、有感情朗读2-4节,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节。齐读,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等语言)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天火之谜(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感受文章地有关写法。

教学准备: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练读有关词语。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回忆文章地主要内容:

(1)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天天练上的作业。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文中第四段讲到“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 。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这一句说明麻绳已经有电流通过了!可下面又说“突然,一道……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难道湿了才是导体?那为何下雨前,已有了带电的信号了呢?

在办公室我和蔡老师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只能解释为麻绳在淋湿后才是良导体,而丝带比较滑,雨水难以浸湿,所以是不良导体,并且富兰克林用手触摸也是讲究科学的,从书上的插图看,是用手指背触摸,所以被电后,手指向里弯曲,所以他没有触电。

蔡老师又去查了避雷针的作用,不过我俩看了还是在云里雾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不明白。不过,我曾经看到说有时装了避雷针,反而会引雷上身,反而会使建筑物受到雷击。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我们叙述了富兰克林法解开天火之谜的经过,因此在教学时可采用“以述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首先要向学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诉他们读了这一课,每个同学要能面对全体同学复述课文,在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人听。要想讲得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这样,学生就有了精读的明确目标和内在动力。接着,就可以围绕以上两点指导他们练读、练述。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朗读,通过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坚持不懈、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探索精神的对比,来真切地体会富兰克林的坚毅品质。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疑问特别多,可以预见孩子将来有可能超过富兰克林。

如曹云卿说:“雷电白白在天上浪费了,把它接通我们的变压器,使它成为我们用的电多好,那该省多少资源呀。”

杨立洲说:“现在的变压器都承受不了它的电荷,能用早用了。”

我因势引导说:“是可以变成我们生活用电,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我知道解决这个难题的就是你们俩了,祝贺你们未来的科学家。”

在课上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上一页  [1] [2]

天火之谜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做实验的部分,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

2.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所见、所感。

3.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4.板书课题:天火之谜。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把句子、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混”这个字读hùn,“筝”念第一声,“系”读jì,也可以读xì,文中读jì,表示把什么拴在什么上面。“簸”这个字念什么?“纤”这个字是多音字,怎么读呢?等等词语。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之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读课文。

1.出示一组字词:天火上帝的怒火雷神雷暴

(1)齐读词语。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几个词放在一起?

(2)哪个同学能用这四个词来说一段话。

2.出示第二组词语:爆炸击倒劈开毙伤

(1)指名读词语。“爆”、“劈”、“毙”这三个生字都是形声字。

(2)齐读词语

(3)读完这两组词语,大家有什么感受?

(4)齐读这段话:地球上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的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可怕的东西。

(5)这段话中,还可以从哪儿看出雷暴的可怕?

让学生画出关键词“每年”、“几十亿次”、“劈成两半”。“一直”……

(6)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害怕。

(7)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3.介绍富兰克林。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他的有关资料。

4.雷暴是什么?

(1)课文中有没有句子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用直线画出来。

“……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问问法上有什么不一样?比较一下。(“熟知”和“普普通通”,“就是”和“只是”)

(二)齐读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2.出示第三组词:混为一谈难以置信冷嘲热讽不足为奇

(1)“不足为奇”自己说说什么意思?

(2)课文中什么“不足为奇”?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情呢?

(3)用“不足为奇”练习说话。

3.默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

4..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议论的?齐读第三段。

(1)人们为什么对他冷嘲热讽?怎么讽刺,说了什么话?

板书:坚定。

(2)面对嘲讽,面对前人的迫害,他畏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你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探索)

5.学习第4.自然段

小结: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勇于探索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2)读“风筝实验”这一部分。

a.明确实验的条件和器材。在课本上做批注做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情况、实验器材等。

b.汇报,对照课本插图明白实验器材的作用。

1)“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2)你理解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要“怒发冲冠”吗?联系生活中头发的静电现象谈一谈。

3)你体会到富兰克林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

4)“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蓝色的火花”和“发麻”说明了什么?从这里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为研究科学,不怕危险,敢于试验)

5)“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这时候,富兰克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3)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4)指导复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经过。

6.学习第5自然段

(1)理解“无稽之谈”。

(2)富兰克林实验成功了,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样说?

(3)小结。

(4)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的段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

1.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

2.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三部分的段意。

3.思考:富兰克林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体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小结:为什么富兰克林能解开天火之谜?(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课后收集些防雷小常识,在班内交流,与大家分享。

七、温馨提示:下雨天注意安全,不要放风筝,很危险!

《天火之谜》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晰、简约,细细读来,理性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本单元的主题是“百折不挠”。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为了揭开“天火之谜”富兰克林是怎样做“风筝实验”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为了树立人物形象,采取了一些写作手法:文中作者写雷暴的可怕,那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毫不畏惧的精神;写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笑,也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在讲解课文时,着重渗透这一点。

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因此,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教学流程的设计】:我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复述“风筝实验”。第一个板块设计是基于文章表达的方法考虑的,因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这样设计学生思维深度大,有探索价值。第二个板块是基于复述课文考虑的,先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在什么气候做实验?用什么材料?是如何做实验的?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对整个实验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接着,我让学生交流:“在实验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复述课文。

天火之谜 篇4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教案 篇5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喻 芳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胡海舟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教学重难点: 篇6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天火之谜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19、天火之谜(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3、揭题。(板书课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 劈成两半 毙伤 冷嘲热讽 拴住 钥匙 颠簸 风筝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相同的事物。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的样子。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遭到损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他们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后练习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自由轻读,想想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3、齐读第一节。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1)学生按笔顺在书上练习描红,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并抓住它们的关键笔画。

(2)交流各自描红所得,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3、练习描红,教师巡视。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实验的经过,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 引读——天火之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体切入课文。

1、这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并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

2、教师观察、点拨,多与学生交流,为课的进行做准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要与第三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据回答出示: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讨论:“这种推论”指什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补充资料作介绍: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4)引导想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

(5)指名朗读,读出当时人们对富兰克林讽刺的样子。 评: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6)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7)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3、小结: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这更说明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

4、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1、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仍然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然后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2、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讨论:下这样大雨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让你出去吗?为什么?

(3)对啊,因为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而富兰克林却敢去放风筝,更能说明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4)指导朗读:读出雨大的感觉。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补充说明: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3)讨论: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你感觉到了什么呢?(为了看风筝线是不是带电,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

(4)出示风筝图,引导体会心情: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在看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你会想什么?心情怎样?(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

(5)指导朗读:读出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指名读,评议。

当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作相应介绍: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从他喊话中的标点符号,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

3、小结:正是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坚持到底不怕危险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放录象,随着录象一起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过渡:“风筝实验”成功了,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2、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想这个实验的意义,学生交流。

3、“无稽之谈”什么意思?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

4、引导想象说话: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那些冷嘲热讽者。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富兰克林终于发明了避雷针。在这20年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同学们,当你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六、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震惊了全世界,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啊!

2、赠送名言: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七、拓展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谈谈你的体会。

2、课后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还可以借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

天火之谜 篇8

《天火之谜》教学片段设计与反思

案例:《天火之谜》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那里知道的?

(生默读后发言)

生(1):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观察力极强的科学家。因为他在别人对雷暴恐慌不已的时候,却已经注意到雷暴和静电放电现象有相似之处。

生(2):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不迷信的人,别人都以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却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

生(3):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因为雷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人们躲,还来不及,而他却感于冒着被触电的危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秘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生(4):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风筝实验,成功地捉住了“天电”。

……………

师:交流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会被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肯定会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这个实验吧!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师:既然这是个实验,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出实验需要的材料。

(生读课文,一会儿有同学交流)

生: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只风筝、一根细铁丝、麻绳、一段丝带和一把铜钥匙。

(学生边说,教师边绘制示意图)

师:说得很完整,那么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怎样的天气情况呢?

生:除了这些材料,还需要在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师:能联系课文说具体吗?

生:要求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并且过一会儿会下起滂沱大雨。

师:你读书很仔细。那么富兰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恶劣的天气中完成实验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插图,练说实验原理。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于风筝实验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经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弄明白,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1):我明白了铁丝、麻绳和丝带的作用。铁丝是用来吸收云中天电的。麻绳被雨淋湿后能成为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丝带能使富兰克林放风筝时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上铜钥匙?

生(2):我还不明白,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就不会成为导体吗?

师:刚才两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书上确实没有作解释,你们能否试着推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呢?

(教室里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回答)

生:我从课文中“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我可以推想出铜钥匙的导电能力是很强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电”,从而证实他的推论。刚才第二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也会成为导体的,因为我从课外书中学到:雨水是一种可以导电的物质。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湿的物体都可以导电,只是导电能力大小不同,可能丝带的导电能力差些。

(生刚说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多有道理呀!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富兰克林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下面,谁能对照老师的示意图,完整地说说这个实验的原理呢?给大家一些时间,做准备。

生:交流。

师:风筝实验顺利完成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自称是有学问的人们,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肯定会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很无知。

生(2):他们肯定会十分震惊,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富兰克林会用这么危险的实验去证实他的推论,而且最终推论被证实。

生(3):我觉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通过这个实验明白,其实有些自然现象并不可怕,它们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迷信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再如,学完风筝实验的过程,谈谈别人对此的想法,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2) 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阅读要求,即学会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推想铜钥匙的作用和丝带的带电情况。学生通过一翻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可见,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决。

(3)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富兰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迷信、敢于实验的崇高精神。

复习导入 篇9

1、听写词语,然后出示词语,对照批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火就是什么?古代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

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3、是谁揭开天火之谜的?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引读 篇10

是啊,富兰克林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根据放电原理,他又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11

一、导入

我们四年级时学习了《普罗米修斯》,被他那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的大科学家——富兰克林,一起学习课文——《天火之谜》。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出示:

雷暴毙伤拴攥住颠簸钥匙纤维

这组词语特别难读,谁来试试看?

齐读

3、出示第二组词语:

雷电交加不足为奇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自由读——指名读

4、“无稽之谈”是什么意思呢?不要着急,徐老师查了字典,“稽&rdq《·》uo;的意思是“考查、考证”的意思,现在你能来说说“无稽之谈”的意思吗?

5、有些词语,理解了这个词语中关键字的意思,就能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来来说说“安然无恙”的意思呢?(现在形容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四。

7、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三、再读课文,理解实验

1、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6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试验过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富兰克林做试验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

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的风筝与我们平常见过的风筝有什么不同?

2、交流课件出示: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

3、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组合这些东西,作者分别用了什么动词?

出示:拴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4、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5、这是一只奇怪的风筝,每一个实验器材都有他独特的功能,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

课件出示: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是导电的,铜钥匙是用来感受电的,丝带是防止触电的。

6、你能根据屏幕上的这些内容向没见过这只风筝的人介绍一下吗?

出示:这是一只的风筝。

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板书:知识丰富或考虑周到)

7、福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除了周密的考虑够了吗?还需要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后半部分,边读边思考。

生:需要勇敢的精神。

这个实验危险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再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

预设1: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出示对比句: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怒发冲冠”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一根根都竖了起来)

可是在福兰克林看来,这“怒发冲冠”般的纤维却一点都不危险,不恐怖。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从这个“!”你读出了什么?(激动、惊喜、兴奋)

那你能读出这份危险和福兰克林的激动吗?

朗读指导:我看到纤维竖起来了一点!

这次我看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富兰克林激动的样子了!

预设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此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危险吗?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了?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危险的实验阿,曾经就有人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被雷击倒了。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呢?

是啊,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富兰克林不怕牺牲。(板书:不怕牺牲)

此时此刻,福兰克林已经完全不顾这份危险,完全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悦中了,想一想除了“欣喜若狂”,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兴高采烈、喜笑颜开)

那能不能把“欣喜若狂”换成这些词语呢?

是啊,“欣喜若狂”更能表达此时此刻富兰克林的心情。

想象一下,富兰克林当时会高兴得怎么样?

朗读指导:你欣喜了,可是还没有到“狂”。可以加上你的表情和动作。

8、那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呢?请你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面对科学的真理,那些曾经对富兰克林冷嘲热讽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12

无锡市江南实验小学  邹红伟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2、了解富兰克林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感受他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感悟富兰克林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天火之谜》。(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天火就是我们夏天常见的雷电,它常常伴随着轰鸣的声音、耀眼的闪光来到世间,这不,它来了。(播放图片、雷声)

3、大家都见过雷电,你对雷电了解有多少。

4、以前的人们对雷电了解并不科学。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中国人则……长期以来……

5、人们认为雷暴跟神灵有关,他是神灵发怒的表现。但偏偏有人不这么看。他认为——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学生齐读句子)

持这个观点的是——富兰克林(板书:富兰克林)

雷暴到底是放电现象,还是上帝的怒火?这可真是个谜。最终这个谜解开了吗?结果是——课件完善句子,学生朗读。——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只不过是无稽之谈。

出示“无稽之谈”什么叫“无稽之谈”

人们心头的问号变成了感叹号,而把问号变成感叹号的正是——富兰克林。

二、深入探究

1、问号源于富兰克林的推测,而把它改成感叹号的方法是(实验)板书。

2、交流富兰克林的推测

我们先来看富兰克林的推测,课文哪一段介绍了这个推测?默读这一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学生找到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声,都能毙伤动物……”,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大家能读好这句句子吗?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

(方案a)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方案b)人们同意他的推论吗?哪里看出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把这个推论告诉张三,张三说……告诉李四,李四说……找个有学问点的,告诉老师,老师说……(示范:你是我老师)找个更有学问的,更有学问的说……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看似有学问的,都在……富兰克林面临着……齐读句子。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3、交流风筝实验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证实自己的推论。

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的这个实验。大家了解这个实验,那也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人。

a这是个能揭开天火之谜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1)学生说要准备的东西。(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画简笔画。其他同学读关于试验做法的片断。画画学生解释富兰克林是怎么连的,引导学生注意“拴、结、系”的用法,简单介绍原理?

(4)老师说过,了解富兰克林的这个实验,你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人。实验做到这里,你又了解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学生说自己的感悟——科学严谨)

b现在就让咱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752年7月的那个雷电交加的一天,跟富兰克林一起把风筝放上去。当我们做完这个实验,你会发现,你对富兰克林的认识又深了一层。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们到了……(课件播放雷声,教师叙述)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这时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

实验完成了,请大家回到课堂。

刚才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经历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这一个试验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回忆难忘的场景。

a讨论靠近铜钥匙,说说怎么看出勇于献身的(板书“勇于献身”后问同学你会不会把手指接近钥匙?)。

b讨论“欣喜若狂”。出示词语,说说意思,(照理他应该难受才对呀)讲讲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联系“捉住天雷”以及前文人们对他的取笑。读好这句句子。

c还从那里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勇于献身?“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解释科学原理,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读好这句句子,读出喜悦。(或教师引导:刚才老师跟大家一起做实验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出示句子——“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想想看,当老师看到麻绳“怒发冲冠”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电流离我如此之近,害怕是人之常情。富兰克林是什么心情呢?)

大家刚刚跟富兰克林一起完成了这个风筝实验,现在有一个任务要交给大家——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讲给曾经嘲笑过富兰克林的人听。能完成吗?

建议复述前先把这个片断再好好读一遍。

教师针对要点模仿无知者提问。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富兰克林的这个风筝实验。现在人们会怎么说?张三,你会怎么说?李四,上次嘲笑有你吧,现在你怎么看?这位老师?

三、结语

1、这个实验震惊了世界,人们被什么震惊了?

2、对呀,这个实验不光揭示了一个科学真相,还蕴含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因此他发出的声音才会掷地有声。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宣言。

3、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出示“安然无恙”解释。

四、学习本课生字,布置作业。

1、学习生字

2、作业:

(1)复述课文

(2)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课文段意。

教学目标: 篇13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篇14

作者:冲锋舟 来源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并感受“天火”的可怕;理解富兰克林得出自己推论的过程,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富兰克林表现出的“细心、智慧、勇敢、自信”等形象。

3、完成“雷暴、劈、毙伤、难以置信、不足为奇”等词语教学。

4、完成对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复述。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揭题,齐读课题。

2、了解预习情况。

预设目标:在点评中渗透预习的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熟课文,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指出高年级学习中课前充分预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3、指名分节读课文,点评朗读情况。

预设目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混为一谈、风筝、系、钥匙、纤维、无稽之谈等词语的读音。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

二、理解天火,感受天火。

1、指名读词语: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用这些词语说上一句话。

预设目标:能明确四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天火,古代西方人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在科学上,叫做雷暴。

2、指名读词语:    击倒     劈开    毙伤

指名介绍“爆、劈、毙 ”等字字形的记忆方法。

预设目标: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

3、自由轻读两组词语并指名说说读这组词语后的感受: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击倒      劈开    毙伤

预设目标:能初步感受词语背后的意象,为理解“天火”的可怕铺垫情绪。

4、出示段落: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1)指名读好这段话(部分关键词标红)。

2)提问:还可以从哪里词句体会到雷暴很可怕?

3)再次指名读好这段话。

4)视频播放:电闪雷鸣。提问:面对这样的场面,你的感受是什么?

5)齐读这段话,读出感受来。

预设目标:能抓住“劈开、击倒、上帝的怒火、雷神、几十亿次、长期以来、一直”等词语(根据回答随机标蓝),不断深化理解,感受雷暴的可怕,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同座练习用上面出现的8个词语说一段话。指名汇报。

6、指名再读词语,读出自己体会来。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击倒      劈开    毙伤

预设目标:能梳理一、三自然段部分内容,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复述。能完成上述词语的积累内化。

三、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一)

1、提问:谁为我们揭开了天火之谜呢?

2、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初步印象

3、齐读这个名字。

预设目标:能说出对富兰克林的初步印象,读好人名。

四、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二)

1、雷暴是什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划出来。

预设目标:能找到以下句子: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第三自然段)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五自然段)

2、自由轻读上面两句话,边体会两句话表达上的差异。

3、过渡:如果把这两句放到它们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触摸到句子背后富兰克林不同的心跳。

预设目标:能大概感知两句话的差异,渗透学习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体会句子。

4、齐读句子: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出示静电对人体放电后“怒发冲冠”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出示:“怒发冲冠”。提问:这里的“怒发冲冠”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目标:能理解“怒发冲冠”的本意与具体语言环境的意义。

2)指名介绍自己知道的静电放电现象并出示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这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指名读资料。思考、汇报:放电现象有哪些特点。

3)说雷暴就是一种放电现象,推测的依据是什么?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有关的语句。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并齐读。“:

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声,都能毙伤动物……

出示句子: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指名把上面两句话连起来说说。

预设目标:了解到放电现象的三大特点——发光、有伤害。能理解“雷暴是放电现象”的依据。

4)体会作为第一个发现者——富兰克林的心情。带着富兰克林当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预设目标:能体会出富兰克林欣喜与兴奋的心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富兰克林对于自己的推论有把握吗?

1)出示段落,读中体会: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指名读好这段话。

3)充满自信地读读这句话: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6、出示富兰克林图像。提问: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预设目标:能抓住 “早就观察到、大胆地推测” 等关键词,理解“大胆推测”背后富兰克林细心、勇敢、自信的品质。在朗读中不断深化理解。

板书:细心  大胆  智慧   自信……

五、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三)

1、过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在我们看来——(不足为奇),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简直就是——这简直就是——(难以置信、无稽之谈、荒谬可笑等等词语。)

预设目标:渗透“不足为奇、难以置信、无稽之谈”词语教学。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落,找出有关描写人们难以置信的句子。

1)出示句子: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2)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

3)教学“冷嘲热讽”。

4)指名读好这段话。

5)想象富兰克林内心的感受。

6)带着体会齐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7)出示资料并配乐介绍:

达尔文担心进化论的发表会对社会产生震撼,死后手稿才得以发表。

哥白尼的“日心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并遭到教会公开的侮辱。

伽利略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受到罗马宗教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不过是无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结果被天主教会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活活烧死

8)过渡: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富兰克林沉默了吗?他毅然决然地相信——

齐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3、出示富兰克林图片。再次说说对富兰克林的认识。

预设目标:能不断深入感受富兰克林所遭受的压力,逐步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自信、坚定、勇敢……

4、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1)教学“不足为奇”:“不足为奇”什么意思?课文中什么“不足为奇”?在当时,对于智慧大胆、充满自信、意志坚定的富兰克林来说,什么又是不足为奇的呢?在你的生活中,什么又是“不足为奇”的呢?用“不足为奇”来说一句话。

2)同座练习: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得出推论的过程。 指名汇报。

预设目标:能充分理解“不足为奇”,会用“不足为奇”造句。能活用词语,完成第三自然段的复述。

六、结束

1、齐读: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2、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预设目标:实现简洁、明快的课时交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