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方程的意义》教案优秀9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做一做。练习十一 1——3题。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等式引入,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通过逐步尝试,得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为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材料,教材提出: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然后通过三位小朋友在黑板上写方程的插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在“做一做”里,教材给出了6个式子,让学生识别哪些是方程。要让学生明白,未知数还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你知道吗”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通过让学生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方程的历史和发展。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以后通过一定的情景进一步学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学生要在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在天平的演示情景中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说出方程的特点并由不等的式子到相等的式子,从而推导方程的意义并能扩展到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简单的方程和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
三。教法
1.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是以天平的演示实验为情景引入教学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主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发现意识。
2.教学方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钩和认知水平,从生活实际中的情景——用天平称量物体重量入手,通过教学课件的使用使学生观察“等式”——“不等式”——“方程”的演示过程,深刻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然后结合几道判断题让学生举例深化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最后设计二组情景让学生列出方程和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得到拓展和沿伸。
四。 教学流程
1.旧知练习,学前准备
这一部分共安排了4道填空题。目地是通过复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来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方程的意义”。
2.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从天平的认识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天平的使用知识。然后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观察到在天平平衡的情况下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从而为等式的引入作铺垫。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300的不等式。最后天平逐渐平蘅,左右两边相等,得到100+x=250这样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学生理解,方程应该是一个等式,而且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方程的意义。接着将式子中的x换成b,式子还是方程。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3.深化概念,加强理解
先出示一组式子判断是不是方程,说出判断的理由,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作初步的理解和判断。讨论m+n=3是否是方程,让学生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不只一个。最后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能力的培养。
4.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列出第62页第2提的方程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根据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2)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情景是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方程的意义的整合运用。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还可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5.总结全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6.课堂作业:当堂练习或课下完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感知等式
1、出示天平:
师:认识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称物体的重量、使得左右平衡)
生:天平是用来称物体的重量的。
2、鸡蛋天平图
a、演示:平衡
在左放两个鸡蛋,右放上100克砝码,天平平衡。
师:天平这时怎么呢?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平衡了,说明这两个鸡蛋重100克。
师: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吗?
生:50+50=100(板书:50 + 50 = 100或 50 × 2 = 90)
师:谁来给这种式子起个名字吗?
生:可以叫等式。(板书:等式)
b、演示:天平不平衡
师:左边拿走一个鸡蛋,天平会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就不平衡了,说明左右两边不相等。
师: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学式子表示呢?
生:50<100(板书)
师:这是等式吗?
生:不是等式。
【反思】学生先要观察天平的现象,再独立的思考该如何解答?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后出现的式子70 + x=9070 + x < 9070 + x > 90
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饮料,糖果天平图
a、演示:左边70克糖果,右边90克饮料,天平向右倾斜
师:天平怎么了?说明什么?
生:饮料比糖果重。
师:谁来用式子表示?
生:70 < 90 (板书)
b、如果在天平的左边加上x克的牙签。
师:这时天平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一一说出“3种情况”
师:你能分别用数学的式子表示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70 + x=9070 + x < 9070 + x > 90
师:这几个式子同上面的式子比,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含有未知数。
4、教材中的杯、水、砝码天平图。
a、演示:左边空杯,右边100克砝码,天平平衡。
师: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个空杯的重量是100克。
b、师:往空杯中加入水,天平会怎样?
生:天平会向左倾斜。
师:有其他可能吗?
生:不会有其他可能。
师:可以用y表示倒入的水,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吗?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现象吗?
生:可以用其他的字母。
生:100+y>100(板书)
c、演示;往天平的右边加了100克和50克的砝码,天平再次平衡
师:能不能又用一个式子表示此时的现象呢?
生:100+y=250(板书)
师:到底倒入的水有多少克,你能知道吗?
生:水有150克,因为250-100=150克
二、主动探究方程的意义
1、分组尝试、引导分类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思考得出了这么多的式子,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们分分类吗?把你思考的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各种式子说)
50+50=100
50<100
70 < 90
70 + x=90
100+y>100
100+y=250
70 + x < 90
70 + x > 90
2、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时间、尝试分类
3、反馈
(注意: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多指名几位学生说)
第一次分类:按照等式不等式分
第二次分类:按既含有字母有是等式分
a、让学生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b、如果学生按照多种标准分时,指出:“分类一次时只能是一个标准”。
c、引导学生分
师:那么按照是不是等式分应该怎么分?
d、第二次分类:
师:你能把这些等式再分分类吗?
4、 概括概念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按自己的标准对式子进行分类。
(老师把黑板上不是方程的式子擦掉)
a、教师指着黑板说:那么,像这样的等式我们叫做方程(注意语气语速)。
(板书: 方程)
b、你能说说什么叫方程吗?
c、学生发言,概括出:“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
【反思】设计分类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学生找到一定的分类标准,自主对式子进行比较,辨别,明确什么是方程。第二,明确“分”的标准虽然不同,但通过连续两次“分”,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在分类过程中,我的打算本是把学生的两种分法的结果一一抄写在黑板上,可由于黑板有些小,我就图简便,第一种分法我就在原算式上调整了位置,没重抄。当学生说到第二种分法的结果时,我们的原始算式没有了,给人一种将第一种分法的结果又再分的错觉,听课的老师有这种错觉,我想学生肯定有的没把两种分法弄清楚。
三、拓展练习、巩固概念
1、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书上练习)
8x=06 x+24+2>102 y÷5=10 n-5m = 15
17-8 = 9 10<3m 6x +3 = 11+2x 4+3z =10
提问:在判断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新的体会以下几点:
学生可能会说:
(未知数)也可以在等号的右边;
未知数可以用x、y等多个字母表示;
一个等式中可以含有多个未知数;
小结:看来我们要判断是否是方程,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师:认识了方程,以前见过吗?
师;其实一年级就见过。(生奇怪)比如8+□=10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方程离我们并不遥远。
2、讨论、辨析概念
a、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b、你能用一个图(或表)来形象地反映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吗?
……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感受方程思想。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感受方程思想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感受方程思想
课前准备: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出示实物天平。
师:认识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称物体的重量、使得左右平衡)
2.演示:
出示两个50g砝码和一个100g砝码,(将未标有重量的一边朝向学生)
师:它们的重量我们还不知道,如果要分别放在两个盘上,天平会怎样呢?(演示)
学生观察后发现天平平衡(这时,将砝码标有重量的一边朝向学生)
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3、出示例1
说明: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板书: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二、引导分类,概括方程概念。
1、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a、想一想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b、把自己分类的情况,写在纸上?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2、概括概念
过渡:看来同学们都能按自己的标准对式子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a、教师指着黑板说: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_____________的等式方程)
b、你能说说什么叫方程吗?
c、学生发言,概括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举例方程、理解概念
你能例举出方程吗?谁能举的与刚才不一样吗? (用字母y表示、有难度的方程)
以前我们见过方程吗?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1、“试一试”
(1)观察左边的天平图,说说图中的是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观察右边的图,弄清题意,列出方程。
1、练一练第1题
(1)观察,找一找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交流:
(3)说明: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4)判断: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
2、练一练第2题
(1)先写一些方程
(2)组织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四、课堂作业:
1、练习一第1题 先独立完成在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1)先说一说每题的数量关系
(2)独立列出方程
(3)交流
3、练习一第3题
(1)说一说天平两边有什么物体,这些物体的质量间有什么关系
(2)独立思考列出方程
(3)观察方程,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习题超市:
1、讨论判断: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8x=0 6x+2 4+2>10 2y÷5=10 n-5m = 15
17-8 = 9 10<3m 6x +3 = 11+2x 4+3z =10 a÷8=60
2、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列处几个不同的方程?
我比莉莉重25 kg,,我重61 kg。
我186 cm。
我身高x cm,我比爸爸矮40cm。
我重y kg。
板书设计及课后反思:
方程的意义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材简析:
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对等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本单元教材首先让学生体会等式的含义。
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例1在天平图下方呈现“=”,让学生用等式表达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从中体会等式的含义。教材使用了“质量”这个词,是因为天平与其他的秤不同。习惯上秤计量物体有多重,天平计量物体的质量是多少。教学时不要把质量说成重量,但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例2继续教学等式,教材的安排有三个特点:
第一,有些天平的两臂平衡,有些天平两臂不平衡。根据各个天平的状态,有时写出的是等式,有时写出的不是等式。学生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与感受中,能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义。第二,写出的四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有两个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便于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为教学方程的意义积累了具体的素材。第三,写四个式子时,对学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圆圈里的关系符号都要学生填写,学生在选择“=”“>”或“<”时,能深刻体会符号两边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符号两边的式子与数则逐渐放手让学生填写,这是因为他们以前没有写过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与不等式。
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和理解现实情境里的等量关系的能力,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内容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直观情境的呈现从天平图开始,发展到带括线的图画。带括线的图画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学生比较熟悉。但是,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仍然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先让学生看天平图列方程。天平两臂平衡,表示它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已经在两道例题里教学得很充分了,看天平图列方程能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列方程和怎样列方程,对依据什么列方程和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有所体验。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列方程表示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会平稳得多。二是带括线的图画里的等量关系,突出两个或几个部分数相加是它们的总数。在几个部分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这些关系是数量之间最基本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建立在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上,学生容易理解。如文具盒的价钱加笔记本的价钱一共20元,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分别是12+x=20和4x=16.8。如果少数学生列出的方程是20-x=12或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20-12=x、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
教学目标:
1、 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 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 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篇一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平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篇二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间的区别。
在讲授“解方程:x+7=13”例题时,我安排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上来解答(因为是新课,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正确规范的书写格式,学生的求解方法和过程步骤,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况且学生的求解过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为下面比较教学——从对比中认识正确的求解过程做好铺垫)
板书正确书写格式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节课教学存在几点不足:
1、学生课堂练习量少。这与定义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有关。
2、对学生新课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关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励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3、教师课堂上虽然提到“对于一个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为什么?”,但还是缺乏相关练习,因为这一内容对理解“方程的解”有极强的意义。
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方程的意义》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复习导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识有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方程是表达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开课伊始我结合与学生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出示了一组题,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这些题的出现即能让学生复习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用式子表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开课很实际,很干脆,也很有用。
二、实践操作,建立方程模型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自主操作,提高能力,激发兴趣
在探究方程的意义时我特意给学生提供操作天平平衡的不同材料,让学生分组实践,通过操作、观察天平的状态得到许多不同的式子,由于材料不同,每个组所得的式子也不同,有的全是已知数的式子,有的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多种多样的式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三、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读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教材分析: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我设计教学方程的概念是从等式引入的,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首先通过天平演示,说明天平平衡的条件是左右两边所放物体质量相等。同时得出一只空杯正好100克。然后在杯中倒入水,并设水重x克,让学生说出能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知道方程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图形的变化,逐步引出等式,从而由不等到相等,引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列举像方程这样的式子,并予以区别,强化方程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三位小朋友写方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做一做”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意义。在这儿,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断就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分纠缠,更不必拓展太多,以免加重学生负担。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简要介绍了有关方程的一些史料。让学生只需感知,不作记忆的要求。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块内容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虽然在这学期开始的作业本中有几次方程的题出现,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过方程这样的表象,所以授新课就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开始,从他们知道的东西,如跷跷板到天平,然后再过渡到方程。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节课只要学生能理解和判断,不能过分纠缠概念上问题和其他课外的知识,如果要学生了解太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因难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基础不太好、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对新的内容不容易接受,特别是概念课,所以让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这些学生有一定的帮助。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形象的事物,从而理解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教学目标:1. 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 使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重点难点: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天平、带有磁铁的卡纸、彩色记号笔。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数量关系,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已知我们学校有408位同学,再加上所有老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吗?(板书:218+ x)。学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来研究这些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所隐藏着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请你用饱满的姿态告诉老师!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去过公园了吗?玩过翘翘板了吗,如果你和爸爸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翘翘板摇晃不平衡)
师:怎样才能保持两边平衡呢?(让妈妈也加入)
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的时候,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的玩游戏了。
三、探究新知
1、师:在数学中与翘翘板原理一样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生答:天平)
2、介绍:(出示天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称量工具——天平。天平是由天平秤和砝码组成的。砝码有不同,越大就越重。把要称量的物体放在左边的托盘,右边的托盘放上相应的砝码,当天平平衡、指针指在正中央,说明这个物体的重量就是砝码的重量。
2.课件出示第二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正好平衡。
师:请看这幅图。
思考: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师:对,我们找到了这样一个等量关系,(卡片出示:1个空杯子=100g)
3. 课件出示第三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约150毫升水(红色)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左低右高。
师:如果我们在杯中加约150毫升的水呢?为了大家看得更清楚,老师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
问: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能答:杯子里倒了水,水有重量,天平就不平衡了。)
问:如果水重x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结果吗?
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100
4.课件出示第四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加了100 g重的砝码,天平还是左低右高。
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做?(增加砝码)对,要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师:怎么样?刚才左低右高,现在呢?(生能答:还要加砝码)那就在加100 g重的一个砝码。(课件演示:右盘上再放100 g重的砝码,天平出现左高右低。)
师:现在什么情况?(生答:左高右低)这种情况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可以同桌讨论。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 100+x<300
问:观察列出的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个问题可能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当天平两边不平衡,一边比一边重时,要表示两边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不等式表示。(板书:不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不等式吗?
(学生列出不等式,教师选择两个写在卡片上贴于黑板。)
5. 课件出示第五幅图:一个天平左盘上放了一个加了水的玻璃杯,右盘上放了250 g重的砝码,天平平衡。
师:下面老师把其中一个100 g重的砝码换成50 g重的砝码。你再来观察一下。
(学生看到都说:平衡了)
问:谁来表示这个式子?
学生回答后课件、卡片出示:100+x=250
问:为什么用“=”呢?(平衡就是相等了)
问:哦,那这个式子与刚才两个不等式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生能答,不能教师引导:这个式子中间是等号,叫等式。板书:等式)
问:能再举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生举例,教师选择三个写在贴于黑板的卡片上。)
这时黑板上的卡片有:
300+200=500 100+x<300
100+x>100 100+x=250
80+x>100 100+50<300
5a=40 x+200 x+x=8
三、探究交流,抽象概括
1.分类、建构概念
让全班观察黑板上的8个算式,根据它们的特点,小组讨论,试将他它们分类并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
问:谁来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1)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重点说,其余的口头交流。
(2)让按“是否含有未知数”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含有未知数)那这几个呢?(没有未知数)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含有未知数)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或者让按“是否是等式”分的学生把式子分成两堆。
问: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是等式)那这几个呢?(不是等式)
问:你能把这一种(指是等式)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指名板演。
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讲。)
问: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把它叫做方程。(板书: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2.理解、巩固概念
师:自己理解一下方程的概念,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未知数和等式)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生答:会。)请四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写两个,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写。
写好后,请同学们用手势一起判断对错,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同桌互改。
小结: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出示课件)问: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式子,它们是方程吗?(用手势表示,随机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6+x=14 3+x 50÷2=25 ab=18
6+x>23 51÷a=17 x+y=18
问:通过这几道题的练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
(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
四、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1.判断
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课本54页“做一做”)
35+65=100 x -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2.你知道吗?
课件动态显示关于方程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3.练练思维
孟老师今年的年龄加上7就是30岁,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
某同学今年的年龄的2倍是22岁,他今年几岁?
4.提高智慧
小刚集邮共360张,小红集邮共400张,怎么才能使两人的邮票张数一样多?
5.数学游戏:小博士用他的手遮住了所写的内容。他想让你们猜猜他写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用多媒体设计出手的形状盖在方格上)
(1)□ +x > 40 (不是)
(2)x÷□=80 (是)
(3)3□=24 (不一定)
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三题:如果方格中填的是未知数这个式子就是方程,如果填的是8就不是方程,填其它的数就是一个错误的算式。)
五、总结提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上课开始写的那个表示我们全校师生总人数的式子,现在老师告诉你一共有432人,你能得到怎样一个方程并知道老师有多少人吗?(24人)好聪明!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希望同学们也能像今天一样积极动脑,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去解开更多生活中的未知数,去迎接更多新的挑战!
作业设计:
1.作业本25页。
2.口算一页。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其他式子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077+ x
等式
不等式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
2、使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这组概念。
教学准备:水笔、每人每小组一张白纸、编有号的算式纸、磁铁。
教学过程 :
相信大家都玩过跷跷板,那你知道玩跷跷板时也有数学问题吗?谁能来说说玩跷跷板时是怎样的情景?重的一边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两边的重量相等,跷跷板就平衡。
(一)创设情境,玩一玩
利用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设计出了天平,大家看到过天平吗?天平用来干什么的呢?你能说说怎样称质量的。(左物右码),老师也在电脑上画了一个简易的模拟天平。我们也来玩一个类似跷跷板的游戏。
1、演示1:出示天平图,天平在不放物体时,怎样的?可以用我们数学上的什么符号来表示(=),说明左边和右边的质量是相等的。
2、演示2: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平衡。现在天平的左边放了(2个50克的鸡蛋),右边放了(100克的法码),左边和右边的质量怎样?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学生说,贴出相应的算式50+50=100 50×2=100
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你能自己写出几个等式吗?
3、演示3:在左边放一个20克的法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右边的把左边的跷起来了)用式子来表示天平的不平衡,学生说板书50>20 20<50,那么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呢(不等式)。
4、演示4:现在在左边中再放一个不知道多少克的物体,想想这时天平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状况?这个要求的物体质量,我们叫它未知数,一般用字母χ来表示。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贴出算式 20+χ<50 20+χ>50 20+χ=50有三种可能我们列出了三道式子,其中这两题是(不等式)这一题是(等式)这一个等式,与上面2个等式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它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5、看图列出算式。350-n=200 2χ=200 x+y=150
(二)分类
在天平游戏中我们写出了那么多式子,你能给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吗?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式子分类,并说说分类的理由。请组长及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只写算式的号码就行。为了分类方便,我们把这些算式编上号。
(1)学生尝试第一次分类。
哪一小组来汇报你们分类的结果,汇报时先说清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如果学生中有“是否含有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是否是等式”(板书:等式)这两类的指名上黑板把算式纸分开,其余的口头交流。小组派两位同学一人汇报,一人上来分。另一种分法汇报时师板书
(2)学生尝试第二次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得到四组不同的式子。
(等式、不等式、不含未知数、含未知数)
这一种分法,我们得到的这几个式子都是什么式子?(等式)
你能把等式这一类再分成两类吗?怎么分?请学生上来移动纸分两类。师画集合圈并板书含有未知数。那么含有未知数的这类,你也能再分两类吗?师画集合圈并板书等式。
(3)描述每一组的特征。仔细观察这两个圈内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都有什么特点?(含有未知数 等式)。这一类的式子就是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来讨论,叫什么(方程)的意义(板书)
(三)理解概念
1、通过刚才的分类讨论现在根据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方程?补充完整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从这个意义中你看出了什么?(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方程)
2、你自己能不能也来编出几道喜欢的方程呢?交流板书。
3、概念巩固
在练习纸上写了几个式子,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方程?
反馈,对的有哪几题?对的反问:第1题不是未知数x?,第7题有2个未知数了?第8题未知数跑右边去了?错的是哪几题目为什么?
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比较辨析
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么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等式就是方程,方程就是等式呢?让学生自由说
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我们自己来验证一下,先完成判断二,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上下对应。反馈:(得出等式的范围比方程大。等式中有方程,所有的方程都能在等式中找到)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
例如画图或者别的方式,试一试。画在纸上。
反馈:如果用2个圈来表示方程和等式,将判断二的题填入圈内怎样填?演示1、动画演示2,将两圈交叠一起。能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它们的关系。
(四)巩固
看来同学们对今天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方程不只是表示天平的平衡,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的数量关系?
1、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乘、除一题两列)
2、看线段图列式(两步计算方程,一题多列)
3、这里还有一些有关我们学校的信息,谁来读一读。
沈家门小学,是普陀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小学之一。建筑面积约42000平方米,2幢教学楼的建筑面积一共约为4000平方米,平均每幢为c平方米,其它建筑面积为m平方米。你能选择其中一些信息列出方程来吗?(同桌交流)
四、小结
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区分等式与方程。
2.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建构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培养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语言描述、概括应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我小时候喜欢玩一种游戏,相信你们也一定玩过。看--(课件演示两学生玩跷跷板)
生:(兴奋地说)跷跷板!
师:这个游戏里也含有数学问题。瞧!他俩为什么不玩了?
生1:一边的学生太重,另一边的学生太轻。
生2:两边的同学体重不一样,不能正常玩。
师:如果让你玩,你想怎么玩?为什么?
生:我会找一个和我体重一样的同学玩,这样跷跷板就会平衡,玩起来比较轻松。
师:这位同学用了“平衡”一词,说明跷跷板两边的同学体重是一样重,或者说两边的同学体重是相等的。(板书:平衡、相等)
师:受跷跷板平衡的启发,人类很早就发明了称物体质量的天平。(出示实物天平)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诱导”出了“平衡”,为“等式”概念的引入做好铺垫。]
二、操作天平,体验“平衡”的意义
师:看!这就是一台天平。科学课上见过吧。谁来说一说天平的使用方法呢?
生:一盘内放物品,另一盘放砝码;当天平的指针指在中央时,表示天平平衡;放砝码时要用镊子……
师:你的介绍很详细。这架天平太小,后面同学可能看不清楚,我们通过大屏幕看看怎样正确使用天平!
(课件演示用天平称杯子的质量,老师叙述:在天平的左盘内放所称的杯子,右盘内放砝码,不断调整砝码,使天平平衡。)
师:天平的指针指在中央,表示天平平衡了,也就是天平的左边=右边,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个杯子的质量是100克。 (板书:1只杯子=100克)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体会平衡的含义,下面我们要四人一组,用简易天平称物品的质量。要想更好地完成实践活动,称之前,一定要认真听听活动规则。(课件出示)
师:谁能用洪亮的声音给大家读一读。
生:同学们好,现在我来说一下活动规则:
活动一:拿出一袋物品放入托盘,另一盘放入砝码,调试至天平平衡,则称出该物品的质量;
活动二:再放入另一袋物品一起称,调试砝码至天平平衡,再将称得的结果填入记录单。
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既抓紧时间又遵守规则。祝同学们活动顺利!
师:老师再送给你们三个字:低、轻、静。小组合作时声音要低;放物品和砝码时动作要轻;活动结束要静。孩子们赶快行动吧!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老师巡视参与指导,约5分钟。)
[评析: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干什么,怎么做;“低、轻、静”三个字即是对学生小组学习的要求,更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
师:同学们在称物品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说明大家会合作学习。现在请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你们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在活动一中称得:大米=20克;在活动二中称得:20+黄豆=70克。(板书:20克+黄豆=70克)
师:看他们小组听得多认真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师:哪一个小组跟他不一样,请上来汇报。
生2:我们小组在活动一中称得:黄豆=10克;在活动二中称得:10+绿豆=110克。(板书:10克+绿豆=110克)
……
师:我刚才看到同学们写出很多像这样的式子,下面我们只选取其中两个式子来进行研究学习。
师:这些式子都是用等号连接的。数学上就把“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左右两边相等(板书:等式)
师:其实,“等式”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过去已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时就得到许多“等式”,如 6×7=42就是等式,你们见过的等式太多了,谁能说几个?
生1:50+30=80、36÷4=9……
生2:75-10=60、20×5=100、14+6=20……(板书:20×5=100)
师:这些式子都表示左右两边相等,所以都是等式。
[评析: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情感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平衡”的数学表达式就是“等式”,其含义是“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要有分工,要有一定的数学思维价值,用“一个数学式子表达一次天平称重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含量,是让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的尝试实践。]
三、引入未知数,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分组体验了用天平称物品质量的过程,我们回顾刚才的过程,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师:刚才称出杯子的质量是100克,现在向杯子里倒水,看发生了什么情况?
生1:天平两边不平衡。
生2:天平一边高,一边低。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向杯子加(倒)了水。
师:我倒了多少水?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倒的水有多少,刚学过的知识,该怎样表示?
生:(异口同声)用字母x表示。(板书:x)
师:对,这正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当然还可以用其它字母来表示,如:y、z等都可以。
师:左盘中杯子和水的质量怎样用式子表示呢?
生:100+x 。(板书:100+x)
师:100+x这个式子左盘中水杯的总的质量。再看天平,你有办法让它平衡吗?
生:在右盘中再加砝码。
师:看,我加了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吗?哪端重?
生:没有平衡,杯子一端重。
师:这说明杯子加水的质量大于200克。这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还可以用数学式子简单地表示为:l00+x>200。(板书:l00+x>200)
师:要想平衡怎么办?
生:还可以继续加砝码。
师:我又加了一个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吗?说明什么?怎样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
生1:没有平衡。
生2:左盘重,说明杯子和水的质量小于300克。
生3:可以用100+x<300表示。
师:它表示什么?(板书:100+x<300)
师:你还有办法让天平平衡吗?
生:把右托盘中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的。
师:可以换砝码,试一试看,怎么样?
生:天平平衡了。
师:说明了什么?用式子怎么表示?
生1:说明杯子和水重250克。
生2:可以用100+x=250来表示。
师:100+x=250就准确地表达出“杯子和水共重250克”(板书:100+x=250)
师:刚才我们已知道“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想一想,下面哪个式子是等式?
生:我认为100+x=250是等式。
师:为什么?这个等式和前面的等式有什么不同?
生:因为它用等号连接,表示两边相等。这个等式和其他等式比多了一个未知数。
师:观察的很仔细,找得非常准确!就因为在这个等式中多了一个未知数,就给它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方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方程的意义)
师:什么叫方程呢?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同桌互相交流,师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师:看黑板,请你默默地读一读,品味品味这句话的关键词。
生1:等式。
生2:未知数。
师:英雄所见略同。
师:请大家朗读一遍。
师:很好,再来一遍。
师:你觉得方程有什么特征?先独立想一想,想好了,同桌再相互交流。
生1:这个式子必须是等式,用等号“=”连接。
生2:等式中一定要有未知数。
师:我同意你们的观点。抓住了关键词,找出了方程的特征。
师:你能把黑板上的这两个有未知量的等式改写成方程吗?(两生板演)下面的同学自己写一些方程。
师: 看这位同学写出的是方程吗?(集体举手判断)
师:谁来读一下自己写的方程。(集体举手判断)
师:同桌互相判断,有问题的快速改正。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认为像100+x=250是方程,那么这两个式子(l00+x>200,100+x<300)你认为它们是方程吗?为什么?
生:不是方程,因为它们不是等式。
师:是的,它俩叫不等式。等上中学我们会学习它的。
[评析:利用多媒体回顾小组学习过程,梳理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形象具体,影响深刻,帮助学生建立“平衡就是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等式”是表述其相等关系的数学表达式,进一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掌握了方程的特征,现在打开课本第54页“做一做”,是方程的画对号,完成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结果)
学生全部判断正确。
师:再来个快速判断,下边哪些式子是方程?(手势打出vx)
35+65=100 x-14>72 y+24 5x+32=47 28<16+14 6(a+2)=42
师:你们这么快,就作出了准确的判断,能说出窍门吗?
生1:我是根据方程的特征来判断的。
生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
师:这是科学的方法,真能学以致用!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式子,你能挑出等式吗?(课件出示)
2、下列各式那些是等式?
①45+32=77 ②5÷x=12 ③3x-4=22 ④2×21=42
⑤a+b=90 ⑥y÷6
生1:①、②、③、④、⑤是等式。
师:在这些等式中,哪些是方程?
生2:5÷x=12、3x-4=22、a+b=90是方程。
师:通过这个图,你能说说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吗?同桌互相交流。
生3: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师:简练、明了。
师:其实方程就隐含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发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试试看!(课件出示)
3、在生活中体会方程
衣:妈妈带50元钱给我买了一件t恤后,还剩下26元。
食:小强去麦当劳,买了一袋薯条和一个l0元的汉堡,一共用了l5元。
住: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3个人住一个房间,多少个房间能住102人?
行: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谢家湾站时,有13人下车,18人上车,车上还剩36人。
师:你想试哪一个?
生1:我想试“衣”。(生读题)
师:能用方程来表示吗?先写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未知数代表的是什么?
生2:x+26=50
生3:50-x=26
师:这是方程。
生4:x代表t恤的价钱。
生5:我想试“食”。 我是这样写的x+10=15,x代表的是一袋薯条的价钱。
生6:我想试试“行”。
师:你能直接口答吗?
生7:x-13+18=36,x代表的是车上原有的人数。
生7:我想说最后一个“住”。102÷3=x,x代表的是房间数。
师:习惯上都把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左边。也可以这样表示3x=102
师:刚才我们用方程表达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问题,同样,也可以用日常生活来描述方程。
(课件出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方程。
①y+19=54
②x-14=36
③z-13十15=37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说。
生1:我想说第2个,我有一些钱,买学习用品花了14元,还剩36元。
师: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生2:我想说第1个,我有一些零花钱,妈妈又给了我19元,一共有54元。
师:要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
生3:我想说第3个,公交车上有一些人到百货大楼站时,有10人下车,12人上车,车上还剩30人。
师:先下后上,文明乘车。
……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认为大家确实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会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学习了,很好!
[评析: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线,保证每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练习。安排五次练习,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保证学生练习时间,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五、课堂总结、评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生2:我会区分等式和方程。
生3:我知道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师:抓住了重点,概括的简洁明了。
师:你觉得,你或者你的同伴在这节课上表现如何?
生5:我的同桌听课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
师:在日常生活中,方程还存在着很多的奥妙,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今天的合作非常愉快,谢谢同学们,下课!
[总评:数学教学要要体现生活化,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按照情景创设—“玩跷跷板”引出“平衡”、组织学生实践“称重”体验“天平平衡”理解“等式”含义、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衡”—“不平衡”—“平衡”理解方程的意义、多层次练习、课堂总结评价五个主要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亲身体验,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建立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辨析、表述、讲述等练习方式巩固理解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