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兄啊!多多保重,你我这一别又不知道何年才能相聚呀!”凡是在西湖边赏景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幕:林子方和杨万里两位大诗人正在饮酒告别。林子方安慰杨万里:“杨兄,你我见时方恨晚,相处不过几个月,老天也十分惋惜,特意给我们送来了如此美丽的风景。”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走进文本。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看到的。
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在清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也看到了这幅景象,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范读古诗)
二、反复品读,感悟文本。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打开书,自己读一读,试一试,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看看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4、学生反馈。
(1)你从第一句中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一句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谁来说说西湖?(师补充介绍西湖: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是浙江杭州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湖烟波浩淼、风景如画,是中外著名的游览胜地。)
(3)(出示图片)这就是西湖六月的风光。你看,荷叶一片连着一片,荷花格外的鲜艳美丽。谁来夸夸西湖的美?(指名读诗句)
(4)你还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西湖六月与其他季节景色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西湖四季图)
是呀,西湖的四季都美如画卷。而西湖的六月,比春季更富生机,比秋季更有活力,比冬季更色彩缤纷,莲叶,荷花是六月西湖最美的风景,作者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第二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自由读第二句诗,说说读懂了什么?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预设学生回答:
a 荷叶很多。“接天”:一片连一片,看不到尽头。读出荷叶的多。
b 荷叶很绿。“无穷碧”:绿到了及至,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读出荷叶的绿。
c 荷花很红,很特别。“别样红”:荷花红得特别,是因为“映日”的原因。读出荷花的别样红。
(6)映日的荷花别样红,(出示一朵荷花图)引导想象:清晨,走出净慈寺,你看到了什么?(师引导:清晨,六月的西湖里,荷花映着朝阳开放了,你瞧,它粉得那么可爱,红得那样别致。阳光洒下来,花瓣上的露珠反射出七色的光芒,映衬得荷花更加的娇艳,真是:·······)
(7)荷花仅仅只有一朵吗?满池都是娇艳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碧绿的荷叶,无穷的碧,别样的红,组成了一幅这样的美景:······
(8)这时,一阵微风追来,你还闻到了什么?
(9)望着美景,闻着荷香,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诗人杨万里只用了十四个字,把你们想说的,想画的,全表达了出来,这真是:(生齐诵第二句)
5、回归全诗,加深理解。
(1)这美丽的画面是作者清晨送别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在西湖边所见而做,所以诗歌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齐读诗题。
(2)把美丽的诗句吟诵给朋友听。(配乐)
四、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其实描写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互相推荐。
朗读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抹淡妆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
武钢十三小 胡思晶
古诗是我国文学长河中历久弥香的一朵芙蓉,韵律和谐、构思精巧、联想奇妙、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言简意丰。“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学生心灵,焕发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我从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1、读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古诗篇幅短小而琅琅上口,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进行有层次性的阅读体验。首次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指导学生充分自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分句品读时,借助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联想,诗画相融,用心读出诗,读出画。
2、入境。古诗“言尽而意无穷”,古诗教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本诗的画面定格在六月西湖,在教学中,我通过画面,教具,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解读、同化、丰富诗歌意境。从第一句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西湖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印象,利用画面不断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形成印象,为后一句做下铺垫,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体悟古诗意境,想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3、悟情。“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学生陶醉并沉浸其中,体味诗歌情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的诗眼就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毕竟”既把诗歌要写的特定节令下的特定景色作了限定,集中在写“不同”,又突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我抓住这两字诱导,提挈全篇,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风光不与四时同”,让学生知道夏季中有三个月,六月居末,荷花最旺之时,景色尤美。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用朗读录音回味叶圣陶爷爷的《荷花》,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和亭亭直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写足了西湖的美景。
三、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x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让阅读、收集大量与“荷花”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在学完本首古诗后,我以一带一进行相关链接,引导学生学习李白的有关映日荷花的诗《古风其二十六首》,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
教学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的对六月西湖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而西湖又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挥洒笔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揭示课题并解题昨夜的雨声让你想到了那首含晓字的古诗学生齐背<<春晓>>晓在这儿是早晨的意思,在这首诗里的意思也是早晨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早晨从净慈寺走出来送别好友林子方的意思。
二。回顾以往学古诗的方法:
(一 )1.读一读诗句。2.说一说诗意。3.品一品诗眼。4.背一背古诗。5.悟一悟诗境
(二).引导四人一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想读的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同桌互读。1.请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毕竟。四时。无穷碧。别样红。讨论共同解决。毕竟是到底的意思,为什么是四时而不是三时?理解无穷碧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如师问:你在哪儿见过此情景?(如麦浪。林海。草原)别样红就是与往日不一样的红。2.让生默读古诗,边读边在书上写出自己理解的诗句意思。3.指名说说诗意4.再读古诗读出赞叹之情。
三。指导诵读,注意停顿。
1.领读。2.师生对读。3.男女赛读。4.学着古人模样诵读。5.想读的一起站起来读。
四。结合插图,让生入境。
1.看图想象送别场景,假如你现在就是诗人杨万里,你该怎么吟诗送友呢?2.指名吟诗。相机表扬。3.指名表演。4.练习说话:假如你是诗人的朋友,你会怎么说呢?
五。自主选择作业,多元展示学习成果。
1.背诵课文。(评出最佳朗诵之星)
2.为诗配画。(评出最佳绘画之星)
3.收集杨万里的诗 优选择的背诵(评出最佳收集之星)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通过研读文本,查阅资料,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结合本课第一首古诗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古诗异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课前让学生诵读经典,为课堂创设古典诗词的氛围。一开课我就让学生回顾第一首古诗,为后文进行对比埋下伏笔。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白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第三个环节进行朗读的第一道关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感。第四、五个环节明诗意、有感情朗读,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自我展示等方法共同理解古诗词句意思,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朗读,通过朗读第二道关卡,读得有感情。到此,本节课的重点基本解决,第六个环节体会诗人情感,解决本课难点。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古诗异同,感悟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使学生的朗读更深入了一步。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一层层地深入文本朗读、感悟,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感受到了我们古典诗词的魅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词释义
(1)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2)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3)毕竟 : 到底。
(4)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5)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杨万里介绍】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呱呱坠地。这是一个风狂雨横的年代。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于上年闰十一月攻陷汴京,这年四月,俘虏徽宗、钦宋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从此,便开始了宋、金战和,南弱北强的长期对峙局面。
杨万里八岁丧母。父亲杨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积十年,得藏书数千卷。他曾指着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铨《杨君文卿基志铭》)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他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27岁拜刘才邵为师。几年后在赣州司户任上,父亲又携领他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杨万里进士及第。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塞。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拭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l)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胡铨当时谪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方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赵构逊位,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锐意恢复,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隆兴元年(1163)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二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气《送王才臣赴秋试序》)。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渴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毯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读后赞叹说:“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鹤林玉露》乙编卷4)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除国子博士,杨万里开始作京宫。次年,张拭由于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而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侍兼权吏都右侍郎官;九年四月,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正月,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皇帝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八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冬,闽“盗”沈师进入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九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塞相王淮问“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举荐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亲耀他为太子侍读,太子为题“诚斋”二字。淳熙十三年,转枢密院检详宫,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宫。十四年十月,任秘书少监。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惹恼孝宗:“万里以联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禅。杨万里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人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防止*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囚日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秘书监。因绍熙改元,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秘书监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嘱他人,杨厅里于是自劫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宰臣以他为进奉官,而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出江东转运副使。
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赣州。未赴,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答沈子寿书》)。
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杨万里辞不往。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四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五年三月,升宝文阁待制,致仕。六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诏进宝漠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四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复辞;二年二月,升宝漠阁学士。
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据传是由于不满权臣韩倪胃当国。韩筑南园,要请他作"记户,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予以坚决拒绝。后因韩专傍日甚,遂忧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忧国心重,凡一切时政消息皆不敢告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七日,一族侄从外而至,不知其惰,于是言及邸报所载韩倪胃出兵北伐之事,杨万里闻罢痛哭失声,愤然叹呼:“*臣妄作,以致于此!”他料定韩倪胃意存侥幸,轻举妄动,必然会遭到失败,贻害国家,当晚彻夜不能成眠。第二日早晨,他又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呼纸手书云:"韩倪胃*臣专权元主,动兵残民,谋危社寝。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赐溢文节,追赠光禄大夫。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唯余半璧的局面,他尖锐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千虑策•国势上》)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他既大胆批评孝宗经过符离之败,"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同上《君道中》),又坚决反对一些人轻易用兵、盲目冒进,主张以"守而取"(《与陈应求左相书》)的积极、慎重策略,稳步进取,先实国力而后图恢复,以求最终胜利。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认为:"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千虑策•民政上》)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指斥官吏只会敲骨吸髓地压榨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愤怒和反抗。因此,他提醒光宗要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转对札子》)q这些,都表现杨万里的深刻见识和进步思想。
杨万里为人清直,个性刚褊。孝宗贬他“直不中律”,光宗称他“也有性气”(《鹤林玉露》甲编卷4)。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展,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宫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以免一旦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
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缉,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区,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矶(公元1162-1214年}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杨二首》)他的诗歌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由广学博取、转益多师而至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他学诗最初由江西诗派入手,后于绍兴三十二年在零陵自焚尽其少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诗格至此一变;后又学陈师道五字律;又学王安石七字绝句;又学唐人绝句;至“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自此“万象毕来,献予诗材”“前者未做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荆溪集序》)。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迈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庭坚)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渊明)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杼”(吕留良、吴之振、吴自牧《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创造了他的“诚斋体”,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自己的诗派。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的委曲细腻功力。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王幽默的鲜明特点,"流转圆美"(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活泼刺底"(刘祁《归潜志》卷8),尤其为人所称道。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得情致深婉,人称“胸襟透脱”(《鹤林玉露》甲偏卷4)。又如《戏笔》、《擞风伯》、《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夏夜玩月d》等,也都写得机智活脱,极有思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人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杨万里是一位爱国志,士,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留下了大量抒写爱国忧时情怀的诗'篇。特别是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因往来江、淮之间,迎送金使哑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爱国主义诗歌创作表现得最集中、最强烈。如著名的《初人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莺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二”(其三〉唱出了灾难深重中爱国士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情感。又如在见到金山吞海亭已成专为金使烹茶的场所时,他发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雾晓登金山》)鞭挝了南宋小朝延的屈辱和无能。此外如《题吁胎军东南第一山》、《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虞ze相挽词》、《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园,或歌颂抗金将领,或讽刺卖国权*,都是直抒爱国思想的名篇。
杨万里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象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大多写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如《过扬子江》:“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说亲自动手汲水煎茶的雅兴,其实是蕴藏着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愤,须参照《雪雾晓登金山》一并领略。杨万里自己说过:“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他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不少也是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如《豫章江牵二首》、《九月十五夜月,细看桂校北茂南缺,未经古人拈出,纪以二绝句》、《月下果饮绝句》、《初丸夜月》等,都写得曲折多讽,意味深长,蕴含着对国家残破、中原未复的深沉郁愤。他晚年在《夜读诗卷》中曾沉痛自叙:“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其诗中寄寓的深意,值得后人细细咀嚼。
“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锥便得傲寰衣?”(《晚春行田南原》)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校歌》等写出农家生活的艰难和疾苦,1:歌舞四时词》、《插秧歌》等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欢乐,《望雨》、《至后入城道中杂兴》等写出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喜悦和盼望,都具有比较高町,思想性和艺术性。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写作极为勤奋,平生著述颇丰。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散文亦不乏佳品。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由其长子杨长藉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编定。杨长濡(公元1157-1236年),字伯子,号东山,晚号农圃老人,官至福建安抚使、敷文阁学士,居官廉节,有惠政,亦博学有才,工诗善文。
作品目录
初夏睡起 昭君怨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池
闲居初夏午睡起 戏笔 宿新市徐公店
和段季承左臧惠四绝句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读严子陵传
春晴怀故园海棠 春晴怀故园海棠
读严子陵传 归去来兮引 归去来兮
过杨村 好事近 寄陆务观 伤春
晚风 武陵春 戏笔 新柳
忆秦娥 昭君怨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运用修辞】
倒装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西湖六月中风光,
毕竟不与四时同。
夸张手法:
接天莲叶无穷碧,
对偶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技能: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品句析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理念:
依据古诗的特点,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力求体现“间间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为发展”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送”
师: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送别、送礼、送行……(很多学生回答)
师:“送别”读来令人伤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因而临别依依,内心总怀有对友人的不舍(学生)所以古人们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亲人的想念、不舍。那么你知道有那些送别诗呢?
生:《送别》、《送友人》……(很多学生回答)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送别诗,请看屏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古人写的送别诗吧。诗要读得字正腔圆,但他也讲究节奏美。因为不同的节奏,给予我们不同的享受。有慢慢读的,有快速读的。现在,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
生:齐读。
课件出示:《送别》——王维
《送友人》——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
师:同学们,刚才我已经讲到古诗要读出节奏。现在你们和我一起来读,我会给你们配上手势。请注意观察手势的节奏,来揣摩读的速度、语调。看看这样读是不是另一种滋味。
师配上手势分三种不同的速度读。(慢慢读、快速读、中速读)
生:跟着老师读,体会三种不同的读法。并了解古诗正确的读法。
(设计意图:运用手势方法补助学生诵读诗句,培养学生语感。《课标》指出语感是诉绪形象,依赖直觉,对语文文学的意蕴和情趣的领悟和品味的魅力。)
师:古人喜欢用诗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他们离别的不舍。我们再来看这几首诗,他们的诗题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送字
师:一个“送”字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怀念。看来这个“送”用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送”记下来。
(设计意图:由疑激趣,通过读、找送别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达到预期目标。并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
二、解题。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它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生: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学生回答)他誉有宋朝四大诗人之称。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他一起(晓出)一起在(净慈寺)为朋友(林子方)送行。顾名诗意送的意思就是送别、送行(板书)
师:那杨万里为朋友送行是在什么时候,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晓出
师:谢谢,那么这首诗的题意是?
生: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
师: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是著名的佛寺,杨万里走出净慈寺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8页,让我们读读这首诗,在聊一聊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紧抓贯穿全诗的关键词“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以及杨万里对林子方深深不舍之情。)
三、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引入意境。
1.指导读准节奏。
师:刚才我们讲到读古诗时要讲究读出节奏美来,现在看看你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生:读古诗。(一位学生读)
(学生读得不是很好时,一句一句指导读。指导读时配上手势。)
师:(1)我愿意听你读慢些,把古诗的节奏美读出来。
(2)我愿意帮助你,我给你配上手势,注意读的速度要慢些。
(3)看,这回读得好多了,我们大家跟着他一起读。
(请三位同学读)
2、朗读,引入意境。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吧!(老师配上手势读)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师:再来
师:再读后面两句。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训练重点。高年级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时,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节。这就表明朗读与诵读在感悟文本情景中的重要性。)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只读几遍,那我们聊聊吧。作者在为朋友送行时看到了那些景物呢?
四、欣赏诗中描写的景物
指导学生品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反复诵读、抑扬顿挫、回旋曲折的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感情美。
(设计意图:朗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亦即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身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
1.聊西湖。
师:西湖是世界文明的风景旅游胜地。其中西湖有十大景点最为出名。
那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西湖吧,聊你对他的理解。
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西湖的理解(很多学生回答)
师:自古以来,很多诗人把西湖的美景用诗记录下来。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吧!
欣赏课件: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春题湖上》
生:齐读
师:看,苏轼与白居易赞得西湖多美啊!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诗中的西湖吧。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欣赏课件:西湖十景
师:我看到你在赞叹,你赞叹着什么?
生:自由畅谈感受
师:对啊!这六月的西湖不一样了。请你把你看到的感受送进去读。
我相信你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生:读第一句
师:就是这一份陶醉,这一份赞叹,让我们体会到西湖的美。请你带领着大家在体会体会吧。
生:读句子。(请两位学生读、男同学读)
2、谈莲叶
师:莲叶又是怎样的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自由畅谈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植物它却在夏天里勃勃生机显得格外精神,让你这样的感叹。请你把这一份感叹读出来。
(个别学生诵读)
师:从你的读中让我想起一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谁再愿意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碧绿碧绿的莲叶,让这莲叶更(绿)更(多)更(一望无际)
生:个别学生诵读诗句、女同学读
生:齐读
3、谈荷花
师:刚才同学们把荷叶夸得那么有生气,朝气呀!谁也来夸夸荷花吧生:(自由夸荷花)
师:从你的表情中我看出你很喜欢出现在你眼前的荷花,请你读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个别读)
师:同学们瞧瞧他面前的荷花多美呀,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夸夸吧
(带领全班齐读)
师:听听你们把杨万里描写荷花的诗句读得多好,这又让我想起他写过的一首诗《小池》。
课件出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李白
生:齐读诗句。
师;对呀,这绿绿的莲叶将我们眼睛染绿,这红红的荷花将我们的心肺滋润。如同同学们感受的一样这夏日的西湖真是( )?真是(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一次走到诗中。
生:有感情的诵读。(师给配上手势指导读)
师:听你们朗读,你们看到这些景物了吗?我有点没看见,光给你们做导游、光激动了。那莲叶、荷花、西湖我还没有看够呢,谁愿意在让我看一眼。
(请两位学生分别诵读)
五、整体感知整首诗(伴奏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师:让我们伴着乐曲再一次将所见到留在心中,让我们美美地体会夏天给予我们的愉快。
生:伴着乐曲诵读。(师做手势指导读)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进行“以读悟情”的训练。使整个教学环节呈现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六、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1.学生自由畅谈,说说应给诗配上什么画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师:同学们,这就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这样的西湖,这样普通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的笔下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果我要给这首诗配上画面我将要画些什么?请你在小组中讨论讨论。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今天就由你们来教教我怎样为这首诗配上画。请你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画。
生:自由畅谈(很多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2.老师按学生的口述作画,学生评画,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
师:按学生的口述在黑板上给古诗配上简单图画。(学生口述时并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画的原因。)
生(1):画莲叶
生(2):画荷花
生(3):画作者
……
2、学生自由评画,大胆发言。老师听取学生意见修改画面。
师: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他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那你们看我这幅画还有那些地方需要修改?
学生自由评画:
生(1):莲叶画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多?你从诗中那个词看出?接的意思是?用一个成语来莲叶多的是?谁愿意来读一读?(个别学生读)我看到近处的莲叶好多啊!我还想看看远处的莲叶是怎样的?谁愿意让我再看看?(个别学生读)这回我看得远了。远方的莲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怎样?那我们也去欣赏欣赏吧。】
【欣赏课件莲叶】
【师提问:看到这连着天的莲叶,我的内心真是怎样?请你把你的激动用读的表示出来。(个别学生读描写莲叶的诗句)】
【师修改画】
生(2):荷花画红些,多些。
【师提问,指导诵读:为什么要画红的荷花?从那个词可以看出?你能把他读好吗?(个别学生读)这荷花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显得特别红的?难怪南朝诗人赞叹“江南莲花开,红花覆碧水。”请你带着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齐读)(再个别读)】
【让我们也来欣赏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吧。欣赏荷花课件】
【理解“莲”与“荷”的意思。】
生(3):画朝霞
【师提问。指导诵读第一、二句诗句。并欣赏朝霞下西湖的课件。】
……
(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之间互帮互助,营造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也体现语文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2)唤起学生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变换角度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评”给予激励试的肯定和评价,这样的激励让每一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学习,创新的火花不时地燃起。)
3、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学生自由畅谈这幅画面给你带来的感受,体会古诗含义。)
七、拓展、感悟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你会怎样赞叹你今天说见的景色呢?(课件出示练习: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 。)
生:啊!朋友。看这夏日的西湖就是与别的四季不一样,看那与天连在一起的莲叶多绿啊!在朝霞映照下的荷花是那样的红艳。
……
2.你想用什么话表达友人之间的友谊(学生自由畅谈,并把感受写到课文中。)
3.动笔抒发感情。
(设计意图:能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做进一步做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九、指导背诵古诗。
通过读再次感悟朋友之间的友谊,完成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十、总结
林子方留下了吗?其实刚才我们与林子方的对话是不存在的。那只是我们的想象,突然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有多美,这西湖就有多美。我们之间的友谊就有多美。这一切都全凭我们的心情,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不在是伤心的,而是(愉快)的,(高兴)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情再诵读一遍诗文吧!
伴奏诵读全诗
十一、课后延伸: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把这一幅画画的更美。
(2)、收集更多的送别诗,给你喜欢的其中一首配上配画。在班上开个读书交流活动。
(以上两个练习可以任选一个来做。)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颇赞成水月心的见解,于是便把此说法与学生一同交流,学生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