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学习目标】
1.学会认“蝙、蝠、漆、启、避”等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系”。正确书写“达、蚊、即、科、横”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6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会认字。
出示会认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XXXXXn”,“锐”翘舌音要读准,“ 蝙蝠 即 、铛、蝇、证、揭、障”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荧”要与“萤”区别开了。
2.出示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横、绳、蝇、驶”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飞蛾 系着 驾驶 研究 苍蝇 证明 科学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师板书)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二、理解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飞机的飞行是从篇幅身上得到的启示。
2.自读第3自然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小组讨论。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敏锐)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多媒体出示最后一句话。)
5.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a.学生分小组学习。
b.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6.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7.学生自读后提问,并列出问题清单。
a.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b.同桌一起自学第七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8.同桌自学第七自然段。
a.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七自然段。
b.老师根据回答画出2、4两句。
c.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己读懂它吗?
d.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教师板书:蝙蝠 嘴 超声波障碍物 耳朵)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f.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9.师生分读第七自然段。
10问: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11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八自然段,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教师板书:雷达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12.集体朗读第八自然段。
13.学过课文,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分组讨论,列出清单。
a.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b.为什么课本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c.“蝙蝠探路”还可以用在上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反馈:
生:我发现这三个问题的提问角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来提问的。
生:第二个问题是从课文写法上来问的。
生:第三个问题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
四、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
【板书设计】
嘴巴 超声波
耳朵 障碍物反射
蝙蝠和雷达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障碍物反射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这篇文章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识字。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主要是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学和小组活动解决生字词。为了防止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我还进行了易错字和易混字的指导。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就会更加准确,成就感也就更高。
二、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为下节课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整合。让学生对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
三、提出质疑。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词语。
蝙蝠 雷达 蚊子 即使 灵巧 敏锐 科学家 横七竖八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障碍 改变 模仿 显示 驾驶员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蝙蝠、雷达)
3、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理解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吸引读者、引出问题)
2、过渡: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那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生答)
3.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目的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a.指名说。
b.先了解“证明”。你能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说话吗?
c.检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7.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赏读: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读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0、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我们再来欣赏下雷达探路示意图。
d.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1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和”来连接蝙蝠、雷达吗?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1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了动物启发?(出示图片)
四、总结拓展。
过渡:同学们,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五、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演一演。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
1.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 14 个常用字。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蝙、蝠”等 11 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多音字“系”,会写 14 个常用字。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
1.回顾前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中所学习的提问策略 。
2.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二、质疑导入
1.根据题目质疑
2.解决质疑,了解文章内容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
1.学习“蝙蝠”
(1)读准字音
(2)介绍资料
2.学习“雷达”
(1)了解雷达
(2)组词运用
3.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
(2)读准本课生词
即使 敏锐 障碍物
证明 研究 驾驶 荧光屏
4.学习多音字“系”
(1)了解“系”的字理
(2)结合语境读准字音
①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②这点小磕碰,没关系。
(3)理解“横七竖八”的意思
5.区分形近字“蝇、绳”
6.指导书写
(1)明确重点字的关键笔画
(2)细致指导生字“即”、“横”、“系”
(3)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初步质疑
1.再读课文,填写问题清单
梳理问题清单
(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2)从课文的写法提问
(3)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2.了解内容解决“夜间飞行的飞机和蝙蝠有什么关系?”
(1)解决问题
(2)变换表达方式回答问题
3.总结归纳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角度提问。
五、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要写的字。
2.从不同角度思考,完善提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全文
1.巩固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1)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2)订正,修改
2.朗读词语
蝙蝠 敏锐 即使 蚊蝇 证明
铃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二、梳理问题,巩固策略
1.回顾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策略。
2.梳理同学问题清单,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揭示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最能说明蝙蝠夜间飞行特点的词。
(2)体会蝙蝠飞行的灵巧。
(3)读出自己的`感受。
2.记录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4-6自然段,了解实验过程。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3)交流、完善表格填写内容
(4)结合表格解决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试验?
3.结合文字描述,写蝙蝠探路示意图。
(1)朗读第七自然段,了解内容。
(2)想象画面,写示意图。
(3)结合示意图描述蝙蝠探路的过程,知道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4.探寻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
(1)朗读第八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2)想象画面自学,写飞机夜间飞行的示意图。
(3)交流雷达工作的原理。
5.建立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联,解开夜间飞行的秘密。
6.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引发阅读思考。
7.巩固从不同角度思考提问策略
四、补充阅读,巩固质疑
阅读课后补充片段,试着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1)朗读片段,思考问题
(2)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3)交流提问。
五、总结布置作业
在阅读中运用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说教学目标。
1、了解飞机靠雷达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2、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的内容,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并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说教法、学法。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突出朗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交互使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教师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
2.学生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3.今天我们这篇课文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
4.老师播放介绍蝙蝠和雷达的课件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生字词。
(1)字音方面,提醒不要把蝙(biān)蝠读成piān蝠,不要把荧(yínɡ)光屏读成yín光屏。
(2)字形方面,注意“揭、锐、捕”的写法。
(3)词义方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自主读书,先好好地将课文读几遍,然后再读,扫清障碍。具体要求。
两人一组,相互将课文读一遍,相互指出对方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交流自读时的收获:认识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其他的发现等。
三、互助学习,交流反馈。
1.同桌或者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各自的收获。
2.全班交流。
(1)你能流利地朗读吗?(教师可指名学生朗读片段或朗读全文)
(2)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可出示生字卡片)
(3)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过渡内容,导入新课。
二、导读提示,细读理解
1.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问题:
(1)课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能概述一下实验的过程吗?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读读这句话,“反复”和“终于”说明了什么?
(4)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雷达是怎样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的。
2.学生围绕上面的提示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三、互动交流
1.教师引导:在学生自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2.小组内进行交流,要求人人都围绕“你读懂了哪些?”“你发现了哪些?”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要适度进行归纳和展示。
4.教师引问:你对蝙蝠有什么新的认识?
(1)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和句子。
(2)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蝙蝠的生物学行为”。
(3)在学生概述雷达的工作原理后,教师用课件展示雷达的工作情况。
5.学生完整地将课文读一遍。
(1)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疑点?
(2)�
四、拓展升华,保持兴趣。
1.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2.假如你是蝙蝠、雷达或者飞机,请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工作的。
五、布置作业。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利用了自然界生物的一些特点,你是如何知道的?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
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旧课题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提出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欣赏、品味语言,丰富语感。]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扎实的预习,能够自主完成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的理解。通过了解汉字特殊寓意和字理识字等环节,增加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和喜爱。概括全文内容时通过提供词语串一串,降底概括难度,把握概括要作文吧点理清概括思路。]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设计意图:学生在开始阅读提问时是无角度和方法意识的。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提问中循序渐进地拨开问题的提问角度和提问方法。首先,通过交流学生已经提出的问题引导明确是针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课题、全文来提问,都可以归纳为第一个角度——内容。聚焦三次实验,通过表格梳理文字,同学们根据表格自主发现第二个提问角度一—写法。最后,拎出文后的质疑和课后的练习,这两者结合,有助于学生发现提问的第三个角度——启示。本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问题中逐渐拨开提问的不同角度和具体方法,为方法的运用搭建了支架。]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设计意图:总结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的提问角度和具体提问方法,有具体方法搭建支架,学生对如何提问更加清晰明确。]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设计意图:习得方法,使用方法,课上的学是为了课外积极使用,继续完善提问。]
一、为维护公司家属区交通秩序,加强机动车车辆停放管理,方便住户车辆保管,根据公司家属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二、武装保卫部治安办公室(以下简称“治安办”)负责公司家属区内交通管理和机动车辆停放管理。
三、进入家属区的车辆必须严格遵守家属区车辆停放管理规定。
四、所有车主必须在家属区门口刷卡进出,并在规定泊位内停放车辆,交纳相应的车辆停放费。白天(8时——20时)停放费3元;夜间(20时——次日8时)停车费5元;公司职工办理月卡停车费用50——80元,公司外人员办理月卡停车费100——120元,月卡只限本车使用。
五、大货车(2吨以上)、集装箱车等大型车辆,无特殊情况不得进入家属区。
六、所有车主必须在指定泊位内停放,不得随意乱停,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和家属区进出车路口。停放车辆,要注意行人,小孩玩耍的意外,保持车辆前后左右的距离以防碰撞。若车主不按规定随意停放,造成一切后果由车主负责。
七、停车后驾驶者必须锁好车门窗,调好防盗系统到警备状态。车内贵重物品必须随身携带,治安办工作人员不负责看管车内任何物品。
八、严禁车主将有可能对其他车辆或人员构成危险的车辆停泊于家属区内,进入家属区车辆严禁载放易燃、易爆、剧毒及各种腐蚀性物品,因此而发生意外事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九、车辆带货驶出家属区,必须有相应证明,属贵重、大件物品或搬家时,必须由户主到治安办办理放行手续,方可驶出。
十、不得在家属区内试刹车、练习驾车、大型修车,有滴漏机油车必须清洗干净。
十一、车辆进入家属区不得鸣笛,时速不得超过10公里,爱惜公物,不得损坏车辆进入管理系统和小区设施,损坏照价赔偿。
十二、车主停车出入卡遗失,要立即到治安办申明、补办,否则后果自负。
十三、车主不得刁难、辱骂或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妨碍治安办工作人员执行公务。
十四、治安办仅提供家属区车辆停放场地及管理,不负责保管。如车辆丢失或损坏,治安办不负责赔偿。车主与保险公司办理理赔手续过程中,治安办应积极配合车主,提供监控录像等相关证据,便于车主理赔手续办理。
十五、本规定由武装保卫部负责解释。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蝙蝠和雷达(生齐读课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过渡:想不想看看蝙蝠和雷达是怎样的?
2、分别出示图片,问:关于它们你知道些什么?(激励:你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你真是爱读书的孩子!)
过渡: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二、学习第二段
1、请大家把书翻到42页,快速浏览全文,在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联系的。语句下面画上横线,完成后举手示意。
2、抽生汇报
3、生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第一处。(这是一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这句话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过渡:还有能说明它们之间联系的句子吗?
出示第二处。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把这两处的意思说清楚吗? 过渡: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
三、学习第三段
课文哪段讲了这一内容呢?那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吧!这次读老师有要求:默读第三段,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想想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边读边标记。
1、生自读。
2、抽生汇报。
3、指导朗读。 认识关联词“即使 也”这是一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可是、然而、却”。
4、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大家呢?
(1)生练读
(2)汇报读
过渡:读到这儿,不由得让我们产生了疑问:师引读: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 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生接读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课文4——6段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问。请大家自由读4——6段,完成这个表格。
四、学习4——6段
品读4—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老师出示课件) 实验次数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 蝙蝠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不响 和眼睛无关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 铃铛响个不停 与嘴有关
1、出示要求:先自读4——6段,口头填表。再跟同桌交流、然后填表。
2、抽学生汇报,老师归纳填写。只填重点词。
3、让我们再回到文本中读一读,亲自感受一下这三次实验吧。齐读4、5段。 师引读:三次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它是用( )。
5、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老师这儿有一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看看细心的你会发现什么?)
A、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1)师提问:这两个句子哪句好?为什么?你跟别人配合过吗?什么叫“配合”?(各方面分工合作来完成共同的任务)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指导。(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同时起作用。)
过渡: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汇报句子
1、快速默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
2、抽生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完善示意图。
3、你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1)抽生试说。
(2)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3)全班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4、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
(1) 抽学生汇报。
(2)生练读。看谁能通过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大家。
(3)抽生汇报。
(4) 男女生赛读。
5、蝙蝠的本领真了不起,让我们带着赞赏的语气夸夸它。生齐读第七自然段。
6、小结学法。
自由读文,勾画重点句子―→交流―→归纳板书―→看板书复述内容―→朗读体会。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仿照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
六、学习第八自然段
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2、同桌交流。
3、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并复述。(抽生上台画)
4、看板书复述雷达探路的原理。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巴,你有什么发现呢?你们真棒,真是会发现的孩子。那我们就一起来把这几道题读一读吧。
5、出示课后练习三,生齐读。
七、拓展延伸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某种器官的构造、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而产生的一门科学叫仿生学。
1、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还有很多,你能不能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的句式向别人介绍你收集到的资料呢?
2、抽生汇报。
3、想象。
A、(现在,有一个跟你们一般大的小朋友有了一个很好的点子,你想不想知道?课件出示: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B、怎么样,他的想法很棒吧!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很多好的点子,那我们也来说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C、想说的孩子别着急,要不这样,咱们把自己的好点子写下来,待会儿跟同学分享,好吗?你也可以简单写写你想发明的东西的用处哦!
(1)、生自由写。
(2)、汇报。
推荐课外书籍:
《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在这本书里,有好多秘密等着你哦!
活动目标:
1.能自由选择区域,不断丰富运动经验,提高运动水平。
2.培养幼儿在体操活动中做到协调一致,遵守纪律优良品质,增强集体观念。
3.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4.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滑板若干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1)队列练习:四纵队——大圆——十字开花——八路纵队——四纵队。
(2)做韵律操,随着音乐跟教师做滑板操。
上肢——体侧——下蹲——体转——腹背——跳跃——整理运动
2.自由探索玩法
教师:小朋友,你们个个都很能干,现在请你们以自己为单位,自由探索滑板的玩法,看看谁是聪明能干的。
幼儿分散四处自由探索玩法
3.幼儿分区域玩。
(1)看教师每个区域示范一遍。
(2)教师讲解规则、要求
① 要每个区域都玩到,并且要做好标记
② 在玩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③ 热了及时脱衣服。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① 穿越封锁线
②划小船
③撑脚滑行
④绕圈滑
⑤单膝跪着滑
⑥仰卧滑行
4.游戏“地面飞行”
幼儿将滑板紧贴腹部,以双手轮流替换向前滑行,以先到目的地为胜利者。
5.结束部分。
幼儿听音乐整理滑板。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们的兴趣和热情度都很高,他们仿佛更喜欢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对自主创造性高的一些幼儿来说,相对于比较简单,而且他们更喜欢去帮助那些不怎么会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多的准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锻炼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
一、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工作第一”的原则,认真执行所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用户满意为宗旨,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努力为储户供给规范化和优质的服务,取得好的成绩。
(一)我在不耻下问中收获了成长。
我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的老员工,有着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和对未来职业的茫然与憧憬。为胜任本职工作,我不耻下问,不断向单位同事虚心请教学习,努力让自我迅速融入主角,尽早成为轮台县邮政储蓄银行的优秀员工。一年来,在单位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单位同事的关心帮忙下,经过自我的不懈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已经熟练撑握了各项业务技能、办理程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我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使我最终成长为一名轻车熟路、应对自如的熟手,真正成长为一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邮政储蓄银行职员。
(二)我在辛劳付出中得到了回报。
我是进入银行至今获得了领导、同事们的认可和信任,这是我莫大的荣誉。我常常 要在工作中肯于吃苦,甘当老黄牛,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前,应对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是摆在我们银行业面前一道难题。
为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我毅然弃“小”家而顾“大”家,将小孩交由自我父母带养,全身投入到工作当中,利用自我是本地人的人际社会优势,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夜间深入乡镇村民家中,主动向客户营销我行产品,耐心解释分析邮政储蓄银行为他们服务中带来的利弊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利益问题,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虽然无暇顾家,也搭进了休息时间,但经过自我的艰辛付出却得到了回报。
(三)我在竭诚服务中赢得了笑容。
优质的银行源于优质的服务。礼貌规范服务是社会发展对服务行业提出的要求,也是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心中始终奉行“心想客户,心系客户,想客户所想”的服务理念,认真遵守《员� 服务无止境,仅有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才能给客户供给更加满意的服务。
经过自我的努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业务发展。我始终把邮储银行当成自我的家,把客户当成自我亲人,凭着自我满腔的工作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把一颗真诚的心传递给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与笑容。在我看来,客户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欢乐。
(四)我从敬业守道中感受了欢乐。
我坚信仅有与自我的职业紧密结合,立足本职,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目标。我热爱这份工作,总是以务实求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处理每一笔业务;总是以自然豁达、亲切真诚的心境接待每一位客户;总是以全身投入,尽心而为的工作作风完成交办的每一项任务。在工作中,我常常不断提醒自我要善待别人,在遇到不讲理的客户时,总是试着去包容和理解他人,在得到客户的理解和尊重时,我总是满脸的幸福和欢乐。
二、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回顾这一年,我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业务学习不够到位,缺乏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二是在工作较累的时候,有过松弛思想,这是自我约束本事较差的表现,针对以上问题,我今后将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克服自我的消极情绪,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取配合领导和同事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20__年工作计划
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我将坚持不懈,努力做得更好。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账户为基础,抓大不放小”的目标,采取“确保稳住大客户,努力争取小客户,进取拓展新客户”策略,为邮政储蓄银行做出新的贡献,我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服务”。
(一)做好诚信服务吸引客户。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树立邮政储蓄银行诚信品牌形象。首先,从我做起,做到诚信服务,诚信待客,诚信纳储。经过诚信服务来提高我行的信誉和声誉,以吸纳更多的储蓄户,尤其要争取个体经营户、机关事业单
(二)做好精细服务留住客户。
用心服务,客户至上,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一向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要经过细致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帮忙储户理财,想储户所想,急储户所急,让储户真正感受到我们服务的无微不至,让客户自觉留在我行,并且争取新的储户转入我行。
(三)做好真诚服务打动客户。
我要紧紧抓住轮台县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我行所处的地缘优势,针对特殊群体、特定人群制定点对点的服务策略,用真心、用真情、用真意去服务客户、感化客户。让客户真切地感到我们的服务是实实在在的、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的,让客户真正被我们的服务所打动而留在我行。
(四)做好创新服务招纳客户。
我深知,惟有服务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邮政储蓄银行员工,要做到心系银行发展,更要做到心系客户利益。要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不断探索求变,经过各种不一样方式和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来满足不一样群体、不一样客户理财需求。要自觉将自我的创新服务理念融为邮政储蓄银行的一种企业文化和品牌,经过创新服务和品牌化影响,更多地招纳客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制造飞行器的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科学探究:
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知道在自然界中可以找到飞行器发明的`原型。
科学态度:
始终保持对飞行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教学难点:
知道在飞机的制造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受到了生物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聚焦新问题
1.知识回顾:
提问: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飞行器。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导语:人类为了完成飞天的梦想,从观察身边事物中不断获取灵感。飞行器的发明是从模仿开始的。从简单模拟形态,到深入研究功能。制造、发明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飞行器。
2.聚焦仿生学
导语: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有许多科学家都从中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出示图片:蒲公英和降落伞
提问:你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小结: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明出新的设备和工具,这就叫做仿生技术。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发明都来源于自然界的仿生原理,飞机的设计制造也不例外。
二、科学实践活动:了解飞行器中的仿生学
1.聚焦飞机设计中的仿生学
提问:发明飞机最初的灵感来源于鸟类,你觉得飞机的构造中哪些和鸟类相似呢?请根据自己已经了解的知识在飞机结构简图上标注出哪部分结构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鸟类。
学生汇报:
2.了解飞机中的仿生学
导语:我们从形态上可以看到飞机模仿小鸟。那么在飞机的发明、制造的过程中,具体应用了哪些仿生技术呢?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查阅资料后的分享。
导语:关于机翼的仿生学同学们查阅到很多,看来科学家在飞机机翼方面做了很多研究。那么飞行器在发明和制造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科学家又是怎样在大自然中受到生物的启示,解决了飞行问题呢?
提问4: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人体感觉很不舒服。这个问题时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导语:在飞行器制造中,还有很多生物也为飞行器的发明和改进提供了思路。我们再来学习几篇资料:(播放语音)
3.参考仿生学设计飞行器
①谈话:通过学习仿生学,对于你们自己设计和制作一种飞行器有什么启发?
②设计:
谈话:结合前面你对飞行器的了解,你想设计什么样的飞行器?
布置任务:在你设计的的飞行器中,参考了哪些仿生学的知识?请将设计图画在记录单上。
③交流:
导语: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设计图,听听他们的想法吧。
4.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设计的怎么样?相信你们一定也会有很棒的设计方案!
三、总结全课
小结:在飞行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了这么多生物的启发。模拟生物的本领已� 目前,新型飞行器外形设计,科学家已经将目光从鸟类仿生转移到鱼类仿生中。今后我们会有更多的设计和研究空间。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界中更多的秘密,期待你们更多的发明和创作。
1 目的
进一步加强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促进员工遵章守纪,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生产正常有序进行。
2 范围
明确值班管理职责,规范值班程序,适用于公司各级值班人员。 3 职责
3.1公司值班领导负责夜间各级值班人员的管理工作及考核。
3.2根据各级工作职责范围,做好夜间生产管理,行使生产调度职能,负责夜间生产的组织、落实,负责生产、设备故障的组织、抢修和对外工作联络。
3.3负责生产、设备、质量、安全等事故的指挥、组织、处置,并逐级上报。期间有权调度公司人力、物力等资源。
3.4加强夜间巡查,全面掌握生产运行状况,督促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规程和劳动纪律,纠正违章违纪并进行考核。
3.5对值班过程发现的各类安全生产隐患要及时组织处理,暂时不能处理的做好防范和监控,确保安全生产。
3.6与岗位员工交流、沟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向,宣传公司文化及经营理念。
3.7调度会上通报值班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
4 值班体系
4.1公司级值班领导一名。
4.2部(工段)级值班人员一名。
4.3电仪维修、机械维修工员各二名。
4.4高压电力运行工一名。
4.5物资供应及仓库值班各一名。
5 值班时间:
当天白班下班至次日8:00。
6 值班巡检频次
6.1公司级:白班下班—23:00;凌晨1:00—4:00;凌晨4:00—7:00;在生产系统范围内各巡检一次。
6.2部、工段值班:每运行班全面巡检至少两次以上;主控室、丙酮贮槽区等重点区域、部位,每运行班至少进行一次专项安全巡检。
6.3机械、电仪维修工:生产系统范围内每运行班至少巡检二次以上。
6.4高压运行工:生产系统范围内,每运行班至少巡检二次以上。 7 管理人员值班规定
7.1 值班巡检应持“巡检卡”逐岗巡查,并由岗位操作工在值班巡检卡上签名确认。
7.2发生生产异常情况,视具体情况该上报应迅速上报有关领导。
7.3做好值班日志的填写,并将值班情况汇报至单位主要负责人。
7.4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值班的,由单位负责人安排其他人员代替。
7.5值班期间禁止离开厂区,因故需离开必须经公司值班领导批准。 8 维修人员值班规定
8.1电、仪、机械维修人员,做好巡检发现问题的记录和处置记录。
8.2每晚10:00前值班人员在生产现场或维修室,10:00后可到宿舍休息。
8.3电仪、设备出现故障,由值班长负责通知相关维修人员,维修工10分钟内必须到达检修现场。
8.4高压运行值班人员做好职责范围内巡检、保障、服务工作。
8.5物资供应和仓库人员夜间值班,随时做好物资供应或领用准备。 9 考核
9.1未尽值班管理职责,导致生产受到影响,给予50—200元处罚。
9.2未按值班规定要求,给予10—50元处罚。
10 本制度由生产技术部负责解释、考核,从下发之日起开始执行。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以下教学思路供参考:
教学时,要以教学过程的优化来达到教学效果的优质。一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不懂的词语初步自学理解,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精读,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着力明确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的,以及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三是练说,积累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对照图,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四是拓展,激发阅读与探究兴趣。可以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也可适当交流课后的“小泡泡”中的'要求──“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布置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读物。
【板书设计】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做答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教师巡视。
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⑴ 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⑵ 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⑶ 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⑷ 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⑸ 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⑴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思路效果反思
一、练习朗读全文 朗读课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三、练习造句。 出示句子
1、读读句子。
2、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3、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2遍。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根据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
搜集、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谜语,请听。小老鼠,真稀奇,俩只翅膀像层皮,白天躲在屋檐下,夜晚出来吃东西。谁猜? (蝙蝠)
出示蝙蝠的图片,指生介绍,(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大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出示雷达的图片,师介绍: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可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默读全文,提出问题,梳理清单
默读课文,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整理问题清单。
(1)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2)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呢?
(3)科学家怎样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5)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6)这些实验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7)蝙蝠如何分辨障碍物和猎物呢?
(8)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9)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10)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11)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12)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梳理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不一样,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有的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
看看问题清单,哪些问题是针对全文的?哪些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出的?
(二)解决问题,品读重点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1)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
①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②为了弄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试验准备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试验证明第一次在一间屋子里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系了许多铃铛。蒙上眼睛铃铛一个没响,绳子一根没碰到。夜间飞行和眼睛没关系。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二次塞上耳朵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封住嘴巴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和嘴巴有关。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先同桌讨论,再回答问题,师画示意图)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④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自读第8自然段,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
(2)针对课文写法提出的问题:
①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
(写到了飞机夜航,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飞机能在黑夜里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②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两次实验?
(第一次是详写,第二、三次是略写。略写了实验准备。试验准备是同样的,试验结果也是同样的,就不需要重复地写,这样语言更简洁。)
(3)针对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①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②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时光荏苒,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回顾即将过去的,我在邮政储蓄银行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忙下,经过自我不断努力,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一年来的工作情景及下步打算汇报如下:
一、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工作第一”的原则,认真执行所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用户满意为宗旨,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努力为储户供给规范化和优质的服务,取得好的成绩。
(一)我在不耻下问中收获了成长。
我作为邮政储蓄银行的老员工,有着牛犊不畏虎的精神,和对未来职业的茫然与憧憬。为胜任本职工作,我不耻下问,不断向单位同事虚心请教学习,努力让自我迅速融入主角,尽早成为轮台县邮政储蓄银行的优秀员工。一年来,在单位领导的关怀指导和单位同事的关心帮忙下,经过自我的不懈努力学习和刻苦钻研,已经熟练撑握了各项业务技能、办理程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自我不断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使我最终成长为一名轻车熟路、应对自如的熟手,真正成长为一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邮政储蓄银行职员。
(二)我在辛劳付出中得到了回报。
我是进入银行至今获得了领导、同事们的认可和信任,这是我莫大的荣誉。我常常 要在工作中肯于吃苦,甘当老黄牛,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前,应对银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是摆在我们银行业面前一道难题。
为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我毅然弃“小”家而顾“大”家,将小孩交由自我父母带养,全身投入到工作当中,利用自我是本地人的人际社会优势,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夜间深入乡镇村民家中,主动向客户营销我行产品,耐心解释分析邮政储蓄银行为他们服务中带来的利弊以及他们所关心的利益问题,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虽然无暇顾家,也搭进了休息时间,但经过自我的艰辛付出却得到了回报。
(三)我在竭诚服务中赢得了笑容。
优质的银行源于优质的服务。礼貌规范服务是社会发展对服务行业提出的要求,也是邮政储蓄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心中始终奉行“心想客户,心系客户,想客户所想”的服务理念,认真遵守《员� 服务无止境,仅有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才能给客户供给更加满意的服务。
经过自我的努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业务发展。我始终把邮储银行当成自我的家,把客户当成自我亲人,凭着自我满腔的工作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把一颗真诚的心传递给客户,赢得客户的信赖与笑容。在我看来,客户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欢乐。
(四)我从敬业守道中感受了欢乐。
我坚信仅有与自我的职业紧密结合,立足本职,脚踏实地,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与目标。我热爱这份工作,总是以务实求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处理每一笔业务;总是以自然豁达、亲切真诚的心境接待每一位客户;总是以全身投入,尽心而为的工作作风完成交办的每一项任务。在工作中,我常常不断提醒自我要善待别人,在遇到不讲理的客户时,总是试着去包容和理解他人,在得到客户的理解和尊重时,我总是满脸的幸福和欢乐。
二、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回顾这一年,我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业务学习不够到位,缺乏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二是在工作较累的时候,有过松弛思想,这是自我约束本事较差的表现,针对以上问题,我今后将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克服自我的消极情绪,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取配合领导和同事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三、20--年工作计划
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我将坚持不懈,努力做得更好。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账户为基础,抓大不放小”的目标,采取“确保稳住大客户,努力争取小客户,进取拓展新客户”策略,为邮政储蓄银行做出新的贡献,我着力做好以下“四个服务”。
(一)做好诚信服务吸引客户。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树立邮政储蓄银行诚信品牌形象。首先,从我做起,做到诚信服务,诚信待客,诚信纳储。经过诚信服务来提高我行的信誉和声誉,以吸纳更多的储蓄户,尤其要争取个体经营户、机关事业单
(二)做好精细服务留住客户。
用心服务,客户至上,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一向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要经过细致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帮忙储户理财,想储户所想,急储户所急,让储户真正感受到我们服务的无微不至,让客户自觉留在我行,并且争取新的储户转入我行。
(三)做好真诚服务打动客户。
我要紧紧抓住轮台县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我行所处的地缘优势,针对特殊群体、特定人群制定点对点的服务策略,用真心、用真情、用真意去服务客户、感化客户。让客户真切地感到我们的服务是实实在在的、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的,让客户真正被我们的服务所打动而留在我行。
(四)做好创新服务招纳客户。
我深知,惟有服务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邮政储蓄银行员工,要做到心系银行发展,更要做到心系客户利益。要在服务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不断探索求变,经过各种不一样方式和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来满足不一样群体、不一样客户理财需求。要自觉将自我的创新服务理念融为邮政储蓄银行的一种企业文化和品牌,经过创新服务和品牌化影响,更多地招纳客户。
一、教学目标
1、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3、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二、教学重点:
1、探究和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使学生能阐明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通过对各种鸟类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能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这一实验过程及组织教学。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鹌鹑,解剖刀,解剖剪,解剖盘。
五、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探索实验式、启发式
六、教学用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能在较生活在水圈、岩石圈的动物可以跨越更大的空间,扩大生存范围,那么这些动物具有哪些特征来适应飞行呢?能在有无脊椎动物里的昆虫、脊椎动物中的鸟和极少数哺乳动物——蝙蝠。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鸟类又有哪些特点与它的飞翔生活相适应。
(一)鸟的分类地位
全世界现有鸟类约156科9600余种。我国有81个科(占51.9%)1186个种(占13%)就鸟的种类而言,巴西有2000种,秘鲁有1678种,哥伦比亚有1567种,我国紧接其后名列第四。
我国不仅鸟的种类多,而且有许多珍贵的特产种类。如:鸳鸯、相思鸟,还有产于陕西、河北的褐马鸡,西南的锦鸡,台湾省的黑长尾雉和蓝腹鹇,产于我国中部的长尾雉、东南部的白颈长尾雉,还有黄腹角雉和绿尾红雉等等。有一些鸟类如丹顶鹤和黑颈鹤虽不是我国特产,但主要产于我国境内。
鸟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平胸总目,如鸵鸟,其翼已失去了飞行能力,只能助跑,起到平衡作用;第二类,企鹅总目,如帝企鹅,其翼特化成了鳍足,用以滑雪和划水;第三类,突胸总目,如鹌鹑鸟,能用两翼飞行在空中,现存的大多数鸟类都属于此目。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就以鹌鹑鸟为例探究一下鸟类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请大家直接观察鹌鹑鸟的外形,归纳一下鸟类适于飞行的外形特征:羽毛可以扇动空气,大型骨骼中空可以减轻身体密度,适于飞翔;流线型的身体也适于飞翔。仅仅是这些特点鸟儿就能飞了吗?显然不是。让我们通过“鸟适于飞行的特点”的探究实验来进一步研究鸟适于飞行的特征。
首先请大家详阅教材21页至23页探究实验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实验的目的。然后,分组讨论本组的实验实施计划并讨论该计划的合理性,再开始探究实验。探究实验进行时,可以随时列表记录探究和观察的结果。结合该实验,教师可用投影片打出以下内容,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投影内容如下:
1.你们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2.结合你们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假设?
3.你们准备怎么做你们的实验?
4.你们的问题得到证实了吗?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及时给予激励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和少数的做法要给予肯定与激励,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给出简明扼要的板书。
鸟类适于飞翔的特点除书上提到的体形、翼、龙骨突和胸肌、粪便随时排出体外不贮存、食量大、心脏及心搏次数、气囊等结构适于飞行生活外,还有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和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都有适于飞翔的特征。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上面咱们对于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进行了探究,下面咱们共同把鸟类的主要特征总结一下,要注意“共同”和“主要”两个词。
鸟类的体表都被覆羽毛,还有角质的喙,鸟类的前肢特化成翼,绝大部分鸟类具有迅速飞翔能力,鸟类都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第二课时
导入:天,除了鸟类以外,最多的就是昆虫了,现已知道的昆虫种类已经超过了100万,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它的分布十分广泛。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由于昆虫的足也是分节的,所以它们和甲壳动物同属一个门——节肢动物门。那么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们到底有哪些特征适于飞行呢?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多数昆虫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有3对足,多数有翅。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一类能飞行的动物。请大家观察P24页的图片,完成思考要求。
很显然,昆虫的翅与鸟翼区别很大,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无共同点呢?
1、它们都有用以飞行的扇面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动都是由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
2、它们在空气中都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相对自身身体而言,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
翅对于昆虫的分布和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翅的运动可以扩大昆虫生活和分布的空间。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探究一下昆虫身体的特征。
1、昆虫的体表有一层光滑、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能起到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护、支撑体内柔软器官,使昆虫能更好的适应陆生生活。由于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长大而长大,所以蝗虫等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它们的身体都可以分成头、胸、腹三部分,且由许多体节构成(异律分节)。
⑴头部:长有1个口器(由1片上唇、1片下唇、1片上颚、1片下颚和1片舌组成,其中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称为咀嚼式口器)、1对触角(具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1对复眼和3个单眼(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单眼仅能感光)
⑵胸部:长有3对足和2对翅(后足比前足、中足发达许多,适于跳跃,前足、中足适于行走;狭长的前翅是革质的,覆盖在膜质的后翅上,起保护作用,而柔软宽大的后翅适于飞行)
⑶腹部:第一节体节两侧有1对半月形的薄膜,为听觉器官。从蝗虫的中胸部第二节到腹部的第八节体节,每一个体节上都有一对气门,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连接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小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的生存环境并非单一的,例如:仍以陆地或水域作为栖息地;有些水中生活的动物要到陆地上产卵;还有些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最为典型的就是两栖动物了。它们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成幼蛙,以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而产卵等繁殖行为又必须在水中进行。总之,多数动物的活动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环境,而是跨越多种环境,且与环境相适应。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鸟的分类
平胸总目:如鸵鸟
企鹅总目:如帝企鹅
突胸总目:如鹌鹑
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
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翔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三、鸟类的主要特征
1.都有角质喙
2.体表被覆羽毛
3.前肢特化为翼
4.体温高而恒定
四、昆虫的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五、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
2、能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3、翅呈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有利于扇动空气
六、昆虫的主要特征
1、体表有外骨骼;
2、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七、不在单一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事实与证据;
2、能用小论文的形式总结研究成果;
3、了解一些浅显的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自己所要的资料
教学过程
在明确了研究的问题和搜集事实与证据的途径之后,紧接着就要实实在在地进入搜集的环节了。
可能同学们对于各种途径的操作还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全体学生开展引导式探究,经历一次“搜集之旅”:以教材中的“飞机怎样飞行”为例子,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综合运用实验、调查、请教等途径,找到需要的事实与证据。然后进行反思与评价,体验各种搜集途径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和注意事�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所扮演就主要是“超市”的角色了,学生可接触的资源毕竟有限,如果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时间,将不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准备的有:
信息方面:书籍、声音、图像、影视、网络等;
工具与材料方面:剪刀、笔、纸、胶水、透明胶带、绳子、小刀、气球、木块(片)、饮料瓶、泡沫塑料等――如果平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废旧材料,这时便可以放在用场了。
最后,将搜集到的事实与证据进行整理,形成一篇小论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出差人员工作与生活的实际需要,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物价水平,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差旅费借款规定
第二条 公司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确需出差,应持有关会议通知或申请,注明出差人数、事由、地点、预计天数,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出差。
第三条 出差人员借款须填写《现金借款单》(一式两联),附主管副总经理同意出差的批件,按《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支出管理办法》中关于“借款程序”的规定办理借款。
第四条 出差人员返回后,应于返回后5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手续,清理借款。
第三章 差旅费报销标准及办法
第五条 差旅费报销标准:
1.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办法实行:住宿费限额内实报实销,伙食补助、市内交通费补助按出差自然天数总额包干。
1.1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到外地参加包食宿的会议或各种培训班、学习班的人员不实行此办法。
1.2公司副总经理以上职务的人员出差,因工作需要,随行人员可以随副总经理级别以上职务人员享有相同报销规定和标准。
第六条 住宿费报销办法:
出差期间住宿费实行按住宿费标准凭票限额内报销,超额部分不予报销。
第七条 交通费报销办法:
1.乘坐交通工具凭票实报实销,具体标准为:
1.1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出差可乘坐飞机头等舱、火车软卧席、轮船头等舱。
1.2中层管理人员出差可乘坐飞机普通舱、火车硬卧席、轮船二等舱。
1.3其他人员出差可乘坐火车硬卧席、轮船三等舱。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乘坐飞机、火车软卧席、轮船二等舱的,必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由主管副总经理特批后方可报销。
2. 出差乘坐火车硬座,连续12小时或夜间(20:00—6:00)连续8小时以上,或需累计换乘12小时以上者,按硬座票价的50%给予补助。
3.出差乘坐长途汽车,报销时需提供长途汽车票,实报实销。夜间(20:00—6:00)乘坐长途汽车、轮船最低一级舱位超过6小时的,每人每夜补助30元。
4.出差期间每人每天按市内交通费补助标准包干使用,不需提供票据。
5.以下情况不享受市内交通费补助:
5.1公司派车出差的。
5.2参加西安市内的会议或各种培训班的。
第八条 出差期间每人每天按伙食补助标准包干使用,不需提供票据。
第九条 关于各种会议、培训等差旅费报销办法:
1.报销各种会议及培训等费用时需附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的会议通知或邀请。
2.会议通知或邀请中注明统一安排食宿的,会议期间凭会议发票实报实销,会议期外经主管副总批准出差的,按差旅费报销办法执行。
3.到外地参加会议、培训或学习的人员,凡会议、培训班、学习班不包食宿的,按照差旅费标准报销住宿费、交通费和伙食补助。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条 本规定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差旅费报销办法》同时废止。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了解关联词“即使、也,”的作用,能用这个词说说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重点段落的合作交流学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出示蝙蝠和飞机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飞机上的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蝙蝠)
二、提出要求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同桌正音)
2、出示写有生字词的课件,指名读生字词,注意“蝙蝠、捕捉”等词语的读音。
(反思:先是点名读生字词,基本都读正确。再是请一名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所有的生字词,结果错音多,不会读的也有几个。如:捕捉、避开、障碍物、荧光屏等。看来让个别读,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才能真正掌握学生是否真的巩固。字词训练要扎实,不能让部分学生滥竽充数。)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反思:划出关联词,大部分学生不困难。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举手的就寥寥无几,是学生没有理解这个词怎么用,还是他们的思维惰性?出现的问题有:只用上了前半个词忘了后半个,或是语句不简洁,前后不通顺。但两名学生非常好,用上关联词说出了课文的内容:即使不蝙蝠的耳朵塞上,它也能在晚上飞行。飞机即使在晚上飞行,也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试验
方法
结果
证明的问题
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试验
方法
结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耳朵
4、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与进一步朗读,掌握课文的`大意。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耳朵)。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填空题: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________,用它来________。
(2)我知道________的发明,用它来________,是从________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________得到启示,来发明________,用它来________。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并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链接课后习题,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难点)
一、提问角度: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一)引发思考,示范:模仿
上节课大家从课文内容的角度进行了提问,我们还能从哪些角度来提问呢?(预设:从文章的写法来提问)
(二)明确角度,观察提问
(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请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写了三次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我发现第一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后两次实验用了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生2:我想问为什么第一次实验过程进行了详写,而后两次略写呢?
(三)继续提问,强化训练
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齐读,师引导:“站在写法的角度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生1:我发现作者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用问题来结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2:我发现作者已经说了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为什么后半句还要补充“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你们还能从写法的角度上提出什么问题?
二、提问角度: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1.师: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雷达原来是科学家根据蝙蝠飞行的特征发明出来的,文中的“那位同学”也在最后联系生活经验提出了问题:“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像他一样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问题吗?
预设:我知道直升机是人们模仿蜻蜓发明的,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发明吗?
2.(课件出示青蛙、甲虫、蝴蝶等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这些小动物又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发明有关呢?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是受动物启发发明的呢?
3.师:你们越来越会提问了!从动物身上发现功能特点,并受到启发,发明造福人类的东西,这也是一门科学,叫仿生学。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
三、拓展运用
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根据教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板书: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问题预设: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写作方式和联系生活经验等不同角度来提问。发散思维、多角度提问是阅读文本的一大法宝,这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打开新的视野,让阅读更加有效。
[教学板书]
6夜间飞行的秘密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根据写作方式提问
联系生活经验提问
[教学反思]
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根据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与此同时,我还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复述一下?指名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里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一个也没响,蝙蝠一根绳子也没碰着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在夜里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我们的生活。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再探究从实验到结论的过程,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回答以下问题。
(1)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仅靠雷达就可以吗?
(2)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如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可以从课文的写法上提出问题,也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预设2:生活中有哪些发明是受到动物启发的?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3。读课后习题中《它们是茎,还是根?》的选段,提出自己的问题。
预设:选文介绍了哪几种变态茎?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行实践,同时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明确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整理问题,进而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预习单、小组问题清单、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
学生:完成预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预习能够正确认读“蝙、蝠”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生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习从不同角度提问。(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对比课题引思考
把《蝙蝠和雷达》与《夜间飞行的秘密》两个课题相对比,引发思考。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验预习成果
第一组词语:归类正确认读“蚊子、苍蝇、绳子、铃铛”含有轻声的词语。
第二组词语:字理识字“系”并规范书写。
第三组词语:多种方法理解“超声波、无线电波”等词语的意思。
2、概括全文内容
梳理文章要点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科学家通过三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质疑发问寻角度
1、关注导语理发问
关注课文导语,小组交流整理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2、问题交流寻角度
从问题中主动发现有针对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小结第一个提问角度——内容。
3、聚焦实验寻角度
作者质疑“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聚焦三次实验寻找第二个提问角度——写法。
4、继续质疑寻方法
抛出教师读文时的质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在文章写法上提问的不同方法。
5、课后习题寻角度
文章末尾的两个问题和课后一个问题的集中展示,寻找第三个提问角度——启示。
四、总结方法明思路
1、文本内容;
2、文章写法;
3、文本启示。
五、回读文本再质疑
1、书写本课的生字。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提问方法,尝试再次从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问,完善本课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写本课14个生字,认识12个本课生字。正确读写“雷达、蚊子、即使、灵巧”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
(1)深入学习和实践针对课文内容提问题的方法,能够自己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夜间探路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蝙蝠和雷达)
老师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提问:有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对它的了解介绍给大家听呢?指名回答。
2、读题质疑: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科学,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小组轮流读课文,在小组内互相帮助纠正读音,然后点名分段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见PPT)
指名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漆、荧、横”和多音字“系”的读音。
5、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6、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三、复习回顾,默读课文。
1、我们以前学过针对一篇文章提问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文章写什么?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为什么写?针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来提问;怎么写?针对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体裁来提问。
2、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题,解决文中的小同学在书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文章哪句话能点明,请你画出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3、同学们观察上面的提问和答案,结合我们学过的提问技巧,你有什么发现?
4、对,它们这是针对主要内容的提问,答案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总结。我们在提问的时候,可以不要“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而是从课文标题入手。
5、读完课文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6、整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我们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提问可以从题目入手。我们在提问其他方面的问题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同学们,认真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科学探究:
在了解飞行器发明史中,探究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科学态度:
始终保持对飞行器的研究兴趣。了解人类的好奇是飞行器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飞行器。
教学难点:
了解常见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
1.引入
谈话:飞向太空,飞出地球,探索浩瀚的宇宙,一直以来就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为此,人类发明、制造出了各种飞行器。你们知道图片上的飞行器是什么吗?
小结:是的!图片上的是运载火箭发射航天器进入太空的过程。这些都是人们为了探索宇宙而制造出的飞行器。
2.聚焦问题
提问1:飞行器是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器械或装置,是人类飞离地面,飞向太空的重要工具。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飞行器吗?
提问2:你们认识这么多的飞行器,那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飞上天的吗?
谈话:人类是怎样飞上天空的呢?飞行器是如何发展的呢,那么我们一起沿着前人的脚步,认识飞行器发展的历程。
二、科学实践活动:飞行简史
1.畅想阶段
谈话:自古以来,行走于地面的人类一直向往着在天空翱翔。古代人类在艰难的生活和生产中,只能寄托于神话般的幻想。所以就有了“嫦娥奔月”、“蜡制羽翼”、“飞车”、“飞毯”等神话传说?。可以说人类征服天空的历史是从神话故事开始的。
提问:如果你是古人,你也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吗?怎么会想到这种腾云驾雾的本领?又怎么会想到长出双翼或者自己装上翅膀就可以自由翱翔呢?
小结:屏幕前的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们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看来这些神话故事不是古人没有来由的,随意编造出来的。而是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生活,顺应自然规律合理想象出来的。
2.模型阶段
提问:人类天生没有翅膀,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做出类似翅膀的模型让它飞行。这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你们猜是什么?
学生:风筝!
①观察风筝——鸟类模型
提问:是的,我相信同学们都猜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的风筝!请大家仔细观察,风筝为什么会做成这个样子呢?(出示图片)。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准确。风筝就是依靠天然的风力、借自然空气动力原理飞行的飞行器。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最初对飞行的研究就是从模拟鸟类的形态开始的。
②孔明灯--依靠空气浮力上升
提问:人类在制造飞行器的初期,除了模拟鸟类的形态,还做了哪些尝试呢?大家请看视频。(播放视频)你知道这是什么飞行器吗?学生:孔明灯。
追问:孔明灯是怎么飞上天的呢?
模拟实验:放孔明灯
安全提示:加热时注意安全。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小结: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孔明灯。这与500年后的出现的热气球的升空原理几乎完全一样。
3.冒险阶段
导语:像孔明灯、风筝这样的物体飞上了天空。后来人们就想:如果将它们做的够大、够结实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将人带上天了呢?据此,人类就发明了热气球和滑翔机。我们来学习相关资料:
1783年,法国人蒙哥尔费兄弟成功制成了可以载人的热气球,同年,罗奇埃乘坐这个热气球在凡尔赛宫上空飞行了25分钟,人类真正开始了“空中时代”。
1849年,空气动力学之父英国乔治凯利制造了一个三翼滑翔机,并让一个10岁小孩坐着它从山顶滑下,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滑翔系留牵引飞行。
1893年,德国工程师奥托。李林塔尔发明了自带动力滑翔机。从1891年至去世时的1896年,他用16种不同形式的滑翔机进行了差不多2000次飞行实验。1896年8月9日,当他在进行一架单翼滑翔机试飞时,突然一阵大风将机头高高抬起,滑翔机在15米的高度失速了。李林塔尔重重的摔到了地面上,第二天在德国柏林的一家医院不幸去世。
小结:人类这种大胆的冒险行为,因为缺少强大的理论基础,大多落得非死即伤的下场,但确为飞行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深入研究阶段
(1)飞机(固定翼)飞行动力
导语:科学家乔治凯利指出人类飞行器不应该单纯模仿鸟类的飞行动作,而应该用不同装置分别实现升力和动力,这为今后飞机的发明指出了方向。
①世界第一架飞机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谁发明的?
②机翼翼型
提问:飞机庞大而沉重的身体是怎么攀升到空中,并能保持在空中飞行呢?
提问:一般的飞机机翼是固定不动的,属于“固定翼”。那它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出示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机翼,你有什么发现?
讲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下,这是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出示图片)我们将这个剖面形状,称为翼型,也称翼剖面或叶剖面。对于不同的飞行速度,机翼的翼型形状是不同的。
提问:那机翼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③飞机升力
(固定翼)
设计实验:那怎么证明你的想法呢?
过渡语:?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方案进行实验吧。
实验:播放两架飞机飞行状况实验过程
汇报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试飞,你们发现这两架飞机的飞行状态是怎样的?
小结:看来飞机的翼型有助于产生飞行所需的升力。那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的,我们来看一看通过研究有什么发现?
小结:其实我们也可以在风筝和滑翔机身上看到同样的设计。飞机升力的产生与翼型密不可分,但实际中升力的产生是非常复杂的,它与飞机整体的气动外形、飞机姿态和飞机附近气流都有关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为了飞向天空,除了飞机还发明了哪些飞行器呢?
(2)“竹蜻蜓”(旋翼)的飞行动力
提问:那你知道“竹蜻蜓”是怎样飞起来的呢?
讲解:工程师受竹蜻蜓启发,设计了直升机。直升机发动机驱动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机举托在空中,分为单旋翼和双旋翼直升机。
(3)扑翼机(扑翼)的飞行动力
(4)飞艇(可控飞行)
5.探索宇宙阶段
提问:自从人类飞起来以后,就开始向人往神秘莫测的天际,浩瀚的宇宙。为了飞离地球,人们又做出了哪些发明创造?
提问: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飞行器?
三、总结延伸:了解不同类型飞行器的飞行动力
谈话:人类从最初的上天升空的遐想开始,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大体发展过程是从风筝、滑翔机、再到飞机,尤其到近现代时期,随着各种高科技的综合发展,最后发展成为今天人们看到的航天飞行的宇宙飞船等。认识了这么多的飞行器,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一下分类。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类呢?
过渡语:那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分类的吗?我们看一下学习资料。
结束语:飞行,是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个挑战,也是人类从有史以来就不断追求的一个夙愿。飞行器的出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改变了人与宇宙之间的距离,未来会怎样发展,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期待。希望本课内容对你们后面设计和制作飞行器有所启发。
教学目标
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课文讲的是什么东西夜间飞行的秘密?而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找一找吧。(板书课题)
2.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子、飞蛾等昆虫。视力很弱,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会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如“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系(jì)鞋带系(xì)列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导: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找出文中表明二者关系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改写,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语句。(课文第8自然段开头两句。)
(3)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一说?
主要内容: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现代飞机装上雷达,使飞机在夜间飞行更安全了。
小结:这个环节要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词语。
蝙蝠 雷达 蚊子 即使 灵巧 敏锐 科学家 横七竖八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障碍 改变 模仿 显示 驾驶员
2.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师:同学们,你了解了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蝙蝠、雷达)
3、师:蝙蝠和雷达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科学故事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理解课文。
1.读第1、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夜行?(吸引读者、引出问题)
2、过渡: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那么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生答)
3.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4、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
5.这些现象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6.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自然段。把表格补充完整。
实验顺序目的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a.指名说。
b.先了解“证明”。你能根据三次试验的内容,用“证明”一词说话吗?
c.检查:假如你就是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7.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8.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读读第7自然段。
a.完成填空。
b.赏读: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了解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
9、读第8自然段:科学家根据蝙蝠的飞行特点,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10、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我们再来欣赏下雷达探路示意图。
d.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e.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11、学完了课文,你能说说课题为什么要用“和”来连接蝙蝠、雷达吗?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1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是受了动物启发?(出示图片)
四、总结拓展。
过渡:同学们,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五、作业巩固。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尔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演一演。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雷达、蚊子”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语文要素】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14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重点)
一、识字导入
1.教师板书“我会写”中的“蝙蝠”,出示蝙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认识它吗?”指名学生回答,强调字音,并指导书写。在学生书写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蝙蝠”二字都是虫字旁,它是昆虫吗?
(2)蝙蝠会飞,那它是鸟吗?
(3)蝙蝠是什么类的动物?从哪得知呢?
2.刚刚我们认识了蝙蝠,那么飞机的夜间飞行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重点学习“系”的读音、“即”的书写。学生读词、写字,同桌互查。
(2)解说一个重要的双音节词:根据课文内容阐释“秘密”一词的含义。
2.了解课文大意。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吗?
课文大意:科学家在反复试验中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三、提问角度: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1.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生1:为什么文章一起笔就写“清朗的夜空”中飞机在航行呢?(这是一种对假设的情景进行描写作为文章开头的方法,既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笔法,又顺利地引出了“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话题。)
生2:文中两次设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两个设问重要吗?(是的,它们很重要,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这两处设问前后关联,逐层深入,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生3:怎样结合“蝙蝠”的生理特点来解说“雷达”的科学原理呢?(原来,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2.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利用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看来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提出的。让我们去分享更多的问题,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罗列问题清单。认真阅读自己小组的问题清单,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也是最熟悉的一种提问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