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建党发言稿我 1

试题好词人生哲理纪要的借条文案公司简介病假我感谢信诗歌习题了教学法师恩造句了防控教学方法了典礼先进个人事业单位春联策划书,记叙文三字经协议贬义词的自我评价履职写法自我鉴定报道稿,祝福语对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廉洁汉语拼音 4

剖析材料庆典致辞举报信优秀名句的小结通知协议李商隐!单词师恩我活动策划问候语学习方法表扬信策划书辞职报告邀请函公文叙事。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混合练习

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9-13题。

教学目的:

通过混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做第9题。

这是接近整百数的口算,口算时着重让学生思考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了的要加上。

二、求未知数

1、做第10题。

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做第11题。

这道题既可以直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也可以把要求的数用未知数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三、简便算法

做第12题。

在计算前,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解答应用题

做第13题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订正时,提问:

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怎样?[相等。]

哪种方法简便?[用265-(35+100+85)比较简便。]

在计算(35+100+85)时应用了什么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与例1有什么区别?[例1是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道题是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三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这三个减数的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两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 12.006 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8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小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一般的小数混合加减运算

带括号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小数加减简便计算

加减混合计算的推广能应用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

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竖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策略

1、对于小数加减法,因为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就已经通过元、角、分的加减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且在第四单元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和

计数单位。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应是让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及法则。本单元意图让学生学会把知识的特殊性向一般性转化,遵循小学生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学习特点,把小数加减法剥离具体情境抽象出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本学期第一单元学生就已经学了整数混合运算,本单元让学生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学生已经在本册书第三单元学了整数运算定律,本单元主要是将整数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应用。通过推广,帮助学生拓展定律的使用范围拓宽自己的知识框架,产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联系特性。

3、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数位不容易对齐。特别要注意数位不一一对应的加减法,小数部分不够减的情况,不少学生则容易把这种不够减的减法计算做成加法,特别是整数减小数的情况。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教学时间

新课和练习6课时、单元测验2课时,合计8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97页例1、2,“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退位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通过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3)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出示自学提示。

仔细看数学书95、96、97页例1、例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2及练习三3、4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 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 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 )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米, 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位,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 )亿

7000000000=( )亿

7700000000=( )亿

( )亿>( )亿>( )亿

(5)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 11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