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孔子和学生【优秀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之二
佚名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词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二、 导入 新课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三、 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与子夏对话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5.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将疑难问题全班交流。
四、 作业 :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己喜欢的。
第二课时
一、 把自己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它的理解。
二、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三、 拓展思考:
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四、 读名言警句,试着背下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五、 读课文,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后进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评议。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认词:
富裕、天资、愚笨、选择、谨慎、谦虚
二、比较记忆字形
裕 资 择 谨 慎
浴 姿 泽 勤 真
三、练习写生字10个。
师:“谁能用课文的有关句子解释有教无类?”
生:“不以家庭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
师:“回答得真好!谁来解释‘因材施教’。”
生:“因材施教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师:“回答得真棒!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点中,课文着重阐明哪一点?”
生:“课文着重讲‘因材施教’。”
师:“同学们按平时分组讨论课文怎样表现孔子善于因材施教。”
学生前后桌认真讨论,教室里呈现一派热烈的景象。
生:“课文通过子夏与孔子的对话来体现孔子对于学生善于因材施教。”
师:“大家来分析孔子的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以及孔子怎样针对学生的缺点加以纠正。 (老师在黑板板书:学生优点缺点施教)
生:“颜回的信用好极了。” 生:“子贡挺聪明的。” 生:“子路勇敢。” 生:“子张严谨庄重。”
师:“同学们都很准确地讲了孔子的学生们的优点,孔子认为在这几方面,他单一地与学生比怎么样?”
生:“孔子一一不如学生。”
师:“既然孔子一一不如学生,孔子为什么能教学生?”
生:“每个学生都有缺点,这是孔子能教的。”
师:“孔子的学生各自有哪些缺点,大家找一找,还是一个同学回答一点。”
生:“颜回不懂变通。” 生:“子贡不够谦虚。”生:“子路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生:“子张太严肃,让人不容易亲近他。”师:“大家可以想象,孔子让各个学生在什么方面有长进?”
生:“孔子教颜回懂变通。” 生:“孔子指导子贡学会谦虚。” 生:“孔子教子路能够谦厚、忍让。” 生:“孔子教子张平易近人。”
师: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虽各有长处,但还要不断学习
师:“那么,孔子为什么被尊为‘万世先师’。”
生:“孔子培养了三千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
生:“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孔子能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师:“整齐朗读课文——”
反思: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们知道,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些中心问题而通过集体组织形式,进行讨论、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育方法。我抓住了这篇课文的主要问题“课文怎样表现孔子善于因材施教”进行讨论,根据课堂的情况看,这个问题尖锐、准确,激起学生的广泛兴趣,学生以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交流,可以互相拓展思路,活跃各自的思维,较深刻地理解与消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和各抒己见的习惯。这对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大胆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摘录笔记。知道人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孔子画像挂图
教法:导读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时计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绍棠的《师恩难忘》,孩子们上学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还记得吗?对,是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学生们拜孔夫子呢?
过渡:这么伟大的一位思想家,万世之师,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它的魅力何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做摘录笔记。
3.检查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画或是记录下来。
2、全班汇报。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选自于《论语》中的一个故事。记叙了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敬重,使学生明白自己虽有各自优点,但仍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全文对孔子教学中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有教无类"这个例子写得比较简单,但是简单得也有内容,从"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来说明他的有教无类。至于"因材施教"则是通过一个具体的对话,就是孔子与子夏的对话,说明了他的几个学生各自的特点。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与此同时也表现了孔子的谦虚和教学的高明。这是一篇进行两纲教育的范文,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习本文,除了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从中明白事理,积累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以及孔子经典语录外,很重要的是能以课文为例子,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走进《论语》,进行主题性阅读。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有必要适量渗透有关内容,推荐年龄段阅读篇目。就写作特色而言,这种以对话的表达方式来详细写一件事的文章学生已有一定积累,可适当唤起旧知再次感知。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能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感受通过对话的表达方式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对孔子的教育见解有初步的了解,懂得要不断学习的道理,对"万世之师" 产生尊敬之情。积累孔子语录以及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对《论语》产生阅读需求,能了解一些故事,并向他人介绍。
【预习要求】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做在书上)
因材施教(jiāo jiào) 教书育人(jiāo jiào)
处(chǔ chù )事 为(wéi wèi )人
2,读一读,写一写
我学会了这些字(三个以上):
字
读音
组词(课内外各一个,各写两遍)
我的提醒(音,形):
3,用合适的方法理解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颜悦色,变通,谦厚,远近驰名"等词语(写在书上)
4,读课文,写一写
要求:反复读课文,在文中找依据说一说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试着写一段话
孔子是个 的人。 .
5,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选其中一个写下来
我的问题是
6,收集孔子的资料,可从他的相貌,成就,故事等方面用几句话介绍一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板书:孔子)读准音(子不读轻声)
2,你们了解孔子吗 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历史,功绩……)
3, 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一生教过学生三千多人,孔子的思想及其言行被他的弟子收入《论语》中, 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子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敬仰,被世人称为——万世之师。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
4,板书完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既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能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中的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划划相关语句,一会用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因材施教(jiāo jiào) 教书育人(jiāo jiào)
处(chǔ chù )事 为(wéi wèi )人
(2)读词语: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颜悦色,变通,谦厚,远近驰名,为人处事,家境 包罗 谨慎
3,交流: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浅层次交流)
选择部分板书:有爱心(不贪财) 谦虚 了解学生 善于教育
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板书: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情况,注重字词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研读重点,体悟孔子的教育思想
过渡: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说话有根有据,用的词语也很丰富。对大教育家孔子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孔子身上有这么多品质,那么他的哪种品质给你印象最深,对你的感染最大呢 自由读读有关内容,随机交流
预设1,第一节:有爱心,有教无类
(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 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一说,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作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理解"有教无类"
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书: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字典上说是什么意思 (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
你能联课文内容再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小结: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孔子都乐意收做学生。要知道在孔子以前,学文化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见解是非常了不起的。书中提到的"颜回,子路"两位他的学生,家境就非常贫寒。孔子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5)引读理解
孔子是个有爱心的老师。当时,只要——.孔子从不以——.正因为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所以他受到了世人的尊敬!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充分遵循"边读边想,边读边悟,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孔子被称为"万世之师"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解"有教无类"的含义。同时联系课文补充课外资料,使学生对"有教无类"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深刻体会世人对于孔子的崇敬之情。)
2,第二节,第三节:谦虚,因材施教
(1)读读子夏和孔子的对话,思考: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孔子又有了什么认识
(2)随学生交流的内容分别板书孔子对学生的评价
板书:守信用 聪明 勇敢 严谨庄重
不善变通 不太谦虚 不够谦厚,忍让 缺少亲和力
(3)随学生交流的内容引导学生弄懂"变通","和颜悦色","谦厚"等词语的意思。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顺学而导。
(4)理解孔子的谦虚。
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 (不及他们。)文中连用四个"我不及他",生动了展现了孔子的谦逊。要知道孔子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师,他却敢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他的谦虚的确令人佩服!
(5)理解"因材施教"
引读板书内容:颜回守信用但——,子贡的聪明但——,子路的勇敢但——,子张严谨庄重却——.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
引导学生运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等词交流。
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才能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
想象说话:孔子对不同的学生会怎样"因材施教" 学生们又会怎么做呢 相机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同桌互背。
小结(补充资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积累,积累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也积淀了情感,再次对"万世之师"——孔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6)朗读理解,出示:课文第二,三小节
这一段课文写的是孔子与子夏的对话,可是作者却没描写人物的神态或语气。今天,我们来当一回"小作家",把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和语气补上,好不好 为了写得生动一些,可以先和同桌商量一下怎么说才符合人物的身份,再讨论用什么词语能写得生动,准确。
把你补写了人物神态或语气对话后的片段读给同学们听,再请同学们评一评。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时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补说人物对话时的神情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超越文本的创造思维。
(7)投影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听了这翻话,子夏明白了老师教育他什么
(8)小结:在孔子的眼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比如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己学习;比起别人,每个人都必然有不足,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需要学习。子夏"明白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的是"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设计意图】:整个第二,三小节的教学通过对孔子对四位学生评价的研读,讨论,朗读和想象说话,让学生一步一步体悟孔子深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四,总结交流,课外拓展
过渡:孔子的这些思想即使是现在,也很有价值。看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因此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板写:万世之师)
1,齐读最后一节
2,课文学到这,你感觉孔子受到学生敬重,受到后人尊敬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学习用因果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解决课后练习2
【设计意图】:有机结合课后练习,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说话能力,合理支配教学时间,努力达到教学最优化。
3,根据板书总结写法
本篇课文对孔子教学中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有教无类"这个例子写得比较简单,但是简单得也有内容,从"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来说明他的有教无类。至于"因材施教"则是通过具体的对话,就是孔子与子夏的对话,说明了孔子教学的高明。写得有详有略。而通过人物对话来把文章写具体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写法。就像曾经学过的课文——.当然,有的放矢地加如人物的神态,动作,更能使文章锦上添花。
【设计意图】:努力使阅读教学从理解走向运用,学会表达。
4,拓展认识
(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介绍《论语》.(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主要有怎么塑造君子人格,如何做人,怎么教育,怎么治理国家,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等内容。)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个例子,由这个例子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到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建立一个庞大的语言学习体系才是语文教学要追求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选择其中自己认为最难的两个多写几遍。
2,写一写,背一背
(1)孔子被后人称作 ,那是因为 .孔子的教学方法很多, , 是大家熟知的。有教无类指的是:
.孔子觉得颜回 ;子贡 ;子路 ;子张 ;虽然各有优点,但还需要不断学习,这足以说明孔子教学 .
(2)收集,摘录,理解孔子的语录,积累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有爱心(不贪财)
谦虚 了解学生 善于教育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 ↙↘
颜回 守信 不善变通
子贡 聪明 不太谦虚
子路 勇敢 不够谦厚,忍让
子张 严谨 缺少亲和力
本资料由东门小学朱俊贤老师提供 王雅萍老师校对
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
教学反思与重构:
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的为人怎样?”孔子回答:“颜回的仁义比我强。”子夏又问孔子:“子贡的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子贡的口才在我之上。”子夏接着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的勇敢是我所不能。”子夏再问:“子张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的庄重是我所不及。”子夏越听越糊涂说:“既然他们都比你强,那么他们为什么都愿意拜你为师呢?”孔子说:“颜回仁义但不懂得变通;子贡口才好但不够谦虚;子路勇敢但不懂得退让;子张虽然庄重但与人和不来。他们为人的优点虽然是我不能及的,但是他们的缺点我是没有的,所以都愿意拜我为师,跟我学习。”
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文中的人物及关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子夏、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中,最器重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子张: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
子夏和孔子的对话认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对几个弟子的优势评价,并坦言自己所不及之处。
颜回讲信用,子贡聪明,子路勇敢,子张严谨庄重。
子夏说:“他们有你不及之处,为什么还要向您学习?”子夏糊涂了,糊涂之处不在于孔子所说的几个同学的优点,而在于孔子都强调了“我不及他”。既然这几个同学都有老师不及之处,还用得着学习吗?是老师谦虚,还是老师真不急他们?从后面的对话看出,当子夏是赞同老师的观点,他们身上的确有老师不及之处。
孔子接着给子夏解惑了,并不是有别人不及的优势就可以不学了,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面而也,他们尚有不足之处,所以还需要学习。
颜回守信但是不懂变通。(嗯,学知识还不够灵活,显得太死板,老实了一点。)
子贡聪明,但不够谦虚。(口才极好的子贡是不是有些骄傲,锋芒毕露,谁喜欢和一个成天显露才华的人为友呢?骄傲中必带有对别人的轻视,把自己孤立起来,这只能算得上小智,离大智远矣。)
子路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这样理解孔子的话,子贡勇敢,敢作敢为,但是性格是不是有些刚烈了一点,容忍不了不顺之事,德仁的宽厚不够,与人相处锋利了一点,还需修炼啊。勇而又谋,仁心宅厚,才称得上贤人啊。)
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接近他。(子张是不是缺少一点亲和力,或者是幽默,严肃做事做人,谨慎得过了一点,看来,完美的人真是一种绝高的境界,谨慎而不失亲切,慎密而不觉古板。)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子夏的惑解开了,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文中没有写明子夏受到的启发,留待学生自己体悟。大概是这样的:
子夏明白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但是与这些优点想存的是缺点,所以,一个人在发挥自己有点的时候,还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怎样回避呢?就是需要学习,需要修炼,在知识和言行上同步进行。向周围的人学习,体悟智者的智慧,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优点得以显露,同时又不露缺点。所以,学习是无止境的,孔子作为“万世先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并认为是自己不及之处,想必孔子认为自己不及之处也是自己学习之处,同时也能给学生指出需要学习之处,所以,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和每一个学生的谈话是不要一样的,孔子的教学就是轻松愉快的谈话为主要形式,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孔子的教育特色之一——“因材施教”,给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留给学生的话题:
1、怎样评价一个人(包括自己)?试着用孔子的话语中得到的启发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
2、怎样看待学习?
相关资料
孔子的主要思想: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言论精华: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塑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士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教育家孔子了解得比较少,课前我布置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和图片,课上结合师生手中资料给学生们提供交流资料的平台。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满意地方是同学们课下收集的资料、图片、格言,通过丰富的图片,翔实的资料介绍, 让学生对孔子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们情不自禁的发出“呀、啊”的感叹,这样孔子的形象已在他们心中扎根,在此基础上再学习课文,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真正帮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年级上册《孔子与学生》教学反思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面对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进行训练的点在哪里?怎样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然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在教学时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所以在分析教材时,应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进行训练。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3
思考一:
今天教学《孔子和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问了一个问题:“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回答却五花八门。惊讶之余总结了一下有几个原因: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
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思考二:
从新课标理念来看我“讲”的内容大多——压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我同时又感觉正是因为自己较详细的介绍和阐述,使学生对孔子的认识得以加深,对文本的体会加以升华。我想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是否能把自己阅读的感受说给学生听?在学生没有可能谈出自己的感受的情况下,老师的有感可说,是否对孩子更有教育、启发意义呢?
孔子和学生教学反思
孔子有个学生 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得接受了。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又一条规定,路过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它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她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帐,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说说这两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