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⒈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⒉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⒊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过程:

⒈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⒉量一量

⑴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⑵汇报结果。

⑶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⑷汇报:2米85厘米=2米=2.85米

1米1分米=1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⒊再量一量。

①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②汇报结果。

⒋试一试

媒体出示燕子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燕子)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⒌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⒍多媒体出示,练一练。

(学生自行完成,同桌互批)

⒎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⒏布置作业,试一试1、2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0.4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到原数()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数变成0.003。

5.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1800.0018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教案 篇5

⊙讲故事,激趣导入

1.通过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师: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

师:在一个晴朗的午后,老大、老二和老三这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它们各自数了数自己钓到的鱼,老大钓到7条鱼,老二钓到6条鱼,老三钓到2条鱼。老三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于是老三哭得特别伤心,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老二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老二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位猫兄弟一起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吗?你能用小棒代替鱼,摆出老大、老二和老三分别钓鱼的条数吗?

(1)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老大、老二和老三钓到的鱼同样多呢?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2)汇报。

方法一:老大拿出2条鱼给老三,老二拿出1条鱼给老三,这样老大、老二和老三各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移多补少法。

方法二:把老大、老二和老三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位猫兄弟都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作先合并再平均分。

师: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7+6+2=15(条) 15÷3=5(条)

2.引出“平均数”。

师:5条是老大钓鱼的条数吗?是老二和老三钓鱼的条数吗?(都不是)我们给“5条”起个名字,“5条”是三只小猫钓鱼的平均数,可以说平均每只小猫钓了5条鱼。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故事情境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不仅激起了学生学平均数的欲望,还为这一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头。通过摆一摆,提前渗透移多补少的方法,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1.教学教材90页例题。探究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观察统计表。

提问: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提问:由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淘气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用几表示比较合适?

出示智慧老人的说法:淘气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

师:“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就是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同样多,都是6个。你们想知道这个数字“6”是怎么得来的吗?

学生小组内操作:摆一摆或画一画,使5次同样多。

(2)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因为第5次和第3次记住数字的个数比较多,所以第5次给第1次1个,给第2次2个,第3次给第4次1个,这样淘气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都变成了6。

(3)教师边演示,边总结。

通过把多的补给少的,使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移多补少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淘气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

2.探究用“算术法”求平均数。

师:除了上面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讨论后可得出:先把这5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

师小结:“合”就是把这5个数加起来,然后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就是平均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 .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 .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

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

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

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循环小数

数小数

分数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

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

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药,选用0 。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篇8

设计说明

本节课针对方程的整理和复习分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使学生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旨在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想到更多的实例。引导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与方程有关知识的过程。会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第二个层次:请学生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有关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方程的概念、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什么叫解方程、解方程的依据(即等式的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等量关系、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等知识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构建知识网络

1.学习构建知识网络。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方程的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组内交流。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构建知识网络。

师:怎样展示相关的知识才能一目了然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引导学生有序地回顾已学的有关方程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方程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学会如何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展示构建的知识网络

方程

设计意图: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通过展示,使学生明确这一板块所呈现的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6、7题。

请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小结:

①当数字与字母相乘时,去掉乘号,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也可以用点表示乘号,如4×a可以写作4·a或4a。

②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可以用点表示乘号或直接去掉乘号,如a×b可以写作a·b或ab;a×a可以写作a·a或a2。

③当字母与1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只写字母本身,如1×a可以写作a。

(2)填一填。

①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的身高是( )厘米。

②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

③一堆煤有a吨(a>5b),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 )吨。

④在自然数中,与自然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a>1)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2和2a相等。(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小数的面积模型,探索简单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探索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个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学情简析与常见问题:

学生在学习“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之前,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算理,这为学习该内容奠定了基础。但小数乘小数,学生也能理解其算理,但计算出结果后,小数点的位数应放在哪个位置上合适,是学生常拿不准的问题,也是该课应该重点关注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目标课件页码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

0.86×10

3.5÷100

你会计算上面的算式吗?能说说理由吗?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小数的乘法。学生回顾知识后回答。

0.86×10就是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3.5÷100就是把3.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习激活原有认知,为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和算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由已知信息,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以上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吗?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你能告诉我求面积需要注意什么吗?

请分别求出图中各部分的面积。

2、汇报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

30×20=600

3×2=6

0.3×0.2=0.06

师生总结积和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观察思考后回答: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

中心花坛长3米,宽2米

广场上的地砖长0.3米,宽0.2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顾反思。

学生独立计算。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全班同学分享。

观察乘数和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厘清小数乘小数与整数乘法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小数乘法。

三、课末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生总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

板书设计:

街心广场

30×20=600

3×2=6

0.3×0.2=0.06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数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另一个数也扩大1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积就扩大100倍(或缩小到原来的1/100)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练一练的第1————4题

选做:练一练的第5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