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自觉整理数学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3、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口算、估算和笔算等计算方法的联系,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分组交流,完成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2、结合以上知识整理,边整理知识,边完成数学书88页1-4题。(课件依次出示以下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1题。

抽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最简便,引导学生说出:整百数乘整十数,只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课件显示)

(2)出示教科书第88页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出估算方法,教师用课件显示相应内容。最后让学生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3)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可指名上台板演),课件显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让学生说说每个题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计算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88页第4题。

先分别让活到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相应内容),再列式计算并汇报,教师板书。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1、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1、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评议。第2题完成后,让学生说说积的变化规律。(课件显示规律)

2、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4题。(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集体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估算他们大约走了多少米的?

学生1:我把187看成20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000m。

学生2:我把187看成200,32不变,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6400m。

学生3:我把187看成190,32看成30,由此得出他们大约走了5700m。

(课件展示以上三种估算方法。)

3、完成教科书第89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及估算方法)

学生估算:24×365,可以把24看成20,365看成360,350或400都可以。

三、拓展练习,促进发展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思考题。

教师:请认真看图、审题,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运费的多少会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1:运费少和路程有关。

学生2:运费少还和运的质量有关。(课件显示:与运费少相关的因素)

教师:分组讨论一下,往哪些仓库运费用会少一些?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后指名汇报。

学生:如果把粮食运往3号和4号仓库,则运量大,费用肯定多。所以应把粮食往1号或2号仓库运输费用会少些。(课件显示)

教师:看来只要计算出运往1号仓库和2号仓库的总运量,就可以比较出谁了运费更少。怎样计算总运量呢?

学生:运输量可以用“运输吨数×路程”来计算。(如期学生不能说出,则由教师告知学生。)(课件显示)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并比较。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学生1:如果运到1号仓库,总运量是40×10+30×20+20×30=1600

学生2:如果运到2号仓库,总运量是50×10+30×10+20×20=1200。所以运往2号仓库运费最少。

四、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89页3题,90页6、7、8题。

六、课外阅读

数学书91-92页:你知道吗?——奇妙的乘法。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通过大量的计算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27+3864-38670+80530-400

2、把下面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口算:250+470。

让学生自己先想该怎样算,然后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几种想法板书出来,如: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讨论,看一看这些想法都对吗?再看一看课本中小明和小华是怎样想的,他们都算得对吗?谁跟他们想的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只要算得对,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口算,想好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指名说,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学生说完后,再看一看课本中小强是怎样想的,看看他算得对吗?谁的想法跟他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3、做教科书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第(1)题,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叫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1)让学生翻开书,找到例3,看一看题目要求,然后在书上直接填写得数。填完后,指几名同学说一说口算过程,如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做教科书下面的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1~5题。

1、做第1题时,让学生把口算得数,按题目的顺序一栏一栏地写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对算错了的同学,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口算的,帮助他们检查错误原因,及时加以纠正。

2、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这两题练习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也可以把表画在黑板上,教师任意指两个数,让学生很快说了得数。

3、第4题和第1题一样,可以直接把得数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进行订正。还可以抽问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4、第5题,是前面学习过的有多余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天平)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

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动手实验,列算式

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X=10)

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什么是未知数?

(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8—8=10—8

X=2

(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

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

3。解释运用:解方程

(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列方程?

4X=400

(3)怎样解方程?

4。试一试:解方程。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及用四舍五入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将大数按要求凑整。

3、能根据生活实际的需求将一个数用合适的方法凑整。

教学重点:

掌握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凑整方法。

教学难点:

三种凑整方法的区别,体会四舍五入是最常见的凑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复习读写和四舍五入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5次人口普查,这就是我国近五十年人口增长统计图!观察这张统计图,你能读懂相关的信息吗?

①复习大数的读写读出1953—20xx年全国人口数这些数都比较大,读这些数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四位分级)写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数

②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表示上海总人口、全国总人口的数量时做不到很精确,这时就需要用凑整的方法取一个近似数,你学过哪些凑整的方法?将上海人口数凑整到整万数。

2. 揭题: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凑整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关于“大数与凑整”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正好赶上商场服装优惠促销,小胖发现原先的价格都变成了相邻的整十数。

自学提问

(1)用“四舍五入”法行吗?为什么?

(2)原价198元的套装优惠后的价格是多少?

(3)这种凑整的方法叫什么?(提问分星级+独立思考+求助讨论)

2.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全部舍去用“0”来占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去尾法”。

3、跟进练习:制定其余服装的优惠价格。

(二)探究二:进一法

1. 出示:妈妈带小胖去服装店买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里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两种尺寸。

自学提问

(1)小胖应该买哪种尺寸的T-SHIRT?为什么?

(2)像这样的凑整方法叫什么?

(3)与我们刚才学的“去尾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2、讨论汇报。

3. 小结:不管尾数是多少,去掉尾数向前进一位,这样的凑整方法我们叫“进一法”。

(三)探究三

1、练习:学生当场编题将按下列要求凑整。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 进一法

2、比较这三种凑整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这些都是数凑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数最高位上数的大小,而另两种方法是无需看尾数的大小,直接“进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础练

1. 下面用哪种方法凑整更合适?

(1)小亚有480分的积分,每200分可以换一个奖品,最多能换几个奖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装盒冷藏,每个盒子只能装10根,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3)小明体重35kg,一部电梯的载重为1000kg,这部电梯最多能乘像小明这样体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吨,一辆卡车每次运8吨,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178025用“去尾法”凑成整万数是(),用“进一法”凑成整万数是(),它们相差()。由此可见,用“去尾法”凑整,数字总是变(),用“进一法”凑整,数字总是变()。

(二)综合练习选择

1. 按去尾法在万位上凑整得7□8078≈74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规则凑整成整千数的。

①四舍五入或进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进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时反馈练习

1. 书P90、91页最后一题。

2. 按“进一法”在万位上凑整得8□3068≈830000,则□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纯净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辆载重2吨的小货车最多可以装多少桶纯净水?

20xx÷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装105桶纯净水。

(四)拓展练习

1、某个数,经“去尾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999 ),最小为(72001 )。

2. 某个数,经“进一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1999 ),最小为(71000 )。

3. 某个数,经“四舍五入法”凑整成整千数后为72000,这个数最大为(72499 ),最小为(71500 )。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三种不同的凑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将数进行凑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