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趋向】
1.高考试题通过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大题的解集,全面考查集合与简易逻辑的知识,题型新,分值稳定。一般占5---10分。
2.简易逻辑一部分的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有所出现,应引起注意。
【考点透视】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
2.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3.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
5.注意空集 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
【例题解析】
题型1. 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
理解集合的概念,正确应用集合的性质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例1.已知集合m={y|y=x2 1,x∈r},n={y|y=x 1,x∈r},则m∩n=( )
a.(0,1),(1,2) b.{(0,1),(1,2)}c.{y|y=1,或y=2} d.{y|y≥1}
思路启迪:集合m、n是用描述法表示的,元素是实数y而不是实数对(x,y),因此m、n分别表示函数y=x2 1(x∈r),y=x 1(x∈r)的值域,求m∩n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
解:m={y|y=x2 1,x∈r}={y|y≥1}, n={y|y=x 1,x∈r}={y|y∈r}.
∴m∩n={y|y≥1}∩{y|y∈r}={y|y≥1},∴应选d.
点评:①本题求m∩n,经常发生解方程组
从而选b的错误,这是由于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n的元素是数而不是点,因此m、n是数集而不是点集。②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y=x2 1}、{y|y=x2 1,x∈r}、{(x,y)|y=x2 1,x∈r},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
例2.若p={y|y=x2,x∈r},q={y|y=x2 1,x∈r},则p∩q等于( )
a.p b.q c. d.不知道
思路启迪:类似上题知p集合是y=x2(x∈r)的值域集合,同样q集合是y= x2 1(x∈r)的值域集合,这样p∩q意义就明确了。
解:事实上,p、q中的代表元素都是y,它们分别表示函数y=x2,y= x2 1的值域,由p={y|y≥0},q={y|y≥1},知q p,即p∩q=q.∴应选b.
例3. 若p={y|y=x2,x∈r},q={(x,y)|y=x2,x∈r},则必有( )
a.p∩q= b.p q c.p=q d.p q
思路启迪:有的同学一接触此题马上得到结论p=q,这是由于他们仅仅看到两集合中的y=x2,x∈r相同,而没有注意到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不同的,p集合是函数值域集合,q集合是y=x2,x∈r上的点的集合,代表元素根本不是同一类事物。
解:正确解法应为: p表示函数y=x2的值域,q表示抛物线y=x2上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p∩q= .∴应选a.
例4(XX年安徽卷文)若 ,则 = ( )
a.{3} b.{1} c. d.{-1}
思路启迪:
解:应选d.
点评:解此类题应先确定已知集合。
题型2.集合元素的互异性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是集合的重要属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常常被学生在解题中忽略,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败,下面再结合例题进一步讲解以期强化对集合元素互异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 (2)1.8+1.5÷4―3×0.4
(3)3.2÷[(1.6+0.7)×2.5] (4)[7+(5.78—3.12)]×(41.2―39)
二、新授
1、教学例4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 ,每朵花用 m 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后,让他们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巩固练习:p34“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然后全班校对。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通过比较,使学生发现统一约分后再计算比分步计算简便。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九第1题:前三题提倡学生选择统一成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练习九第2-4题
(1)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2)第3题可引导学生形成两种思路:a、先求每小时录入了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再求8小时可录入这篇论文的几分之几;b、先求8小时是3小时的几倍,再求8小时录入几分之几。
(3)第4题同样有两种方法:a、可以先求一共能装多少袋,列式:240÷ × ;b、可以先求装完的 有多少千克,综合算式是240× ÷ 。
四、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5-9题。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3、p4、p5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 展示主题图,你一定很喜欢这幅画面 在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里 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分几个区域?人们都在做什么?
2.���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展示“滑冰场”情境图让学生结合图示来创设一个数学问题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这个算式还能怎么列呢?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师:同学们 在这个算式中只有减和加两种运算,那么应当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进行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讲清递等式的书写格式
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00+30-16���������� � 120-80+72
师:这几道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 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图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方法一:987�3�6������������ 方法二:6�3�987
师:看来不同的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都是有道理的,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有除有乘先算第一步除法,在做这部乘法� 第二个算式同样按照顺序来算。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呢?看看你想的和这里讲的一样吗?
3 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强调:“只有”
你记住了吗?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老师要让你自己检测一下,仔细看了。
3.��� 判断并改错
155-34+46������������������������������������������� 240�40�3
=155-80��������� =121+46������������������������ ���� =240�120�������� =6�3
=75��������������� =167���������������������� ��������� =2��������������� =18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 (1)987�3�6��� (2)6�3�987
=28+85���������������������������������� =329�6������������ =2�987
=113(人)������������������������� ��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学目标�]
1.根据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正确地列竖式进行计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
(1)用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练习。
7+4 12-3 18-9 30+15 44+6 35-10
10-5 9+6 7+7 47-20 58-18 40-30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38+25+18 76-29-35
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订正如下:
教师提问:连加、连减的题目按什么顺序计算?
学生回答:连加、连减的题目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可以使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为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新授。
(1)教学例3: 68-29+51=
①读题,说说这道题与刚才所做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复习题是连加、连减,这道题是加减混合式题。
教师可向学生进一步说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教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②通过对连加、连减的学习,你能用学过的知识独立试做这道题吗?
学生独立试做,并请一名同学板演。
教师订正答案如下:68-29+51=90
教师向学生说明,像这样的加减混合式题也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也像连加、连减一样,可以用简便写法列竖式计算。
③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56+24-30 67-34+39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订正如下:
(2)教学例4: 72-(47+16)=
①读题,说说例4与例3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例3是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而例4是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
教师提问:算式中的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小括号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师进一步提问:小括号怎样改变题目的运算顺序?
学生可做如下回答:没有小括号的算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就要先做括号里面的计算,再做括号外面的计算。
②说说例4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先做括号里面的47+16,然后用72减去47+16的和。
③按照刚才所说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例4,要求列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想一想:有没有简便写法?
教师订正答案如下:
72-(47+16)=9
教师说明:由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种式题的竖式没有简便写法,只能写两个竖式。
④完成下面两题:33+(55-46) 76-(13+42)
教师订正答案:
说明,在加减混合的运算中,能口算的不用写竖式。
教学意图:这两个例题的教学,全是采用学生试做的方法。学生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学习,运用知识的迁移完全可以解答这两道题。教师要对学生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3.课堂练习。
(1)计算。
(教师订正答案 72 21 98 47 72
31 97 79 82 65)
(2) 把下列计算中不正确的改正过来,想一想错在哪里?
①64-(17 + 28) =19 ②26 + (86 -59 ) =5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①小题是错的,第②小题是对的,26+27得53,用27+26也得53,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而第①题把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变换了,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被减数是整体,减数是部分。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不是任何加减混合的两步式题都能用简便写法来计算。如果括号前面是加法,可以用简便写法;如果括号前面是减法,就不能用简便写法。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组的学习,使学生巩固的方法及竖式的正确写法,加深学生对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竖式写法的认识。
4.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意图: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给学生提供总结和质疑的条件与机会,意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