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是一篇构思大气,意蕴丰富,语言质朴的回忆性借物抒情散文。台湾作家琦君描写了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字里行间桂花香气弥漫,故乡如影随形,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下面是整理的《桂花雨》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崇文实验学校第三届开放周展示活动12月11日至15日举行。开放周旨在为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崇文实验学校邀请在本届开放周上作展示的32位青年骨干教师提前一周入驻崇文,在特级教师、专家的引领下经历磨课的全过程。所以,本届开放周的32堂展示课是青年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专家共同智慧的结晶。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一课;指导:虞大明;执教:马建兴(崇文实验学校杭州市教坛新秀)。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选读课文《桂花雨》,是一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以言语生命的自觉为旨归,以文本内在的情感为主线,以重点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言语表现为手段,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又注重对语言的欣赏、品味,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质。在马建兴老师的引领下,深深品读文本,我和学生一样爱上了作者琦君的家乡,爱上了这篇散文,对作者及她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堂课散发了浓浓的语文气息。
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
大屏幕出示:
作者琦君,中国台湾女作家,原籍浙江温州。她擅长散文和小说,代 表有:《烟愁》、《细沙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
(这粗略地介绍作者琦君是和结尾相呼应的)
师: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
生1:因为桂花特别香。
生2:因为桂花可以做糕饼,泡茶很香。
生3:摇桂花带给我快乐。
师:课文是怎么写桂花的香的,自已默读,找一找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生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2: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4: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大屏幕出示这5个句子。
师:好好读,告诉我们香得怎么样?
生1:香得我快晕倒了。(笑)
生2:桂花香飘十里(带着感觉读一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
为衬托家乡桂花的香,当生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一句时,师巧妙地说:能不能再慢些,让花香久久地弥漫在那里。生1接着读,读得慢,深情。生2读得更慢更深情甚至于有点夸张(似乎被陶醉了)。师又巧妙地说:“是呀,自己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可母亲还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还比不上呢?那家乡院子的桂花该有多香呢?看来我们还要细细读读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比满陇桂雨还要香。”多机智的质疑啊!
自然地引入到品读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生深情地读桂花香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其中一句)全年整个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是牵动全文的发力点和切入口 。)
师质疑:全年?桂花应在秋季开放?
生1:因为他们把桂花晒干收在铁盒子里了。
生2:晒干之后过年时可以做糕饼,泡茶。
生3:那里的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品尝着桂花。
师:他们那里生活得怎样?
生1:生活得太香了!
生2:生活得逍遥自在!
生3:生活得幸福!
生4: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5:家家户户都闻得到桂花香!
生6:每个地方都能闻到桂花的香!
生7:他们一定生活在花的香气里。
(别说是作者琦了,就连我们在场的老师及学生也向往那个地方,向往那逍遥的生活。)
师又巧妙地引:哪些人物浸在桂花的香气中。读一读,找一找。
(生的回答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一个个大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此时的心已在作者琦君的家乡了。)
生1: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2:作者的父亲母亲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作者自己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3:小动物们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小麻雀昆虫也闻得入迷了。
生4:耕作的牛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5:来这儿游玩的客人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6:那个盛桂花的铁盒子也香了。
生7:那些不起眼的黑黝黝的泥土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是呀,何止是人,学生能想象每一个生灵甚至于是每一个物体都美妙地享受着桂花香,这该有多香,这该有多美!我们能不被吸引吗?)
这么多人物浸在香气里,在这么多想象之后师又一次巧妙地说:“总之,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质疑:为什么用“浸”而不用“闻”字?
生再一次深入品读。
生1:“浸”不是闻的,而是感觉到的。
生2:“闻”单单用鼻子,“浸”是陶醉了。
生3:“浸”就是沉浸在里面,“浸”是陶醉了。
生4:“闻”平淡,“浸”体现得更香更浓。
生5:“浸”到处都是桂花香,“浸”我们一般说是浸在水里,现在桂花香像水一样包围了,到处都是桂花香。
生6:“浸”就是渗进去了,到里面去了,就像水渗入木头一样,单单闻说不好了,这样更香更浓。
……
(此时我们也像“浸”在桂花香中了,陶醉了。)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家乡。
出示:我仿佛看了:
父亲( )。
母亲( )。
胡家老爷爷( )。
我( )。
风儿( )。
蝴蝶( )。
……
(配乐,写话)
生1:我仿佛看到胡家老爷爷一边打着桂花年糕,一边喝着桂花茶……
生2:我陶醉在桂花的香气中,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
生3:我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一会儿飞到……
生4:风儿为了让大家都能闻到桂花香,它让桂花香久久弥漫在村子里……
生5:我仿佛看到鸟儿在桂花树上安了家,天天和桂花为伴……
……
(孩子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我是无法描写和表达的)
师:自由读“摇花乐”的句子,看看能不能体会到“摇桂花”的乐趣。
生1读得快轻;师:他摇得急,可力量不够大。生2读得特别有力响亮。男生女生分别读读。
师:你们摇出了什么?
生1:摇出了快乐。
生2:摇出了童年心中的快乐。
生3:摇出了快乐,甜蜜。
生4:摇出了美味。
正当我们也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沉浸在“摇桂花的快乐,沐浴在桂花雨中”时,师:可惜,快乐依昔而去,作者已远离家乡……投影出示琦君的浪迹天涯的一生经历:……作者琦君,中国台湾女作家,原籍浙江温州。她擅长散文和小说,代表作有:《烟愁》、《细沙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
师: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生1:因为在家乡可以用桂花做糕饼送给爷爷婆婆,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的,现在阔了父老乡亲,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生2:并不是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家乡的这种桂花香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这种香有着对故乡和童年永远的思念。
【反思】
马建兴老师的《桂花雨》围绕作者家乡桂花的“香”,首尾呼应的两次介绍作者。导入时介绍琦君的简介,结束时介绍琦君浪迹天崖细细品味琦君一生,其实都是有目的的。包括在一开始读杭州桂花的香,是在衬家乡桂花的香,从侧面粗略感受香到细细品味每一个代表家乡桂花香的句子,浓浓的桂花香,浓浓的故乡情。层层递进,把学生及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从“闻香”进入到了作者琦君“思乡”的精神家园。
“半截蜡烛”可谓牵动全文的线索,马建兴老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非常准确地找准了发力点即“家乡桂花香,思恋家乡”这一思想感情,并通过教学的展开很好地了体现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意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内容由于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体验也是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全年”、“浸”、 “摇花乐”这些字眼的理解 ,还有对“人们可能做的事的想象及什么人浸在桂花香里的想象”学生的想法波澜起伏,并远远超乎了教师的想象,何止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在学生的口中都成了这桂花雨的分享者。
反复研读文本,注重文章的整体性。怎样合理地整合全文,化整为零,更好地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马建兴老师在全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 ,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一问题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是匠心独具 ,它很好地串连了全文,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将全文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在体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创作小诗,练习写作。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小诗创作。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小诗创作作业纸每人一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的课堂也飘入阵阵芬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齐读课题
二、感受桂花香
1、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那作者眼中的桂花是什么样的呢?
(读句体会,通过“笨笨拙拙”“找”“不与繁花争艳”等词感受桂花自然朴实,不好张扬的内在品质。)
2、桂花自然质朴,不与繁花斗艳,但它的香味却是那么——迷人!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呢?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读第一句
a“浸”字体现出了桂花香的浓郁持久。
b 看图感受桂花开的最茂盛的情景,指导读好句子
4、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桂花迷人的香味儿,它不与繁华斗艳,你知道吗?更重要的是因为——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和阵阵令人情牵梦绕的桂花雨。为什么要“要桂花”呢?
(学生读第二句)
“摇花乐”又是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摇桂花,同作者一起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三、体会“摇花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想从哪儿感受到作者那么地喜欢摇桂花,从中获得了无穷快乐的?用线画出体现“摇花乐”的句子。对于那些你感受较深的词语也可以圈圈点点,适当写写你的理解与感受。
2、讨论交流(课件出示几个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讨论点:
a、“老是”“缠”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那么喜欢摇桂花,盼着摇桂花。
b、注意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号,体会作者心情的急切。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急切、迫不及待的心情?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把握几个动词“帮着”“铺”“抱”“使劲地摇”
b、由这几个动词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呢?(说说表情和动作)
c、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快乐、忙碌的景象读出来,读出那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画面。
(3)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里、身上,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也走入这片桂花雨中,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音乐起)
b、学生漫谈各自的想象的情景与感受。
c、指导朗读。
(a)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b)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心中的兴奋、激动、快乐尽情地喊出来吧——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过渡: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桂花雨,作者怎么能不兴奋快乐呢。感受着这份快乐的难道只是作者一个人吗?还有谁,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呢?(父母)
(4)指名读(出示课件,点击“洗净、撮” )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则——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a、写母亲动作的词“洗净”“撮”说明什么
b、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课件单独出现父亲的诗)
c、指导配乐朗读 (“摇桂花”给我和我的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在忙碌了一天后,一家人沉浸在桂花的幽香中,不知不觉,消去了一身的疲惫。
(5)指名读第4自然段,
a引读: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先 ,然后 ,再 。桂花晒干了就 。收藏好的桂花可以 ,可以 ,过年时还可以 。全年,整个村子都 。
b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再好的花儿都有谢的时候,为什么这里的桂花全年都香呢?看来不仅仅是指桂花本身的香了,那是什么的香呢?(针对“全年” “整个” “都” 提出疑问 )
c 学生交流看法( 出示课外原文摘录“母亲每天都要在院子里走一遭,送给别人……”,辅助学生理解)
母亲与邻里之间相处多么融洽,那细小的桂花传递的是一份浓浓的乡情,此刻,桂花香不仅传遍了整个村落,也香到了人们的心里去了! 再一次读这句话
四、感悟“思乡情”
作者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给他带来童年快乐的桂花树,以后作者从外地回家时,总要给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
1 .[出示课件]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a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
b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思乡情)
总结:是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有着作者童年美好的回忆,有着一家人的快乐,也寄托着一份浓浓的思乡情,在母亲的心中,是任何一个地方的桂花都无法比拟的,无法取代的。——母亲是这样,我又何尝不是呢?
2 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引读每到这时——
3 配乐朗读第5、6小节
四、拓展内化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同分享了芳香四溢的桂花雨,一起感受了童年的摇花乐,一起品味了浓浓的思乡情,相信同学们在交流是一定有很多的感受,现在就请你把你的感想,体会都融入到这一首小诗中吧!
试着作小诗:
我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摇啊摇,
摇出
摇出
摇出
啊!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非常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要理解琦君那份浓浓的思乡情,需得多次品读,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直奔主题:
课前,我先让学生在校园里看桂花,闻桂花,对桂花有了初步的了解,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段落——第三自然段。
二、指导学生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在这节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学生很放得开,喊得入情,做得自然,效果很好,连我也被感染了,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一起读。
三、指导学生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这两段的学习后,我设计了几个题目:(1)外面的菜再香,也没有妈妈烧的菜好吃,那是因为 。(2)小明家的狗再可爱,也没有我养的那条狗可爱,那是因为 。学生此时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我想这是我上这节课最大的收获。课文学完后,我又推荐了一篇文章《月光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过遗憾的是学生现在已经四年级,应该让他们动手写一下自己童年快乐的事,这样真正做到了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教学时紧扣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中走个来回。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
整节课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悟乡情、思故乡四个板块,因势利导,通过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层次的读、写、说的训练,努力令课堂飘溢甜美的桂花香味、再现快乐的摇花童趣、尽显浓浓的朴素乡情,缠绕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⒉过程与方法
咀嚼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通过写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简介作者
⒈(出示课件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板书:雨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
⒊师:(课件出示简介)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亲来到杭州,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⒋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⒈自学要求: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⒉交流,整体感知:
教学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⒊引出重点:
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
教学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
⒋初闻桂花香: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⑴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从哪些词感受到?
⑵通过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和“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⑶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⑷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如:闻着花香,你想干什么?如果那时你在吃饭,你觉得——
(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泡茶。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也香了。我觉得我的人也香了。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我想去摇桂花。)
⑸再次齐读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浸在桂花香里,说明香味太浓了,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教师通过理解词义,品味解读,想象感受,朗读体味的方法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置身在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中。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浸染桂香
⒈体验快乐
⑴自学品读。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请大家默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⑵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⑶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我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
⑷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①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教学预设:(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②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肩上
③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④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⑹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⑺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
课件出示说话: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摇出了。
教学预设: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摇出了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香气的人们,摇出了一杯杯飘散桂花香气的清茶,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段落。教师采用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演一演,说一说等方法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读出情味,使孩子们心驰神往,使孩子们领会其精妙所在。
⒉感受乡情
⑴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课件: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品读“全年”“整个村子”
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
生:我们用桂花泡茶,一年四季都喝,我们可以做做桂花糕,在烧菜时洒点桂花,做糕点时放点桂花。
师:除了泡桂花茶,做桂花糕,还可以干什么?一年四季都可以享有,怪不得琦君说——你来读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人人都可以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这香真是沁人心脾,男同学读——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可以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一起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
板书:乡情
〔设计意图〕由“浸”字带动全句,通过品读词语,激情引读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⒈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补充满觉陇资料感受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
⒉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的还有什么?(快乐,乡情,记忆,思念等)板书:思念
⒊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并伴有音乐。)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⒋走进内心,升华情感
(音乐响起)正如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所说:(师深情诉说)
课件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设计意图〕抓住母亲说的话,在矛盾冲突中来体会桂花香的丰富内涵,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通过写话练习把情感推向高潮。最后适时地补充作者的一段直抒胸臆的思乡语段,在浓浓的思乡情中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五、板书设计
桂花雨
花香
乡情思念
快乐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你们可以写一写童年的趣事,也可以看看有关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点评:
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一 我能快速地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家乡( )观赏( )认真( )
担忧( )赶忙( )时期( )
二 我知道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比喻 拟人
1.一山的桂花树开花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2.我一摇,桂花纷纷落下,真像下了一阵桂花雨。( )
3.笨笨地桂花树可惹人喜爱了。( )
4.钟山只隔数重山。( )
三 我能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的确是一次伟大的奇观。 这是奇观。
1.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我又想起了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四 我知道下面两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1.“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 )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
五 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看到_______________,我总会想起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人教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7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组课文都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这一学习目标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如认识生字、读记词语是知识维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学习课文的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又和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一样,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感情渗透的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语文素养现状决定了他们很难对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想象。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本文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教学时紧扣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中走个来回。凭借文本,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整节课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悟乡情、思故乡四个板块,因势利导,通过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层次的读、说的训练,努力令课堂飘溢甜美的桂花香味、再现快乐的摇花童趣、尽显浓浓的朴素乡情,缠绕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开课伊始,出示荷花、梅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与这两种花有关的诗句,然后利用一首古诗,引出桂花,导入新课,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引导学生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读的过程中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
这一环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验快乐,二是感受乡情,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插图,经历智慧碰撞,在不同视角和不同个性的解读中,丰富想象,形成画面,使文中桂花树的样子,母亲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画面能真正地鲜活起来,文本的形象能真正实现立体化。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
3、出示琦君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的一段文字。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内容得到沟通,既即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心与课文融为一体。
五、说作业设计
1、写一写童年的趣事。
2、看看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
这两项作业的设计使语文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阅读走向习作、并把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家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课件出示荷花、梅花的图片,学生说出想起的有关诗句。
2、老师这还有一首古诗,诗中描写的也是一种花,你知道是哪种花吗?(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读,说出桂花)
3、(出示桂花图)师:你们看到过桂花吗?谁来说说,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初步了解桂花。
4、师:(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一生漂泊。她生于温州,12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中国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和我们同学们一样年龄时感受过的桂花雨。
5、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桂花雨》的课文朗读视频,提出自学要求(想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请你选其中的一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学生认真看、听。
师:想不想自己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书,自由地、大声地、认真地朗读课文。
2、交流,整体感知:
3、引出重点:
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给我们在坐的同学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初识桂花树、闻桂花香。
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桂花树,认识桂花树的样子。
师:哪句话写了桂花的香?生读: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1)通过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初步感受花香。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和“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2)读着读着,哪一个字让你觉得用得特别好,觉得特别耐人寻味?(板书:浸)
(3)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
(4)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
(5)再次齐读这句话。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
1、体验快乐
(1)自学品读。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像刚才小朋友说的那样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找一找,划一划印象深刻的句子,慢慢品味,细细咀嚼。
(2)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我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
(4)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
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可以说是落得我们——
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6)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
2、感受乡情:
(1)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品读“全年”“整个村子”
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学生找到相关的语句。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
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
1、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
2、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
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只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找到描写家乡和杭州桂花香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哪里的桂花香?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其实母亲也道出了琦君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琦君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
师:如果有人对母亲说:“香港的山真绿啊!”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有人说:“美国的水真清啊!”母亲会怎么说?(学生仿照母亲的语气回答)(学生配乐朗读母亲的话。)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3、走进内心,升华情感
正如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所说:师深情诉说:课件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童年的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呢?说给大家听。
附板书设计:
桂花雨
闻花香
浸 思乡情
摇花乐
摇花乐
【教学目标】
1、认识自己的生字,阅读过程中理解重要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桂花香、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情,进而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出课题,简介作家
1、同学们,我们都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一个人长大以后,回忆童年的快乐往事,更是回味无穷的。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桂花雨》。
2、简介作者: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读中学。1949年去中国台湾,后来一直定居在中国台湾。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把属于自己的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读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次。
2、交流生字和难读的句子,并检查学习情况。
三、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1、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就是说我们一节课就能读完。读这种课文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我们先读一读课文上方的阅读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哪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中体会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交流:
⑴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从我“喜欢”桂花,“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是啊,开花的时候,细细地在树丛中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么精致的小花,散发着那样迷人芳香,怎能不令人快乐呢?)
⑵ 第五自然段内容:
(重点体会快乐)“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可以感受到我急切地盼着摇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指导朗读: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桂花雨的奇妙。可是老师觉得你还不够“乐”,能更“乐”一些吗?能再“使劲”些吗?这么摇,可摇不下桂花啊!──是啊,老师带大家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吧。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教师范读:“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听着听着,你笑了,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笑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好美,好生动的画面啊!所以我喊着──没有喊出来,喊得快乐些啊!──同学们,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这段话──能背下来吗?)
⑶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仔细地品读这两句话,发挥想象从中感受体会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
(“没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十几家邻居”说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香。引导朗读:是啊,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飘逸,弥漫四方,我们沉浸在花香里,真让人陶醉。)
(“全年”感受到不光是开花季节香,人们还把桂花做成了各种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个村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指导朗读:是啊,泡上一杯清香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读──过年时尝一口香香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流芳,弥久不散,谁来表达这样的香?读──这是多么快乐的享受啊!)可结合教师的范读。
是啊!不管是否开花,我的家乡整个村子全年都好象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深深地陶醉了,怎能不让“我”感到快乐呢?让我们来陶醉一下吧(老师引读,齐读后两句话)
四、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体会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3、6、7自然段,细细品味文中的词句,想想母亲说这话的原由。
2、同学先自己默读,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并组织语言准备交流。
3、交流:
⑴ 引导:
“这里”是指哪里?描写杭州的桂花香的是哪句话?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杭州的桂花很香,从“全是”和“才是香飘十里”感受到)
⑵ 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又有什么杭州的桂花所没有的呢?
(丰收乐、馈赠乐)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朗读指导:对啊!这是丰收的喜悦!在太阳底下晒着桂花,打开铁盒子,闻着花香,一想到清香扑鼻的桂花茶和香甜可口的桂花糕,这都来自于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啊!)
“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薄饼做得多。’”
(指导朗读:这又是怎样一种快乐呢?对这是一种把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快乐!正因为如此,全年,整个村子才会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在融融的快乐里,更浸在一份浓浓的──乡情里。谁能来读读这段话)
⑶ 现在,同学们领悟到母亲为什么这么说了吗?
(出示母亲的话。)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所以当我把一袋桂花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我把母亲的话也记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⑷ 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着我,于是──(引读第八小节)我是不是偶尔想起童年的美好回忆?(不是,“又想起”说明我时常想起)哦,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对母亲的依恋,其实也都是源自我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那……
哦
童年……
哦
故乡……
(我又想起了什么呢?童年和故乡留给了我什么呢?写在自己的这张纸上──交流,读)
五、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50多年,如今,她已经89岁高龄,可是她依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这么说:“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幻灯片出示)喜欢这段话吗?原来琦君写桂花雨,其实是在记录美丽、难忘的人生啊!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了童年的美妙,故土的美丽,人生更是美好的。让我们挑选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是琦君她说的这些话再读一读,记一记,把它们留在你记忆的深处吧!
【教学板书】
桂花雨
快乐
浸 思乡
乡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充满着浓浓乡情的优美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文章紧扣 “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这句,以童年时代的眼光展开叙述。学生读后,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回味无穷。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验摇花的乐趣,难点是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这篇课文以清新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 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有的还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于是我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反思这节课,我感到有一些不足:
一、重点词语教学上的不足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一个“浸” 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比可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我觉得这话说得好,我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
二、将语文活动融入到生活中时,不够深入形象
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我用回忆生活、联系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包含的情感。讲“缠“字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回忆生活中类似“缠”父母的情景。这时有个女孩子提到了自己缠母亲带自己去市区玩的经历,我顺着那位女孩子的思路来深入引导体会,效果不错。但在引导学生体会“摇花乐”时,让学生想象情境,显得不够深入。我想,如果让学生们站起来加上动作摇一摇,接着说“那伴着阵阵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思维,去深入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喊”时的心情,再次加上动作来喊一喊,相信学生们的情感就能彻底激发出来了。
三、学生体验文章情感的过程过于粗糙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孩子,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我想或许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越学到最后,就越担心课堂时间把握不住。所以这个环节显得过于急促而粗糙,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过少。应该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体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可是,学生预读、思考习惯不够好,课堂时间有限,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我想,今后在课堂效益上要有提高,必须狠抓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第7课的一篇阅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由于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什么快乐。然后,细读课文,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进行交流。从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从"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忆及母亲的话里表现出来的。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读出摇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以及无穷的回味。应该说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生活美好的回忆,我除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鼓励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抄写下来,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