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稿最新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页是爱岗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理的13篇教师说课稿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立方根"。这一节课是第十章数的开方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指教!

教师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奇妙的对联》这一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中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它主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究发现祖国文化的精髓,并在对对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尝试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对联不仅仅是文字和思维游戏,他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是汉字奇妙的外在体现,更是中国人思维灵性的彰显。因此在教学这一专题时,就不能只注重对联知识,虽然中考、高考语文卷中,都出现了对联题目。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就把三维目标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这堂课综合考虑了如下因素:

围绕学科特点,立足教材,把握要点,突出语文性,

2、符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增加趣味性,

3、联系社会实际,灵活选择,注重实用性,

4、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基础,增强探究性,

5、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思辨性。基于以上五个因素,我对本专题做了分四步走的设计:第一步,了解对联: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联,让学生归结出对联的基本特征,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等,从演绎到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步:欣赏对联,通过欣赏学生和教师搜集的奇联妙对,体会不同种类对联的创造方式,真正体会对联的奇妙特征,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文化的探究学习,同事能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每一个奇妙的对联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第三步:评改对联,这实际上是对对联特点的深化过程。通过辨析和修改对联,完成对对联基本知识的再认识,并为创作对联做好铺垫。第四步,拟写对联,也就是对对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散思维,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对联的过程中,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提高自己与别人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创作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对对联的过程中,兼顾对联的基本准则,把辩证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对联用毛笔写出来,即使是不会写毛笔字的同学,也可以尝试一下。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这个环节,对联的各个步骤,才算圆满完成。使学生对对联有了系统的认知和感悟。

反思本节课和学生共同学习奇妙的对联,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时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探究、鉴赏中找出对联的规律,领会其特征和内涵,并且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体会对联的奇妙,只有举一反三才能主动去挖掘和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用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向对联生长的沃土,去领略它那美妙的风光和乐趣。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受益无穷。”为了这个目标,我将继续努力!

教师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着眼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具备终身体育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侧手翻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三体操项目技巧内容,该技术动作由助跑,踏跳,支撑,腾空,着地等环节组成。同时支撑跳跃教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协调、灵敏、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还能逐步养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消除恐惧心理,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水平三的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同时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初步掌握支撑跳跃的动作要领,80%的学生能准确做出支撑跳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示范,合作练习,纠正错误法等教学方法,发展协调、灵敏、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勇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消除恐惧心理,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已经确立,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

【重点】

助跑与踏跳紧密结合,提臀、分腿、顶肩。

【难点】

助跑踏跳连贯,迅速有力;推手及时,抬上体。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分解练习法、游戏法、启发式教学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开始部分

首先我会进行课堂常规,内容如下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我们都做过俯卧撑,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技术动作和俯卧撑非常类似,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挑战一番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支撑跳跃。

2.队列队形练习:进行原地转法练习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由下课状态转变为上课状态的过渡,并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队列练习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都做好上课准备。

(二)准备部分

1.游戏:单腿长龙赛跑

方法:以体育小组为单位,组内前一名同学抓住后一名同学的一条腿,形成单腿长龙,从起点跑向终点,每组的最后一名同学越过终点线时计时结束,用时短的小组获胜,如果队伍在跑动的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则必须要连接上才能继续参加比赛,否则直接淘汰。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设计意图:把平时枯燥的跑步活动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徒手操配上音乐,乐与律的结合,造成艺术的氛围,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三)基本部分

1.为了给学生呈现技术动作表象,我会采取教师示范技术动作,并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动作要点

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在示范时,手臂是直臂还是曲臂?

通过教师示范技术动作为学生呈现动作直观表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动作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2.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助跑,双脚踏跳,双手支撑器械,提臀,两腿伸直向两侧分开,迅速推离器械,使身体向前上方越过器械,两腿向前制动挺身,两臂斜上举;并腿用前脚掌着地,屈膝成半蹲。

并介绍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帮助: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者站在山羊斜前方,面向练习者,两脚前后站立,当练习者撑器械后,双手握其上臂,顺势向上提拉过器械并顺势后撤步至落地,换至一手扶腰背,另一手护其胸腹。自我保护的方法:当落地不稳、身体过于前倾失去平衡时,应迅速低头团身前滚翻。切勿用手撑地,防止戳伤、骨折。

3.练习

(1)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练习。

(2)助跑-支撑-分腿提臀-跳。组内一人保护帮助,2次一轮换。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分腿跳的过程中,有曲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跳跃的高度不够,支撑没有力量,大家可以来进行分腿立撑,推手挺身跳练习。

(3)完整的支撑跳跃练习。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跳箱的高度完成动作。

4.教师选出优生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5. 素质练习:“推小车接力”

规则:体育小组为单位,两人一组,一人俯卧,另一人抓住同伴的两条腿,从起点跑向终点的标志物,两人交换,回到起点,与下一组击掌接力,依次完成比赛,用时短的小组获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八、场地器材

体操垫8块、跳台8个、体操馆。

九、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3%~40%;平均心率:100次/分钟~120次/分钟;运动强度:中等。

十、课后反思

师说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四、 说教具

我校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故选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先制作好PPT课件,放到网上,上课时调用。

五、 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预习指导:

借助《高中语文词语手册》,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①大纲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三)检测预习,出示练习:

完成教学目标A中关于文学常识以及识记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要求,结合第一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教师小结,补充。

(四)教学新课: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这是教法一的再落实。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这一步要对学法A进行指导,是完成教学目标A中熟读课文的主要一步。设计此程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大纲“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育理论。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一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对学法B进行初步指导。

4、着重根据“思考练一”,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内容,这是完成教学目标B的第二步。这步程序由中等学生来完成,以此带动两头。

(五)教师小结以上内容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全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内容,归纳要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的结果是烛之武说退了秦师没有?对,说退了秦师。那么烛之武在国家危急关头,是否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主动地担当起这个重任的?在大军压境,敌我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情势下,烛之武又是采取什么方法使一心想借此扩张自己势力的秦穆公改变态度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三)学习新课:

1、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这步程序是教学目标B的再落实。用教法2中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2、把本篇中所需要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加以归纳,再次落实教学目标A。引导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3、 概括课文情节,根据情节要点分析人物形象。这是完成教学目标C的第一步。

4、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第一段总共二十五个字,交代了哪几个问题?(明确:当时形势,战争起因,秦、晋驻军方位。)

b、第一段埋下两处伏笔,联系全文,分析其内容与作用

c.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 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 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5.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6.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三

(3)研究性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7.板书见课件

教师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春》。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春》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本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类散文。文章作者朱自清通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热情又富有生命力的春景图。文章语言清新且活泼,善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丽。文章从盼春、绘春和赞春三个层次进行了叙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不仅体现了春天的缤纷多彩、生机盎然,还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希冀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具有学习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习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掌握文章大意并捋顺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文章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赏析文章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春”的眷恋与期盼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赏析文章语言特点。

难点:学生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春”的眷恋、期盼与热爱,也能感受对于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主要包括: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新课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和延伸作业等几个方面。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总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好的导入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可以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将采取“提问法”进行导入:对话学生:请同学思考有哪些对春天进行描写的著名诗句呢?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还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还可补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诗句,请同学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文章《春》,看看作者眼里的“春”的魅力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其次,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讲了什么?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总结,得出文章的层次划分:“盼春归——绘春景——春天礼赞”这三个部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文章中需要重点分析和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理解整篇文章大意和层次后,知晓了文章每一部分重点描写了什么景象。我会深入到具体的文句之中,深入挖掘词句,进行语言的欣赏。我会提问学生:文章第二部分“热情绘春景”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接着提问学生:具体说一下怎么写的?学生讨论后得出:将山水和太阳以及万事万物赋予人的状态,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天万物的生机与活力。将“山”、“水”和“太阳”连在一起脱口而出,很有节奏感。将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竞相开放的颜色分别喻成火、霞和雪,描绘的十分形象,让读者具体可感其五彩缤纷的画面。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第三段中出现了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等重叠词,这样的词语使用,有什么好处?学生在我带领其朗读后的引导下得出: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我顺势进行补充:叠词的使用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春草之嫩绿以及春天风雨的柔和,有利于抒发作者对于春天万事万物的喜爱之情。

3、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个问题有些难度,我会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讨论,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通过“引用”名句,不仅是在描绘春天的自然景物,也是在书写勤劳的人们。 我会再找一名代表进行补充,明确答案:新的一年必定是美好的一年,必然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展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4、在分析了第一、二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第三部分,并提问:既然是拟人手法,作者为什么偏偏把春天拟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呢?换成别的好不好?学生摇头表示否定,这时,我顺势提问:请同学们说明原因。我启发学生:“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新鲜的血液和奋发向前的斗志,是美丽与欢快的象征。所以作者用这些来说明什么?学生明确答案:符合作者对于春天的看法,即: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

5、接着,我会组织学生集体朗诵文章的整体,并设置问题: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幅美丽的、充满活力的“春景图”?学生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得出:在柔和的轻风细雨中,五彩缤纷的果树、鲜花花竞相开放,蝴蝶飞着,鸟儿唱着,勤劳的人儿大步向前迈着,人们笑着、闹着,为了一年的新景劳作着。

6、下来,我会设计最后一个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单单是为了描绘春景而对其进行赞美吗? 这个问题也有一些难度,我会让学生读一首诗歌,诗歌中有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以此类推至本文,学生可以明确:作者是在借春天抒发感情,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作者通过描绘充满活力的春景来展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新鲜事物的憧憬。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内容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没有边界的。新课标指出,要在教会学生知识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其类推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要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派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是“温情的宝地”,我会启发学生比较两篇作品之间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作业的完成是对本节课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很好的归纳与梳理。我会留作业:总结本节课内容并查找一下朱自清生平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作品。

七、说板书设计

教师说课稿 篇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位置与运动》单元中第4课时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运动的形式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运动的状态。在学生学会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帮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学会利用相对运动的道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前3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参照物,学会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所以本节课内容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法:我将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会有具体的体现。

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激起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通过"荡秋千"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对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现象。

依据这一思路,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坐过汽车吧?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赏车外的景物,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运动着的世界之《动与静》,从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思考解决问题中去。)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用课件出示"荡秋千"活动 ,此时我会借助课件提出问题:"小明和小立同时坐在一个秋千上荡秋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动脑筋想一想,秋千上的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小立,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如果你是旁观者小方,会感觉小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答案就会不同,我会抓住这一点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即以什么为参照物来判断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关系。

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做适当的补充,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分别从秋千上的同学、地面上的同学的角度去观察小明的运动情况。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变化,就是运动的;没变化就是静止的,动与静是相对的。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中,我不只是让学生知道最后的结论,而是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提升,最终获得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适时对他们做一下引导,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我安排的是: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这时我播放多媒体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以及在湖中划船的运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参照物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问题,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得到提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如何去正确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进一步提升对物体运动的认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五、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电扇各部件的运动情况,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是从课内向课外的一个延伸,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让他们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最后本节课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音乐声中结束。

(设计意图:借助一首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歌曲既渗透静与动的相对性,又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一节课,使学生能回味无穷。课虽至,意犹在。)板书设计动与静

有变化———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的没变化———静止(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板书时,我力争做到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对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那么以上就是我设想的<。<动与静》的教学思路,我想在讲授时,加上教师的灵活调控,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教师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爱做向下跳的动作,大型玩具上往下跳、花坛上往下跳、甚至楼梯上最后几步时也会迫不及待的跳下来,但是有些年龄小、运动能力差的幼儿在向下跳时又有些害怕,也不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因此我在中班设计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健康活动。

二、说目标:

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能力、认知、情感方面的目标

1、学习寻找合适的地方并脚从高处往下跳,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

2、尝试用不同高低大小的桌椅搭高跳,培养幼儿勇于挑战的精神。

三、说重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放在懂得从高处跳落的自我保护方法。中班的幼儿对于向下跳并不陌生。我经常发现有许多幼儿从高处往下跳,但却不能很好的掌握落地的动作,不会很好的保护自己。动作还不够熟练和巩固,在复杂的变化的条件下,动作易变形,从而出现有些幼儿落地时脸、身体,膝盖着地,影响了跳的安全性。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继续巩固和提高已掌握动作,使动作更加熟练和不断提高。根据幼儿运动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在活动中,着力巩固幼儿向下跳的正确姿势,以增加落地时的安全性。

四、说难点

活动难点:尝试用椅子桌子搭高跳。

五、说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创设多个尝试区。

2、物质准备:椅子若干把,不同高度的大椅子、桌子若干、垫子。

六、说教法

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演示法: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如何从椅子上向下跳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跳姿势。教师把正确的向下跳和落地的方法演示给幼儿,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

2、激励法:教师在幼儿尝试不同高度的向下跳后,激励幼儿尝试更高的难度,提议幼儿几人合作搭高往下跳。满足不同程度的幼儿的学习要求。

3、交流讨论法:通过练习、集中交流,再练习再交流,使教师和幼儿共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活动中出现的不正确姿势、和特殊情况师生共同探讨使之得到经验的积累和提高。

4、自主探索法。

5、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分散练习,纠正部分幼儿不到位的姿势,引导幼儿想出不同的跳法。及时对勇敢的幼儿加以鼓励。

6、对比法:此外我还采用了重复练习法、问题设置法、动静交替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经验。

七、说学法

1、尝试法: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高度的椅子向下跳,当然幼儿在练习过程中会发现问题:跳下的时候姿势的掌握。选择跳的位置的合适性,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自己借鉴同伴的经验。尝试用正确安全的方法从高处往下跳。

2、体验法:

八、说过程

活动流程为:

热身运动——尝试花样跳——各种高度跳——搭高跳。

1、开始部分:我让幼儿在“椅子操”的音乐声中开始学做韵律操。使幼儿的身体各个关节得到舒展,肌肉得以放松。为活动能够安全的开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准备。

2、基础部分:通过以尝试不同高度、难度的跳为主线开展各个环节。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高度往下跳,着重练习并脚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幼儿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尝试合作搭高跳。整个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层深入。

3、结束部分: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动作,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

教师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下面我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波莱罗舞曲》是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中的一节鉴赏课。该曲以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为基础,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转调;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还不够,需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顺利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乐曲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体会内心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聆听、模唱与分析作品,感受不同主题情绪。

知识与技能:能够听辨乐曲中不同的乐器,了解作者拉威尔,并掌握乐曲中典型节奏以及哼唱作品主旋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欣赏《波莱罗舞曲》,了解拉威尔生平并哼唱作品主旋律。

难点为唱好“0X XX|”的节奏,了解延音线和圆滑音在歌曲中的感觉。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用具

为了辅助课堂更好的展开,我采用以下的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探究学习、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顺利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播放教师播放《鹅妈妈》音频,引导学生聆听,同时设置提问:这是谁的作品?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可能会答出是拉威尔的《鹅妈妈》,继而我将进行总结:拉威尔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为广泛流传的这首《波莱罗舞曲》。

由此导入新课。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视听结合的方式更为丰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作者的伏笔又为后面内容的递进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就是对于作品的初步认识,第一步是作品的欣赏,了解作者、作品背景、风格体裁虽然并不难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会带领学生们通过多媒体音频、图片及讨论多种形式手段对于作品初步了解。拉威尔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波莱罗舞曲》,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波莱罗舞曲》原是西班牙民间的一种三拍子的双人舞。作者在其《自传素描》中说明此曲1928年应舞蹈家伊达·鲁宾什坦之约而写的伴舞音乐。后来成为广受欢迎的音乐作品之一。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节奏始终如一。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这一环节是对于作品深入剖析的过程,如果前面的学习环节是对整体的把握,那这一部分着重的就是对于作品细节的把握。

欣赏课离不开聆听,所以此环节我以听为贯穿结合多媒体的辅助,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深入作品。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你们有没有发现旋律中节奏上有什么特点?一共有几个主题?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情绪?

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认真聆听仔细观看谱例不难回答出,作品中运用了包含萨克斯、短笛、圆号、风琴、钢片琴、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等。节奏自始至终完全相同,节拍速度不变;情绪逐步渐强。

而后两个问题是再次基础上的再度细化,需要我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作品有两个主题,旋律优美、悠长而连绵不断,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主题二旋律委婉缠绵,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立体化深入感受,我会随后带着学生们跟着多媒体哼一哼。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四环节是拓展延伸环节

在拓展延伸环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我会先为学生介绍本课所学的《波莱罗舞曲》的应用领域,而后播放中国举办的第13届残奥会,介绍在开幕式的期间,有一个名为《永不停的脚步》节目中,讲述一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右腿的芭蕾女孩对芭蕾的热爱与不弃。在这个节目中,背景音乐就是这首《菠莱罗舞曲》。同时这个节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喜爱。

随后鼓励学生们根据这首曲子进行简单的舞蹈编创并进行表演,无论学生表现的是否完美,我都会给予鼓励和肯定。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拓展,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课堂小结环节

好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采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而后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搜集拉威尔其他作品,下节课交流分享。

这样设计,既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将音乐学习延续到课下。

八、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教师说课稿 篇9

一、说活动教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它要求社会成员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够适应语言传递技术现代化的要求,以迎接人机对话时代的到来。正如新《纲要》中说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诗歌欣赏还是有些陌生的。所以,我挑选了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天性的素材《秋天的画报》

这首诗歌主题单纯、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它用多彩的颜色和好吃的水果来描述秋天,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又给人以视觉和味觉上的享受。我想,一首好的幼儿诗歌,不仅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还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二、说活动目标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目标应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的学习,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引导幼儿感知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幼儿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

(三)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从目标来分析,目标(一)渗透了认知和情感内容,这是整个活动的主心骨,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欣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作用。目标(二)是能力目标,这里突出的主要是再创造的思想,重在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开发想像力。目标(三)是情感目标,在学习诗歌的基础上,萌发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幼儿欣赏诗歌的兴趣。

活动难点:在理解动词和重叠词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结构尝试诗歌创编。

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制订的目标发展幼儿的想像力,所以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诗歌,是发展幼儿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活动中利用图片、音乐和有趣的游戏开发幼儿的大脑思维,促进幼儿拓展词汇.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部分。

四、说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的活动目标服务的。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的。为使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 制作多媒体课件《秋天的果园》。

因为小班幼儿对秋天的观察是粗浅的,感受和了解更是模糊的。借助课件可以拓宽幼儿的原由经验。

(二) 多媒体背景图《秋天的画报》并伴有优美的音乐。

诗歌欣赏对幼儿最大的作用是美的熏陶,把音乐和美术相结合更能对小班幼儿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和享受。

(三) 制做一棵秋天的树,树上有多种水果图片。

为幼儿诗歌的创编提供可以操作的材料。起铺垫作用。

五、说活动过程

(一)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进活动室

带着愉快的心情进活动室随意坐下,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二)用多媒体课件引起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

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秋天的果园,认识了各种各样水果,感受了秋天的丰收。为学习和创作诗歌埋下了伏笔。在这一环节,我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直观性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使孩子在积极主动的姿态中参与活动。

(三) 美的意境中欣赏学习诗歌。

1、播放《秋日私语》和秋天的多媒体背景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巩固对秋天色彩的认识“秋天的梨/枣/苹果/葡萄是什么颜色的?

3、学习诗句: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金灿灿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

4、第二次欣赏诗歌: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培养其有意注意“风娃娃在干什么呢?”

5、学习动词:钻、翻 。请幼儿用动作做一做巩固对动词的理解。

6、师生完整朗诵诗歌。

7、表演诗歌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三)创编诗歌

1、游戏:摘果子。教师为幼儿创设丰收的果园的情景,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让幼儿建立表象经验。并在次基础上进行诗歌的仿编。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从外型香味等特征进行创编。

2、集体创编。给幼儿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幼儿自由创编。请幼儿摘3个果子,并把他们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放手让幼儿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去创编。《纲要》指出:在宽松的环境中要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尝试。

六、说活动特色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诗歌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让幼儿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幼儿才会更快、更好地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能力的发长,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次活动设计的特色是:

(一)创设丰富、多元的语言环境氛围。

幼儿的智力是多元的,语言也是如此。那么,为幼儿创设语言环境也应当提供各种得以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而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更处于萌芽期,因此,本次语言活动中融入了音乐美术的元素,使得活动开展得很唯美,符合诗歌教学本身的需要。

(二)环节设计始终体现了“趣味”。

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语言领域的目标.本次活动的设计思想始终围绕着一个“趣”字。因为那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无时无刻为孩子服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鲜艳的画面色彩,生动有趣的形象吸引孩子们的眼球。通过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让幼儿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三) 活动形式凸显游戏性。

在本次活动中,各个环节采用了游戏法、欣赏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同时,也将为活动获得好的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运用现代科技,充分发挥课件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制约,对秋天的特征了解不多,印象也不深。通过课件的展示可以让幼儿身临其景,加深对秋天的感受。不仅能让幼儿对秋天大自然的美丽产生深刻印象,还能激发其观察的兴趣。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础,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说课稿 篇10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我谈一谈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体育与健康第十一章游泳运动。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一种游泳姿势。蛙泳时,游泳者可以方便观察前方是否有障碍物,避免撞上障碍物。通过学习蛙泳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提高肺活量、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改善肌肉系统的能力、改善体温调节的机制。

三、学情分析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下面我谈一谈我对学情的分析。处于水平五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趋于完善,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会带着问题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初步具备了独立探索和分析的能力,对新鲜事物会独立的思考、追求和探索,学习兴趣也比较广泛。所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蛙泳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在学习中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体育学科的魅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蛙泳的技术与方法。

【难点】

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六、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采用示范法。讲解法、分解法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

七、教学过程

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我会组织课堂常规,检查人数、着装、宣布本科内容的同时强调安全。考虑到学生的体质差异。我会安排体弱的学生随堂见习。

设计意图:调整学生的状态,迅速融入到课堂的气氛当中。

(二)准备部分

课堂新授之前。我会组织徒手操练习和游戏。让学生进行充分热身。

设计意图:充分热身,防止运动损伤。

(三)基本部分

1、导入:新授环节也是课程的高潮部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会采用挂图导入。展示不同姿势的游泳,让学生分析几种动作的不同之处。顺势导入本课内容。

2、示范与讲解:为了使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初步的动作表象。我会调整队形进行多次不同方向的示范并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具体包括开始姿势、抓水、划水、收手、伸臂五个技术环节。

3、练习: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之后我会把动作分为5个练习环节,分别是憋气和换气练习、练习学漂浮、岸上动作练习、抬头游练习和完整动作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分解动作练习可以使学生通过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过程逐步掌握本课内容。

4、检验:练习过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80%以上学生掌握该技能。我会组织一场男女混合蛙泳接力比赛。方法是随机四人为一组,两男两女,分别在泳池两端,在前面队员完全备考以后,后面队员才能入水,最快完成得队伍获胜。

(四)结束部分

1、放松:为了调整学生身体机能状态、缓解疲劳。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放松操,达到放松效果。

2、总结:最后我会帮助学生总结巩固本节课技能的动作要领。表扬优生。鼓励后进生。安排值日生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五)教学预计

预计密度:35%~40%

平均心率:125~135次/分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教师说课稿 篇11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大家好!

让学生们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得英语课堂,是我最大得愿望,让学生们在我得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得。我为实现自己得梦想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今天,借电子白板这一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得说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成长。我说课得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

一、 说教材

1、教材体系

我说得是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 3 What can you see?第一课时。牛津小学英语是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和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得。这套教材从视听入手,注重学生们得语言能力训练,内容贴近学生们生活和学习实→←际,灵活性强。

2、教材内容

2B第三单元得核心内容是"你看见了什么交通工具",要求学生们通过自己得细心观察,用英语提问问题"What can you see?"同时引出新得4个交通工具"a plane, a jeep, a boat, a train"并结合单词用"I can see a …"回答所提得问题。再次基础上,拓展到学生们生活中看到得事物,灵活运用句型进行操练。

3、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得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们特别是二年级这些刚刚学习英语近两年得学生们,注重培养他们得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英语得态度。使他们建立起学习英语得自信心;通过单元中得词和基本结构句型得操练,提高学生们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得能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英语,满足主体需要,培养创新意识。

(1)认知目标

a.能够听、会说、会读单词a plane, a boat, a jeep和a train

b.能够听懂、会说、会读、句型:What can you see?及其回答I can see a…并能在适当得情景中自由运用。

c.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能分角色进行表演。

(2)能力目标

a.学生们能自由替换练习句型,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下运用句型。

b.学生们能综合所学内容,根据所提供得情境,进行小组活动,组织对话。

(3)情感目标

心理学认为:成功感是人得深层心理需要。使学生们从"要我说""要我学"变成"我要说""我想试一试"。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与日常生活得紧密联系,使学生们觉得自己能够用英语进行真实得日常生活对话,从而获得英语学习得成功感,自豪感。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得兴趣。

(4)教学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三课时,我今天所说得是第一课时。

(5)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图片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愉快教学法

为了能充分得调动学生们得求知欲和好奇心,创设良好得英语环境,同时紧扣see这一主题。我通过放大镜看镜下飞机导入课堂,随后设计了聚光灯、拉幕、连线等形式使原本枯燥得单词句型操练变得充满生机。教学中我用心关注每一位学生们,用自己得眼神、手势、言语与学生们进行交流,用恰当得语言激励学生们。创设一种亲和得语言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们得主动性。

2、情景教学法

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得感性材料,容易激发学生们得兴趣,开启思维得门扉。我在教授单词和句型时,运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们提供了与生活中相贴切得情景,让学生们进行真实语境下得交际对话,让学生们在声、文、图、象得新情境中去学习巩固,从而提高课堂得教学效率。

3、交际法

整个课堂上得对话要注重语言得交际性,灵活运用语言。通过电子白板所提供得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真实得对话,达到真实交际。提高学生们得英语交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呈现、巩固操练、拓展延伸、教学反馈以及课后作业五个步骤进行设计。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得教学所必须得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们得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们学习得强大动力,是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得基础,激发学生们得兴趣是新课导入得关键。""Well begun, half done"良好得开端是成功得一半。

复习导入分两块:

① Free talking:先是和学生们进行每天都要操练得基本得问候语得问答练习,在此基础上运用What’s this?句型复习第一和第二单元学习得英语单词,同时运用图片复习学过得交通工具bike, bus, car和taxi.

② 听一听,唱一唱本单元C部分得英语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这一首优美得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得带领下,边边唱边表演,营造良好得英语氛围,使学生们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得学习状态中。

新课呈现分两部分:

① 在前面唱歌曲得基础上,利用电子白板得放大镜功能,让学生们上台看一看,教师顺势问学生们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学习新单词boat,这样,既紧扣了上一环节唱得歌曲,又紧紧围绕"看"这一主题,对于第二个新单词plane,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聚光灯功能,让学生们看看,紧紧围绕see这一主题,同时让学生们保持新鲜感。为了围绕看这一主题,同时吸引孩子得注意力,在引出第三个新单词时,我运用了电子白板得拉幕功能,拉出吉普车得尾部,让学生们猜一猜是什么交通工具。在教室前面三个单词时,教师反复问,同时学生们反复听What can you see?句型,为接下来得句型教学打好基础。

② 创设相应得情景。前面涉及得都是单词得教学,句型只是让学生们反复听,有最直观得印象。在教第四个新单词时,我为学生们创设了相应得情景,警察叔叔问小朋友:"What can you see?"小朋友通过放大镜找一找,回答:"I can see a train."这样,既引出了新单词train得教学, 又让学生们在情景中学习本节课得句型"What can you see?" 及其回答"I can see a …"

巩固操练分四部分:

① 读一读,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们跟着电脑读一读单词,要求学生们模仿正确得语音语调

② 做一做,低年级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得时间比较短,如何让学生们在有效得教学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是教师始终要考虑得问题。为此,我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设计了让学生们上台把单词和图片匹配得练习,发挥学生们得积极性。

③ 练一练,前面都是针对单词进行得练习,接下就是操练句型。利用电子白板得容器功能,让学生们来点一点,练一练。

④ 演一演,让学生们同桌之间自主选择想说得一个单词,让上台自己操作电脑,在电子白板上点击自己要说得图片,并把它表演出来。

拓展延伸分两部分:

1、在电子白板上出示铅笔盒得图片,问学生们在铅笔盒里看见了什么。然后过渡到在课桌上看见了什么。

2、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观察一下我们得教室,问学生们在教室里你能看见什么?学生们用"I can see …"回答问题。

教学反馈部分:

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们做一做听录音,排序号得题目,及时反馈所学内容,让其中一个同学利用电子白板得钢笔功能上台做,其他学生们在下面独立完成,做好教师当场批阅,反馈。

布置课后作业部分:

让学生们课后与同学把生活中所看到得事物用所学句型练一练。

四、教学总结

这节课不论是新知识得呈现,还是单词和句型得操练形式,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们,吸引学生们,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用,提高了课堂实效,培养了学生们学习得兴趣。我相信通过这样得教学,充分让学生们主体参与、情景体验、游戏巩固,是一定能圆满实现课堂教学任务得。

教师说课稿 篇12

我是来应聘幼儿园教师的X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的题目是《数一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活动方法、说活动准备、说活动过程、说活动延伸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数一数》是苏教版幼儿园大班下册艺术领域的活动内容。《数一数》是一首有关动物的绕口令歌曲。《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本次活动在学习绕口令的基础上,记忆歌词,熟悉曲调,从而创编歌曲,体会改编歌词的有趣性和挑战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特制定如下三维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敢于迎接绕口令的拗口和歌词的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体验成功的快乐。

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重组法”改编歌词,并能大胆的唱出新歌词,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认知目标:能愉快地学唱歌曲《数一数》,尝试用添加语气词的唱法表现歌曲的诙谐有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活动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唱歌曲《数一数》,并能表演出来。

根据对大班幼儿年龄特征的分析,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改编歌词,并能大胆的唱出新歌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掌握了初步的音乐知识,同时,音乐记忆力和审美能力有所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应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因此,本次活动在学习绕口令的基础上,记忆歌词,熟悉曲调,从而创编歌曲,体会改编歌词的有趣性和挑战性,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示范法、练习法、游戏法等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说活动准备

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物质材料是幼儿探索操作的直接对象。因此,我在活动前做如下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一些常用的语气词。

2、物质准备:歌词大图谱一份,操作板。

五、说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带领幼儿一起做个“什么园里有什么?”的游戏。游戏前说明游戏规则:“老师问:果园里面有什么?大家依次说各种不同的水果,不能和前面的小朋友重复哦。老师问:植物园里有什么?大家依次说各种不同的植物,同样,不能和前面的小朋友重复哦。还可能问蔬菜园、动物园里有什么?”

游戏做完,自然地引出动物园里有什么?从而导入活动。

(游戏导入活动,符合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

2、基本部分

(1)学唱歌曲

教师先唱一遍不加语气词的绕口令歌曲,幼儿初步感知歌曲内容。

然后,教师让幼儿看着歌词大图谱,一句一句地示范唱歌曲,幼儿学唱歌曲。

接下来,教师添加上语气词演唱歌曲,让幼儿发现不同,并体会语气词的诙谐有趣。

再让幼儿尝试添加语气词演唱歌曲。

(通过范唱、编唱绕口令歌曲,激发幼儿的兴趣并感受添加语气词的有趣。)

(2)改编歌词

通过在操作板上变换小动物的位置,带领幼儿重组歌词集体改编歌词,并鼓励幼儿大胆唱出来。

然后,让幼儿分小组合作找出歌词中动物的不同重组方法,继续改编歌词并表演唱。

(通过不断的重组歌词,改编歌曲,为幼儿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结束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带动作表演唱改编的歌曲,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歌曲。

六、说活动延伸

好的教育活动不是止于特定的某一次活动,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对幼儿能力、习惯的培养,活动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让幼儿回家后把新学的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并和爸爸妈妈交流还可以怎样改编歌曲,从而帮助幼儿把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继续延伸。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教师说课稿 篇1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同学们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同学们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同学们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们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同学们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同学们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同学们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同学们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同学们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同学们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由同学们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同学们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们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同学们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同学们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同学们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同学们学案、同学们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一):同学们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二):同学们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同学们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同学们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同学们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同学们学的地位等等)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