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收集的数学说课稿【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中的第一节课《推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推理》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中的第一节课,它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生学习空间图形做好铺垫。
我制定的本课教学目标为:
1、通过形式多样的猜测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经验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4、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依据
(1)是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做如下要求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发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中单想法。
(2)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推理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二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事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设计成猜一猜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推理游戏,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再具体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情景创设法、谈话引导法、讲练结合法等。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推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学来源于生活。”谈话引导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中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变得清晰而有条理。这样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所以我运用了讲练结合法。
三、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本节课我的学法指导是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因为课标中说:“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在讨论交流中理解每一个判断的理由和依据,从而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关键落实于教学的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把每个环节的意图阐述一下。
第一个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感知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本质,不是()就是(),通过前置作业的完成,让学生对这个推理过程不仅有了初步认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辅助推理。
第三个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夹练夹趣的应用环节,思维训练层层深入。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推理的过程,理解推理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概括,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说板书设计:
《课标》中说:“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数学教学内容的脉络。”我在板书设计时呈现了三种常用方法,主要的是突出连线法辅助推理,把三种情况也可以转化成两种情况来推理。
说课要求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的位置和地位,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 www.niubb.net 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 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 “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 特征 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课前准备了教学多媒体;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布置作业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理念: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我这样设计: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事,引起学生兴趣;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应用,培养应用意识。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一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1、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车站站点、上楼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此外,我还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目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这样画到100米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使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说学法: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 广告导入,感知“间隔”的含义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在小路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树,使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通过前面的广告、斑马线等图,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实际操作,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儿歌的形式归纳规律。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即课本62页例3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分析: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的。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如果有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接着安排了一幅没有余数的情境图。安排这些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2、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
难点:让学生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含义及竖式除法的书写。
二、说教法
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从情境图这样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画面的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用竖式去计算。并让他们掌握竖式除号的书写,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书写位置,以及计算过程的每一部分的书写格式和所表示的含义。通过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以观察画面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去解决现在将要解决的新问题,体会实践的成功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有余数除法认识除法竖式计算及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出示例3
13根小棒,每四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
也可以写成竖式,教师板演。
(1)先写“厂”,表示是除法计算,也可以理解为除号,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除数写在“厂”的左面。
(2)13除以4的商是3,把3写在“厂”上面,要与被除数13的3对齐,每3个是一组,一共分成了3组,共有4×3=12个,就把4×3=12的积写在被除数13的下面,表示原来的13里分掉12个,13-12=1,说明没分完,还剩余1根。教师列式演
(3)引导总结除法竖式的步骤:一商,二乘,三减
(4)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教学没余数除法的竖式
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正好分完,没有余。做一做: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2题。
(四)总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