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说课稿(优秀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思想品德说课稿(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善交益友》,是科教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确何为“益友”,并能辨别真正的友谊和“江湖义气”的区别。作为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的铺垫,本框题在承接后面教学内容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青春期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逐渐减少,对友谊非常渴望和向往,但由于误读友谊、交友不慎产生消极作用,学生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进入八年级来,学生自我意识和**性迅速发展,对师长的依赖逐步减少。随着其生活、学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明显发展,一方面,学生对于友谊的向往、追求和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关于友谊的问题逐步成为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错误理解友谊和交往不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友谊、发展友谊成为八年级学生迫切的需求。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我反思,力争做他人的益友和诤友。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交友原则知道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三)知识目标:明白“益友”的含义,掌握分辨真假朋友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何为益友。

(二)教学难点:真假朋友的分辨。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播放轻音乐,请一名学生讲述教材第32页***与*的友情故事

第二步,请学生分享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第三步,教师小结:真正的友谊是真挚、健康和高尚的,并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他们是对“益友”。从而引出本框题的主题:益友。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七嘴八舌话益友

第一步,用多**展示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益友”的分类(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第二步,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益友”的看法:哪些朋友可以成为“益友”?在你心目中,益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对照孔子对“益友”的分类,看看现在这个分类是否有变化呢?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虽然现在与古人对“益友”的分类有变化,但其中的实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品德高尚、志同道合,有助于自己进步的人就是益友。

从而提出益友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并提供了认知基础。

2.我有益友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3大组,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在我的朋友中,益友有哪些?我把他们当成益友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并小结:我们提出善交益友,同时应该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不断地完善自我。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从品德、学识、技能等方面提高,才能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益友。

3.乐交诤友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2大组,以“朋友之间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不是一件好事”为辩题,举行小型辩论。

第二步,老师总结,提出“诤友”的概念,并分析“诤友”的好处。

4.情景分析——这样的朋友是益友吗?

第一步,多**展示情景案例:中学生郑某放学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刹车不灵,与外校一名同学刘某相撞。虽然双方的车和人均无损伤,但因撞车责任产生纠纷,结果,他俩各自找了自己的“朋友”大打出手,酿成了2死8伤的事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二步,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他们的“朋友”是益友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哪些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步,老师小结:善交益友要求分*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并讲解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四步,列举教材第35页思考中的两个情景,请学生根据真正友谊与“江湖义气”的区别进区分。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友的两个原则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交友原则,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情况,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这些原则,不符合的要做调整。

板书:

益友

(一)交友的两个原则: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二)交友的注意事项:“够朋友”(老好人、江湖义气)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 篇2

转眼间,从2012年9月份来到这所学校工作至今已经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同时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对我很有帮助,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努力自己能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为我所教的是三年级,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7?****的一些行为习惯,而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的学习对象,因此,我尽量的在学生面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而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截,所以工作以来,我仍然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在如今的时代环境里,一个人的知识犹如一粒浮尘,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必须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年里,我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自感收获很多。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在下一年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当了快四年的教师了,在这四年中虽然我也教过其他科目,但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仍然是我的工作中心。我经常思考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设计,我也明白自身的学识不代表教学的好坏,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所以我积极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经验,总结出自己的想法。我想今后我还会一直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教学研究上,我相信那将使我受益良多。

经过几年的工作与学习,我自感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高,其次,可能是年轻气盛吧,在处理教学中有些事情时还过于急急躁,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足,越做越好。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3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喜欢谁就乐于上谁的课,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因此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师道尊严、等级观念严重,师生感情冷漠,严重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往,

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的。

理论联系实际最便捷的途径是要求学生关注时事。我要求学生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了解国内外大事,然后再引导学生寻找新闻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运用教材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神七”发射成功说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又取得辉煌成就;抗击雪灾、抗震救灾的胜利说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再比如: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说明了什么?国家严厉查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说明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特别关注、喜欢探讨的。

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新闻就是最好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利用新闻等教学资源,改变教师枯燥乏

味、呆板的理论说教,让学生接受最新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思想品德课注入新的活力。

三、善于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思想品德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

1、音乐渲染法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以美妙的旋律、节奏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比如在讲“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让学生跟着旋律一起唱:“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在歌曲的感染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有利于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更加坚定了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信心。

2、图画展示法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重要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也可以自己收集图片、创作漫画。尤其是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图画形式,因其图简意赅,富有哲理,情趣幽默,可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广泛应用。比如在讲“珍惜学习机会”一框时,我结合学生实际自己创作了一幅漫画“晒太阳”。画面内容是:“义务教育”阳光普照,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少年惬意地坐在“权利”的高台之上晒太阳,农村孩子常玩的弹弓放在手边,课本却胡乱丢在脚下。通过这个情景让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这幅漫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引发了师生对于当前中学生厌学、辍学现象的深层次思考。

3、学生表演法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表演活动(如:辩论、演讲、朗诵、小品等),既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进入角色,加深内心的体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不易达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为了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组织学生以“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为题,发表简短的演说。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课前收集材料准备演说稿、课上踊跃发言阐明观点、课后整理演说稿交流心得这几个步骤,使学生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

4、材料编织法

材料往往是以文字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为什么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基本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入了一则材料:由中国企业生产的一个价值75美元的MP4,外国专利拿走50美元,国内生产厂商除本钱外,赢利只有1.5美元。通过这则材料,学生鲜明地感受到: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选用材料,直接说明问题,解释教材中的理论,使思想品德课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这样学生才愿意听、喜欢学。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4

修订专家:经过调查,十年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这三门新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就拿品德与社会的调查结果来看,98.2%的人认为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很好”和“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96.3%的人“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且88.1%的人认为“完全能实现”和“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至于新课程内容,93.5%的人认同并支持。关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标的调查也呈现出相似的结果。总之,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结合,注重道德实践,涵养德行,符合实际,学生们普遍喜欢。新课程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理论和经验精粹,又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一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毋庸置疑,新课程正在改变着我国的德育课程。

新课程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其新理论和方式必然影响了日常的德育。我们高兴地看到,当下的学校德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呈现着十分喜人的景象,回归生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在道德情境中认知和辨别,德育实践形式的多样,德育方法的生动活泼,已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共同追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德育课程正在影响着、并将持续影响整个德育。

《江苏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是三门德育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在这次修订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修订专家: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回归生活的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既能解决“间接德育”课程困局,又能回避“直接德育”课程缺陷的全新道路,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必须坚持。

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是这么表述的:“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表述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在基本理念方面做了这样的表述:“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显然,这些表述中有一个共同关键词——生活。“生活”在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指引着德育课程的改革之旅,召唤着我们在生活中追寻真正的良好的德育课程和德育。

《江苏教育研究》: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专家们在“坚持中明确,完善中提高”,结合新的形势与要求,对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充实、完善与提高。这次品德与生活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请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修订专家:好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标准框架,对标准各部分的名称、顺序等稍作结构上的统一调整;二是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课程改革以来本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各部分具体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具体修订内容包括:结构方面,依据教育部统一规定,删去了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课程管理建议”一项。引言部分,对课程设置的背景内容进行了修改与新的扩展。在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在课程的基本特征中增加了“综合性”,将课程四个特性的呈现顺序修改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稿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以更符合本课程的逻辑。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将原来几条“基本理念”的顺序做了调整,以更合理,逻辑上更顺。“设计思路”部分标题修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删去了“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的文字与图示。修改了部分文字表述,进一步点明了课程的本质内涵,突出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课程目标”部分,在格式上去掉了原带番号的“总目标”、“分目标”标题。分目标的四个小标题无变化,仅在其具体条目上针对教育和儿童的实际作了修改。“内容标准”部分,对具体指标的表述做了小修改,让表述更符合逻辑、更有条理、更简洁明确;让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儿童的实际。“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主要是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增、减、扩。“评价建议”在原基础上,调整了结构;提升了评价理念;为了帮助教师理解与应用,加强了评价实施的操作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仅作了一些文字改动,基本保持不变。

《江苏教育研究》:和品德与生活紧密对接的是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前后衔接,互相照应,帮助学生在逐步扩大的生活空间中提升品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此次修订中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修订专家:品德与社会前言部分,按照教育部文本体例的统一要求,在导言中简述本学科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并着重阐释了本学科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课程目标部分,在不改动原意的条件下,对文字做了简要处理,使课程目标更加简洁、清楚,有别于分类目标。内容标准部分总体上没有做大的修改,在每一条内容标准后都标注了年段建议。删减个别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条目,适当调整和合并内容标准的条数,但总条目数量有所减少。实施建议部分是本次修订中改动最大的,我们着重细化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最主要的理由还是要解决如何使课程标准更好地面向教师,为教师服务的问题。

《江苏教育研究》: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老师反映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这次修订有没有对老师们的问题进行回应?

修订专家:为准确地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为核心,我们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原文本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按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删除原文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文的重复。具体表述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首先,课程具有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其次,课程具有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另外,课程具有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江苏教育研究》:在这次修订中,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界定更加明确了,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实验稿与修改稿之间的区别吗?

修订专家:实验稿对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须课程。”这一规定,反映了当时的谨慎态度——只说到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之所以如此谨慎,我想主要是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给定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一门新课,到底是一门什么课程,还没有太大把握。对没有把握的方面留有余地,把有把握的方面说清楚,这既是谨慎,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也正是这种谨慎和留有余地,造成了一些困扰,比如,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只有这一门吗?本课程与其他也起到类似作用的课程的区别在哪里?这些都是未能回答、未能解决的事关课程定性的根本问题。除此以外,这种谨慎和“模糊策略”也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有些人就以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是课程并列的四大内容,因为缺少统一的内在精神,所以可以各自为政,可以分开进行教学。

在修订中我们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三个维度:一是课程基础为“初中学生生活”;二是课程目的为“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三是课程类型为“综合性课程”。课程基础既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重申,也是建构课程目的的逻辑前提。课程类型只是标明了本课程所属种类,并未道明课程的性质究竟为何。核心是课程目的,正是课程目的界定了课程的性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程当然就是德育课程。在修订过程中有人提出,这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最后落在“综合性课程”上,会不会引导人们将本课程的性质理解为综合性课程。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综合性课程”只是说明了本课程的类型,但类型与性质不同,本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但关键点在于是什么性质的综合性课程。修订稿说得很清楚,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性质的明确,意义重大,它为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了方向,因为无论是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标准的选择、实施要求与建议的表达,都与课程性质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性质的明确,为教学实践明确了方向,那就是无论是哪种教学内容、哪个教学环节和方式,归根结底都要围绕着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组织和实施。

《江苏教育研究》:除了课程性质之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还作了哪些修订?

修订专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点,完善文字表达。从前言、目标、到内容标准、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对文字都在认真推敲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完善。

第二点,完善体例、结构。一是将内容标准第三部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集体”,前移到第二部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修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使结构更为均衡合理。二是在“内容标准”部分,“成长中的我”的内容标准所涉及的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四部分内容的修改均属于微调,将原来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三是将内容标准里诸表格版块前的目标删除。四是各部分的“活动建议”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的活动建议主要涉及正视学习压力、了解自然灾害、学习自护和自救、感受班级温暖、体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正确认识网络、学习志愿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第三点,吸收学术成果,提高学术品质。本次修订在吸收学术研究成果方面特别留心,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使课程标准的学术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四点,体现时代精神,提升课程的时代高度。修订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的前提下,课标修订紧跟时展的步伐,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教育内容,注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第五点,直面现实遭遇,提升课程的现实针对性与引导性。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准确把握本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这是从课程性质出发,引导教学跨越因应试而导致的单纯知识记忆式模式,使知识教育为思想道德发展服务。在课程评价上,除了从评价目标的把握、评价方式的多种选择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外,还在评价实施要求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对本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偏离”。

《江苏教育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修订中还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提升了学术品质,能给我们举例谈谈这方面情况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